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第一章测评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第一章测评,共14页。
第一章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完成1~2题。
1.关于上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各区域内部特征完全一致
B.各区域的分布范围相当
C.各区域是按照单一指标划分的
D.各区域之间的边界清晰明确
2.从a到d( )
A.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大
B.传统房屋窗户越来越小
C.现代楼房高度越来越大
D.传统房屋墙壁厚度越来越薄
下图为中国局部地区农牧界线演变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的农牧界线( )
A.相当于草原和荒漠的分界线
B.各自是一条明确的界线
C.与古长城位置关系密切
D.生态环境好,自然灾害少
4.农牧界线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干
B.牧区养殖规模扩大
C.农耕区粮食压力加大
D.西北地区人口减少
读我国四大自然分区图,完成5~6题。
5.图中的箭头反映出区域之间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动态性
6.导致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输出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环境不同
B.人口数量不同
C.文化习惯不同
D.经济水平不同
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完成7~9题。
7.该流域新垦区( )
A.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
B.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
C.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
D.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
8.图中行政中心与新垦区的区域空间结构分别表现为( )
A.面状与点状 B.线状与岛状
C.点状与岛状 D.点状与面状
9.从区域尺度来看,该区域属于( )
A.大尺度区域 B.中尺度区域
C.小尺度区域 D.以上都不对
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 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10~11题。
10.与图示区域地名中“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
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
11.图示甲、乙两地的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读图,完成12~13题。
12.①②两区域共同的自然特征是( )
A.南部均为平原地区
B.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C.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
D.蕴藏着丰富的铁矿资源
13.下列有关①②两区域的人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稠密,自然增长率都较高
B.两区域南部均以电子工业为主
C.②区域北部为重要的粮棉产区
D.①区域城市群形成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区域内丰富的铁矿资源
甲、乙、丙、丁均为世界文化遗产,据此完成14~16题。
14.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
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降水多,水土流失较重
15.对甲所在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
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
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
D.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大豆和油菜为主
16.图中乙所在区域在区域开发中的功能定位是( )
A.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B.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
C.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D.我国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
读我国某流域部分河段图,完成17~18题。
17.该流域图示河段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
B.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导致降水时间变长
C.中下游地区多平原,地势低平,不利于泄洪
D.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18.该流域的综合开发方向应为( )
A.实行梯级开发,实现全流域通航
B.修建水利工程,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
C.扩大灌溉面积,发展河谷农业
D.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读长江经济带示意图,完成19~21题。
19.下列关于图中节点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级节点城市都位于长江与支流的交汇处
B.成都与合肥两城市的城市形态相同
C.节点城市都是省级行政中心,服务范围相同
D.节点城市通过河流连接成网
20.形成长江经济带的最有利的地理条件是( )
A.长江巨大的内河航运
B.长江丰富廉价的水能
C.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D.长江流域丰富的矿产资源
21.下列措施中,符合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是( )
①加强长江中游水土保持林建设 ②注重保护河流源头生态环境 ③大力开发上游矿产资源 ④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下图为我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读图,完成22~23题。
22.图中数码代表的生态功能区所属的省级行政区( )
A.①位于青、藏之间
B.②跨陕、甘、宁、晋地区
C.③主体位于川、渝地区
D.④跨粤、桂、黔地区
23.国家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目的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D.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这里是红色摇篮,这里是绿色家园,这里是古色厚土”“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等咏唱江西的诗歌,让人心生无限自豪。下图为江西省主体功能区示意图,将全省划分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和城镇化地区。结合图文,完成24~25题。
24.鄱阳湖在冬季成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的原因是( )
A.湖滩面积大,水浅
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湖区流速慢,风速小
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25.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和城镇化地区的分别是( )
A.Ⅰ、Ⅱ、Ⅲ B.Ⅱ、Ⅲ、Ⅰ
C.Ⅲ、Ⅱ、Ⅰ D.Ⅰ、Ⅲ、Ⅱ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20年4月2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总体方案的批复》,原则同意该总体方案。
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将着力构建产业、科技、贸易、人文、环保等多领域开放合作格局,着力创新中外合作体制机制,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打造营商环境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管理服务更协调更高效的国际合作示范区,为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新动能。
材料二 东北地区图。
(1)材料中呈现出的区域的含义是什么?“为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新动能”体现了区域的什么特性?
