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变换之原句与改句效果分析 课件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展开
这是一份句式变换之原句与改句效果分析 课件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课堂点拨,对点训练,对点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见句式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掌握不同句式之间的转换规律和方法。过程与方法结合试题掌握方法、拓展演练巩固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句式不同,表达的情感、强调的重点不同,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化的感情。重点难点1.掌握常见句式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掌握不同句式之间的转换规律和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答案:
【答案】①以时间为序,将“我”与祖父的年龄对举,形成鲜明对比。②反复使用“我……,祖父……”的句式,不断强化祖父由衰老至死亡与“我”由出生至成长的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2.文中划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 【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一.表达效果取得方式的解题思路。语句的表达效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语句的鉴赏。考点:1.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并列、递进、因果等逻辑顺序。2.修辞。常考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复沓,互文等,既要准确判断所考语句的修辞手法又要掌握该种修辞手法的作用。3.句式特点。长短句、常式句变式句、整句散句、主动句被动句等。4.结构作用。伏笔,铺垫,照应,过度,呼应等。5.词语。动词、形容词、修饰词等。
6.语体色彩。词的语体色彩可分为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两种基本类型:①口头语体,特点是“自然、活泼、通俗、生动”。带口语色彩的词语经常用于日常交谈,也经常用于比较口语化的文学作品的对话描写。②书面语体,特点是“严密、规范、文雅、庄重”。从书面语的表达内容来看,又可分为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公文语体等多种。带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经常用于比较庄重、正式的交际场合。例如“好看——美丽,溜跶——徜徉,抄袭——剽窃,吃饭——饮食,喝水——饮水”,前一个就是口语词,后一个就是书面语词。
7.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某些词除了基本意义(概念义)之外。还带有人们主观评价的色彩,表达喜爱或憎恶,肯定或否定,赞许或贬斥的感情。8.形象色彩。它指的是某些词语能让人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上的联想的特点。比如:“硕果累累”让人联想到秋天;“大海“让人联想到蓝色等。9.表现手法。高低,俯仰,远近;视听,动静,虚实;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寄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
思路:第一步:找特色。准确找到划线语句的典型特色,使用专业术语表达。第二步:评特色。结合语句,评析划线语句特色在句中的运用。第三步:析效果。对划线语句特定对象、特殊知识点分析表达效果。
二.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对比分析解题思路: 第一步:找不同。看出原句与改句不同①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看突出强调了什么。②各种句式的变化——分析原句句式的表达效果。③语序的变化——分析原句语序的合理之处。④用词的变化——分析原句用词的妙处。⑤修辞的变化——分析原句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妙处。⑥标点的变化——分析标点的表达作用。
第二步:定范围。关联语段的语境①原句在语段中的位置。如段中或段尾,则有可能关注位置不同,句子不同。②注意原句、改句与语段的语意、重点、上下文句式甚至褒贬协调一致问题。第三步:析效果。多角度分析效果主要从以下角度作比较分析:①句式效果(重点);②修辞效果;③词语运用;④描写角度;⑤结构角度。当然,还有不少角度,要视句子本身而定。
(一)常式句与变式句常式句就是按照汉语惯常的结构规律来组合的句子。变式句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一方面的意思而改变了惯常的结构形式的句子。这里主要讲一讲变式句,因为变式句往往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常见的变式句有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状语前(后)置等几种。将定语、状语等修改成分独立出来,单独形成一个个小分句。
例1:变式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倒装效果分析:这个句子就是变式句,属于定语后置类型。变换了句子的结构和顺序后,表达的效果显然不一样,把“没精打采”后置,是为了强调夜深人静,也是为了强调文中“我”的百无聊赖。这样一分析,语言的效果就凸显出来了。常式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没精打采的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显然,变为常式句后就没有原来句子的表达效果了。因为它没有要特别强调什么,只是在单纯地描摹景物;而且把修饰语“没精打采”放到了正常位置上,读起来反而不那么上口了,有一种拖沓冗长之感。
例2:变式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倒装效果分析:这是一个状语前置的诗句,将“轻轻的”置于主语之前,打破了平衡,突破了沉闷,使诗句也显得活泼多姿。这就是打破正常语序后语言的魅力,让读者回味无穷。
