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期中复习】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单元复习(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 单元复习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过习题】 - 高一历史单元复习(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单元复习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过知识】 - 高一历史单元复习(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件 试卷 0 次下载
- 单元复习03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过知识】 - 高一历史单元复习(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件 试卷 0 次下载
- 单元复习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过习题】 - 高一历史单元复习(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单元复习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过知识】 - 高一历史单元复习(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件 试卷 0 次下载
单元复习03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过习题】 -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单元复习(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展开
这是一份单元复习03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过习题】 -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单元复习(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文件包含单元复习03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过习题解析版docx、单元复习03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过习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选择题1. 北宋咸平三年,宰相张齐贤醉酒后上朝,冠冕不正,几乎摔倒在殿上。御史中丞弹劾其失仪。张齐贤自辩系饮酒御寒至醉,并顿首谢罪。宋真宗说:“卿为大臣,何以率下?朝廷自有典宪,朕不敢私”,遂免其相。这一事件说明宋代A. 监察职能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 B. 御史中丞权力超越宰相C. 崇文抑武治国策略进-步得到落实 D. 中央权力分割相互制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朝廷自有典宪,朕不敢私”可分析出监察职能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A项正确;材料“御史中丞弹劾其失仪。”只体现了御史中丞弹劾宰相,无法体现御史中丞权力超越宰相,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抑武,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中央权力分割,排除D项。故选A项。2. 在宋代州试时,试纸由官府盖印当场发给,发现夹带作弊的当场遣出。现任官员和不属本籍的寓居士人,不得参加州试,而由转运使主持另行考试。州试后要将报名人数、落选人数以及上解举子姓名、答题文卷一律报送礼部贡院,以供查核。这些措施A. 选拔了德才兼备的官员 B. 反映了科举制日趋规范化C. 杜绝了科场舞弊的发生 D. 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答案】B【解析】材料“试纸由官府盖印当场发给,发现夹带作弊的当场遣出”“州试后要将报名人数、落选人数以及上解举子姓名、答题文卷一律报送礼部贡院,以供查核”体现的是宋朝严格规范科举考试程序,说明的是科举制日趋规范化,B项正确;材料与选拔德才兼备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C项错在“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D项错在“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B项。3. "它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在这里进行的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方能交易。"这段材料可主要用于研究宋代的A. 抑商政策 B. 中外贸易 C. 市民文化 D. 民族关系【答案】D【解析】材料“民族政权交界地区”、“贸易由官吏主持”、“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方能交易”说明这是官府管理下的民族间的边境贸易,所以可主要用于研究宋代的民族关系,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抑商,排除A项;是民族间的贸易,不是中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民族贸易,没有体现市民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4. 北宋范仲淹主政杭州期间,“二浙阻饥,谷价方涌(跳跃),斗钱百二十,公(范仲淹)遂增至斗百八十,众不知所为,公仍命多出榜沿江,具述杭饥及米价所增之数,于是商贾闻之,晨夜争进,唯恐后,且虞后者继来。米既辐辏,遂减价,还至百二十”。范仲淹的这一做法( )A. 利用了商贾唯利是图的本性 B. 解决了当地的粮食短缺问题C. 加剧了当地社会发展的无序化 D. 表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公(范仲淹)遂增至斗百八十,众不知所为……”,可以看出范仲淹通过涨价的方式来解决价格暴涨的问题,是利用了商贾的本性,A项正确;解决的是粮价的问题,排除B项;该做法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排除D项。故选A项。5. 北宋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提出:“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这说明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A. 引发了地方割据 B. 造成了社会混乱C. 导致了北宋灭亡 D. 加剧了积贫积弱【答案】B【解析】根据“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可知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变法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每个社会阶层都不能安定,B项正确;司马光是认为王安石变法导致社会混乱,而非引发地方割据和加剧积贫积弱,排除AD项;王安石变法并没有导致北宋灭亡,排除C项。故选B项。6.