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考化学三年(2020-2022)模拟(二模)题分类汇编-10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高考化学三年(2020-2022)模拟(二模)题分类汇编-10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高考化学三年(2020-2022)模拟(二模)题分类汇编-10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一、单选题1.(2022·北京海淀·统考二模)向AgNO3溶液中通入过量SO2,过程和现象如图。经检验,白色沉淀为Ag2SO3;灰色固体中含有A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中生成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2Ag++SO2+H2O=Ag2SO3↓+2H+B.①中未生成Ag2SO4,证明溶度积:Ksp(Ag2SO3)<Ksp(Ag2SO4)C.②中的现象体现了Ag+的氧化性D.该实验条件下,SO2与AgNO3反应生成Ag2SO3的速率大于生成Ag的速率2.(2022·北京海淀·统考二模)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解释或结论中,不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试剂A现象结论A酸性KMnO4溶液紫色褪去SO2具有还原性B新制氯水黄绿色褪去SO2具有漂白性CH2S溶液出现淡黄色浑浊SO2具有氧化性D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无明显变化,一段时间后产生白色沉淀硫元素从+4价被氧化到+6价 A.A B.B C.C D.D3.(2022·北京西城·统考二模)实验I和实验II中,均有气体产生。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NaHSO3溶液中:c(SO)>c(H2SO3) B.I中有CO2生成C.II中产生白色沉淀 D.I和II中溶液的pH均增大4.(2022·北京顺义·统考二模)实验室制备下列物质,所选用的试剂及制备装置合理的是 物质试剂ANH3Ca(OH)2+NH4ClBSO2H2SO4(浓)+Cu片CNO2HNO3(稀)+Cu片DCH3COOCH2CH3C2H5OH+ CH3COOH A.A B.B C.C D.D5.(2021·北京昌平·统考二模)下列变化中,气体被还原的是A.将SO2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溶液红色褪去B.将氯气通入KBr溶液,溶液变黄C.氢气通入氧化铜中加热,黑色固体变为红色D.氨气通入AlCl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6.(2021·北京西城·统考二模)下列解释事实的方程式正确的是A.CO2通入过量的NaOH溶液中:CO2+OH-=B.SO2的催化氧化反应:2SO2+O22SO3C.过氧化钠做呼吸面具的供氧剂:Na2O2+CO2=Na2CO3+O2D.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Cl2+H2O⇌2H++Cl-+ClO-7.(2021·北京房山·统考二模)实验小组设计如图所示装置,验证SO2性质,对实验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A.甲中制备SO2利用了硫酸的强氧化性B.乙中红色花瓣褪色,说明SO2具有漂白性C.丙中溶液红色变浅,说明SO2能与碱溶液反应D.若验证SO2具有还原性,可在甲乙装置间增加盛有饱和NaHSO3溶液的洗气瓶8.(2021·北京顺义·统考二模)在给定条件下,下列所示物质间转化合理的是A.Mg(OH)2MgCl2(aq)MgB.CuCuSO4Cu(NO3)2C.浓盐酸Cl2漂白粉D.FeOFeCl3(aq)无水FeCl39.(2021·北京顺义·统考二模)固体Na2S溶于水呈碱性且放出有臭味的气体,俗称“臭碱”。工业上可利用反应Na2SO4+2CNa2S+2CO2↑来制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Na2S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S2-+H2OHS-+OH-B.Na2S可以在空气中长期放置不会变质C.反应中生成1mol“臭碱”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8molD.该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为1:210.(2020·北京朝阳·统考二模)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夹持及尾气处理仪器略去),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a中试剂b中试剂c中试剂实验目的装置A氨水CaO无制取并收集氨气B浓盐酸MnO2饱和NaCl溶液制备纯净的Cl2C浓盐酸Na2CO3Na2SiO3溶液比较酸性强弱:H2CO3>H2SiO3D浓硫酸Na2SO3KMnO4酸性溶液验证SO2具有还原性 A.A B.B C.C D.D11.(2020·北京丰台·统考二模)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CO2、NO2或SO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B.疫苗一般应冷藏存放,以避免蛋白质变性C.