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案二 高中必备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案二 高中必备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导学案),共12页。
要点梳理
一、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作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如:①不亦说乎?(《论语》)(“说”同“悦”,愉快。不能解释为“说话”)
②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同“邀”,邀请。不能解释为“要求”)
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指文言文中的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应该学会在语境中分析推断多义实词的意义。
如:“兵”: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②田忌欲引兵之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③世传其兵法。(《史记·孙子吴起列传》)(①名词,士兵;②名词,军队;③名词,军事)
三、偏义复词
指并列的两个语素只表达其中的一个语素意。偏义复词一般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实际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陪衬,不表示实际意义。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异同”一词偏在“异”上)
四、古今异义
指古汉语中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1.词义扩大
如: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河”,古专指黄河,今泛指一般河流)
2.词义缩小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古指妻子和孩子,今指男子的配偶)
3.词义转移
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烈士”,古指有远大抱负的人,今则专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4.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卑鄙”,古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中性词;今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贬义词]
五、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它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其类型及作用如下:
词类活用类型
文言文例句及用法示例
名词活用
名词作动词
天雨墙坏(雨:下雨);愿为市鞍马(市:购买)
名词作状语
当窗理云鬓(云:像云一样);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一样。蛇:像蛇一样)
名词使动用法
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名词意动用法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为宾客)
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此皆良实(良实:贤良诚实的人);见贤思齐焉(贤:贤能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
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远离);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
形容词使动用法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使……巩固);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形容词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奇:以……为奇才);如鸣佩环,心乐之(乐:以……为乐)
动词活用
动词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
动词使动用法
乱花渐欲迷人眼(迷:使……迷眼);动心忍性(动:使……震动)
动词的为动用法
等死,死国可乎(死:为……而死)
[重要提醒] 首先牢牢记住各种活用类型,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作用及句意进行推断。
六、文言虚词
高考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其中“常见”指“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虚词;“在文中”指考查在具体语境中分析虚词用法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对虚词用法进行单纯记忆。
如:“之”:①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②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③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④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⑤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①代词,曹刿;②代词,这件事;③结构助词,的;④动词,去、往;⑤音节助词,不译)
七、文言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可分为: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除此之外还有固定句式。
(一)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汉魏之后,“是”作为判断词的用法才逐渐增多。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者,……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则”表肯定判断)
③刘备天下枭雄。(《三国演义》)(无判断词)
2.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等字表被动;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如: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诗名)(“为……所”)
②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感”为意思上的被动)
3.省略句
(1)省略主语
如: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如:投(之)以骨。(《狼》)
(4)省略介词
如: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5)省略量词
如: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4.倒装句
(1)主谓倒装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汝之不惠(主语)甚矣(谓语)”的倒装,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一般有三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宾语要前置;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要前置。又总括为动词宾语前置与介词宾语前置两种情况。
①动词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动词——现代汉语:动词+宾语
翻译句子时要把宾语调整到动词的后面。
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否定句中代词“自”作“信”的宾语)——忌不信自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为提宾的标志)——宋,有何罪?
唯利是图(“是”为提宾标志)——唯图利
[重要提醒] 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语不用翻译。
②介词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名(代)词+介词——现代汉语:介词+名(代)词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疑问代词“谁”作介词“与”的宾语)——微斯人,吾与谁归?
