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4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绵阳南山中学2023年春季高2021级3月月考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果酒自然发酵流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将选择好的新鲜葡萄进行反复冲洗,清除果皮上的所有杂菌
B. 先去枝梗再冲洗,防止冲洗时枝梗刺破葡萄皮造成污染
C. 最好对榨取的葡萄汁进行灭菌处理,有效防止杂菌污染
D. 发酵瓶内应留约1/3的空间,避免酵母菌过早进行酒精发酵
【答案】D
【解析】
【分析】1、果酒制作过程中的相关实验操作:(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冲洗,除去枝梗。(2)灭菌:①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②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并用70%的酒精消毒。(3)榨汁:将冲洗除枝梗的葡萄放入榨汁机榨取葡萄汁。(4)发酵:将葡萄汁装人发酵瓶,要留要大约13的空间,并封闭充气口。②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18℃~25℃,时间控制在10~12d左右,可通过出料口对发酵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
2、防止发酵液被污染的方法:①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②发酵瓶要清洗干净,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③装入葡萄汁后,封闭充气口④发酵装置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
【详解】A、利用自然菌种发酵果酒时,菌种是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因此清洗葡萄时不能反复清洗,以防止菌种流失,A错误;
B、选择新鲜葡萄,为防止污染,榨汁前应先冲洗,再去枝梗,B错误;
C、有葡萄汁的发酵瓶含有酵母菌,不能进行高压灭菌处理,C错误;
D、发酵瓶要留有1/3的空间,有利于发酵初期为酵母菌繁殖提供氧气,避免酵母菌过早进行酒精发酵,D正确。
故选D。
2. 下列关于果醋制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变酸的葡萄酒表面获得的菌膜中,可以分离出醋酸菌
B. 醋酸菌是兼性厌氧菌,在制作过程的后期要密闭发酵瓶
C. 在制作葡萄醋的过程中,温度应严格控制在18~25℃
D. 当氧气不足时,醋酸菌能将糖源直接氧化为醋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30℃;生产中是否有酒精的产生,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2、果醋制作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其代谢类型属于异养需氧型。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为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详解】A、变酸的葡萄酒表面菌膜中含有醋酸菌,从变酸的葡萄酒表面获得的菌膜中,可以分离出醋酸菌,A正确;
B、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B错误;
C、在果醋制作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发酵温度在30~35℃,C错误;
D、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为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D错误。
故选A。
3. 下表对各种微生物的能源、碳源、氮源的概述,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生物
硝化细菌
根瘤菌
乳酸菌
尿素分解菌
能源
光能
糖类
乳酸
光能
碳源
CO2
糖类
糖类
糖类
氮源
NH3
N2
NH4+、NO3-
尿素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硝化细菌是化能合成型微生物,其代谢类型为自养需氧型;乳酸菌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根瘤菌具有固氮能力,能固定大气中的N2,其氮源为无机氮源,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尿素分解菌能够合成脲酶,分解尿素,因此尿素分解菌能够利用尿素为氮源,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
【详解】A、硝化细菌是化能合成型微生物,其代谢类型为自养需氧型,需要的能源为氧化NH3的过程中释放的化学能,碳源为无机碳源CO2,A错误;
B、根瘤菌能自身固氮,利用大气中的氮气为氮源,但不能利用光能,属于异养需氧性,碳源和能源应为葡萄糖有机物,B正确;
C、乳酸菌是异养厌氧型,利用的碳源为有机碳源葡萄糖,葡萄糖也是其能源物质,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其氮源为无机氮源,C错误;
D、尿素分解菌能够合成脲酶分解尿素,尿素可以作为氮源,但是尿素分解菌为异养需氧型,因此碳源为有机碳源,不能利用光能,D错误。
故选B。
4. 下列消毒或灭菌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接种环——酒精消毒 B. 牛奶——巴氏消毒
C 接种环——高压蒸汽灭菌 D. 培养基——干热灭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
(1)灼烧灭菌: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此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燃烧来灭菌。
(2)干热灭菌: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等,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灭菌。
(3)高压蒸汽灭菌:将灭菌物品放置在盛有适量水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维持15~30min。
【详解】AC、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AC错误;
B、牛奶是利用高温消毒来杀菌来延长牛奶的保质期,因此属于巴氏消毒法,B正确;
D、培养基应该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处理,D错误。
故选B。
5. 下列关于果胶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果胶酶是专一分解果胶的一种酶,即果胶分解酶
B. 果胶酶是由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C. 果胶酶能够分解植物细胞壁的所有成分
D. 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均能产生果胶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1、果胶:(1)作用: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包括纤维素和果胶;(2)成分:由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3)特点:在果汁加工中,影响果汁的出汁率和澄清度。2、果胶酶:(1)作用:催化水解果胶;(2)组成: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总称,包括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果胶酯酶。
【详解】A、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总称,包括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果胶酯酶,A错误;
B、果胶是由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B错误;
C、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果胶酶能分解植物细胞壁中的果胶,不能分解纤维素,C错误;
D、产生果胶酶的生物有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D正确。
故选D。
6. 关于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一恒定的pH下通过设置温度梯度来确定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
B. 将苹果泥和果胶酶先混合后立即放在不同恒温水浴中保温
C. 不需要再增设对照组,实验组内部之间形成相互对照
D. 相同时间后测出苹果汁的体积,可以用来比较果胶酶的活性高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的催化效率升高;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酶的催化效率最高;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的催化效率减弱.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失去催化作用。