(2)从区域发展角度简要分析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劣势。
27.(12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甲、乙两图分别是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略图。
甲
乙
(1)写出黄河和长江两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
(2)写出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两个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点。
(3)比较两个三角洲的农业生产。
项 目
黄河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粮食作物
小麦
油料作物
耕地类型
水田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会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下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核五圈四带”空间发展格局。
(1)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压力最大的区域之一,试分析其原因。
(3)在“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中任选其一,说明其发展方向。
29.(14分)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我国流传深远的“东北八大怪”“云南十八怪”等传统民谣是对其所处地区自然环境和传统民俗风情的恰当描述,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其中“大缸小缸腌酸菜”是“东北八大怪”之一,“四季衣服同穿戴”是“云南十八怪”之一。
材料二 隋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在1 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江浙地区以稻米、桑蚕生产为代表的农业和以丝绸、陶瓷为代表的手工业名扬天下。下图为沪宁杭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分布图。
(1)在我国各地中云南之“怪”最多,简析其原因。
(2)“人家尽枕河”“水港小桥多”(参见图中照片),简析沪宁杭地区众多古城形成这种聚落景观的地理原因。
(3)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民谣中所描述的部分现象已经消逝。以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为例,简析其过去形成和现在少见的原因。
(4)19世纪中期以后江浙古城纷纷衰落,简析该时段江浙古城衰落的原因。
参考答案
第一章测评
1~2.1.C 2.D 解析 第1题,根据区域基本特征,图中各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似性,但内部特征不完全一致;各区域之间有差异性,各区域的分布范围大小不同;各区域是根据气候这个单一指标划分的;图示各区域是自然区域,各区域之间的边界具有过渡性,并不是清晰明确的。第2题,从a到d纬度越来越低,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小;从a到d纬度越来越低,热量条件越来越好,为了更好地散热,传统房屋窗户越来越大,传统房屋墙壁厚度越来越薄;现代楼房高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从a到d现代楼房高度并不一定越来越大。
3~4.3.C 4.C 解析 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的农牧界线并不是草原和荒漠的分界线;农牧界线并不是一条明确的界线;古长城修建时属于军事防御工程,目的是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因此古长城以北为畜牧业,以南为种植业,大致与农牧界线一致;农牧界线的变动说明界线附近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第4题,农牧界线演变的主要原因是界线附近人口增多,粮食需求增加,粮食压力加大,农耕区向牧区扩展;气候并没有明显变干;农牧界线不断向西北方向演变,牧区养殖规模可能会缩小;随着社会发展,西北地区人口增多。
5~6.5.C 6.D 解析 读图可知,南方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产品等流向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流向南方地区,体现了区域之间的开放性。南北方经济水平不同,导致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输出不同。
7~9.7.C 8.D 9.C 解析 第7题,图示位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因此该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C正确。读图可知,该流域新垦区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不一致,A错误;区域内部农业生产都靠近河流,B错误;该流域新垦区与非农垦区不是相互独立的,D错误。第8题,读图可知,行政中心呈点状分布,新垦区呈面状分布。第9题,读图可知,该区域为新疆的一个新垦区,因此应为小尺度区域,C正确。
10~11.10.A 11.D 解析 第10题,从材料可知,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河”体现了水文要素;“梁”是黄土高原地貌“塬、梁、峁”之一,体现了地貌要素;“柳”体现了植被要素,A正确。第11题,材料显示,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甲、乙两地的地名中“河”“沟”“湾”出现的比例高,说明两地在特定时期河流众多;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分布有众多的河流,但是乙地河流稀少,说明和特定时期相比,乙地现在河流变少,自然环境变化较大,故D正确。风俗习惯、土地利用结构、人口迁徙等因素对当地河流的数量影响较小,故A、B、C错误。
12~13.12.B 13.C 解析 第12题,根据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判断,①区域主要为德国,②区域主要为我国湖南省。①区域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北部为平原,南部为山地,②区域北部为平原,南部为丘陵、山地;②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①区域铁矿资源贫乏;两区域降水丰富,河网稠密,水源充足。第13题,①区域(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①区域城市群处于鲁尔区,该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的基础上;②区域(湖南省)北部为洞庭湖平原,是重要的粮棉产区,其南部电子工业不发达。