(3)定语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是“千里马”的倒装,译为:“日行千里的马。”)
(4)状语后置
如:投以骨。(《狼》)[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二)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1.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句式,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2.“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3.“何……之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
4.“得无……乎”,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该不会,只怕是)……吧”。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5.“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6.“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如: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7.“此之谓……”,译为“这就是说……”;“……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如: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8.“是故……”“是以……”,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同义结构还有“以此”“以故”,可译为“因此”“所以”。如: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9.“有所……”“无所……”“何所……”,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的(人、物、事)”。如: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诗》)
10.“有以……”“无以……”,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11.“所以……”,有两个意义,译为“用来……的方法”或“……的原因”。如: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为“用来……的方法”)
12.“孰与……?”,译为“与……比,谁……?”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13.“自非”,可译为“如果不是”“除非是”。如: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14.“唯(惟)……(是)……”,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唯(惟)”可译为“只”;“是”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不译。整个句式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如:
唯才是举。
唯你是问。
八、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总原则为“信”“达”“雅”,翻译时,做到“信”“达”即可,尽量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具体方法:
1.留:凡古代的朝代、年号、国号、日期、人名、地名、官职、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陈胜”和“阳城”保留)
2.删:把可略的字、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删去。
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之”可删)
3.换: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群”译为“各种”,“响”译为“声响”,“毕”译为“全都”,“绝”译为“断绝”)
4.调:一些文言倒装句要按现代汉语语序调整过来。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应按照“以何战?”的语序翻译)
5.补:有些文言省略句,应补出省略内容。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翻译时应补上省略的词语,“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专项检测
1.指出下列文言语句中的通假字。
(1)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2)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3)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略无阙处(《三峡》)
(6)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7)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8)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9)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答案 (1)“女”(rǔ),同“汝” (2)“见”(xiàn),同“现” (3)“帖”(tiē),同“贴” (4)“曾”(zēng),同“增” (5)“阙”(quē),同“缺” (6)“反”(fǎn),同“返” (7)“被”(pī),同“披” (8)“属”(zhǔ),同“嘱” (9)“適”(zhé),同“谪” (10)“辩”(biàn),同“辨”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七里之郭:
(2)人恒过:
(3)而待楚寇矣:
(4)万钟于我何加焉:
(5)肉食者鄙:
(6)河曲智叟亡以应:
答案 (1)外城 (2)犯错误 (3)入侵 (4)益处 (5)鄙陋,目光短浅 (6)同“无”,没有
3.下列各句中“之”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
A.忘路之远近 B.渔人甚异之
C.处处志之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答案 B
解析 B项与例句的“之”均作代词用,例句可译为“这件事”;B项可译为“这种景象”。A项,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补足音节,不译;D项,动词,往、到……去。
4.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是马也
古义: 今义: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今义: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 今义:
(4)故虽有名马
古义: 今义:
答案 (1)这,这样 判断词,是 (2)有时 或许 (3)一样 等待 (4)即使 虽然
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及用法。
(1)齐人三鼓: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其家甚智其子:
(4)吾义固不杀人:
(5)将军身被坚执锐:
(6)固以怪之矣:
(7)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8)南极潇湘:
(9)客之美我者:
(10)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12)皆指目陈胜:
(1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14)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15)复前行,欲穷其林:
(16)山行六七里:
答案 (1)名词作动词,击鼓 (2)名词作状语,当面 (3)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聪明 (4)名词作动词,讲义气 (5)形容词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利的兵器 (6)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7)名词作动词,用篮子提;用水壶装 (8)形容词作动词,到达 (9)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10)名词作动词,长藤蔓;发枝杈 (11)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12)名词作动词,用眼看 (13)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劳累 (14)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15)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16)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谷
6.写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句式,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何以战?(《曹刿论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会宾客大宴。(《口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者,……也)。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丽,是因为她偏爱我。
(2)判断句(……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3)判断句(……为……)。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4)省略主语。(佛印)平卧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
