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
- 第一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2 次下载
- 第七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二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二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第三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文件包含第三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第三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第三单元 B卷·能力提升卷 (15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科学家们放弃现有理论而支持一种新的理论时,我们该如何解释?最新的科学理论在客观性上是否就比先前的更好?大多数关于这些问题的现代讨论都源于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一部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它无疑是过去几十年中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哲学著作。 库恩是一位训练有素的科学史家,他尤其对科学革命感兴趣,每一次革命都导致了科学世界观的根本变化,一系列现存的思想被另一些完全不同的思想所推翻。 当然,科学革命还是相对较少地发生的——大多数时间任何特定的科学都不处于革命状态。库恩创设了“常规科学”这一术语,来描述当科学家所属的学科没有经历革命性的变化时他们所从事的每天平常的科学活动。库恩对常规科学进行解释的核心概念是范式,一个范式就是对科学的总体观点——联结科学共同体并且允许常规科学发生的一系列共享的假设、信念和价值观。 按照库恩的观点,常规科学主要是一种解惑的活动。无论一个范式多么成功,它都将遇到特定的困难——那些它无法涵盖的现象、理论预见和实验事实之间龃龉,等等。常规科学家的工作就是试图消除这些较小的困惑,同时对范式的改变尽可能少。最重要的是,库恩强调常规科学家并不试图检验范式。如果一位常规科学家得到了一个有悖于范式的实验结果,她通常会假定实验方法有误,而不认为是范式错了。 常规科学的时期一般能持续几十年,有时甚至是几个世纪。在此期间科学家们逐渐地阐释范式,解答越来越多的困惑,扩大范式的适用范围,等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反常——那些常规科学家们不论如何努力都无法与范式的理论假设相一致。当反常累积得越来越多时,一种逐渐增强的危机感笼罩着科学共同体。对既存范式的信心瓦解了,常规科学的进程也暂时趋停。这标志着库恩所说的“革命的科学”时期的开始。在此时期,主要的科学观念都处于公开竞争的地位。各种对旧范式的替代方案被提出,最终,一种新的范式被确立。大约需要一代人的时间,科学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都转而信奉新范式——这标志着科学革命的完成。 来自科学史上大量的例子恰好符合库恩的概括。例如,当我们考察从托勒密到哥白尼的天文学变化,或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变化时,库恩关于旧范式怎样被新范式取代的解释相当准确地得以适用。也有一些科学革命并非如此精准地符合库恩模型,例如近来生物学上的分子革命。尽管如此,大多数人都赞同库恩对于科学史的描述蕴含着重要的价值。 为什么库恩的思想能引起如此风暴?因为除了对科学史纯粹的陈述外,库恩还提出了一些相当有争议的哲学命题。库恩认为,接受一种新的范式是科学家出于信念的一种特定行为。如果一种特定的范式拥有强有力的倡导者,它就更有可能赢得广泛的认同。库恩对于范式转换的解释,似乎很难与实证主义者眼中作为一种客观、理性活动的科学相容。一位评论者写道,按照库恩的解释,科学中的理论选择就是“群众心理学的事”。(摘编自萨米尔·奥卡沙《科学哲学》) 材料二: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系统地提出了他关于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该书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激烈的争论。 库恩的科学哲学观点,在认识论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这主要表现在承认知识的相对性时,却否认了科学的客观真理性,从而陷入相对主义。在库恩看来,科学范式不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的知识,而是科学家集团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心理条件下的信念、约定的规则、方法。这只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使用的工具,即一种用以解除科学难题的工具,并没有什么客观真理性可言,不同范式没有什么真理与谬误之分。在《科学革命的结构》最后一章,他写道:“为了更加精确,我们也许必须放弃这种明显的或含蓄的观念,规范的改变使科学家和向他们学习的那些人越来越接近真理。” 在库恩看来,由于不同科学共同体中的范式不同,他们心目中的世界也就不同;知觉的变化是随着范式的不同而不同的。他说:“两组科学家在不同的世界里实践着,当他们从相同的问题出发按相同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而且那不是说他们能看到他们喜欢的任何东西。两个都在看这个世界,而且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并没有改变。但是在某些领域里他们看到了不同的东西,而且他们是在不同的相互关系中去看这些东西。”可见,库恩把认识限制在主观经验的范围内。