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7.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学案
展开第7课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秦腔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生平 |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39年开始任西南联大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 |
作品 | 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十年诗抄》《冯至诗选》和《立斜阳集》,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等,历史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著有《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
评价 | 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汉园诗人李广田也曾说:冯至先生的散文,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 |
本文写于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世道既变,文亦因之”,20世纪40年代的昆明作为西南联大的所在地,无疑是个独特的存在。这里汇聚了众多高级知识分子,是学术思想的重镇。《云南日报·南风》《西南文艺》《文聚》等创作园地的开辟,促进了散文写作的发展与兴盛。闻一多、吴晗、朱自清等学者以杂文为武器,吹响了战斗的号角,推动了革命战斗的洪流。沈从文、冯至和王力到昆明避难并任教于西南联大,在恶劣的条件下坚持文学创作,进行文学审美和人性灵魂的探险,试图在特殊的时代语境下赋予散文更加独特的色彩。战争带来的死亡感促进了作家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写了一个曾经繁荣却因为浩劫而衰落灭绝的山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冯至用其所描绘的恒久的平静和美丽来支撑人们活下去,启发人们珍爱自然、珍爱生命。
1.散文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2.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散文语言在语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1.音形识记
(1)读准字音
①清冽( ) ②采撷( )
③卑躬( ) ④矜持( )
⑤鄙弃( ) ⑥骤然( )
⑦赭色( ) ⑧悚然( )
⑨嗥叫( ) ⑩靛蓝( )
(2)辨明字形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答案 (1)①liè ②xié ③gōnɡ ④jīn ⑤bǐ ⑥zhòu ⑦zhě ⑧sǒnɡ ⑨háo ⑩diàn
(2)①辟 僻 ②砌 沏 ③婉 宛 ④邻 临 ⑤矜 衿 ⑥缀 辍 ⑦协 胁 ⑧萧 箫
2.词语辨析
(1)装饰·妆饰
[辨词] 两者都有美化的意思。装饰:①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其美观,作动词;②装饰品,作名词。妆饰:①打扮,作动词;②打扮出来的样子,作名词。
[选词] ①这一袭白色裙装几乎没有任何 ,却把模特衬托得宛如下凡的仙子。
②她今晚的 淡雅大方,引来了许多羡慕的眼光。
(2)偶然·偶尔
[辨词] 都有不经常的意思。二者的侧重点不同。①“偶然”侧重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在规律之外,跟“必然”相对;②“偶尔”侧重于数量,次数少,跟“经常”相对。
[选词] 预测到一项诺贝尔奖也许并不难,但是能够连续预测九项诺贝尔奖,就不能仅仅归结于 吧。
(3)演化·演变
[辨词] 都表示变化。演化:指生物在不同世代之间具有差异的现象。演变: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二者的适用对象不同。“演化”多指自然界的变化;“演变”既可用于自然界的变化,也可用于人类社会的变化。
[选词] ①氧气是维持地球生命存活的必要物质之一,这意味着氧气出现时间的早晚直接影响到了地球生命 进程。
②美国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而且临近大选,局势如何 ,已引起各国高度关注。
答案 (1)①装饰 ②妆饰 (2)偶尔 偶然 (3)①演化 ②演变
3.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整整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如晦,丽兹酒店一直都是其他酒店效仿的目标。(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龙门供水公司贯彻落实上级精神,采取四方面措施,严格翔实地稳步推进“聚精会神防疫情、专心致志促发展”党建主题活动。(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河西走廊还留存着大量的石窟群,大小石窟俯拾皆是,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出了词人遭遇了国破家亡之痛,江湖漂泊之苦,如今孑然一身,面容变得暗淡憔悴,却无人理会。(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风雨如晦: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像黑夜一样。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句中只见“风雨”,不见“如晦”,把它同比喻经历了重重困难和曲折的“风风雨雨”混为一谈了。