14~16.14.A 15.A 16.B 解析 第14题,甲所在地形区为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乙位于长江三角洲,处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地震活动较少。丙位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长城沿线以北地区降水少,水土流失较轻,荒漠化严重。第15题,甲所在区域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区域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第16题,乙位于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为我国的优化开发区域,其功能定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及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区,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17~18.17.A 18.D 解析 第17题,根据经纬度和水系形态可推断该流域为长江流域,图示河段主要位于长江中游,该地区人们围湖造田,缩小了湖泊面积,使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洪涝灾害多发,A正确;上游植被破坏严重,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但不会导致降水时间变长,B错误;C、D为自然原因,与题干要求不符。第18题,长江流域落差大,可实行梯级开发,但不可能实现全流域通航,A错误;修建水利工程为工业发展提供的是电力,B错误;该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宜发展季风水田农业,C错误;长江沿岸景点较多,可以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D正确。
19~21.19.B 20.A 21.C 解析 第19题,成都与合肥所在地区地形平坦,两个城市的城市形态相同,都是团块状。第20题,形成长江经济带的最有利的地理条件是长江巨大的内河航运。第21题,长江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应当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河源地区是水源地,应当保护生态环境;长江上游地区矿产资源贫乏,且大力开发容易产生环境问题;要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
22~23.22.B 23.C 解析 第2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位于甘、青之间;②跨陕、甘、宁、晋地区;③主体位于鄂;④跨云、桂、黔地区。第23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一般是易发生水土流失地区生态建设的主要目的;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一般是易发生土地荒漠化地区(或风沙较多地区)生态建设的主要目的;吸烟除尘、净化空气一般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目的。图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布广泛,从湿润区到干旱区均有分布,因此其建设的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24~25.24.A 25.A 解析 第24题,鄱阳湖在冬季成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的原因是冬季湖滩面积大、水浅,可以为鸟类提供栖息、捕食的环境,A对。第25题,两图对照分析,图中重点生态功能区应分布在河流上游山区,保持水土,对应Ⅰ。农产品主产区应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或湖泊沿岸平原,对应Ⅱ。城镇化地区位置应和城市位置大致相同,对应Ⅲ。A对。
26.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如东北地区的范围、位置、大致形状及界线等。“为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新动能”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及开放性。第(2)题,可从区域范围、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 (1)具有一定的形状、地域范围和界线,并有明确的区域特征。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及开放性。
(2)优势:地域广,煤、铁、石油、土地、森林等资源丰富。
劣势:经济相对封闭、落后,科技水平低。
27.解析 第(1)题,从流量、含沙量、汛期、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分析。第(2)题,两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可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矿产资源等方面进行比较。第(3)题,黄河三角洲的耕地类型是旱地,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油料作物主要为花生;长江三角洲的耕地类型是水田,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油料作物主要为油菜。
答案 (1)黄河:流量小,含沙量大,汛期短,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长江: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无结冰期。
(2)相同点:两区域都位于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地形都以平原为主,都属于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不同点:长江三角洲位于亚热带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作物的生长期较长,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比较肥沃,但矿产资源贫乏;黄河三角洲位于我国的暖温带,为温带季风气候,土地盐碱化较严重;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
(3)
项 目
黄河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粮食作物
水稻
油料作物
花生
油菜
耕地类型
旱地
28.解析 第(1)题,城市群具有活力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可从交通、科技、城市群的支撑力及政策等方面说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数量多,发展快,城市群的支撑力强;政策支持;产业基础好,科技发达;海陆空交通便利,对外联系便利。第(2)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常规能源短缺;该地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矿产资源需求量大,能源供需不平衡。第(3)题,区域的发展方向要立足于其优势资源的利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说明,即考虑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沿海发展带优势是海洋资源。依托海岸线,加强海港建设,促进江海联运;遏制海洋污染,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沿江发展带的优势是长江航运和流域内的资源。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港口建设,促进(南京以下河段)江海联运;推进合肥都市圈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增强对长江中游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答案 (1)城市群的支撑力强;政策支持;科技发达;海陆空交通便利。
