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提升卷(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77431/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提升卷(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77431/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提升卷(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77431/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提升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7743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提升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7743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提升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7743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期中复习】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提升卷)-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提升卷)-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第五章植被与土壤提升卷解析版docx、第五章植被与土壤提升卷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单元检测(提升卷)
一、单选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30题*2分=60分)
(2022·湖南·长沙一中高三阶段练习)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且肥沃的土壤的过程。我国东北的黑土、南方的红壤经熟化都可成为水稻土。图1为自然土壤与水稻土结构示意图,图2为黑土、红壤和水稻土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南方湿热地区的自然红壤相比,经熟化后的水稻土( )
A.pH值降低 B.母岩风化强 C.结构更简单 D.土壤肥力高
2.经过熟化,水稻土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发生的变化表现为( )
A.表土层紧实,提供农作物扎根立足条件 B.母岩层变薄,阻断有机界与无机界联系
C.耕作层浅薄,提高土壤有机质 D.犁底层紧实,提高保水保肥的能力
3.红壤和黑土熟化成水稻土的过程有差异,主要是两种土壤中哪一自然要素造成熟化过程的差异?( )
A.土壤水分 B.矿物质 C.土壤温度 D.土壤酸碱性
【答案】1.D 2.D 3.A
【解析】1.南方红壤为酸性土壤,pH值较低,水稻土酸性较弱,pH值更高,A错误;母岩风化主要受温差、植被根系腐蚀等,红壤酸性更强,对岩石风化更强,B错误;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且肥沃的土壤的过程,因此水稻土应该富含腐殖质,肥力水平应该是比较高的,C错误,故选D。
2.与自然土相比,水稻土的表土层并不紧实,A错误;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的最活跃的因素,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建立起有机界与无机界的联系通道,从而使土壤圈成为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母岩层厚薄对此不产生影响,B错误;虽红壤成为水稻土有机质会增加,但水稻土相比黑土,有机质会减少,C错误;对比自然土壤剖面,水稻土缺少了淋溶层,而多一个犁底层,推测可能是由于犁底层紧实,提高了蓄水、保水、保肥能力,因此D正确。故选D。
3.读材料可知,熟化黑土使之转化为水稻土,需要经过先脱沼泽(土地排水后晾晒)、再种稻形成黑泥土型水稻土;熟化红壤使之转化为水稻土,需要经过先渍水、再种稻而形成黄泥土型水稻土,两者差异主要是黑土要排水,红壤要渍水。故选A。
【点睛】土壤熟化:通过各种技术措施,使土壤的耕性不断改善,肥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即生土变熟土的过程。熟化的土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结构良好,水、肥、气、热诸肥力因素协调,微生物活动旺盛,供给作物水分养分的能力强。
(2022·吉林长春·高三阶段练习)北极草苔原植被群落只出现在土壤水充足,气候寒冷地区。其根系较浅,也被称为多草苔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草苔原植被根系较浅的原因是( )
A.土壤肥沃 B.风力较大
C.冻土埋藏浅 D.地上植株小
5.寒冷季节积雪较浅的环境下,草苔原在雪面之上少植物残留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较弱 B.温度过低
C.风和雪的磨蚀 D.流水侵蚀
6.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草苔原植被群落的演化趋势是( )
A.逐渐被灌木和森林代替
B.逐渐被荒漠代替
C.草苔原植被群落获得明显优势
D.寒冷季节草苔原植被长势喜人
【答案】4.C 5.C 6.A
