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高浙江省2023届高三生物选考模拟预测卷含答案
浙江省2023届高三生物选考模拟预测卷含答案7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2023届高三生物选考模拟预测卷含答案7,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选考模拟测试卷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
得分)
1.“碳中和”的含义是减少含碳温室气体的排放,采用合适的技术固碳,最终达到平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不会影响农业生产
B.实现“碳中和”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全球变暖
C.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植树造林
D.尽量公交出行,少用私家车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
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可通过诱导菊花幼叶发育为完整植株,其根本原因是菊花幼叶细胞( )
A.具有菊花植株全套的遗传信息
B.具有其他细胞不具备的蛋白质
C.还未被植物病毒感染
D.分化程度低分裂能力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第3~4题。
人类常染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A+)既有显性突变(A)又有隐性突变(a),突变均可导致地中海贫血。一对皆患地中海贫血的夫妻生下了一个正常的孩子。
3.这对夫妻相关基因组成可能是( )
A.都是纯合子
B.都是杂合子
C.都不携带显性突变基因
D.都携带隐性突变基因
4.为确定这对夫妇体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类型,可以检测( )
A.β珠蛋白基因的碱基组成
B.β珠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
C.细胞的核DNA含量
D.细胞的RNA含量
5.关于百米赛跑过程中运动员生理变化,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听到发令枪响开始起跑是条件反射
B.快速奔跑中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速
C.肌肉厌氧呼吸产生乳酸增多
D.小脑的呼吸中枢活动加强使呼吸加快
6.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重大战略之一,生态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支撑。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中燕子表达的是物理信息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中杂草与豆苗是种间互助关系
C.“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中“锄禾”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7.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肺炎链球菌通过细胞分化形成R型、S型等不同类型的菌株
B.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多种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增大
C.克隆羊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过量的神经细胞通过细胞凋亡实现数量调整
8.囊泡可将细胞内部产生的蛋白质包裹,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细胞“货物”运送到正确的目的地。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囊泡不属于生物膜系统,但其组成成分和细胞膜相似
B.囊泡中物质均会释放到细胞外,该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C.囊泡可精确地执行运输功能,可说明其还具有识别功能
D.唾液淀粉酶从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全过程需要穿过5层生物膜
9.引领世界的“麦草方格”固沙方法(如图)在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穿越腾格里沙漠的治沙过程中建立起绿色屏障。“麦草方格”固沙方法用干麦草、稻草等扎成方格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内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麦草方格能蓄积降水有助于固沙植物生长
B.微生物可以分解干麦草进而改善土壤条件
C.该过程不能改变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
D.该固沙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10.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最普遍的调节机制。下列在生理或自然现象中,不属于反馈调节的是( )
A.干旱时,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增加,导致叶片气孔大量关闭
B.某湖泊中肉食性鱼类甲捕食草食性鱼类乙形成的种群数量动态
变化
C.垂体产生的TSH刺激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增加抑制TSH的分泌
