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单元复习07 第七单元【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统编版必修上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单元复习07 第七单元【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必修上册) (解析版).docx
    • 练习
      单元复习07 第七单元【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必修上册) (试题版).docx
    单元复习07   第七单元【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统编版必修上册)01
    单元复习07   第七单元【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统编版必修上册)02
    单元复习07   第七单元【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统编版必修上册)03
    单元复习07   第七单元【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统编版必修上册)01
    单元复习07   第七单元【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统编版必修上册)02
    单元复习07   第七单元【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统编版必修上册)03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单元复习07 第七单元【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统编版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单元复习07 第七单元【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统编版必修上册),文件包含单元复习07第七单元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单元复习07第七单元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必修上册试题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单元复习07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① ;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② ,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排比、夸张、比喻
    B.排比、比拟、对比
    C.对偶、夸张、排比
    D.比喻、借代、排比
    答案 B
    解析 排比:“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比拟:“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对比:“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原文没有使用夸张、借代手法。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总不能充分去感受那秋味、秋色和秋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
    答案 (1)原文运用排比,更突出强调了“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增强了语势;(2)原文运用短句更简洁明快,读起来有起伏,节奏感强;(3)原文使用不同的动词“看”“尝”“赏玩”更准确生动;(4)与上文形成整散结合的句式,更具美感,与散文的语言风格相符。(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 ①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 ②比起北国的秋来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就不但在情调上,而且在语言上把雅趣和俗趣统一起来了。
    ①但是,郁达夫却在这里构成了和谐的、统一的情调。
    ②前面就有破屋、耗子,这里又有稀饭、馍馍、黄犬、大蟹等。
    ③这是因为他的情感亮点就是把大雅和大俗融为一体。
    ④这些话语本来就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古典的、充满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要冒不和谐的风险的。
    ⑤郁达夫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常的俗语进去。
    A.②①⑤④③ B.⑤②④①③
    C.②⑤①④③ D.③⑤②④①
    答案 B
    解析 ⑤句“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常的俗语进去”是对横线前的句子的进一步说明,故应排在首位。②句是对⑤句中的“平常的俗语”的具体说明。④句中的“这些话语”紧承②句。①句与④句构成语意上的转折,故①句应紧跟其后。③句点明出现①句所说的情况的原因。故正确的排序为⑤②④①③。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年夏季,各种荷花顶着骄阳,争相竞馥。花影入波,恍如朝霞成绮;墨绿的荷叶上,一颗颗水珠像珍珠一样,微风拂过,随着荷叶的摆动在滚动,婆娑婀娜,湖上泛起阵阵绿浪。
    没有牡丹的妖艳,没有金菊的清高,没有腊梅的刚烈,荷花有的是从容不迫的泰然,贫贱不移的气度。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优雅的荷花却可以入药,可以被制成各种佳肴。莲子糊、莲房脯、莲子粉、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小吃更是举不胜举。
    荷花,并不只有这些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的《爱莲说》启示人们,荷花真正的清净不在于身,而在于心。故乡的荷花使我能坚持自己的信仰,不浮躁,不急躁。每当想起荷花湖上一片片翠绿欲滴的荷叶,一朵朵洁净无瑕的荷花,我就会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联想到高洁的品质,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好的关系。“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荷花可以成为和平、和谐、合作、团结等的象征。崇尚荷花,追求的不正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吗?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夸张、设问、排比 B.比喻、反问、排比
    C.比喻、设问、反复 D.夸张、反问、反复
    答案 B
    解析 “没有牡丹的妖艳,没有金菊的清高,没有腊梅的刚烈”运用了排比手法。“花影入波,恍如朝霞成绮;墨绿的荷叶上,一颗颗水珠像珍珠一样”运用了比喻手法。“追求的不正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吗”运用了反问手法。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荷花象征着和平、和谐、合作、团结,崇尚荷花,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交代“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自然得出“荷花可以成为和平、和谐、合作、团结等的象征”,如果去掉就显得突兀。(2)运用反问,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引人深思。(3)原文用“可以”一词,语言表述更严谨。
    解析 原句和改句有三处不同。第一处,原句中有“‘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这句话,而改句中没有。交代“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自然得出“荷花可以成为和平、和谐、合作、团结等的象征”,如果去掉就显得突兀。第二处,原句“崇尚荷花,追求的不正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吗”,运用反问,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引人深思。而改句“崇尚荷花,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只是一般陈述句,表意较为肯定,但是语气平淡,不能引起人们深沉的思考。第三处,原句“荷花可以成为和平、和谐、合作、团结等的象征”中用“可以”一词,语言表述更严谨;而改句“荷花象征着和平、和谐、合作、团结”,语言表述太绝对,用词不够严谨。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 (示例)①雍容华贵的牡丹只可用于观赏 ②荷花还能净化人的心灵
