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河西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测(4月6日)历史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河西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测(4月6日)历史试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六安二中河西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测(4月6日)历史试卷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一 考试时间:75分钟 命题人:王乐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如图为学者估算的公元200年至1851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以下关于人口变化原因的相关解释较为准确的是( )A.①阶段是生产组织变革的结果 B.②阶段是国家分裂动荡所致C.③阶段得益于世界联系的加强 D.④阶段根源于赋税制度改革2.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B.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C.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3.明代正德年间《姑苏志》中记载当地“农既专力,其用心自精,占测气候,详密多验。由元旦至于岁暮,凡风云肠雨之变,潦旱丰歉之兆,趋避弛张之宜,咸有口诀韵语,汇类极繁”。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农业生产注重了精耕细作 B.理学观念渗透到生产实践C.农学发展有一定神秘色彩 D.土地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4.16世纪兴起于英国的清教徒运动,深刻影响着英国民众的生活观念,他们认为英国依靠克制和禁欲来增长社会财富而非纵欲和贪婪。甚至认为穿着奢侈、华丽的服饰是自私与无情的象征,吃糖则是纵欲的表现。到了18世纪晚期,随着印度棉布的大量进入,色彩艳丽、质地良好、穿着舒适的棉布受到英国人的狂热喜爱。糖也成为普通消费品进入大众生活。这一变化( )A.表明清教徒观念被民众所抛弃 B.得益于机器的使用和推广C.体现经济发展影响国人的观念 D.导致社会等级差异的弱化5.德国统一之前普鲁士时代,就规定实行义务教育,1860年普鲁士儿童入学率达97.5%,文盲率仅5.52%.其它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通过政策使自由劳动力在数量上大量增加,而且使劳动者在素质上有了本质的提高。据此可知(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推动教育的发展B.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扮演了重要角色C.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新技术的应用D.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劳动者素质提高6.与唐朝相比,宋代家训中关于家族产业的经营管理和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明显增多。《袁氏世范》载:“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B.传统观念发生动摇C.四民结构出现异变 D.世家大族日益崛起7.1857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破产企业多达4900家,损失资本达3亿美元之多。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到英国,大量银行和企业经不住危机的冲击而纷纷破产。接着,危机又蔓延到德国、俄国、奥地利、意大利和北欧国家。该危机具有“世界性”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市场逐步形成 B.美国经济实力最强C.资本主义矛盾尖锐 D.欧美之间关系密切8.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对大型企业进行了国有化,对生产进行监督:1918年6月开始,中小企业也实行国有化:1921年,部分地承认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私有制;1922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作为国家经济管理的主要机构,并首次制定了年度计划。这一过程表明苏俄( )A.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 B.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模式C.经济政策的摇摆不定 D.初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9.边际税率,是指征税对象收入数额的增量中纳税额所占的比率。1920年代,时任美国财政部部长、铝业大垄断资本家梅隆,不断敦促国会进行减税。某学者认为从1921年到1925年,美国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发生了如下变化(图中圆圈处)这一税率变化( )A.提高了社会福利水平 B.改变了自由放任政策C.保障了低收入者利益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10.据考证,南宋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和宁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御街,是都城中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在御街中段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A.都城设计完全符合礼制要求 B.“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C.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纸币已成为全国流通的主币11.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60年代后,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形成新的商业区。上海成为近代大都市( )A.促进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 B.取决于优越的地理位置C.得益于近代工业化的推动 D.缘于小农经济完全解体12.从1955至1957年,全国新设城市71个,这些新设城市大都位于内陆省份,如包头、克拉玛依、兰州、大同等。在沿海地区,有23个市被取消了建制。据此可推知,在当时( )A.内陆、沿海发展同步进行 B.大跃进运动紧密锣鼓开展C.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实施 D.工业化建设影响城市布局13.下表是隋唐运河开通后,江南经济的相关记载。这反映了( )记载出处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旧唐书》(扬州)控荆衡以沿泛,通夷越之货贿,四会五达,南北大街,百货所集《权载之文集》(杭州)东南名郡,水牵卉服,咽喉吴越,陆控山夷,势雄江海,骈楠二十里,开肆三万室《全唐文》A.交通条件影响经济发展 B.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C.区域位置决定城市地位 D.跨区域间长途贩运兴起14.清代“衣食”漕事者甚众,除直接参与漕运的运丁和水手,辅助漕粮运输的纤夫和脚夫,还有对运河进行日常维护的浅夫,围绕漕事逐利的商贩。漕运成为运河沿岸乃至于更大区域的社会各阶层谋生牟利的社会场域。这反映了清代漕运( )A.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C.缩小了南北间的经济差距 D.影响了大众出行方式15.