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3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课件PPT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9275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章 第3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课件PPT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9275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章 第3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课件PPT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9275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章 第3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课件PPT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92753/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章 第3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课件PPT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92753/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章 第3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课件PPT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92753/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章 第3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课件PPT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92753/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章 第3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课件PPT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92753/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一地理 同步课件 同步练习(中图版2019 必修第二册)
- 第2章 第1节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2章 第2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2章 第1节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2章 第2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2章 第3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第2章 第3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第2章 第3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课件PPT,共60页。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课前 |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目前,许多大城市居住压力大,交通拥堵,就医困难,环境质量恶化,居民幸福感下降。这些被称为“城市病”,其“病因”是城市发展过快和城市规划不合理。什么是城镇化?为什么城镇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城市病”?解决“城市病”的“药方”是什么?提示:城镇化过程会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压力,引发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等诸多“城市病”。针对“城市病”,应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基础清单】一、城镇化的概念1.内含2.表现(1)人口的集中过程: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化水平______、城镇规模扩大。(2)乡村向城镇的转化过程。①__________用地扩展。②功能进一步分化。③__________发生较大变化。上升城镇建设土地景观(3)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①由第一产业向____________产业转变。②城市文明向乡村地区扩散。3.相互关系:人口、空间地域和经济结构的转化是相互关联、相互________的。(1)前提:第二、第三产业在特定地域的____________。(2)结果:人口的集中、____________的转化。第二、第三影响空间集聚空间地域二、世界不同地区城镇化特点1.整体特点(1)过程在加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明显差异。(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开始时间晚于发达国家。(3)目前,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已进入______阶段;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较低,但城镇化速度______。成熟加快[小提醒]注意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速度的区别。前者主要由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镇化速度快,但城镇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2.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工业化很高高减慢稳定逆城市化东京名古屋老龄化很低贫民窟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三、城镇化的利弊1.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规模城镇空间以人为核心生态文明【名师助学】想一想1:为什么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答案】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城镇人口数量已超过了发达国家,但由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因此,城镇人口数量大不代表城镇化水平高,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新观念:郊区城镇化和逆城市化(1)郊区城镇化: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部分人口转向近郊区,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2)逆城市化:人口迁往远郊或农村。逆城市化不是城镇化的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趋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小科普:城市空心化城市空心化指在一些大都市,由于都心地带(相当于中国的特大城市建成区)经济承载量过大而造成的人均基础设施费用过高、人均生活费用过高、商务费用过高、闲暇时间损失过高等弊端,使一部分都心居民、机构和企业逃离都心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并伴随着大量经济资源的浪费。想一想2:下面两幅图反映出的城镇化问题分别是什么?【答案】“龟兔赛跑”反映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城市看海”反映城市地面硬化、积水问题。1.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最主要指标是 ( )A.城镇人口规模 B.城镇用地规模C.城镇人口比重 D.城镇GDP总量【答案】C【解析】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表现是 ( )A.起步早,发展慢B.起步晚,发展快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答案】B【解析】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表现主要有城镇化起步晚,发展快,城镇化水平低;乡村人口向城镇移动。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 557万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 415万人,占50.32%。据此,完成第3~4题。3.目前我国城镇化所处的阶段是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 D.无法判断4.关于我国目前所处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镇化水平高,城镇人口增长趋缓B.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人口增长缓慢C.人口向城镇集聚,城镇化速度加快D.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重大【答案】3.B 4.C【解析】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中期阶段,此阶段人口向城镇集聚,城镇化速度加快,第二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重大。5.个别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难以见到“蓝天碧水”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多雨天,少晴天B.沙尘暴使得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小,水体中泥沙含量变大C.