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给辽送岁币:宋夏关系,西夏向宋称臣,每年送给西夏岁赐,宋金关系,每年给金送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政府的妥协是政治屈辱 B.解决了宋政府的统治危机C.造成宋政府财政濒于崩溃 D.有助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答案】D【解析】宋朝政府向周边少数民族贡纳岁币,换的了相对长的和平时期,这有助于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D项正确; 宋政府的妥协意在换取和平,并不一定是政治屈辱,排除A项; 贡纳岁币只能缓解一时的边防危机,并不能彻底解决统治危机,排除B项; 岁币并未造成宋政府财政崩溃,排除c项。 故选D项。7. 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一个高峰,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交易。这种交易属于( )A. 朝贡贸易 B. 海外贸易 C. 边境贸易 D. 民间贸易【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属于边境贸易,C项正确;榷场贸易不属于朝贡贸易、海外贸易及民间贸易,排除ABD项。故选C项。8. 贵州是元朝实行土司制度较为集中的地区,政府在这一地区建立驿道、实行军屯、提倡儒学等。这些做法旨在A. 加强中央集权 B. 增进民族认同 C. 丰富民族文化 D. 开发地区经济【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土司制度较为集中的地区建立驿道、实行军屯、提倡儒学等措施,是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A项正确;增进民族认同、丰富民族文化及开发地区经济是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排除BCD项。故选A项。9. 元朝对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的宣政院进行管理,对西南部分地区设置云南行省进行管理。这些措施体现了元朝在边疆管理上A. 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 B. 运用羁縻之策加强管理C. 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D. 逐渐免征边疆地区赋税【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元朝对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的宣政院进行管理,对西南部分地区设置云南行省进行管理” 分析可知,元朝通过实行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尤其是边疆的管理,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册封和朝贡,排除A项;运用羁縻之策加强管理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逐渐免征边疆地区赋税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0.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画家分布示意图。该时期是( )A. 汉代 B. 唐代 C. 北宋 D. 清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画家分布主要加重在北方的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应当是北宋时期,政治中心在开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因此出现了图示的画家分布格局,C项正确;汉代、唐代的政治中心在长安,而非黄河下游,排除A、B项;清代时期,政治中心在北京,因此北京的画家较为集中,与图示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 如图是《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元朝改变了原来运河迁回曲折的路线,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路线。这可以用来说明元朝A. 以前东部尚无海运交通 B. 人民赋役负担空前繁重C. 政治与经济重心的分离 D. 北方农业生产盛于南方【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元朝改变了原来运河迁回曲折的路线,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并且元朝时期粮食短缺,必须从南方大量运粮,因而开凿了长途海运路线,说明这时期政治重心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即政治与经济重心的分离,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元朝时期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路线,不代表以前东部尚无海运交通,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创造性地开辟长途海运路线有利于从南方运粮,说明这时期经济重心在南方,没有体现增加人民赋税负担,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南方,因此“北方农业生产盛于南方”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2. 下图所示,南宋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湖”指今天的A. ① B. ② C. ③ D. ④【答案】A【解析】 “苏湖熟,天下足”指经济重心南移,在今天的江苏一带,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13. 宋代体育项目众多。马球运动在开封有游玩的场所,蹴鞠运动广受欢迎,还出现了蹴鞠的社团“齐云社”、“圆社”。“瓦舍”里有各种体育表演活动,如相扑、使拳、舞斫刀、舞蛮牌、舞剑、射弓、使棒等。体育运动的兴盛反映了,宋代( )A. 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 崇文抑武之风盛行C. 世俗文化成为思想主流 D.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开封体育项目众多,且出现了专业社团。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队伍壮大,开封体育运动的兴盛适应了市民生活的需要,反映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崇文抑武之风盛行,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主流思想问题,排除C项;材料与“民族交融趋势加强”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4. 下表为997年—1077年北宋税收比例变化表。这表明当时 时间两税收入比例(%)征榷收入比例(%)备注宋太米至道三年(997年)67.3432.66注:“两税"主要是土地和财产税。“征榷”是商业税和政府对重要商品的专卖。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49.7350.27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32.2467.76A. 