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基础测试卷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8690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基础测试卷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8690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基础测试卷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基础测试卷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含解析),共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基础测试卷(含答案)(考试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积累运用(23分)1.下列书写及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窈窕(tiǎo) 俨然(yǎn) 篆章(zhuàn) 翕忽(xī)B.悄怆(chuàng) 垂髫(tiáo) 壬戌(xū) 寤寐(mèi)C.二黍(shǔ) 罔不(wǎng)蒹葭(jiā) 邑人(yì)D.城阕(què)俶尔(shū)阡陌(mò) 间隔(jiàn)2.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以其境过清(凄清) B.其船背稍夷(平)C.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睡时) D.处处志之(做记号)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曾益其所不能 B.便要还家C.近岸,卷石底以出 D.左手倚一衡木4.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2分) ( )A.渔人甚异之 B.其岸势犬牙差互C.凄神寒骨 D.东坡右手执卷端5.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其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崔氏二小生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其两膝相比者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佛印居右 不可久居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此中人语云 如有所语 D.寻向所志,遂迷 未果,寻病终7.古诗文默写。(6分)(1)《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和平的语句是“ , ”。(2)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用“ , ”两句刻画出游鱼的数量和形神姿态,也从侧面生动传神地写出潭水的澄澈透明。(3)《蒹葭》中展现出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置了一层凄清落寞情调的诗句是“ , ”。8.八年级(1)班进行了名著阅读问卷调查,发现喜欢非文学作品的人数较少。为吸引更多的同学去阅读非文学作品,请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部,写一则简短的推荐语。(5分)A.《傅雷家书》 B.《给青年的十二封信》C.《昆虫记》 D.《寂静的春天》二、阅读理解(37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7分)秋浦①途中[唐]杜牧萧萧山路穷秋②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③无?【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会昌四年(844)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②穷秋:深秋,晚秋。③杜陵:位于长安城南,诗人家乡樊川的所在地。9.请用生动流畅的语言描绘“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两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10.请赏析诗歌后两句的表达效果。(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8分)【甲】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西山十记(节选)从香山俯石磴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中空火出④,导泉于寺,周于廊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刺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躁关其老少耶?(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有删改)【注】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刺泼: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1)心乐之 (2)不可久居 (3)不里许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其长尺许者②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B.①乃记之而去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C.①投饼于左②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D.①以其境过清②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 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间接描写水清澈的一组是(3分) (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③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 ④写影潭底,清慧可怜。 ⑤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⑥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A.①②⑥B.②③④C.③⑤⑥ D.①④⑤15.【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2分)予以罪废,无所归。……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①广永,不类乎城中。并水②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③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④,近戚孙承右⑤之池馆也。场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⑥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踮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选自苏舜钦《沧浪亭记》,有删改)【注】①崇阜(fù):高山。②并(bàng)水:沿水而行。并,同“傍”,沿着。③杠:独木桥。④钱氏有国:指五代十国时建立的吴越国。⑤孙承右:即孙承祐,曾任吴越中吴军(今苏州)节度使。其姊为吴越王钱做妃。⑥榜:驾船。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予以罪废(因为)B.东趋数百步(东边)C.三向皆水也(都)D.不亦鄙哉(庸俗)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杜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2)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 18.和《小石潭记》一样,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1.D本题考查判断读音正误和辨识错别字。D.“阕”应改为“阙”;“俶”应读“chù”。2.C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C.寤:醒时。3.C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中通假字的辨识。A.“曾”同“增”。B.“要”同“邀”。D.“衡”同“横”。4.D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中词类活用的辨识。D.执:动词,拿着。A.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B.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C.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5.B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古今含义的理解。B.“参差”古今意义相同,都是“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的意思。A.“小生”古义是“年轻人”,今义是“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C.“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D.“比”古义是“靠近”,今义是“比较;较量”。6.B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B.两个“焉”都是语气助词,无实义。A.两个“居”的意思分别为“位于”和“停留”。C.两个“语”的意思分别为“告诉”和“说话”。D.两个“寻”的意思分别为“寻找”和“随即,不久”。7.(1)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2)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3)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8.【解析】 本题考查拟写推荐语。从题目所给出的四部名著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部,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从名著内容、思想主旨、表现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拟写推荐语即可。