城市建设大兴土木,尘土飞扬,污水横流D.城市生活、生产及交通排放出废气(尾气)造成大气污染,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的排放造成水体污染【答案】D【解析】城镇化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环境问题,如城市生活、生产及交通排放出废气(尾气)造成大气污染,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的排放造成水体污染,使得“蓝天碧水”在城市中很难见到。课堂 |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情境探究】材料一 城市发展“纳瑟姆曲线”规律显示,当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时,代表经济发展势头较为缓慢的准备阶段,这个国家尚处于农业社会;当城镇化水平超过30%时,第一个拐点出现,代表经济发展势头极为迅猛的高速阶段,这个国家进入工业社会;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到超过70%之后,出现第二个拐点,代表经济发展势头再次趋于平缓的成熟阶段,这时,这个国家也就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进入后工业社会。城镇化及其进程下图为“我国城镇化‘纳瑟姆’曲线图”。材料二 下表示意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平均气温差。(1)1990—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所处的阶段以及该阶段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答案】阶段:加速发展阶段。特点: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城镇数量增加,城镇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镇密集地区和城镇群。(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答案】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整合提升】1.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空差异(1)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从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进程来看,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2)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地区差异。2.发展中国家两类特殊的城镇化(1)虚假城镇化。①概念: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又称过度城镇化、超前城镇化。②特征及影响:城镇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镇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城市病”。③典型地区: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如巴西。(2)滞后城镇化。①概念: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②特征及影响: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镇化的发展,结果不仅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③典型地区: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学以致用】[考向1:城镇化的内涵和标志]下表为“我国某地区城市发展情况统计表”。读表,回答第1~2题。1.表格显示的现象中,不能直接反映城镇化进程的是 ( )A.甲 B.乙C.丙 D.丁2.近年来,该地区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B.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C.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D.城市中心区的萎缩【答案】1.B 2.C【解析】第1题,表中甲表示城镇数目增多,能反映城镇用地规模扩大,丙表示城镇人口数量增加,丁表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三者都能直接反映城镇化进程。工业总产值变化不能直接反映城镇化进程。第2题,读表可知,该地区工业总产值、城镇人口和城镇人口比重升高很快,因此最有可能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促进了城镇化,C项正确。[考向2:世界城镇化发展的特点]下图中的曲线分别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第3~4题。3.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国家对应的乡村人口比重为 ( )A.20%~30% B.30%~40%C.40%~50% D.60%~70%4.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答案】3.B 4.A【解析】第3题,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城镇化率最高为66%左右,对应的乡村人口比重最小,大约为34%,B项正确。第4题,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城镇化率最低,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说明该国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可判断为中国。在此期间,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是城镇化率提高的主要动力;A项正确。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逆城市化主要出现在城镇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期间我国尚未出现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与其他三国相比,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考向3: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下图为安徽省1990—2030年城镇化水平统计及预测图。读图,完成第5~6题。5.安徽省城镇化进程的表现有 ( )A.2000—2010年已进入城镇化后期成熟阶段B.2020—2030年城镇化速度最快C.2010—2012年城镇化速度减缓D.1990—1995年城镇化速度最慢6.目前安徽省城镇化进程的特点是 ( )A.水平较低,发展较快 B.水平较高,发展快C.水平低,发展慢 D.水平高,发展慢【答案】5.D 6.A【解析】第5题,2000—2010年为城镇化中期加速阶段;2010—2012年城镇化水平仍在快速增长,且城镇化速度比2020—2030年快;1990—1995年城镇化速度最慢。第6题,安徽省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处于城镇化中期加速阶段。【情境探究】材料一 生态城市模式下,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材料二 漫画《城市病诊断书》。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图中“城市病”有哪些表现?【答案】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堵、资源短缺。(2)分析导致上述“城市病”的“病因”。【答案】城镇化速度快,城镇规模过大,与经济发展不协调。(3)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答案】环境方面: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交通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能源利用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整合提升】1.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2.城镇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及治理措施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①建设卫星城,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①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②治理城市环境,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③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④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城市的“五岛”效应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城市气候的特征可归纳为城市“五岛” 效应。(1)浊岛——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2)热岛——市区气温比郊区高。(3)干岛——白天市区近地面的水汽低于郊区。(4)湿岛——夜晚市区近地面的水汽高于郊区。(5)雨岛——市区局地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多于郊区。【学以致用】[考向1: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右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第1~2题。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 )A.10~15千米 B.15~20千米C.20~25千米 D.25~30千米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 该城市 (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1.B 2.C【解析】第1题,图中三条折线分别代表1989年、2002年、2015年距市中心不同距离的不透水面比例,分别比较10~15千米、15~20千米、20~25千米、25~30千米的区域,可以很直观地看出15~20千米区域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也说明该区域内城镇化速度最快,B项正确。