农民负担大为减轻 B. 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C. 经济结构根本改变 D. 政府减弱对商业的控制【答案】B【解析】征榷收入比例逐渐上升,这说明商税收入成为国家重要财源,B项正确;商税收入增加不等于农民负担减轻,两者不存在因果关联,排除A项;C项错在“根本”,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政府对商业的控制强弱,排除D项。故选B项。15. 宋代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繁荣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出现的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是A. 丝织业 B. 印刷业 C. 造纸业 D. 棉纺织业【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棉花种植逐渐普及,因此出现了新兴的棉纺织业,D项正确;丝织业、印刷业和造纸业是在宋代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手工业部门,排除ABC项。故选D项。16.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提到,“词在宋代尤为独绝,南北宋都有名家。宋学家是讲究道理,不注重词华的,所以禅家的语录,宋学家亦盛行使用”。这说明宋词的发展A. 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B. 得益于商品经济的繁荣C. 推动了佛教地位的提升 D. 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认为明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因此根据材料“宋学家是讲究道理,不注重词华的,所以禅家的语录,宋学家亦盛行使用”可知,宋词的发展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与社会风气转变、商品经济繁荣及佛教地位提升的说法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17.宋代最受欢迎的伎艺有说话、杂技、幻术、角抵、傀儡等,门类众多。如表演歌舞的李师师、表演杂剧的朱婆儿、表演傀儡戏的张臻妙、说书的文八娘等等。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主导的娱乐方式开始改变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社会价值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 D.市民娱乐需求不断扩大【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宋代的娱乐种类多样,这都是为了迎合市民阶层的需要,由此可知当时市民的娱乐需求不断扩大,D项正确; 材料无法反映政府的作用,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娱乐方式的曾都,市民娱乐需求不断扩大,并不能体现女性地位的社会价值观念也没有发生根本变 化,排除BC项。 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8. 宋朝新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初虽然沿袭旧朝,设立了三省机构,但它们却并无实权,仅仅作为一种象征,而以他官判省事,即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在制度建设上,宋代统治者设置参知政事作为宰相助手,对宰相构成了一定牵制:建立枢密院、三司、审官院等机构,将军队调动、财政权和人事任免权从宰相手中夺走;此外,还有台谏官员对宰相一言一行进行监视,防止宰相之间出现政治小集团,威胁皇帝的统治。——摘编自李正中、李景盛《宋代宰相制度的变化》材料二 宋代城市中日益庞大的手工业者、店员、小商贩、商人、妓寮、艺人等等,已是一股强有力的重要力量。他们在经济活动的同时,要求符合他们口味的娱乐活动。俗词、话本、戏曲、杂剧等通俗文学作品的创作蓬勃发展,展示的大多是城市市民的生活画面,描绘的也大多是市井风情、男女爱情等世俗生活。话本《碾玉观音》中,王府丫鬟秀秀和碾玉匠崔宁,几经磨难,走到一起,开了一个碾玉铺,过着自食其力、心满意足的生活。他们不期望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也不像农民广置田地,厚积家财。这种开玉铺自食其力的生活,更带有浓厚的“市民”色彩。材料三 “取士不问家世,婚烟不问阀阅”,“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摘编自《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宰相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宋朝文学及社会的新变化。(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宋朝新变化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答案】(1)变化:三省并无实权;设置二府三司分割相权;对相权进行监视。影响:相权削弱,皇权加强。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 (2)新变化:文学:市民文学兴起;文学内容多与市井风情有关;社会:市民阶层兴起;婚姻观念发生变化;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3)时代特征: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制加强;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学兴起。【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宋初虽然沿袭旧朝,设立了三省机构,但它们却并无实权,仅仅作为一种象征”可知,三省并无实权;根据材料“建立枢密院、三司、审官院等机构,将军队调动、财政权和人事任免权从宰相手中夺走”可知,设置二府三司分割相权;根据材料“还有台谏官员对宰相一言一行进行监视,防止宰相之间出现政治小集团,威胁皇帝的统治。”可知,对相权进行监视。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权削弱,皇权加强。(2)新变化:文学:市民文学兴起;文学内容多与市井风情有关;社会:根据材料“宋代城市中日益庞大的手工业者、店员、小商贩、商人、妓寮、艺人等等,已是一股强有力的重要力量”可知,市民阶层兴起;根据材料“取士不问家世,婚烟不问阀阅”可知,婚姻观念发生变化;根据材料“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可知,社会阶层流动频繁。(3)时代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在政治上,君主专制加强;在社会阶层方面,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学兴起,追求个性解放。19. 图1、图2分别为西汉、宋朝经济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如图。根据材料,指出与西汉经济分布相比,宋朝经济分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解释。【答案】变化:西汉商业城市、冶铁业和丝织业等手工业行业多集中于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粮食作物种植以小麦和水稻为主,种植区域分区明显;北方经济发展状况优于南方地区。