“欧洲人对这场死亡(14世纪欧洲黑死病)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劫后余生者从他人的死亡恐惧之中唤起了对自我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对生之权利的百般珍惜。于是,不失时机地追求现实享乐便成为人们的生活信念”。欧洲“这场死亡”( )A.使人第一次成为世界的中心 B.一定程度促进了思想解放C.直接推动人文主义思想产生 D.推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16.1958年2月中央提出“鼓足干劲……苦战三年,加速消灭血吸虫病”,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至1958年11月,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已在半数以上的流行区基本消灭。据此可知,此时医疗卫生工作( )A.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需要 B.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C.解决了血吸虫病治疗问题 D.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材料分析题(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经济结构是同业公会所有制结构。封建庄园经济结构是以对地产的所有权为基础的,城市经济结构却是以对工具的所有权为基础的。在这里工具与土地不同,工具已经是劳动的产物,社会已经是由劳动者自己生产的社会,它不再处于天然状态,而是处于商品经济状态。在城市经济结构中,无论手工业资本还是商业资本都归个人所有,可是它的周转无一例外地受到同业公会的控制,但这也阻止了工商业利润转化为地产,从而保证了货币资金向商业方向发展。所以,西欧“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可以看作是资本和地产的分离,看作是资本不依赖于地产而存在和发展的开始,也就是仅仅以劳动和交换为基础的所有权的开始”。同业公会成员是一个特权等级,他们具有对某一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封建特权。这种特权是由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庄园经济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造成的,因而等级资本尚不具备真正的资本职能。西欧城市经济结构既不同于封建庄园经济结构,有某些未来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又与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具有很多封建经济的特点。它是封建地产所有制下的庄园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结构过渡的一种经济结构。——摘编自任奇正《中世纪西欧城市经济结构的演变》材料二 大体在宋代之前,中国城市一直实行坊市制度。在坊市制度下,城市中的住宅区与市场严格分开。市场由官方设立,被限制在四周由围墙圈定的区域内,市场交易活动也只能在白天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当城市商业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对交易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就会越来越束缚城市商业的发展,而最终被商业经济的发展所冲破,并且管理体制也随着城市商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发生改变。——摘编自林成西《中国古代城市的商业管理》(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世纪城市经济结构的特点。(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代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美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初的棉纺织业部门。当时北部各州率先成为美国的纺织基地。到19世纪50年代,美国北部已经能够用机器制造机器。随着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大批新型工厂的出现,农村人口涌向城市,1820年美国八千人以上的城市有1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7.2%,到1870年增至66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5%。期间,美国政府不仅吸引大批外国移民来到美国,带来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全国人口和国内市场明显扩大,还掀起改善交通运输的浪潮,包括修筑公路、铁路和开凿运河,连接沿海城市,并打开了东、西部的通道,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和贸易。——摘编自赵明杰《浅析美国的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材料二 对于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发展而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完全是一种外在的因素。受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化不仅不可能处于那种自身独立发展的态势,而且必然带有明显的殖民地色彩,而在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中展开的城市化运动又是一个畸变多态、步履维艰的社会变迁过程。如果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是城市化发展的必要历史前提,那么,这种流动也是工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历史条件。反观中国近代的工业化却大大落后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瑞士学者保罗•贝罗赫曾言道,“在20世纪初,中国城市化的水平还比第三世界其他地方低得多”。——摘编自行龙《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医疗保障制度的立法也迅速开展起来。如1982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矿山安全条例》,1986年,又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进入1987年后,立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推出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由国务院发布),《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由国务院发布)和《尘肺病防治条例》等,1988至1989年相继出台了《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和《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同时《传染病防治法》已于1989年2月21日颁布。经过各地试点,初步建立了医疗保险“统账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模式,与此同时,关于医疗保障制度的立法有了进一步推进,尤其是在分级诊疗制度方面。——摘编自何佳馨《新中国医疗保障立法70年》(1) 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后医疗保障改革实施的特点。(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后医疗保障改革的影响。(6分) 20.