泡沫灭火器可用于一般的起火,但不适用于电器起火D.水中的钢闸门连接电源的负极,可防止钢闸门被腐蚀12.(2020·北京海淀·二模)下列实验操作能达成实验目的且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除去中的先后通过盛有酸性溶液、浓硫酸的洗气瓶B除去溶液中的加入过量溶液,过滤,向沉淀中加入适量盐酸C检验溶液中含有加入溶液D检验稀硫酸催化淀粉水解的产物为葡萄糖向水解后的溶液中直接加入新制,加热 A.A B.B C.C D.D13.(2020·北京海淀·二模)下列依据实验方案和现象对浓硫酸性质做出的判断合理的是实验方案实验I:实验II:实验现象试纸中心区域变黑,边缘变红黑色固体溶解,溶液接近无色(溶液中锰元素仅以存在),产生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无色气体A.由I可知,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B.由I可知,浓硫酸具有弱酸性C.由II可知,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D.由II可知,浓硫酸具有吸水性14.(2020·北京丰台·统考二模)某小组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铜与浓硫酸反应时,发现试管中有黑色物质产生。同学猜测,黑色物质中可能含有CuO、Cu2S和CuS,针对产生的黑色物质,该小组同学继续进行实验探究,获得数据如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硫酸浓度/ mol·L﹣1黑色物质出现的温度∕℃黑色物质消失的温度∕℃15约150约23616约140约25018约120不消失 A.硫酸浓度越大,黑色物质越易出现、越难消失B.黑色物质消失过程中有SO2、H2S生成C.硫酸浓度为16 mol·L﹣1时,先升温至250℃以上,再将铜丝与浓硫酸接触,可以避免产生黑色物质D.取黑色物质洗涤、干燥后,加稀硫酸充分混合,固体质量不变,说明黑色物质中不含CuO15.(2020·北京西城·统考二模)下列关于离子检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取某盐溶液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溶液中含有NH4+B.取某溶液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滴加氯水,溶液变红色,该溶液中含有Fe2+C.取某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D.取某无色溶液通入Cl2,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下层呈紫色,该溶液中一定含有I−
参考答案:1.B【分析】结合检验结果可推测向AgNO3溶液中通入过量SO2发生2Ag++SO2+H2O=Ag2SO3↓+2H+,放置过程中有Ag生成是因为过量的SO2将部分Ag+还原。【详解】A.①中生成的白色沉淀为Ag2SO3,则SO2和水提供亚硫酸根离子,AgNO3溶液提供Ag+,发生复分解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g++SO2+H2O=Ag2SO3↓+2H+,A正确;B.①中硫酸根离子主要来自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氧化部分二氧化硫得到,不能得到Ag2SO4可能是因为硫酸根离子浓度小于亚硫酸根离子浓度导致的,因此不能证明Ag2SO3更难溶,也就不能说明Ksp(Ag2SO3)<Ksp(Ag2SO4),B错误;C.②中有Ag生成,则证明Ag+被还原,Ag+有氧化性,C正确;D.该实验条件下,SO2与AgNO3反应生成Ag2SO3,然后放置一段时间后才生成Ag,故该实验条件下,SO2与AgNO3反应生成Ag2SO3的速率大于生成Ag的速率,D正确;答案选B。2.B【详解】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氧化二氧化硫,紫色褪色,可知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A项正确;B.氯水可氧化二氧化硫,黄绿色褪去,可知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与漂白性无关,B项错误;C.二氧化硫可氧化硫化氢,出现淡黄色浑浊,可知SO2具有氧化性,C项正确;D.二氧化硫与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不反应,无明显变化,一段时间后产生白色沉淀为硫酸钡,可知硫元素从+4价被氧化到+6价,D项正确;答案选B。3.D【详解】A.根据装置中亚硫酸氢钠溶液的pH=4判断,溶液显酸性,说明亚硫酸氢根离子的电离大于水解,故c(SO)>c(H2SO3),故A正确;B.亚硫酸氢钠与碳酸氢钠反应,因为亚硫酸氢根离子的酸性大于碳酸,故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B正确;C.亚硫酸氢根电离产生亚硫酸跟钡离子结合产生亚硫酸钡沉淀,同时产生的氢离子与亚硫酸氢根离子结合生成亚硫酸并分解产生二氧化硫,故C正确;D.实验I中亚硫酸氢根离子的量减小,溶液体积增大,导致其浓度减小,故pH增大,实验II中产生亚硫酸,酸性增强,故pH减小,故D错误;故选答案D。【点睛】此题考查盐类中酸根离子的电离和水解程度,及酸性之间的强弱应用,注意在复分解反应中,一般利用酸碱性强弱判断是否发生反应。4.B【详解】A.用Ca(OH)2+NH4Cl制备氨气,是固体和固体混合加热制取氨气,为了避免试管炸裂,试管口应该向下倾斜,故A不符合题意;B.