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9.《说“木叶”》导学案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9.《说“木叶”》导学案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页
    9.《说“木叶”》导学案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2页
    9.《说“木叶”》导学案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3页
    9.《说“木叶”》导学案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4页
    9.《说“木叶”》导学案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5页
    9.《说“木叶”》导学案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6页
    9.《说“木叶”》导学案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7页
    9.《说“木叶”》导学案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8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授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授课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读准字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课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审美鉴赏与创造: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掌握从小处着手的鉴赏诗歌的方法。【课标解读】 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结合学生阅读和表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逻辑知识;相关知识的教学要简明、实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避免进行不必要的、机械的训练。
    【学习目标】1.通过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艺理论性文章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2.理解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通过学习,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预习案 一、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 林庚,字静希,福建福州人。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年少时“清华四剑客” (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之一;年老时“北大中文四老”(吴组缃、王瑶、季镇淮)之一。 北大诗歌中心主任。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把这一课题的研究提到了现代学术的高度,同时也把唐诗风貌的系统化研究留给了后人。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二、文体常识 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三、题目解读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五、整体感知,理清思路速读文章,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提示:先用一句话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象。第2段: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木叶” 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之间的关键在于“木”字。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有暗示性。第6段:“木”第二特征:暗示微黄与干燥,有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第7段: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总结:发现问题:(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分析问题:(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解决问题(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课堂案一、文本研读(一)发现问题1.作者谈论的是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 点拨:①“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②诗歌中有用“树”,有用“叶”“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③其中关键在于“木”字。2.为什么在古典诗歌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请结合有关段落,用文中语句整合、概括回答) 点拨:“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和“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二者在概念和意味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古代诗人文字洗练,又习于用单字。(二)分析问题3.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 点拨:“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 “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4.结合文章有关段落,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的区别有哪些,并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点拨:(1)微黄 (2)干燥、不湿润 (3)疏朗、飘零之意 (4)繁密绿色 (5)饱含水分 (6)春夏之交
    5.本文所谈诗歌的“暗示性”对我们欣赏诗歌有什么启示? 点拨:本文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在字典、辞典上可以查到的词语的意思。有人称之为言内义,它明了确定。而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整首诗来表达或理解的。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概念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6.“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怎样理解句中的“敏感”和“有修养”? 点拨:“敏感”是指诗人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就是说他们不但懂得词语概念的意义,而且熟悉它丰富而微妙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有修养”是指诗人能够把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三)解决问题 7.本文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为什么诗歌中只是“一字之差”,意韵却差别巨大? 点拨: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二、合作探究1.本文用到哪些论证手法,有何作用? 点拨:①例证法。在第1段中,作者列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中的诗句,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由此引出文章论说的对象和主题——木叶。 ②引证法。第2段引用了《橘颂》、《招隐士》、无名氏古诗中的诗句,引用这些诗句作例证,可以说明“树”的意象比较常见,并由此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同时也为后文的分析做铺垫。2.《说“木叶”》是怎样进行比较分析的? 点拨:文章一个重要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一起进入“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 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挖掘,使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自然学会品味诗歌的内部和外部语言。
    3.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点拨:①选题小,道理深。文章旨在阐释文艺学原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若从纯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比较艰深的学术论文;作者没有摆出学者的面孔吓唬读者,而选取了古诗中的木叶形象作为论题,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这样,言近而旨远,深入而浅出。②深入意境,比较分析。文章一个重要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一起进入“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挖掘,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学会品味诗歌的内部和外部语言。③巧妙联想,丰富内涵。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借鉴文中的联想的写作技巧。全文从“木叶”开始,联想到历代诗人笔下的“木”与“叶”,并且对这些诗中所表达的意境进行分析,这种巧妙的联想使文章内容充实,且富有说服力。4.讨论交流:以“流水”意象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阻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绵绵愁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闲适悠然的自然风景)“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世事无常)“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相思)
    练习案1.下列各句中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②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⑤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⑥“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B.“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和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之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C.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的流光溢彩。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D.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① 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② 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A.①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②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B.①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②不怕死心眼的人不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C.①前者则不断发展,后者则无人过问。②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D.①前者则不断发展,后者则无人过问。②不怕死心眼的人不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
    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个字)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5.下列关于“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其实就是说诗歌语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B.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故意不让人察觉。C.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是暗示性语言的创造者,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不存在,就没有诗歌语言的暗示性。D.具有暗示性语言的诗歌往往给人以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感觉。6.下列关于古代诗歌中常用“叶”来代替“树叶”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B.用“树叶”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C.“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D.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树叶”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7.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以“木叶”和“树叶”为例,说明了诗歌语言的特征。B.文 中“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中的“筌”喻指诗歌的语言。C.文中引用周邦彦《满庭芳》中的词句,意在说明“树叶”与“木叶”在诗歌中的意象效果不同。D.这段文字表现了作者厚“木叶”而薄“树叶”的思想倾向。
    8. 请写出下列诗句中意象的含义和意蕴。①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忧愁情绪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离别之情③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圣洁坚强④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怨恨之情⑤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思念之情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超凡脱俗9.黄花就是菊花,为什么陶渊明的诗中用了“菊”而李清照的词中却用了“黄花”呢?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裛yì 沾湿,掇duō摘取)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④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菊:暗示在百花凋谢的秋日,惟独它不畏严霜,粲然独放。陶渊明心境悠然,采菊,赏菊,所以此菊必是傲然绽放之花。黄花:黄,暗示着颜色枯黄,启发人联想到花之衰败枯萎。李清照心境凄然,堆积之菊必是枯萎在枝头的憔悴之菊;西风中的菊必是萧瑟的秋风中摇撼着的羸弱的瘦菊。
    【拓展阅读】意象:柳1.表示离愁别恨。古代人善用谐音表达情感,“柳”与“留”、“丝”与“思”相谐,长期以往就产生了以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风俗,亲人或友朋离别,折柳以表达对离别者的不舍之情。2.故乡与愁思。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山前山后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它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思念和对家的依恋。如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咸阳城西楼晚眺》),诗人在愁怀无际之时登上咸阳城楼,举目四望,见依依杨柳略类江南,便想起了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生发出感慨大唐帝国在风雨飘摇中的无限悲愁。又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写诗人夜晚听到折柳之曲,勾起了对遥远故乡的思念。唐人无名氏《折杨柳》:“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宜同折,故人怀故乡。”也是以杨柳起兴,写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欧阳修的《朝中措·平山堂》:“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对故地怀念深沉而不低落。3.借指春天。杨柳因其吐青早,而成为春天新生的象征。以柳写春的诗词很多,如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杜甫《腊日》:“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杨巨源《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韩混《晦日呈诸判官》:“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都直接点出了春与柳的关系:柳是春的象征,她带着春色,携着春风,把喜悦和清新带到了人间。4.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杨柳生长期短,易衰老,往往成为世人感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意象。白居易《勤政楼西老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曾经是风流倜傥、为民代言的一代志士,转眼“半朽临风”,岁月不饶人啊!5.窈窕多姿、风流多情的美女意象。

    相关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集体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集体备课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解题说“木叶”,概括段意,文章层次,文本研析,回顾与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9 说“木叶”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9 说“木叶”图片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题目解说,合作探究第一部分,暗示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课前预习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课前预习ppt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提纲挈领纲举目张,预习检查,疏朗空阔,绵密饱满,相去无几,一字千里,暗示性,全文总结,生活常识暗示,文化心理暗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