4、探究不同的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温度属于自变量,酶活性属于因变量,底物浓度、酶浓度、反应时间等属于无关变量。
【详解】A、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为自变量,pH为无关变量,因此,在一恒定的pH下通过设置温度梯度来确定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A正确;
B、将苹果泥和果胶酶先放在不同温度的烧杯中恒温水浴处理,然后再混合,B错误;
C、温度是自变量,不同温度梯度之间可相互对照,因此,不需要再增设对照组,C正确;
D、因变量为酶活性,酶活性可用苹果汁的体积来表示,因此,相同时间后测出苹果汁的体积,可以用来比较果胶酶的活性高低,D正确。
故选B。
7. 红细胞破裂离心后,离心管中的溶液分为四层,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是( )
A. 血红蛋白、甲苯层、脂类物质层、细胞破碎物沉淀层
B. 甲苯层、细胞破碎物沉淀层、血红蛋白、脂类物质层
C. 甲苯层、脂类物质层、血红蛋白、细胞破碎物沉淀层
D. 脂类物质层、血红蛋白、甲苯层、细胞破碎物沉淀层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步骤主要有:(1)样品处理:①红细胞的洗涤,②血红蛋白的释放,③分离血红蛋白溶液;(2)粗分离:①分离血红蛋白溶液,②透析;(3)纯化:调节缓冲液面→加入蛋白质样品→调节缓冲液面→洗脱→收集分装蛋白质;(4)纯度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详解】分离血红蛋白溶液时,将搅拌好的混合液转移到离心管中,经过中速长时离心后,可明显看到试管中溶液分为4层,从上往下数,第1层为甲苯层,第2层为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第3层为血红蛋白水溶液,第4层为杂质沉淀层(红细胞破碎物沉淀层)。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8. 有关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缓冲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缓冲溶液能抵制外界大量的酸或碱对溶液的影响,使pH不再变化
B. 缓冲溶液通常由1~2种缓冲剂溶解于水中配制而成
C. 调节缓冲剂的使用比例就可以制得在不同pH范围内使用的缓冲液
D. 凝胶色谱法、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都要用到缓冲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缓冲物质指能调节溶液的pH值,使溶液的pH值在加入一定量的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时保持恒定或小范围变化的一种物质.弱酸和与其对应的弱酸盐(或弱碱和与其相对应的弱碱盐)可以形成一对缓冲对,当溶液中加入少量酸性物质时,缓冲对中的碱性组分与之反应中和,当溶液中加入少量碱性物质时,缓冲对中的酸性组分与之反应中和。
【详解】A、缓冲溶液通常是由一或两种化合物(缓冲剂)溶解于水中制得,能够抵制外界的一定量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维持pH相对稳定,A错误;
B、缓冲溶液通常由1~2种缓冲剂溶解于水中配制而成,可缓冲一定量的酸或碱引起的pH变化,B正确;
C、调节缓冲剂的使用比例就可以制得在不同pH范围内使用的缓冲液,C正确;
D、凝胶色谱法、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中都要用到缓冲溶液,因为缓冲溶液的存在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相关分子的结构稳定,D正确。
故选A。
9. 使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时,洗涤红细胞、释放血红蛋白和透析过程,分别使用了下列哪些试剂( )
①甲苯 ②蒸馏水 ③生理盐水 ④磷酸缓冲液 ⑤柠檬酸钠
A. ①、④⑤、③ B. ③、①②、④ C. ②①、③、⑤ D. ②、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1、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常常选用凝胶色谱法进行分离,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2、血红蛋白的提取分离步骤
(1)样品处理:①红细胞的洗涤: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杂蛋白,采集的血样要及时采用低速短时间离心分离红细胞,然后用胶头吸管吸出上层透明的黄色血浆,将下层暗红色的红细胞液体倒入烧杯,再加入五倍体积的生理盐水,缓慢搅拌10min,低速短时间离心,如此重复洗涤三次,直至上清液中没有黄色,表明红细胞已洗涤干净。②血红蛋白的释放:在蒸馏水和甲苯作用下,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注:加入蒸馏水后红细胞液体积与原血液体积要相同。加入甲苯的目的是溶解细胞膜,有利于血红蛋白的释放和分离。
(2)粗分离:①分离血红蛋白溶液:将搅拌好的混合溶液离心后,试管中的溶液分为4层。第一层为无色透明的甲苯层,第2层为白色薄层固体,是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第3层是红色透明液体,这是血红蛋白的水溶液,第4层是其他杂质的暗红色沉淀物。将试管中的液体用滤纸过滤,除去之溶性沉淀层,于分液漏斗中静置片刻后,分出下层的红色透明液体。②透析:取1mL的血红蛋白溶液装入透析袋中,将透析袋放入盛有300mL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20mmol/L的磷酸缓冲液中,透析12h。透析可以去除样品中分子量较小的杂质,或用于更换样品的缓冲液。
(3)纯化:调节缓冲液面:打开色谱柱下端的流出口,使柱内凝胶面上的缓冲液缓慢下降到与凝胶面平齐,关闭出口→加入蛋白质样品:用吸管将透析后的样品沿管壁环绕移动加到色谱柱的顶端。加样后,打开下端出口,使样品渗入凝胶床内,等样品完全渗入凝胶层后,关闭出口→调节缓冲液面:加入20mmol/L的磷酸缓冲液到适当高度→洗脱:连接缓冲液洗脱瓶,打开下端出口,进行洗脱→收集分装蛋白质:待红色的蛋白质接近色谱柱底端时,用试管收集。
(4)纯度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详解】在血红蛋白样品处理和粗分离中需要用到很多试剂,在红细胞的洗涤中需要用到③生理盐水直至上清液不再呈现黄色;在血红蛋白的释放过程中需用到②蒸馏水和①甲苯,目的是使红细胞破裂释放血红蛋白;在透析过程中需要将透析袋放入200mol/L的④磷酸缓冲液中,B正确。
故选B。
10. 用带盖的瓶子制作果酒时,每隔12h左右需对瓶盖进行一次操作,下列有关操作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拧松瓶盖,让空气进入瓶内 B. 打开瓶盖,让空气进入瓶内
C. 拧松瓶盖,放出瓶内的CO2 D. 打开瓶盖,放出瓶内的CO2
【答案】C
【解析】
【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用带盖瓶子制作果酒时,每隔一段时间拧松瓶盖,以释放出二氧化碳,防止瓶子爆裂;但不能打开瓶盖,一防止杂菌进入,污染培养液,二防止空气进入使得发酵中断。
故选C。
11. 下列几种物质中,不可能为培养基中的微生物提供氮源的是( )
A. 牛肉膏 B. 蛋白胨 C. 琼脂 D. 尿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培养基是指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的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详解】A、牛肉膏的组成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因而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氮源,不符合题意,A错误;
B、蛋白胨的组成成分并不单一,其中含有较多的是蛋白质,可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氮源,不符合题意,B错误;
C、琼脂是不能被微生物利用的有机物,其在培养基中是作为凝固剂使用的,不能为微生物提供氮源,符合题意,C正确;
D、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氮源,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C。
12. 梯度稀释过程中用移液管把菌液从一支试管转移到下一支试管后,要用手指轻压移液管的橡皮头,吹吸三次,其目的是( )
A. 增加试管内的溶氧量 B. 使菌液与水充分混匀
C. 使试管中菌液的浓度降低 D. 使细菌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梯度稀释过程中用移液管把菌液从一支试管转移到下一支试管后,要用手指轻压移液管的橡皮头,吹吸三次,其目的是使菌液与水充分混匀,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3. 下表是某同学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果汁量/mL
2
3
4
5
6
5
A. 40℃与60℃时果胶分解速率基本相同
B. 50℃不一定是该果胶酶的最适温度
C 继续提高实验温度,果汁产生量将减少
