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1 陈情表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单元学习主题]
汇聚向上向善的文化之力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经典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国有德而兴、人有德而立的基础。
本单元的经典散文,有的以情见长,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以理取胜,理趣盎然,发人深思。这些作品体裁不一,风格各异,呈现了我国古代散文的多样面貌。
[单元素养目标]
1.学习本单元,重在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
2.要反复诵读,涵泳品味,把握文意;要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有的语言形式去抒发情志,形成独特的美感。
3.做些梳理和评点,领会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
第9课 陈情表 *项脊轩志
陈情表
生平 | 李密(224—287),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以文学著称,颇有辩才。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
作品 | 代表作《陈情表》等 |
评价 | 赵与时《宾退录》有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从而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于是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请求。
1.文体知识
表:即“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
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各种名称,这类文字在汉代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据《文心雕龙》,“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都是著名的表文);“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另外还有“疏”,“疏”的本义是“逐条陈述”,是古代大臣进言陈事、议论朝政的一种文书。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皆为名著。
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2.文化常识
●察举制
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确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察举制不同于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举孝廉
这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科目。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举,荐举。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期(jī)功,古代丧服的名称。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按关系亲疏又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的亲族;小功,服丧五个月的亲族。“期功”亦用以指五服之内(关系较近)的宗亲。
●当侍东宫
古代太子所居住的地方,因为在皇宫东边,所以称为东宫。东宫亦借指太子。汉代也指太后所居之宫,并借指太后。
●乌鸟私情
乌鸟,即乌鸦。乌鸦是一种通体漆黑、面貌丑陋的小鸟。人们觉得它不吉利而厌恶它,但是乌鸦却拥有一种值得人类称道的美德——养老、爱老。据说这种鸟在鸟妈妈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鸟妈妈的口中,回报鸟妈妈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鸟妈妈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乌鸦反哺”,比喻人的孝心,“乌鸟私情”亦为此意。
●死当结草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大夫魏武子临死时,嘱咐他儿子魏颗把自己的爱妾杀了殉葬。魏颗没有照办而是把她嫁出去了。后来魏颗与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结草,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魏颗夜间梦见这个老人,老人自称是那个再嫁之妾的父亲,特来报恩的。后世用“结草”代指报恩。
指命运不好。险,坎坷。衅,祸患。夙:早年。闵凶:忧患凶丧之事。见背:弃我而去,指尊长去世。行年:年岁,年龄。舅夺母志: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想守节的志向。这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母志,母亲想守节的志向。愍:怜惜。躬亲:亲自。不行: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鲜(xiǎn):本指少,这里是“没有”的意思。衰:衰微。祚(zuò):福分。儿息:子嗣,同义反复。息,子。外:指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强(qiǎnɡ)近:勉强算是亲近的。应门:守候和应接叩门。僮:童仆。茕(qiónɡ)茕:孤单的样子。孑(jié):孤单。
段解:文章首段主要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描写凄楚委婉,恻然动人,而且情理并发,为下文“愿乞终养”作好了必要的铺垫。
的人。辞:辞谢。特:副词,特地。下:颁发。拜、除:都是
“授予官职”的意思。郎中:官名,尚书省的属官。寻:不久。
蒙:蒙受,承蒙。洗马:官名,即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猥(wěi):犹“辱”,自谦之词。以:介词,凭。微贱:形容
上闻、报告。就:赴任,到职。切峻:急切严厉。切,急切。
峻,严峻、严厉。逋(bū):逃避。慢:怠慢,轻慢。郡县:指
郡县的官员。州司:州官。临:到。于:介词,比。星火:流
星。则:连词,表转折,但。日笃:一天比一天沉重。日,名
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笃,病重。顺:顺应,依
顺。告诉:申诉(苦衷)。不许:不被允许。进退:古代出仕
段解:第2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本段侧重叙说君主之义,突出尽孝与尽忠的矛盾,表达了自己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奔驰”二字形象写出了作者欲赴任就职,以尽忠报国的焦急心情。
用语,常用于奏疏和书信。以:介词,用。凡:副词,凡是。故老:元老,旧臣。犹:连词,尚且。矜育:怜惜养育。矜,同情、怜悯。育,养育。特:副词,表示超出寻常的意思,特别、格外。尤、甚:都有“突出、更加”之意。图:希图。矜:看重,推崇。名节:名誉与节操。李密这样说是怕晋武帝怀疑自己拒不出仕是以名节自夸。拔擢:提拔,擢升。宠命:加恩特赐的任命。对上司任命的敬辞。优渥(wò):优厚。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这里指拖延不就职。希冀:
弱、将要断气的样子。危浅:垂危。危,危弱。浅,指不长。
无以:固定短语,一般用在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
条件、办法等加以否定,意思是“没有用来……的东西、办
段解:第3段进一步阐述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说明自己并非欲保全名节而辞不赴命。作者将自己的言行巧妙纳入晋武帝的治国体系中,使之产生认同感。又贬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最后申述不能奉诏就职的缘由。
人。愿:希望。乞:乞求。终养:奉养父母或其他老人,以
终其天年。辛苦:辛酸悲苦。独:只,单单。二州:指梁州、
的诚意、衷情。听:任从,这里指应许。庶:希望。卒:终。
犬马怖惧之情:以犬马在主人面前的状态自比,是臣子谦