    解析 第①处,前句“没有牡丹的妖艳,没有金菊的清高,没有腊梅的刚烈,荷花有的是……”可知,此处是把荷花与牡丹、金菊和腊梅作对比的,根据一一对应原则,此处说的对象应是“牡丹、金菊和腊梅”。再结合后句“而优雅的荷花却可以入药,可以被制成各种佳肴”推知,此句说的是牡丹、金菊和腊梅只可用于观赏。这三种花可任选一种填在此处,符合要求即可。第②处,根据“荷花,并不只有这些价值”就排除了荷花的实用价值,再根据后句“周敦颐的《爱莲说》启示人们,荷花真正的清净不在于身,而在于心。故乡的荷花使我能坚持自己的信仰,不浮躁,不急躁”可知,此处说的应是荷花的审美价值,所以此处应补写“荷花还能净化人的心灵”之类的句子。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地坛离我家很近,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我时常到那古园里去,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①____________________。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②_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如果以声响来对应四季,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排比、比喻、拟人 B.对偶、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排比、借代、夸张
    答案 A
    解析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如果以声响来对应四季,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仿佛我就是为了等这古园,等这历经沧桑的四百多年的古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我”与古园的缘分。强调了古园对“我”的影响之大之深,古园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的永恒、饱经风霜的生命价值、历经磨难但不屈服于磨难的精神意义。
    解析 原句“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这句话的施动者是“这古园”,受动者是“我”,“等我”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古园对“我”的影响,古园对“我”的作用。而修改后的句子的主语则是“我”,就没有了这样的效果。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 (示例)①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或:味道是很难言说的) ②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
    解析 根据前后语境看,第①处横线上的内容应该与“味道”有关,由后面内容“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横线上的内容应该为“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或“味道是很难言说的”等相关内容。第②处横线上的内容,根据其前面的语境“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是将一天中的时间比作四季,再看其后面的内容“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那么由此可以推知,横线上的内容应该是将一天中的时间比作乐器,且要与前面的句式保持一致,即“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

    文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知不可乎骤得
    D.相与枕藉乎舟中
    答案 B
    解析 “冯”,同“凭”,乘。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
    B.望美人兮天一方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答案 C
    解析 A项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B项古义: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D项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顺流而东也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答案 C
    解析 “侣”“友”均为意动用法,以……为伙伴;以……为朋友。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 D
    解析 D项为被动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另外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两个。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答案 C
    解析 “司马光”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应为“曾巩”。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020·全国Ⅱ)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____”。
    (2)(2019·全国Ⅱ)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3)(2018·全国Ⅱ)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赤壁赋》中,用蛟龙和寡妇听到箫声的表现和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2)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3)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4)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5)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得分点:西、东、缪,被动句式)
    (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战船相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是一位盖世英雄,可现在又在哪里呢?(得分点:酾、赋、固、安在)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伙伴,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在这里举杯来互相劝酒。 (得分点:渔樵、侣、友、属)
    8.苏洵对自己的两个儿子的性情和天赋做了很认真的分析和推断,作《名二子说》,以勉励二兄弟:“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根据文意阐明苏洵为二子命名的用意。
    (1)取“轼”,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辙”,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要过于外露(不要锋芒毕露)。(2)要善于避祸为福(要学会免于灾祸)。

    文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答案 B
    解析 A项“采”同“彩”。C项“圜”同“圆”。D项“缪”同“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B.道少半,越中岭
    C.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D.是日观道中石刻
    答案 B
    解析 B项为动词,A、C、D三项均为名词。
    3.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答案 B
    解析 ①介词,等到;②连词,和。③动词,弥漫;④形容词,模糊。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答案 A
    解析 B项古义: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C项古义:脚下。今义:对朋友的尊称(多用于书信)。D项古义:平的和方形的。今义:指数是2的乘方;平方米。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均为判断句。
    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是清高宗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为“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就是此意。
    答案 B
    解析 对“阴”“阳”的判断反了,应是“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中,写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掷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泰山记》中,写夜色已退,晨曦初现,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述了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
    (4)《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高高耸立的日观峰的位置,为下面观日出的主要活动埋下伏笔。
    (5)《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山也 (2)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3)当其南北分者 古长城也 (4)最高日观峰 在长城南十五里 (5)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得分点:以、乘、历、至于)