例3:原句: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乌乌在叫啸的西北风。改句: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倒装效果分析:①从句式看,原句使用主谓倒装,强调了冬天屋里的温暖让作者无比眷恋。用“是”字句突出了“屋外窗外面乌乌在叫啸的西北风”的对比作用。②原句使用修饰语“呜呜”“在叫啸”等,形象地描写出了北平的冬天寒意逼人。③原句能更好承接上文,在简陋房子里感受到暖意;同时引领下文,西北风的强劲带来的满身灰尘。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我的车子渐渐离开这草原深处,离开这些真正默默无闻的人间天才,我心里的决定却愈来愈坚决: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一定!1.文中划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定要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_____________【答案】①原文运用倒装(状语后置),更能突出强调“我”想印画册让更多人了解剪花娘子的决心。②原文“一定”单独成句,且使用感叹句式,表达感情强烈,强化了作者对民间艺人和剪纸艺术的喜爱、赞叹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在我看来,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特别是南方的冬天,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也看不到西部的万里荒漠,悄无人声。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萧条之色。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能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在这样的季节里,人的思维都会被冻住,什么情感、浪漫会在那间被抛之九云外。在这样的境况下,难以提起一丝好兴致,哪怕 偶尔有所愿望,也会很快被扔到记忆的角落里。2.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身体的所有温暖仿佛都要被漫入骨髓的冰凉抽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更好,为什么?【答案】①原句“浸入骨髓的冰凉”作主语,与前句“天很冷很冷”相照应,陈述主体一致:与下句“留下”搭配。②原句用主动语态,更能突出强调“冰凉”的影响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并不知觉。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已经伸进家。妻子在院子里,做好了饭,看见丈夫的影子从敞开的大门伸了进来:先是一个头——戴帽子的头,接着是脖子,然后是弯起的一只胳膊和横在肩上的一把锨。“你爸的影子已经进屋了,”她喊孩子,“快打洗脸水,准备吃饭了。”3.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他并不知觉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时前面留下长长的影子”。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①原句将修饰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②原句采用短句,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有利于刻画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整句与散句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对或一组句子,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等都属于整句。散句是句式灵活、富有变化、长短不一的句子。比如下面几个例子:整句: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整句的效果体现在结构和形式上就是整齐之美,在朗读的时候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适合于加强语势,强调语意。第一个例子,“譬如”后面几乎都是整句,读起来很上口,一气呵成,韵律十足。作者把南方、北方的秋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不但从色彩方面,更从具体事物的比较中读出了二者的不同,印象格外深刻。这就是整句的魅力所在。
散句: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支一支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散句就不同了,它形式灵活、自由活泼,能够使文章语气舒缓、节奏得到调节。第二个例子,就充分体现了散句的优势,简短又明快,读起来轻松、简洁。多种具体事物的不同描述,不同色彩的搭配,不同形容词的有机组合,句子和词语的交叉运用,使读者在阅读到此的时候,能够迅速联想到春天各种生物的勃勃生机。虽然是散句,却并没有让人感觉到“散了架”,这让我们不由得佩服汪曾祺先生驾驭语言的强大功力。由此看来,文学评论家们都说汪曾祺的语言“拯救了汉语”,是有道理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句式的灵活使用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体验。
整、散句结合使用: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匆匆》)一篇文章,如果基本是由整句组成的,就有可能导致语言花哨,只讲究结构和形式美,而忽视了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真挚;如果基本是由散句组成的,长久阅读也会让读者感觉索然乏味,视觉疲劳,削弱阅读的效果。而整、散句的恰当结合可以使文章语言错落有致,富于变化,更适于传达写作者丰富的感情。第三个例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整、散句结合表达的效果,犹如山涧流水,回环往复,灵动,跳跃,欢快,悦耳。作者用燕子、杨柳、桃花等具体事物的整句,同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日子”的散句一组合、一比较,语言的灵动之美便跃然纸上。也恰恰因此,近百年来,朱自清的这篇散文才为我们所熟读甚至成诵。
