


2023届江西省弋阳县第一中学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展开2023届第一次高中结业水平测试
化学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华龙一号”核电海外投产、“天宫课堂”开讲、神舟十三号顺利返回等,均展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作制冷剂与断裂碳氧键需要吸收热量有关
B.核电站反应堆所用铀棒中含有的U与U互为同位素
C.乙酸钠过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并放热的过程仅涉及化学变化
D.飞船返回舱表层材料中的玻璃纤维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
2.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事例用化学观点分析错误的是
A.侯氏制碱法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B.几千年前用谷物酿酒和酿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了水解反应
C.我国生产陶瓷历史悠久。四川三星堆遗址新出土大量陶瓷碎片,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D.今年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从CO2到淀粉的人工合成,过程中包含着氧化还原反应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石油分馏、煤的干馏都是物理变化
B.和为同一种物质
C.油脂的“皂化”即为油脂的“硬化”
D.糖类、油脂和蛋白质均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三氯化铁腐蚀印刷线路板:Fe3++Cu=Fe2++Cu2+
B.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3++3OH-=Fe(OH)3↓
C.NaOH与CH3COOH反应:OH-+H+=H2O
D.CaCO3 与HNO3反应:CO32-+2H+=H2O+CO2↑
5.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1.0L pH=13的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1NA
B.2.0g D216O和H218O混合物中含有的中子数目为0.9NA
C.标准状况下,22.4L HF中含有NA个HF分子
D.用惰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若需加入98g Cu(OH)2才能使电解质溶液复原,则电解过程中转移电子数为2NA
6.碘及其化合物广泛用于医药、染料等方面。一种制备方法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整个流程中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B.过量会将氧化为,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通入后,若氧化产物只有一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D.转化中生成的沉淀与硝酸反应的产物可循环使用
7.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均不超过20。W、X、Y 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Z+[Y−W≡X]−是实验室常用的一种化学试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最简单氢化物沸点高低:W>X
B.常见单质的氧化性强弱:W>Y
C.简单离子半径大小顺序:Z>Y
D.化合物Z2Y2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
8.合成氨工业中氢气可由天然气和水反应制备,其主要反应为:CH4(g)+ 2H2O(g) CO2(g)+4H2(g) 已知,破坏1mol化学键需要吸收的热量如下表所示:
化学键
C—H
O—H
C=O
H—H
吸收热量(kJ/mol)
414
464
803
436
试通过计算判断,下列有关甲烷转化成氢气过程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A. B.
C.C D.
9.已知常温下,在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①16H++10Z−+2XO=2X2++5Z2+8H2O ②2A2++B2=2A3++2B− ③2B−+Z2=B2+2Z−;由此推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Z2+2A2+=2A3++2Z−可以进行
B.Z元素在反应①中被氧化,在反应③中被还原
C.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XO、Z2、B2、A3+
D.Z2可以置换出X2+溶液中的X
10.分析表中各项的排布规律,按此规律排布第26项应为
1
2
3
4
5
6
7
8
9
10
…
C2H4
C2H6
C2H6O
C2H6O2
C3H6
C3H8
C3H8O
C3H6O2
C4H8
C4H10
…
A.C7H16 B.C7H14O2 C.C8H18 D.C8H18O
11.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合成氨工业上增大压强以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B.黄绿色的氯水光照后颜色变浅
C.由H2、I2蒸气、HI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后颜色变深
D.在含有Fe(SCN)3的红色溶液中加铁粉,振荡静置,溶液颜色变浅或褪去
12.欲观察环戊烯()是否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先将环戊烯溶于适当的溶剂,再慢慢滴入0.005mol·L-1 KMnO4溶液并不断振荡。下列哪一种试剂最适合用来溶解环戊烯做此实验
A.四氯化碳 B.裂化汽油 C.甲苯 D.水
