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A卷 基础过关卷)-【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分层训练AB卷(选择性必修2)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A卷•基础过关卷)(解析版)-【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分层训练AB卷(选择性必修2).docx
    • 原卷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A卷•基础过关卷)(原卷版)-【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分层训练AB卷(选择性必修2).docx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A卷•基础过关卷)(解析版)-【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分层训练AB卷(选择性必修2)第1页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A卷•基础过关卷)(解析版)-【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分层训练AB卷(选择性必修2)第2页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A卷•基础过关卷)(解析版)-【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分层训练AB卷(选择性必修2)第3页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A卷•基础过关卷)(原卷版)-【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分层训练AB卷(选择性必修2)第1页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A卷•基础过关卷)(原卷版)-【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分层训练AB卷(选择性必修2)第2页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A卷•基础过关卷)(原卷版)-【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分层训练AB卷(选择性必修2)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A卷 基础过关卷)-【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分层训练AB卷(选择性必修2)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A卷 基础过关卷)-【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分层训练AB卷(选择性必修2),文件包含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A卷•基础过关卷解析版-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分层训练AB卷选择性必修2docx、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A卷•基础过关卷原卷版-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分层训练AB卷选择性必修2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A·基础过关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1、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食物采集时期——远古时期工具: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________生活方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过着____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分工: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大部分食物。2)食物生产时期——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原始农耕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小麦和大麦的原产地东亚黄河中上游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中美洲玉米、____等作物的原产地原始畜牧: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世界不同地区的居民把几种主要的动物驯化为家畜。2)农业出现产生的影响地位: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____。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生活方式: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____ 社会分工: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科学技术发展:如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答案】采集   渔猎   迁徙     甘薯     生产者     聚落2、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区域化明显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食物生产: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和牛等家畜社会生活a.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b.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____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2)古代中国食物生产: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社会生活a.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____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b.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____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c.秦以后:推行____政策;重视水利工程。d.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____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3)古希腊食物生产:大麦和小麦从____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社会生活a.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____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b.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隶,让他们承担所有的____劳动4)古罗马食物生产: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____社会生活a.古罗马实行____,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b.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更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5)美洲食物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甘薯、马铃薯社会生活:____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答案】尼罗河     君主     铁犁牛耕     重农抑商     水田     西亚     奴隶     农业     葡萄     土地国有     玉米     阿兹特克人3、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传统储备技术1)出现:在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________存储余粮。2)发展: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________功能。