他所说的拥护不同规范的科学家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并不是反映客观世界,而是科学家们主观约定的世界,这就远离了唯物主义,而陷入了约定主义。(摘编自李国秀《评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1.下列对材料中库恩提出的“范式”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常规科学家笃信既存范式的合理性,他们“解惑”是为了阐释范式,而非检验范式。B.天文和物理学界的科学发展逐一印证了范式理论,但生物学界的分子革命是个例外。C.范式理论提供了关于科学如何演变、发展的独特理解,某种程度上刷新了科学史。D.范式理论尽管在全球有广泛持久的影响,但其核心观点的科学性也一直饱受争议。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库恩认为分别信奉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两位物理学家会因范式不同而缺乏共识。B.材料一结尾提到的“群众心理学的事”与材料二对库恩的批评有不谋而合之处。C.材料二通过对库恩原文的引用,论证其学说陷入了相对主义和约定主义的误区。D.库恩的研究借用了哲学的方法,因此其影响也主要在哲学界,材料二即是反映。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库恩认为,科学家们放弃现有的理论而支持一种新的理论时,其态度未必是理性的。B.科学革命会带来世界观的根本变化,而常规科学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关系不大。C.新范式要被普遍接受,关键在于拥有一位强有力的倡导者,并对其他科学家构成压力。D.库恩的科学史可以描述为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替,推动科学向更高程度发展的过程。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库恩范式学说中科学革命的过程。(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说:“在革命以前科学界中的鸭子,在革命以后成了兔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夜 话陈 果 夫人出差,儿子趁机赖在姥姥家过夜,家里只剩下老妈和我。晚饭后,陪她在客厅坐下,对着电视上的大明星,我默默道声久违了,多保重啊。搭理我的却是老妈:今天柔力球队一朋友听人说你在文联,问我文联平常干吗,我又没文化,哪里说得清。哈哈笑过,我告诉她,三天两头,我们都在唱唱跳跳,写写画画。 这么说,你们的工作就是玩? 我差点没有笑出来。转念一想,她说的也对,玩音乐,玩摄影,玩文字,玩戏剧……越爱玩越受欢迎,越会玩越受尊重。因此我答,准确讲,我们的任务是陪人玩儿。 老是玩,哪来那么些钱?老妈帮别人操心好像比打柔力球还上瘾。 看来咱家的理论学习是该跟上了。不能高屋建瓴,我只有深入浅出:就拿咱家来说吧,贴春联挂灯笼总还不成问题。 老妈松了一口气:该省还得省着用啊! 总算是调到一个频道了。我告诉她,今天一整个下午,我和同事都在围绕一个项目做减法。 省下的钱,可不能吃吃喝喝——嗬,她拿自己当了领导! 这么多年,你啥时见我用公家的钱款冒充过自己的脸? 意识到话走了岔路,母亲很快回过身来:伞底下站一个人是站,挤一挤,站两个人也是站,是这么回事吧? 老妈原来深藏不露——这话她听了至少会高兴三天,可她没这福气,因为我没说出来。 尽管内心高山流水,我给她的却只是风平浪静一句话:我们可一直是这么干的哈! 她对这话来了兴趣,你说这句话,有人相信吗? 当然有啊,我说,你相信,你相信比谁相信都重要。 电视上的人走马灯换着,可不知啥时候起,我的眼里已只剩下母亲。 她眼里装的却是沙子,冷不丁就来了这么一句话:家里被你扔得到处是书,家里来个人,还以为在摆地摊。 我承认,这段时间,对于阅读,我前所未有地贪婪。一本本摊开的书,都没有看完,却一本都不舍得合上。走到哪里就看哪本,这是我的福气,也是母亲此刻缭绕话中的火气。要是她知道,我办公室还有一个午间落脚的大书摊子一样的地方,真不知火星子会蹿起多高。 可她似乎并不真正打算把火烧到我身上。老妈总是容易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过错,她说,也怪那时条件不好,农活把啥都挤一边去了,害得你现在看见书喜欢成这个样子。 同样冷不丁的,老妈又翻出来一个话题:有事没事扑到电脑上,你就不觉得累和烦? 我呵呵一笑,天天打柔力球不累,有空写几个字也就不烦。 柔力球天天都可以打上几回,你写两年三年,也不见写出个成品东西。老妈的语气,是心疼。 就像种地,只要种子撒下去,收成再不好,总能收几粒粮食。我安慰她,更像是安慰自己。 写完一本书,能挣不少钱吧?她说这句话,显然是受电视里高亢的歌声启发:黄金闪闪亮,昂,昂,昂!我知道我现在为啥看电视看得少了。 当然!我斩钉截铁告诉她,至少够用一年。 老妈显然很高兴,但她脸上的花瓣还没彻底绽放就因我后面的话凋落一地。我说,光是买米买盐打酱油的话,保证够用一年。 那还是别写了,老妈说,一天到晚喊颈椎疼,原来是折本生意。大不了,以后我炒菜时把盐放得再淡点。 她能说出后一句话来是我没想到的,或许她自己也没有想到。我笑了,她也笑了,笑得还有点不好意思。 生活中的动人时刻,往往就是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降临;这样一个时刻的美好是无以言说亦无需言说的,也许多少年后它仍会在时间深处向你招手,你也因此感动于人间淡而悠远的味道。你会感恩上苍的馈赠,并对光阴之手发酵亲情的娴熟充满敬意。而在此时,我对老妈说的却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埋头拉车,所图不过是心里的踏实和安稳,就像你把我们养大的动力,并不在于有朝一日,把儿子当鸡鸭一样卖掉。 老妈定定看着我,脸上表情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从错愕、迟疑、释然到熨帖的过渡。我从那个过渡里看到了我在她眼里的陌生,我,或者说,组成这个我的某一个部分,她是头一次看见。一个人活了整整四十年才发现,那个给予他生命并朝夕相处的人,自己对他的认识其实并不精确、并不完整,我们这一生,活得是多么的仓促和潦草啊! 好在她的表情是以一种轻松舒坦的方式靠岸。这个世上,现如今,这是我最要看重的脸色。