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氨基酸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且无催化作用,但当某些氨基酸与磷酸作用合成磷酰化氨基酸时就具有催化功能,称为“微型酶”。“微型酶”与氨基酸结合时,催化形成二肽并释放磷酸;与核苷作用时,催化核苷酸的生成并释放出氨基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微型酶”不易受到pH、温度的影响而变性失活
B. “微型酶”在化学反应中既可作为催化剂又可作为反应物
C. “微型酶”常温下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D. “微型酶”与腺苷作用时,生成的腺苷一磷酸(AMP)可参与RNA的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有紫色反应。
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能显著降低反应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温和。
【详解】A、氨基酸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形成的“微型酶”不易受到pH、温度的影响而变性失活,A正确;
B、“微型酶”与氨基酸结合时,催化形成二肽并释放磷酸;与核苷作用时,催化核苷酸的生成并释放出氨基酸,“微型酶”在化学反应中既可作为催化剂又可作为反应物,B正确;
C、“微型酶”不是蛋白质或多肽,常温下不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错误;
D、“微型酶”与腺苷作用时,生成的腺苷一磷酸(AMP)可参与RNA的合成,D正确。
故选C。
2. 新冠病毒和肺炎链球菌均可引发肺炎,但二者结构不同,新冠病毒是一种具有以磷脂和蛋白质构成囊膜的RNA病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冠病毒可在肺炎链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 新冠病毒与肺炎链球菌均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
C. 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被动运输
D. 新冠病毒和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得到的碱基均为4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是胞吞,需要消耗能量;新冠病毒为非细胞生物,没有独立的代谢系统,专性寄生物,只能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新冠病毒是专门寄生于肺部细胞的病毒,因此不可以在肺炎链球菌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
B、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无核糖体,B错误;
C、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属于胞吞,C错误;
D、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彻底水解得到的碱基为4种(A、U、C、G),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彻底水解得到的碱基为4种(A、T、C、G),D正确;
故选D。
3. 易位子位于内质网膜上,是一种与新合成的多肽进入内质网有关的蛋白复合体,其本质是膜上的通道蛋白。若多肽在内质网中未正确折叠,也会通过易位子运出内质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易位子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一种膜蛋白
B. 易位子具有运输大分子物质进出内质网的功能
C. 若浆细胞中易位子结构异常,将影响抗体的加工和分泌
D. 经内质网加工后的蛋白质也是通过易位子运送到高尔基体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质网对核糖体所合成的肽链进行加工,肽链经盘区、折叠等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通过一定的机制保证肽链正确折叠或对错误折叠的进行修正。
【详解】A、除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大都有内质网。易位子位于内质网膜上,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A正确;
B、根据题意,易位子与新合成的多肽进入内质网有关,具有运输大分子物质的功能,B正确;
C、抗体的加工、分泌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协调工作,易位子结构异常,会对其产生影响,C正确;
D、经内质网加工后的蛋白质是通过内质网形成囊泡转运至高尔基体的,D错误。
故选 D。
4. 下图是与小肠上皮细胞有关的葡萄糖跨膜运输的示意图,其中a、b、c表示载体蛋白。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载体蛋白b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
B. 在载体蛋白c的协助下,细胞内外的Na+浓度趋于相同
C. 肠腔中的Na+浓度降低,会影响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D. 能量不足会直接影响小肠上皮细胞吸收Na+
【答案】C
【解析】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到,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和Na+为同一载体,葡萄糖借助于Na+的势能差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要维持Na+外高内低的浓度差需要主动将里面的Na+泵出细胞外,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实际上消耗了能量,为主动运输。
【详解】A、载体蛋白b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在载体蛋白c的协助下,细胞外的Na+浓度高于细胞内,B错误;
C、肠腔中的Na+和葡萄糖一起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Na+的化学势能差为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提供了能量,因此肠腔中的Na+浓度降低,会影响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C正确;
D、Na+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是协助扩散,但是维持Na+外高内低的浓度差需要主动将里面的Na+泵出细胞外,因此能量不足会间接影响小肠上皮细胞吸收Na+,D错误。
故选C。
