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土壤(教师版)-高一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7168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5.2 土壤(教师版)-高一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7168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5.2 土壤(教师版)-高一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7168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一地理 同步练习(2019人教版 必修第一册)
人教版 (2019)第二节 土壤综合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第二节 土壤综合训练题,共21页。
5.2 土壤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准,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掌握观察、认识土壤的基本方法
2.理解并掌握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3.理解土壤的功能,了解土壤养护的基本方法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观察土壤
1,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2,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等。
3,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
4,砂土成分以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
5,壤土中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6,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能差,蓄水、保肥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7,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这些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在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
表1 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枯枝落叶层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表1 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耕作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即学即练1】自然土壤剖面由上到下的土层依次是( )
①母质层②有机层③淀积层④腐殖质层 ⑤淋溶层
A.①③⑤④② B.④②③⑤① C.②④⑤③① D.②④⑤①③
【答案】C
【分析】
本题属于基础试题,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详解】
典型的自然土壤剖面由上至下有枯枝落叶层(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基岩层,C项正确。故选C。
知识点02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
2,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质地。
3,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的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4,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因此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亚马逊河流域因高温多雨,自然土壤失去热带雨林保护时,有机质快速分解,营养元素被淋溶。总体而言,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5,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6,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
7,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即学即练2】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2.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地形
【答案】
1.D
2.B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的形成过程如下:基岩经风化作用逐渐形成破碎的岩石,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化的岩石逐渐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风化的过程中其表面逐渐形成腐殖质层,随着腐殖质层的加厚,土壤结构形态逐渐成熟。由以上分析可知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③, D正确, ABC错误。故选D。
2.结合课本所学基础知识可知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因素, B正确, ACD错误。故选B。
【点睛】
生物除积极参与岩石风化外,还在土壤形成中进行着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只有当母质中出现了微生物和植物时,土壤的形成才真正开始。
知识点03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使地球表面因着生绿色植物而生机盎然。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有了绿色植物,动物才有了食物来源,而土壤本身也是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和营养来源。
3,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土壤水是陆地水体的一部分,大气降水的一部分储存在土壤中,既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又可以持续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正因为如此,农作物可以抵御适度的旱情。
4,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人类生存必须发展农业以取得食物,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人类饲养动物也主要以植物为饲料。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耕作土壤的耕作层厚度一般为15~30厘米,尤其需要人类呵护。
