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滨州实验中学高一4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滨州实验中学高一4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月考试题
高一夏考 生物
一、选择题:
1. 下列与生物学概念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后代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就叫性状分离
B. 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出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C. 兔的白毛和黑毛,狗的长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D. 同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1、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个体的现象;
2、孟德尔在杂交豌豆实验中,把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子一代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3、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就是相对性状。
【详解】A、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个体的现象,A错误;
B、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亲本性状就是显性性状,B错误;
C、兔的白毛和黑毛,狗的长毛和短毛是相对性状,C错误;
D、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D正确。
故选D。
2. 豌豆是研究遗传规律理想材料的原因不包括( )
A. 生长周期短,子代数量多
B. 是严格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
C. 单性花进行杂交时无需去雄
D. 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2)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4)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
【详解】A、豌豆当年播种,当年开花结实,说明栽培周期短,且子代数量多,便于分析,A正确;
B、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B正确;
C、豌豆是两性花植物,杂交需要去雄,C错误;
D、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实验结果易于观察和分析,D正确。
故选C。
3. 孟德尔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假说,下列说法属于假说内容的是( )
A.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B. 体细胞的基因成对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
C.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
D. 受精时,雌配子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
(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详解】A、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这些因子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这里的遗传因子并没有被认为是基因,A错误;
B、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也没有认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孟德尔认为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B错误;
C、孟德尔认为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C错误;
D、孟德尔认为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属于假说的内容,D正确。
故选D。
【点睛】
4. 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老师准备了①~⑤五个小桶,在每个小桶中放置了10个小球,小球颜色表示不同遗传因子类型的配子,若某同学在进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模拟F1雌、雄个体产生配子的随机结合时,他选择的组合应该为( )
A. 雌①、雄② B. 雌④、雄⑤
C. 雌③、雄⑤ D. 雌⑤、雄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①中只有A、②中只有a,③中A∶a=6∶4,④中B∶b=7∶3;⑤中A∶a=5∶5,由于F1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故模拟F1雌、雄个体产生配子的随机结合时,他选择的组合应该为雌⑤和雄⑤,即小桶中含有两种配子,且两种配子的比例为1∶1.,即D正确。
故选D。
5. 大豆的白花和紫花为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
①紫花×紫花→紫花 ②紫花×紫花→301 紫花+101白花 ③紫花×白花→紫花 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1白花
A. ①和② B. ③和④ C. ①和③ D. ②和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显隐性的判断方法:①定义法(杂交法)不同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具有这一性状的亲本为显性纯合子,F1为显性杂合子。举例:高茎×矮茎→高茎,则高茎对矮茎为显性性状,矮茎是隐性性状。②自交法相同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不同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都为杂合子。举例:高茎×高茎→高茎、矮茎,则矮茎是隐性性状,双亲表现型为显性,基因型为Dd。
【详解】①紫花×紫花→紫花,亲代子代性状一致,可能是AA×AA→AA,也可能是aa×aa→aa,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①错误;
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10白花,紫花与紫花杂交后代出现了白花,所以白花为隐性性状,紫花为显性性状,②正确;
③紫花×白花→紫花,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的是显性性状、没有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所以紫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③正确;
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7白花,可能是Aa(紫花)×aa(白花)→Aa(紫花)、aa(白花),也可能是aa(紫花)×Aa(白花)→aa(紫花)、Aa(白花),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④错误。
综上所述,②和③可以判断出显隐性关系。故选D。
6. 盘状南瓜自交,后代中盘状∶球状=3∶1。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盘状为显性性状、球状为隐性性状 B. 亲本中盘状南瓜应为杂合子
C. 子代中盘状南瓜全为杂合子 D. 子代中球状南瓜全为纯合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显性性状有两种基因型,一种为显性纯合子,另一种为杂合子;隐性性状只有一种基因型,即隐性纯合子。
