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 第23课 教案
展开23 月光曲
《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皮鞋匠兄妹俩,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课文共有10个自然段,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了贝多芬,并点明他创作《月光曲》的故事是一个传说;第二部分(第2~10 自然段)详细记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及《月光曲》的意境。
第二部分的三轮对话叙述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具体背景。皮鞋匠兄妹俩手足情深,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也被兄妹俩的手足之情打动,进屋弹起了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遇到知音,不由得产生了创作激情,想再给盲姑娘弹一首曲子。这三轮对话描写得很精彩,语言简练,饱含着皮鞋匠兄妹和贝多芬的情感,内涵丰富,设计巧妙,揭示了贝多芬弹完一曲又弹一曲的原因,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而是借皮鞋匠兄妹俩的联想和想象表达出来,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清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转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想象!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无限向往,为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提供了依托。
1.学习本课8个生字,并掌握“幽静”“断断续续”“陶醉”等词语。
2.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并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并学习作者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4.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并学习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
2.通过细读文本,了解贝多芬创作的缘由,进一步体会贝多芬对盲姑娘的善意和艺术创作的美好。
教学难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体会贝多芬为穷苦人民造福和自身不向命运低头的高尚人格。
1.字词教学
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如:“幽静”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相关情境的图片来理解,并对“幽静”与“清幽”这组近义词加以辨别,来体会作者的用词严谨妥当。
2.阅读理解
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从而深入探究贝多芬弹了一曲又一曲的原因,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最后,通过品读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
3.习作运用
通过课文第9自然段,学习作者由音乐联想到海面、月光、微云等景物,再由海面、月光、微云等景物经过想象,构成了由三幅画面组成的明月升起的绮丽画面这样的表达方法。从而感受音乐的魅力,真正做到将联想和想象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1.通过查字典明白“谱”“菜”“茵”等8个生字的读音及它们的正确写法;通过查字典等方法理解“幽静”“纯熟”“波涛汹涌”等新词。
2.收集课文主人公贝多芬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作品。
3.借助查阅资料初读,读懂课文内容。
4.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本课8个生字,并掌握“幽静”“断断续续”“陶醉”等词语。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大意。
3.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板块一 音乐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月光曲》片段,揭示课题,引导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信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2.过渡:贝多芬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他创作了许多美妙的乐曲,更因为他始终持有这样的观点:“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刚才我们听到的《月光曲》,其创作过程就与他的这番话紧密关联。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月光下莱茵河畔的小镇,亲眼看看名曲诞生的情景,亲耳聆听名曲的最初演奏。(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
(2)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通过借助资料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3)思考课文围绕《月光曲》写了哪些内容。
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茵、粼”为前鼻音。“券”读quàn,不要读成juàn。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
“谱”左窄右宽,右边书写紧凑,上下点撇呼应。
“盲”上宽下窄,第二笔横画拉长,“目”的宽度与上面竖折相当。
4.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谱写 钢琴 幽静 断断续续 茅屋
烛光 失明 纯熟 清幽 琴键 景象 陶醉
(1)“幽静”: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相关情境的图片来理解。
幽静
(2)“清幽”:与“幽静”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静”,而“清幽”侧重于“清”。
5.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6.交流汇报课文围绕《月光曲》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介贝多芬及《月光曲》。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详细记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及《月光曲》的意境。
7.总结:在一个幽静的夜晚,小镇上的一对兄妹激起了音乐家贝多芬的灵感,创作出了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课后,请同学们把文章中与月亮有关的词语摘抄下来。下节课,我们再来好好地、仔细地欣赏这一名曲!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2.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并学习作者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情操。
板块一 复习旧知,解读词语
1.师:上节课让大家摘抄与月亮有关的词语,现在咱们听写一组与月亮有关的词语。提笔即练字,请规范、工整、快速地书写。
披上银纱 格外清幽 微波粼粼
洒遍银光 越升越高 穿过微云
2.师生齐读词语,走进文本指名学生朗读。
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我仿佛看见皎洁的月光正照耀着大海,海上银光闪闪。
师:这就叫微波粼粼,洒满——(银光)。
预设:我仿佛看见大海起风了,浪花高高的、雪亮雪亮的。
师:这就叫浪花——(雪亮),接连——(涌来)。
师总结:同学们,通过朗读感觉词语,这样原本枯燥的文字就有了活力,就有了魅力无穷的形象。让我们齐读一遍,再一次走进《月光曲》。(板书课题)
板块二 问题探究,品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并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小组合作,画出重点语句,并在旁做批注。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2)贝多芬为什么弹曲子给盲姑娘听?