【答案】(示例1)我推荐《傅雷家书》。两地书,父子情。傅雷通过书信的形式关心在外求学的儿子的生活、事业,与儿子谈做人、文学、艺术等话题,指导、激励儿子做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阅读这本书,我们能获得思想的启迪、艺术的熏陶、做人的道理,还可以学习如何和父母沟通相处。(示例2)我推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与青年人谈人生修养、谈文学、谈艺术、谈学习生活等,亲切平等的对话方式、优美的散文笔调、生动的比喻说理,把深刻的人生道理讲得有理有趣,给我们指明人生的方向,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示例3)我推荐《昆虫记》。这本书会带你进入一个有趣的昆虫世界,文中有会心理战的螳螂、被称为“吝啬鬼”的杨柳天牛、做苦工的蝉等有趣的昆虫。阅读这本书,不仅能让你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获得片刻放松,还可以学到科学知识,更可以跟法布尔学写作。(示例4)我推荐《寂静的春天》。明天的寓言、死神之药、消失的歌声……你一定会被书中描述的现象震惊。本书用众多的真实案例、数据分析论证了农药对自然及人类自身的危害,对人类提出警告。作者研究的方式、分析的方法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实证精神,也让我们对化学药品的使用更谨慎。9.【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描绘。回答本题,先找出诗句中的意象:山路、秋雨、溪风、蒲。然后根据四个意象前面的修饰语展开想象,将其连缀成画面。【答案】行走在秋浦的山路上,潇潇秋雨下个不停,溪风夹杂着淅淅沥沥的雨吹着岸上的蒲草。10.【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回答本题,先确定诗句运用的手法。诗人问雁,这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再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由注释可知,“杜陵”是诗人的家乡,诗人问刚到的大雁是不是经过自己的家乡,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诗人无处可诉乡愁,只能问雁,则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情。【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雁当作故乡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和移任路上的孤寂。【诗意】山路上秋雨潇潇下个不停,溪风淅渐吹着岸边的蒲苇。问一下刚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们,你们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一带了吗?11.【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回答本题,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该词所在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推断词义。课外词语还可以结合课内所学,如对“许”的理解可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一句进行推断。【答案】(1)以……为乐(2)停留(3)表示约数12. C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把握。C.两个“于”均是“介词,在”的意思。A.两个“其”的意思分别为“代词,代指鱼”和“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B.两个“之”的意思分别为“代词,代指小石潭的景物”和“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两个“以”的意思分别为“介词,因为”和“介词,用”。13.【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斗”“蛇”“明灭”“然”“跳达”等重点词语的翻译。“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是判断句。【答案】(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然而那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水响声的,都是身长几寸的鱼儿。14.B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的辨析。间接描写又称侧面描写,指通过描写其他事物或周围的环境来衬托所要描写对象的特点。“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通过写日光照射下水中鱼儿的影子,表现水的清澈;“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通过写水中的沙砾,表现水的清澈;“写影潭底,清慧可怜”亦是通过写水中鱼儿的影子,表现水的清澈。据此判断选择即可。15.【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回答本题,要在准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探究作者所写景物的特点,并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来思考,还需注意分析具体语句,特别是议论抒情性的语句。如【甲】文可重点抓住“凄神寒骨,悄怆幽迩”“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来理解。而【乙】文,根据其对西山景色的描写,不难体会作者的情感。【答案】【甲】文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后的孤寂、凄苦、忧伤的感情。【乙】文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之情。【参考译文】【乙】从香山沿着两旁栽满柳树的石头台阶行走,(走了)大约不到一里路,便见碧云寺坐落在那里。寺庙后有一泉,从山脚岩石的裂缝中流出,喷涌出如冰雪一般的泉水,水波激荡,韵味无穷。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引流到寺庙处,环绕着外廊,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向下能看见有彩纹的碎石和金色的细沙,又引到寺庙大殿前形成池塘,用石梁隔开,向下大约有一丈深,看上去好像只有一寸深的样子。有数万尾红色的鱼儿,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耀人眼目,阳光照进清澈的水里,游鱼的影子映在潭底,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有时把饼放在池子的左边,成群的鱼儿就游向左边,放在右边也是这样,一片咀嚼饮水的声音。然而那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水响声的,都是身长几寸的鱼儿。那些一尺多长的鱼儿,潜伏在水底,看见食物也不去抢,安闲自得,静静地待在那儿,恐怕它们好静好动的性格与年龄大小有关吧?16.B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与判断。回答本题,首先要结合语境读懂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来推测词语的含义。B.“东趋数百步”的意思是“向东走数百步”。“东”是名词用作状语,向东。17.【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予爱而徘徊”是省略句,应为“予爱(之)而徘徊”。(1)关键词:“其”,代词,指小桥;“益”,更加;“皆”,都。(2)关键词:“予”,我;“而”,表修饰,不译;“徘徊”,来回地走;“遂”,最后;“以”,用。【答案】(1)小桥的南面,地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都是林木环绕遮蔽。(2)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终用四万钱币购得它。18.【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本题,要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联系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在游玩沧浪亭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即可。【答案】作者因被贬官而愤懑压抑,而后见到孙承祐所遗下的废园,因其草木郁郁葱葱的环境之美和“旁无民居”的幽僻宁静,让作者一下子捕获到了与其心灵所需相契之点,感到欣喜安慰;当作者驾舟去亭上游玩时,把酒赋诗、仰天长啸、放浪形骸、神思清明,郁闷得以疏解,内心也变得坦然,利害得失均已释怀。【参考译文】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一天路过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山岭,宽阔的水面,不像城里(的景色)。沿水而行,在各种花木和高大的竹林中间找到一条小路。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五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地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都是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祐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终用四万钱币购得它,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亭前有竹,后有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激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我常常划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见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追名逐利的官场生活,每天为细小的利害得失而钧心斗角,同这样真正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大庸俗了吗!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