段解:尾段写作者恳请晋武帝准许自己终养祖母的心愿。本段换一个角度陈述理由:“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一“短”一“长”的对比,说明奉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廷。接着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最后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作结。
1.通假字
(1)零丁孤苦(“零丁”同“伶仃”,孤独的样子)
(2)四十有四(“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2.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
古义:不会走路。文中形容柔弱。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不好;接近于死亡。
(2)举臣秀才
古义: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
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泛指读书人。
(3)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4)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
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5)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奔走效劳,文中指赴京就职。
今义:(车、马等)很快地跑。
(6)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苦衷)。
今义:说给人,使人知道;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向法院提起诉讼。
(7)臣之辛苦
古义:辛酸悲苦。
今义:身心劳苦;客套话,用于求人做事。
3.一词多义
(1)息
(2)除
(3)矜
(4)行
(5)于
(6)则
4.词类活用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名词作状语,在外面;在家里)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
(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4)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名词作动词,任职)
(5)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上闻、报告)
(6)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凶丧的事)
(7)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
(8)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形容词作名词,元老、旧臣)
(9)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今臣亡国贱俘(无标志性判断句)
②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非”表示否定判断)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表示否定判断)
(2)倒装句
①急于星火(状语后置句,“于星火急”,“于”相当于“比”)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状语后置句,“于陛下”后置)
(3)被动句
①而刘夙婴疾病(“婴”译成“被缠绕”)
②则告诉不许(“不许”译成“不被允许”)
(4)省略句
且臣少仕伪朝(“仕”后省略介词“于”)
作者上此奏表,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以及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了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1李密是从哪些方面来打动晋武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诉苦难身世。六月丧父,四岁离娘,孤苦伶仃,身心俱伤,令人同情。②表祖孙相依为命的人间至情。孤独无靠的祖母含辛茹苦地养大孙子,祖孙二人生死相依,其情可悯。③如实告白两难处境。自己在无法割舍的祖孙亲情与朝廷非陨首不能报答的恩遇之间处境狼狈,并说明自己辞官奉养祖母正是遵循皇上倡导的孝道。④避气节嫌疑。直陈自己“少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并且表示一旦终养祖母,愿意为皇上尽节效忠以报答知遇之恩,表明自己并非自矜名节而拒绝入仕。⑤表明自己的辛酸苦楚人神共知。暗示皇帝对自己的处置将有很大的社会反响,关乎皇上“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2这篇文章语言表达极具特色,有人评价其“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请根据赏析性评点写出原文语句。
赏析性评点 | 原文语句 |
四字句的运用,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渲染出圣命逼人的威严气氛 |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运用对比,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活画出举目无亲、孤独寂寥的形象,读之让人动容 | ① |
运用对偶句式,语气铿锵有力,语言简洁、凝练,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 ② |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具有浓烈的抒情色彩,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 | ③ |
似犬似马,怖惧之情溢于言表,表忠恳之情 | ④ |
答案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③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3结合文本仔细品读下面文句中的加点词语,说说作者使用这些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①沐浴清化
②且臣少仕伪朝
③不矜名节
④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清化”歌颂新朝,表明自己对新朝的拥戴;②“伪朝”一词完成政治立场的切换,与蜀汉朝廷划清了界限;③④“不矜名节”“亡国贱俘”自污名节,消除晋武帝对自己不出仕可能是为了保名节的疑虑。
4本文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请从文中找出一些表达敬意和自谦的词语,加以体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示敬意的词语有:奉、伏惟、圣朝、清化、蒙、宠命、谨等。表达自己对新朝的敬意,打消新皇帝的疑虑。
表达自谦的词语有:臣、猥、亡国贱俘、乞、犬马等。谨遵臣道,极尽谦卑之能事,化解晋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5学习这篇文章后,请就“忠”和“孝”二者关系的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忠孝两难全。我觉得应先尽孝,后尽忠。理由是“尽忠之日长,尽孝之日短”。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百善孝为先,做人首先要尽孝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观点二)自古以来,为人臣子,精忠报国;作为儿女,恪守孝道。二者都是人们所倡导的传统美德。然而古语有云:“忠孝两难全。”当你涉足朝野,一身政务,必然会无暇顾及家人,此时应当舍小家,顾大家,应从大局出发,以国家利益为重。但同时在处理政务之余也要心系家人。
状语后置句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这句话中的“于”译为“对、向”,“于陛下”作“尽节”的状语。这句话译为“这样看来,我对陛下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这句话是一个状语后置句。
所谓状语后置,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按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状语一般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作状语的一般只能是副词、形容词和介宾短语。比如:他非常迅速地从操场上跑进教室。在这个句子中“非常”是副词,“迅速”是形容词,“从操场上”是介宾短语。“非常迅速地从操场上”处在主语“他”和谓语“跑”之间,是作状语来修饰“跑”这个谓语的。而在文言文中,如果遇到介宾短语作状语时,却常常将其置于句末,所以,有时人们把状语后置又称为“介宾短语后置”。
