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1 时、分、秒课后测评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1 时、分、秒课后测评,共2页。
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 环环紧扣,有层次,有思考性;步步扎实,稳扎稳打,体现了计算教学的特点。
环环紧扣,有层次主要体现在新课的传授上。教师采用动手操作与计算方法有机结合的策略,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精雕细琢,还原计算教学的本色。教师在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先从48—2入手,重点解决竖式的书写格式,再到48—4的巩固,然后到48—3重点突破本题难点余数1的算理。步步扎实,体现计算教学的特点。
思考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并没有过分注重情境和简单教给学生除法法则。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有目的性的,有可思考价值的问题,重在理解算法、算理。比如:孙老师在教学48—2时通过口算,将学生的认知往竖式上迁移;当教师教学48—3时利用摆小棒往竖式上迁移,这样教师把发现性学习(摆小棒、尝试列式)和接受性学习(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书写竖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一是来自于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和训练,二是靠学生自身反思过程中的领悟,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创造这种反思的机会。
如:孙老师在指导学生分析两个竖式(如下算式)的不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哪儿?就是是否有余数。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了,并准确地找到关键所在,这就是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发现、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
2 教学设计巧妙。体现在小棒的处理上,问题情境的设置上,练习的把握上三个方面。
小棒的处理上。在把48平均分成3份时,教师故意问先分什么再分什么9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流畅的操作思路。这样的操作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在操作活动中,思维的条理性得到提高。教师在学生分小棒遇到困难的时候,故意表扬一个学生能够用拆小棒的方法给其他学生以提示,让学生教学生,把“1个十”和“10个一”的转化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体现了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
问题情境的设置上。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欲望,使教学围绕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而展开,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主要体现在正确、错误竖式的对比上。此环节看似不精心,很随意,实质却是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目的是引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练习的把握上。教师关注练习的应用性和开放性。关注问题解决的策略性和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使学生练习的过程同样是探究和创造的过程。从形式上激发学生兴趣,从知识上把计算顺序融入到练习中,把每一步体现出来。
可以看出,孙明老师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动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她细心观察、认真倾听,随时抓住新的信息,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她把学生的疑惑,产生的误区,创新的火花……都当作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在尝试48—2=24的竖式时,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哪种对,哪种错,老师先不表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辨析、比较、思考,把问题推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参与辨析,用错例当作新的教学资源,这也是教师的教学机智。她用亲切温婉的语言拉近了师生距离,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充满着人性和智慧。她尊重、爱护、体贴学生,关庄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允许孩子们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做法,允许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每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无论对与否,她都会积极引导学生,适时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以点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面地坐下,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地发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分桃子_北师大版,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分气球,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课堂检测,共2页。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7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一课一练,共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趣入,暴露,深究,变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