5,有些土壤不适宜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人们就会想方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者改造,例如亚马逊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即使是优良的土壤,人们也会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这方面常用的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知识拓展】次生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地。其形成主要因受人为不合理耕作灌溉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次生盐渍化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地下水位,故应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
【即学即练3】关于土壤形成因素及养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决定土壤有机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B.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矿物质
C.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常用的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等
D.治理土壤盐碱化可以通过大水漫灌、引淡淋盐、地膜覆盖等方法
【答案】
C
【分析】
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AB错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常用的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等,C正确;引淡淋盐、地膜覆盖是可以治理土壤盐碱化的,灌溉、排水、放淤、种稻和防渗等措施也可以减轻盐碱化,但大水漫灌是有可能增大土壤盐碱化的,D错误。故选C。
能力拓展
考法01 观察土壤
1,土壤的颜色、质地和剖面结构
土壤的质地和剖面结构是考查重点
【典例1】下图为理想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百分比图,甲、乙字母的含义及百分比正确的是( )
A.甲为有机质,30% B.甲为矿物质,10%
C.乙为矿物质,40% D.乙为有机质,40%
【答案】C
【详解】
根据理想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百分比图可以完成,理想土壤的体积占比为:矿物质40%,有机质10%,水分和空气各占20%,据此进行分析,甲为有机质,10%,乙为矿物质,40%,故选C。
考法02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影响因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属于本节考查重点,尤其是生物、气候和地貌的影响。
【典例2】下图示意祁连山黑河上游三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变化。据此完成下题。
影响黑河上游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土壤水分 D.地形地势
【答案】C
【详解】
由图可知,任何深度的土壤,有机碳排序都是高寒沼泽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且高寒沼泽草甸远多于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说明沼泽里有机碳密度最高,影响黑河上游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故选C。
【点睛】
土壤肥力与养分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有关。养分因素是指土壤中养分储存量;物理因素是指土壤的质地、结构情况、水分、温度等。化学因素是指土壤的酸碱度、还原性物质、含盐量等。生物因素是指土壤中微生物极其生理活性。
考法03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土壤的功能
土壤的蓄水、保水功能,属于考查重点。
2,土壤的养护
土壤的养护,尤其是盐碱化的形成和治理是考查重点。
【典例3】红壤的肥力、疏松程度和酸碱度不利于农作物高产,为了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有( )
①大力推广秸秆还田②增施熟石灰③大量施用化肥④掺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分析】
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土质黏重,呈酸性。改良的措施有秸秆还田,补充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①正确;增施熟石灰,中和酸性,平衡酸碱度,②正确;掺砂改良黏重土质,④正确。大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③错误。故选D。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浙江某高中地理老师带领高一学生在山坡观察某森林土壤剖面,发现土壤略微发红,并完成了该土壤剖面的分层划分(下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观察土壤剖面后,同学们发表了下列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有机层厚度大质地粗 B.乙同学:腐殖质层颜色偏暗黑
C.丙同学:淋溶层富含枯枝落叶 D.丁同学:淀积层色泽呈灰黑色
2.当地森林土壤颜色偏红,说明该地气候( )
A.温暖多雨 B.炎热干燥 C.温和湿润 D.寒冷干燥
【答案】
1.B
2.A
【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土壤剖面的识别。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或黑色,B正确。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明显集中在土壤表层,有机层厚度不大,A错误。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不会含有枯枝落叶,C错误。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因不含腐殖质,颜色不会呈灰黑色,D错误。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发红是因为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温暖多雨的气候下,土壤淋溶作用强,A项正确。故选A。
下表示意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 稻土、红壤)成分占比。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土壤