铜和浓硫酸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反应生成SO2,故B符合题意;C. HNO3(浓)+Cu片常温下会生成NO2,不需要加热而且需要浓硝酸,故C不符合题意;D. 实验室制备CH3COOCH2CH3,需要乙酸、乙醇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而且为了得到较纯净的产物需要把蒸汽通入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5.B【详解】A.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溶液红色褪去说明二氧化硫表现漂白性,故A不符合题意;B.将氯气通入溴化钾溶液,溶液变黄说明有单质溴生成,反应中氯气被还原,故B符合题意;C.氢气通入氧化铜中加热,黑色固体变为红色说明有铜生成,反应中氢气被氧化,故C不符合题意;D.氨气通入氯化铝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氨气表现碱性,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6.B【详解】A.CO2通入过量的NaOH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故A错误;B.SO2的催化氧化反应:2SO2+O22SO3,故B正确;C.过氧化钠做呼吸面具的供氧剂发生如下反应:,故C错误;D.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氯化氢和次氯酸,次氯酸为弱酸不能拆分,故D错误;综上答案为B。7.A【详解】A.甲中制备SO2,是利用了硫酸的强酸性,A错误;B.乙中红色花瓣褪色,说明SO2具有漂白性,B正确;C.丙中溶液红色变浅,是因为SO2和NaOH发生反应,消耗了NaOH,C正确;D.在乙中,用Br2的CCl4溶液验证SO2的还原性;甲中制备SO2使用的是浓硫酸,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使得制备的SO2较为干燥,如果将制得的SO2通过NaHSO3溶液,可以减少SO2在水中溶解的量,还能湿润SO2,以发生反应SO2+Br2+2H2O=H2SO4+2HBr,D正确;故选A。8.C【详解】A.电解氯化镁应该在熔融状态下,而不是溶液,A项错误;B.铜与稀硫酸不反应,B项错误;C.,,C项正确; D.氯化铁溶液蒸发过程中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铁和HCl,HCl挥发,加热促进HCl挥发,水解正向移动,所以产物为氢氧化铁并不是无水氯化铁,D项错误;答案选C。9.B【详解】A.硫离子在水中易发生水解,S2-+H2OHS-+OH-,故硫化钠溶液显碱性,A项正确;B.硫化钠中的硫离子在空气中易发生水解生成硫氢化钠,发生变质,B项错误;C.根据方程式Na2SO4+2CNa2S+2CO2↑硫酸根离子中硫为+6价,硫化钠中硫为-2价,故生成1mol硫化钠转移8mol电子,C项正确;D.该反应中硫酸根离子中硫的化合价下降,硫酸钠做氧化剂,C在反应中化合价上升,做还原剂,故该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为1:2,D项正确;答案选B。10.D【详解】A.氨水中的水可以和氧化钙反应,反应过程放热,使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可以用来制取氨气,但是由于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故在收集氨气时需要短导管进长导管出,A错误;B.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取了氯气的过程需要加热,图中没有画出加热装置,故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错误;C.浓盐酸有挥发性,与碳酸钠反应时除了有二氧化碳生成,还有氯化氢溢出,两种气体溶于硅酸钠溶液均能使硅酸根沉淀,故不能判断碳酸与硅酸酸性的强弱,C错误;D.浓硫酸与亚硫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将二氧化硫气体导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反应,可以验证二氧化硫的还原性,D正确;故选D。 11.A【详解】A.因酸雨的形成是由于NO2或SO2而引起的,与CO2无关,二氧化碳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A错误;B.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由于疫苗对温度比较敏感,温度较高时,会因为蛋白质变性,而失去活性,所以疫苗一般应该冷藏保存,故B正确;C.泡沫灭火器中加入的主要是碳酸氢钠和硫酸铝溶液,两者混合的时候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泡沫,该泡沫喷出进行灭火。但是,喷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泡沫中一定含水,形成电解质溶液,具有一定的导电能力,可能导致触电或电器短路,不适用于电器起火,故C正确;D.金属防腐的措施中,使用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被保护的金属连接未加电源的负极,水中的钢闸门连接电源的负极,符合题意,故D正确;答案选A。12.A【详解】A. 和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具有还原性,与强氧化性的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再用浓硫酸燥,能除去中的,A符合题意;B. 