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图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图片ppt课件,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司马谏议书,司马光,驳论文,司马光的五点责难,文章主题,写作特点,讨论延伸,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作者简介 王安石: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 ( 今属江西 ) 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世称王文公。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宋神宗熙宁二年 (1069) 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梁启超更是把他比作中国的克伦威尔,称其为“三代以下唯一完人”。
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天象的变异不足以害怕,祖宗的成规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和攻击不足以忧虑。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4.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5.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6.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7.百年养不足,一日毁有余。8.当时迦叶无尘染,何事阌(wén)乡有土思。9.舌根已净谁能坏,足迹如空我得寻。10.忠者不饰行以侥荣,信者不食言以从利。内心忠诚的人不会特意去修饰自己的行为以求侥幸地获得荣耀,恪守信用的人不会为了一点私利而违背诺言。
司马光与王安石是好友,他们与吕公著、韩维并称为“嘉祐四友”,年轻时在京为官,经常聚在一起玩。
时隔十五年,67岁的司马光回到了开封。他进京这一天,万人空巷,场面堪比一线明星演唱会。司马光可能从没恨过王安石,他要推翻的只是新法,因为他亲眼见过,百姓因新法而受苦。他们二人都自以为占据了道德的高地,也许,王安石只在意新法的好,而司马光只看到新法的恶,他们各自的执意改革,都是为了大宋。司马光的改革与守旧,从来就不是为了自己。
司马光名言名句 1、不宝金玉,而忠信为宝。 2、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朴为美。 3、小事不糊涂之谓能,大事不糊涂之谓才。 4、人若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 5、任贤必治,任不屑必乱,必然之道也。 6、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 7、上以制下,寡以统众,而纲纪定矣。 8、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 9、销恶于未萌,弥祸于未形。 10、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 11、吾无过人者,但生平行为,无不可对人言耳。 12、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13、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 14、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15、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16、不受非分之赐,则廉耻立。 17、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18、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19、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 20、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21、小人多欲则求妄周败家丧生。 22、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23、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24、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25、宽厚清慎,犯而不挍。 26、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 27、币厚言甘,人之所畏也。 28、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29、忍小忿而存大信。 30、有贤不能和,与无贤亦同。 31、用兵之道,抚士贵诚,制敌贵诈。 32、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能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33、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 34、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35、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36、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37、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38、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39、口有蜜腹有剑。 40、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41、面从后言,古人所戒。 42、英雄无用武之地。 43、俭约,所以彰其美也。 44、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45、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46、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 47、人之患,在于不读史。 48、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49、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 50、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 51、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德,谓之小人。 52、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用商君法而富强。 53、读重要之书,不可不背诵。 54、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 55、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誊日损而祸至。 56、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57、上以制下,寡以统众,而纲纪定矣。 58、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59、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60、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61、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 62、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 63、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64、人主自威,则众谋不进。 65、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分离,以至于败。 66、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短,取其所长。 67、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68、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69、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70、政以得贤为本,治以去秽为务。 71、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 73、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74、举贤为国,非为私人也。 75、平而后清,清而后明。 76、举才不出氏族,用法不硬权贵,是以方不济务,奸无所惩。 77、仁以厚下,俭以足用。 78、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79、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80、天之生人,各有偏长。国家之用人,备有众长。然而投之所向,辄不济事者,所用非所长,所长非所用也。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书”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名词,作书信、文件讲。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或指信函,或指文件,都属于名词的范畴。 《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 “ 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 ” 的意思。
宋神宗熙宁二年( 1069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实行变法,新法的实行,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利益,激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对。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求他停止变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一一置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信。