    (2)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得分点:循、道、少半、复)
    (3)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登上山顶以后,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照着城市,汶水、徂徕山像一幅图画,而在半山腰里停聚的云雾像一条带子一样。(得分点:既、负、烛、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⑥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⑨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选自《郁达夫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⑤段中写芦花冬至不败、红叶三月不落、乌桕子着在枝头、草色仍带绿意,表现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形成了江南独特的冬景。
    B.第⑦段中“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是说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
    C.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象,用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
    D.本文与《故都的秋》在感情基调上都表现了浓重的悲凉,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歌颂江南的冬景和故都的秋天。
    答案 D
    解析 本文的感情基调不是“悲凉”“忧思”“落寞”,而是“喜爱”。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从不同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作者觉得江南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很可爱的,对北方的冬天生活也是很欣赏的。
    B.作者将自然景物和民俗相结合进行描写,如冬郊散步的愉悦逍遥、曝背谈天的悠闲安宁。这种在对自然画面的描写中添加了人的活动的构思,使得文章的人文气息浓郁。
    C.文章对江南冬景做了大量描述,并始终将景物与自身感受融为一体来写,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的冬景相得益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答案 C
    解析 “首尾呼应”错,文章开头从北方写起,在江南结束。
    3.作者写江南雪景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作者是怎样组合这些诗文的?引用这些诗文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 (1)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诗句,既写出了江南雪景不同时段的美丽,又表现了从日暮到清晨的江南雪景的整体意境之美。(2)通过引用,作者以虚写实,触发了人们对江南雪景的联想,增添了文章的情趣,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诗意。
    4.《故都的秋》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北平秋天的特点,本文描写江南的冬景,也采用了相同的手法,请点出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
    答案 本文以北国之冬的寒冷有劲,反衬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以闽粤之冬的极和暖来反衬江南冬景的恰到好处;以德国散步正衬江南散步,进而侧面描写江南冬景宜人;以搁笔去散步,侧面描写冬景诱人。通过衬托,鲜明地表达了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数十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监督你去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⑪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想象中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空灵洒脱。
    C.文末“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一句的意思是,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里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D.第⑨段“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表达了对人融入现代文明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和气节的思考。
    答案 C
    解析 “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于文无据。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B.第②段中的“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运用拟人手法,借杨柳表达了作者对朱自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充满了人情味。
    C.从全文看,作者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移植”了朱自清先前描写的美景。
    D.第⑦段主要运用呼告的方法,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营造了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有利于直抒胸臆。
    答案 A
    解析 本文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3.第②段中“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滑”能不能改为“掠”?为什么?结合上文说说为什么会有“滑”的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因为“滑”写出了“我”的身影缓慢、灵巧的情状。“滑”的效果:一方面写出了由于路灯的映照,“我”的身影更显轻捷之状;另一方面暗含了“我”对朱自清先生深切的怀念之情。
    4.作者在第⑩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自觉地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坚守节操,洁身自好。(2)因为过去的人要面对这一问题,现在的人仍然需要面对并且回答这一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想念地坛
    史铁生
    ①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②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③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④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⑤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⑥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⑦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的。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⑧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⑨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⑩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⑪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坛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却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咏,作者喜爱的正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
    B.“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等句,流露出作者对自己命运的叩问。
    C.“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中,作者寻的根是生命最本真的意义或灵魂最初的眺望。
    D.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是对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的想念。
    答案 A
    解析 从全文看,作者喜爱的不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而是一种超越了现实功利的安静,所以结尾才说“地坛在我”。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既照应了标题,也引出了作者对“安静”的思考。
