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复习ppt课件
展开第一模块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史(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夏商西周)
第二讲 社会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夏商西周)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工具材质主要为石、木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集体劳动,产品平均分配。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发展,阶层贫富分化加剧,文明产生。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工具材质主要为石、木等;青铜铸造业发达;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商朝甲骨文,西周金文或铭文;商周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商周时期统治思想由神本向人本转变,西周时期“敬天保民”思想产生。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夏商西周)
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3.了解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演变4.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打制石器;渔猎采集;群居生活穴/巢居;迁徙;学会用火。
元谋人(云南)北京人(北京周口店)
2.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分布特征:
仰韶(彩陶、粟);大汶口;龙山(黑陶)河姆渡(水稻、养蚕缫丝);良渚(玉器)红山(玉器、祭坛和神庙)。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生产力十分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没有阶级差别,地位平等原始民主制
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分化、部落联盟。部落首领实行禅让制
基础回顾 结合教材及P2-P4回答以下问题?
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磨制石器;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生活逐渐稳定。
“农业革命”为人类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1)随着家畜饲养业和农业的发展,人类由食物采集和渔猎型经济变物生产型经济。(2)人类由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3)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4)私有制逐渐产生,国家开始形成。[例 ]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由游牧到定居生活。这一变化主要由于 A.农耕和畜牧业产生 B.早期城市出现 C.私有制逐渐产生 D.国家开始形成
材料: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风格影响所及,东到辽西和山东、南到江汉平原,达大半个中国。而具有江浙地区崧泽文化特点的陶器群也广泛出现在北至山东、西抵洞庭湖东岸的广大地带。长江中游大溪文化风格的彩陶和刻纹白陶,出现在岭南直至珠江三角洲地带。——摘编自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特点:(1)多元一体,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2)沿河沿江分布;分布广泛; (3)区分布不平衡; (4)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绵延不断 (5)本土性、多源性、统一性、开放性、包容性等。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P2、P3的地图概括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深化认知] 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与“一体”的认识1.多元性(数量多、各具特色)(1)空间: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均有分布。(2)代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3)特征:不同文化遗存有各自的特征。2.一体性(1)空间:中原核心,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主干,对周边产生深刻影响。 夏、商、西周早期王朝国家都是在这一区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2)共性:各文化区域相互影响、交融,形成一些相似的特点 (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
【课堂探究】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022天津新高考1). 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这可用于说明( )A. 良渚文化的传承 B. 红山文化的传承C. 龙山文化的传承 D. 巴蜀文化的传承
(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形态。 ——摘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
(2023浙江1月新高考)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 ①②③ B. ①②④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出现贫富差距分化、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这些信息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关系呢
总结:人类文明的产生
1.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2.标志: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国家的形成 文字的出现
分工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
阶级、阶级斗争、部落战争出现
3.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建立
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一)国家初始形态具备—部落时代
(1)黄帝和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他们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实行禅让制。
三皇: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带领人们用兽皮制衣、结网打鱼、 发明八卦,创造文字结束“结绳记事”的历史 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禅让”: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已具有早期国家雏形(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进入万邦时代
【2014上海高考】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二)青铜器时代的早期国家
(二)青铜器时代的早期国家---(夏、商、西周)
【2011上海真题】夏朝没有留下直接的文献史料,有关记载多为转手材料,有些具有传说性质,所以夏的存在引起学者的怀疑。二里头遗址发现后,怀疑的看法逐渐减少。这是因为A.该遗址的发现证明夏的传说有一定真实性客B.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有关夏的文献记载一一对应C.该遗址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夏的存在D.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属于原始材料反馈
世袭制: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注重父系血缘关系。
夏朝还不能完全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治理,只是初具了国家的样貌和形态。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与宗法制和礼乐制
强化王权,巩固西周统治
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易导致分裂割据;
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传播了周文化(促进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形成华夏国家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
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嫡长子继承制 家国同构(政治权力分配基于血缘关系)
①保障贵族“世卿世禄”特权; ②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③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篇》
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①权利:世袭统治权;设置官员;建立武装; 征派赋役;在领地再分封; ②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 朝觐述职。
①层层分封,等级森严。②以血缘为标准,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对异姓诸侯既拉拢又防范。③同姓不婚。