【解析】4.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信息获取能力。材料中给出草苔原只出现在土壤水充足,气候寒冷地区,一般冻土厚度大,植被根系浅,故C正确。通常风力大,植被根系应该较发达,故B错,地上植株大小与根系深浅无明确相关关系,故D错。土壤肥沃无判断根据,土壤肥沃与根系关系不明确,且极地地区通常土壤发育较差,故A错。本题选C。
5.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北极的自然环境特征。寒冷季节,地表被积雪覆盖,风夹雪对地表植株的侵蚀能力强,植株残留少,故C正确。没有信息显示太阳辐射对地表植被残留产生影响,故A错;温度对微生物的活性有影响,温度越高,微生物的活性越高,植物残体分解越快,故B错;寒冷季节极地水为固态,故D错。本题选C。
6.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植被的影响。随全球气候变暖,高纬度地区呈现出暖湿化,苔原带面积会缩小,植被演替方向为森林和灌木,故A正确。因为气候变得暖湿化,所以被荒漠代替的可能性不大,故B错,草苔原植被群落被替代,故C错,草苔原在温暖季会生长的更好,故D错,所以本题选A。
【点睛】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气候、地形、土壤、水分、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如下:1.热量:影响植被的分布,生长速度和植物形态(低热量区的垫状植被)。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2.光照:有机质的积累有关。3.降水:迎风坡降水随海拔升高先升高后降低;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到内陆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4.地形:类型;海拔;坡向;坡度(坡度越大,面积越小,植被越少)。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山区植被呈现垂直分异特征。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荒漠和草原;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5.水源:山麓地区水资源丰富。水文条件影响生物(动物和植物)的数量、种类(如水域中渔业资源的种类)。6.土壤:陡坡土壤侵蚀严重,土层薄。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耐酸怯碱,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7.风力:使植被矮化,倾倒和旗形。8.人类活动:城市化占用耕地;自然保护区等。
(2022·全国·高一单元测试)位于柬埔寨西南部的豆蔻山脉,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局地降水可高达5000毫米,是柬埔寨最重要的森林区,物种丰富,盛产珍贵木材。目前柬埔寨政府已经开始严格控制珍稀木材出口。下图示意豆蔻山脉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某植物学家准备进入该山区采集标本,为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危险,应尽量避开( )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8.豆蔻山脉森林资源最丰富的位置可能是( )
A.东南段 B.东北坡 C.西南坡 D.西北段
9.柬埔寨政府严格控制珍稀木材出口主要目的是( )
A.保护山区生态环境 B.提高木材单价,增加附加值
C.国内木材市场扩大 D.保证其它产品对外运输能力
【答案】7.C 8.C 9.A
【解析】7.豆蔻山脉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西海岸,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半年为雨季,降水最多的是7~9月,此时易出现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威胁人身安全,C正确,ABD错误。应选C。
8.豆蔻山脉所在的季风气候,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风,山脉是西北-东南走向,山脉西南坡为迎风坡,降水更加丰富,生物资源更丰富,C正确,ABD错误。应选C。
9.该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掠夺性采伐使得珍稀木材处于灭绝边缘,这些植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的减少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程度降低且难以恢复,因此柬埔寨政府严格控制珍稀木材出口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A正确;严格控制木材出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木材单价,但这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保护生态,B错误;根据材料不能得出该国国内木材市场状况和交通运输状况,CD错误。应选A。
【点睛】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明显的旱季和雨季。旱季受东北季风控制,雨季受西南季风控制。其夏季风的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风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022·江苏·海安高级中学高二期中)土壤微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土壤微动物体内所含的生物总量。它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导因子,对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岷江上游河谷各类植物土层在1~10厘米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量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特点是( )