13.下列有关铁盐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Fe2(SO4)3溶液中:K+、Fe2+、C6H5OH、Br-可以大量共存
B.Fe2(SO4)3溶液和Ba(OH)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3++SO42-+Ba2++3OH-==Fe(OH)3↓+BaSO4↓
C.FeBr3溶液中滴加KI-淀粉溶液变为蓝色
D.FeBr3溶液与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反应有沉淀生成并放出气体
14.有一未知的无色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忽略由水电离产生的H+、OH-):H+、NH4+、K+、Mg2+、Cu2+、Al3+、NO3-、CO32-、SO42-,现取三份100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第一份加足量AgNO3溶液后,有白色沉淀产生。
②第二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有白色沉淀产生,经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6.99 g。[
③第三份逐滴滴加NaOH溶液,测得沉淀与NaOH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不正确的是
A.原溶液一定不存在H+、Cu2+、CO32-
B.不能确定原溶液是否含有K+、NO3-
C.原溶液确定含Mg2+、Al3+、NH4+,且n(Mg2+):n(Al3+):n( NH4+)=1:1:2
D.实验所加的NaOH的浓度为2mol·L-1
15.25℃时,用HCl气体调节氨水的pH,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对数值、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与pH的关系如下图,若忽略通入气体后溶液体积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5℃时,图中各点对应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A>B>C>D
B.所示溶液中是所示溶液中的2倍
C.C所示溶液中:
D.25℃时,若改用氨水,时,会上移
二、填空题(55分)
16.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铁跟水蒸气反应的实验,实验装置如下,发现有黑色晶体生成并产生无色气体,他们继续对反应产物进行探究。
已知:①FeO + 2H+ = Fe2++ H2O
②Fe2O3+ 6H+ = 2Fe3++3 H2O
③Fe3O4+ 8H+ = Fe2++2Fe3++4 H2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组同学欲确定反应一段时间后试管中固体的成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①待试管冷却后,取少许其中的固体溶于稀硫酸得溶液B。
②取少量溶液B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色,则说明试管中固体物质的成分是(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________,若溶液未变红色,则说明试管中固体物质的成分是(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_________。
A.一定有Fe3O4,可能有Fe
B.只有Fe(OH)3
C.一定有Fe3O4和Fe
D.一定有Fe(OH)3,可能有Fe
E.只有Fe3O4
(2)该组同学取少量溶液B进行了实验,结果②中溶液未变红色,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跟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组同学另取少量溶液B,使其跟NaOH溶液反应。若按下图所示的操作,可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的现象,请写出沉淀由白色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5)一段时间后,该组同学发现(2)中未变红色的溶液变成红色,说明Fe2+具有___________(填化学性质)。由此可知,实验室中含Fe2+的盐溶液需现用现配,并且配制含Fe2+的盐溶液时应加入少量_________。
17.烟气中的NO是空气污染物,研究NO的吸收和转化对防治大气污染具有重大意义。
(1)溶液可以氧化脱除烟气中的NO,氧化过程中溶液pH随时间变化的影响如图所示,反应过程中溶液pH逐渐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2)一定条件下,尿素[]吸收液可以脱除烟气中的NO,已知尿素的分解温度为160℃。
①尿素和NO反应的原理为:,该过程中尿素发生___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②NO的脱除率随尿素吸收液反应温度变化的影响如图所示。尿素吸收液脱除NO的适宜反应温度为___________。
(3)选择性催化剂(球体结构的CeO2)可将烟气中的NO先转化为易于吸收的,再进行脱除。
①水热法制备CeO2。和氯化铈()在碱性条件、去离子水溶液中进行水热反应,能生成沉淀;高温煅烧,可得到CeO2。反应生成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CeO2催化氧化NO的机理如图所示,方框内表示了转变为过程,该过程可描述为:___________。
18.将富集、活化、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对实现碳中和有重要意义。
(1)一种富集烟气中的方法示意图如下:
写出“解吸”过程产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性质稳定,使其活化是实现转化的重要前提。
①使用过渡金属作催化剂,提供空轨道接受_______(填“C”或“O”)原子的孤电子对,破坏的结构使其活化。
②采用电化学、光化学等手段,使_______(填“提供”或“接受”)电子转化为
(3)与在催化剂作用下可转化为,体系中发生的主要反应如下:
i.
ii.