依据构成介宾短语的介词的不同,又有以下四种分类:
类型 | 例句及分析 |
含有介词“于”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这种情况下,介词“于”可解释为“向、在、把” |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分析:此句中的“于孙将军”为介宾短语,应该移到“求救”的前面作状语。 译文:请求接受命令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此句中的“于市朝”为介宾短语,应该移到“谤讥”的前面作状语。 译文:能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分析:此句中的“于其墓之门”为介宾短语,应该移到“立石”的前面作状语。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
含有介词“于”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形容词前作状语。这种情况下,介词“于”可解释为“比、同、跟” | ①青……而青于蓝。(《劝学》) 分析:介宾短语“于蓝”应该移到“青”的前面作状语,译为“比蓝青”。 译文:青……而比靛蓝青。 ②长于臣。(《鸿门宴》) 分析:介宾短语“于臣”应该移到“长”的前面作状语,译为“比我大”。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大。 ③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分析:介宾短语“于世”应该移到“高”的前面作状语,译为“比世人高”。 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神情。 |
含有介词“以”的介宾短语,翻译时,一般都作状语。这种情况下,介词“以”可解释为“用、拿、把” |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分析:“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即“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介宾短语“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作“饰”的状语。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五代史伶官传序》) 分析:“告以成功”,即“以成功告”,介宾短语“以成功”作“告”的状语。 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把成功的消息禀告(先王)。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五代史伶官传序》) 分析:“盛以锦囊”,即“以锦囊盛”,介宾短语“以锦囊”作“盛”的状语。 译文: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盛装。 ④具告以事。(《鸿门宴》)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介宾短语“以事”作“告”的状语。 译文: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 |
还有一种含有介词“乎”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一般情况下,“乎”作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向、在、对”或“跟、比、同”等 |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相当于介词“于”,译为“在”,“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作状语。 译文:在我之前出生,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多。 ②异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分析:此句中的“乎三子者之撰”为介宾短语,应该移到“异”的前面作状语,其中“乎”也相当于“于”译为“跟”。 译文:(我)跟他们三人的政治才能不一样。 |
如何判断状语后置句
1.找出句子当中的谓语动词。这是因为状语是专门修饰谓语动词的,谓语动词的位置是相对不变的,在文言文中状语的位置在谓语动词后面即为状语后置句。如:
①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
很明显,以上的例句中谓语动词分别是“会,言”。
2.依据介词结构后置的规律来判断。
(1)如果是介词结构后置情况,句子符合这种结构:“谓+宾+介+名(代)”,在这里的“介词结构”就可以理解为后置的“状语”了,如:得双石于潭上。
结合规律判断:“得”应该是谓语动词,“双石”是宾语,“于”是介词,“潭”是名词。由此推知,这是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时,要把介词结构还原到谓语之前,以使语序正常。将“于潭上”放到“得双石”之前,译为“在潭上得到两块石头”。
(2)在介词结构后置句中,介词多由“于”“以”“乎”等词充当,“于”“以”“乎”也就可看成是判断介词结构后置的一种依据,只是这些介词在不同的句子里的意思是不同的。
(2021·全国乙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然而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依法裁决他们,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以保全大的信用。
(2)(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判处死刑而情理上又值得怜悯的人,记下情况上报(朝廷)。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点:(1)“既”,已经;“断”,裁决、决断;“复断之以法”,状语后置句;“忿”,愤怒;“信”,信用。(2)“皆令门下覆视”省略主语,应补足;“覆视”,查核、查看;“当”,判处;“矜”,怜悯、怜惜;“状”,情况;“闻”,使……知道。
参考译文
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的官员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伪造先代的功勋或官爵以得到授官,下令让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和先代功勋官爵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戴胄回答说:“下令的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为愤怒候选官员的作假,所以想要杀他们,然而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依法裁决他们,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以保全大的信用。”……(贞观五年十二月)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二天之内要五次回奏,在外地诸州的要三次回奏。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不许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寺不许奏乐。(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判处死刑而情理上又值得怜悯的人,记下情况上报(朝廷)。”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处决前一二天(两次回奏),到处决当天还要三次回奏。只有犯恶逆罪(恶逆是十恶之一)的,只要一次回奏就行了。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学案及答案,共25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导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二句称为“首联”,第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1 氓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1 氓学案及答案,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