现代粮食储备技术1)成就美国:20世纪50年代,使用________储粮技术,后来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中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________低温储粮技术;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2)趋势: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自动化和智能化。食品的保存和冷藏1)冷冻食品加工: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2)冷冻食品储存: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________产业发展。3)冷链物流产业:2010,中国颁布________,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答案】地窖和陶器     保鲜     机械通风     机械制冷     冷链物流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化》4、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农业现代化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____转变。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____,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优良品种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使用。____为基础的设施农业发展,产量提高,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2)农业机械化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批量生产。播种机和____等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农业机械:美国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大、中、小型相结合。21世纪初,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____转变。3)粮食品种的改进20世纪以来,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4)养殖业、畜牧业实现了机械化和____5)水产养殖向工业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答案】现代农业     机械化     高科技     联合收割机     自动化     自动控制二、单选题(每个选择题2分,共30)119世纪,英国食品市场上普遍存在白面包掺明矾、铜染绿蔬菜、用红丹给干酪上色等食物掺假现象并愈演愈烈,引发了社会的强烈不满。这反映了(   A.人口膨胀致使食物短缺 B.工业革命改变民众的饮食结构C.化学工业取得显著进步 D.工业化带来了食物安全的问题【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19世纪,英国食品市场上普遍存在白面包掺明矾、铜染绿蔬菜、用红丹给干酪上色等食物掺假现象并愈演愈烈,可以看出工业革命的发展带来了相应食品安全问题,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口膨胀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不是饮食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化学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2、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2110月,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创造世界新记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   A.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 B.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形式C.消除了人类食物短缺的现象 D.导致粮食储备不再重视【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创造世界新记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可以看出我国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可以极大提高水稻的亩产,产量更高意味着粮食更多,有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大国博弈,排除B项;消除表述绝对,排除C项;不再重视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3、据统计,当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1/3的品种来自美洲,下列属于美洲特产的是(   玉米  南瓜  棉花  可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原产于美洲,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棉花原产于非洲,排除,排除ACD项。故选B项。41492年以来,全球人口增加了45倍,其中16501850年实现了倍增。对其原因分析,学界提出了不同看法,但大都不回避玉米和马铃薯在其间的贡献。这种认知实际上(   A.肯定了物种交流的意义 B.体现了全球市场的扩大C.揭示了殖民扩张的危害 D.反映出人地关系的紧张【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界普遍认可新航路开辟后,玉米、马铃薯等美洲作物对世界人口的增长有促进作用,在实际上肯定了物种交流的意义,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全球市场扩大对全球人口的影响,排除B项;殖民扩张的危害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分析的并非人地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5、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给康师傅、统一等企业提供老坛酸菜的湖南企业"插旗菜业""锦瑞食品"存在卫生不达标、生产无保障等诸多问题。此次曝光引发网友热议"过去吃不起,现在不敢吃"。为改善食品领域安全问题,我们需要(   A.严禁使用农药化肥 B.提高监管水平与能力C.坚决取缔涉事企业 D.改善农业与畜牧品种【答案】B【解析】根据"过去吃不起,现在不敢吃"可得出现在食品安全存在很大问题,因此需要加强监管,保障食品安全,B项正确;AC项太绝对,排除AC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6、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和马铃薯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重要的食物来源。欧亚大陆的牛、马、猪等家畜在美洲找到了生存空间,为印第安人提供了新的动物蛋白质来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A.利于文明的交流融合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未给殖民地造成破坏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推动了植物作物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从而有助于世界文明交流,丰富了各地人民的生活,A项正确;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利于文明的交流融合,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7、有学者指出,从陕西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数百件石网坠和制作精美的骨鱼叉、鱼钓钩,可以了解到鱼类为当时饥寒交迫的人们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资料,因此,多数考古学家把鱼纹图形确认为半坡人的图腾也不足为奇。这可用于说明,在当时(   A.母系氏族社会走向衰落 B.原始农业得到较快发展C.图腾崇拜受到广泛推崇 D.采集渔猎仍占重要地位【答案】D【解析】根据可以了解到鱼类为当时饥寒交迫的人们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资料,因此,多数考古学家把鱼纹图形确认为半坡人的图腾也不足为奇。可得出从考古的发现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生活中采集渔猎,因此出土了大量相关的骨鱼叉、鱼钓钩等,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母系还是父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采集渔猎,而不是原始农业,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图腾,排除C项。