    B.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荒藤老树、残墙断壁、暮鸦等自然之景,说明了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C.第⑩段中“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此句句式整齐,简洁有力,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
    D.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朴实而真挚的表达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答案 C
    解析 “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错,这句话批判的是世人追逐强权和豪华的心态。
    3.文中提到“比赛、擂台和排名榜”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批评现实中文学界争名夺利的喧嚣;表明倡导“安静”、回归“零度”的重要性,增强文章的现实性(或针对性)。
    解析 注意从语境入手并联系现实考虑。下文“排名的用意”描述的内容就是“现实中文学界争名夺利的喧嚣”的表现,从作者的叙述中可体会到作者的批评态度;文章前面围绕地坛的“安静”来描述,“安静”自然与此社会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自然流露出作者在文学界的主张:倡导“安静”、回归“零度”。
    4.纵观全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远离喧嚣(“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亦可);(2)不与世隔离;(3)恒久而辽阔;(4)放弃荣华,漠视恭维与强权。
    解析 对于地坛“安静”的特点要注意从多角度分析,即从表面的现象特点和内在的深层含义两个角度入手。表面的特点在文章②③⑥段可找到概括性的语句“喧嚣都在远处”“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提炼关键词即可;内在的深层含义与本文的主题相联系,与作者的心境相契合,即“放弃荣华,漠视恭维与强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佑二年,殿试中乙科。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惇。时光为门下侍郎,惇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轼谓惇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惇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元佑)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客,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丞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大师,谥文忠。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B.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C.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D.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答案 C
    解析 原文标点: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嘉佑,是宋仁宗的年号,“嘉佑二年”与“是月丁未”不同,后者是干支纪年。
    B.殿试,又称廷试、廷对,为科举考试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创制,宋代始为常制。
    C.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D.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答案 A
    解析 后者是干支纪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才识兼茂,考试成绩卓异。殿试考中乙科;考试作策论六篇,文理很清晰;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只有吴育和苏轼达到。
    B.苏轼为人和善,巧妙化解矛盾。苏轼的老友司马光、章惇意见不合,章惇常常为难司马光,苏轼用许靖的事例说服了章惇,司马光才稍得安宁。
    C.苏轼宽严相济,认真执掌贡举。时逢大雪严寒,苏轼放宽对士子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他巡视考场发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驱逐。
    D.苏轼科学决策,制止治水错误。苏轼刚到颍州,就派人准确测量,发现以前治水的计划有严重错误,就上报朝廷,及时叫停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
    答案 C
    解析 “巡视考场发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驱逐”错,驱逐的是常侮辱应试士人的巡视考场的宦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苏轼察访到它的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2)官吏不研究事情的本末,决开那里的陂池湖沼,流入惠民河,惠民河不能容纳,以致陈州也多水灾。
    5.宋高宗即位后,崇赠苏轼为太师。请根据选文内容,说明高宗这样做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苏轼才识过人世无双,能够正直敢言有担当,心爱百姓减疾苦,科学治理除水患,大局为重劝章惇。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考中乙科。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官衙吏人相继破产。苏轼察访到它的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苏轼到常州,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复职朝奉郎,任登州知州,召他做礼部郎中。苏轼以前和司马光、章惇友善。当时司马光任门下侍郎,章惇任枢密使,两个人意见不合,章惇常用戏弄侮辱来为难司马光,司马光为此苦恼。苏轼对章惇说:“司马君实在当前名望很重。从前许靖因虚名而无实用,为蜀先主所鄙视,法正说:‘许靖的虚名,传播天下,如果不加礼遇,必然会被当作是看轻贤人。’先主接纳了,于是让许靖做了司徒。许靖尚且不可慢待,何况司马君实呢?”章惇认为对,司马光靠这稍得安宁。
    元佑三年,苏轼暂时代掌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
    元佑四年,苏轼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为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为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
    元佑六年,苏轼被召为吏部尚书,未到任。因弟弟苏辙任尚书右丞,改任翰林承旨。苏辙辞去右丞,想和哥哥一同任侍从官,朝廷不许。苏轼在翰林院几个月,又因有谗言请求外调,于是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朝任颍州知州。在此以前,开封所属各县多有水灾,官吏不研究事情的本末,决开那里的陂池湖沼,流入惠民河,惠民河不能容纳,以致陈州也多水灾。又要凿通邓艾沟和颍河并流,并且凿开黄堆想让水流入淮河。苏轼刚到颍州,就派遣差吏用水平尺度量地形,发现淮河的涨水高出新沟近一丈,如果凿开黄堆,淮河水反而会流向颍州地区成为灾害。苏轼向朝廷上言,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
    高宗即位,追赠苏轼资政殿学士,用他的孙子苏符任礼部尚书。又把他的文章放在身边,读起来整天忘了疲倦,说是文章的最高境界,亲自写了集赞,赏赐给他曾孙苏峤。追崇苏轼又赠太师,谥号“文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节选自段成式《酉阳杂俎》)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有删改)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注 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曾国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答案 D
    解析 原文标点: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
    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以打更击鼓报时。
    D.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
    答案 B
    解析 “戊申晦”是干支纪日。
    3.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答案 D
    解析 薛文最后引用的是曾国藩的话,不是自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后,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