D.动物需氧呼吸过程中ATP合成增加,细胞中ATP积累导致需氧呼吸减缓
11.鼹鼠是一种穴居的哺乳动物,有利爪,适于掘土,眼部退化藏在毛中,此外,鼹鼠的嗅觉发达,能够辨识立体空间方位的不同气味。它白天住在土穴中,夜晚出来捕食昆虫、蚯蚓等。下列关于鼹鼠对穴居环境适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穴居的黑暗环境诱发鼹鼠发生眼部视力退化变异
B.眼部退化、嗅觉发达对穴居生活属于优势特征
C.鼹鼠种群中嗅觉不发达个体更容易被淘汰
D.鼹鼠适应穴居生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2.真核细胞的细胞周期受多种物质的调节,其中CDK2cyclinE能促进细胞从G1期进入S期。如果细胞中的DNA受损,会发生如图所示的调节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中RNA聚合酶与起始密码结合,使含有p21基因的DNA片段双螺旋解开
B.过程②中可发生多个核糖体结合在物质A上共同合成一个p21蛋白分子
C.失活的CDK2cyclinE将导致细胞周期中M期细胞比例显著下降
D.正常情况下p53蛋白通过抑制p21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细胞周期正常运转
13.利用洋葱的不同部位(如图所示),可进行不同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的细胞可用于植物质壁分离实验的观察
B.①和②处的组织均可用于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C.取②处内表皮细胞镜检观察到细胞核均位于细胞中央
D.取③处尖端2~3 mm处的组织细胞,可连续观察有丝分裂过程
14.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其原理与细胞内DNA复制类似(如图所示)。图中引物为单链DNA片段,它是子链合成延伸的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延伸的温度必须大于退火温度,而小于变性温度
B.设计引物时需要避免引物之间碱基互补配对而造成引物自连
C.退火温度过高可能导致PCR反应得不到任何扩增产物
D.第四轮循环产物中同时含有引物A和引物B的DNA片段所占的比例为 15/16
15.利用纤维素酶降解秸秆生产燃料乙醇,对缓解全球能源危机有重大意义。科研人员开展筛选、诱变及选育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相关研究,过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采集的黑土壤需经过高压蒸汽灭菌进行富集培养
B.需用牛肉膏、纤维素、琼脂等配制CMC平板
C.诱变处理使每个细菌的产纤维素酶能力都得到提高
D.人工筛选可以使产纤维素酶菌株发生定向进化
16.取自某生物(2n=8)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先用15N标记其8条双链DNA,之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得到了4个子细胞。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该原始生殖细胞培养期间完成了两次有丝分裂或一次完整的减数分裂过程
B.若进行有丝分裂,则4个子细胞中含15N的染色体的子细胞的比例一定是1/2
C.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含14N 的染色体均为8条
D.若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则4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一定都含15N
17.蝼蛄主要以农作物的根为食,对农作物危害很大。科研人员连续三年调查了农田中蝼蛄数量的变化情况,统计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年的5~7月间,蝼蛄都类似“J”形增长
B.从总体来看,这三年每年年底蝼蛄的数量都很少,因此不必进行
防治
C.从三年的统计状况来看,每亩农田中蝼蛄的环境容纳量约为10只
D.每年10~11月份引起蝼蛄种群数量骤减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天敌数量的增加
18.科学家为了研究性激素在胚胎生殖系统发育中所起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在家兔生殖系统分化之前,通过手术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的组织。当幼兔产出后,观察它们的性染色体组成及外生殖器的表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性染色体组成
外生殖器表现
未做手术
手术后
XY
雄性
雌性
XX
雌性
雌性
A.雄性器官的发育,可能需要睾丸提供激素信号,缺失此信号,发育出雌性器官
B.雌性器官的发育,需要卵巢提供激素信号,缺失此信号,发育出雄性器官
C.摘除即将发育为睾丸的组织后,给予一定量的睾酮刺激,可能发育成雄性
D.外生殖器的表现与性染色体的组成有关,也与激素水平有关
19.CD47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它可与巨噬细胞表面的信号调节蛋白结合,从而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肺癌、结肠癌等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CD47含量比正常细胞高1.6~5倍,导致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清除效果减弱。为证明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可以解除CD47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科学家按照如下流程进行了实验。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多次进行步骤①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分泌抗CD47抗体的B淋巴细胞