研究表明,CO与也能生成,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
(4)在催化剂作用下,将1mol、3mol投入反应器,反应温度对平衡转化率、选择性的影响如下。
已知:
①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大、随温度升高逐渐减小的原因是_______。
②在240℃达到平衡时,体系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kJ(除了反应ⅰ和ⅱ不考虑其他反应)。
19.G是一种新型香料的主要成分之一,其结构中含有三个六元环。G的合成路线如图(部分产物和部分反应条件略去):
已知:①RCH=CH2+CH2=CHR’CH2=CH2+RCH=CHR’
②B中核磁共振氢谱图显示分子中有6种不同环境的氢原子;
③D和F是同系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
(1)(CH3)2C=CH2的系统命名法名称为____,该分子中最多有__个原子在同一平面内。
(2)A→B反应过程中涉及的反应类型依次为___、___。
(3)D分子中含有的含氧官能团名称是___,G的结构简式为___。
(4)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5)同时满足下列条件:①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②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含C=O的F的同分异构体有多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为4组峰、能水解的物质的结构简式为___。
(6)模仿由苯乙烯合成F的方法,写出由丙烯制取α-羟基丙酸()的合成路线:_____。
1.B
【详解】A. 二氧化碳作制冷剂与克服分子间作用力有关,与断裂碳氧键需要吸收热量无关,故A错误;
B. 核电站反应堆所用铀棒中含有的U与U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故B正确;
C. 乙酸钠过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并放热的过程,属于溶解度的变化,仅涉及物理变化,故C错误;
D. 飞船返回舱表层材料中的玻璃纤维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不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故D错误;
故选B。
2.B
【详解】A.侯氏制碱法是将CO2、NH3通入饱和NaCl溶液中,发生以下反应:NH3+CO2+H2O=NH4HCO3;NH4HCO3+NaCl=NH4Cl+NaHCO3↓,其中NaHCO3溶解度最小,故有NaHCO3的晶体析出,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故A正确;
B.酿造过程中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分解生成乙醇,而葡萄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故B错误;
C.陶瓷是由黏土烧制成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C正确;
D.该过程CO2到淀粉,碳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则包含氧化还原反应,故D正确;
故选:B。
3.B
【详解】A.石油分馏是分离互溶的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由于没有新物质产生,所以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而煤的干馏则是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之分解的过程,由于产生了新的物质,因此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A错误;
B.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分子中任何2个H原子都相邻,和可看作是甲烷分子中的3个H原子分别被1个F原子、2个Cl原子取代产生的物质,因此是同一种物质,B正确;
C.油脂的“氢化”即为油脂的“硬化”,而油脂的“皂化”即为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产生高级脂肪酸盐的反应,C错误;
D.糖类中的单糖、低聚糖和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而淀粉、纤维素及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4.B
【详解】A、电荷不守恒,应为2Fe3++Cu=2Fe2++Cu2+,A项错误;B、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3++3OH-=Fe(OH)3↓,B项正确;C、CH3COOH是弱电解质不能改成离子形式,应为:OH-+CH3COOH=H2O+CH3COO-,C项错误;D、CaCO3是难溶物不能改成离子形式应为:CaCO3+2H+=H2O+CO2↑+Ca2+,D项错误;答案选B。
