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含答案
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B卷单元检测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B卷单元检测含答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 一轮复习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B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个小题。第1-13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2分,第14-1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经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一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X射线可以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 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该变异是否是可遗传的变异
C. 若白花是基因突变引发的,则通过杂交实验,无法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D. 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
2.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 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 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
D. 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
3.玉米某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分布如图甲所示,该条染色体经变异后部分基因的分布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分裂期才能发生该种染色体变异
B. DNA的断裂、错接是图乙异常染色体形成的根本原因
C. 该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在玉米的所有细胞中都能表达
D. 甲→乙发生的变异类型为易位
4.某种野生猕猴桃(2N=58)是一种多年生且富含维生素C的小野果。育种专家以野生猕猴桃的种子(基因型为aa)为实验材料,培育出抗虫无子猕猴桃新品种,育种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④过程都是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处理猕猴桃的种子或幼苗
B. ④⑦过程依据的遗传学原理相同
C. 基因型为AAA与AAAB的植株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为174条
D. 基因B为控制无子性状的基因,基因型为AAAB的植株高度不育
5.人类6号染色体发生如图所示变异,会导致睡眠时间缩短、饥饿感和疼痛感消失的症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变异不改变该染色体的基因种类
B. 染色体上基因的丢失进而引起染色体片段丢失
C. 通过羊膜腔穿刺技术可发现胎儿是否有该缺陷
D. 该患者通过治疗产生后代,使人群中致病基因频率升高
6.日前,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单基因遗传病——卵子死亡,表现为某些患者的卵子取出体外放置一段时间或受精后一段时间,出现退化凋亡的现象。研究发现人体中只要单个PANX1基因发生突变,就可引起PANX1蛋白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从而导致该病的发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病发病过程中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与囊性纤维病类似
B. 推测PANX1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可能是该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C. 科学家研究发现该病患者家系中,PANX1基因存在不同的突变,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
D. 该病致病基因的发现,为女性不孕及做试管婴儿反复失败提供了新的诊断和治疗思路
7.某炭疽杆菌的A基因含有A1~A66个小段,某生物学家分离出此细菌A基因的2个缺失突变株K(缺失A2、A3)、L(缺失A3、A4、A5、A6)将一未知的点突变株X与突变株L共同培养,可以得到转化出来的野生型细菌(即6个小段都不缺失)。若将X与K共同培养,得到转化的细菌都为非野生型。由此可判断X的点突变最可能位于A基因的( )
A. A2小段 B. A3小段 C. A4小段 D. A5小段
8.决定玉米子粒有色(C)和无色(c)、淀粉质(WX)和蜡质(wx)的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结构异常的9号染色体一端有染色体结节,另一端有来自8号染色体的片段。下列有关玉米染色体特殊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异常9号染色体的产生称为基因重组
B. 异常的9号染色体可为C和Wx的基因重组提供细胞学标记
C. 图2中的母本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这两对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不能发生联会
D. 图2中的亲本杂交,F1出现无色蜡质个体,说明亲代母本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9.在对某种单基因遗传病调查中发现,某女性患者的母亲和儿子是患者,其丈夫、女儿及父亲、哥哥和妹妹都正常,其哥哥的配偶及一儿一女也都正常,其妹妹与一表现型正常男性结婚,未生育。下列对该女性及其家系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病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也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若其丈夫没有该病致病基因,则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
C. 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妹妹不可能生患该病的孩子
D. 若该女性患者与丈夫再生一个孩子,则其患病的概率为1/2
10.蜜蜂的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二倍体,雄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单倍体。蜜蜂长绒毛对短绒毛为显性、体色褐色对黑色为显性。现有一只雄蜂与蜂王杂交,子代雌蜂均为褐色长绒毛,雄蜂黑色长绒毛和黑色短绒毛各占一半。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雄蜂体细胞和有性生殖细胞中都不具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
B. 亲本雌蜂性状为黑色长绒毛,能产生两种基因型的卵细胞
C. 亲本雄蜂性状为褐色长绒毛,只能产生一种基因型的精子
D. 蜜蜂体色和绒毛长短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属于伴性遗传
11.1986年,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核泄漏,此后几年,在该地区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巨型老鼠。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地区巨型老鼠的出现一定是基因突变所致
B. 若要判断该地区巨型老鼠是否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可以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C. 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 该地区发生的共同进化,只发生在具有竞争、捕食关系的生物之间
12.利用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植株培育三倍体幼苗,其途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需要秋水仙素处理,并在有丝分裂后期发挥作用