5. 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和核苷三磷酸(NTP)参与核酸合成等多种生理过程,其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图中基团X为H时,则该物质可为RNA合成提供反应所需的原料和能量
B. NTP、dNTP以及磷脂分子的元素组成都是C、H、O、N、P
C. 以a位带32p的dATP为原料,会使新合成的DNA分子被32p标记
D. ATP的γ位磷酸基团使细胞中某些蛋白质分子磷酸化,导致这些分子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ADP在体内迅速转化。
【详解】A、当图中基团X为H时,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则该物质是dNTP,可为DNA合成提供反应所需的原料和能量,A错误;
B、NTP、dNTP以及磷脂分子的元素组成相同,都是C、H、O、N、P,B正确;
C、dATP脱去β和γ位的P后是DNA的基本单位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故用32P标记dATP的α位的P,作为DNA合成的原料,可使DNA分子被标记,C正确;
D、ATP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时,脱离下来的γ位磷酸基团与载体蛋白结合,使载体蛋白磷酸化,从而使其结构发生变化,活性也被改变,D正确。
故选A。
6. 取甲、乙、丙三种植物组织切块分别放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浸泡液的浓度变小,乙浸泡液的浓度不变,丙浸泡液的浓度变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前,各切块细胞液浓度丙>乙>甲
B. 实验中,丙切块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C. 实验中,乙切块细胞内蔗糖浓度与浸泡液中蔗糖浓度相等
D. 实验后,甲切块细胞放入清水中一定能够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取甲、乙、丙三种植物组织切块分别放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浸泡液的浓度变小,乙浸泡液的浓度不变,丙浸泡液的浓度变大。说明甲细胞失水,即蔗糖浓度>甲细胞液浓度;乙的浓度不变,说明蔗糖浓度=乙细胞液浓度;丙的浸泡液变大,丙细胞吸水,则蔗糖浓度<细胞液浓度。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取甲、乙、丙三种植物组织切块分别放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浸泡液的浓度变小,乙浸泡液的浓度不变,丙浸泡液的浓度变大。说明甲细胞失水,即蔗糖浓度>甲细胞液浓度;乙的浓度不变,说明蔗糖浓度=乙细胞液浓度;丙的浸泡液变大,丙细胞吸水,则蔗糖浓度<细胞液浓度,即各切块细胞液浓度丙>乙>甲,A正确;
B、丙的浸泡液变大,丙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变小,则吸水能力逐渐减弱,B错误;
C、实验中,乙浸泡液的浓度不变,据此可推测,乙切块细胞内细胞液浓度与浸泡液中蔗糖浓度相等,C错误;
D、实验中,甲浸泡液的浓度变小,说明甲细胞应该发生了质壁分离,将甲切块细胞放入清水中,可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也可能因为失水过多而死亡,则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D错误。
故选A。
7. L—天冬酰胺是人体的非必需氨基酸。研究发现L—天冬酰胺酶能将L—天冬酰胺分解,而淋巴瘤细胞自身不能合成该氨基酸,导致增殖被抑制。研究人员做了如下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确定L—天冬酰胺酶是一种理想的抗淋巴瘤药物,则该实验中①②③④的测定结果是( )
实验分组
L—天冬酰胺含量
培养液
细胞内
对照组:培养液+L—天冬酰胺酶+正常细胞
①
②
实验组:培养液+L—天冬酰胺酶+淋巴瘤细胞
③
④
A. ①缺乏②正常③缺乏④缺乏 B. ①缺乏②缺乏③正常④缺乏
C. ①缺乏②缺乏③缺乏④正常 D. ①缺乏②缺乏③正常④正常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题意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细胞的种类,因变量是细胞内L-天冬酰胺的含量;培养条件等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且适宜。
【详解】L—天冬酰胺是人体的非必需氨基酸,正常细胞可以合成L—天冬酰胺。因为L-天冬酰胺酶能将L-天冬酰胺分解,而淋巴瘤细胞自身不能合成L-天冬酰胺,因此实验组的培养液和细胞内均无L-天冬酰胺,即③缺乏④缺乏;因为L-天冬酰胺酶能将L-天冬酰胺分解,而正常细胞可合成L-天冬酰胺,因此对照组的培养液中没有L-天冬酰胺,但是对照组的细胞内有L-天冬酰胺,即①缺乏②正常,A正确。
故选A。
8. 《齐民要术》在描述酿酒过程时这样写道:“酒若熟矣,押出,清澄。竟夏直以单布履瓮口,斩席盖布上,慎勿瓮泥。冬亦得酿,但不及春秋耳。冬酿者,必须厚茹瓮、覆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酒若熟矣,押出,清澄”属于酿酒过程的主发酵阶段
B. “竟夏”时节酿酒时,需使用煮沸的水浸泡酒曲以防杂菌污染
C. “慎勿瓮泥”的原因之一是酿酒的过程需要排出CO2
D. “冬亦得酿,但不及春秋耳”的原因是低温使相关酶变性失活,导致酵母菌代谢无法正常进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酿酒时必须要用酒曲,加入酒曲的目的是:接种酵母菌,酵母菌首先将糯米中的淀粉分解成葡萄糖,然后让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A、“酒若熟矣,押出,清澄”属于酿酒过程的后发酵阶段,A错误;
B、使用煮沸的水浸泡酒曲会把需要的菌种也杀死,B错误;
C、酿酒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酿酒的过程需要排出CO2,C正确;
D、催化酒精的酶的本质是蛋白质,低温不会使相关酶变性失活,D错误。
故选C。
9. 兴趣小组为检测某品牌冰淇淋中大肠杆菌的数量是否超标,用培养细菌的基本培养基进行检测,在培养基上涂布适量的冰淇淋原液设为甲组,不涂布冰淇淋原液的培养基设为乙组,经过37℃、12h培养,发现乙组生长有少量菌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需增设一组涂布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作为对照组
B. 初步判断乙组培养基上菌种的类型,可用肉眼观察菌落特征
C. 计数时,应将甲组的菌落数减去乙组的菌落数以消除误差
D. 以菌落数代表样品中的大肠杆菌数量,统计结果往往比实际值偏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微生物的计数。
【详解】A、需增设一组涂布大肠杆菌的对照组,目的是检测该基本培养基能否培养大肠杆菌,A正确;
B、由于菌落肉眼可见,故初步判断培养基上菌种的类型,可用肉眼观察菌体的形态特征,B正确;
C、若乙组生长有少量菌落,则培养基不合格,需重新配制,不能用于计算,C错误;
D、当一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在平板上观察到的是一个菌落,因此统计结果往往比实际值偏小,D正确;
故选C。