B.步骤②中可以利用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诱导完成细胞融合
C.经筛选可得到既能产生抗CD47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
D.对照组应在巨噬细胞+正常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加入单克隆抗体
20.某生物的卵原细胞在培养液中既能进行有丝分裂也能进行减数分裂。研究人员在该生物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现了“逆反”减数分裂现象。将一个双链均被14C标记的基因A1和一个双链均被13C标记的基因A2插入一个卵原细胞的一条染色体的两端。将此卵原细胞在普通12C培养液中培养,含插入基因的四分体发生一次互换。此卵原细胞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后,并发生如图所示的“逆反”减数分裂现象,共产生8个子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逆反”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在 MⅠ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在MⅡ分离
B.8个子细胞中,最多有4个卵细胞同时含有13C标记和14C标记
C.8个子细胞中,可能有1个卵细胞同时含有13C标记和14C标记、1个卵细胞含13C标记
D.8个子细胞中,可能有2个卵细胞同时含有13C标记和14C标记、6个极体含有13C标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2分)机体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产生高血糖,动物摄食会导致胃内分泌细胞分泌的G蛋白下降,G蛋白水平下降会降低饥饿感,进而调节摄食行为。高脂饮食能诱发胰岛素抵抗,对G蛋白分泌的影响与正常饮食无明显差异。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缓解高脂饮食诱发的胰岛素抵抗,升高G蛋白的含量。为了验证上述结论,请根据以下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及分析。
材料与用具:生长状况相同的正常小鼠若干只、普通饲料、高脂饲料、血糖测定仪、胰岛素分析仪、胃组织G蛋白分析仪。
(要求与说明:血糖、胰岛素和胃组织G蛋白测定的具体操作不要求。实验条件适宜)回答下列问题。
(1)完善实验思路。
①分别测定各实验鼠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胃组织G蛋白的含量。
②实验分组与处理: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实验鼠均分为3组。
甲组:18周普通饲料;乙组:12周普通饲料+ ;丙组: 。
③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按上述实验分组培养18周,每周定时测量各实验鼠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胃组织G蛋白的含量,计算各物质的相对含量。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系,用条形图表示第18周的检测结果,设甲组各指标水平均设置为1)。
(3)讨论与分析:
①根据题干分析,甲组小鼠摄入普通饲料后血糖升高时,小鼠机体限制血糖显著升高的机制是
(答出2点即可)。
②从分子水平分析,胰岛素抵抗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导致机体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使组织细胞 葡萄糖能力下降,引发高血糖。
22.(10分)湿地生态系统物种资源丰富,具有蓄水调洪、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图1为遭到人类活动影响的某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关系称为生态系统的 。据图分析,在该生态系统中,细菌的作用是 。
(2)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土壤中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灭该虫的含磷杀虫剂,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造成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
。
(3)有人研究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从卵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存活个体数与各发育期的关系,可反映出不同发育时期的死亡率变化,结果如图2。
根据图中数据, (填“能”或“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种群的年龄结构,原因是 。
(4)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沼蟹的环境容纳量减小。环境容纳量是指
。
(5)有人认为该生态系统生物的食物关系不能准确表示其能量流动关系。请使用箭头和文字在如图3所示方框内补充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不考虑与人的联系)。
23.(12分)SNP是一种NO供体,研究小组研究了SNP处理对
100 mmol·L-1NaCl胁迫下某植株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处理如下(处理期间每天更换营养液):