评价积极:①巩固王权,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统治。②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严密。③开拓疆土,促进了民族融合和边远地区发展。④周文化影响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动文化交流和华夏认同观念发展。消极:①诸侯独立性强,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导致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局面出现 ②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2022浙江高考)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2021广东高考)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皋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商代,王位的继承……既有传子者,也有传弟者。传子者中,又有传长子与传幼子等多种。……商代中期的九世之乱,其根源在于此。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1)嫡长子继承制(核心)(2)家国同构,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族权与政权结合。
(1)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 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的内容之一
【概念阐释】家国同构: 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特征。
世官制,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点,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
【18全国1.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022浙江高考)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以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 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
(2019·全国Ⅲ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
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礼的意义与作用在于使贵贱有等,各安其分;乐的作用在于上下“和同”。各级贵族各安其位,不得僭越,以维护等级秩序。但可以共同欣赏以使上下“和同”。
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和谐社会关系、形成文化认同。
表示等级制度的礼仪规定和典章制度。
(2021湖北1)“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图1),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A.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铸造工艺的完善C.等级制度的发展 D.宗法体系的崩溃
1.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 作用
2.重大问题征求平民“ ”的意见,国人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国人暴动”:又称国人起义、道路以目、厉王奔彘,是公元前841年(一说公元前842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这里的“国人”为西周、春秋时对居住于国都的人的通称。当时国人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甚至对国君废立、贵族争端仲裁等有相当的权利,同时有服役和纳军赋的义务。“国人暴动”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根基。
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上的特征(1)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宗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较松散(4)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国家官职仍由氏族贵族世代承袭(5)国家治理使用礼治而非法治
概况总结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上的特征?
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诗经》中有“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对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描述。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 ——《诗经·小雅》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
【概念阐释】井田制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是西周时期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因土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道路疆界划分,形似“井”字而得名。奴隶与庶民集体劳作。
(2020·天津卷,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四种制度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井田制是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基础,井田制奔溃,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也会遭到破坏。
井田制发展历程:产生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能瓦解于春秋时期→废除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私有制)瓦解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瓦解影响:推动奴隶社会的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 促进社会生产为发展
由于冶炼青铜器所需要的锡十分稀有,青铜产量有限,基本上为上层贵族所垄断,主要被用来制造武器、礼器和生活用品。
(2020·江苏高考)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工商食官制: 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
概况总结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经济上的特征?
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经济特征(1)青铜时代(2)土地国有制,实行集体劳作(3)出现南北经济文化交流(4)官府垄断手工业和商业
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国语·晋语四》:“工商食官。”韦昭注:“工,百工。商,官贾也。食官,靠官府所给的粮食而生活。 即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他们提供衣食,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1)教育:“学在官府”
①商:甲骨文——中国现存最早的成熟文字②周:刻在青铜上的“金文”(“铭文”“钟鼎文”)
中国信史时代从商朝开始(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科技: ①.历法:夏朝时期的历法《夏小正》,商朝改为“殷历”。 ②.数学:商朝在世界上最早出现十进位制。 ③.天文:有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载。
(1)形成系统文字(甲骨文、金文)(2)人文意识逐渐增强(3)开始形成多元一体的华夏认同心理。(4)出现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5)具有原始民主传统
概况总结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思想特征?
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
西周统治者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转变,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有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产生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
关注民生、以民为本的民本观念
①对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产生有重大影响。(孔子、孟子的“仁”与“仁政”思想)②在治国理政上发挥出积极作用。(重视民本思想的时期国家治理比较好)
西周统治者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的转变,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民的重要性。
(2016·全国Ⅲ卷,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2023·四川内江一模·24)西周,周人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縻常,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既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德保民”。由此可知当时A.天命观不适应统治需要B.出现了早期民本思想C.道德是君主专制的根本D.诞生了朴素民主意识
宗法分封制 礼乐制、井田制 崇德乐民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PPT: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1讲 课题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含详解)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1讲 课题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含详解)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坐标,主题概览,课标要求,内容导航,主干梳理,重难突破,考向研析,课时精练,元谋人,原始人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1讲 课题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这是一份部编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1讲 课题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主干梳理,重难突破,考向研析,课时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