【详解】根据后代盘状:球状=3:1可判断,盘状为显性性状,球状为隐性性状,且亲本盘状南瓜为杂合子。杂合子自交,其子代中显性纯合子:杂合子:隐性纯合子=1:2:1,C错误,ABD正确。
故选C。
7. 人眼的虹膜有褐色和蓝色,褐色由显性遗传因子B控制,蓝色由隐性遗传因子b控制。一对褐眼的夫妇生了一个蓝眼男孩,这对夫妇再生一个蓝眼男孩的可能性是
A. 1/2 B. 1/4 C. 1/6 D. 1/8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一对褐眼(B_)的夫妇生了一个蓝眼男孩(bb),说明这对夫妇的基因型都为Bb,他们再生一个蓝眼男孩(bbXY)的可能性为1/4×1/2=1/8,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8. 人类多指基因(T)对正常指基因(t)为显性:白化基因(a)对正常(A)为隐性,这两对基因都是独立遗传。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母亲正常,他们有一个白化病但手指正常的孩子,则再生一个孩子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 )
A. 1/2 B. 1/4 C. 1/8 D. 3/8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父亲多指,其基因型为:A-T-,母亲正常,其基因型为A-tt,他们有一个白化病但手指正常的孩子即aatt,故该夫妇的基因型为:AaTt×Aatt。
【详解】由上分析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AaTt×Aatt,他们所生后代患白化病aa的概率为1/4,不患白化病的概率为1-1/4=3/4;后代多指的概率为1/2,不患多指的概率为1-1/2=1/2。故再生一个孩子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1/4×1/2+3/4×1/2=4/8=1/2。
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9. 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 ②、在次级精母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③、着丝点在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 ④、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减半,DNA数不变⑤、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⑥、联会后染色体复制,形成四分体 ⑦、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二次分裂的末期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⑤ D. ⑥⑦
【答案】C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排布;②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④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中的一半。
【详解】①减数分裂需要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因此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①正确;
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因此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②错误;
③着丝点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③错误;
④减数分裂结果是染色体数目减半,DNA数目也减半,④错误;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会减半,⑤正确;
⑥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故复制后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⑥错误;
⑦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⑦错误。因此②③④⑥⑦错误,①⑤正确。
故选C。
10. 下列哪项不是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差别( )
A. 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的时期 B. 次级性母细胞的数目
C. 细胞质的分配 D. 成熟生殖细胞的数目
【答案】A
【解析】
【详解】A、在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的时期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A错误;
B、在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次级性母细胞的数目为2:1,B正确;
C、在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均等分配;在卵细胞形成过程,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都是不均等分配,C正确;
D、在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成熟生殖细胞的数目为4:1,D正确。
故选A。
【定位】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11. 在“建立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实验中,某同学制作了如图所示模型。他模拟的时期是
A. 减数分裂间期 B.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2、识图分析可知,该图中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因此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有核膜核仁,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A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B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不存在同源染色体,C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D错误。
12. 若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有关图示信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A→B表示DNA复制 B. B→C可能包含减数分裂Ⅱ的时期
C. C→D表示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 D. D→E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的2倍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曲线图分析可知:图示为一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曲线图,其中A→B段是DNA复制形成的;B→C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C→D段是着丝点分裂导致的;D→E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也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A、题图中A→B,DNA的含量加倍,则表示DNA复制,A正确;
B、减数分裂Ⅱ前、中期着丝粒还未分裂,1条染色体仍然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2个DNA分子,B正确;
C、C→D,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由2变为1,这是由于着丝粒分裂,形成了子染色体,C正确;