①植物营养液;② ;③植物营养液+100 mmol·L-1NaCl;④植物营养液+0.1 mmol·L-1SNP+100 mmol·L-1NaCl。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①
②
③
④
净光合速率/
(μmolCO2·m-2·s-1)
11.99
12.18
6.59
7.98
叶绿素含量/
(mg·g-1FW)
3.29
3.29
1.91
2.60
气孔导度/
(mol·m-2·s-1)
0.21
0.21
0.07
0.81
胞间CO2浓度/
(μL·L-1)
246.2
247.0
281.4
265.8
蒸腾速率/
(mmol·m-2·s-1)
3.82
3.84
6.59
7.98
(1)组②实验的处理应为 ,
组①、组②的实验结果说明
。
(2)实验时可用 (填溶液)提取光合色素,通过对比各组提取液对红光的吸收率来比较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不选用蓝紫光的原因是 。
(3)由表中数据推测,组③植物叶片中的 (填激素)含量上升,引起气孔导度降低,从而减弱蒸腾作用,增强植物的抵抗力。
(4)由表中数据推测,100 mmol·L-1NaCl处理条件下,净光合速率下降
(填“是”或“不是”)气孔因素限制,原因是 。
外源施加NO可 盐胁迫对植株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
24.(16分)在一次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发现有一个培养基中没有加入杠杆激素的培养瓶中也长出了与加有杠杆激素的培养瓶中一样的愈伤组织,瓶中还长出了一些某种真菌的菌落。
(1)回顾操作过程,操作环境的消毒过程、培养基和器具的灭菌过程应该没有问题,可能是对外植体的 处理时没有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或接种时没有在 操作。
(2)研究人员没有放弃这难得的机遇,初步做出一个假设,用未加杠杆激素的培养基继续进行实验:
①做出假设 。
②植物组织培养常用的固体培养基为 培养基,在此培养基上采用 法纯化培养该真菌。
③再增设一组实验,在培养基中加入经灭菌处理的该种真菌或经灭菌处理过的 的培养基,再接种外植体,其他环境条件与正常组织培养相同,观察能否培养出正常的愈伤组织。
④预测结果:如果产生了正常的愈伤组织,支持该假设。如果没有产生愈伤组织,不支持该假设。
(3)到该植物生长地考察发现,根系发达的植物土壤中该真菌的密度很大。设想用 技术将它们融合培育成一种新的植物。先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加入某些酶处理植物,制备出所需的
,真菌也做类似的处理。再经过诱导融合,组织培养,最终长成新的植物体。所用的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的主要作用是
。
(4)如果新植物成功地融合了真菌的某些特点,具有优于原植物的新性状,请写出一条新性状及猜想的依据
。
25.(10分)棉花为雌雄同株植物,某一品系的棉花野生型植株既不抗虫也不抗除草剂,如图为构建转基因植株的过程示意图,从中选择抗虫抗除草剂的单株甲和乙分别进行自交获得F1,F1性状表现如表所示。(不考虑相同目的基因多次插入受体细胞同一条染色体上的情况,A+表示有抗虫基因,A-表示没有抗虫基因;B+表示有抗除草剂基因,B-表示没有抗除草剂基因)
自交
亲本
F1植株数
抗虫
抗除草剂
抗虫不
抗除草剂
不抗虫
抗除草剂
甲
14
1
1
乙
11
4
1
(1)基因A和基因B在结构上的区别是 。采用Ti质粒作为载体的优势是 。为防止自身环化及相互连接,准备工作①中应至少使用 种不同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2)画出甲植株体细胞中A+、B+基因与染色体所有可能的位置关系(不考虑染色体复制后的情况)。
(3)若给甲自交后代F1植株喷施一定量的除草剂,则存活植株中含一个A+基因的占 。
(4)乙中的抗虫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分别有 个,乙测交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
选考模拟测试卷7
一、选择题
1.A 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使得大气温度升高,进而会影响农业生产;温室效应的主要特征是大气温度升高,因此,实现“碳中和”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全球变暖;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植树造林;尽量公交出行,少用私家车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
2.A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可通过诱导菊花幼叶发育为完整植株,其根本原因是菊花幼叶细胞具有菊花植株全套的遗传信息。
3.B 若这对夫妻相关基因组成都是纯合子(aa、AA),则不可能生下一个正常的孩子;若这对夫妻相关基因组成都是杂合子(如AA+和AA+),则可能生下正常孩子(A+A+);若这对夫妻相关基因组成都不携带显性突变基因,则基因组成都是aa,不可能生下一个正常的孩子;若这对夫妻相关基因组成都携带隐性突变基因,则基因组成都是Aa或aa,不可能生下一个正常的孩子。
4.B β珠蛋白基因的碱基组成都相同,都是A、G、T、C四种;β珠蛋白基因(A+)既有显性突变(A)又有隐性突变(a),突变导致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所以通过检测β珠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可确定这对夫妇体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类型;细胞的核DNA含量都相等;细胞的RNA含量与细胞代谢强弱有关,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
5.D 听到发令枪响开始起跑,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是条件反射;快速奔跑中,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速;运动中需要大量的能量,供氧不足时肌肉厌氧呼吸增加,会产生更多的乳酸;呼吸中枢在脑干,而不是小脑。