10. 下列有关“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向菜花组织中加入蒸馏水并搅拌可释放核DNA
B. 鉴定DNA时,应将丝状物直接加入到二苯胺试剂中进行沸水浴加热。
C. 过滤液沉淀过程在4℃冰箱中进行是为了防止DNA降解
D. 离心研磨液是为了加速DNA的沉淀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粗提取和鉴定过程:
1、实验材料的选取:凡是含有DNA的生物材料都可以考虑,但是使用DNA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组织,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2、破碎细胞,获取含DNA的滤液:动物细胞的破碎比较容易,以鸡血细胞为例,在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即可.如果实验材料是植物细胞,需要先用洗涤剂溶解细胞膜.例如,提取洋葱的DNA时,在切碎的洋葱中加入一定的洗涤剂和食盐,进行充分的搅拌和研磨,过滤后收集研磨液;
3、去除滤液中的杂质:方案一的原理是D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方案二的原理是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不分解DNA;方案三的原理是蛋白质和DNA的变性温度不同.方案二是利用蛋白酶分解杂质蛋白,从而使提取的DNA与蛋白质分开;方案三利用的是DNA和蛋白质对高温耐受性的不同,从而使蛋白质变性,与DNA分离;
4、DNA的析出与鉴定:(1)将处理后的溶液过滤,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冷却的酒精溶液,静置2~3min,溶液中会出现白色丝状物,这就是粗提取的DNA.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卷起丝状物,并用滤纸吸取上面的水分.(2)取两支20ml的试管,各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5ml,将丝状物放入其中一支试管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丝状物溶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ml的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沸水中加热5min,待试管冷却后,比较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看看溶解有DNA的溶液是否变蓝。
【详解】 A、菜花组织细胞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保护,直接加水细胞不能破裂,A错误;
B、鉴定DNA时,应将丝状物加入2mol/L的NaCl溶液,用玻璃棒搅拌,使丝状物溶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ml的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沸水中加热5min,待试管冷却后,看看溶解有DNA的溶液是否变蓝,B错误;
C 、过滤液沉淀过程在4℃冰箱中进行是为了防止DNA降解,C正确;
D、离心研磨液是为了使细胞的其他物质离心沉淀到沉淀物中,去除滤液中的杂质,上清液中含有溶解的DNA,D错误。
故选C。
11. 土壤中有能将难溶性磷酸盐转变成植物能吸收利用的可溶性磷的菌株Q。图1是平板划线法分离菌株Q的结果,图2是分离鉴别菌株Q的结果。固体培养基中难溶性磷酸盐在菌株Q的作用下溶解,会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其直径(D)与菌落直径(d)的比值(D/d)代表微生物溶解难溶性磷酸盐的能力大小。图3是初步筛选出的三种优良菌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菌株
透明圈直径(D)
菌落直径(d)
M-3-01
18.8
12.3
B3-5-6
20.7
8.0
T-4-01
9.1
6.5
A. 图1所用方法可以用于计数样品中活菌的数目
B. 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进行图1操作后培养可获得图2
C. 图1中,整个过程需要对接种环至少进行5次灼烧
D. 根据图3结果分析溶解难溶性磷酸盐能力最强的菌株是B3-5-6
【答案】D
【解析】
【分析】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划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在每次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A、图1所用方法为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计数样品中活菌的数目,A错误;
B、图2是分离鉴别菌株Q的结果,是在鉴别培养基上得到的结果,不能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进行图1操作后培养获得图2,因为该培养基上多种微生物都能生存,B错误;
C、图1中进行了五次划线,根据第一次划线及每次划线前后都需要灼烧接种环灭菌可知,共需要灼烧灭菌6次,C错误;
D、根据实验结果中透明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比值可知,B3-5-6菌株的比值最大,因此溶解难溶性磷酸盐能力最强的菌株是B3-5-6,D正确。
故选D。
12. “筛选”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单倍体育种中,需要通过表型对单倍体植株进行初步筛选,再染色体加倍处理
B. 用鉴别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筛选时,一般都需要加入特定的化学物质
C. 制备单克隆抗体时,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不能筛选出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D. 胚胎移植前,需对来自供体母牛子宫内的胚胎进行筛选以保证其质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的两次筛选:①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②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单倍体育种的过程:①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②诱导单倍体幼苗染色体加倍,③通过表现型筛选出目的植株。
【详解】A、单倍体育种中,由于许多性状在单倍体幼苗阶段不能表现,故不需要通过表型对单倍体植株进行筛选,需要在诱导单倍体幼苗染色体加倍后进行筛选,A错误;
B、应用鉴别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筛选时,一般都需要加入特定的化学物质,如伊红美蓝培养基鉴别大肠杆菌,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筛选尿素分解菌,B正确;
