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 实验题专项训练:物质 六年级科学下册+答案解析(教科版)
展开小升初 实验题专项训练:物质 六年级科学下册 教科版 含解析
一、实验题
1.在探究“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实验中,有下列实验器材可供选择。
①两杯常温的自来水 ②两杯不冒热气的温水 ③两杯冒着热气的热水
④两块相同的玻璃片 ⑤两块相同的铝片 ⑥酒精灯、火柴、小废物桶
⑦试管夹或坩埚钳
(1)在①、②和③之间,你的选择是( ),原因是( )。
(2)在④和⑤之间,你选择的是( ),原因是( )。
(3)在这个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中,不同的条件是:( )。
(4)小水珠形成的原因是( )。
(5)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 )。
2.人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什么不同?写出实验探究的过程。
实验材料
( )
实验方法
( )
实验结论
( )
回忆“小苏打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实验”,完成后面的问题。
3.做实验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时,要保证很多条件都相同,其中不包括( )。
A.两杯水同样多 B.两杯水的温度相同
C.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D.每次加入的食盐和小苏打同样多
4.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小苏打最合适?( )
A.等第一份小苏打被搅拌一会儿之后
B.等第一份小苏打溶解一些之后
C.等第一份小苏打完全溶解之后
5.能说明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是( )。
A.搅拌后,小苏打水变成了不太透明的白色
B.搅拌停止后,水是清澈透明的,杯底有白色的物质
C.搅拌停止后,水是清澈透明的,杯底什么都没有
6.第一组在50毫升水中按照要求加入了3份小苏打,充分搅拌后,第三份没有完全溶解,在记录的时候,应该记录50毫升水能溶解___________份小苏打。
7.风的形成实验
实验现象:罩上大塑料瓶后,蜡烛的火焰____________。再点燃蚊香后观察到烟往____________飘。
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体积会____________,热空气会____________,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空气不停的____________形成了____________。
六①班科学小组的同学用卡纸做了一个纸拱然后在上面放垫圈进行实验探究。
8.在图上用箭头画出纸拱上放垫圈的受力情况。
9.当放第3个垫圈时,纸拱塌了,这个纸拱承受了( )个垫圈的压力。
10.要增强这个纸拱的抗弯曲能力,做法是( )。
11.下面是有关小苏打和白醋变化的实验:
(1)先在玻璃杯中倒入20毫升白醋,再倒入一匙小苏打。我们看到有________产生,并听到啪啪的声音。用手触摸玻璃杯的外壁,能感觉到玻璃杯的外壁比原来________(填“凉”或“热”)一些。
(2)如下图所示,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倒向燃烧的蜡烛火焰,火焰区会________,说明该气体能________。
(3)经过科学家的不断实验,我们现在知道这种气体是________。生活中,这种气体的应用比较广泛。请你列举1个例子:________。
下面是一位同学用不同的方法,把下列物体按轻重排序的记录。请你根据记录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比较方法
排序结果(从轻到重依次排序)
预测
②<③<④<①<⑤
掂一掂
②<④<⑤<③<①
物体
木块
乒乓球
塑料块
磁扣
螺母
称一称
回形针数量(个)
60
15
30
45
50
12.称量物体的工具名称是________。
13.请根据实验结果,将以上物体按从轻到重的顺序排列:(只写物体序号)________。
14.这三次排序的结果一样吗?哪种方法更准确?