D. 如果温度提高到100℃,果汁量将会降到0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本题为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该同学以温度为变量设置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多组对照实验,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酶活性可用一定时间内产物的生成量表示,40℃与60℃时果汁量相等,故酶的活性相等,A正确;
B、温度范围内,50℃下果汁量最多,但50℃不一定是该果胶酶的最适温度,还需要在40℃~60℃之间进一步进行实验探究,B正确;
C、据表可知,在60℃时果汁量减少,说明高温开始抑制酶的活性,故继续提高实验温度,酶活性进一步降低,果汁产生量将减少,C正确;
D、100℃条件下,酶活性不一定完全丧失,故如果温度提高到100℃,果汁量不一定会降到0,D错误。
故选D。
14. 某同学欲从有机废水中分离微生物用于废水处理,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每个区域划线前要灼烧接种环
B. 每个区域划线结束后要灼烧接种环
C. 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后灭菌
D. 平板划线法不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培养基的配制、接种、和培养的过程。在每次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接种环的灭菌方法应是在火焰上灼烧,接种时划线操作是在火焰边进行;每一种细菌都有最适的生长温度,需要在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详解】A、每次接种划线前都需要灼烧接种环,一是防止杂菌污染,二是对上次划线残留菌种杀灭,达到稀释的效果,A正确;
B、转换划线区域后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冷却后再接种进行划线,B正确;
C、在配制培养基的过程中要先高压蒸汽灭菌后分装到培养皿,C错误;
D、平板划线法不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对微生物进行计数,D正确。
故选C。
15. 下列有关猪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洗涤红细胞后,使用甲苯可加速红细胞破裂
B. 血红蛋白的颜色可用于凝胶色谱法分离过程的监测
C. 在洗脱过程中,血红蛋白比分子量更小的杂蛋白移动慢
D. 成熟红细胞中缺少细胞器和细胞核,提纯时杂蛋白相对较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红蛋白的分离过程:
1、样品的处理:通过洗涤红细胞、血红蛋白的释放、离心等操作收集到血红蛋白溶液;
2、样品的粗分离:利用透析法去除分子量较小的杂质蛋白;
3、样品的纯化:利用凝胶色谱法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杂质蛋白除去;
4、纯度鉴定:利用聚丙烯凝胶电泳完成。
【详解】A、洗涤红细胞后,在蒸馏水和甲苯作用下,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A正确;
B、血红蛋白是有色蛋白,因此在凝胶色谱分离时可以通过观察颜色来判断什么时候应该收集洗脱液(如果操作都正确),B正确;
C、在凝胶色谱法分离过程中,血红蛋白的分子量比杂蛋白大,质量越大的,通过凝胶色谱柱的速度越快,C错误;
D、猪的成熟红细胞中无细胞核,缺少细胞器,提纯时杂蛋白较少,D正确。
故选C。
16. 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配制培养基时一定要加入的物质是( )
A. 碳源 B. 氮源 C. 无机盐 D. 维生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物质叫培养基。培养基中一般含有水、无机盐、氮源、碳源、生长因子等。
【详解】A、自养型微生物可通过自身反应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供自身对碳源需求,配制培养自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时,可不添加碳源,A错误;
B、某些微生物可以将空气中的游离氮转化为化合态氮,以供自身对氮源的需求,有固氮功能的细菌如根瘤菌等,配制培养固氮微生物的培养基时,可不添加氮源,B错误;
C、生命活动需要无机盐参与,但生物体本身不能合成无机盐,因此配制培养基时必须人为添加,C正确;
D、配制培养基过程中,维生素属于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包括维生素、氨基酸等,需根据微生物的需要进行选择,D错误。
故选C。
17. 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过程中的操作属于灭菌的是( )
A. 倒培养基时灼烧刚打开的锥形瓶的瓶口
B. 接种前用酒精棉球擦拭双手和工作台面
C. 牛奶在80℃下煮15min以杀死其中的微生物
D. 通过紫外光或者喷洒石炭酸溶液处理实验室
【答案】A
【解析】
【分析】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消毒是指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体表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紫外线或化学药物消毒法等。
【详解】A、为防止杂菌污染,倒培养基时灼烧刚打开的锥形瓶的瓶口,该过程属于灭菌,A符合题意;
B、接种前用酒精棉球擦拭双手和工作台面属于消毒,B不符合题意;
C、牛奶在80°℃下煮15min以杀死其中的微生物属于消毒,C不符合题意;
D、紫外光或者喷洒石炭酸溶液处理实验室属于消毒,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 下列有关倒平板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倒平板过程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B. 待培养基冷却到室温时进行倒平板
C. 倒平板时培养皿盖打开的开口要尽量小
D. 培养基冷凝后需要将平板倒置保存
【答案】B
【解析】
【分析】倒平板操作的步骤:待培养基冷却到5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将灭过菌的培养皿放在火焰旁的桌面上,右手拿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左手拔出棉塞;右手拿锥形瓶,将瓶口迅速通过火焰;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右手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等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皿盖在下、皿底在上,这样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分滴到培养基上造成培养基的污染。
【详解】A、倒平板过程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防止空气中的杂菌污染,A正确;
B、待培养基冷却到5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B错误;
C、倒平板时培养皿盖打开的开口要尽量小,用拇指和食指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锥形瓶瓶口的缝隙,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以防空气中杂菌的污染,C正确;
D、培养基冷凝后需要将平板倒置,防止皿盖上的水珠滴落到培养基上,D正确。
故选B。
19. 如图是根据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的系列实验结果得出的坐标曲线。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表示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高温使得果胶酶结构被破坏
B. 图乙只能表示pH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最适pH通常为碱性条件
C. 图丙可表示苹果泥中加入果胶酶后得到的果汁量随时间变化情况
D. 图丁可表示苹果泥用量一定时,果胶酶用量对果汁产量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A、酶的活性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低温时酶活性受到抑制,活性较低;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因此图像应与乙图类似,且曲线右端最终应与横坐标相交,A错误;
B、图乙中曲线不能用来表示酶的活性随pH变化的特性,因为酶在过酸或过碱的条件下都会失活,因此曲线两端应该与横坐标相交,且从乙图中无法判断果胶酶最适pH为碱性条件,B错误;
C、果胶酶可分解植物细胞壁,增加果汁的出汁率,使水果更快到达出汁的最大值,如图丙所示,C正确;
D、苹果泥用量一定时,果汁产量也为一定值。因此果汁产量应达到一定值后不再变化,D错误。
故选C。
20. 下列关于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血红蛋白,分子量越大的分子在色谱柱中移动速度越慢
B. 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血红蛋白,当红色区带移动到色谱柱底端时停止收集流出液
C. 冲洗新装好的色谱柱和对血红蛋白提取样品进行洗脱使用的磷酸缓冲液浓度相同
D. 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蛋白质时,分子移动速度取决于分子电荷数
