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模拟卷(二)语文试题(原卷版)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模拟卷(二)语文试题(原卷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世说新语》有一则故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TOP二十名校调研模拟卷二高三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3.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正如朱光潜所言“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以叙事为主要文类特征的小说也可以抒情。但文学情感的表现离不开客观事物,主观的情感只有借助客观的事、物,形成意象或事象,才能被感知。诗歌往往通过意象、意境的构思来实现抒情。小说则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直白的倾泻内心的情感,而主要是寄托于事,叙事以寄情。在广义的中国诗学中,情与事是密切相关的。《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是缘事而发,汉乐府诗同样被认为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唐代白居易“直歌宾事”的写作策略和宋人提出的“叙事以寄情”说则进一步肯定了通过叙事来表达情感的可能性。虽然小说家的创作缘起是多源化的,但小说的叙事特征决定了“缘事而发”是其生成的重要缘由之一。清代烟水散人在《珍珠舶序》中说“小说家搜罗闾巷异闻,一切可惊可愕可欣可怖之事,罔不曲描细叙,点缀成帙”,不仅指出了小说缘事而作的特点,还表明其“事”在性质上的感人特质。古代小说的“缘事而发”,既可缘于历史、社会之事,也可缘于人生、生活之事。前者如六朝志怪小说与唐传奇,多记述社会上的异事异闻,又如明清章回小说,多有感于世风变迁或历史兴亡。后者如晚明以后的小说,尤其是文人小说,多缘起于作者感于自己的人生遭际。这样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自述自身的梦幻人生经历是《石头记》《红楼梦》)的创作缘起,《绘芳录》的作者曾写道,“欲作小说以自述生平抑郁之志”,“实事实情,毫无假借”(西泠野樵《绘芳录序》),这种“自述”既缘于实情也缘于实事。强调古代小说的“缘事而作”并非要否认小说的其他创作缘由,而是意在说明作家在创作阶段,就已经具备了鲜明的情感态度,感于事,动于情,乃作小说。小说的文体特性决定小说的抒情方式不能像诗词那样以“意象”为中心,而是“以事寄情”。小说的情感需要假借具体的小说事件抒发出来,不同的事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例如,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叙写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俗套故事,表现的是欢喜团圆的愿望,而《红楼梦》等人情小说叙写的则是人生与生命的盛衰之道,表现的则是乐极而悲之情。“事”不仅可以唤起作者的情感,成为文学创作的条件,也可以“由事到情”,成为表达情感的手段。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以寄情”同样符合叙事学的原理。不同于诗词的自白式话语方式,小说的叙述主体被作者分化为叙述者和众多小说人物,不同的主体处在不同的叙述层级,其情感也不能简单地画等号。但叙述者和众多小说人物的情感并非隔绝,而是统一在作者的抒情话语之下,形成抒情合调。作者将读者带入小说人物和叙述者的视点,本质上即是召唤读者通过叙述者和人物的角度来观看世界,以达到“共情”的目的。中国古代文学存在一套发达的抒情体系,有学者将中国文学的传统总结为以抒情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抒情传统。抒情传统虽然不能囊括中国文学的总体,但确实抓住了中国文学的一条主脉。在漫长的文类、文体融合与演变过程中,这一抒情传统自然而然地浸润了小说,使得古代小说具备丰富的抒情因素。在中国古代小说的浩渺海洋中,虽然不乏游戏笔墨之作,但是那些流传后世的杰作往往是发愤抒情的结晶。(摘编自陶明玉《小说何以抒情:从古代到当下》)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同于诗歌只直白的倾泻内心的情感,小说主要靠事来实现抒情,缘事而发,以叙事为主要文类特征。