6.B 燕子飞翔天上,发出鸣音,声音属于物理信息;豆苗与杂草为竞争关系,“锄禾”是除去杂草,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落花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分解成无机物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7.D 肺炎链球菌的R型菌和S型菌为单细胞生物,不会发生细胞分化;多种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增大,属于衰老细胞的特征;克隆羊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8.C 囊泡属于生物膜系统,其和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相似;囊泡中物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该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但不是所有囊泡中的物质都会分泌到细胞外;囊泡能将正确的细胞“货物”运送到正确的目的地说明囊泡膜表面有与识别有关的物质;囊泡中的物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的过程中,没有通过磷脂双分子层,没有穿过生物膜。
9.C 该过程在沙漠的治沙过程中建立起绿色屏障,说明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0.A 干旱时,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增加,导致叶片气孔大量关闭是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不属于反馈调节;某湖泊中肉食性鱼类甲捕食草食性鱼类乙会导致乙的数量减少,乙的数量减少会导致甲的数量随之减少,两种鱼形成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垂体产生的TSH刺激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增加抑制TSH的分泌,该过程中存在甲状腺激素对TSH的负反馈调节;动物需氧呼吸过程中ATP合成增加,细胞中ATP积累导致需氧呼吸减缓,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
11.A 变异是不定向的,鼹鼠眼部视力退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鼹鼠眼部视力退化、嗅觉发达,能使鼹鼠更好地适应穴居生活;鼹鼠的嗅觉发达,能够辨识立体空间方位的不同气味,嗅觉不发达个体更容易被淘汰;鼹鼠对穴居生活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2.C ①表示转录,发生RNA聚合酶与含有p21基因的启动子结合;过程②表示翻译,可发生多个核糖体结合在物质A上共同合成多个相同的p21蛋白分子;失活的CDK2cyclinE使细胞周期停在G1期,不进入S期,将导致细胞周期中M期细胞比例下降;由题图可知,正常情况下p53蛋白会被降解。
13.A ①处为管状叶,其细胞中含有大的液泡和叶绿体,可用于植物质壁分离实验的观察;①处为管状叶,其组织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可用于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但②处为鳞片叶,其组织细胞中不含叶绿体,不可用于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取②处内表皮细胞镜检,由于细胞中含有大的液泡,所以观察到细胞核不是位于细胞中央;取③处尖端2~3 mm处的组织细胞,解离后细胞死亡,所以不可连续观察有丝分裂过程。
14.D 变性的温度>延伸的温度>退火的温度;设计引物时需要避免引物之间进行碱基互补配对,造成引物自连,若引物自连,则引物无法结合模板链;退火目的是使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DNA单链结合,故退火温度过高可能导致引物无法与两条DNA单链结合,从而使PCR反应得不到任何扩增产物;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DNA复制n次,共形成2n个DNA,其中2个DNA含有母链和子链(引物A或引物B),(2n-2)个DNA都含有子链(含有引物A和引物B)。第四轮循环即DNA复制4次,共形成16个DNA,其中2个DNA含有引物A或引物B,14个DNA含有引物A和引物B,占7/8。
15.D 为避免菌种被杀死,采集的黑土壤不能高压蒸汽灭菌;本实验目的是选育高产纤维素酶菌株,故应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培养,不能添加牛肉膏;诱变处理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故诱变处理不能使每个细菌的产纤维素酶能力提高;人工筛选是定向的,在该定向选择的作用下,可以使产纤维素酶菌株向着高产的方向发生定向进化
16.B 原始生殖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一个原始生殖细胞进行2次有丝分裂可得到4个子细胞,一个原始生殖细胞进行1次完整的减数分裂也可以得到4个子细胞。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2~1。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形成2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均是15N/14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每个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均是15N/14N。若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则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前的间期DNA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形成4个子细胞,每个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均是15N/14N。