【对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游同里古镇,听到一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作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1.文中划线的句子为什么不写成“多么暖心、私密、亲昵”?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答案】①“多么暖心、私密、亲昵”,看似表达更简练,但流失了原排比短句分别强调的强烈情感。②原句句式更整齐,所用逗号的停顿较顿号舒缓,所产生的亲切美感更符合选文语境的整体风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文化要传承,传承需创新;文化要共鸣,共鸣需互动。《国家宝藏》节目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徐徐展开,一次次播放点赞,一条条留言评论,观众既成为走进传统文化的接受者,又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老文化由此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而思接千载的当代观众也由此徜徉在丰富的文化宝库。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文化需要传承与创新,也需要互动与共鸣。”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6分)【答案】①原文使用整句,句式更为整齐;②原文使用顶真修辞,更具音韵美感;③原文点明传承与创新、共鸣与互动各自的逻辑关联,表达更严密。(答对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主动句与被动句主动句是指该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的句子。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主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则是指该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的句子。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用被动句还是主动句,需要参照强调的对象、前后文语境的陈述对象以及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例1:(1)(闰土)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被动句)(2)闰土的父亲把闰土带走了(主动句)效果分析: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但是(1)句强调了闰土的走是被逼迫的,虽然迅哥儿急得大哭,闰土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他还是被带走了,用被动句更能突出两个少年真挚深厚的情感。如果用(2)句,意思就变成了叙述闰土的父亲做了什么事,这显然不是作者的原意。
例2:(3)他(卢进勇)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主动句)(4)那个党证被卢进勇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被动句)效果分析:两句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但(3)句强调的是卢进勇终于完成了无名战士的重托而表现出的激动感情。如果用(4)句,就变成了交代党证是由谁打开的,和原文意思不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雨季来临,夹竹桃在一夜之间,将颓废之美写到了极致。而构树这小小的满枝头的绿叶,依然青翠。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很多时候,草木只是草木,相视只是相视。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1.文中划线的句子如果改为“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被我们发现”好不好?为什么?【答案】不好。①根据上文“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相视只是相视”的内容,这里应该强调“我们”主动“发现”,改句强调的是“草木”被动“发现”。②原文有“只有……才”构成条件关系,强化了“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去掉关联词语,就成为一般的叙述句,缺少了原句的严密准确性。(每点2分)
四.口语句式与书面语句式经常出现在口语里的句式,叫口语句式。它较为短小,结构简单,少用关联词,显得活泼而自然。经常出现在书面语里的句式,叫书面语句式。它多用长句,结构较复杂,关联词语用得较多,因而显得严谨、周密。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1、语法结构不同口语语法随意,用词通俗,句子简短,结构松散;书面语语法严格,用词文雅,句子较长,结构严谨。2、载体不同口语是以语音为载体的语言形式,书面语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语言形式。
3、表达场合与表达方式不同在口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可以根据音量、重音、语速等音质来传达不同的信息,同时,说话者还可以借助表情和手势等方式来对语言进行补充。口语表达通常较为灵活,同时伴随有省略、重复、停顿等特征。书面语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依赖于手势、音质等副语言,因此独立性会更高,同时由于作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构思修改,书面语会更加准确、严密和完整。4、词汇特征不同口语和书面体最大的区别在词汇的选择上。口语体经常使用非正式用词或者带有明显口语色彩的词语(比如习语和俚语),而书面体中用词则会更加正式,比如使用各种成语、术语甚至文言语言等。
例1:口语:小明想吃一碗长寿面,酸一点,葱花鸡蛋多放。书面语:小明想吃一碗酸辣爽口,葱花鸡蛋较多的长寿面。效果分析:从词语角度,口语用词平易朴实,简单直白,在用词方面,口语多用单音节词,俗语、俚语、熟语、歇后语、方言等都是口语的常用语料;而书面语用词比较讲究、优雅、贴切,包含了大量表示抽象概念的词语和术语,常常保留不少古汉语成分,口语中常见的俗语、俚语、熟语、歇后语等在书面语中用得很少。
口语:小明吃完后,说:这碗面美滴很聊作咧! 书面语:这碗面非常美味!或者这碗面真是色香味十足,让人回味无穷!堪称人间极品! 效果分析:口语更幽默、诙谐、亲切,更能拉近与读者的举例;书面语修饰成分丰富,语意更强,文学性更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末,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斜射,那片青黑便 多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 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做几句诗。2.文中划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 分)【答案】① 原文每个修饰成分都单独成小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② 原文表达出了感知过程,层次感更加明显。③ 原文表述与上下文语体一致,更口语化,描写亲切生动。