B. “缘事而发”不是小说专有的,《诗经》和汉乐府诗中也有很多体现,诗和小说都能通过叙事来表达情感。C. 叙述者和众多小说人物处于不同的叙述层级,情感也不尽相同,但能通过作者的抒情话语,形成抒情合调。D. 以抒情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抒情传统是中国文学的一条主脉,这一传统浸润了小说,使得小说也可以抒情。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提出小说也可以抒情的观点,并和诗歌作对比分析,指出小说是“以事寄情”“缘事而发”。B. 文章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全面、透彻地论证了论点,使论证更扎实和有力度。C. 第四段以《红楼梦》和才子佳人的故事为例,论证了“小说的文体特性决定小说的抒情方式”这一论点。D. 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层次分明,论据充分全面,有理有据,语言严谨,术语使用典型并易于读者理解。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脱离了客观的事、物形成的意象或事象,那么主观的情感则无法被感知,文学情感也无从表现。B. 作家具备了鲜明的情感态度后,被事感动,才能创作小说,所以小说的“事”才有感人的特质。C. 读者被作者带入小说情境中,以小说人物和叙述者的视点来观看世界,就有可能和作者“共情”。D. 诗词以“意象”为中心抒情,小说的抒情方式由小说文体特征决定,“事”是其表达情感的手段。(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据传起源于山西中部的一个县城(陷汾地区翼城县)。它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历法,是黄河农耕文明的反映,是中原农业文明的产物。我们的祖先知道气候在变,他们根据天象、物象等的变化,来判断这个节气是什么样子。按照传统历法,一年十二个月,每月二节气,每节气三候,每候五日,共计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每候有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最早的完整记载见于《逸周书·时训解》。我们的祖先如何观察气候变化对农业农耕的影响?第一个是天时,就是我们所谓的天文。第二个是物候。七十二候所反映的那些物象,叫作物候,就是开花、结果、树木发芽、河水结冰等大自然现象。第三个是农业和气候变化的配合。古人的耕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要看太阳的变化。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思维,一个大的科学,并且和农业密切相关,并不是一个一个简单现象的描述与记载。这个大科学是和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的综合的观测结果,也是长期历史总结的结果。(摘编自《这是大科学!听丁一汇院士给你讲二十四节气的当代意义》)材料二:节气与物候的诸多说法——惊蛰、谷雨、小满、寒露、鸿雁、寒蝉,都是诗语,都可以直接入诗,而所有的传统节日,从“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元旦,到上元、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都浸透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华历法对于天地的深情与深思,浸透了汉字的诗意诗韵。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文化体系中有两大类作品很典型,一类是文人的诗词歌赋,绚丽多姿、美不胜收;另一类则是农谚,可以说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每个节令的农谚不胜枚举。在所有的农谚中,我以为这两句最有代表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读书不离案头,种田不离田头。”这就是天地之间矗立的那个中国人,耕读传家、勤俭持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里最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一。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皆当传承,皆应发扬。