【答案】C
【解析】
【分析】1、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步骤主要有:
(1)样品处理:①红细胞的洗涤(低速短时间离心),②血红蛋白的释放(需要加入蒸馏水和甲苯),③分离血红蛋白(中速长时间离心)。
(2)粗分离:①分离血红蛋白溶液,②透析,(3)纯化:调节缓冲液面→加入蛋白质样品→调节缓冲液面→洗脱→收集分装蛋白质。
(4)纯度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析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长,移动的速度慢,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动的速度快,因此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得以分离。
【详解】A、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血红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动的速度快,A错误;
B、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血红蛋白,当红色区带移动到色谱柱底端时开始收集流出液,B错误;
C、冲洗新装好的色谱柱和对血红蛋白提取样品进行洗脱使用的磷酸缓冲液浓度相同,均为20mmoL/L,C正确;
D、SDS所带的负电位较大,会掩盖要分离的蛋白质的电荷,故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蛋白质时,分子移动速度取决于分子量的大小,D错误。
故选C。
21. 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CO32-,可与环境中的Ca2+反应形成碳酸钙沉淀,这种现象称为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MICP形成的机制多种多样,通过细菌分解尿素引起碳酸钙沉淀是最广泛的方式。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尿素只有被土壤中的细菌分解成氨后,才能被植物利用
B. 通常用以尿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
C. 在培养基中加入酚酞指示剂,可以初步鉴定尿素分解菌
D. 尿素分解菌可以分解碳酸钙质碎石,有效避免土壤板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于细菌在分解尿素的过程中合成脲酶,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会使培养基碱性增强,pH升高,所以可以用检测pH的变化的方法来判断尿素是否被分解,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尿素被分解后产生氨,pH升高,指示剂变红。
【详解】A、尿素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只有被土壤中的细菌分解成氨后,才能被植物利用,A正确;
B、通常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可以初步鉴定尿素分解菌,C错误;
D、由题意可知,尿素分解菌分解尿素可引起碳酸钙沉淀,而不能分解碳酸钙质碎石,D错误
故选A。
22. 在“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中,为判断是否起到了分离效果,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需要精心设置对照。对照组的设置方式为( )
A.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接种相同土壤样液
B.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接种无菌水
C. 筛选分解尿素细菌的选择培养基不接种
D. 筛选分解尿素细菌的选择培养基上接种无菌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本实验中,目的是为了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分离效果,故应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为对照,接种相同土壤样液观察菌落的多少,通过两种培养基上菌落的多少,可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分离效果,A正确;
B、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接种无菌水可用于检测培养基是否合格,与题意不符,B错误;
C、筛选分解尿素细菌的选择培养基是实验组,应该接种,否则无法达到筛选的目的,C错误;
D、筛选分解尿素细菌的选择培养是为了增加细菌的数量,保证筛选的成功,不是对照组,故应接种适量适宜浓度的土壤样液,D错误。
故选A。
23. 下列中学实验中有关NaCl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泡菜时,加入NaCl的目的是抑制乳酸菌生长
B. 制作腐乳时,加盐腌制的作用有析水、调味和防腐杀菌
C. 用染色剂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时,加入的NaCl可促进菌落形成
D. 可将血红蛋白溶液放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中进行透析
【答案】B
【解析】
【分析】1、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分层整齐地摆放在瓶中,同时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高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加盐研制的时间约为8d左右,加盐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不会过早酥烂,同时,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2、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3、提高培养基中NaCl的浓度,可以用于筛选耐盐细菌,这种培养基被称为选择培养基。
4、在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实验中,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这样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详解】A、制作泡菜时,用煮沸过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的作用是调味和抑制杂菌生长,A错误;
B、制作腐乳时加盐腌制的作用有:①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变硬;②抑制微生物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③调味,B正确;
C、用刚果红染色剂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时,染色结束后,倒去刚果红溶液,加入NaCl溶液洗去浮色,C错误;
D、将盛有血红蛋白溶液的透析袋放入盛有300 m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0mmol/L的磷酸缓冲液中(pH为7.0),透析12h,可除去小分子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24. 下列有关“用海藻酸钠固定酵母细胞”及“用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将海藻酸钠溶液和酵母细胞混合之后,酵母细胞被活化
B. 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通常用酒精灯加热,且边加热边搅拌
C. 固定好的酵母细胞(凝胶珠)需要用蒸馏水冲洗2~3次
D. 用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时,需要提供适宜的条件,如营养物质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
海藻酸钠溶液固定酵母细胞:酵母细胞的活化;配制0.05mol/L的CaCl2溶液;配制海藻酸钠溶液 (该实验成败的关键步骤);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固定化酵母细胞。
【详解】A、用蒸馏水将酵母细胞活化,再将冷却的海藻酸钠溶液和酵母细胞混合,A错误;
B、海藻酸钠在水中溶解的速度较慢,需要通过加热促进其溶解,通常用酒精灯加热,且边加热边搅拌,B正确;
C、固定好的酵母细胞(凝胶珠)需要用蒸馏水冲洗2~3次,洗去附着在其上的CaCl2溶液,以防止凝胶珠硬度过大影响物质交换,C正确;
D、由于酵母细胞具有代谢能力,因此需要提供营养等条件,D正确。
故选A。
25. 下列关于酶制剂、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和无机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利用固定化酶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磷农药,需要提供适宜的营养条件