15.请根据下表实验数据回答问题。
纸的种类
刚开始的温度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黑色纸
10℃
13℃
14℃
17℃
19℃
22℃
白色纸
10℃
11℃
12℃
13℃
15℃
17℃
粉色纸
10℃
11℃
13℃
15℃
16℃
19℃
(1)上面的实验研究的是物体的____________与吸热能力的关系。
(2)分析三组数据,我们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可以用上面的实验结果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夏天人们喜欢穿浅色衣服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某小组在做有关“溶解”探究实验记录如下,请完成表格要求。
物质
刚放入水中
充分搅拌后(选择正确选项)
是否溶解(是的画“√”,不是的画“×”)
A小苏打
颗粒慢慢变小
颗粒消失
( )
B食用油
浮在水面
①浮在水面 ②消失( )
( )
C砂子
沉在杯底
①沉在杯底 ②消失( )
( )
17.回忆探究铁生锈的实验,回答:
铁容易生锈的是( ),不容易生锈的是( )。使用蒸馏水的原因是蒸馏水中没有( )。铁生锈的必备条件是( ),如果想加速生锈,可以加点( )。
利用实验室提供的下列材料检验红薯中是否含有淀粉∶①红薯②小刀③酒精灯④铁架台⑤滴管⑥碘酒⑦淀粉⑧硫酸铜溶液。
18.检验红薯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探究活动中需要用到的材料有_ _。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②⑤⑥
19.在实验中,要将碘酒滴在__ 。
A.红薯的创口上. B.红薯的两头上 C.红薯的表皮上
20.我看到的现象是∶滴入碘酒的红薯会______。我得出的结论是∶红薯中_______。
21.下列物质中都含有淀粉的一组是_ 。
A.黄豆、土豆、豌豆 B.韭菜、西红柿、瓢儿菜 C.西瓜、胡豆、豌豆
22.请你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来研究搅拌能否加快味精在水中的溶解。根据实验结果把下表补充完整。
不改变的条件
改变的条件
味精完全溶解所用的时间
水的体积水的温度
味精质量
搅拌
______________
不搅拌
______________
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小白在公园玩耍时,发现公园的铁栅栏生锈了,而且铁栅栏的上部生锈不严重,下部生锈却非常严重,这引起了小白的注意。他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于是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与研究:
(1)如图是小白观察比较铁与铁锈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它们在颜色、延展性、导电性等方面都不同,
( )(填“铁片”或“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铁的这些现象表明,铁与铁锈( )(填“是”或“不是”)同一种物质。
(2)小白从铁栅栏上取下一块铁锈进行研究(如图所示),结合你课堂中做过的实验,图中的小灯泡( ) (填“会”或“不会”)发光。
(3)为了弄清楚为什么铁栅栏的下部比上部更容易生锈,小白猜测铁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于是,小白设计了对比试验:将一枚铁钉放置在空气中,另一枚放置在潮湿的餐巾纸上。如图所示:
①在这个实验中,不同的条件是( )。
②通过观察发现:铁钉放置在空气中生锈比较( ),放置在潮湿的餐巾纸上生锈比较( )。
③通过分析,我们知道铁在( ) 的空气中容易生锈,空气和( ) 是使铁生锈的主要因素。
24.水的沸腾实验。
(1)写出图中实验所用的实验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始加热后,我们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沸腾后,我们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我们把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袋子会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塑料袋的变化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实验方法:用3个同样大小的试管,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和食用油。把一枚铁钉放在①号试管里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放在②号试管里,完全浸没在食用油中;再有一枚铁钉放在③号试管里,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分别放置一周后,观察实验现象:
①号试管与空气接触的铁钉( )。
②号试管完全浸入食用油里的铁钉( )。
③号试管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里的铁钉( )。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认为铁钉生锈与( )和( )有关。
26.某科学小组进行了这样一次实验,如图所示:甲试管中把铁钉放在一团湿棉花球上;乙试管中把铁钉放入后,注入经煮沸(赶走空气)快速冷却的水,将铁钉浸没后,在水面上加上一层植物油;丙试管中放入铁钉并加入少量的干燥剂,再放上一团干的棉花球。
(1)上图所示是用于研究的( )一个实验装置。
(2)在甲试管中,铁钉能够和水与空气充分接触,而在乙试管中,铁钉只能和( )接触,水面上的植物油能很好地防止( )溶解到水中;丙试管中铁钉只能和( )接触,因为试管中的干燥剂能很好地吸收空气中的( )。
(3)一星期后观察发现,( )试管中的铁钉锈蚀比较严重,而( )和( )两支试管中的铁钉基本上没有生锈。
(4)该实验证明,铁钉的生锈与( )和( )这两个因素都有关系。
模拟制作钢筋混泥土,做承重测试,知道钢筋在其中的作用。
实验材料:长方形塑料盒、食用油、刷子、铁丝、沙子、石子 石膏粉、水、木棒
27.根据图示,写出实验步骤。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8.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铁丝作用是______。
我们知道,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状态会发生改变。对此,小明展开了研究:
29.小明应该选用( )来进行研究。
A.气温计(-30℃~50℃) B.体温计(35℃~42℃)
C.实验室用红液温度计(-20℃~110℃)
30.首先,他在试管中加入了一定量的纯净水,在水面处做好标记,并用温度计测量了水温。小明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操作中,方法( )是正确的。