B.②过程为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期限
C.两条育种途径依据的生物学原理都主要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D.两条育种途径中,只有通过途径一才能获得基因型为AAA的三倍体幼苗
13.产前诊断指在胎儿出生前,医生利用B超检查和基因诊断等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疾病。已知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现有一位怀有两个胎儿并患该遗传病的孕妇,医生建议其进行产前诊断,如图为医生对该对夫妇及两个胎儿进行诊断的结果,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个体1是父亲、个体2是儿子、个体3是女儿
B.个体1:XDY、个体2:XdY、个体3:XdXd
C.从优生的角度分析,该孕妇可以生育这两个胎儿
D.仅根据上图,无法作出任何判断
14.波尔山羊(2N=60)胚胎期某细胞发生了异常分裂如图所示(未绘出的染色体均正常),其中A为原癌基因,a为A的突变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分裂过程中形成30个四分体
B.分裂产生Aa或aa子细胞的概率均为1/2
C.子细胞Aa与aa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细胞周期可能不同
D.染色体异常分离与纺锤体无关
15.某科研小组用面粉甲虫研究人工选择的功效,他们称量甲虫蛹的体重,并选择部分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
B. 体重越大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
C. 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
D. 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
16.为获得果实较大、含糖量高的四倍体葡萄(4N=76),将二倍体葡萄茎段经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扦插栽培。研究结果显示,植株中约40%的细胞染色体被诱导加倍,这种植株含有2N细胞和4N细胞,称为“嵌合体”,其自交后代中有四倍体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B.“嵌合体”产生的原因是细胞的分裂不同步
C.“嵌合体”产生配子过程中,部分细胞染色体联会紊乱
D.“嵌合体”个体自交也可产生二倍体、三倍体的子代
17.一只杂合长翅雄果蝇(Aa)与一只残翅雌果蝇杂交,因一方减数分裂异常导致产生一只三体长翅雄果蝇。已知三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三条中随机两条配对,剩余一条随机分配至细胞一极。为确定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不考虑基因突变),让其与残翅雌果蝇测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体长翅雄果蝇可能是精原细胞减数分裂第一次或第二次分裂异常导致的
B. 三体长翅雄果蝇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分裂第一次或第二次分裂异常导致的
C. 如果测交后代长翅:残翅=3:1,则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
D. 如果测交后代长翅:残翅=1:1,则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
18. 果蝇体表硬而长的毛称为刚毛,一个自然繁殖的直刚毛果蝇种群中,偶然出现了一只卷刚毛雄果蝇甲。为探究卷刚毛性状是如何产生的,科学家用甲果蝇与直刚毛雌果蝇杂交,F1全部为直刚毛果蝇,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产生的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直刚毛雌果蝇∶直刚毛雄果蝇∶卷刚毛雄果蝇=2∶1∶1。对甲果蝇的出现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亲代生殖细胞中X染色体上基因发生隐性突变
B. 亲代生殖细胞中X染色体上基因发生显性突变
C. 亲代生殖细胞中常染色体上基因发生隐性突变
D. 亲代生殖细胞中常染色体上基因发生显性突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19.(15分)水稻中淀粉的含量、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例及支链淀粉的精细结构等决定着水稻的产量和稻米的品质,因此水稻淀粉合成代谢的遗传研究备受关注。相关研究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了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中所示变化可判断,水稻AGPaes基因1变为AGPaes基因2可能是发生了________(填变异类型)。若是在自然界中,引起图中所示变异的“某种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等;该变异结果在自然界中较难找到,由此可说明该种变异的特征之一是________。
(3)若人为用γ射线照射普通野生稻(低产)后,对其进行培育,最终在种植的水稻植株中发现了几株高产水稻,此育种方法称为________,相对于(2)中的自然变异而言,主要优点是________;γ射线的作用是________,用它照射的“普通野生稻”应处于________的生长发育时期。
(4)通过实验已知,图中高产的优良性状为显性,若用杂交育种方法,需要连续自交选择,历时较长,可通过________的方法在短时间内培育出符合生产要求的水稻品系。
20.(17分)果蝇的气门部分缺失和正常气门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用A、a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具有上述相对性状的一对纯合果蝇杂交,F1全部表现为气门部分缺失,F1的雌雄个体相互杂交产生的F2中正常气门个体占1/4,说明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________定律。
(2)某小组选择一只气门部分缺失果蝇和多只正常气门果蝇杂交,发现不同杂交组合的后代中正常气门个体均约占1/6。从变异来源推测出现该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气门部分缺失果蝇发生了________(填序号)。
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重组 ③染色体结构变异 ④染色体数目变异
(3)果蝇的Ⅳ号染色体为常染色体,多1条Ⅳ号染色体(Ⅳ号三体)或者少1条Ⅳ号染色体(Ⅳ号单体)都不影响果蝇生活和繁殖后代,而缺2条Ⅳ号染色体的受精卵不能发育。为探究A、a基因是否在Ⅳ号染色体上,甲同学将一只气门部分缺失的雄果蝇(染色体正常,基因型为Aa)与一只气门正常的Ⅳ号单体雌果蝇杂交,得到F1雌雄个体中均表现为气门部分缺失∶气门正常=1∶1。甲同学据此判断A、a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
①甲同学的判断不一定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以甲同学杂交实验的F1为材料,写出进一步探究的思路,并写出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21.(15分)某生物科技小组对一玉米农田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基因A和B同时存在时,玉米其顶部开雄花,下部开雌花而成为正常株:基因A不存在,B存在时,玉米不能开出雌花而成为雄株;基因型中含有bb的玉米不能开出雄花而成为雌株。两对基因(分别用A、a利B、b表示)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育种工作者选用上述材料(不用雌雄同株)做亲本,杂交后得到下表中结果:
类型
正常株
雄株
雌株
数目
998
1 001
1 999
请问亲本的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玉米的纯合体雄株和雌株在育种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杂交育种时可免除人工去雄的麻烦。为了确保纯合子雄株和雌株的杂交后代都是正常植株,那么培育出的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体雄株和雌株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