D、D→E若为减数分裂Ⅱ后期,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D错误。
故选D。
13. 下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某哺乳动物细胞(2N)进行减数分裂的不同时期,其中a表示细胞数目。请判断b、c、d依次代表( )
A. 核DNA分子数、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
B. 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
C. 核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染色体数
D. 染色单体数、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a表示细胞数目)和图示分析可知:甲、乙、丙、丁分别处于减数分裂间期DNA分子未复制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或结束。
【详解】分析题图可知,d存在数量为0的时期,故d为染色单体数;b在细胞乙、丙中数量都与d相等,故b为核DNA分子数;c在细胞甲、丁中数量都与b相等,在细胞乙、丙中b的数量是c的二倍,故c为染色体数,综上分析,A正确。
故选A。
14. 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定律现代解释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B.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C.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基因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体现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现代解释认为: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A正确;
B、基因分离定律的现代解释认为: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B正确;
C、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错误;
D、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相同,且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正确。
故选C。
15. 下图为患红绿色盲的某家族系谱图,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中7号的致病基因来自( )
A. 1号 B. 2号 C. 3号 D. 4号
【答案】B
【解析】
【分析】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其发病特点为:
(1)交叉遗传(色盲基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的);
(2)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患
(3)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详解】图中7号色盲基因来自于他的母亲5号,而5号正常,若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则5号的基因型是XBXb;又1号个体正常,其基因型是XBY,所以其致病基因来自于母亲2号,而2号正常,说明2号的基因型为XBXb,即B正确。
故选B。
二、选择题:
16. 下列遗传实例中,属于性状分离的是( )
A. 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子代全为高茎豌豆
B. 圆粒豌豆自交,后代圆粒豌豆:皱粒豌豆=3:1
C. 开粉色花的茉莉自交,后代出现红色花、粉色花和白色花
D. 矮茎豌豆自交,后代全为矮茎
【答案】BC
【解析】
【分析】性状分离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即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详解】A、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即杂种自交后代中有显性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高茎(AA)×矮茎(aa)→高茎(Aa),不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A错误;
B、圆粒(Rr)×圆粒(Rr)→圆粒(RR、Rr)∶皱粒(rr)=3∶1,即杂种自交后代中有显性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B正确;
C、粉色(Bb)×粉色(Bb)→红色(BB):粉色(Bb):白色(bb)=1:2:1,即杂种自交后代中有显性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C正确;
D、矮茎豌豆自交,后代全为矮茎,不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D错误。
故选BC。
17. 南瓜的花色是由一对遗传因子(A和a)控制的,用一株开黄花的南瓜和一株开白花的南瓜杂交,子代(F1)既有开黄花的,也有开白花的。让F1自交产生F2,表现类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由①不可推知花色的显隐性关系
B. 由③可知黄花是显性性状
C. F1中白花的遗传因子组成是Aa
D. F2中开白花与开黄花的南瓜的理论比是5:3
【答案】BD
【解析】
【分析】由遗传实验可知,子一代白花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可推知,白花显性性状,黄花为隐性性状,则亲本遗传因子组成为黄花aa×白花Aa。
【详解】A、由①不可推知花色的显隐性关系,由过程③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可推知黄花是隐性性状,A正确;
B、过程③中,亲本白花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即后代出现黄花,说明白色是显性性状,黄色是隐性性状,B错误;
C、F1中白花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其为杂合体,遗传因子组成是Aa,C正确;
D、亲本中白花为杂合子,因此F1中白花占1/2,白花是显性性状,所以白花自交F2中白花占1/2×3/4=3/8,则黄花占5/8,所以F2中开白花与开黄花南瓜的理论比是3:5,D错误。
故选BD。
18. 如图为某种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一定为次级精母细胞
B. 图乙一定为初级卵母细胞
C. 图丙为次级卵母细胞
D. 图丙中的M、m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BC
【解析】
【分析】1、在有丝分裂中,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保持了亲代与子代细胞之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在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成为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形成纺锤体;在有丝分裂中期,纺锤丝附在着丝粒两侧,牵引着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在有丝分裂后期,每个着丝粒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在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仁、核膜重新出现,成为两个子细胞。
2、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经历减数分裂Ⅰ后,染色体减半。在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初级和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都是不均等分裂,第一极体均等分裂。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图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A错误;