17.A 从题图中可以看出,每年5~7月份种群数量类似于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因在作物生长期蝼蛄数量较多,对作物危害很大,在年底蝼蛄数量少的时候应进行防治;每亩农田中的蝼蛄的环境容纳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跟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图中数据无法确定蝼蛄的环境容纳量;每年10~11月份蝼蛄数量减少的原因是农田中作物的减少,农产品被收获,导致蝼蛄没有食物的来源。
18.B 根据表格信息,通过手术摘除性染色体组成为XY的胚胎即将发育为睾丸的组织,幼兔产出后,外生殖器表现为雌性,说明雄性器官的发育,需要睾丸提供激素信号,缺失此信号,将发育出雌性器官;通过手术摘除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胚胎即将发育为卵巢的组织,幼兔产出后,外生殖器表现仍为雌性;根据A项分析,摘除即将发育为睾丸的组织后,给予一定量的睾酮刺激,可能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导致发育成雄性;综上所述,外生殖器的表现与性染色体的组成有关,也与激素水平有关。
19.D 多次进行步骤①的目的是加强免疫,获得更多分泌抗CD47抗体的B淋巴细胞;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可以利用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经两次筛选可得到既能产生抗CD47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对照组应为在巨噬细胞+肿瘤细胞共培养体系中不加入单克隆抗体。
20.C 据图可知,“逆反”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在MⅡ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在MⅠ分离;据题意可知,此卵原细胞共产生 8个子细胞,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然后又进行一次“逆反”减数分裂,因此只能形成2个卵细胞;据题意可知,一个卵原细胞共产生 8个子细胞,该卵原细胞一个染色体两端均插入14C标记的基因A1和13C标记的基因A2,在普通12C培养液中培养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的2个卵原细胞均有一个染色体两端均插入14C标记的基因A1和13C标记的基因A2,然后这2个卵原细胞分别进行一次“逆反”减数分裂,其中一个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由于含插入基因的四分体发生一次互换、发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且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可能产生的子细胞是一条染色体同时含14C标记和含13C标记的细胞和两条染色体都不含14C标记和13C标记的细胞,另一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可能产生的子细胞是一条染色体含14C标记和一条染色体含13C 标记的细胞和两条染色体都不含14C标记和13C标记的细胞,然后这两个卵原细胞分别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同源染色体分离,最终可能形成有1个卵细胞同时含有13C标记和14C标记、1个卵细胞含13C标记;据题意分析可知,有可能2个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都产生的是一条染色体同时含14C标记和含13C标记的细胞和两条染色体都不含14C标记和13C标记的细胞,这样就可能形成2个卵细胞同时含有13C标记和14C标记,但其余6个极体应该是都不含14C标记和13C标记。
二、非选择题
21.解析:(1)本实验要验证有氧运动能缓解高脂饮食诱发胰岛素抵抗和提高G蛋白含量,自变量为是否添加高脂饲料和是否进行有氧运动,因变量为胰岛素和胃组织G蛋白的含量;饲喂普通饲料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高脂饲料组和有氧运动组为实验组,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故实验思路如下:
①分别测定各实验鼠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胃组织G蛋白的
含量。
②实验分组与处理: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实验鼠均分为3组。
甲组:18周普通饲料;乙组(培养时间要相同):12周普通饲料+6周高脂饲料;丙组:12周普通饲料+6周高脂饲料+有氧运动。
③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按上述实验分组培养18周,每周定时测量各实验鼠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胃组织G蛋白的含量,计算各物质的相对含量。
(2)高脂饮食能诱发胰岛素抵抗,血糖会升高,其胰岛素含量增加,但高脂饮食对G蛋白分泌的影响与正常饮食无明显差异,相比甲组,乙组中的血糖和胰岛素含量更高,但G蛋白含量相等。由于有氧运动能缓解高脂饮食诱发胰岛素抵抗和提高G蛋白含量,相比乙组,血糖和胰岛素含量都有所下降,G蛋白含量上升。具体实验结果见答案。