水分
空气
矿物质
有机质
甲
30%
20%
49%
1%
乙
25%
30%
37%
8%
丙
35%
15%
47%
3%
3.表中甲、乙、丙代表的土壤分别是( )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红壤、黑土、水稻土
C.水稻土、黑土、红壤 D.红壤、水稻土、黑土
4.下列关于这三种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土壤广泛分布于江南丘陵和黄土高原
B.乙土壤分布区的天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丙土壤是在人类长期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的
D.甲、乙、丙三种土壤共同的改良途径是增施熟石灰
【答案】
3.B
4.C
【分析】
3.由所学知识可知,三种土壤中红壤有机质含量最少,故甲为红壤,AC错误。黑土因有机质含量高而肥沃,土质较疏松,空气含量较大,故乙为黑土;与其他两种土壤相比较,丙中水分含量较大,故为水稻土,B正确,D错误。故选B。
4.由第1题分析及所学知识可知,甲为红壤,红壤土质较黏重、通气性能较差,土壤呈酸性,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黄土高原以黄土为主,A错误。以通过施用熟石灰的方法来改良红壤酸性土质;乙为黑土,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该地区的天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B错误。丙是南方的水稻土,水稻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培育下形成的,C正确。红壤以通过施用熟石灰的方法来改良其酸性土质,黑土和水稻土不需要施用熟石灰,D错误。故选C。
【点睛】
红壤呈酸性,土质黏,有机质含量最少;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而肥沃,土质较疏松,空气含量较大;水稻土是在人类耕作、培育下形成的。
当土壤组成物质体积比为:矿物质40%、有机质10%、水分和空气各20%,该土壤能很好地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称为理想土壤。下图为“某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占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土壤中矿物质的来源是( )
A.气候 B.成土母质 C.地形 D.生物
6.据图可知,该土壤( )
A.水分较多,空气偏少 B.有机质含量较高,肥沃
C.矿物质比重大,颗粒粗 D.属于理想土壤
【答案】
5.B
6.A
【分析】
5.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气候和地形对土壤形成有影响,本题设问土壤矿物质的来源,所以,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正确答案为B。
6.读图可知该土壤中组成物质的体积占比约为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35%、空气10%,与资料中的理想土壤比较有明显的不同,有机质含量低,水分含量高,故A正确,B、D错误;该土壤矿物质的颗粒大小无法判断,故C错误。故选A。
【点睛】
土壤是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土壤有机碳经过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碳并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被称为土壤碳矿化。当土壤含水量较低时,土壤碳矿化能力随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增强;当土壤含水量超过土壤碳矿化的最适含水量时,土壤碳矿化能力随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减弱。下图示意黄河三角洲某盐沼湿地在不同降雨量试验处理下土壤释放二氧化碳通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试验初期,土壤释放的二氧化碳通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弱的趋势表明( )
A.土壤较干燥 B.土壤较湿润
C.降雨量较小 D.降雨量较大
2.试验后期,土壤释放的二氧化碳通量不再随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可能是由于( )
A.降水量不足 B.土质黏重
C.微生物活跃 D.土壤水分饱和
【答案】
1.B
2.D
【分析】
1.本题考查土壤释放的二氧化碳通量随降水的变化,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土壤碳矿化能力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呈单峰变化,即随着含水量的升高,土壤矿化能力先增强后减弱。由图可知,试验初期,随着降雨量增大,土壤含水量增大,土壤释放的二氧化碳通量降低,说明在初始状态就已经进入了单峰曲线的下降段,即土壤水分超过土壤碳矿化的最适水分,随着土壤水分的继续增加,土壤碳矿化能力降低,土壤释放的二氧化碳通量降低。故B选项正确。
2.本题考查影响土壤释放的二氧化碳通量的主要因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当土壤水分饱和时,土壤含水量不再继续增加,雨水只能通过径流的形式排泄,此时降雨量不再影响土壤含水量,也不再影响二氧化碳通量。故D选项正确。
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通过毛细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地表土壤的过程。下表为受土壤盐渍化危害较严重的亚非国家相关数据统计。读表完成下列小题。
国家
印度
中国
巴基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伊朗
伊朗土库曼斯坦
埃及
受土壤盐渍化危害的灌溉面积(百万公顷)
7.0
6.7
4.2
2.4
1.7
1.0
0.9
占总灌溉面积比重(%)
17
15
26
60
30
80
33
3.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 )
A.高寒地区 B.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
C.耕地分布区 D.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4.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 )
A.气温高 B.降水丰富 C.地下水贫乏 D.植被茂盛
【答案】
3.D
4.B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盐渍化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3.根据材料中土壤盐渍化的形成过程及表格中信息可知,盐碱化发生地主要是灌溉用地,说明当地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应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D项正确。高寒地区蒸发较弱,A项错误。温带海洋性地区全年温和湿润,B项错误。并不是所有耕地分布区都有盐渍化现象,C项错误。故选D。