A.春夏季多,秋冬季少 B.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C.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D.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11.与春季相比,秋季土壤微生物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有大量凋落物进入土壤 B.高温多雨,微生物繁殖快
C.气温回升,生物生长旺盛 D.土壤温度和湿度高
【答案】10.C 11.A
【解析】10.读图可知:图中信息反映的是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随季节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海拔和纬度无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夏秋季多,冬春季少。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秋季树木落叶,枯枝落叶最多,生物的分解量最大,因此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最大,A正确;秋季,天气转凉,降水逐渐减少,因此微生物繁殖慢、土壤湿度和温度低,B、C、D错误。故选A。
【点睛】微生物对土壤的作用:①形成土壤结构 微生物的区系组成、生物量和它们的生命活动对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关系密切。②分解有机质 这一点是微生物对于土壤作用最显著的一点。微生物有着分解作用,对于作物的残根、烂根、落叶等微生物都可以使其腐烂并分解,然后转化为营养元素。③固氮作用 有些微生物可以通过转化空气中的氮元素,为作物提供“氮肥”。
(2022·全国·高一单元测试)乞峰千里木生长在乞力马扎罗山主峰下3600~4300米的地带,树高3~10米。其顶部的叶子白天张开,夜间闭合。枯萎的叶子凋而不落。图为乞峰千里木景观图。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2.推测乞峰千里木生长地的气候特征是( )
A.高温多雨 B.干、湿季分明 C.炎热干燥 D.昼夜温差大
13.乞峰千里木枯萎的叶子凋而不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保湿 B.保温 C.防风 D.防晒
【答案】12.D 13.B
【解析】12.根据材料可知,乞峰千里木生长在乞力马扎罗山主峰下3600-4300米的地带,这里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太阳辐射较强,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比较弱,昼夜温差较大。乞峰千里木顶部的叶子白天张开、夜间闭合,也是为了白天散热、夜晚保温,以应对昼夜温差较大的气候条件,D正确。高温多雨、 干湿季分明、炎热干燥不会使千里木顶部的叶子白天张开,夜间闭合,ABC错误。故答案选D。
13.乞峰千里木枯萎的叶子凋而不落主要是为了应对当地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夜晚降温比较快,易产生低温冻害,乞峰千里木枯萎而不掉落的叶子可以起到保温作用,保护植株茎干不被冻伤,B正确。保湿、防风、 防晒不是最主要原因,ACD错误,故答案选B。
【点睛】植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植物周围的环境为植物的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 养料、适宜的温度等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条件,而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 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植物可以保持水土,植物可以调节气候,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等。
(2023·浙江·高三专题练习)浙江某中学在校外林地进行土壤标本采集,下图为标本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土壤剖面甲代表的土层的名称是( )
A.淀积层 B.淋溶层 C.母质层 D.母岩层
15.如果该小组在稻田也采集同样厚度的土壤剖面标本,则与该土壤的区别在于( )
A.呈现均匀的土红色 B.土壤的矿物质含量更高
C.有机质层厚度更大 D.土壤剖面层次数量较少
【答案】14.B 15.D
【解析】14.图中甲为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故B正确;淀积层是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是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位于淀积层下方;母岩层是坚硬的岩石,位于最底部,ACD错。故选B。
15.稻田的土壤为耕作土,耕作土壤的剖面层次有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层次数量比森林土壤的层次数量少,D正确;南方的土壤呈红色,但不是均匀的土红色,水稻土在水的浸泡下呈深灰色,A错误;土壤矿物质含量差别不大,B错误;稻田的枯枝落叶没有林地的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层厚度更小。