熙宁变法第二年(1070年),司马光以书信的形式从五个方面针对刚开始推行的各项改革措施,向王安石提出反对意见。这五个方面,第一是“侵官”,主要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第二是“生事”,主要是“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第三是“征利”,主要是“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第四是“拒谏”,主要是“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如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第五是“致怨”,主要是“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以此要求王安石废除新法,恢复旧制。
总体感知 全文分为 四 部分: 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一一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读文章,通文意,理文脉
1.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2.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2.他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3.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4.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
5.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
“(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致谤)
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窃:我私下,谦词。聒:说话声嘈杂。卤:通“鲁”。重:又。反复:指书信往来。具:通“俱”详细地。所以:·····的原因见:用在动词前,称代自己。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guō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坚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勉强作解释,(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古汉语中 “见” 的常见用法1.和“看”有关 2.同“现”3.表示被动,可译成“被”。和“于”连用也表示被动,组成“见……于”格式。 例:是以见放。(《渔父》)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如何,可译成“我”。 例:慈父见背。(《陈情表》) “见谅”①终必不蒙见察。(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②冀君实或见恕也。(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③今君实所以见教者。(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
(想一想)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明确: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儒者:这里指读书人。见教者:指教我的问题。见:用在动词前,称代自己。侵官:侵犯官员的职权。征利:与民争利。以致:因而招致。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修:修改。以:把。不为:不能算是举:施行,推行。辟:驳斥,抨击。难:责难,排斥。壬人:善以巧言献媚的人。壬:“佞”的假借字。固前知:本来事先就知道。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rén)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责难巧言谄媚的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恤:忧虑,顾念。媚:形容词作动词, 献媚。善:形容词做名词,好事。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胥:相与。特:仅仅。度:计划。度(duó):估计,考虑。义:适宜。见:动词,看见可:值得是:认为正确。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膏泽斯民:施恩泽给这 些人民。膏泽:名词作动词,施恩泽。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守:墨守。知:领教。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gēng)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1.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提示: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
2 作者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
作者引用“盘庚迁都”的历史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
抓住“名实之争”的要害来批驳对方的论点。引用盘庚迁都的经典史实来批驳对方经常引用的法先王的论据。先批驳对方观点,再深挖对方思想根源,然后委婉表明自己坚定改革立场的论证思路。
第 3 段小结 明确: 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⑴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 ⑵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 ⑶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无由:没有机会。不任:不胜。区区:自称谦辞
无由会晤(w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
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
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
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
驳斥马司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
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
第一,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
1)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2)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3)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
第三,气势磅礴,寓刚于柔。
)立足于理,理足则气盛。
)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
)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通过本文,你领悟到了怎样的人格精神?
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权贵们“汹汹然”又如何?为了天下黎民,他毅然站在了大地主大富豪以及权贵的对立面,哪怕落得群情愤激,骂名无数也毫不在乎,这正体现了他的担当精神追求真理的无畏战斗精神。“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自己认为对的,就勇敢去做,绝不后悔,这体现了王安石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
务实有为的实干精神。“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王安石对于尸位素餐这种现象的反对态度正体现了王安石的实干精神。王安石关于为官必须“大有为”,必须“膏泽斯民”的观点也反映了为官从政的一种实干精神。革故鼎新的革新精神。“如曰今日……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文章充分体现了王安石敢于冲破儒家“天不变,道亦不变”等传统观念的革新精神。
寓刚于柔的特点。本文观点鲜明,态度决绝,但措辞委婉得体,具有寓刚于柔的特色。如第二段中,“至于怨谤之多”,先用“固前知其如此也”一句接住,是退;然后“人习于苟且”数句对这种怨谤作出深刻的剖析,是进。一退一进之间形成跌宕,也就形成了全文的委婉文气,但委婉中又含有刚气,含有锋芒。这固然是由于书信体格式的需要,也出于朋友之间的情意,但更是源于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坦荡胸怀和高度自信。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5、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4、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5、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7、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8、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7、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8、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教课ppt课件,共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创作背景,王安石变法,变法之弊,文体知识,结构梳理,思考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课文内容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政敌”与“诤友”,第1段学习,第2段学习,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变法程序合理合法,变法目的为国为民,第3段学习,第三段的行文思路,推理形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课文配套课件ppt,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