点睛:离子方程式中能拆成离子的物质为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即强酸、强碱、可溶性盐。
5.A
【详解】A.常温下,pH=13的Ba(OH)2溶液中c(OH-)=0.1mol/L,1.0 L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1NA,A正确;
B.D216O和H218O的相对分子质量都为20,分子中所含中子数都为10,则2.0g混合物中含有的中子数目为=NA,B错误;
C.标准状况下,HF为液体,无法计算22.4L中含有HF分子的数目,C错误;
D.98g Cu(OH)2物质的量为1mol,相当于加入1mol CuO和1mol H2O,则电解过程中转移电子数为4NA,D错误;
故选A。
6.D
【分析】含I-的海水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AgI,AgI和铁反应生成Ag和FeI2,氯气氧化FeI2得到I2。
【详解】A.“富集”步骤中,Ag+和I-发生的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过量 Cl2 会将 I2 氧化为 ,氯气被还原为Cl-,但没有指明溶液是碱性的,所以不能在反应物中出现OH-,故B错误;
C.Fe2+和I-都有还原性,都可以被氯气氧化,若氧化产物只有一种,由于I-还原性强于Fe2+,则氧化产物应为I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I2+Cl2=FeCl2+I2,故C错误;
D.转化中发生的反应为:2AgI+Fe=FeI2+2Ag,沉淀为Ag,Ag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银可以循环利用,故D正确;
故选D。
7.D
【分析】主族元素W、X、Y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根据Z+[Y-W≡X]-可知,Z位于ⅠA族,W形成4个共价键,位于ⅣA族,X形成3个共价键,位于ⅤA族,Y最外层电子数为15-4-5=6,Y位于ⅥA族,结合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均不超过20,且KSCN为实验室常用化学试剂,则可知,W为C,X为N,Y为S,Z为K元素,以此分析解答。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W为C,X为N,Y为S,Z为K元素;
A.氨气分子间存在氢键,导致氨气的沸点较高,即最简单氢化物沸点高低为:X>W,故A错误;
B.非金属性越强,单质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C<S,则单质的氧化性:W<Y,故B错误;
C.硫离子和钾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简单离子半径大小顺序为:Z<Y,故C错误;
D.化合物Z2Y2为K2S2,含K+和,即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8.B
【详解】由CH4(g)+2H2O(g)CO2(g)+4H2(g)△H=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414 kJ/mol×4+4×464 kJ/mol -803 kJ/mol×2-4×436 kJ/mol =+162kJ/mol,所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则反应物的能量之和小于生成物的能量之和,又催化剂降低活化能使反应速率加快,则B正确;
故选B。
【点晴】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能量变化分析,图象分析方法和应用。△H=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注意,△H>0吸热,反应物的能量之和小于生成物的能量之和,△H<0放热,反应物的能量之和大于生成物的能量之和。
9.D
【分析】根据反应①及化合价变化可确定XO为氧化剂、Z-为还原剂,Z2为氧化产物,X2+为还原产物,则氧化性:XO>Z2,还原性:Z-> X2+;同理根据反应②可确定氧化性:B2> A3+,还原性:A2+>B-;根据反应③可确定氧化性:Z2> B2,还原性:B->Z-;结合上述
分析可确定氧化性:XO>Z2>B2>A3+;还原性:A2+>B->Z->X2+;
【详解】A.根据氧化剂十还原剂→氧化产物十还原产物,可确定Z2+2A2+=2A3++2Z−能发生,故A正确;
B.由Z元素化合价变化可知Z元素在③中被还原,在①中被氧化,故B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XO>Z2>B2>A3+,故C正确;
D.根据反应①可知Z2不可能置换出X2+溶液中的X,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0.C