【点睛】水稻土是在长期栽培水稻,灌溉浸淹条件下发育而成的土壤。人们年复一年地在土壤上进行泡水耕耘,排水晒田,精整田面,轮作施肥,使土壤耕作层具有一种特殊的软糊度,有利于水稻须根的发展。典型水稻土的耕作层呈深灰色,锈色条纹多;其下为犁底层,紧密坚实,有锈色斑点。水稻土广泛分布于亚洲南部及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洲的部分地区,中国的水稻土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一带,华北、东北分布则相对分散。
(2022·海南·高三期中)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通往地表的毛细管。松土保墒是一个成语,保墒,在古代文献中也称为“务泽”,意思是“经营水分”。《齐民要术》特别强调:“锄不厌数,周而复始,勿以无草而暂停”,就是说,锄地是不论次数的,周而复始,没有草也要锄下去。农谚“锄头自有三寸泽”就是对松土保墒功能的生动总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锄地可防止土壤干旱的原理是( )
A.破坏土壤水分蒸发通道 B.夯实土壤,堵塞水分蒸发通道
C.降低地下水水位 D.提高土壤比热容,减少蒸发
17.锄地的最佳时机是( )
A.冬至 B.夏季 C.雨后 D.秋收后
18.松土保墒这一农业技术最早可能出现在( )
A.松花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
【答案】16.A 17.C 18.B
【解析】16.锄地可切断地表的毛细管,防止土壤中的水分沿毛细管上升到地表面而蒸发,A正确;锄地不是夯实土壤,会使土壤疏松,B错误;锄地对地下水水位 影响较小,C错误;锄地可以保墒,提高土壤比热容,减小土壤温差的变化,可以保护作物越冬,不是防止土壤干旱的原理,D错误。故选A。
17.雨后,太阳光照强度大,土地表层非常板结,影响作物根系的通透性,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这个时候锄地可以土壤保持疏松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因此,雨后是锄地的最佳时期,C正确;冬至气温较低,作物和杂草生长非常缓慢,不是锄地的最佳时机,A错误;夏季气温高,这个时候锄地,土壤疏松后,会增大土壤水分的蒸发量,使土壤墒情下降,影响庄稼的生长发育,B错误;秋收后地里没有庄稼,不是锄地的最佳时机,D错误。故选C。
18. 我国最早出现的种植业位于黄河、长江流域,AD错误;长江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丰富,农业用水充足,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C错误;黄河流域发展的是旱地耕作业,气候的大陆性较强,在旱季,锄地可以尽量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使尽可能多的水分来满足作物蒸腾,B正确。故选B。
【点睛】锄地的核心是“松土保墒”。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通往地表的毛细管,还会在缩水过程中开裂;“松土”,就是切断毛细管,堵塞裂缝;从而“保墒”---抑制水分沿毛细管上行至地表蒸发和直接经裂缝蒸发。
(2022·甘肃·民勤县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南美洲的“瓶子树”,因其独特的体型而闻名。多雨时期,它利用发达的根系,最大限度地吸收并贮存水分;干旱季节,则通过落叶或开花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和损失。下左图为“瓶子树”景观图,下右图为南美洲地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瓶子树”主要分布在(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0.“瓶子树”储水的时期为( )
A.4月-9月 B.6月-9月 C.7月-8月 D.10月-次年3月
【答案】19.B 20.D
【解析】19.由瓶子树的生长习性:多雨时期,它利用发达的根系,最大限度地吸收并贮存水分,干旱季节,则通过落叶或开花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和损失可知,瓶子树生长的气候环境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为热带草原气候,其分布规律是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读右图南美洲地图可知,甲为热带雨林气候,乙地为热带草原气候,丙为地中海气候,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形成湿季,受信风控制时,形成干季。北半球冬半年,气压带风带南移,此时为南美洲热带草原气候的湿季,为10月至次年3月,为瓶子树的储水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2·河北邯郸·高三开学考试)苔原主要分布在环北冰洋的大陆沿岸及岛屿上,而距离北冰洋遥远的长白山之巅也拥有这类极地植被,实属珍稀,长白山也因此被称为“北极的飞地”。长白山海拔2691米,在2100米的无林地带上,高大的乔木已经绝迹,仅有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的草本、地衣、苔藓等,形成了广阔的地毯式的苔原。下图示意长白山苔原植被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长白山苔原植被生长的有利条件是( )
A.山高坡陡,起伏较大 B.冬寒夏凉,降水较多
C.沟谷纵横,山溪湍急 D.天敌较多,土壤贫瘠
22.长白山苔原植物的生态特征表现为( )
A.种类繁多,花朵鲜艳 B.根深叶茂,植株庞大
C.灌木为主,草类稀少 D.植株低矮,花期较短
【答案】21.B 22.D