C、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第一次筛选要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要用抗体阳性检测方法从分子水平筛选出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C正确;
D、胚胎移植前,需要对来自供体母牛子宫内的胚胎进行质量筛查,从而提高胚胎移植的成功率,一般选择滋养层细胞检测,因为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各组织,D正确。
故选A
13. 科学家通过转入四种基因,可使体细胞形成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并将其注射到无法发育到成体阶段的四倍体囊胚中,最终获得小鼠甲,经鉴定证实小鼠甲是由iPS细胞发育而来并可繁殖后代,实验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鼠甲的培育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和细胞的全能性
B. 可用显微注射法或用经过修饰的病毒导入四种基因
C. 小鼠甲的体色为灰黑色且体内包含2个和4个染色体组的两种类型细胞
D. 灰鼠受精卵第一次卵裂生成的子细胞经电激诱导两两融合后可发育成四倍体囊胚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利用黑鼠的体细胞诱导产生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灰鼠的胚胎经过特殊处理,形成四倍体囊胚,再将iPS细胞注射到四倍体囊胚中形成重组胚胎,经过胚胎移植,最终获得克隆小鼠甲。
【详解】A、该实验过程中使用到的技术有基因工程、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所以小鼠甲的培育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和细胞的全能性,A正确;
B、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也可使用经过修饰的病毒导入四种基因,B正确;
C、由题意“经鉴定证实小鼠甲是由iPS细胞发育而来并可繁殖后代”可知,小鼠甲的体色为灰黑色,且染色体组数与黑鼠相同,C错误;
D、灰鼠受精卵为二倍体,第一次卵裂(有丝分裂)后生成的子细胞也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经电激诱导细胞两两融合,融合后的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经进一步发育获得的囊胚为四倍体,D正确。
故选C。
14. 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中,用到两种引物分别为A和B.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从理论上推测,第三轮循环产物中含有引物A的DNA片段占1/2
B. 在第三轮循环产物中开始出现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等长的DNA片段
C. 引物之间或引物自身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则不能扩增目的基因
D. 耐热的DNA聚合酶将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引物的3'端
【答案】A
【解析】
【分析】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所利用的原理为DNA分子的复制,因此PCR技术一般用于基因扩增。
【详解】A、基因扩增中引物通常是一小段DNA或RNA片段,每一次循环后DNA分子数量增加一倍,从理论上推测,第二轮中含引物A的比例为3/4,第三轮中占7/8,A错误;
B、引物A和引物B均不在该片段的端点,因此第一轮循环后,得到的两DNA片段中两条脱氧核苷酸链都不等长。通过绘图可推知,第二轮中也不会出现等长的引物,直到第三轮循环产物中开始出现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等长的DNA片段,B正确;
C、引物A和引物B必须与目的基因配对,如果引物之间或引物自身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则不能扩增目的基因,C正确;
D、由于复制过程子链的合成方向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延伸,所以耐热的DNA聚合酶总将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引物的3’端,D正确。
故选A。
15. 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与安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转基因培育的植物,理论上目的基因只存在于特定的组织中
B. 将目的基因导入农作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可有效防止基因污染
C. 转基因技术与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均可打破生殖隔离,培育出新物种
D. 种植转基因抗虫棉时,常间行种植普通棉花供害虫取食,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物种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对待转基因技术的正确做法是趋利避害,不能因噎废食。
【详解】A、转基因培育的植物,理论上目的基因存在于所有体细胞中,A错误;
B、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叶绿体基因组中能防止基因污染,因为叶绿体基因组不会进入花粉,B正确;
C、转基因技术培育的物种和原来的非转基因生物属于同一物种,C错误;
D、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常间行种植普通棉花是为了降低害虫的抗性基因进化的频率,D错误。
故选B。
二、不定项选择题
16. 如图表示在真核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生物大分子合成过程,其中A、B、C、D表示生物大分子,D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b、c、d表示组成对应大分子的单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组成它的单体是核糖核苷酸
B. 物质B、C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是b、c种类多样
C. 图中物质具有物种特异性的只有A、B、C
D. 在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内D可代表不同物质,但d代表同一物质
【答案】C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A是DNA,b是核糖核苷酸,B是RNA,c是氨基酸,C是蛋白质(酶),d是单糖,D是多糖。
【详解】A、A是DNA,主要分布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组成它的单体是脱氧核苷酸,A错误;
B、B是RNA,RNA具有多样性是因为核糖核苷酸排列顺序具有多样性,其种类一般都含有4种,C是蛋白质,蛋白质具有多样性是因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具有多样性,B错误;