(3)①动物摄食会导致胃内分泌细胞分泌的G蛋白下降,G蛋白水平下降会降低饥饿感,进而调节摄食行为。甲组小鼠摄入普通饲料后血糖升高时,会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降低血糖浓度,而且摄食会引起胃组织G蛋白水平下降,降低了饥饿感,减少了摄食量,从而限制血糖进一步升高。
②胰岛素的功能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要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才能起作用,从分子水平分析,胰岛素抵抗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结构改变或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导致机体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使组织细胞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引发高血糖。
答案:(1)6周高脂饲料 12周普通饲料+6周高脂饲料+有氧运动
(2)验证有氧运动能缓解高脂饮食诱发的胰岛素抵抗和提升G蛋白含量的实验结果图
(3)①血糖升高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降低血糖浓度;摄食引起胃内分泌细胞分泌的G蛋白水平下降,降低了饥饿感,减少了摄食量,从而限制血糖进一步升高 ②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结构改变或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 摄取和利用(或摄取、储存和利用)
22.解析:(1)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属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据图分析,在该生态系统中,细菌既能分解藻类和大米草,也能作为食细菌线虫的食物,所以在该生态系统中,细菌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2)由于含磷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藻类数量增加,通过食物链“藻类→植食性线虫→沼蟹”会引起沼蟹数量增加,破坏大米草根系,从而造成大米草数量下降。
(3)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组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图中反映出的是不同发育期存活数量的变化,而不是种群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总数,所以图中数据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种群的年龄结构。
(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是环境容纳量,用K值表示。
(5)食草虫以大米草为食,海螺和植食性线虫以藻类为食,所以大米草的能量流入食草虫中,藻类的能量流入海螺和植食性线虫中,细菌可以为食细菌线虫提供能量,也能分解食细菌线虫的遗体残骸,所以细菌和食细菌线虫之间用双箭头连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见
答案。
答案:(1)营养结构 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2)因含磷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藻类数量增加,通过食物链“藻类→植食性线虫→沼蟹”会引起沼蟹数量增加,破坏大米草根系,从而造成大米草数量下降
(3)不能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组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图中反映出的是不同发育期存活数量的变化,而不是种群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总数
(4)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5)
23.解析:(1)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组②实验应是单独使用SNP,所以组②的处理应为植物营养液+0.1 mmol·L-1SNP。组①、组②的变量为是否添加SNP,即是否施加外源NO,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数据基本没有差别,说明外源施加NO对正常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以及蒸腾速率无明显影响。
(2)实验时可用无水乙醇提取光合色素。因为类胡萝卜素也吸收蓝紫光,如果用蓝紫光的吸收率来比较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会造成干扰。
(3)由表中数据可知,组③植物叶片中气孔导度降低,从而减弱蒸腾作用,增强植物的抵抗力,推测与脱落酸含量上升有关。
(4)由表中组①和组③数据推测,100 mmol·L-1NaCl处理条件下,净光合速率下降不是气孔因素限制,原因是气孔导度虽然下降,但胞间CO2浓度升高。外源施加NO可以降低盐胁迫对植株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
答案:(1)植物营养液+0.1 mmol·L-1SNP 外源施加NO对正常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以及蒸腾速率无明显影响
(2)无水乙醇 类胡萝卜素也吸收蓝紫光,会造成干扰
(3)脱落酸
(4)不是 气孔导度虽然下降,但胞间CO2浓度升高 降低
24.解析:(1)为了避免杂菌污染,需要对培养基和器具进行灭菌,并对外植体进行消毒处理,接种操作应该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如果操作环境的消毒过程、培养基和器具的灭菌过程都没有问题,而被杂菌污染,可能是对外植体的消毒处理时没有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或接种外植体时没有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导致的。