(2)√ 聚精会神: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3)×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此处用于形容“石窟”,对象使用不当。
(4)√ 孑然一身:孤孤单单一个人。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作者选取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自己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自己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1作者在草木中追寻山村的余韵,他提到了哪些风物?这些风物总体上给作者怎样的启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风物:小溪、鼠麹草、彩菌、有加利树、野狗的嗥叫、麂子的嘶声。
启迪:①自然给生命许多滋养(或自然滋养人类);②自然将时间上相隔的人们在生命的深处联结在一起(或:自然使时间上相隔的人们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2如何理解“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山居”代表现代,“过去”代表历史。“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是指“我”在山村残存的景象中发现了这条路,它诱发了“我”对现实和历史的思索,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永恒以及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
3第五段,作者引用宋代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中的词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有何巧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引用词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表明不管时间或空间把人和人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4本文是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的?请就“热闹生气的雨后采菌图”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采菌图的描绘如同五彩缤纷、鲜活而美丽的中国彩墨画。作者在比喻、排比句中着重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形容词“红”“青”“褐”“白”“赭”“靛蓝”等,把着色明丽的色彩因素置于描写的焦点上,通过色彩的搭配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营造了一种色彩的“热闹”。此外,作者在使用这些颜色形容词时,不仅描绘彩菌的色彩斑斓,而且还赋予彩菌生命的力量:人们的采菌活动是一种热闹,但热闹之中各人有各人的世界。彩菌色彩的热闹和采菌活动的热闹相得益彰,但又层次分明,前后有序,从而使画面呈现出气氛感、整体感和层次感。
5第六段中“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谦虚、纯洁、坚强的小草,朴质的村女,使作者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作者在这种联想中感受到生命的真谛,自身所有的纷扰在死后将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6文章结尾,作者说“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联系全文,概括说明消逝了的山村给了作者的生命哪些滋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消逝了的山村提供了养育作者的物质条件;②消逝了的山村让作者学会了谦虚、纯洁和坚强;③消逝了的山村让作者懂得了生命的美好与崇高。
散文的结构
全文构思的结构方式是: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自己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其从中感悟自然,感悟人生。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思路有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分析思路,其实就是沿着作者的思想轨迹去“提各段之纲,挈各段之领”。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的“六字诀”
明——明确文体,把握全貌。(叙事、抒情、说理;重点写了什么)
圈——圈点勾画,抓关键句。(开头、结尾,每段起始、收束句)
标——标示段意,显露脉络。(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标示出文段的段意)
理——理清思路,把握结构。(分析段落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通——通读全段,合成段意。(对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找出关键性语句或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组——组织答案,运用模式。(答题模式:首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长毋相忘
我有一个学生,她先到澳洲,后到英国,如今暂时栖泊在加拿大。漂泊的成果是英语说得像流水一样畅快,举止温柔舒曼,很有些欧美气味。可是这些年,总是会在假日里到唐人街去买些字帖、笔墨。她的才华并不在把笔挥毫上,她只是喜欢字帖里古典的气息。