以下是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的目录节选第六编 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第22章 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第23章 西欧的扩张:荷兰 法国 英国阶段 1600——1763第24章 俄国在亚洲的扩张第25章 全球性统一的开始一、新的全球性视野二、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全球性扩散三、全球性的经济关系四、全球性的政治关系五、全球性的文化关系 根据目录信息,拟定一个观点,根据所学加以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参考答案:1.C【详解】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③阶段位于1500-160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世界联系加强,物种的交流给我国带来了高产农作物,养活了更多人口,C项正确;①阶段出现在公元200-600年,处于汉魏时期,仍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生产组织并未有变革,排除A项;②阶段人口下降是朝代更替伴随的战争导致的,排除B项;④阶段处于1700年后,处于清朝时期,人口上升的原因受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的影响,赋税制度改革不是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2.C【详解】根据“工资和地租跌价,……工业利润增多”可得出,依靠固定地租的封建地主,经济实力不断下降,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社会转型,C项正确;材料与各地的联系及世界市场无关,排除AB;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价格革命的影响,而不是商业革命,故排除D项。3.A【详解】根据材料“农既专力,其用心自精,占测气候,详密多验”可知,反映的是农业生产重视气象观测,即根据天气安排农业生产,这体现了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A项正确;“理学观念渗透到生产实践”与题干信息不符,无法得出理学观念和生产实践的关系,排除B项;“农学发展有一定神秘色彩”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反映的是生产力提高的影响,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4.C【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信息,18世纪晚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经济得到发展,色彩艳丽、质地良好、穿着舒适的印度棉布和糖的进口释放了英国人民潜在的消费需求,英国人对服饰和糖有了新追求,服饰和糖的消费变化推动了英国的社会变迁,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服饰和糖的消费观的改变,不能说明清教徒观念被民众所抛弃,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的棉布和糖是进口的,与机器无关,排除B项;之前“奢侈、华丽的服饰是自私与无情的象征,吃糖则是纵欲的表现”,与等级的无关,现在进入大众生活,并不能导致社会等级差异的弱化,等级差异依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C项。5.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德国在统一之前就非常重视教育,儿童入学率高达97.5%,这种基础教育的发展使劳动者在素质上有了本质的提高,从而有利于新技术的迅速应用,C项正确;材料是德国建立资本主义代议制之前,排除A项;材料信息同第二次工业革命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6.A【详解】材料反映了宋代家训与前代相比出现的两个新现象,一是注重经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对传统“士农工商”的观念有所突破,认为从事各行各业都不至于辱没祖先。本题设问为“本质上反映”,题干表面上反映的是经营理念和从业观念,但可持续发展、各行各业皆“可以养生”等信息,从本质上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A项正确;“传统观念发生动摇”是题干反映的表象而非本质,排除B项;“四民结构出现异变”表述有误,且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世家大族日益崛起,排除D项。故选A项。7.A【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57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之所以波及资本主义世界,主要原因在于国际市场逐步形成,资本主义各国之间联系紧密,A项正确;此时英国是经济实力最强的,而且欧美之间关系并不密切,B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D项;该危机具有“世界性”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逐步形成,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A项。8.B【详解】依据材料“十月革命后对大型企业进行了国有化,对生产进行监督”“1918年6月开始,中小企业也实行国有化”“1921年,部分地承认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私有制”“1922年……并首次制定了年度计划。”分析可知,苏俄一直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模式,B项正确;苏俄工业化从1926年开始,排除A项;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动与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变化有关,并不是摇摆不定,排除C项;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从1928年才算开始真正实施,排除D项。故选B项。9.D【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前期,美国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变化是:高收入群体的税率下降幅度大,其税后收入增加,而低收入群体的税率下降不多,收入增长不明显,因此会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美国社会贫富分化加剧,而不是社会福利水平提高,排除A项;美国经济大危机促使自由放任政策发生改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低收入者利益受到保障,排除C项。故选D项。10.C【详解】解读材料可知,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它打破了旧的市坊分区规划体制,按照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布局,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变化,C项正确;根据材料“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可知南宋的都城设计不完全符合礼制要求,排除A项;“市”的变化只是都城布局变化的一部分,排除B项;“全国流通的主币”的说法言过其实,排除D项。故选C项。11.C【详解】根据材料“依港兴市”,“上海成为近代大都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是沿海港口城市,近代首批开放城市,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上海成为近代大都市,C项正确;上海成为近代大都市不能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排除A项;地理位置不是上海成为大都市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19世纪中期,中国小农经济并未完全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12.D【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设城市的调整与国家工业化空间政策有关,反映了工业化建设影响城市布局,D项正确;材料不是同步进行,排除A项;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B项;21世纪初,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排除C项。