故选D项。8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表明(   A.物种交流丰富了亚欧社会生活 B.外来物种引起了当地环境恶化C.物种交流是西方对外侵略手段 D.外来物种导致当地物种的减少【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的豆类、番茄、辣椒、花生和番茄等,在西欧、中国等地区的种植与推广,丰富了世界人民的餐桌,改善了世界人民的营养结构,促进了人口的增长等,表明物种交流丰富了亚欧社会生活,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外来物种引起了当地环境恶化,排除B项;物种交流是西方对外侵略手段与提供了蛋白质”“提供了维生素支撑着众多的人口等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外来物种导致了当地物种的减少,排除D项。故选A项。9、汤姆 ·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历史》 --文中称: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作者认为近代物种交换(   A.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B.美洲处于主导地位C.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 D.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指的是原产美洲的玉米等新物种传入欧洲产生了积极影响,丰富了欧亚物种资源,改变了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增长;材料中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指的是原产欧亚的甘蔗等作物传入美洲产生了消极影响,美洲形成了单一种植园经济,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灾难。据此可知,作者认为近代物种交换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C项正确;使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的事件是新航路开辟,而非近代物种交换,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欧洲、美洲在近代物种交换中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近代物种交换对人类社会发展、各大洲发展的影响,鲜明的时代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0、有学者指出:高纬度地区的人们,生存条件太差,无法种植。低纬度地区的人们,因为采集条件相对较好,不需要农耕。只有中纬度地区的人们需要种植并且可以产生农耕,因为他们面临饥荒,他们需要挑战饥荒,他们需要度过冬天,他们需要贮藏。据此推知,该学者讨论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地理环境与农业起源的关系 B.储备技术对于农业的重要性C.食物生产与人类文明的产生 D.历史条件影响古代多元文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低纬度地区的人们,因为采集条件相对较好,不需要农耕中纬度地区的人们需要种植并且可以产生农耕,因为他们面临饥荒,他们需要挑战饥荒,他们需要度过冬天,他们需要贮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纬度,不同地理环境,农业发展情况不尽相同,A项正确;低纬度地区不用储备粮食,排除B项;材料与人类文明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古代多元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11、在人类处于食物采集阶段,人类各群体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其狩猎场所。当人类学会了农业、冶金术和造船术时,活动范围就扩大了,地区性的帝国也逐渐形成了。这表明(   A.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B.帝国的形成扩大了文明区C.食物采集时期人类活动单一 D.生产力发展推动文明扩展【答案】D【解析】根据当人类学会了农业、冶金术和造船术时,活动范围就扩大了,地区性的帝国也逐渐形成了。得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明也随之发展进步,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生产力在不断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帝国与文明区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是对食物采集阶段与农耕阶段进行比较,而不是强调食物采集时期人类活动单一,排除C项。故选D项。12四合一储粮技术在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等奖。它是指综合运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电子测温、谷物冷却四项技术保管粮食的方法。这种储粮技术(   A.得益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B.有效提升粮食安全储存和保鲜C.体现了中国科技独立研发能力 D.解决了我国粮食食品安全问题【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合一储粮技术综合多种技术,可有效提升粮食安全储存和保鲜,B项正确;机械通风和谷物冷却技术产生于二战后,并非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排除A项;机械通风最先由美国人发明,谷物冷却的首创者是德国人,排除C项;四合一储粮技术提升了保管粮食的技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食品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131300-1500 年左右,欧洲人口只有八千万,1700 年达到了一亿两千万。对此,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B.物种的全球大交流C.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 D.生育观念的空前解放【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即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口的显著增长得益于物种的全球大交流丰富了其食品和经济结构,B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引发冲突和动荡,并非欧洲人口增长的原因,排除A项;18世纪以前,欧洲并未出现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排除C项;生育观念的解放并非17世纪前后欧洲人口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4、粮食安全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曾任世界粮农组织总干事的爱德华·萨乌马曾提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一具体目标(   A.解决了人类的粮食安全问题 B.旨在确保粮食需求得到满足C.最大限度地稳定了粮食供应 D.确保优质食物生产足够丰盛【答案】B【解析】世界粮农组织总干事提出,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买得起基本食品的目标,旨在确保粮食需求得到满足,B项正确;仅有具体目标的提出不能说明人类的粮食安全问题已得到了解决,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出上世纪已最大限度地稳定了粮食供应,排除C项;确保优质食物生产足够丰盛与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所需的基本食品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原始农业的产生 B.铁犁牛耕的应用C.生产能力的提高 D.水利工程的修建【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远远高出旧石器时代早期到中期即采集和渔猎时期,主要原因在于原始农业的产生,A项正确;公元前3000年以前,铁犁牛耕尚未产生,排除B项;原始社会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有限,并非人口增长加快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石器时代人类修建的水利工程极少,对世界人口增长的影响有限,排除D项。故选A项。