第2题,不透水面的增加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阻止了雨水的下渗,地下水位会下降,地表径流会增多;由于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会减少;地面的硬化使得城市整体空气湿度降低;与绿地相比,硬化的地面增温速度更快,地表气温会升高,故①③错误,②④正确。[考向2:城镇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第3~4题。材料一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公布的2018年“蓝天保卫战”成果数据显示:PM2.5(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1%,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可入肺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的年均浓度也大幅降低。材料二 截至2015年末,全国累计有26个城市建成投运城轨线路116条,运营线路长度3 612千米。2015年新增青岛、南昌、淮安和兰州4个运营城市;全国新增15条运营线路,438千米运营线路长度。3.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正致力于改善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 ( )①大气污染 ②绿地面积少 ③交通拥挤 ④就业困难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4.修建城市轻轨铁路,除了能改善城市交通,还可以 ( )A.改善城市的景观 B.提高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C.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D.调整城市的经济结构【答案】3.B 4.C【解析】第3题,材料一涉及的是大气质量问题,材料二涉及的是交通线的问题。第4题,修建城市轻轨铁路能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缓解交通拥堵,减轻大气污染。[考向3:城市问题的解决措施]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握手楼”数量逐渐增多,高度不断增加。下图示意某城中村的“握手楼”。据此,完成第5~7题。5.“握手楼”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城市 ( )A.经济落后 B.土地紧张C.环境恶化 D.交通拥堵6.“握手楼”集中区域最有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 )①车辆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 ②建筑通风、采光条件极差 ③建筑质量差,容易倒塌 ④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相对较差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7.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是 ( )A.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B.修建城市立交,改善交通条件C.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居民就业D.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答案】5.B 6.B 7.A【解析】第5题,“握手楼”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且楼层越来越高,说明城市用地紧张,导致住房拥挤,B项正确;“握手楼”的大量出现会导致环境恶化,加剧交通拥挤。第6题,住房拥挤导致无规划乱建造房屋,致使住房更加拥挤,房屋过于密集,通风、采光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相对较差,②④正确;房屋密集,道路狭窄,车辆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①正确;建筑质量和住房拥挤无关,③错误。第7题,城市住房拥挤产生的根源在于城市人口过多,乱建房屋的原因是管理力度不够,所以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A项正确;修建城市立交,改善交通条件,主要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不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居民就业,能够缓解就业紧张状况,但不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能够暂时缓解城市住房拥挤状况,但不是根本措施。拓展 |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教材疑难助解】教材第47页 探索城镇化。深圳快速城镇化受经济发展、政策、产业引进、人口迁入等因素共同影响。教材第48页 思考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教材第49页 思考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开始早,目前水平高、速度放缓;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目前水平低、速度快。教材第51页 活动1.发达国家城镇化开始早,目前城镇化水平高、速度放缓;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开始晚,目前水平低、速度加快;中国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末城镇化快速发展,之前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均值,而后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均值。2.城镇化都经历初期起步,中期快速发展,成熟期速度放缓、稳步变化的过程。教材第51页 思考1.成都市整体上向外扩张,不同时期扩张的方向、速度有差异。2.成都市扩张后,城市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为城市及周边地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周边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化;成都市发展后,其经济、科技、文化向周边地区辐射和传播。教材第52页 思考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等。教材第52页 思考略。教材第54页 思考1.大城镇少,小城镇多;分布均匀;城镇化水平高。2.产业发展、社会资源均衡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没有出现过分集中的局面,人口迁移流向呈多向性;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推进。教材第54~55页 作业题1.(1)我国城市群沿海多、内地少,东部多、西部少,集中在高速铁路线交会地带。(2)当今经济的主体是第二、第三产业,第二、第三产业主要依托城市而存在,所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群多;城市群需要高速铁路网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在高速铁路网密集地带,城市群也多。2.大城市数目少、小城市数目多,这是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同一等级城市数目持续增加,这是因为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扩张。3.【课外实践探究】探究城市的“多岛效应”由于城镇化的影响,城市气候呈现出所谓的“多岛效应”,即“热岛”“湿岛”“干岛”“雨岛”“浊岛”等。[探究活动]下图为“珠江三角洲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1)图中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在夏季午后气温的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的风向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 风自郊区吹向市区(2)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讨论中,某同学提出可在郊区增加生态林面积,以此改善市区绿地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你认为此做法是否合理?请判断并简要说明依据。【答案】合理。如造林位置处于城市环流范围之内,由郊区流向城区的空气经过生态林的调温和净化作用,可以改善大气质量。(3)试解释城市被称为“浊岛”的原因。【答案】城市居民燃烧矿物燃料排出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烟气,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大量尾气,这些大量尘粒使大气中凝结核增多,导致大气能见度较低,晴天少。(4)根据图文材料,选择“多岛效应”中的某一项作为主题,就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并补充完成以下基本研究思路。[自主实践]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城市,调查它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活动建议如下。(1)通过走访、实地调查等形式,了解该城市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2)通过走访、查阅资料等形式,了解该城市环境主管部门已采取的措施及治理工作中的困难。(3)综合上述材料,提出较为具体的解决方案。(4)通过与同学交流、写倡议书、写调查报告等形式,展示你的研究成果。课后 | 限时训练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