【详解】根据表中的化学式规律采用分组分类法推出:每4个化学式为一组,依次是烯烃、烷烃、饱和一元醇或醚等、饱和一元羧酸或酯等;把表中化学式分为4循环,26=4×6+2,即第26项应在第7组第二位的烷烃,相邻组碳原子数相差1,该组中碳原子数为2+(7-1)×1=8,故第26项则为C8H18;
故选C。
11.C
【分析】平衡移动原理是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原理适用的对象应存在可逆过程,如与可逆过程无关,则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
【详解】A.合成氨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A不选;
B.氯气溶于水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Cl2+H2OHClO+H++Cl-,光照条件下,次氯酸分解生成HCl和氧气,生成物浓度降低,平衡正向移动,黄绿色的氯水光照后颜色变浅,可以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B不选;
C.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因为体积减小导致碘浓度增大而使颜色加深,所以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C选;
D.溶液中存在平衡Fe3++6SCN-Fe(SCN)63-,加铁粉,铁与Fe3+反应,Fe3+浓度降低,则平衡向左移动进行,溶液颜色变浅或褪去,能用勒夏特利原理来解释,故D不选;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题关键:明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适用范围,易错点: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平衡移动,易错选项是C,是可逆反应,但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
12.A
【详解】A项,环戊烯溶于四氯化碳,四氯化碳不能使KMnO4溶液褪色,不干扰环戊烯的检验;
B项,环戊烯溶于裂化汽油,而裂化汽油能使KMnO4溶液褪色,干扰环戊烯的检验;
C项,环戊烯溶于甲苯,而甲苯能使KMnO4溶液褪色,干扰环戊烯的检验;
D项,环戊烯不溶于水;
答案选A。
【点睛】该题的关键是在选择溶剂时不能干扰对环戊烯的鉴别。
13.C
【详解】A. Fe2(SO4)3溶液中:Fe3+、C6H5OH发生反应而不可以大量共存,故A错误;B. Fe2(SO4)3溶液和Ba(OH)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Fe3++3SO42-+3Ba2++6OH-==2Fe(OH)3↓+3BaSO4↓,故B错误;C. FeBr3溶液中滴加KI-淀粉溶液,2Fe3++2I-2Fe2++I2,溶液变为蓝色,故C正确;D. FeBr3溶液与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反应生成AgBr沉淀,没有气体生成,故D错误。故选C。
14.B
【详解】溶液是无色透明的,所以不含有颜色的离子,故Cu2+一定不存在;
通过图象知,在加入过量的NaOH的过程中,一开始就有沉淀生成,说明不含有H+;沉淀部分溶解,推断一定含有Al3+;K+不能和中学常见物质反应产生特殊现象进行判断,只能用焰色反应判断,则不能确定是否含K+;
①第一份加足量AgNO3溶液后,有白色沉淀产生,推断一定有CO32-、SO42-两种中的一种.因通过图象知含有Al3+;铝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发生双水解,不能共存,所以推断一定不含有CO32-、一定含有SO42-;
②第二份加足里BaCl2 溶液后,有白色沉淀产生,经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6.99g,推断生成3×10-2molBaSO4,所以n(SO42-)=3×10-2mol;
③第三份逐滴滴加NaOH 溶液,测得沉淀与NaOH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通过图象知,在加入过量的过氧化钠的过程中,一开始就有沉淀生成,说明不含有H+,沉淀部分溶解,推断一定含有Al3+;图象中有一段平台,说明加入OH-时无沉淀生成,有NH4+,NH4++OH-=NH3•H2O,最后溶液中有沉淀,说明溶液中含Mg2+,通过此实验无法判断是否含有Na+,
A.由上述分析可知,原溶液一定不存在H+、Fe3+、CO32-,选项A正确;
B.原溶液确定含有Mg2+、Al3+、NH4+,由图可知,沉淀最大时是氢氧化镁、氢氧化铝沉淀,且n[Mg(OH)2]+n[Al(OH)3]=0.02mol,沉淀最小时,为氢氧化镁,故n[Mg(OH)2]=0.01mol,故n[Al(OH)3]=0.02mol-0.01mol=0.01mol,根据铝元素守恒可知n(Al3+)=n[Al(OH)3]=0.01mol,根据Al3++3OH-=Al(OH)3↓,需OH-0.03mol;根据镁元素守恒可知原溶液中n(Mg2+)=n[Mg(OH)2]=0.01mol,根据Mg2++2OH-=Mg(OH)2↓,需OH-0.02mol;生成沉淀最大量时需OH-0.05mol,由图可知消耗NaOH 25mL,所以c(NaOH )===2mol•L-1;根据NH4++OH-=NH3•H2O,所以可得到NH4+的物质的量为0.01L×2mol•L-1=2×10-2mol,则n(Mg2+):n(Al3+):n(NH4+):n(SO42-)═0.01mol:0.01mol:2×10-2mol:3×10-2mol=1:1:2:3,由电荷守恒可知1×2+1×3+2×1>3×2,则应存在NO3-,不能确定是否含K+,选项B错误;