(选自《人民日报》)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夜话的话题涉及与“我”相关的方方面面,饱含着母亲的关切之情;母亲主动发问,看似随意而突兀,其实不少可能是她思忖已久的问题。B.母亲针对“我们可一直是这么干的哈”所说的“你说这句话,有人相信吗”,表面上是质疑,其实内心也蕴含着安慰,同时更是一种提醒。C.在与母亲交流的过程中,“我”至少有两次没有把自己内心的想法直接说出来,这是因为“我”觉得跟母亲之间在年龄和文化上存有代沟。D.这次夜话对母子二人都是一次精神洗礼,既让母亲对“我”有了新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这淡而悠远的人间亲情更深刻的感受和体悟。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常见的生活场景写起,无意中营造出一个温馨的夜话情境,使下文母子二人切入交流话题显得非常自然,极易令读者产生代入之感。B.画线句子用花瓣的绽放与凋落,生动刻画了母亲的笑容由浮现到消失的瞬间切换,细致表现出母亲试图掩饰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微妙心理。C.文章最后,作者以一种极其简单直白的方式表达出对母亲表情和脸色的关注,看似风轻云淡,实则深沉厚重,蕴含着感恩尽孝的无限深情。D.文中的对话部分,语言通俗易懂而又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风格特点既与人物的身份极度契合,又与夜话的情景高度贴合。8.这篇散文的段落相对简短,甚至出现独句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次“夜话”,对你如何与父母相处有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李显忠,绥德军青涧人也。初名世辅,南归,赐名显忠。年十七,投效用,随父永奇出入行阵。金人犯鄜延,经略王庶命永奇募间者,得张琦;更求一人,显忠请行。永奇曰:“汝未涉历,行必累琦。”显忠曰:“显忠年小,胆气不小,必不累琦,当与琦俱。”有敌人夜宿陶穴,显忠缒穴中,得十七人,皆杀之,取首二级,马二匹,余马悉折其足。庶大奇之,由是始知名。金人陷延安,授显忠父子官。会刘豫令显忠帅马军赴东京,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显忠至东京,乃密遣其客雷灿以蜡书赴行在。已而豫废,兀术以万骑驰猎淮上,与显忠独立马围场间。显忠戒吴俊往探淮水可度马处,欲执兀术归朝。俊还,显忠驰问之,为竹刺伤马而止。兀术授显忠承宣使、知同州。显忠赴同州,即遣黄士成等持书由蜀至吴,报归朝事。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执之,驰出城。至洛河,舟船后期不得渡,与追骑屡战,皆胜。显忠憩高原,望追骑益多,乃与撒里曷折箭为誓,不得杀同州人,不得害我骨肉,皆许之,遂推之下山崖,追兵争救得免。显忠携老幼长驱而北,至鄜城县,急遣人告永奇。永奇即挈家出城,为金人所及,家属二百口皆遇害。显忠仅以二十六人奔夏国。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路归于夏显忠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夏主大悦,即出二十万骑,以显忠为延安招抚使。显忠引兵至延安,总管赵惟清大呼曰:“鄜延路今复归宋矣,已有赦书。”显忠与官吏观赦书列拜,显忠大哭,众皆哭。四川宣抚吴玠遣张振来抚谕云:“两国见议和好,不可生事,可量引军赴行在。”至行在,高宗抚劳再三,赐名加赉,又赐田镇江。(选自《宋史·李显忠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路归/于夏显忠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B.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路归于夏/显忠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C.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路归/于夏显忠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D.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路归于夏/显忠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建立的政权,后来在南宋与蒙古军队联合进攻下灭亡。B.经略,古代官名。唐朝初年在边境上设经略使,宋朝设经略安抚使,皆简称经略。C.东京,古都名。西汉和东汉分别以长安、洛阳为西京、东京,北宋称建康为东京。D.高宗,古代皇帝的庙号,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有“高宗”庙号,文中指宋高宗赵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显忠年小胆大,主动请缨。十七岁时,他随父从军;金兵侵犯鄜延,他请求与张琦同往,并在父亲面前表示自己年纪虽小但胆量大,坚持与张琦同行。B.李显忠英勇杀敌,一举成名。敌人夜晚睡于地穴,显忠挖地道进入穴中,杀掉十七个敌人,取得两个首级和两匹马。王庶认为他有奇才,从此他开始知名。C.李显忠足智多谋,机智脱身。撒里曷来到同州,显忠设计捉住他,但因舟船误期无法渡水,追兵又越来越多,他与撒里曷盟誓后将其推下山崖,趁机逃脱。D.李显忠全家遇害,只身幸免。他来到鄜城后,急速派人告诉父亲;其父携全家出城,结果被金兵追上,家属二百人遇害,只有他带着少量部下逃往夏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国见议和好,不可生事,可量引军赴行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李显忠之“忠”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说明。(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泊岳阳楼下杜 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一平视一仰视,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将近百层之高。