(摘编自徐立京、徐冬冬《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材料三:自入秋分八月中,雷始收声敛震宫;蛰虫坯户先为御,水始涸兮势向东;寒露人言晚节佳,鸿雁来宾时不差;雀入大水化为蛤,争看篱菊有黄花;休言霜降非天意,豺乃祭兽班时意;草木皆黄落叶天,蛰虫咸俯迎寒气;谁看书来立冬信,水始成冰寒日进;地始冻兮折裂开,雉入大水潜为蜃;逡巡小雪年华暮,虹藏不见知何处;天升地降两不交,闭塞成冬如禁锢;纷飞大雪转凄迷,鹞旦不鸣马肯啼;虎始交后风生壑,荔挺出时霜满溪。短日渐长冬至矣,蚯蚓结泉更不起;渐渐林间麋角解,水泉摇动温井底。(摘自明·龚廷贤《十二月七十二候歌》)4. 下列说法,与材料三相关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A. 秋分时分,雷声渐稀,小虫封洞,水量逐渐下降。B. 寒露时节,鸿雁南飞,尝蟹赏菊,秋冷而成寒露。C. 立冬到来,水泽始冰,土壤变硬,天地之气闭塞。D. 冬至时分,昼短夜长,蚯蚓缩团,气候愈发寒冷。5. 下面对材料内容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我国历史上的历法,这种说法起源于《逸周书·时训解》,代表着祖先的智慧。B. 我们的祖先根据天时、物候来观察气候对农业农耕的影响,从而找到农业和气候变化的最完美结合。C. 我国古代对节气与物候、传统节日的描绘,都充满了诗意诗韵,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历法的韵味。D. 农谚里所具有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文化里最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当代仍具有指导意义。6. 结合材料二、三展开联想,中华灿烂的诗词文化中有很多包含节气或物候的诗词或谚语,请你找到一句,并分析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内涵。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让人想到阳历九月初的白露节气与大体在十月份的中秋节,诗人借明月抒发了思乡之情,暗含重视故土之意。(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驴 叫岑燮钧大将军骑高头大马,却喜欢听驴叫,他觉得那叫声好听。程士成从来没觉得这驴叫有啥好听的,可是偏偏有人说,他的嗓音最像驴叫。有一次,大将军得了一匹上好的叫驴,叫门客们一起到后院去。众人簇拥着大将军,一路上赞美着还没见面的叫驴。更有人引经据典,说大将军这雅好直追魏晋,真是难得的性情中人。到了驴圈边,那驴果然长得一表人才。大将军让驴叫起来,可是驴就是不叫,只管踢蹄子。马夫很着急,正想打下去时,大将军阻止了他,说孤家的爱物,岂可以畜生论?他的小眼睛滴溜转,目光在人群中逡巡。忽地,他对着一个“长人”停住了,众人都以为是针对这个人,而大将军却招了招这人身后的程士成。程士成生得矮小,这是他的便利处,他可以躲在“长人”后,但这一回他却失算了。“程主簿,听说你的声音最像驴叫,能否做个引子,先叫一声,也好让孤家的驴跟着叫起来?”程士成微微向大将军躬了躬身:“小人不才,从未学得驴叫。”大将军感到有些不爽快,他指着门客们,愠色道:“不是你们说程主簿的声音最像驴叫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程士成的脸色不由得青了又白,白了又红,他瞥到了大将军紧蹙的眉心,那斜刺的眉毛,仿佛是将要射出的利箭。“程主簿,你看,大家都等着呢。”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程士成低着头,迟疑地说道:“那小人诚试。”他先轻声叫了一下,大家面面相觑,然后期向大将军,大将军无所表示,显然是不能满足他的意思。程士成又叫了一声,比原来响亮了,但与驴的音色似乎尚有距离。大将军瞪着程士成看,程士成只得一不做二不休,豁出去了。他咳了一下,然后引吭长啸。这一声叫,端的是与众不同,声如裂帛,响遏行云,果然是十足的“驴色”。还没等众人回过神来,又是一声驴叫,竟真的从那头一表人才的大驴口中传出。这不由得引得大将军哈哈大笑,所有的人都爆发出了欢快的笑声,谁也没有在意程士成,因为大家都看向了那头叫驴。那年年末,叫驴死了。大将军很伤心,他带着门客去吊唁,对着空空的驴圈,他自言自语道:“别人都不死,老天为何让你死呢?!”然后回过头来,对门客们说:“大家都叫一声吧。”门客们也不含糊,个个叫得很卖力,不过,都没程士成叫得有“驴色”。突然,大将军像记起什么,问道:“程主簿呢?”在大将军追问的当口,程士成已经挂冠而去。母亲对于程士成的到来,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已到年末。