C、A是DNA,B是RNA,C是蛋白质,不同的物种具有特异性,C正确;
D、D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在植物细胞内和在动物细胞内D代表不同物质,前者是淀粉,后者是糖原,但d代表同一物质葡萄糖,D正确。
故选CD。
17. 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叶绿体在细胞中的分布和位置也会发生相应改变,该过程称为叶绿体定位。CHUP1蛋白能与叶绿体移动有关的肌动蛋白(构成细胞骨架中微丝蛋白的重要成分)相结合,用野生型拟南芥和CHUP1蛋白缺失型拟南芥进行实验,观察到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分布情况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叶绿体随光照强弱发生的定位改变,有利于叶肉细胞更充分地吸收光能
B. 若破坏细胞微丝蛋白后叶绿体定位异常,可推测叶绿体是沿着微丝蛋白移动的
C. 实验表明,CHUP1蛋白和光强在叶绿体与肌动蛋白结合及其移动定位中起重要作用
D. 推测CHUP1蛋白位于叶绿体的外膜上,该蛋白锚定在微丝蛋白上完成叶绿体的移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正常叶肉细胞中叶绿体能随光照强度移动,而CHUP1蛋白缺失型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不能随光照强度移动。
【详解】A、据图1可知,弱光条件下,叶绿体会汇集到细胞顶面,能最大限度的吸收光能,保证高效率的光合作用,而强光条件下,叶绿体移动到细胞两侧,以避免强光的伤害,A错误;
B、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类、分化以及物质的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处理破坏细胞内的微丝蛋白(细胞骨架成分)后,叶绿体定位异常,可知叶绿体的定位于微丝蛋白有关,因此可推测叶绿体的移动是沿着微丝蛋白(细胞骨架)进行,B正确;
C、由于CHUP1蛋白缺失型拟南芥的叶绿体分布和野生型不同,所以CHUP1蛋白和光强在叶绿体与肌动蛋白结合及其移动定位中起重要作用,C正确;
D、由图2结果推测,去除叶绿体的CHUP1蛋白后,叶绿体定位异常,故叶绿体是通过CHUP1蛋白锚定在微丝蛋白上的,则CHUP1蛋白位于叶绿体外膜上,D正确。
故选A。
18. 人体细胞内的运输系统是一个非常精密而又复杂的系统。下图表示细胞内物质甲的合成、运输及分泌过程中囊泡的运输机制。细胞内囊泡运输机制一旦失控,会引起很多疾病。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物质甲可能是性激素,该运输过程需要ATP直接提供能量
B. 内质网膜出芽形成囊泡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C. 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识别与结合依赖细胞内的膜上所含多糖的种类
D. 囊泡运输机制失控的原因可能是包被蛋白无法脱落阻碍了囊泡迁移
【答案】AC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合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膜鼓出形成囊泡,包裹着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融合,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加工,然后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转运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
【详解】A、性激素本质是固醇,不需要高尔基体加工,A错误;
B、内质网膜出芽形成囊泡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
C、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识别与结合依赖细胞内的膜上所含受体蛋白的种类,C错误;
D、囊泡运输机制失控的原因可能是包被蛋白无法脱落阻碍了囊泡迁移,D正确。
故选AC。
19. 甲品种青花菜具有由核基因控制的多种优良性状,但属于胞质雄性不育品种。通过体细胞杂交,成功地将乙品种细胞质中的可育基因引入甲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照光处理的甲青花菜下胚轴细胞中存在叶绿体,有利于筛选杂种细胞
B. 细胞融合依赖生物膜的流动性,获得的融合原生质体需放在无菌水中以防杂菌污染
C. 培养形成的愈伤组织可继续在原培养基中分化形成植株
D. 杂种植株含有控制甲青花菜优良性状的基因,并能通过父本进行传递
【答案】B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该图为体细胞杂交过程,其中A为去除细胞壁,制备原生质体,可以酶解法,B为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可以用聚乙二醇处理,融合杂种细胞应该具备乙品种细胞质中的可育基因,甲品种的控制多种优良性状的核基因。
【详解】A、照光处理的甲青花菜下胚轴细胞中有叶绿体,使得细胞有一定的颜色,利于筛选杂种细胞,A正确;
B、原生质体放在水中会吸水胀破,应放在等渗溶液中,B错误;
C、杂种细胞经过外源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诱导,先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成为杂种植株,愈伤组织继续在原培养基中不能完成分化形成植株,C错误;
D、甲品种控制多种优良性状基因,为核基因,杂种植株细胞核内含有控制甲青花菜优良性状的基因,精子中具备一半核基因,能通过父本(精子)进行传递,D正确。
故选BC。
20. OsGLO1、EcCAT、EcGCL和TSR四个基因分别编码四种不同的酶,研究人员将这些基因分别与叶绿体转运肽(引导合成的蛋白质进入叶绿体)基因连接,构建多基因表达载体(载体中部分序列如下图所示),利用农杆菌转化法转化水稻,在水稻叶绿体内构建了一条新代谢途径,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四个基因转录时都以DNA的同一条单链为模板
B. 四个基因都在水稻叶绿体内进行转录翻译
C. 应选用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筛选被农杆菌转化的水稻细胞
D. 可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四种酶在转基因水稻中的表达情况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都能够进行半自主自我复制,并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但同时受到细胞核基因的控制。
标记基因:便于重组DNA分子的筛选。
【详解】A、四个基因转录时不一定都以DNA的同一条单链为模板,A错误;
B、这些基因在叶绿体外合成,由叶绿体转运肽引导合成的蛋白质进入叶绿体,B错误;
C、卡那霉素不在T-DNA上,应用潮霉素培养基筛选被农杆菌转化的水稻细胞,C错误;