4.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B项正确。气温高,蒸发旺盛,盐渍化程度会更重,A项错误。印度地下水更丰富,C项错误。植被茂盛,蒸发弱,不易出现盐碱化,D项错误。故选B。
【点睛】
土壤盐渍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由于漫灌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通过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当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时,形成的盐碱灾害。
淋溶作用在土壤中普遍存在,它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或悬浮性化合物,随水下渗迁移或侧向迁移的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地区中,淋溶作用较强的是( )
A.气候温和湿润的地区 B.土壤表层透水性差的地区
C.冰雪覆盖的极地地区 D.风沙肆虐的内陆盆地地区
6.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
A.地下水位下降 B.土壤黏粒比重下降
C.土壤肥力下降 D.土壤透水性能提高
【答案】
5.A
6.C
【分析】
本题组以淋溶作用为情境,以简洁的文字介绍淋溶作用的过程,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考查学生对淋溶作用的掌握情况,突出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素养。
5.根据文字中淋溶作用的含义可知,水是淋溶作用发生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物质的“可溶性”,一般与温度相关;三是“下渗”、“侧向迁移”等空间关键词。基于此可知A正确;透水性差的地区,不利于淋溶作用产生,B错;极地地区,气温低,水为固态,不利于淋溶作用发生,C错;内陆盆地地区,水分条件差,也不利于淋溶作用发生,D错。故选A。
6.设问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的现象,属于动态性逻辑思维的设问,渗透动态性的观点。淋溶作用的增强(水量增多),会使地下水位提升,A错;淋溶作用的增强,土壤中的可溶性或悬浮性化合物含量减少,土壤黏粒比重提高,B错;土壤黏粒比重提高,透水性能下降,D错;淋溶作用的增强,土壤中的可溶性或悬浮性化合物含量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矿物质等被淋失),C正确。故选C。
【点睛】
影响淋溶作用的因素有:
(1)土壤组分的溶解度。易溶盐溶解度最大,最易被淋溶。相对稳定的硅铝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发生淋溶。
(2)温度和湿度。随着温度升高和降水量加大,矿物风化速度加快,淋溶作用加强;在低温干旱地区,淋溶作用微弱。
(3)酸度。不同酸度条件将促进不同的淋溶作用,如脱硅作用中的硅淋失是在中性和微碱性条件下进行的。
(4)氧化还原状况。土壤的还原环境会使高价铁锰氧化物还原为易溶的低价铁锰化合物而发生淋溶。
(5)环境条件。气候温和湿润,排水良好而质地较粗的土壤,淋溶作用明显。
7.莆田市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春季进行省内地理实践活动,下列为该组同学调查搜集的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第一站来到大连大黑山,开展“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了“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左图)示意图。
(1)图中序号①②③分别表示的是水循环的______、______、______环节。
(2)为了观察土壤的垂直分层结构,该组同学在森林地区采集了土壤标本,并绘制了土壤的剖面结构图(右图),土壤剖面中甲为______层。大黑山山脚地带的森林植被类型属于______林。大黑山分布大面积的野生杜鹃花,引起了研学小组的注意,推测______(南、北)坡的杜鹃花率先绽放。
(3)该组同学选取了土壤样本回实验室测量发现,对耕作而言,该地区土壤较南方地区的土壤肥沃,从自然原因角度分析该地土壤较南方肥沃的原因。
【答案】(1)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淋溶层;落叶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南
(3)该地区枯枝落叶多,生物量多;较南方地区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降水量小,淋溶作用弱;有利于养分在土壤中积累,因此该地区耕作业区土壤肥沃。(任答2点)
【分析】
本题考查了水循环环节、土壤性质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
(1)水循环示意图①是地表径流,②是下渗,③是地下径流
(2)甲位于淀积层和腐殖质层中间,应是淋溶层;大黑山位于大连,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南坡是阳坡,光照、热量条件更好,杜鹃花率先绽放。
(3)该地区植被多,枯枝落叶多,生物腐殖质多;纬度更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降水量少于南方,淋溶作用弱,对肥力消耗少。
【点睛】
土壤肥力与养分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有关。养分因素是指土壤中养分储存量;物理因素是指土壤的质地、结构情况、水分、温度等。化学因素是指土壤的酸碱度、还原性物质、含盐量等。生物因素是指土壤中微生物极其生理活性。
8.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该图是治理土壤________的基本方法。
(2)图中的空格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3)试述形成该土壤问题的过程。
【答案】(1)盐碱化
(2)农业生物措施
(3)旱季时,蒸发旺盛,盐分随水沿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表层积累,从而形成土壤盐碱化。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理及治理过程。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
(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显示的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方法,是治理土壤盐碱化的基本方法。
(2)读表格可知,由“营造防护林带,果、椿、棉间作等”来控制耕作层盐分含量和巩固水盐调节结果可知,该措施是农业生物措施。
(3)由表格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土壤盐碱化是因土壤水分蒸发,而土壤底部盐分累积在土壤表层所致。具体为:旱季时,蒸发旺盛;盐分随地下水沿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残留的盐分便在土壤表层大量集聚,形成土壤盐碱化。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研究人员对某绿洲区不同退耕年限的样地进行研究发现,在40年退耕地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植被群落由-年生草本植物逐渐演替为单一的灌木。下表为不同退耕年限退耕地土壤含水率的差异。读表完成下列小题。