B、图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应是初级卵母细胞,B正确;
C、图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应为次级卵母细胞,C正确;
D、图丙细胞中的M、m不是同源染色体,而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D错误。
故选BC。
19. 下图为某生物细胞,A和a、b和b、D和d是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的叙述是( )
A. A和a就是孟德尔所说的一对遗传因子
B. A和a、D和d就是孟德尔所说的不同对的遗传因子
C. A和a、D和d随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 A和a、b和b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与a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b与A、a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与d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A、A和a是一对等位基因,就是孟德尔所说一对遗传因子,A正确;
B、A(a)和D(d)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属于非等位基因,也就是孟德尔所说的不同对的遗传因子,B正确;
C、A和a、D和d随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正确;
D、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A和a、b和b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能发生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D。
20. 下列关于人类的红绿色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都患病
B. 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其母亲
C. 人群中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D. 表现正常的男性不携带致病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遗传特点有:(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2)交叉遗传、隔代遗传;(3)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均患病。
【详解】A、女性患者的两条X染色体上均携带致病基因,一定会遗传给儿子,故儿子都患病,A错误;
B、男性患者的父亲遗传Y染色体,携带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来自其母亲,B正确;
C、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群中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C正确;
D、男性只含有一条X染色体,表现正常的男性不携带致病基因,D正确。
故选A。
三、非选择题:
21. 已知豌豆种子中子叶的黄色与绿色是由一对遗传因子Y、y控制的,现用豌豆进行下列遗传实验,具体情况如下:
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P表示_________,F1表示_________。图中⊗表示_________。
(2)用豌豆作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植物。故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__________。
(3)从实验_________可判断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__是隐性性状。
(4)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主要原因是黄色子叶甲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_________。
(5)实验二黄色子叶戊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_,其中杂合子占_________。若黄色子叶戊植株自交,所获得的子代中绿色子叶植株占_________。
(6)实验一中黄色子叶丙与实验二中黄色子叶戊杂交,所获得的子代中黄色子叶植株占_________。
(7)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个体杂交,
求杂交后代基因型与表型种类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杂交后代中AAbbCc与aaBbCC出现的概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杂交后代中基因型为A_bbC_与aaB_C_的概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亲本 ②. 子一代 ③. 自交
(2)纯种(纯合子) (3) ①. 二 ②. 绿色
(4)Y:y=1:1 (5) ①. YY、Yy ②. 2/3 ③. 1/6
(6)5/6 (7) ①. 18 ②. 4 ③. 1/32 ④. 1/16 ⑤. 3/16 ⑥. 3/16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小问1详解】
图中P表示亲本,F1表示子一代,⊗表示自交。
【小问2详解】
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合子。
【小问3详解】
实验二中,黄色子叶(丁)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且分离比为黄色子叶:绿色子叶=3:1,黄色子叶为显性性状,绿色子叶为隐性性状。
【小问4详解】
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说明亲本黄色子叶(甲)的基因型为Yy,绿色子叶(乙)的基因型为yy,黄色子叶甲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Y:y=1:1。
【小问5详解】
黄色子叶(丁)自交,子代(戊)黄色子叶:绿色子叶=3:1,说明黄色子叶(丁)的基因型为Yy,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YY:Yy:yy=1:2:1,故黄色子叶(戊)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Yy,其中杂合子占2/3,黄色子叶(戊)植株自交,所获得的子代中绿色子叶植株占2/3×1/4=1/6。
【小问6详解】
实验一中黄色子叶丙(Yy)与实验二中黄色子叶戊(1/3YY:2/3Yy)杂交,丙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Y:y=1:1,戊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Y:y=2:1,二者杂交所获得的子代中黄色子叶植株占1-1/2×1/3=5/6。
【小问7详解】
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数为每一对基因杂交后代基因型数的乘积,即3×3×2=18种,表型的种类数为2×2×1=4种。
杂交后代中AAbbCc的概率为1/4×1/4×1/2=1/32,aaBbCC的概率是1/4×1/2×1/2=1/16。
杂交后代中基因型为A_bbC_的概率为3/4×1/4×1=3/16,aaB_C_的概率是1/4×3/4×1=3/16。
22. 如图是三个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据图回答:
(1)图A细胞处于_________分裂的_________期,若图A为雄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图,则A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