(3)为什么弹完一曲又一曲?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问题一:
预设:学生找到课文第3自然段中兄妹俩的对话。从对话中去感受他们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妹妹的善解人意。
句段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从“那有多好哇!”“不过随便说说”可以看出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迫切心情和她的善解人意及对哥哥的劝慰。
问题二:
过渡:这一幕兄妹互相体贴的对话正好传入音乐家贝多芬的耳中,这位一心想为穷苦人民造福的伟人面对如此热爱音乐的妹妹怎能不感动呢?于是他推开门,轻轻走了进去。为兄妹俩弹了一首曲子。
句段2: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1)师:盲姑娘为什么激动?
预设1:因为盲姑娘从纯熟的琴声中听出了弹琴的正是贝多芬本人。
预设2:因为她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2)读出盲姑娘孩的激动。
问题三:
贝多芬为什么愿意为盲姑娘再弹奏一曲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学生:从妹妹双目失明和对音乐的热爱以及难以言表的激动中去思考)
预设:盲姑娘的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贝多芬因他乡遇知音而激动,于是产生了要为她弹奏第二首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油然而生。
过渡:就是在这样一个幽静的夜晚,在莱茵河旁的小镇上,在一间茅草屋里,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就这样谱写成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钢琴曲吧!
板块三 示范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第9自然段。把学生带入诗一般的意境之中。(播放课件,在音乐《月光曲》和画面的配合下朗诵)
2.过渡:画面和音乐美吗?其实书本里描绘的更美,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找出写得美的词句,并想想美在哪里?
3.这么美的景色,全是皮鞋匠亲眼看到的吗?用横线画出实实在在的事物,用波浪线画出联想的句子。
4.指导感情朗读。
(1)课件出示想象的句子,并给每一部分配上相关的图片,指导朗读。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读出清幽、舒缓之感。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读出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波折之感。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读出高潮的高昂激越。
(2)自由读——配乐指名读——齐读。读出大海的美,读出它的变化。
5.体会联想的写作手法的妙处。
师:写文章的时候,如果既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一定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情感也会更加深刻!不过,联想和想象必须建立在自己见闻的基础上,而且必须与主题相关,为主题服务。
板块四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月光曲美妙的乐曲美好的心灵
2.小结:贝多芬生活在奥地利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他对劳动人民充满了尊重和同情。他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皮鞋匠兄妹俩带来了一份温暖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他的音乐是一副良药,治好了盲姑娘的眼睛;他的音乐是一盏明灯,照亮了盲姑娘的心灵。
3.推荐学生课后再去听听贝多芬的其他作品,加深对音乐的认识。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欣赏乐曲,发散思维。以课文中涉及的乐曲导入,更能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到课文高潮部分,教师配乐示范读,指名学生配乐读,全班配乐朗诵。通过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诗一般的意境之中。
2.注重朗读,感受美好。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学生只有真正地理解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在读中体会贝多芬同情、帮助兄妹俩的高尚品质。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的、最深刻的。在教学中,通过指名读、男女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兄妹俩生活的凄楚和酸涩以及内心对音乐的热爱。更重要的是读出他们之间的互相体贴、互相爱护、手足情深的兄妹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