A. B. C.
31.小明测得这杯水的温度如图所示:
读作:( ) 写作: ( )
32.接着,他在塑料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并在碎冰中加入较多的盐。加入较多的盐,是为了( )。
A.制造更低的温度 B.制造更高的温度 C.使温度保持不变
33.试管里的水在结冰过程中,温度下降了,说明水( )。
A.放出了热量 B.吸收了热量
C.没有放出热量也没有吸收热量
34.小明连续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得到下表的数据。
分析记录表,小明发现:水在( )℃开始结冰,由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
35.水完全结冰后,冰柱的高度( ) (填“高于”或“低于”)原来标记的水面高度,说明水结冰后,体积( )(填“变大”或“变小”)。
36.研究结束后,过了几天,小明发现竖直放置的试管中的水少了(如图),你认为“消失”的水到哪里去了?
37.生活中有很多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如小石块。开动你聪明的大脑想一想如何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呢?
(1)所需材料:量筒、石块、水。
(2)过程与方法:把水缓缓倒入量筒中,读出水的体积(图一)是_______________;
把石块慢慢浸入水中,读出水和石块的体积(图二)是_____________。
(3)通过计算,我知道石块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__。
38.分离白糖和水的实验
实验过程:
(1)在蒸发皿里倒入约10毫升的糖水,把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的石棉网上。
(2)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加热,加热时,用玻璃杯不断搅拌,发现_________越来越少,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有_________分离出来。在糖水快要蒸干之前,熄灭酒精灯。
实验结论:用 _________的方法能分离出糖水中的糖。
参考答案:
1. ② 冒着热气就可以变成水蒸气,方便凝结成小水珠 ④ 玻璃片透明能够方便观察 玻璃片的温度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小水珠 露珠的形成
【详解】(1)在①、②和③之间,选择两杯冒着热气的热水,这样就有水蒸气,形成了产生小水珠的条件之一;
(2)在④和⑤之间,选择两块相同的玻璃片,玻璃片透明能够方便观察;
(3)在这个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中,不同的条件是玻璃片的温度;实验时,用酒精灯给其中一块玻璃片加热,另一块玻璃片不加热;
(4)小水珠形成的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小水珠;
(5)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水这种现象叫凝结,露珠、雾的形成都属于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2. 水槽、水、广口瓶、胶管、玻璃片、澄清的石灰水、玻璃管 在广口瓶里装着澄清的石灰水,用胶塞固定直玻璃管和弯玻璃管,首先通过弯玻璃管吸气,让瓶外的空气经石灰水进入人体,观察石灰水变化,再通过直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气,观察石灰水变浑吗? 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气体相比,二氧化碳增多。
【分析】人类呼吸出的气体还是主要以氮气为主78%左右,二氧化碳略少于21%,另外也有氧气,因为你不可能把吸入的氧气全都消耗掉,当然还有少量的其他其气体。与呼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说明人体的呼吸过程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详解】根据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通常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测是否有二氧化碳气体。
所需要的材料:水槽、水、广口瓶、胶管、玻璃片、澄清的石灰水、玻璃管;
实验的过程:在广口瓶里装着澄清的石灰水,用胶塞固定直玻璃管和弯玻璃管,首先通过弯玻璃管吸气,让瓶外的空气经石灰水进入人体,观察石灰水变化,再通过直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气,观察石灰水变浑吗?