B. 与固定化酶相比,固定化细胞在催化大分子物质的反应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C.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可以重复利用,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D. 酶制剂的催化效率总是比无机催化剂的效果显著
【答案】C
【解析】
【分析】固定化技术包括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交联法),由于细胞相对于酶来说更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因此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细胞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反应物分离,还可以重复利用。
【详解】A、固定化酶降解有机磷农药是一种酶促反应,没有生物参与,不需要提供营养物质,A错误;
B、大分子物质难以通过细胞膜,与酶不容易接近,固定化细胞在催化大分子物质反应方面不具有优势,B错误;
C、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都可以重复利用,C正确;
D、酶制剂的催化效率在特定环境下比无机催化剂的效果显著,D错误。
故选C。
【点睛】
26. 处理生活垃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用微生物对其进行降解。下图表示筛选高效降解淀粉菌种的过程。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筛选所用培养基中的碳源应为牛肉膏和蛋白胨
B. 将菌液接种到培养基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
C. 菌落①与菌落②透明圈大小不同是因其对碘的分解能力不同
D. 扩大培养后的菌种可在4℃条件下用斜面培养基临时保藏数月
【答案】D
【解析】
【分析】为了筛选出高效降解淀粉菌种,该培养基应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由于培养基中含有淀粉,而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微生物能产生淀粉酶分解淀粉,淀粉被分解后与碘液不呈现蓝色,因而随着淀粉被分解,蓝色褪去出现透明圈。
【详解】A、筛选所用培养基应以淀粉作为唯一的碳源,这样才能将降解淀粉的菌种筛选出来,A错误;
B、由培养基上的单个菌落可知,将菌液接种到培养基的方法是稀释涂布法,B错误;
C、由于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是淀粉,而淀粉遇碘液会变蓝,故菌落①与②周围透明圈的大小不同原因可能是两个菌群对淀粉的分解能力不同,C错误;
D、保存菌种一般在低温下保存,扩大培养后的菌种接种于固体斜面培养基,菌落长成后可在4℃的冰箱中临时保藏数月,D正确。
故选D。
27. 在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实验中,下列有关变量控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材料的污染程度属于本研究的无关变量,实验过程中不必考虑
B. 若采用手洗法进行去污操作,需尽可能保证各组的洗涤用力程度、时间等基本相同
C. 水温属于本实验的自变量,实验过程中必须保证各组实验温度相同且恒定
D. 水的用量和布料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实验用的布料越大、水量越多实验效果越好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因此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洗涤效果,其余均为无关变量。
【详解】A、实验材料的污染程度属于本研究的无关变量,实验过程中应适宜且统一,A错误;
B、若采用手洗法进行去污操作,各组洗涤用力程度、时间等都是无关变量,应统一,B正确;
C、温度是自变量,实验过程中必须保证各组实验温度不同,C错误;
D、本实验中水量和布料也是无关变量,各组应保持相同,D错误。
故选B。
28. 某生物兴趣小组尝试对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进行分离并计数,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备选择培养基时,需加入尿素、琼脂、葡萄糖、硝酸盐等物质
B. 用活菌计数法统计结果,活菌的实际数目往往比统计的菌落数低
C. 涂布不同稀释倍数菌液的平板的培养时间应随菌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加
D. 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目,一般选用104、105、106倍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
【答案】D
【解析】
【分析】1、培养基选择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原理:培养基的氮源为尿素,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以尿素作为氮源。缺乏脲酶的微生物由于不能分解尿素,缺乏氮源而不能生长发育繁殖,而受到抑制,所以用此培养基就能够选择出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2、分解尿素的细菌的鉴定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细菌,若指示剂变红,可确定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详解】A、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培养基中要加尿素(唯一的氮源)、琼脂(凝固剂)、葡萄糖(提供碳源),尿素给分解尿素的细菌提供氮源,不能加硝酸盐,A错误;
B、用活菌计数法统计结果时,有的活菌在培养过程中会死亡,而有的菌落是由多个活菌共同形成的,统计的菌落数偏小,故活菌的实际数目往往比统计的菌落数高,B错误;
C、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因此涂布不同稀释倍数菌液的平板的培养时间应该一致,C错误;
D、土壤中细菌的含量比较多,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时,一般选用104、105、106倍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D正确。
故选D。
29. 下列有关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都含有同源染色休
B. 一对同源染色体来自不同的亲本,形状大小可能不同
C. 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的基因都是等位基因
D.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自由组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详解】A、能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中不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如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含同源染色体,A错误;
B、一对同源染色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形状大小可能不同,如X、Y染色体,B正确;
C、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上的基因可以是等位基因也可以是相同基因,C错误;
D、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分离,D错误。
故选B。
30. 如图是有关细胞分裂与遗传定律关系的概念图,其中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 ①⑤⑨和③⑦⑩ B. ②⑥⑨和③⑦⑩
C. ①⑤⑨和④⑧⑩ D. ②⑥⑨和④⑧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但是等位基因不分离,因此①⑤⑨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而自由组合,因此②⑥⑨、③⑦⑩正确;受精作用过程中,不同亲本的染色体汇合,不属于自由组合,因此④⑧⑩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②⑥⑨、③⑦⑩,故选B。
二、选择题
31. 下列关于果酒、果醋制作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不需要严格地进行无菌操作 B. 发酵使用的菌种均为原核细胞
C. 发酵原材料均需高温高压灭菌 D. 发酵过程中都需要密闭发酵罐
【答案】A
【解析】
【分析】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30℃;生产中是否有酒精的产生,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2、果醋制作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其代谢类型属于异养需氧型。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为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详解】A、保质期家庭制作果酒、果醋通常不是纯种发酵,不需要严格地进行无菌操作,A正确;