(5)省略谓语。陈涉立自己为将军,(立)吴广做都尉。
(6)省略主语、宾语。(这里的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
(7)省略介词。欣赏山水得到的快乐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8)被动句(为……)。地势险要,民心依附,贤能的人被他任用。
(9)被动句(为……所……)。只有“敌船”被大火焚烧。
(10)被动句(……为所……)。舌头一吐,两只虫子都被吞进肚子里。
(11)宾语前置句(“之”作动词“许”的宾语,前置)。当时的人不承认这件事。
(12)定语后置句(“修狭者”为“桃核”的定语,后置)。大概是挑拣那些长又窄的桃核来雕刻成核舟的。
(13)介词宾语前置句(“何”为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
(14)宾语前置句(“宾客”为动词“大宴”的宾语,前置)。正赶上大规模地宴请宾客。
(15)定语后置句(“荷担者”为“子孙”的定语,后置)。于是(愚公)率领能够挑担子的子孙三个人(上了山)。
(16)状语后置句(“以军中多务”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吕蒙用军中有很多军务事来推辞。
(17)状语后置句(“于畎亩之中”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被动句(“发”)。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
要点梳理
一、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作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如:①不亦说乎?(《论语》)(“说”同“悦”,愉快。不能解释为“说话”)
②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同“邀”,邀请。不能解释为“要求”)
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指文言文中的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应该学会在语境中分析推断多义实词的意义。
如:“兵”: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②田忌欲引兵之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③世传其兵法。(《史记·孙子吴起列传》)(①名词,士兵;②名词,军队;③名词,军事)
三、偏义复词
指并列的两个语素只表达其中的一个语素意。偏义复词一般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实际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陪衬,不表示实际意义。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异同”一词偏在“异”上)
四、古今异义
指古汉语中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1.词义扩大
如: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河”,古专指黄河,今泛指一般河流)
2.词义缩小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古指妻子和孩子,今指男子的配偶)
3.词义转移
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烈士”,古指有远大抱负的人,今则专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4.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卑鄙”,古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中性词;今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贬义词]
五、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它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其类型及作用如下:
词类活用类型
文言文例句及用法示例
名词活用
名词作动词
天雨墙坏(雨:下雨);愿为市鞍马(市:购买)
名词作状语
当窗理云鬓(云:像云一样);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一样。蛇:像蛇一样)
名词使动用法
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名词意动用法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为宾客)
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此皆良实(良实:贤良诚实的人);见贤思齐焉(贤:贤能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
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远离);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
形容词使动用法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使……巩固);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形容词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奇:以……为奇才);如鸣佩环,心乐之(乐:以……为乐)
动词活用
动词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
动词使动用法
乱花渐欲迷人眼(迷:使……迷眼);动心忍性(动:使……震动)
动词的为动用法
等死,死国可乎(死:为……而死)
[重要提醒] 首先牢牢记住各种活用类型,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作用及句意进行推断。
六、文言虚词
高考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其中“常见”指“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虚词;“在文中”指考查在具体语境中分析虚词用法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对虚词用法进行单纯记忆。
如:“之”:①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②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③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④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⑤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①代词,曹刿;②代词,这件事;③结构助词,的;④动词,去、往;⑤音节助词,不译)
七、文言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可分为: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除此之外还有固定句式。
(一)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汉魏之后,“是”作为判断词的用法才逐渐增多。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者,……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则”表肯定判断)
③刘备天下枭雄。(《三国演义》)(无判断词)
2.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等字表被动;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如: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诗名)(“为……所”)
②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感”为意思上的被动)
3.省略句
(1)省略主语
如: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如:投(之)以骨。(《狼》)
(4)省略介词
如: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5)省略量词
如: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4.倒装句
(1)主谓倒装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汝之不惠(主语)甚矣(谓语)”的倒装,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一般有三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宾语要前置;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要前置。又总括为动词宾语前置与介词宾语前置两种情况。
①动词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动词——现代汉语:动词+宾语
翻译句子时要把宾语调整到动词的后面。
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否定句中代词“自”作“信”的宾语)——忌不信自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为提宾的标志)——宋,有何罪?
唯利是图(“是”为提宾标志)——唯图利
[重要提醒] 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语不用翻译。
②介词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名(代)词+介词——现代汉语:介词+名(代)词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疑问代词“谁”作介词“与”的宾语)——微斯人,吾与谁归?