五.运用修辞运用修辞用法来增加表达效果是写作的需要。修辞考查是重要考点,不仅语用题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鉴赏也会涉及到。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对比、对偶、通感等。先要找准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效果。
例1:原句: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改句: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从语义上看两句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答案】①原文把槐花比作雨,“下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②原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视觉的美感和气味的愉悦感。③原文运用了叠音词“芬芬芳芳”,更有音韵美给人强烈的美的感受。④“日子都流淌”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表述更为生动形象。
例2:原句: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怀着强烈的感情,把它看作命根子,把它当成哺育自己的母亲。 改句:剥削阶级只知道掠夺它用来压榨劳动者,劳动者才对它感情深厚从语义上看两句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答案】①原文运用比喻修辞,“剥削阶级”把土地比作“工具”;“劳动者”把土地比作“母亲”。更具体形象。②原文前者突出了“剥削阶级”对土地的残酷无情,后者突出了“劳动者”对土地的感情深厚。③原文描写具体,感情迥异,对比鲜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往田垄深处走去,小麦的清香和着土地的芬芳沁人心脾。极目远眺,一块块麦田密如绒毡,棋盘般整齐,像是心灵手巧的裁缝修剪过一样。微风吹过,麦叶沙沙作响,麦浪起起伏伏,绸缎般绵延向远方。身前身后,一株株青绿色的麦秆,叶片修长挺拔;一粒粒鼓胀饱满的麦粒,密密匝匝,结成小穗。每穗有多少颗麦粒就有多少根麦芒,像战士紧握的钢枪。1.文中划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远处是整齐的麦田,微风吹起阵阵麦浪。”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__________【答案】①原句用了比喻手法,更加形象生动;②原句用了“极目远眺”“沙沙作响”等词语,调动视觉和听觉器官,更有现场感和参与感;③原句用了“一块块”“沙沙”“起起伏伏”等叠音词,富有节奏感。
六.词语分析改句多会删去、压缩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对原句的分析可以从这些省去的词语入手,分析词语的词性、内涵以及其所起到的表达效果。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不同词语,不同对待,不同分析。
例1:原句:他们匍匐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改句: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词语效果分析:①“匍匐、跳、蹲、搅”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的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有力量美和感染力;②“左边歪、右边歪”重复,强调了人们舞动鼓槌时的动态美;③“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黄河一路奔波,浩浩汤汤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致相一致;④短句的使用,使得此处韵律感非常强,读起来有气势,朗朗上口。如果换成修改后的语段,则不能突出这几个方面的效果,所以修改的语段不如原文表达效果好。
例2:原句: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改句: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降。词语效果分析:(1)原文中“或许”是一种主观感受,增添了可能性。(2)原文中的“慢动作”凸显了雨点降落的姿态,与空间的宏大有关。(3)原文运用比喻,将雨点比喻成伞兵,生动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荷花还能净化人的心灵。周敦颐的《爱莲说》启示人们,荷花真正的纯净不在于身,而在于心。每当看到湖上一片片翠绿欲滴的荷叶,一朵朵洁净无暇的荷花,我就会联想到西洲曲里那一低头的温柔,联想到伯牙子期一见如故的契阔。“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意,荷花可以成为爱慕、和谐、亲密、团结的象征。崇尚荷花,追求的不正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吗?2.文中划线的句子如果改成“荷花可以象征爱慕、和谐、亲密、团结,崇尚荷花,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分析这是为什么?答:____________
【答案】①文风谐调。交代“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与上文风格保持一致,富有文化韵味。 ②思维绵密,自然引出“荷花可以成为爱慕、和谐、亲密、团结等的象征”,如果去掉就显得突兀; ③运用反问,语气更强烈,表意更肯定,更有感染力。(答好一点可得2分,答好2点最多得4分,答好3点才可得5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语文积累与运用考点六句式变换教学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红楼梦》是小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比较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哪里不同赏哪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句(修辞)(110张)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修辞手法,考纲要求,识别判断,作用分析,运用表达,修辞手法识别判断,修辞手法知识讲解,成分排列,句子排列,直接反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