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三位数的减法第1课时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三位数的减法第1课时
三位数的减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不退位和不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在运用三位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具准备
人民币、情景图、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屏幕出示:星期天妈妈带了340元,(出示人民币图)带雯雯来到商场,哇!商场的东西可真多,(出示图片)普通计算器120元,文曲星235元。请帮雯雯算一算:买1台计算器后,还剩多少元?
二、探索新知
1?学生自主尝试计算。
2?展示交流。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1:我从300元里拿掉100元,再从40元里拿掉20元,就剩下了220元。(上台操作或屏幕演示这个过程)
学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用3个百减1个百还剩2个百,4个十减2个十还剩2个十,2个百与2个十合起来是220。
学生3:可在计数器上拨珠。(上台演示)
教师:你们的方法都非常清楚,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3:我先列出算式340-120,然后用竖式写出来,像这样:340-120220把对齐的数相减,0-0=0,4-2=2,3-1=2,最后就等于220元。
教师:对,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你能够将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用到三位数减法中,你很会学习。
教师:大家用各种方法算出买这种计算器后还剩220元,你能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一下这个结果是不是合理吗?
学生1:因为把120看作100,300多减去100就剩下200多。
教师:如果妈妈买文曲星,买后剩下多少元呢?
学生1:可能剩下100多吧。因为把235看作200,300多减去200,还剩下100多。
学生2:也可以这样想,235元再加上100元就是335元,340元去掉235元,还剩下100多元了。
学生3:我是这样想的,文曲星比普通计算器贵100多元,刚才剩下200多元了,再花100多元,剩下的就只有100多元了。
教师:大家分析得很有道理,但究竟剩多少元呢?
学生:40比35多5元,300比200多100元,最后剩下105元。
教师:大家都用竖式算一算吧。(学生尝试计算)
教师:有什么问题吗?在计算时,这道题与上一道题有什么区别?
学生1:我发现个位上是0-5,不够减,怎么办呢?
学生2:可以用两位数减法的方法来做,不够减就从4退1作10。340-23510510-5=5,4退1剩3,3-3=0,3-2=1,最后还剩105元。
教师:这样看来,做三位数减法与做两位数减法有很多相似之处,那谁来说说做三位数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1:相同数位要对齐。
学生2: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
学生3:哪一位退了1后要记住少1。教师:对呀,怎样记住从十位上已经退了1呢?
学生:我把它记在心里。
学生:我在退了1的头上记个小点就不会忘记了。
学生:我在退了1的4的头上记个小,也不会忘了。
(3)教师:如果妈妈还想买商务通520元,(出示图片)够吗?还差多少元呢?(学生尝试计算)520-340=180(元)。520-340十位上不够减,又怎么办?
汇报并强化: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
三、巩固深化
(出示例2)教师:看看表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1:知道了女生人数是448人,还有总人数是876人。
学生2:要求男生有多少人。
教师:大家先估一估吧。
教师:大家都计算出来了,怎么知道我们算对了呢?
学生1:和估算结果对照,估算是400多,算出的结果也是400多,说明计算是正确的。
学生2:估算不够精确,我们可以通过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算。
学生3:我们还可以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看得数与总数是否相符。
教师:大家的方法都可以,下面我们都用加法验算一下,看自己算对了没有。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四、综合练习
1 59页试一试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2.第59页课堂活动
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三 三位数的加减法三位数的减法精练: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a href="/sx/tb_c85588_t7/?tag_id=28" target="_blank">三 三位数的加减法三位数的减法精练</a>,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三位数的减法第2课时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三位数的减法第2课时一课一练,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例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三位数的加法第2课时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三位数的加法第2课时同步测试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