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综合训练题
展开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时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处应填入( )
A.朱元璋称帝 B.蒙古灭金
C.李自成起义 D.签订《尼布楚条约》
2.如图是七年级某同学制作的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思维导图,其中空白处应填( )
A.建立行省制度 B.设厂卫特务机构
C.设立南书房 D.设立军机处
3.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
A.元朝B.明朝C.清朝D.宋朝
4.明朝时严格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
A.《通典》 B.《史记》 C.《资治通鉴》 D.“四书”“五经”
5.科举考试采取八股文的形式开始于( )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6.明洪武十三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控制军队B.强化皇权
C.钳制思想D.铲除异己
7.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8.明太祖时以监视、侦查官民言行为主要职责的机构是( )
A.六部 B.锦衣卫 C.军机处 D.中书省
9.下列人物具有的共同点是( )
A.盛世局面的开创者 B.结束分裂的统一者
C.崭新王朝的缔造者 D.中外交流的推动者
10.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以下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B.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2/3
C.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D.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11.某同学在研究明朝朱元璋改革官职制度时,绘制了下方示意图。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机构 B.加强中央集权
C.抵制地方豪强 D.实行文化专制
12.朱元璋结束了元朝统治并在今天的哪个城市称帝( )
A. 北京 B.南京 C.杭州 D.盛京
13.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
A.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 B.使科举考试形式多样
C.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 D.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14.明朝朱元璋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的根本目的是( )
A.扩大机构的管理权限 B.解除民族压迫
C.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D.监视官民
15.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
A.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趋于合理 B.地方行政监察体制日益完善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未来的三天两夜里,这些连成片的房屋就是考生的居所(见下图),他们要在这里按考官公布的题目写下“八股文”——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文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郊……
——顾炎武
(1)材料一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哪一朝代?“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哪些书籍?
(2)材料一中选官制度的取士标准是什么?指出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据材料二,说明顾炎武抨击八股文的理由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客观评价科举制?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锦衣卫”是明朝哪位皇帝在位时设立的?设立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职官志》
(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六部”向谁负责?
材料三:在宋代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吴晗
(3)根据材料三,分析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1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老儒钱宰低声吟咏的小诗,被明太祖知道后,被遣送回家。
(1)材料一中图一示意图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中丞相的职能是什么?
(2)明清时期是我国专制时代的晚期。图二反映的哪一措施使皇权高度膨胀?材料二中老儒钱宰低声吟咏的小诗之所以被明太祖知道,与哪个机构的工作有关?后来明成祖又设立了什么机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年号洪武。故A正确;1234年,蒙古灭金,故排除B项;1627年,李自成起义,故排除C项;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故排除D项。故选A。
2.B【详解】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主要是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丞相制度开始于秦朝,废除于明朝;六部:工、户、礼、兵、刑、吏);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侍卫亲军,由皇帝直接指挥。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符合题意;行省制度是元朝时期建立,排除A;设立南书房和军机处都是清朝时期,排除C和D。故选B。
3.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故B符合题意;元朝、清朝、宋朝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4.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D项正确;《通典》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从远古时代的黄帝起,到唐玄宗天宝末年止,不是明朝规定的考试科目,排除A项;《史记》和《资治通鉴》不是明朝规定的考试科目,排除BC项。故选D项。
5.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我国历史中,科举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担负着为国家选择人才的重任,到了明清时期,统治者将八股文定为考试的形式,故D符合题意;隋朝创立了科举制,未实行八股取士,故A不符合题意;唐朝发展了科举制,未实行八股取士,故B不符合题意;元朝没有实行科举制,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为了进一步加强权力,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B符合题意;明太祖为分散兵权,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事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A不符合题意;明太祖为了牵制思想,科举考试采取八股取士,C不符合题意;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强化皇权,不是铲除异己,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7.C【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大大加强君权,C项正确;唐朝、元朝、清朝与题干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8.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时以监视、侦查官民言行为主要职责的机构是锦衣卫,体现了皇权的强化,B项正确;六部是行政机构,雍正设立 军机处, 中书省是行政机构,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9.C【详解】隋文帝建立了隋朝,宋太祖建立了宋朝,元世祖建立了元朝,明太祖建立了明朝,所以他们都是崭新王朝的缔造者,故选C;宋太祖、元世祖等都没有开创盛世,排除A;宋太祖没有建立大一统的王朝,排除B;中外交流的推动者与他们都不相符,排除D。
10.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叙述是描写叙述,即对事物进行形象化的阐述。历史评价是对某个对象进行一系列的综合分析、研究和评估,从而确定对象的意义、价值或者状态。ABD项是历史史实的叙述,C项是对八股取士的评价,属于历史评价。故选C。
11.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军事上,设五军都督府,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朱元璋改革官制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为增加政府机构,排除A项;题干材料显示的朱元璋是在中央改革官职制度,排除C项;题干材料显示的是朱元璋改革官职制度,与文化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368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在应天称帝,应天就是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B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3.D【详解】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问题。这种八股取士制度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D。
14.C【详解】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强化皇权,在地方上取消了行中书省,设立了“三司”。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直接对皇帝负责。为了监视官民,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故选C;朱元璋改革官制并没有显著的扩大机构的管理权限,A错误;封建社会民族压迫被解除的说法绝对化,B错误;监视官民是朱元璋改革官制的作用之一,不是根本目的,D错误。故选C。
15.D【详解】根据材料内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可知,古代地方行政机构变化较大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不断调整,D项正确;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趋于合理,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地方行政监察体制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地方行政机构权力不断扩大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
(1)明朝。四书五经。
(2)考试成绩。隋炀帝设进士科。不利于人才发展(败坏人才:禁锢人们的思想)。
(3)积极:扩大了选官范围:有利于选拔到有真才实学的人;推动了教育发展;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消极: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培养的是皇帝旨义的顺从者。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考官公布的题目写下“八股文”——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丈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由此可知开始的文章分八个部分。结合课本所学,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四五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问题,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2)依据材料一“考生的居所”“考官公布的题目”说明选官制度是通过参加考试,由此得出:取士标准是考试成绩;结合课本所学,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由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由此得出八股取士败坏人才,即不利于人才的发展。
(3)依据课本所学,科举制的诞生后,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也可以参加考试,凭才学做官,由此得出科举制积极的作用:扩大了选官范围:有利于选拔到有真才实学的人;推动了教育发展;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由材料二明朝的八股取士的影响,得出: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培养的是皇帝旨义的顺从者。
17.【答案】
(1)明太祖;加强皇权。
(2)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皇帝。
(3)君主专制的强化。
【分析】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明太祖设立锦衣卫;这是为了加强皇权。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可知,这就是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根据所学可知,六部向皇帝负责。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坐、站、跪”可知,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18.【答案】
(1)秦朝;管理行政,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2)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锦衣卫。东厂。
(3)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皇权不断膨胀,相权不断削弱。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一示意图“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因此图片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秦朝开创的;图示中丞相的职能是管理行政,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2)根据图二“皇帝、六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所以图片反映的是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所以材料二中老儒钱宰低声吟咏的小诗之所以被明太祖知道,与锦衣卫的工作有关;后来明成祖又设立了东厂。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皇权不断膨胀,相权不断削弱。
【同步讲义】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讲义: 这是一份【同步讲义】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讲义,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测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综合训练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