B、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为真核细胞,果醋制作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为原核细胞,B错误;
C、制成的果醋和果酒不能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高压蒸汽灭菌会杀死菌种,从而会影响产品的口感和品质,C错误;
D、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发酵不需要进行密闭发酵,D错误。
故选A。
32. 下列关于对微生物筛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筛选出酵母菌和霉菌
B. 用含酚红的培养基筛选出能分解纤维素的菌株
C. 利用高温培养条件筛选耐热的Taq细菌
D. 用高浓度NaCl的培养基筛选耐盐突变菌株
【答案】B
【解析】
【分析】微生物筛选的关键是选择培养基的使用,通过选择培养混合的微生物,仅得到或筛选出所需要的微生物,其他不需要的种类在这种培养基上是不能生存的。
【详解】A、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时可抑制细菌、放线菌的生长,从而分离得到酵母菌和霉菌,A正确;
B、尿素分解菌可以将尿素分解成氨,使酚红指示剂呈红色,因此可以用含酚红的尿素培养基筛选出能分解尿素的菌株,但不能筛选分解纤维素的菌株,B错误;
C、高温能抑制细菌生长,但耐热的Taq细菌可在高温中正常生长,因此可利用高温起到筛选作用,C正确;
D、高浓度的NaCl抑制细菌生长,可能造成细菌脱水死亡,但耐盐突变菌株可在高浓度NaCl培养基中生长,故可用高浓度NaCl筛选耐盐突变菌株,D正确。
故选B。
33. 下表是某同学设计的一种培养基配方,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亚硝酸钠
1g
无水碳酸钠
1g
硫酸镁
0.03g
磷酸二氢钠
0.25g
硫酸锰
0.01g
蒸馏水
1000mL
磷酸氢二钾
0.75g
琼脂
50g
A. 该培养基中不含碳源,不能用于培养任何微生物
B. 该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可用于培养异养的固氮微生物
C. 若需筛选耐酸的微生物,需在灭菌后通过滴加盐酸来调节pH
D. 若需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需去除亚硝酸钠,添加尿素和葡萄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从混合样品中获得某种微生物的方法通常有两种:第一种是可利用该分离对象对某一营养物质有一“嗜好”的原理,专门在培养基中加入或不加该营养物质,从而使它成为一种选择培养基(如在含高浓度NaCl的培养基上分离金黄色葡萄糖球菌,在不含N的培养基上分离圆褐固氮菌);或根据分离对象对pH、温度和氧气浓度的喜好,改变培养环境的理化性质,使环境条件最适宜该微生物的生存,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将培养基放在高温环境中培养只能得到耐高温的微生物。第二种办法可利用该分离对象对某种抑菌物质的抗性,在混合培养物中加入该抑制物,经培养后,原来占优势的微生物生长受抑制,而分离对象却可乘机大大增殖,使之在数量上占优势(如在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分离真核微生物)。
【详解】A、该培养基中含碳源,如无水碳酸钠,A错误;
B、该培养基有琼脂为固体培养基,培养基中亚硝酸钠中含有氮源,B错误;
C、若需筛选耐酸的微生物,需在添加盐酸调节pH后再灭菌,C错误;
D、要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所用培养基应该以尿素为唯一氮源,因此应该去除亚硝酸钠,此外还需要加入葡萄糖,D正确。
故选D。
34. 科研人员在测定链霉素对3种细菌的作用效果时,用3种细菌在事先准备好的琼脂平板上画了3条平行线(3条线均与图中链霉素带接触),将平板置于37℃条件下恒温培养3天,结果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链霉素能抑制霍乱菌的生长繁殖
B. 链霉素对结核菌的抑制效果最差
C. 链霉素不可用于治疗伤寒菌感染者
D. 链霉素对结核病人的治疗效果较佳
【答案】B
【解析】
【分析】抗生素是真菌(另外还有放线菌)产生的可杀死某些致病菌的物质,可以用来治疗相应的疾病。
【详解】链霉素是一种抗生素类物质,它可以抑制某些细菌的繁殖。分析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链霉素对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霍乱菌的抑制作用弱,对伤寒菌几乎无抑制作用,B错误,ACD正确。
故选B。
35. 某兴趣小组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土壤中的真菌进行计数。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土壤中真菌数量比细菌少,所以稀释倍数比细菌小
B. 相同稀释倍数的样液涂布至少三个平板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C. 在某稀释度下,菌落铺满了整个平板,应减小稀释倍数再次实验
D. 本实验需要做一个接种无菌水的对照组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从混杂的微生物中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步骤是:称量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整个实验过程要保证无菌操作,应明确土壤中细菌比真菌多,所以细菌稀释的倍数要比真菌稀释的倍数高。
【详解】A、在土壤中,细菌的数量比真菌的多,所以为了确保稀释后能形成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培养皿,细菌数量一般选用104、105和106倍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而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2、103和104倍稀释,A正确;
B、相同稀释倍数的样液至少涂布三个平板,且取平均数,这样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B正确;
C、在某稀释度下,菌落铺满了整个平板,应增大稀释倍数再次实验,C错误;
D、本实验需要设置一个不接种的对照组,来判断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D正确。
故选C。
36. 科研人员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获得了能降解石油成分的“多环芳烃菲”的菌株,步骤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①-③锥形瓶中的选择培养基的唯一碳源为多环芳烃菲
B. 锥形瓶中的培养基在倒平板之前需要先高压蒸汽灭菌
C. ④中接种时2~5区域划线起点要从上一区域末端开始
D. 若④中菌落形状、颜色多样,则一定未分离出目的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解:图示是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获得能降解石油成分的“多环芳烃菲”的菌株的步骤,其中①②③表示逐步稀释菌种,④表示用平板划线法纯化菌种。
【详解】A、要想分离出能降解石油成分“多环芳烃菲”的菌株,所用培养液中需加入多环芳烃菲作为唯一碳源,A正确;
B、锥形瓶和培养皿中的培养基都需要通过高温蒸汽灭菌,以防止杂菌污染,B正确;
C、④平板划线法纯化菌株过程中,由于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所以在时2~5区域划线起点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C正确;
D、同种生物形成的菌落特征一般相同,若④中菌落形状、颜色多样,可能有包含目的菌在内的多种菌落,D错误。
故选D。
37. 科研人员用双重固定法,即采用戊二醛作为交联剂,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剂来固定小麦酯酶,以研究固定化酶的相关性质和最佳固定条件。如图甲、乙、丙为部分研究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由甲图可知,固定化酶比游离酶对温度变化适应性更强
B. 由乙图可知,浓度为3%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较好
C. 由丙图可知,固定化酶的建议重复使用次数为6次左右
D. 双重固定法包含了化学结合法,降低了酶分子漏出包埋剂的可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图甲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的活力均先升高后下降,游离酶的酶活力比固定化酶变化明显;图乙中,随着海藻酸钠浓度的增加,固定化酶的活力先增加后下降,当海藻酸钠浓度为3%时酶的活力最高;图丙中,固定化酶的活力随使用次数的增多而下降,且在使用3次以后酶活力显著下降。
【详解】A、由图甲可知,游离酶的酶活力比固定化酶变化明显,由此说明固定化酶比游离酶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更强,A正确;
B、由图乙可知,酶活力在海藻酸钠浓度为3%时酶活力最大,故浓度为3%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 B正确;
C、由图丙可知,固定化酶的活力随使用次数的增多而下降,且在使用3次以后酶活力显著下降,C错误;
D、固定化小麦酯酶采用双重固定法固定的原因是酶分子很小,很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因此双重固定法包含了化学结合法,降低了酶分子漏出包埋剂的可能,D正确。