    (2)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
    5.乙、丙两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②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有付出才有收获;美来自艰辛的付出。(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唐明皇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张说任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来是九品官,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后,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因为举行盛大宴会按品位排列座次,所以唐玄宗发现郑镒的官位飞跃上升,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郑镒没有词儿来回答。优人黄幡绰说:“这全靠泰山的力量啊。”

    同治四年,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地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开。越过南天门,转过来向东走。又向北攀登,就是泰山顶了,也就是天柱峰。泰山恢弘的气势,桐城的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都没有去。
    当我没有到南天门时,看到石阶路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向下看,险峻的石阶成为一线,幽深莫测,眼花目眩,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杂念,又鼓起勇气向前行进。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等到达泰山山顶,极目四望。诸峰起伏环列四周,相互依靠,有的像拱,有的像蹲。汶水从东方流来,蜿蜒曲折好似一条带子。远远地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缥缈得好像没有边际。俯视云烟,瞬息变化。这天晚上我们住在碧霞宫。四更后,到达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雨才停。极目东望,看到一缕红光横跨在浓云之下。不久,璀璨耀目,如轮的太阳由云端露出,摇曳不定,像从地面涌出来一样。太阳的形状并不很圆,颜色正红,可以直接用眼睛观看。在它的上面有明亮的五色彩霞,好像数百匹丝锦。回头看短墙上,日影隐约,一会儿又不见了。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没有来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情,不能够中途停止啊。”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登泰山
    [元]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①咏新作,满空笙鹤②下高寒。
    注 ①洪崖:古仙人名,传说尧帝时已三千岁。②笙鹤:仙乐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到了登山过程,作者伴着和风、轻云登到岱顶,站在泰山极顶纵览壮丽的景观,“此观”就是颔联中描写到的泰山景色。
    B.李贺曾在《梦天》中写道:“遥望齐州九点烟。”作者化用此诗句,用“万古齐州烟九点”一句描绘出泰山烟云缭绕中群峰耸峙的景象。
    C.作者观赏到太阳从云海中涌出的壮观美景。“五更沧海日三竿”一句写泰山日出,“沧海”指云海,刚刚五更,云海之上日已三竿。
    D.尾联写作者笑拍洪崖仙人咏唱登临泰山的诗作,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泰山共鸣。作者运用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
    答案 D
    解析 “笑拍洪崖仙人咏唱登临泰山的诗作”“写实”错,“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的意思是“笑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与泰山共鸣”,结合注释“洪崖:古仙人名,传说尧帝时已三千岁”可知,“笑拍洪崖仙人咏唱登临泰山的诗作”曲解句意,这些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不是实写。
    2.作者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思想感情:登上泰山的兴奋愉悦之情。“快意”一词写出了作者站在泰山之巅,纵览壮丽的景观,心情非常愉悦;尾联的一“笑”一“咏”,展现了作者面对美景诗兴大发的兴奋愉悦之情。(2)人生感悟:应胸怀宽广,具有昂扬进取的精神。登泰山带给作者新鲜的人生体验,颈联写出以前的自己犹如居处井底一样狭隘,今后即使巢居也会觉得宽敞无比。

    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荷塘月色》写景状物精彩,意境优美,语言富有韵味。《故都的秋》也写景状物,但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浓郁的情思,作者的襟怀、志趣、性格也洋溢在字里行间。《我与地坛(节选)》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尽管各篇课文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含蓄,有的直率,但都情景交融。这些课文不仅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读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
    蜿蜒的小路、潺潺的流水、起伏的山峦、寂静的森林、广袤的天空、浩瀚的大海……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有一幅美丽的图画,你曾置身于哪一幅画面中?
    试撷取一片最美的风景,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表达自己的感悟。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次的作文任务是“你曾置身于哪一幅画面中?试撷取一片最美的风景,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题目中已经给出:蜿蜒的小路、潺潺的流水、起伏的山峦、寂静的森林、广袤的天空、浩瀚的大海……写作时从中选择一幅,或者在生活中选取一幅与提示中类似的画面进行构思成文。“试撷取一片最美的风景,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已经规定了写作的文体,即写景抒情散文,所以写作时要处理好写景和抒情的关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可以参考学过的文章,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节选)》等的表达方式,如“写景状物精彩,意境优美,语言富有韵味”“写景状物,但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浓郁的情思,作者的襟怀、志趣、性格也洋溢在字里行间”“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去展现“景之美、情之浓”,也可自由发挥。
    参考立意:①美丽的太湖;②竹林的大变化;③迷人的千岛湖;④家乡的美景——护城河。



    相关试卷

    单元复习08 第八单元【过习题】-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统编版必修上册): 这是一份单元复习08 第八单元【过习题】-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统编版必修上册),文件包含单元复习08第八单元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单元复习08第八单元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必修上册试题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单元复习07 第七单元 【过知识】-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统编版必修上册): 这是一份单元复习07 第七单元 【过知识】-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统编版必修上册),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本回顾,第15课《我与地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单元复习06 第六单元【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统编版必修上册): 这是一份单元复习06 第六单元【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统编版必修上册),文件包含单元复习06第六单元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单元复习06第六单元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必修上册试题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单元复习07 第七单元【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统编版必修上册)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