三、简答题(14)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1)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10分) 2)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4分) 【答案】欧洲具有主导性   内容具有丰富性。  范围具有全球性   结果具有两重性  时间具有长期性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可知,欧洲具有主导性;根据材料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可归纳出范围具有全球性。2)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的,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和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四、材料分析题(26)21、阅读下列有关现代农业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根据中外农业科技史专家的研究结论,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0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100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1)  有学者指出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论证这种观点。(6分) 材料二  5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亿人经历了严重粮食不安全(粮食安全阶段综合分类IPC/CH3阶段或以上)。此外55个粮食危机国家中,7500万儿童发育不良,1700万儿童消瘦。1.35亿人口中,超过一半(7300万)生活在非洲;4300万生活在中东和亚洲;1850万人生活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其主要驱动因素是:冲突(导致7700万人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的关键因素)、极端天气(3400万人)和经济动荡(2400万人)。——2020全球粮食危机报告》(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今世界在粮食供给上还存在哪些严重问题。(6分)  【答案】(1)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现代农业中科技和资本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导致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度下降,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集约型农业的优势日渐凸显,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因此世界农业化的进程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一个化农的过程。(2)全球面临粮食供应困难的绝对人数依然很多;粮食供应困难的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中东地区;粮食危机报告国家中,儿童饥饿问题突出;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为冲突。【解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学者提出的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现代农业中科技和资本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导致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度下降,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集约型农业的优势日渐凸显,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因此世界农业化的进程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一个化农的过程。2)根据“5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亿人经历了严重粮食不安全得出全球面临粮食供应困难的绝对人数依然很多;根据“1.35亿人口中,超过一半(7300万)生活在非洲;4300万生活在中东和亚洲;1850万人生活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得出粮食供应困难的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中东地区;粮食危机报告国家中,儿童饥饿问题突出;根据其主要驱动因素是:冲突(导致7700万人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的关键因素)、极端天气(3400万人)和经济动荡(2400万人)得出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为冲突。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顺治政府召集流民,开垦荒地,但急求成效,于开垦次年就起征新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荒效果不明显。康熙帝即位后,放宽了起科的年限,垦荒颇见成效;康熙极为重视常平仓谷,规定了仓谷的数额;雍正帝也一再谕令,让各地存足额定米谷。康雍乾时期,包谷、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贫苦农民的主要口粮。康雍乾三帝通过粮价奏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地粮价,采取了一系列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措施,对安定民生发挥了一定作用。康熙帝还曾下谕令蒸造烧酒,多费米谷,须严禁",雍正曾试图将禁酒推向全国。——摘编自叶能《清代前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政策和措施》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5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多。目前,中国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380公斤左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肉类产量41公斤、水产品21公斤、禽蛋14公斤、水果35公斤、蔬莱198公斤,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八十年代世界增产的谷物中,中国占31%的份额。中国发展粮食生产取得的巨大成就。——据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粮食问题》(1996年)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展粮食生产的意义。(6分) 【答案】(1)措施:开荒垦辟,增加产量;广设仓储,积谷备荒;推广高产作物种植;掌握粮价,调剂余缺;控制粮食消费,保证百姓主食。(2)意义:提高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和支持,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中顺治政府召集流民,开垦荒地可知,开荒垦辟,增加产量;根据重视常平仓谷,规定了仓谷的数额”“让各地存足额定米谷可知,广设仓储,积谷备荒;根据康雍乾时期,包谷、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迅速发展可知,推广高产作物种植;根据通过粮价奏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地粮价,采取了一系列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措施可知,掌握粮价,调剂余缺;根据下谕令蒸造烧酒,多费米谷,须严禁’”“雍正曾试图将禁酒推向全国可知,控制粮食消费,保证百姓主食。2)意义:根据材料二中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人均(占有粮食)380公斤左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肉类产量41公斤、水产品21公斤、禽蛋14公斤、水果35公斤、蔬莱198公斤,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可知,提高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明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我国发展粮食生产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和支持,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