(2)矿产资源、常规能源短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矿产资源需求量大,能源供需不平衡。
(3)沿海发展带:依托海岸线,加强海港建设,促进江海联运;遏制海洋污染,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
〔或沿江发展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港口建设,促进(南京以下河段)江海联运;推进合肥都市圈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增强对长江中游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29.解析 第(1)题,可从自然因素(环境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和社会经济因素(少数民族众多,生产与生活方式多样)两方面分析。第(2)题,可从地形地势、交通、用水等方面分析。第(3)题,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过去形成的原因主要从过去东北地区蔬菜不能越冬生长、新鲜蔬菜不易储存等方面分析。现在少见的原因可从种植技术提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分析。第(4)题,从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 (1)云南纬度低,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环境复杂;多民族聚居,生产和生活方式多样。
(2)该地区地势低平,水网密布,陆上交通不便;人们傍水而居,水运便利,用水方便。
(3)过去形成的原因:东北冬季严寒而漫长,露天蔬菜不能越冬生长,且过去新鲜蔬菜不易储存,需要大量腌制蔬菜以备冬荒。现在少见的原因:温室栽培技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普及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时鲜蔬菜可随时大量供应;人们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经济的发展);人们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的提高(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4)交通运输条件发生变化,铁路和近代海运的兴起,京杭运河因泥沙淤积,通航能力下降;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大机器生产替代手工生产;茶叶、丝绸、陶瓷生产技术外传及新产地的竞争,导致经济优势减弱。
第一章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完成1~2题。
1.关于上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各区域内部特征完全一致
B.各区域的分布范围相当
C.各区域是按照单一指标划分的
D.各区域之间的边界清晰明确
2.从a到d( )
A.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大
B.传统房屋窗户越来越小
C.现代楼房高度越来越大
D.传统房屋墙壁厚度越来越薄
下图为中国局部地区农牧界线演变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的农牧界线( )
A.相当于草原和荒漠的分界线
B.各自是一条明确的界线
C.与古长城位置关系密切
D.生态环境好,自然灾害少
4.农牧界线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干
B.牧区养殖规模扩大
C.农耕区粮食压力加大
D.西北地区人口减少
读我国四大自然分区图,完成5~6题。
5.图中的箭头反映出区域之间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动态性
6.导致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输出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环境不同
B.人口数量不同
C.文化习惯不同
D.经济水平不同
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完成7~9题。
7.该流域新垦区( )
A.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
B.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
C.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
D.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
8.图中行政中心与新垦区的区域空间结构分别表现为( )
A.面状与点状 B.线状与岛状
C.点状与岛状 D.点状与面状
9.从区域尺度来看,该区域属于( )
A.大尺度区域 B.中尺度区域
C.小尺度区域 D.以上都不对
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 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10~11题。
10.与图示区域地名中“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
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
11.图示甲、乙两地的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读图,完成12~13题。
12.①②两区域共同的自然特征是( )
A.南部均为平原地区
B.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C.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
D.蕴藏着丰富的铁矿资源
13.下列有关①②两区域的人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稠密,自然增长率都较高
B.两区域南部均以电子工业为主
C.②区域北部为重要的粮棉产区
D.①区域城市群形成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区域内丰富的铁矿资源
甲、乙、丙、丁均为世界文化遗产,据此完成14~16题。
14.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
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降水多,水土流失较重
15.对甲所在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
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
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
D.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大豆和油菜为主
16.图中乙所在区域在区域开发中的功能定位是( )
A.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B.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