【解析】21.山高坡陡,起伏较大,土壤发育差,不利于苔原植被生长,A错误;冬寒夏凉,降水较多,适应苔原植被的习性,B正确; 沟谷纵横,山溪湍急,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利于苔原植被生长,C错误;天敌较多,土壤贫瘠,不利于苔原植被生长,D错误。故选B。
22.长白山苔原植物生长环境较差,种类较少,A错误;植株较矮小,B错误;有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的草本、地衣、苔藓等,形成了广阔的地毯式的苔原,草类较多,C错误。生长区域水热条件较差,植株低矮,花期较短,D正确。故选D。
【点睛】天然植被一般会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合其生长的区域,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2022·广东实验中学高三阶段练习)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地表反射率的差异,获取我国某区域植被生长状况,从而了解数十年来该地植被生长季始期与末期的变化。下图示意该区域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3.该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是( )
A.落叶阔叶林 B.针阔混交林
C.荒漠草原 D.高山草甸
24.研究者发现该区域近十年来植被生长季的年际变化较大,若( )
A.春季气温偏低,生长季始期推迟 B.夏季降水增多,生长季始期提前
C.秋季气温偏低,生长季末期推迟 D.冬季降水增多,生长季末期推迟
25.该区域土壤突出特点是( )
A.含水量大 B.碱性较强
C.富含有机质 D.淋溶层厚度大
【答案】23.C 24.A 25.B
【解析】23.读图可知,该区域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全年降水较少,且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故该地区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类型以荒漠草原为主,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4.荒漠草原的生长季始期在春季,生长季末期在秋季,当春季气温偏低,生长季始期会推迟,A正确;生长季始期在春季,当夏季降水增多,不会影响生长季始期,B错误;当秋季温度偏低时,生长季末期会提前,C错误;生长季末期在秋季,冬季降水增多,不会影响生长季末期,D错误;故选A。
25.由于该地区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土壤碱性较强,B正确。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土壤含水量小;植被稀疏,土壤有机质含量少;降水少,土壤淋溶层厚度小。ACD错误。故选B。
【点睛】自然界植物的生长期是指各种植物中最早开始萌动生长至最晚停止生长的整个持续日数,这种现象和一定的气候条件相联系,又称气候生长期;作物生长期是指作物播种或返青生长至成熟或停止生长持续日数。作物生长期因作物种类、品种而异,不同光、热、水等条件及其组合,不良气象条件以及不同农业技术措施等,也会引起生长期的变动。如短日照作物水稻的同一粳稻品种,在同一地点作单季稻栽培比作双季稻栽培生长期长。同一冬小麦品种在越冬期长短不同的地点栽培,其生长期也有较大差异。
(2022·辽宁·高三期中)耕排盐是我国东北平原治理盐碱地的重要手段。深耕是指用犁铧把田地深层的土壤翻上来,表层的土壤覆下去的一种耕作方式。下图为“东北平原机械化深耕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深耕能治理盐碱化,主要是因为( )
A.减少了水分的蒸发 B.降低了表土含盐量
C.加速了盐分的溶解 D.降低了土壤潜水位
27.为促进有机质积累,东北深耕最宜选择的月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8.深耕之后平整土地,可增强排盐效果。因为平整土地可( )
A.使水分均匀下渗 B.加大地表径流量
C.增强土壤透气性 D.降低地表反射率
【答案】26.B 27.D 28.A
【解析】26.翻耕既能疏松耕作层,切断土壤毛细管,又能减弱土壤水分蒸发,有效地控制土壤返盐,但没有直接治理盐碱化,A不符合题意;深耕深翻,把表层土壤中的盐分翻扣到耕层下边,把含盐较少的下层土壤翻耕到表面,缓解了表层的盐碱化,并能一定程度中和盐碱化,缓解了土壤盐碱化,B正确;C水分大量增多才会加速盐分溶解,深耕并没有导致盐分溶解,C错;深耕对地下水位没有影响,D错。故答案选择B。
27.深耕土壤的最佳时间是秋天收获果实和冬至之前的一到两个月。土地深翻的最佳季节在秋季。深翻一般在秋末冬初进行为佳。因为此时地上部分生长基本停止或趋于缓慢,这时耕地可以及时将地面的残茬和杂草翻入土中,促其腐烂成肥,增加有机质积累。故答案选择D。
28.平整土地可使水分下渗均匀,提高降雨淋盐和灌溉洗盐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状盐渍化,A正确;地表径流更多取决于降水和下渗关系,平整土地一定程度上增强水分下渗,径流减小,B错误;增强土壤透气性主要是疏松土壤,和平整土壤关系不大,C错;地表反射率和下垫面性质关系更大,平整土地未改变下垫面性质,D错。故答案选择A。
【点睛】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合理深耕能显著促进增产。增产的原因是:(1)疏松土壤,加厚耕层,改善土壤的水,气热状况。(2)熟化土壤,改善土壤营养条件,提高土壤的有效肥力。(3)建立良好土壤构造,提高作物产量。(4)消除杂草,防除病虫害。
(2022·湖南·永州市第一中学高三开学考试)2021年11月,湖北、河南等地的城乡绿化区域、撂荒地以及高速、国道、公路等沿线发现了被称作“生态杀手”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加拿大一枝黄花为外来植物,它以根状茎和种子进行繁殖,每年3月萌发,4—9月为营养生长,10月中下旬开花,11月底至12月中旬果实成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据材料推测,与湖北、河南的本土植物相比,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的生长习性有( )