(2)图B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该时期染色体的行为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此细胞为
_________(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细胞分裂后的子细胞含有_________条染色体。
(3)图C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它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4)请从配子形成和受精作用两方面,简要说明遗传多样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减数第一次 ②. 前 ③. 初级精母细胞
(2) ①. 初级精母细胞 ②.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③. 精子 ④. 细胞质均等分裂 ⑤. 2##两
(3) ①. 次级卵母细胞 ②. 卵细胞 ③. 第二极体
(4)减数分裂时因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形成多样性的配子,受精作用时精卵细胞的随机结合形成多样性的受精卵
【解析】
【分析】分析图A: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存在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联会行为,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分析图B: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由于细胞质均等分裂,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
分析图C: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发生了着丝粒的分裂,该细胞处于讲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知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
【小问1详解】
分析图A: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存在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联会行为该细胞处于讲述第一次分裂前期;若图A为雄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图,则A细胞的名称初级精母细胞。
【小问2详解】
分析图B: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由于细胞质均等分裂,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该时期染色体的行为特征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此细胞为精子的形成过程;原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此细胞分裂后的子细胞含有2条染色体(B图细胞中含有4条,B细胞一分为二之后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只有2条)。
【小问3详解】
分析图C: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发生了着丝粒的分裂,该细胞处于讲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知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它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为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小问4详解】
减数分裂时因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形成多样性的配子,受精作用时精卵细胞的随机结合形成多样性的受精卵。
23. 下图是某家系中有关甲和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控制甲病性状的相关基因为A/a,控制乙病性状的相关基因为B/b,其中有一种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遗传系谱图分析,甲病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甲病遗传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III-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II-3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III-6的基因型与II-3的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
(3)II-1和II-2婚配生一个健康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II-1和II-2婚配生一个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
(4)II-3和II-4婚配生一个孩子两种病都患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 交叉遗传、隔代遗传
③.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①. bbXAXa ②. BbXAXa ③. 1/2
(3) ①. 3/8 ②. 1/4
(4)1/8
【解析】
【分析】由I-1、I-2(不患甲病)和II-2(患甲病)可知甲病为隐性病,由II-1(不患乙病)与II-2(不患乙病)所生子代III-1患有乙病可知乙病为隐性病,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II-2会患有乙病,与题图相悖,故乙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结合题干信息(有一种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可推知,甲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小问1详解】
由I-1、I-2(不患甲病)和II-2(患甲病)可知甲病为隐性病,由II-1(不患乙病)与II-2(不患乙病)所生子代III-1患有乙病可知乙病为隐性病,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II-2会患有乙病,与题图相悖,故乙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结合题干信息(有一种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可推知,甲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该遗传特点为交叉遗传、隔代遗传。
【小问2详解】
由系谱图可推知,III-1患有乙病,且其父亲患有甲病,结合(1)的分析,故其基因型为bbXAXa,II-3的儿子患有甲病,且有患乙病的女儿,则基因型为BbXAXa;II-4的基因型为bbXAY,根据系谱图,确定III-6为正常女性,即III-6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故III-6的基因型与II-3的相同(BbXAXa)的概率为1/2。
【小问3详解】
结合(1)的分析可知II-1的基因型为BbXAXa,II-2的基因型为BbXaY,II-1和II-2婚配生一个健康孩子的概率为3/4×1/2=3/8;II-1和II-2婚配生一个患乙病(bb)孩子的概率为1/4。
【小问4详解】
结合(2)的分析,II-3基因型为BbXAXa;II-4的基因型为bbXAY,II-3和II-4婚配生一个孩子两种病都患的概率为1/2×1/1=1/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高一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日照市国开中学高一2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