D、可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是否有相应的蛋白质产生,从而检测四种酶在转基因水稻中的表达情况,D正确。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
21. 科学家德迪夫将大鼠肝组织置于搅拌器中研磨,获得肝组织匀浆,然后检测匀浆中几种酸性水解酶的活性。他判断这些水解酶位于一种具膜小泡内,在具膜小泡内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当膜被破坏后,其中的酶被释放出来,则表现出较强的活性。1956年,得到进一步的实验证实,并把这种具膜小泡命名为溶酶体。请据此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酸性水解酶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_____。细胞膜、_____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如可以模拟细胞膜的_____功能对海水进行净化。生物膜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从分子水平上分析,其流动性主要表现为_____。
(2)结合图1,试对图2中分别以浓度为0mol/L和0.25mol/L的蔗糖溶液作为提取液时出现不同结果进行解释:_____。
(3)某些病原体进入细胞后未被溶酶体杀死,原因是这些病原体会破坏溶酶体内的酸性环境;少量水解酶从溶酶体内泄漏进入细胞质基质,不会引起细胞结构损伤;溶酶体酶进入核膜残缺的细胞核内,可分解细胞核内的物质。据以上资料,能得出哪些结论:_____。
【答案】(1) ①. 核糖体 ②. 核膜和细胞器膜 ③.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④. 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膜中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
(2)由题干信息可知,在溶酶体内酶活性受到抑制,而溶酶体破裂其中的酶释放出来后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当蔗糖浓度为0mol/L时,溶酶体吸水涨破,酶溢出,表现出较高的活性;而蔗糖浓度为0.25mol/L时,溶酶体内的酶出量较少,表现出的活性较低。
(3)溶酶体酶在酸性环境中起作用;细胞质基质中的环境不是酸性环境(是中性环境);细胞核内为酸性环境。
【解析】
【分析】1、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其功能有:(1)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2)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3)分隔细胞器,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小问1详解】
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酸性水解酶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对海水进行净化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由于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膜中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因此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小问2详解】
由题干信息可知:在溶酶体内酶活性受到抑制,而溶酶体破裂其中的酶释放出来后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当蔗糖浓度为0mol/L时,溶酶体吸水涨破,酶溢出,表现出较高的活性;而蔗糖浓度为0.25mol/L时,溶酶体内的酶出量较少,表现出的活性较低。
【小问3详解】
根据题意可推测出:溶酶体酶在酸性环境中起作用;细胞质基质中的环境不是酸性环境(是中性环境);细胞核内为酸性环境。
22. 某生物小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α-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作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实验步骤:I、取6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2ml的淀粉溶液。
II、在上述6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的α-淀粉酶溶液。
III、迅速将6支试管分别放入0℃、20℃、40℃、60℃、80℃、100℃的水浴锅中保温5min。
IV、取出试管,各加入等量且适量的斐林试剂,将每支试管放在60℃的水浴锅中加热lmin,观察各试管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1)请指出上述实验方案中存在的两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①_____;改正:_____。
②_____;改正:_____。
(2)α-淀粉酶是一种内切酶,以随机的方式从淀粉分子内部随机水解,β-淀粉酶则使淀粉从末端以两个单糖为单位进行水解。下图为β-淀粉酶在淀粉、Ca2+影响下的热稳定性测定结果绘制的曲线图。
①根据题意分析,把淀粉主要水解成麦芽糖的酶为_____。
②分析图形,2%淀粉在处理50min前对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情况是_____;更有利于较长时间维持β-淀粉酶的热稳定性的条件是_____。
【答案】(1) ①. 在没有达到设定温度前,α淀粉酶和淀粉已经发生反应,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 ②. 应将淀粉溶液和α-淀粉酶溶液分别在6种设定温度下保温5分钟,混合后在各自设定的温度下继续保温相同且适宜的时间。 ③. 第IV步中,用斐林试剂鉴别还原糖,水浴加热干扰实验; ④. 第IV步中,将斐林试剂改为碘液,不用水浴加热,观察各试管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2) ①. β—淀粉酶 ②. 2%淀粉在处理前50min能提高β—淀粉酶的活性,且该淀粉酶的活性随处理时间先增强后减弱 ③. Ca2++2%淀粉
【解析】
【分析】酶的活性受温度、pH、激活剂或抑制剂等因素的影响。每组实验中除自变量的差异外,应保持无关变量处于适宜且相同的状态。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题中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活性。
【小问1详解】
①酶具有高效性,第I步加淀粉,第II步加淀粉酶溶液,就会在非预设温度下发生酶促反应,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应改为:淀粉溶液和α-淀粉酶溶液分别在6种设定温度下保温5分钟,再混合。②斐林试剂鉴定时需要水浴加热会改变自变量(温度),从而对实验造成干扰,故宜选用碘液鉴定淀粉。
【小问2详解】