可是,直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程士成也没有动身的样子,母亲不由得问起他来。程士成说,他不打算再出去做幕僚了,他要著书立说。一日,母亲牵驴出去,回来却背着半袋糙米。程士成很是诧异,一问,才知母亲把家里唯一的一头驴子卖了。家里没了驴子,什么活都得自己干,程士成很是苦恼。不久,即有人牵着一头驴子,来到他家。驴子身上,对接着两只口袋,垂在两边。程士成一见驴子,觉得好生眼熟,一问,才知那人是来送还驴子的,还带来了两袋麦子。原来母亲把驴子卖给了那人。他是镇上的财主。财主启口,颇有斯文:“得知先生回归故里,未得拜访,实是遗憾,听闻先生记述乡里,兹事体大,可谓不朽也矣。”“鄙人学识浅陋,还请多多赐教。”“先生乃当世名士,褒之则流芳百世,贬之则遗臭万年,若能录入先生笔下,此生足矣。”程士成听明白了,原来财主想让自己把他记到书中去。财主自夸,曾修桥铺路,泽被乡里。但即便如此,亲自上门前来,要求为自己作传,实是可笑。程士成没有收下财主还回来的驴子。他把两袋麦子重又搁到驴子身上,一拍驴子的后屁股,驴子长鸣一声,嗒嗒地走了。财主很是尴尬,狼狈地跟了出去。程士成站在院门口,看着驴子远去,不由得长啸一声,发出了长长的一声驴叫。远处的驴子也是一阵嘶鸣,似与他遥相呼应,却把两袋麦子给掀翻了。这时,母亲走了出来:“我以为驴子还在呢。”她叹息了一声。夜里,母亲陪着他做针凿。她有话没话的说:“你这驴叫怎么学来的,像是真的一样?”程士成见母亲颇有兴致,就又学叫了一声,直笑得母亲流出泪来。这一年秋末,长风万里,送来了他的老朋友“长人”。当日,同在大将军处谋食,相谈甚欢,是难得的可以秉烛夜游的同道。程士成常躲人后,而“长人”常作掩护。虽然,那一回还是当众学了驴叫,但事后,“长人”邀其共饮,虽未明言,宽慰尽在其中。原以为一别经年,再见无期,没想到今日还能重聚山村,唯有痛饮,方解故人思慕之渴。酒过三巡,“长人”怒曰:“一个粗人,把持权柄,以驴叫为乐,可笑也欤?”“名曰将军,却又称寡道孤,是可忍孰不可忍?”程士成举起酒杯,与“长人”干杯,一饮而尽。“当今乱世,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将军气焰方炽,岂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别人不知,你我洞若观火啊!”两人把当日羞愤,喷作了今日谈资。一时兴起,开窗长啸。夜色如漆,山影如兽。程士成一声驴叫,劈开群山,久久回荡。“长人”也作驴叫,仿佛是程士成的回声。两人大笑,随即大哭,然后相扶大笑,不知东方之将白。两人是醉了。天亮,母亲出门去,一头驴在院门外徘徊。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驴叫”这一核心,设计了文人幕僚程士成这一形象,“他嗓音最像驴叫”,这是故事展开的一个“原点”。B. 程士成在将军面前,不是“本我”,只有在朋友面前,他才会充分展示自己的内心,二人一唱一和,宣泄负面情绪。C. 驴子是线索,贯穿整个故事,使小说节奏紧凑,浑然一体,程士成学驴叫,母亲卖驴,财主送驴等情节都脱离不了驴。D. 程士成被逼当众学驴叫,是他决心辞职回乡的原因,也为后文拒绝财主送的驴埋下伏笔,使情节合理,使人物形象突出。8. 文章四次写到程士成学驴叫,分别有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 《世说新语》有一则故事:“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在相似的故事上,本文的表现方式不同,请从人物、情节、表达效果上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楚庄王好猎,大夫谏曰:“晋、楚敌国也,楚不谋晋,晋必谋楚,今王无乃耽于乐乎?”王曰:“吾猎将以求士也。”因是道也,而得三士焉,楚国以安。故曰“苟有志则无非事者”,此之谓也。汤之时,大旱七年,洛坼川竭,煎沙烂石,于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教之祝曰:“政不节耶?使人疾耶?苞苴行耶?谗夫昌耶?宫室营耶?女谒盛耶?何不雨之极也!”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殷太戊时有桑、楮①生于庭,昏而生,比旦而拱,史请卜之汤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于是乃早朝而晏退,问疾吊丧,三日而桑、楮自亡。高宗者,武丁也,高而宗之,故号高宗。成汤之后,先王道缺,刑法违犯,桑、楮俱生乎朝,七日而大拱,武丁召其相而问焉。其相曰:“吾虽知之,吾弗得言也。”闻诸祖己,曰:“桑、楮者,野草也,而生于朝,意者国亡乎?”武丁恐骇,饬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三年之后,蛮、夷重译而朝者七国,此之谓存亡继绝之主,是以高而尊之也。