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7365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7365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7365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73652/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73652/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73652/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73652/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73652/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课课件ppt,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相濡以沫,袖手旁观,一帆风顺,格物致知,不知所措,学生活动一猜一猜,什么是格物致知,疑惑示例,解惑示例,学生活动二探一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识记并理解本文的重点词语,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重点)2.理清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难点)3.理解演讲中的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难点)4.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树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素养)
本文是一篇说理演讲词。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起领导AMS(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瞭望 缅怀 探察 探讨 检讨 彷 徨 激变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 ) 应该
登高远望;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即心要端正。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这篇演讲词的题目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请同学们围绕题目进行提问,猜猜演讲的内容可能有哪些。
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怎样做才算是有格物致知精神?
带着这些问题,自主阅读课文,看看文章解答了你的哪些疑惑。
《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读完全文,同学们还有哪些疑惑?
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格物致知与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中国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传统教育中的“格物致知”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田地,是为了探讨自己,而不是寻求新知识。
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格物致知与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有什么不同?
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实验来探求新知识,就是实验精神,而实验精神就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的。实验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在探测中先确定适当的目标和制定细致具体的计划,而目标的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中国学生因为受到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思想的支配,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没有实验能力,所以需要格物致知精神。
为什么中国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阅读全文,探究作者是如何做到论述的内容针对性强,层层推进,思路清晰的。
活动探讨: (1)思考文章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理清文章思路。 (2)每部分是如何具体写的?可结合课本的旁批来理解。
示例一:旁批一“开场白,从获奖自然转入教育问题”指出段落的作用是引出演讲的话题——谈教育问题。 示例二:旁批三“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提示我们注意事例的作用。
第一部分(第1段):先提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第2—12段):再从“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中国学生轻视实验缺乏动手能力的现状”三个方面分析,来论述文章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析问题)
第三部分(第13段):总结全文,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对中国的年轻一代提出希望。(得出结论) 归纳:文章是按照一般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来阐述的。
(2)文章层层推进的写法分析:
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之后从中国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
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
告诫中国学生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
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
(自己的求学科研经历)
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来探讨文章第6—10段的论述过程。
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新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获得
一要积极探测;二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和适当的目标
作者在演讲中,讲述了自己演讲的缘由,谈到了自己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看法。以中国传统教育中不重视格物致知精神而造成的一些弊病,来阐述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以自己的经历证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希望,希望格物致知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继续发扬。整篇演讲词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课外搜集其他科学家的相关事迹资料,感受他们的实验精神。
科学家丁肇中在演讲中,针对传统教育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强调无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感受了他演讲时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思路。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让演讲更富有说服力的。
作者为了让演讲更有说服力,列举了哪些材料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在演讲过程中,作者列举了王阳明的事例和中国留学生的事例很好地印证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这些事例已经很有说服力了,可作者为什么还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呢?试从演讲的角度探讨其原因。
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经验“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作者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不认同。中国教育重视实验精神,很多的理论来源于实践。
东汉张衡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后人誉为“木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演讲者是在1991年的“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的演讲,结合背景资料,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他发表这篇演讲的用意的。
提示:结合活动的主题,作者的身份、经历、获得的成就等方面思考用意。围绕演讲的针对性,思考作者针对什么问题而演讲,有什么意义。
背景资料: 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出生3个月后,父母把他带回中国。他在中国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在20岁时只身赴美,进入密歇根大学学习。1974年,他经过多年的实验,发现了J粒子,并在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科研人员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征文活动的主题是“情系中华”,丁肇中写了《怀念》一文,深切怀念了自己的父亲,借此表达了对祖国和故土的思念,获得了此次活动的特别荣誉奖。在颁奖会上,他谈起自己的父亲,并由父亲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自己则受中西方两种教育,自然地过渡到中国学生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话题。由于演讲者是科学家,而且接受过中西方教育,深知二者差异,所以他谈教育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演讲者作为接受过中西方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形成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演讲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教育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这是一次发生在几十年前的演讲,如今重读这篇演讲词,有何现实意义?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些理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我们重读这篇演讲词,再次明确格物致知精神及实验精神的意义,能督促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发扬格物致知精神。我们要明白:只有动手实验,亲自实践,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灵感,才能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创新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
试着演讲文中阐明演讲意义的段落——最后一段,揣摩作者演讲时的语气、语调,想象作者演讲时的手势、神态。通过模拟演讲,进一步体会这篇演讲词的特点和现实意义。
演讲时语气平和,语速为中速。用平直的语调表达严肃的观点和冷静客观的分析,结尾处用升调,用强调的语气表达出作者的号召和希望。对于段落中的关联词、关键词要重读,读出作者演讲时的层次感,如“不但、而且、不论、还是、不能、也不能、第一、第二”等词语;而在讲到关键词时,可以配合一些手势,并且眼神要坚定,才能清楚传达出作者对中国学生的希望。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弱点,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要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
本文促使我们思考今天的教育。在我们身边,“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考起试来得心应手,处理实际问题却束手无策。我们在学习中应多动手实践,重视实验精神,培养创新精神。
❶层层推进,思路清晰。
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之后从中国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在具体分析中,演讲者先讲传统教育下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并举了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的例子;在将目光放到中国学生身上,并以自己在国内和国外的求学科研经历,特别是受挫的经历,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最后,他又从学术研究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
❷多种论证方法有机结合。
(1)引用论证。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观点,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含义。(2)举例论证。如列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后因头痛而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3)对比论证。如本文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举例说明在古代并未重视“格物致知”
现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培养实验精神贡献人类社会
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希望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xǐ) 肇(zhà) 彷徨(páng huáng)B.儒家(rú) 诚意(chéng) 袖手旁观(xìu)C.遵照(zhūn) 毅力(yì) 不知所措(cuò)D.华裔(yì) 接触(chù) 埋没(mái)
【解析】 A项,“熹”应读“xī”;B项,“袖”音调应标在“u”上,应为“xiù”;C项,“遵”应读“zūn”。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B.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C.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D.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应于现在的世界的。
【解析】A项,“发明”应改为“发现”,因为学术的进展靠“发现”。 B项,“歧视”应改为“轻视”,因为“歧视”含贬义。 D项,“适应”应改为“适用”,因为“适应”一般指人。
3.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B.“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C.把报刊亭改造成志愿者服务站?还是生活服务便民亭?人们对此意见不一。D.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解析】选择疑问句无论有几个分句,句末使用一个问号,其他中间的停顿用逗号。C项的句子是选择疑问句,所以前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B.一个实验能否成功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不可缺少,而且研究学术也是不可少的。D.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
【解析】B项,两面对一面,可改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C项,递进关系错位,应将“不但”与“而且”后的内容互调。D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中国文化”后加上“的一部分”。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 ——伽利略除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
伽利略——自由落体实验
关于落体运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仅仅凭借直觉和观感,曾经作出过这样的结论:重的物体下落速度比轻的物体下落速度快,落体速度与重量成正比。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得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同时下落的结论,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多年之久的错误结论。关于自由落体实验,伽利略做了大量的实验,他站在斜塔上面让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授课ppt课件,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格物致知,举例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析问题,传统教育弊端,实践精神的重要性,摆事实讲道理对比,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ppt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读读写写,多音字,形近字,词语集注,分析问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培养实验精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