①根据“β-淀粉酶使淀粉从末端以两个单糖为单位进行解”,可知把淀粉主要水解成麦芽糖的酶为β-淀粉酶。2%淀粉在处理前50min能提高β—淀粉酶的活性,且该淀粉酶的活性随处理时间先增强后减弱。在0min-120min内,“Ca2++2%淀粉”组酶能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活性,故Ca2++2%淀粉更有利于较长时间维持β-淀粉酶的热稳定性。
23. 营养缺陷型菌株是人工诱变或自发突变后,某些酶被破坏,使代谢过程中某些合成反应不能进行的菌株。这种菌株能积累正常菌株不能积累的某些代谢中间产物,可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以下是科研人员利用影印法初检某种氨基酸缺陷型菌株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氨基酸缺陷型菌株在基本培养基中不能生长,在完全培养基中能生长。)
(1)从培养基成分分析,图中基本培养基与完全培养基存在差异的成分是_____。根据用途分类,图中基本培养基属于_____(填“选择”或“鉴别”)培养基。
(2)过程①的接种方法为_____,进行②过程培养时,应先将丝绒布转印至_____(填“基本”或“完全”)培养基上,理由是_____,从_____培养基上获得相应的营养缺陷型菌株。
(3)统计菌落种类和数量时要每隔24h观察统计一次,直到各类菌落数目稳定,以防止培养时间不足导致_____,或培养时间太长导致_____。
(4)为进一步完成对初检营养缺陷型菌株的鉴定,科研人员进行如下操作:
①用接种针挑取_____(填“菌落A”或“菌落B”)接种于盛有完全培养液的离心管中,28℃振荡培养1~2天后,离心,取沉淀物用无菌水洗涤3次,并制成菌悬液。
②吸取1mL菌悬液加入无菌培养皿中,倾注15mL融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基本培养基,待其冷凝后,用记号笔在_____(填“皿盖”或“皿底”)划分五个区域,标记A、B、C、D、E(如图所示)。
③在划分的五个区域上分别放入少量氨基酸粉末(如下表所示),经培养后,观察生长圈出现的区域,从而确定属于何种氨基酸缺陷型。
区域
放入的氨基酸
A
组氨酸
苏氨酸
谷氨酸
苯丙氨酸
亮氨酸
B
精氨酸
苏氨酸
赖氨酸
甲硫氨酸
天冬氨酸
C
酪氨酸
谷氨酸
赖氨酸
色氨酸
丙氨酸
D
甘氨酸
苯丙氨酸
甲硫氨酸
色氨酸
丝氨酸
E
半胱氨酸
亮氨酸
天冬氨酸
丙氨酸
丝氨酸
在上述鉴定实验中,发现只在培养基A、D区域出现生长圈,说明该菌株为_____营养缺陷型。
【答案】(1) ①. 氨基酸 ②. 选择
(2) ①. 稀释涂布平板法 ②. 基本 ③. 防止将特定营养成分带入培养基 ④. 完全
(3) ①. 遗漏菌落的种类和数目 ②. 菌落粘连影响计数、培养基表面干燥脱水、微生物衰败菌落特征不易观察
(4) ①. 菌落A ②. 皿底 ③. 苯丙氨酸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首先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细菌,然后运用“影印法”将菌种接种到两种培养基中: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在基本培养基中,氨基酸缺陷型菌株不能生长,而在完全培养基中能够生长,据此可以选择出氨基酸缺陷型菌株。
【小问1详解】
图示是利用影印法初检氨基酸缺陷型菌株的过程,氨基酸缺陷型菌株在基本培养基中不能生长,在完全培养基中能生长,据此可知,与基本培养基(只含碳源、无机盐、水)相比,待测培养皿中的特有的成分有氨基酸;根据用途分类,图中基本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小问2详解】
根据过程①所得培养基中菌落的分布结可以判断,该过程所采用的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②过程培养时,转印的操作相当于接种,应先将丝绒布转印至基本培养基上,目的是防止将特定营养成分带入培养基,再从完全培养基上获得相应的营养缺陷型菌株;
【小问3详解】
)统计菌落种类和数量时要每隔24h观察统计一次,直到各类菌落数目稳定,以防止培养时间不足导致遗漏菌落的种类和数目,或培养时间太长导致菌落粘连影响计数、培养基表面干燥脱水、微生物衰败菌落特征不易观察;
【小问4详解】
为了进一步完成对初检的营养缺陷型菌株的鉴定,在基本培养基中,氨基酸缺陷型菌株不能生长,而在完全培养基中能够生长,因此图中菌落A应该为氨基酸缺陷型菌株,结合对(2)的分析可知:①用接种针挑取菌落A接种并培养;②培养皿是倒置培养微生物的,因此在皿底划分五个区域;③表中信息显示:A、D区域含有、其它区域不含有的氨基酸是苯丙氨酸,而实验结果只有A、D区域出现生长圈,说明该营养缺陷型菌株属于苯丙氨酸缺陷型。
24. 单克隆抗体在防治H7N9型禽流感上具有显著疗效。下图是科研人员制备H7N9病毒的单克隆抗体X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已免疫B淋巴细胞是取自_____的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X的过程中,用到不同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诱导方法是_____。
(2)为了进一步研究H7N9病毒的单克隆抗体X(以下简称抗体X)的效果及作用机制,科学家开展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在体外将抗体X与HA蛋白(H7N9病毒表面的一种蛋白)混合,检测抗体X对HA蛋白的亲和力。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注:KD值越小,抗体和HA蛋白的亲和力越高;抗体Y为一种已知的H7N9病毒的抗体。)
抗体种类
抗体X
抗体Y
KD
5.32×10-9M
1.95×10-9M
实验二:以一定浓度的H7N9病毒感染小鼠;一天后向小鼠腹腔分别注射一定剂量的抗体X、Y;14天后测定小鼠存活情况和体重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抗体X的体内治疗效果优于抗体Y。
①实验一结果表明:对H7N9病毒HA蛋白亲和力更高的抗体是_____。
②分析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差异,研究人员提出假说:抗体除了中和病毒活性之外,还可以通过和巨噬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从而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进而清除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请以巨噬细胞、感染了H7N9病毒的肺上皮细胞、细胞培养液、抗体X、抗体Y和无关抗体等为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假说。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
【答案】(1) ①. 感染过H7N9病毒 ②. 灭活的病毒
(2) ①. 抗体Y ②. 将巨噬细胞及感染了H7N9病毒的肺上皮细胞分别加入A、B、C三组细胞培养液中,并向这三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无关抗体、抗体X和抗体Y,一段时间后检测并比较肺上皮细胞的裂解百分比。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繁殖快,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注射特定抗原、从小鼠的脾脏中获得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将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诱导融合、用特定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再利用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获得足够多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将该细胞在体外培养或者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大量单克隆抗体。