C.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D.我国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
读我国某流域部分河段图,完成17~18题。
17.该流域图示河段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
B.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导致降水时间变长
C.中下游地区多平原,地势低平,不利于泄洪
D.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18.该流域的综合开发方向应为( )
A.实行梯级开发,实现全流域通航
B.修建水利工程,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
C.扩大灌溉面积,发展河谷农业
D.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读长江经济带示意图,完成19~21题。
19.下列关于图中节点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级节点城市都位于长江与支流的交汇处
B.成都与合肥两城市的城市形态相同
C.节点城市都是省级行政中心,服务范围相同
D.节点城市通过河流连接成网
20.形成长江经济带的最有利的地理条件是( )
A.长江巨大的内河航运
B.长江丰富廉价的水能
C.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D.长江流域丰富的矿产资源
21.下列措施中,符合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是( )
①加强长江中游水土保持林建设 ②注重保护河流源头生态环境 ③大力开发上游矿产资源 ④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下图为我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读图,完成22~23题。
22.图中数码代表的生态功能区所属的省级行政区( )
A.①位于青、藏之间
B.②跨陕、甘、宁、晋地区
C.③主体位于川、渝地区
D.④跨粤、桂、黔地区
23.国家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目的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D.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这里是红色摇篮,这里是绿色家园,这里是古色厚土”“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等咏唱江西的诗歌,让人心生无限自豪。下图为江西省主体功能区示意图,将全省划分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和城镇化地区。结合图文,完成24~25题。
24.鄱阳湖在冬季成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的原因是( )
A.湖滩面积大,水浅
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湖区流速慢,风速小
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25.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和城镇化地区的分别是( )
A.Ⅰ、Ⅱ、Ⅲ B.Ⅱ、Ⅲ、Ⅰ
C.Ⅲ、Ⅱ、Ⅰ D.Ⅰ、Ⅲ、Ⅱ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20年4月2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总体方案的批复》,原则同意该总体方案。
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将着力构建产业、科技、贸易、人文、环保等多领域开放合作格局,着力创新中外合作体制机制,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打造营商环境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管理服务更协调更高效的国际合作示范区,为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新动能。
材料二 东北地区图。
(1)材料中呈现出的区域的含义是什么?“为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新动能”体现了区域的什么特性?
(2)从区域发展角度简要分析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劣势。
27.(12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甲、乙两图分别是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略图。
甲
乙
(1)写出黄河和长江两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
(2)写出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两个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点。
(3)比较两个三角洲的农业生产。
项 目
黄河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粮食作物
小麦
油料作物
耕地类型
水田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会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下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核五圈四带”空间发展格局。
(1)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压力最大的区域之一,试分析其原因。
(3)在“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中任选其一,说明其发展方向。
29.(14分)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我国流传深远的“东北八大怪”“云南十八怪”等传统民谣是对其所处地区自然环境和传统民俗风情的恰当描述,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其中“大缸小缸腌酸菜”是“东北八大怪”之一,“四季衣服同穿戴”是“云南十八怪”之一。
材料二 隋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在1 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江浙地区以稻米、桑蚕生产为代表的农业和以丝绸、陶瓷为代表的手工业名扬天下。下图为沪宁杭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分布图。
(1)在我国各地中云南之“怪”最多,简析其原因。
(2)“人家尽枕河”“水港小桥多”(参见图中照片),简析沪宁杭地区众多古城形成这种聚落景观的地理原因。
(3)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民谣中所描述的部分现象已经消逝。以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为例,简析其过去形成和现在少见的原因。
(4)19世纪中期以后江浙古城纷纷衰落,简析该时段江浙古城衰落的原因。
参考答案
第一章测评