画面宏大,气势磅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B.诗的前两联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对比,又是承辅,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壮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怆。C.诗歌结尾“鲲鹏”“图南”都典出于《庄子·逍遥游》,诗人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D.本诗沉郁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开篇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16.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一诗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时光流逝而壮志未酬的感叹,抒发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心情。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表达作者不受重用、报国无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佛寺里的钟声悠远绵长,犹如可以穿山越岭一般。它深深地渗入人心,带来了一种惊醒与沉静的力量。钟声敲了几下,我算到一半就糊涂了,只知道它先是沉重缓缓的咚嗡咚嗡咚嗡之声,接着是一段较快的节奏,嗡声灭去,仅剩咚咚的急响,最后又回到了明亮轻柔的钟声,在山中余韵袅袅。我听那钟声有一种感觉,像是一条飘满了落叶尘埃的山径,突然被钟声清扫,使人有勇气有精神爬到更高的地方,去看更远的风景。 钟声还在空气中震荡的时候,鼓响起来了。这时我正好走到“大悲殿”的前面,看到逐渐光明的鼓楼里站着一位比丘尼,身材并不高大,与她前面的鼓几乎不成比例,但她所击的鼓竟完整地包围了我的思维,甚至包围了整个空间。她细致的手掌,紧握鼓槌,充满了自信,鼓槌在鼓上飞舞游走,姿势极为优美,或缓或急,或如迅雷,或如飙风……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击鼓,不禁痴了。那鼓,密时如雨,不能穿指;缓时如波涛,汹涌不绝;猛时若海啸,标高数丈;轻时若微风,拂面轻柔;它急切的时候,好像声声唤着迷路者归家的母亲的喊声;它优雅的时候,自在得一如天空飘过的澄明的云,可以飞到世界最远的地方……那是人间的鼓声,但好像不是人间,是来自天上或来自地心,或者来自更邈远之处。18.下列句子中引号与文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B.“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传送情报的?C.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来,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哟!你看我,简直把你忘记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19.文本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含意?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鼓声有时候很绵密,接下来有点儿和缓,仔细听,有时高亢有时轻柔”,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下面是某校一则举办艺术节的通知,其中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通 知各班团支部: ①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彰显莘莘学子们的精神风貌,②校团委将于2020年12月29日至12月31日启动本校第五届艺术节。 ③本次活动围绕“激扬青春,点亮梦想”为主题,展现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④同学们准备的节目,可以是相声、小品等,也可以是书法表演、绘画表演、诗文诵读等。 ⑤活动初选节目时间为12月10日,每班准备一个节目参加初选。⑥凡被选定的节目将直接参加艺术节表演。⑦希望同学们精心准备,积极登台表演,一展才艺,⑧同时也希望全体师生对本次艺术节活动提出美芹之献。校团委2020年11月26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此次发射后,我国将进行北斗全系统联调联试,在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性能指标优异基础上,择机面向用户提供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以及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精密单点定位等特色服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学者赵翼曾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意思是说,国家不幸,社会动荡,这对文人而言是幸事,因为这样更能创作出优秀甚至伟大的作品。 但也有人认为未必如此,应是“国家繁盛诗人幸”,如大唐盛世,产生的优秀诗人和伟大作品也灿若星辰。 如果你们学校要举办“文学与时代”的征文比赛,请你写一篇文章参赛。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发表你的看法,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自拟标题,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