A.耐旱、耐瘠薄 B.喜湿、耐阴
C.喜光、喜涝 D.喜寒、畏光
30.为防止其蔓延扩散,除治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最佳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29.A 30.C
【解析】29.由于加拿大一枝黄花每年3月萌发,此时气温回升,蒸发较强,土壤相对较旱,因此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耐旱的特点,由于加拿大一枝黄花能够生存在湖北、河南等地的城乡绿化区域、撂荒地以及高速、国道、公路等沿线,说明加拿大一枝黄花能够适应相对较为瘠薄的土壤,所以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耐瘠薄的特点,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0.由于加拿大一枝黄花10月中下旬开花,11月底至12月中旬果实成熟,所以是秋季开出黄花,此时可以很容易识别开花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此时折断花枝可以阻止其开花结果,减少种子大范围传播,所以除治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最佳季节是秋季,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花形色泽亮丽,常用于插花中的配花。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入中国,是外来生物。引种后逸生成杂草,并且是恶性杂草。主要生长在河滩、荒地、公路两旁、农田边、农村住宅四周,是多年生植物,根状茎发达,繁殖力极强,传播速度快,生长优势明显,生态适应性广阔,与周围植物争阳光、争肥料,直至其它植物死亡,从而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可谓是黄花过处寸草不生,故被称为生态杀手、霸王花。
二、 综合题(40分)
31.(2022·广东佛山·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土壤干层是位于多年平均降雨入渗深度以下,因土壤水分流失,形成的含水率低于10%的干燥化土层。黄土高原的土壤干层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是区域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条件下土壤水分循环的综合结果。宁夏云雾山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当地自1980年代开始封山禁牧,自然植被逐步恢复,对土壤干层产生了一定影响。图示意云雾山放牧草地的土壤干层分布特征。
(1)分析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形成的自然原因。(6分)
(2)描述云雾山放牧草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3)恢复自然植被若干年后,推测云雾山草原土壤干层厚度发生的变化,并阐述理由。(6分)
【答案】(1)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地形破碎,地表水易损失;土质疏松,土壤水分易下渗至深层土壤。
(2)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加深先下降后上升;140cm左右深度达到最低;0~100cm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大;100~500cm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小。
(3)变化: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干层厚度逐渐变薄。
理由:天然草地逐步恢复,增加雨水截留和水分下渗(涵养水源能力提升);土壤质量得到改善,持水能力增强。
【分析】本大题以土壤干层为材料,涉及影响土壤的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降水少,晴天多,蒸发量大,土壤含水量低;植被破坏,地形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黄土土质疏松,降水下渗至地下深处,形成干土层。
(2)读图可知,总体上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加深先下降后上升;140cm左右深度达到最低,只有6%;0~100cm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大,从7%-17%左右;100~500cm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小,从7%-10%左右。
(3)天然草地逐步恢复,,植被截留部分水分,增加下渗,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植被根系固定土壤,土壤肥力增加,水土流失减轻,土壤质量得到改善,土壤干层厚度逐渐变薄。
32.(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植被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8分)
(1)图中属于天然植被的是____,属于人工植被的是____。(填“甲”“乙”“丙”或“丁”)(2分)
(2)与图中其他植被相比,乙图植被的突出特征有____、____等。(2分)
(3)指出丙图植被的突出特征是____,成因是____。(2分)
(4)指出甲、丁两图植被的显著区别:甲图植被____,丁图植被____。(2分)