故选D项。13.A【详解】依据材料“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四会五达,南北大街,百货所集……骈楠二十里,开肆三万室”,可以看出隋唐运河开通后,运河沿岸交通运输发达,带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发展,说明交通条件影响经济发展,A项正确;南宋时期,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排除B项;“决定城市地位”,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隋唐运河对沿岸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没有“跨区域间长途贩运兴起”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4.B【详解】根据材料“清代‘衣食’漕事者甚众,除直接参与漕运的运丁和水手,辅助漕粮运输的纤夫和脚夫,还有对运河进行日常维护的浅夫和泉夫、围绕漕事逐利的商贩”等信息可知,清代从事漕运相关职业者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类型多样、来源复杂,这些社会群体聚集在运河沿线,既依靠漕河为生,也是运河商品流通、城镇发展的重要力量,极大地促进了运河区域消费市场和商业环境的繁荣,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清代漕运促进了区域消费的发展,漕运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的说法错误,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只能看出从事漕运的人员数量多的信息,不能推断出漕运是否缩小了南北间的经济差距排除C项;材料与交通方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5.B【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欧洲黑死病“唤起了对自我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对生之权利的百般珍惜”、“追求现实享乐”,这对欧洲中世纪所宣扬的禁欲主义是重大冲击,B项正确;古希腊“人是万物的尺度"观点的提出,把人类第一次置之于世界的中心,排除A项;“直接”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依据不足,排除C项;推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的表述与事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6.B【详解】根据“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至1958年11月,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已在半数以上的流行区基本消灭。”可得出当时各地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防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B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52年,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治疗问题的解决,排除C项;当时的防疫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 17.(1)特点:以劳动者对工具的所有权为基础;城市资本与封建地产相分离;存在等级资本这一特殊的资本形式;是未来社会的潜在经济结构(或答为经济结构带有过渡色彩亦可)。(6分)(2)表现: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早市、夜市合法化;官府不再直接监管交易活动;出现娱乐场所“瓦子”。(8分)18.(1)影响:工业革命带来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建立,吸引大批农村劳动力和国外移民涌入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有利于城市化扩张。(6分)(2)特征: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或答“深受西方列强入侵影响”);发展进程艰难缓慢;工业化水平偏低;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中展开。(8分)19.(1)政府主导和立法保障;渐进性改革;医疗保障改革涉及范围广泛;局部地区试点到逐渐推广;(6分)(2)提升了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了民众生活(或提高了民众健康水平);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稳定了社会秩序,推动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深入发展;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6分) 20.观点: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推动世界日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2分)论述:15世纪以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亚、欧、非等洲之间的直接交往和了解不多。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17-18世纪,荷、英、法等欧洲国家纷纷加入殖民地争夺行列;在西欧人向海外扩张的同时,俄国人正在陆上进行的横贯欧亚大陆的扩张。欧洲的海外扩张和陆上扩张,使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对地理知识的了解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块大陆或半球,而是对全球概念有了模糊的认知。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推动了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全球性扩散,导致新的全球性种族分布,推动了世界物种的大交换,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类的餐桌,加强了全球性的经济联系。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使得欧洲国家建立了许多海外殖民地,宗主国对殖民地的统治,加强了全球性的政治联系;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使得世界文化进行了碰撞、交流融合,推动了全球性文化的联系。(8分)总之,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状态,使世界日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2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河西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学者说,《汉书·食货志》载,下表为唐宪宗元和年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河西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周测历史试卷,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河西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统测历史试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