和都能与溶液反应生成沉淀,过量的溶液还能溶解氢氧化铝沉淀,但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B不符合题意;C. 与溶液发生络合反应生成血红色硫氰合铁络合物,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C不符合题意;D. 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葡萄糖,氢氧化铜在碱性环境下具有弱氧化性,所以检验葡萄糖,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没有加碱至碱性,不能检验,不能达成实验目的,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3.A【详解】A.试纸中心区域变黑,说明试纸中的H元素和O元素被脱去,只剩下C,证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A正确;B.蓝色石蕊试纸边缘变红,证明浓硫酸具有酸性,不能证明浓硫酸有弱酸性,B错误;C.浓硫酸与MnO2反应后,Mn元素仅以存在,说明Mn元素化合价降低,表现氧化性,产生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无色气体,说明生成O2。但由于Mn元素也表现氧化性,且实验中没有说明有硫酸的还原产物生成,故不能体现浓硫酸的强氧化性,C错误;D.浓硫酸与MnO2反应没有体现出浓硫酸的吸水性,D错误;故选A。14.B【分析】黑色物质中可能含有CuO、Cu2S和CuS,加入的浓硫酸,铜先与浓硫酸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根据表格信息可知,黑色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可溶于浓硫酸,还可能发生的反应为:5Cu+4H2SO4(浓)3CuSO4+Cu2S↓+4H2O,Cu2S +2H2SO4(浓)CuS+CuSO4+2H2O+SO2↑,CuS+2H2SO4(浓)CuSO4+SO2↑+S↓+2H2O,CuO+H2SO4(浓)CuSO4+H2O,据此分析解答。【详解】A.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硫酸浓度越大,黑色物质出现的温度越低,黑色物质不消失,说明硫酸浓度越大,黑色物质越易出现、越难消失,故A正确;B.由于浓硫酸有氧化性,会将硫化氢氧化,根据分析可知,黑色物质消失过程中有SO2生成,H2S不存在,故B错误;C.由表格中数据可知,硫酸浓度为16 mol·L﹣1时,黑色固体消失的温度在250℃,先升温至250℃以上,再将铜丝与浓硫酸接触,可以避免产生黑色物质,故C正确;D.黑色物质中若含CuO,加入加稀硫酸充分混合,氧化铜会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溶于水,固体质量会减小,现固体质量不变,说明黑色物质中不含CuO,故D正确;答案选B。15.C【详解】A.若某盐溶液若含有NH4+,加入浓NaOH溶液,可产生一水合氨,加热使一水合氨分解产生氨气,氨气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A正确;B.Fe3+遇KSCN溶液变红色,Fe2+与KSCN溶液不变色,取某溶液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滴加氯水,溶液变红色,该溶液中含有Fe2+,故B正确;C.取某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氯化银也是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可能含有SO42−或Ag+,要检验SO42−,先用盐酸酸化,排除其他干扰离子,再加BaCl2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证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故C错误;D.若溶液中含有I−,I−具有还原性,可被Cl2氧化为I2,形成含有碘单质的碘水溶液,加入CCl4,CCl4密度比水大,不溶于水,会分层,且四氯化碳层在下层,由于CCl4溶解碘单质的能力比水强,碘单质转移至CCl4中呈现紫色,故D正确;答案选C。【点睛】可以根据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倒推溶液中含有的离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上海高考化学三年(2020-2022)模拟题分类汇编-35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4),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工业流程题,原理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高考化学三年(2020-2022)模拟题分类汇编-17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2),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工业流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高考化学三年(2020-2022)模拟题分类汇编-10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