故选C。
38.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分离比分别为9∶7、9∶6∶1、1∶4∶6∶4∶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 )
A. 1∶3、1∶2∶1、1∶2∶1 B. 1∶3、4∶1、1∶3
C 1∶2∶1、4∶1、1∶3 D. 3∶1、3∶1、1∶4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题意分析:由F2的分离比可推知:F1的基因型为双杂合(AaBb);F2的分离比为9∶7,说明有双显性基因的表现为一种性状,其他的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的分离比为9∶6∶1,说明有双显性基因的表现为一种性状,有单显性基因的表现为一种性状,无显性基因的表现为一种性状;F2的分离比为1∶4∶6∶4∶1,说明表现型与显性基因的个数有关。
【详解】若相关基因用A/a、B/b表示,F1的基因型为双杂合(AaBb),若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则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双显)、Aabb(单显1)、aaBb(单显2)、aabb(双隐),且比例为1∶1∶1∶1,由分析可知,当F2的分离比为9∶7时,则表现为双显类型为一种性状,其他类型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因此相应的测交表型比例为1∶3;当F2的分离比为9∶6∶1时,则表现为双显类型为一种性状,两种单显类型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双隐类型又是一种性状,因此相应的测交表型比例为1∶2∶1;当F2的分离比为1∶4∶6∶4∶1时,则表现型与显性基因的个数有关,即两个显性基因为一种性状,一个显性基因为一种性状,双隐性为一种性状,因此相应的测交表型比例为1:2:1。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9. 已知某种老鼠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和a决定,A+(纯合胚胎致死)决定黄色,A决定灰色,a决定黑色,且A+对A是显性,A对a是显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种老鼠的成年个体中最多有6种基因型
B. A+、A和a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一只黄色雌鼠和一只黑色雄鼠杂交,后代可能出现3种表现型
D. 基因型均为A+a的一对老鼠交配产下的3只小鼠可能全表现为黄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可知,A+A+的个体胚胎致死,因此该老鼠种群中黄色的基因型有:A+A、A+a,灰色的基因型是:AA、Aa,黑色的基因型是aa。
【详解】A、由题干可知,老鼠的体色基因型有A+A+、A+A、A+a、AA、Aa、aa,由于A+A+的个体胚胎致死,因此该老鼠种群中最多有5种基因型,A错误;
B、A+、A和a为复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只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错误;
C、一只黄色雌鼠(A+A或A+a)和一只黑色雄鼠(aa)杂交,亲本A+A与aa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A+a和Aa,其表现型为黄色和灰色,亲本A+a与aa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A+a和aa,其表现型为黄色和黑色,因此后代出现2种表现型,C错误;
D、基因型均为A+a的一对老鼠交配,产生的3只小鼠的基因型都可能为A+a,因此3只小鼠可能全表现为黄色,D正确。
故选D。
40. 人的耳垢有油性和干性两种,是受单基因(A、a)控制的。有人对某社区的家庭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组合序号
父亲×母亲
家庭数目
油耳男孩
油耳女孩
干耳男孩
干耳女孩
—
油耳×油耳
195
90
80
10
15
二
油耳×干耳
80
25
30
15
10
三
干耳×油耳
60
26
24
6
4
四
干耳×干耳
335
0
0
160
175
合计
670
141
134
191
204
A. 由组合一可判定出油耳性状对于耳性状为显性
B. 由组合一和组合二可判定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C. 性状为油耳的双亲其后代可能会发生性状分离
D. 组合一的家庭数目足够多时,子代中油耳:干耳=3:1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组合一中,油耳双亲后代出现了干耳个体,说明油耳为显性,干耳为隐性;同时,油耳(显性)父亲生有干耳(隐性)女儿,由此可以推断出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只能位于常染色体上。
【详解】A、结合分析由组合一或组合四干耳的后代均为干耳,可判定油耳对干耳为显性,A正确;
B、由组合一和组合二可判定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正确;
C、性状为油耳的双亲为Aa×Aa时,其后代可能会发生性状分离,C正确;
D、组合一中,亲本虽然均表现为油耳,但他们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即组合一中双亲的基因型组合有AA×AA、AA×Aa、Aa×Aa三种,只有当全部调查的油耳亲本基因型均为Aa时,后代才会表现出孟德尔的性状分离比3:1,D错误。
故选D。
三、非选择题
41. 本地腐乳独具特色,它采用优质黄豆作为原料,制成豆腐白坯,然后将白坯放入竹笼内喷洒菌种,在20℃左右的气温下,经5d左右的前期发酵,即可腌渍,加盐量为毛坯的30%,一层毛坯加一层盐,在室温20℃左右的情况下,经10d腌渍即成腌坯。正常腌坯色泽黄亮、坚硬、四角方整,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皮”,即可装入坛中,入坛时加入佐料即黄酒、红曲浆、酱籽及花椒等,用荷叶封口后堆叠,在25~30℃环境下,进行后期发酵,经5~6个月即可成熟。
请阅读以上材料并回答问题:
(1)请总结出腐乳的制作流程:
制腐乳坯一让豆腐上长出__________→加盐腌制→__________ →密封腌制
(2)腌坯表面长出的“皮”,其形成与__________有关,有利于__________,且对人体无害。在后期发酵过程中,主要利用了__________(填“微生物的呼吸作用”、“酶类的催化作用”)
(3)加盐腌制时,如果用盐量过低,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入坛时,如果酒精含量过高,后果是:__________。
(4)若你完成了腐乳制作,则可以从__________、香味、口味、块型等方面评价腐乳的质量。腐乳的风味和质量除了受盐的用量影响外,还受发酵__________、发酵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答案】(1) ①. 毛霉 ②. 加卤汤装瓶(坛)
(2) ①. 毛霉的(匍匐)菌丝 ②. 腐乳成形 ③. 酶类的催化作用
(3) ①. 不足以抑制杂菌的生长,导致豆腐腐败变质 ②. 抑制酶的活性,使腐乳成熟时间延长
(4) ①. 色泽 ②. 温度
【解析】
【分析】腐乳制作的流程中应控制的条件、材料的用量以及如何防止杂菌污染都是考查的内容。
1、传统的腐乳制作过程中,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而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将优良的毛霉菌种接种在豆腐上,这样可以避免其他菌种的污染,保证产品的质量。
2、腐乳制作过程中,加盐的作用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3、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若酒的含量过高会延长腐乳成熟的时间,若酒的含量过低,则不能抑制杂菌污染。
4、装瓶时,操作要迅速小心。加入卤汤后要用胶条将瓶口密封,封瓶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防止瓶口被污染。
【小问1详解】
腐乳制作的实验流程: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小问2详解】
在腐乳表面往往会有一层致密的“皮”,这层“皮”实际上是毛霉在豆腐表面上生长的匍匐菌丝,它能形成腐乳的“体”,使腐乳成形。“皮”对人体无害,味道口感还很特别。腐乳的后期发酵主要是利用了酶类的催化作用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
【小问3详解】
用盐腌制时,如果盐的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而盐的浓度过低,引起的后果是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入坛时酒精含量过高,会抑制酶的活性,使腐乳成熟时间延长。
【小问4详解】
完成了腐乳制作,可以从色泽、口味、块形等方面评价腐乳的质量。影响腐乳的风味和质量的因素有盐的用量、酒的种类和用量、发酵的温度、发酵时间等。
42. 某实验小组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采集土样时,选择___________的环境。目的微生物分泌的纤维素酶是由3种组分形成的复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将___________分解成___________。