C.由选项B的计算可知,实验所加的NaOH的浓度为2mol•L-1,选项C正确;
D.由选项B的计算可知,原溶液确定含Mg2+、Al3+、NH4+,且n(Mg2+):n(Al3+):n(NH4+)=1:1:2,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15.C
【分析】由图可知,A点为0.1mol/L氨水,溶液中铵根离子浓度与氢氧根离子浓度相等,氨水的电离常数为Kb=B点对应P1点,反应所得溶液为pH为9.25的氯化铵和氨水的混合溶液,溶液中铵根离子浓度等于一水合氨的浓度,则氨水的电离常数为Kb==c(OH—)=4.75,C点对应P2点,反应所得溶液为氯化铵和氨水的混合溶液,溶液呈中性,D点对应P3点,反应所得溶液为氯化铵溶液。
【详解】A.氨水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抑制水的电离,氯化铵在溶液中水解促进水的电离,由分析可知,A、B、C、D所得溶液中氨水的浓度逐渐减小、氯化铵的浓度依次增大,则水的电离程度依次增大,故A错误;
B.由分析可知,P3点反应所得溶液为氯化铵溶液,铵根离子在溶液中水解,浓度小于0.1mol/L,P1点反应所得溶液为氯化铵和氨水的混合溶液,溶液中铵根离子浓度等于一水合氨的浓度,浓度为0.05mol/L,则P3点所示溶液中铵根离子浓度小于P1点所示溶液中铵根离子浓度的2倍,故B错误;
C.由分析可知,C点对应P2点,反应所得溶液为氯化铵和氨水的混合溶液,溶液呈中性,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为10—7mol/L,则===102.25,故C正确;
D.25℃时改用1.0mol/L氨水与氯化氢气体反应,当x=0.5时,反应所得溶液依然为pH为9.25的氯化铵和氨水的混合溶液,则P1点不会改变,故D错误;
故选C。
16. A C Fe + 2Fe3+= 3Fe2+ 3Fe + 4H2O(g)Fe3O4 + 4H2 4Fe(OH)2+ O2+ 2H2O = 4Fe(OH)3 还原性 铁粉
【详解】(1)铁和水蒸气反应,产物为Fe3O4和H2,待硬质试管冷却后,取少许其中的固体物质溶于稀硫酸得溶液B,发生反应Fe3O4+8H+=Fe2++2Fe3++4H2O,取少量溶液B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色Fe3++3SCN-⇌Fe(SCN)3,则说明所得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是一定有Fe3+,一定有Fe3O4,可能有过量的铁;若溶液未变红色,可能含有过量的铁,将Fe3+全部转化成Fe2+,Fe+2Fe3+═3Fe2+,答案为:A,C;
(2)根据(1)溶液未变红色的解释是含胡过量的铁将Fe3+全部转化成Fe2+:Fe+2Fe3+═3Fe2+;
(3)铁和水蒸气反应,产物为Fe3O4和H2:3Fe + 4H2O(g)Fe3O4 + 4H2;
(4)可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的现象,说明含有Fe2+离子,综上分析可知,白色沉淀为Fe(OH)2,红褐色沉淀为Fe(OH)3,所以反应为:4Fe(OH)2+O2+2H2O=4Fe(OH)3;
(5)Fe2+溶液因为水解和还原性而不易保存,可以加入酸抑制其水解,加入还原性铁(铁钉)防止其被氧化,答案为:还原性,铁粉。
17.(1)氧化去除NO过程中生成大量的 (或)
(2) 氧化 80℃
(3) 部分和反应生成和,和进一步反应生成,最后与部分反应生成
【解析】(1)
亚氯酸钠溶液氧化脱除烟气中一氧化氮发生的反应为,反应中生成氢离子使溶液的氢离子浓度增大,溶液pH减小,故答案为:氧化去除NO过程中生成大量的 (或);
(2)
①由方程式可知,反应中尿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尿素是反应的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故答案为:氧化反应;
②由图可知,80℃时一氧化氮的脱除率最高,则尿素吸收液脱除一氧化氮的适宜反应温度为80℃,故答案为:80℃;
(3)
①由题意可知,碳酸铵溶液和氯化铈溶液在碱性条件、去离子水溶液中进行水热反应生成沉淀氯化铵、沉淀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②由图可知,方框内发生的反应为NO与Ce(Ⅳ)反应生成Ce(Ⅲ)和,反应生成的部分和反应生成和,和进一步反应生成,与部分未反应的反应生成,故答案为:部分和反应生成和,和进一步反应生成,最后与部分反应生成。
18.(1)2KHCO3K2CO3+CO2+H2O
(2) O 接受
(3)CO(g)+2H2(g)CH3OH(g)
(4) 反应i为放热反应,反应ii为吸热反应。随温度升高,反应i逆向移动程度小于反应ii正向移动程度 吸收 3.45
【详解】(1)“解吸”过程产生的化学方程式为酸式盐碳酸氢钾的受热分解:2KHCO3K2CO3+CO2+H2O;
(2)使用过渡金属作催化剂,提供空轨道接受O原子的孤电子对,破坏的结构使其活化;采用电化学、光化学等手段,使接受电子转化为;