实验的现象: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的结论: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气体相比,二氧化碳增多。
3.C 4.C 5.C 6.2
【解析】根据溶解能力实验的认识,要知道水能溶解多少克小苏打,可以先向水中加入一点小苏打,记下加了多少克,等溶解完了再加入同样多的小苏打,一直加到刚刚不能溶解完,计算加入最后一次之前总共加了多少。
3.在做“比较小苏打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实验,两杯水温度相同、每次放入的小苏打和食盐克数相同都是保持不变的等量,唯一的变量是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4.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放进前一份食盐后,马上放第二份食盐,说法错误,应该是等上一份食盐完全溶解后再放入下一份;
5.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能说明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是搅拌停止后,水是清澈透明的,杯底什么都没有。
6.做“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实验时,同量的小苏打一定要一份一份地加入,直到不能溶解为止。溶解的份数是指在水中完全溶解的份数,如果没有在水中完全溶解,则不被计算在内。
7. 倾斜 瓶内 膨胀 上升 流动 风
【详解】风的形成实验操作中,当罩上大塑料瓶后,蜡烛的火焰向上飘,再点燃蚊香后观察到烟往塑料瓶内飘。这是因为蜡烛点燃后加热空气,热空气体积膨胀上升,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带动蚊香烟流入瓶内,这样空气不停地流动就形成了风。
8. 9.2 10.抵住拱足
【分析】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了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抵住拱足,能使拱的形状保持不变,拱就能承载更大的重量。
8.纸拱受力时的特点:能将向下的压力向相邻的部分传递,并产生向下和向外的推力;
9.当放第3个垫圈时,拱形塌下来了。据此可以说这个拱形能承载的最大重量是2个垫圈。
10.根据拱形承受力的认识,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抵住拱足,能使拱的形状保持不变,拱就能承载更大的重量。
11. 气泡 凉 熄灭 灭火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灭火器
【分析】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了大量的气泡,产生的气体可使燃烧的火柴慢慢熄灭,科学研究后发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详解】(1)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会看到有大量气泡产生,这是化学变化,要吸收热量,所以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感觉到玻璃杯外壁的温度变凉。
(2)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倒向火焰,火焰会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3)经过不断实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比如根据不支持燃烧这个特点,人们制成了二氧化碳灭火器。
12.天平 13.②③④⑤① 14.答:不一样,用天平称准确。
【解析】12.天平是称量物体质量的仪器。使用前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将游码调整零刻度值,待指针指到刻度盘的中央。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和加游码的读数。
13.物体按从轻到重的顺序排列:②③④⑤① ,乒乓球、塑料块、磁扣、螺母、木块。乒乓球最轻,木块最重。
14.三次排序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天平是比预测和垫一垫更为精确的称量仪器,所以用天平称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物体按轻重排序,要求学生掌握使用天平。
15. 颜色 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浅色物体比深色物体吸热慢,凉快
【分析】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光和吸热的本领不同。深色物体反光能力弱,吸收热的本领强;浅色物体,反光能力强,吸收热的本领弱。
【详解】(1)根据题干可知,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唯一的变量是物体的颜色,所以研究的是:物体的颜色与吸热能力的关系。
(2)分析三组数据,我们发现:深色物体反光能力弱,吸收热的本领强;浅色物体,反光能力强,吸收热的本领弱。
(3)浅色物体,反光能力强,吸收热的本领弱。夏天人们喜欢穿浅色衣服是因为浅色物体比深色物体吸热慢。
16. √ ① × ① ×
【详解】许多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但是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小苏打刚放入水中颗粒慢慢变小,充分搅拌后颗粒消失,说明小苏打能够溶解在水中;食用油刚放入水中时浮在水面上,充分搅拌后仍然漂浮在水面上,说明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砂子刚放入水中时沉在杯底,充分搅拌后仍然沉在杯底,说明砂子不溶解于水。
17. A B、C 空气 水和空气 盐
