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聚落说课稿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417184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世界的聚落说课稿
展开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世界的聚落》,所选用的教材为湘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根据新课程理念,对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一、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世界的聚落》是初中地理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让学生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2、学情分析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因为初中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和探索地理知识的愿望,因此我上课时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多说多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丰富多彩和重要价值。3、重难点分析基于新课程理念和初一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难点:各种因素对聚落的影响。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二、 教学目标分析基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1)聚落的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了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3)能举例说明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联系。(4)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聚落及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学习。采用探究、讨论、展示作品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办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三、 教学方法分析本节课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学生也有着相对零散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探究欲望,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采取让学生多说、多想、多探究、多讨论,采用合作学习、讨论学习、探究性学习方法。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四、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包括: ㈠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㈡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㈢随堂练习,巩固提升;㈣ 课堂总结,完善新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方案:课件展示两幅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个是乡村景观?哪个是城市景观?引出本节主题。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录像创设情境,设计疑问,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宽松的氛围。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聚落的形态方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60的内容,找出聚落的概念,并展示出来。设问:根据我们的经验,请同学们判断乡村和城市谁先出现谁后出现? 想一想: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一下问题 乡村和城市有什么区别? 让学生尽可能的畅所欲言,在学生发完言后,我要点出城乡之间最大的差别是景观上的的差别。 说一说:组织学生完成课本P60的“活动”。这块我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尽情的表达。(二)城市问题方案:由上面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城市的发展会产生哪些问题?(提示:可参考课本P61-62的正文和活动中的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发表见解,我指导学生总结城市问题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应如何解决城市问题。这里应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三)民居与地理环境方案:播放视频《中国民俗大观—民居》,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我来分析:组织学生完成课本P63的“活动”。师生合作完成活动后,我再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四)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案:用课件展示威尼斯是浪漫的水城、云南的丽江古城、北京的四合院、中国长城、山西平遥古城、福建客家人土楼、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和红场上的教堂等图片,这些都属于文化遗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64-65图文信息,了解文化遗产包含的内容,以及现在我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探究活动:(1)同学们在假期肯定去过很多旅游区,那么你有没有做过这样的事呢,在旅游区的某些地方刻上“某某到此一游”?你觉得这样对不对?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2)播放敦煌博物院对外轮流开放的新闻视频,思考: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3)学生小组活动完成课本P65的“活动”2。小结:保护遗产的重要意义:1) 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地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学发展水平。2) 有利于开展文化旅游。3) 有利于开展历史和科学研究,了解前人的文化和技术成就,并有助于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设计意图: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开展小组活动,开辟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进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发散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随堂练习,巩固提升方案:练习设计突出层次性,趣味性,是对所学内容的拓展和提升。 设计意图:可以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巩固,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树立学生学好地理的信心,给学生以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同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补缺补漏。课堂总结,完善新知方案:以活动“问问我自己”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同位之间相互问答以下三个问题①本节课的课题是什么?②从知识上我记住了哪些?③我学会了什么技能? 我充分的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解决有关地理问题。课程设计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各位专家、老师辛苦了。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