【小问1详解】
上图中已免疫B淋巴细胞是取自感染过H7N9病毒的小鼠,感染过H7N9病毒的小鼠才有产生对应抗体的B淋巴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X的过程中,用到不同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诱导方法是灭活的病毒。
【小问2详解】
抗体X的KD值为5.32×10-9M,抗体Y的KD值为1.95×10-9M,KD值越小,抗体和HA蛋白的亲和力越高,实验一结果表明:对H7N9病毒HA蛋白亲和力更高的抗体是抗体Y。
对H7N9病毒HA蛋白亲和力更高的抗体是抗体Y,但抗体X的体内治疗效果优于抗体Y,研究人员提出假说:抗体除了中和病毒活性之外,还可以通过和巨噬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从而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进而清除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为验证抗体X对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效果强于抗体Y,可以设计如下实验:将巨噬细胞及感染了H7N9病毒的肺上皮细胞分别加入A、B、C三组细胞培养液中,并向这三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无关抗体、抗体X和抗体Y,一段时间后检测并比较肺上皮细胞的裂解百分比。
25. 四尾栅藻是一种微小藻类,具有环境适应能力强和生长速度快等优点,如果能将其进行品种改良,提高含油量,有望解决微藻生物柴油产业化进程的瓶颈。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油料作物紫苏DGAT1基因导入四尾栅藻,获得转基因的产油微藻,利用地热废水培养,不仅能生产生物柴油,还能治理地热废水。操作过程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①LacZ基因编码产生酶可以分解物质X-gal,使菌落呈蓝色。若无该基因或该基因被破坏,则菌落呈白色。②Xbal、BamHI、EcoRI和Smal为四种限制酶
(1)将质粒pMD19-DGAT1导入大肠杆菌前,通常先用Ca2+处理大肠杆菌,使细胞处于一种_____的生理状态。为了便于筛选含pMD19-DGAT1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该选择培养基中应添加_____物质。在培养基中挑取_____颜色的大肠杆菌菌落可提取该质粒并获取目的基因。
(2)过程④需用到_____酶,既能构建重组质粒A又能避免自身环化问题。启动子是_____识别和结合位点,而且往往具有物种特异性,在载体pBI121质粒中插入紫苏DGAT1基因,其上游启动子应选择_____(填“紫苏DGAT1基因”、“大肠杆菌”或“四尾栅藻”)启动子。
(3)为了判断DGAT1基因是否导入四尾栅藻细胞,可利用PCR技术进行检测,已知紫苏DGAT1基因部分序列如下(左侧为基因的首端):。
5'…CCGTGT……ATGCCT_____3'
3'…GGCACA……TACGGA_____5'
根据上述序列选择引物_____(填字母)进行PCR。
A. 引物:5'-GGCACA-3' B. 引物:5'-AGGCAT-3'
C. 引物:5'-CCGUGU-3' D. 引物:5'-CCGTGT-3'
(4)为检测转基因四尾栅藻对地热废水的去污能力,研究人员设计实验并得到相应实验结果如下表。
指标
总氮(mg/L)
总磷(mg/L)
氟化物(mg/L)
废水培养基
23.2
4.32
4.56
培养转基因四尾栅藻11天后
1.9
0.45
0.84
该实验不能说明转DGATI基因显著提高了四尾栅藻的去污能力。请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_____。
【答案】(1) ①. 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 ②. 卡那霉素和X-gal ③. 白色
(2) ①. EcoRI、Smal和DNA连接酶 ②. RNA聚合酶 ③. 四尾栅藻 (3)BD
(4)应添加对照组:废水培养非转基因四尾栅藻11天后,检测总氮、总磷和氟化物的含量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基本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小问1详解】
农杆菌转化法中Ca2+处理大肠杆菌,使细胞处于感受态即能吸收周围环境中 DNA 分子的生理状态。分析题图可知,目的基因插入到LacZ基因中,使该基因被破坏,又由题中信息可知:“LacZ基因编码产生的酶可以分解物质X-gal,从而使菌落显现出蓝色。若无该基因或该基因被破坏,则菌落则成白色。”且由于质粒中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故应接种到添加氨苄青霉素和X-gal的培养基上培养。则导入没有连接目的基因的质粒(或空质粒;或 pMD19 质粒)的大肠杆菌菌落成蓝色,导入重组质粒(或 pMD19-DGAT1 质粒)的大肠杆菌菌落成白色。
【小问2详解】
过程④为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与质粒采用一种限制酶酶切后,目的基因与质粒两端产生的黏性末端相同。由于在进行连接反应时,目的基因和载体是随机碰撞的,因此目的基因既可以与质粒正向连接,即目的基因按照启动子到终止子的方向与载体相连,又可以反向连接。由于反向连接的目的基因不能正常表达。为了防止出现反连和自身环化,实验中常用双酶切的方法。由图可知,用EcoRⅠ和SmaⅠ酶切割pMD19-DGAT1可获得DGATI基因,用EcoRⅠ和SmaⅠ酶切割pBI121可获得载体,用上述两种酶切割后获得目的基因和载体需用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启动子的作用是识别并结合RNA聚合酶启动转录,要达到让紫苏DGAT1基因在四尾栅藻细胞中表达的目的,应该添加四尾栅藻启动子。
【小问3详解】
ABCD、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为反向平行双螺旋结构,故引物BD能与紫苏DGAT1基因配对,以启动PCR的子链延伸。AC错误,BD正确。
故选BD。
【小问4详解】
要想证明转DGAT1基因显著提高了四尾栅藻的去污能力,应增加非转基因四尾栅藻对废水的去污能力,将转基因四尾栅藻与非转基因组结果进行比较。即:应添加对照组:废水培养非转基因四尾栅藻 11 天后,检测总氮、总磷和氟化物的含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菏泽市2022 - 2023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用密闭的培养瓶培养等量的绿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长90分钟,满分10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