(3)定语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是“千里马”的倒装,译为:“日行千里的马。”)
(4)状语后置
如:投以骨。(《狼》)[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二)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1.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句式,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2.“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3.“何……之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
4.“得无……乎”,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该不会,只怕是)……吧”。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5.“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6.“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如: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7.“此之谓……”,译为“这就是说……”;“……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如: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8.“是故……”“是以……”,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同义结构还有“以此”“以故”,可译为“因此”“所以”。如: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9.“有所……”“无所……”“何所……”,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的(人、物、事)”。如: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诗》)
10.“有以……”“无以……”,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11.“所以……”,有两个意义,译为“用来……的方法”或“……的原因”。如: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为“用来……的方法”)
12.“孰与……?”,译为“与……比,谁……?”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13.“自非”,可译为“如果不是”“除非是”。如: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14.“唯(惟)……(是)……”,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唯(惟)”可译为“只”;“是”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不译。整个句式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如:
唯才是举。
唯你是问。
八、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总原则为“信”“达”“雅”,翻译时,做到“信”“达”即可,尽量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具体方法:
1.留:凡古代的朝代、年号、国号、日期、人名、地名、官职、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陈胜”和“阳城”保留)
2.删:把可略的字、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删去。
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之”可删)
3.换: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群”译为“各种”,“响”译为“声响”,“毕”译为“全都”,“绝”译为“断绝”)
4.调:一些文言倒装句要按现代汉语语序调整过来。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应按照“以何战?”的语序翻译)
5.补:有些文言省略句,应补出省略内容。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翻译时应补上省略的词语,“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专项检测
1.指出下列文言语句中的通假字。
(1)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2)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3)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略无阙处(《三峡》)
(6)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7)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8)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9)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答案 (1)“女”(rǔ),同“汝” (2)“见”(xiàn),同“现” (3)“帖”(tiē),同“贴” (4)“曾”(zēng),同“增” (5)“阙”(quē),同“缺” (6)“反”(fǎn),同“返” (7)“被”(pī),同“披” (8)“属”(zhǔ),同“嘱” (9)“適”(zhé),同“谪” (10)“辩”(biàn),同“辨”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七里之郭:
(2)人恒过:
(3)而待楚寇矣:
(4)万钟于我何加焉:
(5)肉食者鄙:
(6)河曲智叟亡以应:
答案 (1)外城 (2)犯错误 (3)入侵 (4)益处 (5)鄙陋,目光短浅 (6)同“无”,没有
3.下列各句中“之”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
A.忘路之远近 B.渔人甚异之
C.处处志之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答案 B
解析 B项与例句的“之”均作代词用,例句可译为“这件事”;B项可译为“这种景象”。A项,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补足音节,不译;D项,动词,往、到……去。
4.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是马也
古义: 今义: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今义: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 今义:
(4)故虽有名马
古义: 今义:
答案 (1)这,这样 判断词,是 (2)有时 或许 (3)一样 等待 (4)即使 虽然
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及用法。
(1)齐人三鼓: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其家甚智其子:
(4)吾义固不杀人:
(5)将军身被坚执锐:
(6)固以怪之矣:
(7)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8)南极潇湘:
(9)客之美我者:
(10)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12)皆指目陈胜:
(1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14)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15)复前行,欲穷其林:
(16)山行六七里:
答案 (1)名词作动词,击鼓 (2)名词作状语,当面 (3)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聪明 (4)名词作动词,讲义气 (5)形容词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利的兵器 (6)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7)名词作动词,用篮子提;用水壶装 (8)形容词作动词,到达 (9)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10)名词作动词,长藤蔓;发枝杈 (11)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12)名词作动词,用眼看 (13)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劳累 (14)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15)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16)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谷
6.写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句式,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何以战?(《曹刿论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会宾客大宴。(《口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者,……也)。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丽,是因为她偏爱我。
(2)判断句(……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3)判断句(……为……)。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4)省略主语。(佛印)平卧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
(5)省略谓语。陈涉立自己为将军,(立)吴广做都尉。
(6)省略主语、宾语。(这里的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
(7)省略介词。欣赏山水得到的快乐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8)被动句(为……)。地势险要,民心依附,贤能的人被他任用。
(9)被动句(为……所……)。只有“敌船”被大火焚烧。
(10)被动句(……为所……)。舌头一吐,两只虫子都被吞进肚子里。
(11)宾语前置句(“之”作动词“许”的宾语,前置)。当时的人不承认这件事。
(12)定语后置句(“修狭者”为“桃核”的定语,后置)。大概是挑拣那些长又窄的桃核来雕刻成核舟的。
(13)介词宾语前置句(“何”为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
(14)宾语前置句(“宾客”为动词“大宴”的宾语,前置)。正赶上大规模地宴请宾客。
(15)定语后置句(“荷担者”为“子孙”的定语,后置)。于是(愚公)率领能够挑担子的子孙三个人(上了山)。
(16)状语后置句(“以军中多务”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吕蒙用军中有很多军务事来推辞。
(17)状语后置句(“于畎亩之中”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被动句(“发”)。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