1~2.1.C 2.D 解析 第1题,根据区域基本特征,图中各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似性,但内部特征不完全一致;各区域之间有差异性,各区域的分布范围大小不同;各区域是根据气候这个单一指标划分的;图示各区域是自然区域,各区域之间的边界具有过渡性,并不是清晰明确的。第2题,从a到d纬度越来越低,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小;从a到d纬度越来越低,热量条件越来越好,为了更好地散热,传统房屋窗户越来越大,传统房屋墙壁厚度越来越薄;现代楼房高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从a到d现代楼房高度并不一定越来越大。
3~4.3.C 4.C 解析 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的农牧界线并不是草原和荒漠的分界线;农牧界线并不是一条明确的界线;古长城修建时属于军事防御工程,目的是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因此古长城以北为畜牧业,以南为种植业,大致与农牧界线一致;农牧界线的变动说明界线附近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第4题,农牧界线演变的主要原因是界线附近人口增多,粮食需求增加,粮食压力加大,农耕区向牧区扩展;气候并没有明显变干;农牧界线不断向西北方向演变,牧区养殖规模可能会缩小;随着社会发展,西北地区人口增多。
5~6.5.C 6.D 解析 读图可知,南方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产品等流向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流向南方地区,体现了区域之间的开放性。南北方经济水平不同,导致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输出不同。
7~9.7.C 8.D 9.C 解析 第7题,图示位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因此该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C正确。读图可知,该流域新垦区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不一致,A错误;区域内部农业生产都靠近河流,B错误;该流域新垦区与非农垦区不是相互独立的,D错误。第8题,读图可知,行政中心呈点状分布,新垦区呈面状分布。第9题,读图可知,该区域为新疆的一个新垦区,因此应为小尺度区域,C正确。
10~11.10.A 11.D 解析 第10题,从材料可知,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河”体现了水文要素;“梁”是黄土高原地貌“塬、梁、峁”之一,体现了地貌要素;“柳”体现了植被要素,A正确。第11题,材料显示,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甲、乙两地的地名中“河”“沟”“湾”出现的比例高,说明两地在特定时期河流众多;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分布有众多的河流,但是乙地河流稀少,说明和特定时期相比,乙地现在河流变少,自然环境变化较大,故D正确。风俗习惯、土地利用结构、人口迁徙等因素对当地河流的数量影响较小,故A、B、C错误。
12~13.12.B 13.C 解析 第12题,根据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判断,①区域主要为德国,②区域主要为我国湖南省。①区域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北部为平原,南部为山地,②区域北部为平原,南部为丘陵、山地;②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①区域铁矿资源贫乏;两区域降水丰富,河网稠密,水源充足。第13题,①区域(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①区域城市群处于鲁尔区,该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的基础上;②区域(湖南省)北部为洞庭湖平原,是重要的粮棉产区,其南部电子工业不发达。
14~16.14.A 15.A 16.B 解析 第14题,甲所在地形区为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乙位于长江三角洲,处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地震活动较少。丙位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长城沿线以北地区降水少,水土流失较轻,荒漠化严重。第15题,甲所在区域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区域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第16题,乙位于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为我国的优化开发区域,其功能定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及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区,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17~18.17.A 18.D 解析 第17题,根据经纬度和水系形态可推断该流域为长江流域,图示河段主要位于长江中游,该地区人们围湖造田,缩小了湖泊面积,使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洪涝灾害多发,A正确;上游植被破坏严重,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但不会导致降水时间变长,B错误;C、D为自然原因,与题干要求不符。第18题,长江流域落差大,可实行梯级开发,但不可能实现全流域通航,A错误;修建水利工程为工业发展提供的是电力,B错误;该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宜发展季风水田农业,C错误;长江沿岸景点较多,可以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D正确。
19~21.19.B 20.A 21.C 解析 第19题,成都与合肥所在地区地形平坦,两个城市的城市形态相同,都是团块状。第20题,形成长江经济带的最有利的地理条件是长江巨大的内河航运。第21题,长江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应当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河源地区是水源地,应当保护生态环境;长江上游地区矿产资源贫乏,且大力开发容易产生环境问题;要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
22~23.22.B 23.C 解析 第2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位于甘、青之间;②跨陕、甘、宁、晋地区;③主体位于鄂;④跨云、桂、黔地区。第23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一般是易发生水土流失地区生态建设的主要目的;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一般是易发生土地荒漠化地区(或风沙较多地区)生态建设的主要目的;吸烟除尘、净化空气一般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目的。图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布广泛,从湿润区到干旱区均有分布,因此其建设的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24~25.24.A 25.A 解析 第24题,鄱阳湖在冬季成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的原因是冬季湖滩面积大、水浅,可以为鸟类提供栖息、捕食的环境,A对。第25题,两图对照分析,图中重点生态功能区应分布在河流上游山区,保持水土,对应Ⅰ。农产品主产区应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或湖泊沿岸平原,对应Ⅱ。城镇化地区位置应和城市位置大致相同,对应Ⅲ。A对。