宋大水,鲁人吊之曰:“天降淫雨,溪谷满盈,延及君地,以忧执政,使臣敬吊。”宋人②应之曰:“寡人不佞,斋戒不谨,邑封不修,使人不时,天加以殃,又遗君忧,拜命之辱。”君子③闻之曰:“宋国其庶几乎!”问曰:“何谓也?”曰:“夫过而改之,是犹不过也,故曰其庶几乎。”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戮力宇内。三年,岁丰政平。向使宋人不闻君子之语,则年谷未丰,而国家未宁。《诗》曰:“弗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此之谓也。(节选自《说苑·君道》)〔注〕①楮:一种树。②宋人:这里指宋君。③君子:这里指孔子。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请卜之汤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B. 史请卜之汤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C. 史请卜之/汤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D. 史请卜之/汤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耽于乐乎”与“无与士耽”(《氓》)两句中的“耽”字含义相同。B. “比旦而拱”与“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比”字含义相同。C. “夫过而改之”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过”字含义相同。D. “向使宋人不闻”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两句中的“向使”含义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庄王喜好打猎,他认为打猎是为了寻求人才,借以得到贤士,楚国就可以安定了。B. 汤统治时,大旱七年,久不下雨,是因为政治不清明,行贿、进谗言之人很多,宫室奢侈,通过嬖宠女子来请托之事很多。C. 桑、楮生于朝廷的院子里,这被认为是不好的征兆,太戊和武丁时期,桑、楮都曾经长到两手合围那么粗,这是对朝廷的警示。D. 商汤、太戊、武丁和宋君都是勤政爱民、致力国家发展有为君主,他们善于反思,善纳谏言,闻过则改,终成一代圣君。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②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戮力宇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伤 春孟郊两河春草海水清,十年征战城郭腥。乱兵杀儿将女去,二月三月花冥冥。千里无人旋风起,莺啼燕语荒城里。春色不拣墓傍株,红颜皓色逐春去。春去春来那得知,今人看花古人墓,令人惆怅山头路。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句写春天的青草和河水,和十年征战而满含血腥之气的城郭形成反差,肃杀意味浓厚,奠定了本诗的情感基调。B. 三、四句照应前两句,揭示城郭现状的原因,二三月本是春日花开的时节,但此时因为战乱,花朵却晦暗不明亮。C. “旋风”和“莺啼燕语”打破了“千里无人”的安静,鸟儿的鸣叫使得荒城有了生机,动静结合,颇有意趣。D. “不拣”“逐春”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留春不住的惜春之情,“墓”字两次出现,更增添了荒芜之意。15. 苏轼说:“郊寒岛瘦”。孟郊之诗,多苦寒之作。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如何体现孟郊诗作之“寒”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对比手法,用“______,______”两句对秦统治者的索取贪婪和挥霍无度进行了质问,表达了作者激烈的愤慨之情。(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提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也表达了类似之意思。(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______,______”两句虚中有实,通过想象描写了诗人与妻子临窗闲话今日夜雨的温馨画面。