【详解】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铁容易生锈的是A,因为与水和空气接触密切;不容易生锈的是B和C,因为只与空气或水接触;使用蒸馏水的原因是蒸馏水中没有空气。在有盐和醋等酸碱性液体的情况下,生锈程度会加深,速度会加快。
18.C 19.A 20. 变蓝 淀粉 21.A
【分析】所谓淀粉类食物,主要指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及根茎类蔬菜。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有大米、小麦、玉米等,根茎类蔬菜则包括土豆、薯类、山药等。此外,各种豆类和香蕉等含淀粉比较多的水果也包括在淀粉类食物中。
18.检验红薯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探究活动中需要用到的材料有小刀、红薯、滴管、碘酒等,过程是用小刀将红薯切一块下来,然后用滴管吸几滴碘酒,滴在红薯的创口上,观察其变化。
19.向红薯的创口上滴碘酒,如果观察到马铃薯变蓝,说明马铃薯中含有淀粉;如果观察到马铃薯不变蓝,说明马铃薯中不含淀粉。
20.由于碘酒遇到淀粉会变蓝,红薯中含有淀粉,所以滴入碘酒的红薯会变蓝;
21.淀粉类食物,主要指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及根茎类蔬菜。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有大米、小麦、玉米等,根茎类蔬菜则包括土豆、薯类、山药等。此外,各种豆类和香蕉等含淀粉比较多的水果也包括在淀粉类食物中。黄豆、土豆、豌豆中都含有淀粉。
22. 短 长 搅拌能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分析】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
【详解】对比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搅拌能否加快味精在水中的溶解,所以唯一的变量是是否搅拌,其他条件比如水的体积、水的温度、味精质量都要保持不变;我们会发现,搅拌味精的话,味精完全溶解所用的时间短,而不搅拌的话时间会长。所以通过实验现象我们可以知道搅拌能加快味精在水中的溶解。
23. 铁锈 不是 不会 水 慢 快 潮湿 水
【详解】(1)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与铁锈不是同一种物质。铁锈是一种红褐色物质,不像铁那么坚硬,容易脱落。铁锈颜色变为红褐色、变粗糙、吸水性变强、硬度变小、韧性变差、易碎、不能被磁铁吸引、不能导电、导热性变差。(2)铁锈是一种松脆多孔的物质,铁锈是暗红色的、铁锈表面是粗糙的、铁锈的表面无光泽、铁锈不具有导电性、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小白从铁栅栏上取下一块铁锈进行研究(如图所示),结合你课堂中做过的实验,图中的小灯泡不会发光,因为锈不具有导电性。(3)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小白设计了对比试验:①在这个实验中,不同的条件是水分。②通过观察发现:铁钉放置在空气中生锈比较慢,放置在潮湿的餐巾纸上生锈比较快。③通过分析,我们知道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空气和水是使铁生锈的主要因素。
24. 温度计、烧杯、三脚架、酒精灯 水面逐渐出现白雾,再加热一段时间,有气泡从水底上升 水底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并不停地翻腾起来 袋子会鼓起来 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分析】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
【详解】(1)观察图片,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酒精灯、三脚架、烧杯、温度计。
(2)开始加热时,观察到水面逐渐出现白雾,再加热一段时间,有气泡从水底上升。
(3)水沸腾后,观察到水底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并不停地翻腾起来。
(4)如果我们把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袋子会鼓起来,因为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5)塑料袋的变化说明: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25. 没有生锈 没有生锈 生锈了 空气 水
【分析】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隔绝空气、水和铁制品的接触,能够有效防止生锈。
【详解】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设计对比实验来验证铁生锈的条件,把一枚铁钉放在①号试管里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放在②号试管里,完全浸没在食用油中;再有一枚铁钉放在③号试管里,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分别放置一周后,观察到①号试管与空气接触的铁钉没有生锈。②号试管完全浸入食用油里的铁钉没有生锈。③号试管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里的铁钉生锈了。这说明铁钉生锈与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26. 铁生锈 水 空气 空气 水 甲 乙 丙 水 空气
【分析】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详解】(1)根据题干可知,图中所示是用于研究的铁生锈一个实验装置。
(2)根据题干可知,在甲试管中,铁钉能够和水与空气充分接触,而在乙试管中,铁钉只能和水接触,水面上的植物油能很好地防止空气溶解到水中;丙试管中铁钉只能和空气接触,因为试管中的干燥剂能很好地吸收空气中的水;