26.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如东北地区的范围、位置、大致形状及界线等。“为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新动能”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及开放性。第(2)题,可从区域范围、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 (1)具有一定的形状、地域范围和界线,并有明确的区域特征。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及开放性。
(2)优势:地域广,煤、铁、石油、土地、森林等资源丰富。
劣势:经济相对封闭、落后,科技水平低。
27.解析 第(1)题,从流量、含沙量、汛期、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分析。第(2)题,两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可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矿产资源等方面进行比较。第(3)题,黄河三角洲的耕地类型是旱地,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油料作物主要为花生;长江三角洲的耕地类型是水田,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油料作物主要为油菜。
答案 (1)黄河:流量小,含沙量大,汛期短,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长江: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无结冰期。
(2)相同点:两区域都位于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地形都以平原为主,都属于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不同点:长江三角洲位于亚热带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作物的生长期较长,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比较肥沃,但矿产资源贫乏;黄河三角洲位于我国的暖温带,为温带季风气候,土地盐碱化较严重;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
(3)
项 目
黄河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粮食作物
水稻
油料作物
花生
油菜
耕地类型
旱地
28.解析 第(1)题,城市群具有活力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可从交通、科技、城市群的支撑力及政策等方面说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数量多,发展快,城市群的支撑力强;政策支持;产业基础好,科技发达;海陆空交通便利,对外联系便利。第(2)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常规能源短缺;该地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矿产资源需求量大,能源供需不平衡。第(3)题,区域的发展方向要立足于其优势资源的利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说明,即考虑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沿海发展带优势是海洋资源。依托海岸线,加强海港建设,促进江海联运;遏制海洋污染,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沿江发展带的优势是长江航运和流域内的资源。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港口建设,促进(南京以下河段)江海联运;推进合肥都市圈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增强对长江中游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答案 (1)城市群的支撑力强;政策支持;科技发达;海陆空交通便利。
(2)矿产资源、常规能源短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矿产资源需求量大,能源供需不平衡。
(3)沿海发展带:依托海岸线,加强海港建设,促进江海联运;遏制海洋污染,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
〔或沿江发展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港口建设,促进(南京以下河段)江海联运;推进合肥都市圈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增强对长江中游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29.解析 第(1)题,可从自然因素(环境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和社会经济因素(少数民族众多,生产与生活方式多样)两方面分析。第(2)题,可从地形地势、交通、用水等方面分析。第(3)题,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过去形成的原因主要从过去东北地区蔬菜不能越冬生长、新鲜蔬菜不易储存等方面分析。现在少见的原因可从种植技术提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分析。第(4)题,从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 (1)云南纬度低,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环境复杂;多民族聚居,生产和生活方式多样。
(2)该地区地势低平,水网密布,陆上交通不便;人们傍水而居,水运便利,用水方便。
(3)过去形成的原因:东北冬季严寒而漫长,露天蔬菜不能越冬生长,且过去新鲜蔬菜不易储存,需要大量腌制蔬菜以备冬荒。现在少见的原因:温室栽培技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普及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时鲜蔬菜可随时大量供应;人们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经济的发展);人们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的提高(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4)交通运输条件发生变化,铁路和近代海运的兴起,京杭运河因泥沙淤积,通航能力下降;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大机器生产替代手工生产;茶叶、丝绸、陶瓷生产技术外传及新产地的竞争,导致经济优势减弱。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