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晨曦还在天幕的化妆间,为着用什么颜色涂抹早晨的脸而①______的时刻,凝结了夜晚精华的朝露,就在松花江畔翠绿的蒲草叶脉上,静待旭日照彻心房,点染上金黄或胭红,扮一回金珠子和红宝石,在被朝阳照散前,做个富贵梦了。晨曦若隐若现时,野鸟在郊外树丛或是公园离巢而出,一群群家养的鸽子则在居民区的楼群中,②______地翻飞。野鸟和鸽子飞起的一瞬,你仿佛进了生意红火的绸缎店,听到的是店员撕扯丝绸的声音。“哧哧——”,那仿佛撕较薄的丝绸的微脆的声音,是野鸟发出的;“噗噜噜——”,这像质地厚重的丝绸被撕裂的微钝的声音,是鸽子发出的。此时开早班公交和出租车的司机,提着大号保温水杯上岗了。郊区印刷厂的工人,早已穿上工装印制报纸,日复一日看着汉字在流水线上蚂蚁似的奔跑,虽说在新媒体时代,报纸就像隔夜的茶,待见的人少了。送奶员和送外卖的小哥,涌向公园的晨练者,搭早班火车和飞机出行的人,拿着扫把和撮子的环卫工人,装运垃圾的车辆,脖颈下吊着自己擅长的工种牌子的、在各大装饰材料市场门口找活干的俗称“站大岗”的民工,以及伏天的洒水车,或是寒天的铲雪车,让哈尔滨的大街小巷苏醒。这生活的链条,③______地缓缓启动,开始运转,承担一天的负荷。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 画横线的句子在描写声音上有“哧哧——”“噗噜噜——”这类词语,也有借以“绸缎店”进行的描摹,二者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二)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人数预计超过500万之多,并且每年以30万左右的速度递增。脊柱侧弯已成为继肥胖、近视之后,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疾病。从身体背面或正面看,正常的脊柱是一条竖直线。如果脊柱偏离中线,出现弯曲,就叫脊柱侧弯。脊柱侧弯可分为结构性脊柱侧弯和非结构性脊柱侧弯,后者又被称为姿势性脊柱侧弯。结构性脊柱侧弯的特点是,①______,而非结构性脊柱侧弯可以通过姿势矫正让脊柱回到中线。针对中小学生脊柱侧弯问题,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防控技术指南》,要求将筛查项目纳入学生体检内容、将筛查结果记入健康档案。学校检查脊柱弯曲异常一般采用前屈试验方法。具体做法是,让孩子双脚并拢,弯腰低头,双手指脚尖,把背部弓起来,从后面或前面看孩子后背切线的高低。如果腰背部双侧高低不同,②______。医生会用水平尺测量孩子背部,如果水平尺显示的度数超过5度,医生会建议给孩子拍站立位脊柱全长的X光片,判断有无脊柱侧弯。还有一种判断方法是,让孩子站直,从后面查看孩子双肩是否等高、腰线是否对称、背部是否高低一致,以及骨盆两侧外缘是否高低一致。③______,就要怀疑有脊柱侧弯。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 请简要概括脊柱侧弯的筛查流程,不超过90个字。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去买寿司,寿司只剩一份了,小女孩表示愿意让给后面一位一脸渴望的陌生小男孩。妈妈却一手“反转”了剧情,不仅付款拿下寿司,还就势教育女儿;“明明吃不到想吃的东西会不快乐,但就因为让一个不认识的人满足了愿望,就觉得自己也跟着快乐了吗?”她告诉女儿,这是应该得到的,没必要用“让”来换取夸奖。妈妈继而感慨:“这是一次至关重要的教育。”我们的社会从来都鼓励女孩子要善良、要温柔,却没有给予女生不善良、不温柔的权利。儿子可以去善良,哪怕他成长为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也没关系,“但是我的女儿,不需要善良。”这位妈妈在自媒体平台上分享了她和女儿的故事,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有人支持妈妈的做法,也有人反对。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你从女孩、妈妈、网友中任选一个对象,给他或她写一封信,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TOP二十所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调研模拟卷(三)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名校调研考试四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TOP二十名校高三上学期调研模拟卷二 语文 PDF版含答案,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