(3)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i-反应ii可得目标方程CO(g)+2H2(g)CH3OH(g);
(4)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大、随温度升高逐渐减小的原因是反应i为放热反应,反应ii为吸热反应。随温度升高,反应i逆向移动程度小于反应ii正向移动程度;根据图像可知二氧化碳的转化率为15%,甲醇的选择性是20%,故有1mol15%20%=0.03mol二氧化碳参与反应i,反应i放热490.03=1.47kJ;1mol15%80%=0.12mol二氧化碳参与反应ii,反应ii吸热410.12=4.92kJ。故在240℃达到平衡时,体系吸收的热量为4.92-1.47=3.45kJ。
19. 2-甲基-1-丙烯(或2-甲基丙烯,或甲基丙烯) 8个 取代反应 加成反应 羟基、羧基 +HO-Br 和
【分析】由A与氯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可知A的结构简式为:,故苯乙烯与(CH3)2C=C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A,与HCl反应生成B,结合B的分子式可知,应是发生加成反应,B中核磁共振氢谱图显示分子中有6种不同环境的 氢原子,故B为,顺推可知C为,D为。苯乙烯与HBr发生加成反 应生成E,E可以氧化生成C8H7O2Br,说明E中Br连接的C原子上有2个H原子, 故E为,C8H7O2Br为,和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反应然后酸化得到F,且D和F是同系物,故F为,D与F生成G,G结构中含有三个六元环, 则G为。
(6)丙烯和HO-Br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H3CHBrCH2OH,CH3CHBrCH2OH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H3CHBrCOOH,CH3CHBrCOOH和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加热酸化得到CH3CHOHCOOH。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A为,B为,C为,D为,E为,C8H7O2Br为,F为, G为。
(1)(CH3)2C=CH2的系统命名法名称为2-甲基-1-丙烯,根据乙烯结构知,每个甲基上最多有2个原子和-CH=CH2共平面,所以该分子中最多有8个原子共平面;
(2)A为,A与Cl2在500℃时发生取代反应产生,该物质与HCl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产生B:,所以A→B反应过程中涉及的反应类型依次为取代反应、加成反应;
(3)D为,D分子中含有的含氧官能团名称是醇羟基和羧基,G的结构简式为;
(4)与HO-Br发生加成反应产生,则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为+HO-Br;
(5)F的同分异构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①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说明物质分子中含有酚羟基;②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含C=O, 二者在苯环上邻、间、对3种不同位置:,侧链有异构体:-COOCH3、-OOCCH3、-CH2COOH、 -CH2OOCH、7种不同结构,故F符合要求的异构体有3×7=21种;核磁共振氢谱为4组峰、能水解的物质,即4种化学环境的H,只有苯环上对位(3种H)、侧链上1种H(上述前两种)才符合条件,其结构简式为和;
(6)丙烯和HO-Br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H3CHBrCH2OH,CH3CHBrCH2OH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H3CHBrCOOH,CH3CHBrCOOH和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加热酸化得到CH3CHOHCOOH,其合成路线为。
江西省鄱阳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西省鄱阳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江西省鄱阳县第一中学高三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届江西省鄱阳县第一中学高三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共19页。
2023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中学高三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中学高三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