退耕年限/年
含水率/%
含水率/%
深度0-20cm
深度20-40cm
1
0.078
0.088
2
0.074
0.078
4
0.070
0.065
8
0.059
0.060
20
0.094
0.066
30
0.103
0.093
40
0.068
0.053
1.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相同土层深度土壤含水率的变化情况是( )
A.先升高后降低 B.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
C.先降低后升高 D.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
2.退耕后期深层土壤含水率低于表层,其原因主要是( )
A.地表裸露,地表气温高,蒸发强烈 B.草本植物为主,涵养水源能力弱
C.植被茂密,地表气温低,蒸发减弱 D.灌木植物为主,吸收深层土壤水
【答案】
1.B
2.C
【分析】
1.由表格的数据可看出,相同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率的变化情况是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退耕后期深层土壤含水率低于表层,主要是因为地表植被覆盖率高,植被茂密,导致地表气温低,表层的蒸发弱,水分多,因此表层水分多于深层,C正确。后期为灌木为主,覆盖率高,AB错误。灌木植物为主,吸收浅层土壤水为主,D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土壤含水随深度的变化,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表格的数据的判读能力,通过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同一层的土壤含水率随退耕年限的增加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特点。
某研究团队对浙南某丘陵土壤进行研究,下表为北坡土壤在不同管理模式下的部分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管理模式
不施肥
施肥
北坡部位
坡顶
坡中-凹
坡中-凸
坡麓
坡顶
坡中-凹
坡中-凸
坡麓
土体厚度/cm
42.6
69.8
54.8
96.4
39.7
63.5
49.6
76.5
PH值
5.14
5.32
5.28
5.53
5.24
5.18
5.26
5.38
有机碳/g·kg-1
12.54
16.65
13.6
20.45
11.98
17.52
15.32
22.46
速效钾/mg·kg-1
87.65
81.52
76.52
73.25
83.56
93.68
82.45
115.64
3.该研究数据表明该区域的土壤( )
①坡位、坡形对土壤状况影响明显②PH值随海拔降低而升高③施肥各部位的有机碳含量高于不施肥部位④速效钾的含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该研究区域不适合种植水稻,最可能是因为( )
A.海拔太高 B.酸性太强 C.光照不足 D.土层太薄
【答案】
3.B
4.C
【分析】
3.由表格数据可知,坡顶、坡中、凹凸坡、坡麓的土壤厚度、PH值、有机碳、速效钾差别较大,故坡位、坡形对土壤状况影响明显,①正确;同样是坡中,凹、凸坡的PH值不同,PH值不施肥的凹坡大于凸坡,PH值施肥的凹坡小于凸坡,②错误;施肥的坡顶的有机碳含量小于不施肥的坡顶,③错误;施肥的各坡位速效钾的含量均与不施肥的各坡位有明显差异,说明施肥这种人类活动对速效钾含量影响较大,④正确。故选B。
4.该区域有丘陵的坡麓,海拔不高,A错误;南方地区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土壤呈酸性,该区域PH值均在5以上,酸性不太强,B错误;该区域为北坡,背阴坡,光照不足,不适合种植水稻,C正确;坡麓土层较厚,D错误。故选C。
【点睛】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农作物的分布;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
土壤有机碳是土地利用过程中地表动植物残体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与土壤颗粒结合的化合物,泥沙沉积和农业耕作是影响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下图示意豫东平原黄河泥沙影响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黄泛指黄河泛滥区,故道指黄河古河道,其他指除黄泛和故道以外的黄河泥沙影响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 )
A.故道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大 B.故道0~20cm深度有机碳含量最大
C.其他区土壤有机碳垂直变幅最大 D.三个区域的土壤颗粒大小相同
6.黄泛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土壤颗粒 B.土层深度 C.农业耕作 D.泥沙沉积
7.提高黄泛区和故道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可行措施是( )
A.合理使用化肥 B.推广秸秆还田 C.种植耐旱作物 D.调整作物布局
【答案】
5.C
6.D
7.B
【分析】
5.读图可知,有机碳含量其他区域最大,其次是故道区,黄泛区最小,A项错误;其他区0~20cm深度有机碳含量最大,B项错误;三个区域的泥沙沉积作用存在差异,土壤颗粒大小不同,D项错误;其他区的土壤有机碳垂直变幅最大,其次是故道区,黄泛区最小,C项正确。故选C。
6.由材料可知,泥沙沉积和农业耕作是影响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黄泛区因河水泛滥泥沙沉积,沉积层较厚,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小,故选D。
7.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所以秸秆还田可以提高黄泛区和故道区土壤的有机碳含量,B项正确;合理使用化肥、种植耐旱作物、调整作物布局对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不大,ACD项错误。故选B。
【点睛】
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主要是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残体以及有机肥料。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土壤碳库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碳平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形因子通过改变局部地区的水热状况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分解速率,导致区域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某地理研究团队以位于秦岭东段伏牛山的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沿南坡和北坡从900m至1900m自下而上每间隔100m设置样地,调查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得出成果如下图所示。