(3)一星期后观察发现甲试管中的铁钉与水和空气接触最为密切,所以锈蚀比较严重,乙、丙两支试管中的铁钉只与空气或水其中一个接触,所以基本上没有生锈。
(4)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27.①准备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塑料盒,在塑料盒内壁抹上食用油。
②把铁丝弯成能放进塑料盒的 S 形,备用。
③将各占三分之一的石子、沙、石膏粉倒入杯中,加水搅拌成混合物。
④在一个盒内倒满混合物,在另一个盒内倒入一半混合物,放入两根 S形铁丝,再倒满混合物。
⑤用小棒将两个塑料盒里的糊状物抹平,放置一天。
⑥轻轻倒扣塑料盒,取出其中的长方形硬块做承重对比实验。 28. 同样厚度的预制块,其中放入铁丝网的,其抗压性明显增强 铁丝主要起到抗拉的作用。
【分析】钢筋混凝土是指先用钢筋扎成一定的框架,再在框架内外浇筑混凝土,钢筋的框架在其中起增加强度的作用。
27.根据题干图示可知,实验步骤是:
①准备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塑料盒,在塑料盒内壁抹上食用油。②把铁丝弯成能放进塑料盒的 S 形,备用。③将各占三分之一的石子、沙、石膏粉倒入杯中,加水搅拌成混合物。④在一个盒内倒满混合物,在另一个盒内倒入一半混合物,放入两根 S形铁丝,再倒满混合物。⑤用小棒将两个塑料盒里的糊状物抹平,放置一天。⑥轻轻倒扣塑料盒,取出其中的长方形硬块做承重对比实验。
28.由于钢筋的框架在其中起增加强度的作用,所以同样厚度的预制块,其中放入铁丝网的,其抗压性明显增强,铁丝主要起到抗拉的作用。
29.C 30.B 31. 二十七摄氏度 27℃ 32.A 33.A 34.0 35. 高于 变大 36.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当中去了
【解析】29.温度计是测温仪器的总称,可以准确的判断和测量温度,利用液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等的现象为设计的依据。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测量水温应该选择实验室用红液温度计。
30.观测温度计的读数时,手拿温度计的上端,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31.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C,且液柱在零刻度线的下方,说明温度在零下,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C。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柱在20和30之间过7个小格,此时温度是27℃,写作二十七摄氏度;
32.用冰降温的原理是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吸热,自然使得温度下降,从而达到制冷的作用。
33.通常情况下,水在0℃以下的环境就会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慢慢变成了固体状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水的凝固。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4.通常情况下,水在0℃以下的环境就会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慢慢变成了固体状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水的凝固。
35.当水结成了冰后,体积增加了,冰柱的高度高于原来标记的水面高度。
36.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时时刻刻都可以蒸发,研究结束后,过了几天,小明发现竖直放置的试管中的水少了“消失”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当中去了。
37. 100mL 150mL 50立方厘米
【详解】借助量筒,放入一定量的水,然后放入不规则固体,根据水面上升的刻度来计算体积。1mL=1立方厘米。我们可以借助量筒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待液面稳定后读数并记录结果。然后将不规则物体直接放入量筒,待液面稳定再次读数记录结果。两次结果的差就是该物体的体积。图一倒入水的体积是100mL,把石块慢慢浸入水中,图二的水和石块的体积是150mL,则石块的体积为150mL-100mL=50mL=50立方厘米。
38. 水 白糖 加热蒸发
【分析】溶解在水中的白糖能用蒸发的方法把白糖和水分离出来。给杯子中的糖水加热,可以分离白糖和水。
【详解】实验过程:(2)由于水蒸发要变成水蒸气,所以加热的时候,用玻璃杯不断搅拌,我们会看到水会越来越少,这是因为水蒸发了;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有白糖分离出来。
实验结论:溶解在水中的白糖能用蒸发的方法把白糖和水分离出来。给杯子中的糖水加热,可以分离白糖和水。
小升初 实验题专项训练:生命的延续 六年级科学下册+答案解析(教科版): 这是一份小升初 实验题专项训练:生命的延续 六年级科学下册+答案解析(教科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观察的内容,这种繁殖方式选择的是植物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升初 实验题专项训练:宇宙 六年级科学下册+答案解析(教科版): 这是一份小升初 实验题专项训练:宇宙 六年级科学下册+答案解析(教科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升初 实验题专项训练:人工世界 六年级科学下册+答案解析(教科版): 这是一份小升初 实验题专项训练:人工世界 六年级科学下册+答案解析(教科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