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18629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18629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18629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共6页。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识读《弘法大师行状绘词》、玄奘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等,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矢志不渝远播中华文化的品质,学习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20年译经生涯的艰难,感受一代高僧执着于理想、信念,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认识其为促进中外交流做出的历史贡献。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重点、难点:1、重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2、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设疑导思、进入新知播放教师录制的微视频“学情调查”导入,设置问题:你读过《西游记》吗?你对唐僧有什么印象?玄奘和唐僧是一个人吗?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学生注意。第二环节:自主合作、探求新知展示本课的内容标准,学生知道本课学习要点,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第一篇章:遣唐使1、出示《日本遣唐使路线图》,让学生初步感知遣唐使来华次数多、规模大,通过图片《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和2010世博会上日本展馆的图片“葬身大海”的场景,引发学生疑问?路途这么遥远,怎么还要来华学习呢?从而体现出唐朝文化的巨大吸引力。2、教师出示唐朝侍女图与日本和服照,引导学生对比二者的相同部分,认识到款式:都是拖地长裙,袖口较宽;色彩绚丽等。当今日本的传统服饰依然保留着唐朝服饰的风韵。3、出示文字“ベッドの前の明月光、疑は地霜です。”问学生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出来。继而说出当今的日本文字是由2000多个汉字、平假名、片假名构成。4、结合服饰、文字范例,教师展示建筑、绘画、城市布局、钱币、茶道等相关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开展自主学习,根据唐都长安城建造了平城京;根据唐朝铜钱铸造了日本钱币;根据唐朝服装做成和服;根据中国饮茶之风形成茶道等等,在感性上认识唐朝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深远影响。5、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认识到日本的文字、建筑、服装、习俗等至今都颇有唐代遗风。可见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第二篇章:鉴真东渡过 渡:除了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唐朝同样也有使者去日本,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唐代高僧鉴真。1、由鉴真及其弟子设计、建造、完成的唐招提寺。该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位一级国宝。整个建筑深受中国盛唐建筑风格影响。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唐招提寺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友谊的见证。结合鉴真的话“是为法事也!何惜性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引发疑问,鉴真是谁?为何非要去日本?为何在日本受到如此高的评价?2、播放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鉴真矢志不渝的六次东渡日本。3、引用郭沫若的诗句,为什么给予他这么高的评价,鉴真对日本产生的影响有哪些?让学生归纳鉴真的品质和贡献。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鉴真向日本传达了当时高度发达的中国文明,推进了日本的文化发展,被称为日本文化大恩人。鉴真的一生对中日 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日两国友好的使者和典范。过渡:唐朝的文化兼容并蓄,在唐文化影响他们的同时,异国文化也传入了中国。唐代,还有一位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毅然踏上了漫漫征途,去学习异国文化。第三篇章:玄奘西行1、温故知新,回顾古老的丝绸之路,让学生明白玄奘西行的路线路,同时培养学生读取地图的能力。2、展示材料以及图片,感知学生在西行路线上遇到的困难,感知玄奘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心,以及勤奋好学追求真知的品质。出示柏杨先生的材料,让学生明白唐僧和玄奘不是一个人,从而知道历史和文学作品是有区别的,历史记载真实存在,小说可以大量虚构。第四篇章:合作探究 1、对比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设计表格,学生展开小组探究,得出:(1)相同点:都是唐朝著名的僧人;都为完成的使命出生入死,具有顽强的毅力;都为加强唐朝与邻邦的友谊,促进了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2)不同点:玄奘是去天竺取经,鉴真是到日本弘扬佛法,一个是“取”。一个是“送”。这一“取”一“送”,恰恰反映了唐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兼容并蓄。2、唐朝对外交往活跃原因合作探究:请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政策、交通等方面,分析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活跃频繁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材料二:隋唐对外交往活跃……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中国历史》材料三:与汉朝的丝绸之路相比,唐朝的丝绸之路更稳固了,思路上的西域与中亚地区都建立了稳定而有序的统治秩序。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目的是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日本遣唐使要源源不断地到唐朝去呢?大唐这个国家,法律完备,是个珍贵的国家,应该常常去。唐朝国力强盛,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空前强盛,领先世界,对外国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2、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鼓励各国人士到中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3、唐朝的陆路和海路交通发达,为中外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4、杰出人物的重大贡献,比如鉴真、玄奘等。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师生一起对本课知识进行小结并提升:唐朝的繁荣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灿烂的中国文化也深深的影响了自己的友好邻邦,遣唐使、鉴真东渡从不同角度叙述了中日文化交流,玄奘西行则介绍了中印文化交流。开放的唐朝的对外交往更是显示出了兼容并蓄、双向交流的特点。第四环节:知识拓展通过展示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直观感知,唐朝的墓葬里怎么会出土这么多外国的东西呢?让学生具体明白除了日本,天竺之外,还与哪些地区有交往,进一步感知唐朝开放交流,包容吸收的外交特点。通过《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知道古今地名的差异,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第五环节:课外拓展学了本节课之后,你从鉴真和玄奘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和品质?欢迎和老师交流,邮箱地址:hi6298@126.com。以便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得法与课内,得益于课外。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课堂小结,课后作业,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人教部编版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前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