(2)根据题干信息,针对题述现象的原因做出的假设是“该种菌产生了有杠杆激素作用的物质”。植物组织培养通常选用MS培养基,微生物纯化培养可采用平板划线法。在原有操作的基础上,增设一组实验,在MS培养基中加入经灭菌处理的该种真菌或经灭菌处理过的培养过该菌的培养基;如果产生了正常的愈伤组织,支持该假设。
(3)根系发达的植物土壤中该真菌的密度很大,说明该菌对植物有利,可以推测该菌和植物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将植物细胞和真菌细胞融合形成新的植物,需要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加入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植物,制备出所需的原生质体,用类似的方法获取真菌原生质体。在获得原生质体的过程中,加入蔗糖溶液可以维持渗透压,使原生质体的形态不被破坏。
(4)根据假设“该种菌产生了有杠杆激素作用的物质”,可以猜想新的植物获得了一些新性状:①植物吸收矿质元素能力强,适应贫瘠的土壤,因为真菌为异养,能从环境中吸收所需的物质;②植物修复损伤能力强,因为实验显示该菌使植物容易产生愈伤组织;③植物营养物质更加丰富,因为会表达真菌的蛋白质或因为是多倍体;④植物生长速度更快,因为真菌会产生植物激素类物质。
答案:(1)消毒 酒精灯火焰旁
(2)①该种菌产生了有杠杆激素作用的物质(或该种菌产生了杠杆激素) ②MS 平板划线 ③(纯化)培养过该菌
(3)体细胞杂交 原生质体 维持渗透压,使原生质体的形态不被
破坏
(4)①植物吸收矿质元素能力强,适应贫瘠的土壤,因为真菌为异养,能从环境中吸收所需的物质;②植物修复损伤能力强,因为实验显示该菌使植物容易产生愈伤组织;③植物营养物质更加丰富,因为会表达真菌的蛋白质或因为是多倍体;④植物生长速度更快,因为真菌会产生植物激素类物质
25.解析:(1)基因A和基因B在结构上的区别是碱基对的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农杆菌中的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因此采用Ti质粒作为载体的优势是其具有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DNA上的TDNA。为防止自身环化及相互连接,准备工作①中应至少使用4种不同的限制酶(其中切割含抗虫基因A的DNA时用2种不同的限制酶,切割含抗除草剂基因B的DNA时用另外2种不同的限制酶)。
(2)甲自交后,抗虫∶不抗虫=15∶1,抗除草剂∶不抗除草剂=15∶1,说明植株甲的2对染色体上插入了2个A+基因和2个B+基因,且各自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又因为后代未出现不抗虫不抗除草剂植株,说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上分别插入了A+和B+基因,而另一对同源染色体有两种情况可能A+、B+两个基因都插入了一条染色体上,也可能分别插入两条染色体上,以上两种情况均会导致14∶1∶1的结果。图见答案。
(3)若给甲自交后代F1植株喷施一定量的除草剂,抗虫抗除草剂∶抗虫不抗除草剂∶不抗虫抗除草剂=14∶1∶1,所以存活下来的为15/16。则存活植株中含一个A+基因(2对同源染色体共4条染色体,只有一条染色体上有A+,其余3条染色体上均没有,相当于在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的F2中4个基因中只有一个显性基因,其余均为隐性基因)的占4÷(16-1)=4/15。
(4)乙自交后,抗虫∶不抗虫=15∶1,抗除草剂∶不抗除草剂=3∶1,说明植株乙的2对染色体上插入了2个A+基因和1个B+基因。乙中的抗虫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分别有2个、1个。乙自交得到的F1植株中抗虫抗除草剂∶抗虫不抗除草剂∶不抗虫抗除草剂=11∶4∶1,说明抗虫基因2个A+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而抗除草剂基因B+与A+不连锁即不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如果B+与A+连锁即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不会出现抗虫抗除草剂∶抗虫不抗除草剂∶不抗虫抗除草剂=11∶4∶1,后代会出现既不抗虫也不抗除草剂的个体,与题意不符。在知道乙个体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位置之后,计算乙测交的后代,乙产生的配子含抗性基因情况为A+A+、A+、A+B+、B+,测交的个体产生的配子只有一种,且不含A+和B+相当于A-B-,所以后代是
A+ A+ ∶ B+ ∶A+ ∶A+ B+ ,表型以及比例是抗虫不抗除草剂∶不抗虫抗除草剂∶抗虫抗除草剂=2∶1∶1(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
答案:(1)碱基对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 具备可以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DNA上的TDNA 4
(2)
(3)4/15
(4)2个、1 抗虫抗除草剂∶抗虫不抗除草剂∶不抗虫抗除草剂=1∶2∶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2023届高三生物选考模拟预测卷含答案8,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2023届高三生物选考模拟预测卷含答案6,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第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2023届高三生物选考模拟预测卷含答案4,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