(2)选择培养使用是___________(填“固体”、“液体”、“半固体”)培养基。该培养基中营养成分的主要特点___________。
(3)在鉴别纤维素分解菌时,在该培养基中需要加入的特殊染料是___________,加入染料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平板上长出菌落后加入,另一种是在___________时就加入。为了进一步确定分离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_________实验。
(4)从稀释度为105的菌液里,各取0.1mL涂布到三个以上的平板,求得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数平均值为51,则未经稀释的菌液中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为_________个。
【答案】(1) ①. 富含纤维素 ②. 纤维二糖 ③. 葡萄糖
(2) ①. 液体 ②. 以纤维素为主要碳源
(3) ①. 刚果红(染液) ②. 倒平板(制作培养基) ③. 发酵产纤维素酶
(4)5.1×107
【解析】
【分析】1、选择培养基是指通过培养混合的微生物,仅得到或筛选出所需要的微生物,其他不需要的种类在这种培养基上是不能生存的。
2、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的实验原理: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酶,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使微生物加以利用,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
3、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小问1详解】
根据题干知,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因而要在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采集土壤。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使微生物加以利用。
【小问2详解】
该选择培养基用的是液体培养基,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
【小问3详解】
刚果红染液能跟纤维素生成红色复合物,在鉴别纤维素分解菌时,在该培养基中需要加入刚果红染液,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分解后,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这些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加入该染料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平板上长出菌落后加入,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为了进一步确定分离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实验。
【小问4详解】
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数平均值为51,则未经稀释的菌液中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个。
43.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酶已经走出了实验室,走进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回答下列酶的研究与应用的相关问题
(1)生产果汁时,水果中的果胶对果汁加工带来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在探究果胶酶最适温度、pH及用量时,检测指标是_________。
(2)加酶洗衣粉可以清除普通洗衣粉难以祛除的污渍,温度、pH和_________都会影响加酶洗衣粉中酶的活性。在探究不同类型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时,除了考虑洗涤效果外,还要考虑衣物的_________、洗涤成本等因素。加入了_________(酶的种类)的洗衣粉就不能用于洗涤丝绸及羊毛衣料
(3)高果糖浆是指富含果糖的糖浆,可以作为蔗糖的替代品,果糖可以由_________在_________酶的催化下转化而来。科研人员将这种酶固定在颗粒状载体上,然后将酶颗粒装在反应柱中催化反应,与直接将酶与底物溶液混合相比,这样做的优点是_________(说出两项)。
【答案】(1) ①. 出汁率低##耗时长 ②. 果汁浑浊##黏度高、易沉淀 ③. 过滤出的果汁体积大小
(2) ①. 表面活性剂 ②. 承受能力 ③. 蛋白酶
(3) ①. 葡萄糖 ②. 葡萄糖异构 ③. 酶与产物容易分离(不影响产品质量);可以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解析】
【分析】生产果汁时,水果中的果胶对果汁加工带来的影响是:出汁率低(耗时长)、果汁浑浊(黏度高、易沉淀);高果糖浆是指富含果糖的糖浆,这种糖可以由葡萄糖在葡萄糖异构酶的催化下转化而来。固定化酶技术的优点是:酶与产物容易分离(不影响产品质量);可以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小问1详解】
果胶会影响出汁率,还会使得果汁浑浊,因此,生产果汁时,水果中的果胶对果汁加工带来出汁率低(耗时长)、果汁浑浊(黏度高、易沉淀)的影响。果胶酶能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使得榨取果汁更容易,而且使得果汁变得澄清,在探究果胶酶最适温度、pH及用量时,检测指标测定滤出果汁体积的大小。
【小问2详解】
温度、pH和表面活性剂都会影响加酶洗衣粉中酶的活性。在探究不同类型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时,除了考虑衣物的承受能力、洗涤成本等因素。丝绸及羊毛衣料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加入了蛋白酶的洗衣粉就不能用于洗涤丝绸及羊毛衣料。
【小问3详解】
果糖可以由葡萄糖在葡萄糖异构酶的催化下转化而来。固定化酶技术与普通直接将酶与葡萄糖溶液混合相比,这样做的优点是:酶与产物容易分离(不影响产品质量);可以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44. 家蚕是重要的经济昆虫,其性染色体是ZW型,幼蚕阶段不易辨别雌雄。相对而言,雄蚕的食量少、吐丝量高且蚕丝品质优良,是可以大面积饲养最佳“种蚕”已知导入某条件致死基因(D)的蚕在持续低温(如10℃)条件下培养会死亡,在20℃条件下培养正常存活。回答下列问题:
(1)家蚕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
(2)现有一批成功导入一个条件致死基因(D)的雌蚕,欲利用该致死基因的特性来选育出“种蚕”,请补充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思路:
将该批雌蚕分别与普通雄蚕杂交,将其子代均分为两组,甲组在_________条件下培养,乙组在20℃的条件下培养。其中_________(填“甲组”、“乙组”)子代的性别及比例可能因D基因插入位置不同而出现差异,观察该组的子代并记录相关数据。
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若该组子代雌蚕:雄蚕=_________,则表明D基因插入到常染色体上
②若该组子代_________,则表明D基因插入到Z染色体上;
③若该组子代_________,则表明D基因插入到W染色体上。
综上所述,只有将D基因插入到_________染色体上的雌蚕,才能用来完成选育任务。
【答案】(1)ZW (2) ①. 10℃ ②. 甲组 ③. 1:1 ④. 全为雌蚕 ⑤. 全为雄蚕 ⑥. W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导入某条件致死基因(D)的蚕在持续低温(如10℃)条件下培养会死亡,在20℃条件下培养正常存活,说明蚕的致死性状除了与致死基因有关外,还与温度条件有关,据此分析作答。
【小问1详解】
家蚕的性别决定是ZW型,则雌性个体是异型的,其性染色体组成是ZW。
【小问2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利用该致死基因的特性来选育出“种蚕”,即选育出雄蚕,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实验思路为:将该批雌蚕分别与普通雄蚕杂交,将其子代均分为两组,甲组在10℃条件下培养,乙组在20℃的条件下培养。由于甲组是致死温度条件,故其子代的性别及比例可能因D基因插入位置不同而出现差异,观察该组的子代并记录相关数据。
①若条件致死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无性别差异,故在10℃条件下培养含D基因的雌蚕和雄蚕都致死,因此子代雌蚕:雄蚕=1:1。
②若条件致死基因在Z染色体上,则该转基因雌蚕的基因型为ZDW,ZDW与普通雄蚕杂交子代雄蚕都为ZDZ,雌蚕都为ZW,在10℃条件下培养雄蚕ZDZ都致死,因此子代全为雌蚕。
③若条件致死基因在W染色体上,则该转基因雌蚕的基因型为ZWD,ZWD与普通雄蚕杂交子代雄蚕都为ZZ,雌蚕都为ZWD,在10℃条件下培养雌蚕ZWD都致死,因此子代全为雄蚕。
雄蚕的吐丝量高且蚕丝品质优良,符合选育要求,根据题意“为保证家蚕品种优良性状的持续和稳定,需要选育合适的母本用于生产”,符合生产要求的母本基因型为ZWD,乙组存在的意义是为了“留种”,即用于继续选育雄蚕,符合生产要求的“种蚕”应存在于将D基因插入到W染色体上。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35~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