宋朝手工业行业增多,丝织业、制瓷业、冶铁业等传统行业得到发展,出现了著名的瓷窑,造船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而这些行业多集中于黄河及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种植以水稻为主,且产区集中,宋朝引进占城稻;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增多,尤其是棉花、茶叶;出现了诸多商业城镇;宋朝经济繁盛,南方经济发展优于北方地区。解释:原因:从西汉及宋朝两个朝代的政治(政局)、经济政策、(南北方)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经济分布变化状况。结果: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优于北方,并对以后的经济发展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变化:根据题意要求,指出与西汉经济分布相比,宋朝经济分布的变化,可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概括分析其变化。根据西汉经济分布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商业城市、冶铁业和丝织业等手工业行业多集中于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粮食作物种植以小麦和水稻为主,种植区域分区明显;北方经济发展状况优于南方地区。根据宋朝经济分布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手工业行业增多,丝织业、制瓷业、冶铁业等传统行业得到发展,出现了著名的瓷窑,造船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而这些行业多集中于黄河及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种植以水稻为主,且产区集中,宋朝引进占城稻;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增多,尤其是棉花、茶叶;出现了诸多商业城镇;宋朝经济繁盛,南方经济发展优于北方地区。解释:原因:从西汉及宋朝两个朝代的政治(政局)、经济政策、(南北方)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经济分布变化状况。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优于北方,并对以后的经济发展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20. 历史上对王安石的认识和评价存在不同意见,甚至严重分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材料二 宋理宗在淳祐元年下诏,以周濂溪、二程、张载、朱熹五人从祀孔庙的同时,撤销了王安石的从祀地位,并指责“王安石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语最为万世之罪人,岂宜从祀孔子庙庭,合与削去,于正人心,息邪说关系不小,令国子监日下施行。——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材料三 梁启超给王安石及其新法以全新的评价:“呜呼,皋夔伊周,遐哉邈乎,其详不可得闻,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一言以蔽之,“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梁启超《王荆公》(1)指出三则材料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2)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应该采用什么方法。【答案】(1)态度和阐释:材料一否定王安石变法,理由是新法危害百姓;材料二否定王安石变法,理由是王安石变法冲击了传统秩序;材料三赞成王安石变法,理由是梁启超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合理依据。 (2)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做到客观公正,一分为二的方法;标准是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解析】(1)态度和阐释:根据“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可知,材料一否定王安石变法,根据“立新法扰民”得出理由是新法危害百姓;根据“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语最为万世之罪人”可知,材料二否定王安石变法,根据“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语最为万世之罪人”得出理由是王安石变法冲击了传统秩序;根据“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可知,材料三赞成王安石变法,根据所学可知,梁启超赞成王安石变法,目的是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合理依据。(2)方法:可从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做到客观公正,一分为二的方法;标准是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等角度进行总结。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单元复习08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过习题】-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单元复习(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文件包含单元复习08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过习题解析版docx、单元复习08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过习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单元复习06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过知识】 -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单元复习(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时空坐标,辛亥革命,清末新政,1背景,2内容,3认识,基础梳理,2国内,第二次工业革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单元复习06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过习题】 -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单元复习(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文件包含单元复习06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过习题解析版docx、单元复习06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过习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