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第一节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20110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第一节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20110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第一节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20110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二地理 同步课件 同步练习(中图版2019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第一节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 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第一节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共7页。
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第一节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必备知识基础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形破碎。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分区。据此完成1~2题。1.划分图示区域的主要地理要素是( ) A.降水 B.植被C.地貌 D.热量2.图示区域( )A.具有一定的面积 B.具有明确的边界C.各区域形状规则 D.区域间过渡不明显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的四大区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3.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A.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B.积温的多少C.年降水量的多少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4.有关这四大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B.区域内部具有整体性C.区域之间无差异性D.区域之间无任何联系读福建省方言分布图,完成5~6题。5.方言的形成体现的区域特性是( )A.整体性 B.差异性C.开放性 D.动态性6.福建省方言种类繁多,彼此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 )①福建省文化发达,语言发展较快,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 ②福建省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交往 ③福建省经济比较发达,需要多种语言交流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①②③下图是以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为题材所创作的画卷,据此完成7~8题。7.画中美景最可能出现在( )A.东北平原 B.松嫩平原C.长江三角洲 D.宁夏平原8.有关该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B.该区域的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C.该区域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大豆和玉米D.该区域的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到三熟9.读我国某省级行政区干湿状况图,完成下列各题。(1)该省级行政区年降水量由 向 递减,我们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其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四个干湿地区按照区域性质属于 区域。 (2)A、B、C三处的天然植被依次为 、 、 。这体现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 。 (3)C区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荒漠广布。这体现了区域的 特性。 关键能力提升练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着饮食文化,由于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地方人的口味也千差万别。下图为中国区域饮食文化圈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10.图示中国区域饮食文化圈(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景观一致C.无具体自然标志 D.圈内地理差异显著11.国界外的虚线表示( )A.现实中饮食文化的地域分布B.现实中无该圈饮食文化地域C.形成与该圈不同的饮食文化D.饮食文化传播受行政区的限制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12.图中界线所划分的区域属于( )A.自然区域 B.行政区域C.经济区域 D.军事区域13.图示区域中,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 )A.河流;明确的 B.湖泊;模糊的C.交通线;模糊的 D.山脉;明确的地坑院也叫地窖,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物,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结合下图,完成14~16题。14.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15.该地可能位于( )A.陕西 B.黑龙江C.新疆 D.福建16.图2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的主要作用是( )A.挡风 B.防水C.阻沙 D.遮阳17.下面是某中学地理合作学习小组的研究案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研究课题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研究思路阶段Ⅰ:通过读图,认识不同尺度的区域,确定研究区域。阶段Ⅱ:收集图文资料,分析该区域的自然特征。阶段Ⅲ:研究该区域的优势、不足,扬长避短,发展优势经济。研究结论阶段Ⅱ研究成果: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三山夹两盆”,风力作用大;河流冰雪孕育;山地牧场,繁花似锦;黄沙漫漫,驼铃叮当;万古荒原,油气蕴藏。阶段Ⅲ研究成果:……(1)依据阶段Ⅱ研究成果,请在图中阴影区域选择适当位置填写该研究区域的名称,并写出它属于什么区域。 (2)请你推断该地理合作学习小组得出阶段Ⅱ研究成果所必须使用的有关地图。 (3)依据研究思路,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帮助该小组完成阶段Ⅲ研究成果。 参考答案 第一节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1~2.1.C 2.A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例可知,图示区域划分为丘陵沟壑区、土石山区、沟谷平原区、风沙区、高原沟壑区,根据内部区域的名称判断,划分图示区域的主要地理要素是地貌。第2题,图示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因此具有一定的面积;图示区域为自然区,地理要素的变化具有过渡性,因此一般不具有明确的边界,边界往往是模糊的;图示区域中各区域形状不规则;图示区域各地貌区域间地貌变化具有过渡性,没有明显的边界,因此过渡性明显。3~4.3.A 4.B 解析 第3题,图示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积温的多少是划分温度带的指标;干湿地区的划分是由降水量和蒸发量共同决定的;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不是划分干湿地区的指标。第4题,自然区界线一般具有过渡性,行政区的界线一般是明确的;区域是一个整体,内部整体性突出;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这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5~6.5.B 6.A 解析 第5题,结合图示可知,福建省方言种类多样,有闽南区、闽北区等多种方言类型,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第6题,福建省多丘陵、山地,人口的区域流动相对困难,各地区之间相对独立,语言接触较少,于是形成了许多方言可以相对独立发展的环境;福建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为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①②正确。7~8.7.C 8.D 解析 第7题,“小桥流水人家”反映了我国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景观,结合选项分析,画中美景最可能出现在长江三角洲。第8题,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农作物主要是水稻、棉花和油菜,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到三熟。9.解析 第(1)题,该省级行政区由东向西随着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干湿地区是按照自然地理要素划分的,属于自然区域。第(2)题,A处距海洋近,降水多,为温带森林;B处降水少,为温带草原;C处地处内陆,距海洋远,降水最少,为荒漠草原。这体现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第(3)题,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体,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特性。答案 (1)东 西 自然(2)森林 草原 荒漠草原 差异性(3)整体性10~11.10.C 11.A 解析 第10题,由于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地方人的口味也千差万别。图示中国区域饮食文化圈是依据不同地方人的口味划分,有划分指标依据;由于地域、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圈,与自然景观不一致;划分指标属于人文因素,无具体自然标志;圈内地理差异不明显。C正确。第11题,国界外的虚线表示现实中饮食文化的地域分布,该文化圈不仅分布在国内,A正确;现实中相邻国家有该圈饮食文化地域,形成与该圈相同的饮食文化,B、C错误;饮食文化传播不受政区的限制,D错误。12~13.12.B 13.D 解析 第12题,图例表明,图中界线为县级界,图中界线所划分的区域应属于行政区域。第13题,图中县级界的两侧河流向两边分流,应为分水岭,在地形上应为山脊或山脉;县级界为行政区界线,行政区界线一般是明确的。14~16.14.A 15.A 16.B 解析 第14题,地坑院是当地居民根据地理环境发明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这种建筑冬暖夏凉,但不是当地环境冬暖夏凉;虽然当地降水较少,但这不是地坑院修建的原因;这种建筑不能体现当地木材的丰缺程度。第15题,由该民居特点可知,该地可能位于黄土高原。第16题,结合上题可知,当地虽然降水较少,但是降水强度大,多暴雨,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家中,人们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17.解析 第(1)题,由阶段Ⅱ研究成果可知该区域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属于省级行政区。第(2)题,由阶段Ⅱ研究成果可知,必须使用的地图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分布图等。第(3)题,阶段Ⅲ研究成果应该是该区域地理条件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如何发展优势经济。答案 (1)填图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它属于省级行政区。(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分布图等。(3)太阳辐射能丰富,光照条件好,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油气资源丰富,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基地;淡水资源短缺,荒漠化严重,要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治荒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