(1)与下层土壤相比,指出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特征,并简述原因。
(2)指出南北坡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的关系,并从自然角度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3)气候变化导致各类极端天气增加,分析其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答案】(1)特征: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波动大。原因:地表接受枯枝落叶多,有机质输入量大:表层土壤受人类活动干扰及环境因子(如气温、降水等)影响明显。
(2)关系:整体来说,南坡各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北坡上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升高呈降低趋势。解释: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量增大,水分条件改善,总体生物量增加,有机质输入量较多;北坡为夏季风背风坡,降水少,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生物量少,有机质输入量少。
(3)极端气象灾害导致生物量减少,土壤有机质输入量减少;极端暴雨会加快对表层土壤有机碳的侵蚀。
【分析】
本题考查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南北坡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特征及其与海拔的关系、气候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
(1)结合图表可知,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且含量随海拔变化的波动更大。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主要是因为枯枝落叶等生物的残骸输入量大,波动大主要是因为表层受自然和人为干扰的因素较多。
(2)读图示信息可知,整体来说,南坡各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因为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随海拔升高,降水量增大,水分条件改善,生物量加大。北坡上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升高呈降低趋势;北坡为夏李风背风坡,降水量较少,且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因此生物量逐渐减小。
(3)由所学知识可知,极端气象灾害包括暴雨、极端高温、极端严寒、干旱等。暴雨出现的频率增加,降雨侵蚀力增强,导致土壤有机碳淋溶、流失;极端高温、极端严寒、干旱等天气增加,生物量及多样性减少,上壤有机碳输入量减少。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厚度是指土壤母质层以上到土壤表面的垂直深度,一般为数十厘米到两米,常作为土壤退化及土地生产力水平评价的一种重要指标。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在老师带领下开展土壤厚度调查。
调查区概况:密云县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北纬46°23′~46°51′,东经116°50′~117°03′。仅县城南部为开敞的冲积平原。该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降雨量600~700mm之间,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9月上旬。县区北部群山起伏,地势较高,占全县面积的90%左右。
调查方法:样本调查法。
调查过程:阶段(一)野外调查
兴趣小组在调查过程中,采集了该地的土壤剖面,并做了详细地记录。
阶段(二)数据分析
通过数据整理、分析,兴趣小组绘制出下面三幅土壤厚度分布图(下图)。
(1)判断影响密云县山区土壤厚度差异的自然因素。
(2)比较密云县山区阴坡与阳坡土层厚度差异并分析原因。
(3)根据调查结果,兴趣小组做出了密云山区不宜发展耕作业的判断,试分析原因。
【答案】(1)地形(海拔高度、坡度、阴坡和阳坡)、生物(植被覆盖度)、成土母质、气候等
(2)阴坡厚,阳坡薄;阴坡蒸发量小,土壤含水量大,植被覆盖率高(促进了土壤发育,并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植被覆盖率高,减轻水土流失。
(3)土层整体厚度较薄;山区地形坡度大;降水集中,植被破坏易引发水土流失。
【分析】
本题考查了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农业区位条件等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难度一般。
【详解】
(1)由图可知,不同的地形区,土壤厚度有差异;土壤厚度随植被覆盖率的升高而升高,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阴坡土壤厚度大于阳坡。因此土壤厚度的影响因素有地形、坡度、阴坡与阳坡、生物(植被覆盖度)、气候等方面。
(2)由图c可知,该地区土壤厚度阴坡厚,阳坡薄。结合土壤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阴坡蒸发量小,土壤含水量大,植被覆盖率高,有利于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同时植被覆盖率高,减轻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持土壤厚度。
(3)耕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可以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进行分析。该地区主要为山区,坡度较大且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多暴雨,若发展耕作业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由图a可知,该地区土层整体厚度较薄,土壤肥力较低,不利于耕作业的发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精品巩固练习,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土壤概念,物质组成,野外观察内容,地貌,时间,人类活动,生物与土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52土壤-学生版2023年高一地理同步精品讲义必修一docx、52土壤-教师版2023年高一地理同步精品讲义必修一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精品当堂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52《土壤》讲义原卷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52《土壤》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