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1 时、分、秒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三年级上册1 时、分、秒精练,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循序渐进,由扶到放,动手操作,体验建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
我认为取得理想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三:1.均分苹果为学生创设了生活的学习情境,抓住学生对动画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潜移默化地为突破重、难点做了铺垫。2.操作学具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抓住学生对折纸的好奇, 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水到渠成地为突破重、难点做了保障。3.分瓜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的空间,抓住学生对创造的渴望,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举一反三地为突破重、难点做了巩固。在试讲时出现的一个场面:学生带着兴奋劲儿尽情地进行平均分,这时课堂上有个男生一时分得兴起,提议要把下面听课的20名老师分成40份。他的一句话引起了全班同学的热烈讨论,有的学生马上反驳说:“你居然要把20名老师,平均分成40份?你下去问问,哪位老师愿意让你把他分成两半?”有的学生补充说:“平均分是很重要,但还要注意合理分。”当时听了孩子们的辩论,我就感觉到只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他们就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然在惊喜背后还存在着一些遗憾。比如在小组合作时,我没有完全照顾到个体差异。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一直是我最近思考的问题。我认为首先应该科学地构建小组,做到组内异质,互相带动;组间同质,互相竞争;自由组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应该明确成员的分工,每个小组都可以有组织者、发言人、记录员、操作员等,尝试轮换制,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总评:
本节课刘丽娜老师注重从生活中引入概念、在操作中理解概念、在应用中深化概念,课堂上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了教学目标,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联系生活,抓住关键。
教学中教师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学生的需求,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平均分”是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教师通过让学生汇报有关分数的知识,引出“分数起源于分”,又通过分苹果,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记忆,为学生认识分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又通过设计障碍“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放到两个篮子里”,促动学生主动思考,从而自然地引出新知识,并抓住二分之一这一关键内容,通过分各种水果、物体和图形反复强化分数概念,解决本节课重点。
2.循序渐进,由扶到放。
认识二分之一是本课的重点,从意义到读法、写法,都是教师扶着学生来完成的,基础很实;在认识三分之一时,教师的引入则非常的巧妙,从一道判断题过渡,此时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回答这一问题非常轻松,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到认识四分之一时,教师则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在学生头脑中进一步加深表象;最后通过教材的延伸,由观察到解决问题,充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可以说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动手操作,体验建构。
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学生更容易接受,而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在认识四分之一后,教师让学生折出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小组内进行讨论、合作,想出多种不同的折法。通过学生的具体操作积极动脑,折出了许多种分法的四分之一,并分别用学生的名字来命名,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同时也使学生明白,折法虽不同,折出的四分之一形状也不同,但都是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其中的一份都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总之,本节课将枯燥的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内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生活即课堂”的理念深入人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加法课后复习题,共2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三年级上册1 时、分、秒同步测试题,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数学与生活,预设与生成,数学与思考,激情与融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1 时、分、秒当堂达标检测题,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