我想起秦汉瓦当、竹简上让人心跳不已的四个字——“长毋相忘”。这是怎样的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啊!
有时我总是想,一个人的信念被遏止,譬如不让我纵笔泼墨,沉醉于这千年的回声里,日子将是何等昏暗,有时候出长差,宾馆舒适的环境只能看看电视,我明显地感到擅长提按的手指变得荒疏了。这使我生出几许恐慌来。可以消遣的娱乐场所无处不在,却从来没有一处摆上文房四宝,让这些痴迷于翰墨的游子放牧心灵。于是时间一长,心结就纷乱,惶惶然急着赶回,步入书斋,倒上一缸子墨汁,拈起那杆已经枯干多日的羊毫,痛快淋漓地埋头狂写,不知今夕何夕。
在都市,每到周末,总会看到不少家长载着小孩,背着琴袋、画夹,提着笔墨、颜料,去学手艺。而我没有兴致教这些孩童,他们的监护人总是希望早日学成,眼神里闪烁着催促之光。他们没有耐心通过逝去的古代名家的遗留笔墨,回归到遥远而又寂寞的意境中。我只想循着自己的思路,培养一种兴趣,让其随时日推移而长,顺其自然地延伸,如听松风天籁,如观山光水色,这就是艺术生命的自然律。我听过《击壤歌》,见过那些带着泥巴气味的乡村人,他们该播种时播种,该收割时收割,该耐心等待时则和土地上的植物同在岁月中不急不躁地守望。他们面对好年成不喜,面对坏年成不忧。在他们看来,有了好的光景也必然有不好的年成,五个指头伸直了还不一般齐呢。那么,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去吧。他们心目中没有搏一把就走的怪念头,他们缠系着最久远的亲情:人与土地长毋相忘。
再回到艺术的话题上来吧。有着几千年积淀的古典艺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为今人所把握呢?人总是希望一生更多地拥有,只是,不经磨难而拥有,则多半易逝。有几次我走进北方几家大的书画社,看到了名人之后的丹青,笔墨太平庸了,却在落款处都标明与祖上的亲缘。这是何等的笨拙呢。在我的印象中,父子同嗜一艺,子跃居其父之上的终归是少而又少。王献之着实是好样的,算是走出了其父的影子,而后来的欧阳通之于欧阳询、苏过之于苏轼、米友仁之于米芾,大都在前辈荫底下讨生活。他们缺乏筚路蓝缕的拓跋精神,屋下架屋床上叠床,大气象萎落成了小格局。
有一些质量充实的生命,要最后离去,不为我们琢磨,真是很难很难。这对于人们追逐时尚的天性来说,未免是一种悖反。时尚的追逐,显然容易多了,这支有声有色的队伍始终是以狂欢的状态行进的。而人,难以破开迷雾飞升。苏东坡活了大半辈子,最有价值的就是悟出了这个道理。远离,是对古典更真切的亲和,相对的控制力量被摆脱,那种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会相应地远去,守护精神家园的愿望会愈发坚韧起来。曾经有几次,在偏僻的乡村,我看到了出手不凡的墨迹,贴在破旧的祠堂的柱子上。书写者远离文化中心,远离都市名人,却凭着由衷的喜欢,常常是晚饭毕,推来几张旧报纸垫着,再放上一张毛边纸,不计新墨宿墨,不择笔尖笔秃,畅畅快快地写去。不知不觉,平平淡淡地萦回着田园牧歌。
那些湿漉漉的古典情绪,期待着梳理和归位,还有些在喧闹的季节里走失了,需要找寻。青年时代的热烈和自信,也掺和着目空古人睥睨古典,似乎古人的笔墨也没有那般神奇。如今我们知道穿过古典的皮表很难,更不消说在古典的内核漫游了。我们为自己找到了理由,爱归咎于外界的诱惑呀,困扰呀,是它们使我们的精神锋芒如此疲软。如果从个体生命来剖析,我只能固执地认为,是元气流失了。人身上原来充足的精气神,漫漫旅程上,这儿滴漏一点,那儿跑冒一点,待用于自己喜爱的古典艺术上,已经力不能穿缟了。养气从来为文人所重,老庄提醒过“万物无足以铙心”,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都在于提升净化人的自然生命,去除生理过分的欲求。当时光老人的巨手叩动我中年的心扉时,“删去平生多余事”的念头就转化为渴望。安宁清明中,我觉得自己仿佛坐落在古典的层面上,大量流逝的时光在这里汇聚,隔着老远的距离,可以察觉到古贤人正无声地呼唤着我的名字。
每晚睡前,我总是取出枕边的一本《汉简书风》细细玩味,让飞扬的思绪湮没在已逝的久远里,长久相守,长毋相忘。
(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
请围绕“长毋相忘”简要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首先从旅居外国的学生钟爱字帖里古典的气息谈起,引出“长毋相忘”的话题。②再写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痴迷,突出对古典艺术的无法割舍的情结。③然后含蓄指出要做到“长毋相忘”需要具备的内在修为:自然而持久的兴趣,承袭基础上的创新,摆脱利益、欲望牵绊的淡泊。④最后写自己艺术趣味回归古典的过程,写古典艺术对自己的深情呼唤和自己对古典艺术的热烈拥抱,进一步深化“长毋相忘”的意味。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作品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本文的写作思路是由外而内,即先写外人,再写自己,先写身外,再写思想。如:作者首先从自己的学生钟爱带有古典气息的字帖开始写起,引出“长毋相忘”的话题,这是从外人、身外写起;接着写自己对古典艺术无法割舍的情结,这里开始写自己;再指出要做到“长毋相忘”必须具备的修为;最后写古典艺术对自己的深情呼唤和自己对古典艺术的热烈拥抱。这里由普遍应具备的思想,写到自己的思想深处对古典艺术的热爱。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学案及答案,共25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8 茶馆(节选)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8 茶馆(节选)学案,共25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7.2 *秦腔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7.2 *秦腔学案,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