【答案】(1) 乙丙 甲丁
(2) 植被种类丰富,垂直结构显著;四季开花、四季结果 有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有茎花和板根现象
(3) 叶子缩小为针状 适应干旱寒冷的气候
(4) 秋冬季落叶 四季常绿
【分析】本大题以“植被景观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植被类型和特征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1)
读图可知,乙图中植被为热带雨林,丙图中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均属于天然植被;甲图中植被为苹果树,丁图中植被为柑橘树,均属于人工植被。
(2)
乙图中植被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使得植物全年都可以旺盛生长,可四季开花;植物的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常见茎花和板状根等现象。
(3)
丙图中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这里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发育了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呈针状,可以抗寒抗旱。
(4)
甲图中植被为苹果树,属于落叶阔叶林;丁图中植被为柑橘树,属于常绿阔叶林。显著区别是落叶阔叶林秋冬季节落叶,常绿阔叶林四季常绿。
33.(2022·云南·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东北黑土耕地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我国科研人员研究出“秸秆富集深还”模式来应对黑土退化问题。该模式提倡将农作物分带种植,在耕作层底部和作物带间埋藏秸秆,以5年为周期,通过调整农作物.播种位置、填埋秸秆逐步覆盖整块田地。经过试验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农民对其了解较少,有所顾虑,该措施未普及推广。下图示意“秸秆富集深还”模式。
(1)说明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肥力不断下降的原因。(6分)
(2)评价采用“秸秆富集深还”模式对黑土土壤可能产生的影响。(8分)
【答案】(1)土地长期耕作,轮作休耕次数少,肥力下降;不合理的耕作,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有机质施用量土壤肥力下降;全球气候变暖,黑土有机质分解加快。
(2)有利:秸秆深还利于提高耕作层厚度;秸秆深还,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透水、蓄水保温能力;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使用量;带间填充,对农作物正常播种耕作影响小。不利:易发生病虫害,秸秆中的虫卵、带菌体等一些病虫害,还田后留在土壤里,病虫害直接发生或者越冬来年发生。
【分析】本题以东北地区的黑土退化为背景材料,涉及到黑土肥力下降、土壤修复与保护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根据材料“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及气候的影响,导致东北地区黑土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肥力不断下降”可知,由于人类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有机质的使用量较少,导致黑土肥力下降;长期连作,以及轮作休耕次数较少,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人类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全球气候变暖会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加剧黑土肥力的下降。
(2)
有利:秸秆深还,使耕作层变厚,有利于提高耕作层厚度;秸秆深还,改良土壤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土壤通气、透水、蓄水、保温能力;土壤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的遗体,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在带间填充,对农作物的播种耕作影响较小。不利:随着秸秆还田也将原有的一些虫卵、带菌体等一些病虫害,还于田间,易发生病虫害;秸秆中一些病虫害还田后留在土壤里,病虫害直接发生或者越冬来年发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四章 地貌(提升卷)-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第四章地貌提升卷解析版docx、第四章地貌提升卷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六章 自然灾害(提升卷)-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第六章自然灾害提升卷解析版docx、第六章自然灾害提升卷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基础卷)-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基础卷解析版docx、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基础卷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