(3)请根据单倍体育种的原理,利用该农田中的正常植株,写出培育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体雄株和纯合体雌株的实验过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利用杂交的方法,鉴定符合要求的纯合体雄株和雌株。请简要写出步骤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2分)一个鼠的种群生活在一个山谷(甲区域)中。后来由于山洪暴发,一条大河发生了改道,使甲区域又分隔出乙、丙两个区域,原生活在甲区域中的鼠种群也被分隔成三部分,彼此之间不能接触。如图所示为刚分隔时和分隔多年后决定鼠毛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回答下列关于进化与物种形成的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从________水平深入到________水平。
(2)甲区域中的一部分鼠被分隔到乙、丙两区域后,三区域中的全部鼠形成________个基因库,三区域中的鼠发生的突变________(填“相同”“不相同”或“不一定相同”),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丙两个区域中的鼠毛色________(填“是”或“不是”)朝着相同方向进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B卷 滚动提升检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个小题。第1-13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2分,第14-1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经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一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X射线可以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 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该变异是否是可遗传的变异
C. 若白花是基因突变引发的,则通过杂交实验,无法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D. 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
【答案】B
【解析】基因重组一般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中,X射线可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白花植株自交,若后代中还出现白花性状,可以判断为可遗传变异,B正确;白花植株与紫花植株杂交,若后代全为白花或既有紫花又有白花,该突变为显性突变,若后代全为紫花,则该突变为隐性突变,C错误;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D错误。
2.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 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 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
D. 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
【答案】C
【解析】突变体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说明其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是因为体内不能合成氨基酸甲,原因可能是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要的酶活性丧失,A不符合题意;一般来说,大肠杆菌突变体的形成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正常情况下,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不能改变突变体N的遗传物质,也就不能使N转化为X,C符合题意;细菌间可以发生DNA的转移,使受体的遗传特性发生改变,并且这种改变是可以遗传的,因此,将两个突变体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可能会长出大肠杆菌(X)的菌落,D不符合题意。
3.玉米某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分布如图甲所示,该条染色体经变异后部分基因的分布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分裂期才能发生该种染色体变异
B. DNA的断裂、错接是图乙异常染色体形成的根本原因
C. 该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在玉米的所有细胞中都能表达
D. 甲→乙发生的变异类型为易位
【答案】B
【解析】甲→乙发生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也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A错误;甲→乙发生的变异类型为倒位,其根本原因是DNA的断裂、错接,B正确、D错误;在不同细胞中,选择性表达的基因不完全相同,因此该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不一定能在玉米的所有细胞中表达,C错误。
4.某种野生猕猴桃(2N=58)是一种多年生且富含维生素C的小野果。育种专家以野生猕猴桃的种子(基因型为aa)为实验材料,培育出抗虫无子猕猴桃新品种,育种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④过程都是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处理猕猴桃的种子或幼苗
B. ④⑦过程依据的遗传学原理相同
C. 基因型为AAA与AAAB的植株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为174条
D. 基因B为控制无子性状的基因,基因型为AAAB的植株高度不育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①过程发生了基因突变,一般是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处理猕猴桃的种子或幼苗,而④过程是自交,A错误;③和⑦都发生了染色体加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④是自交,原理是基因重组,B错误;过程⑤是二倍体AA和四倍体AAAA杂交,得到的AAA是三倍体,⑥为转基因技术,在三倍体AAA染色体DNA中插入外源基因B,得到的AAAB仍为三倍体,三倍体AAA与AAAB的植株体细胞中都含有三个染色体组(3N=87);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时为87×2=174条,C正确;从题意来看,基因B应为抗虫基因,D错误。
5.人类6号染色体发生如图所示变异,会导致睡眠时间缩短、饥饿感和疼痛感消失的症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变异不改变该染色体的基因种类
B. 染色体上基因的丢失进而引起染色体片段丢失
C. 通过羊膜腔穿刺技术可发现胎儿是否有该缺陷
D. 该患者通过治疗产生后代,使人群中致病基因频率升高
【答案】C
【解析】
由图可知,异常染色体发生了染色体的缺失,可能使得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减少,A错误;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片段的丢失进而引起染色体上基因的丢失,B错误;通过羊膜腔穿刺技术可发现胎儿是否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正确;该病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该患者通过治疗产生后代,不会使人群中致病基因频率升高,D错误。
6.日前,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单基因遗传病——卵子死亡,表现为某些患者的卵子取出体外放置一段时间或受精后一段时间,出现退化凋亡的现象。研究发现人体中只要单个PANX1基因发生突变,就可引起PANX1蛋白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从而导致该病的发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病发病过程中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与囊性纤维病类似
B. 推测PANX1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可能是该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C. 科学家研究发现该病患者家系中,PANX1基因存在不同的突变,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
D. 该病致病基因的发现,为女性不孕及做试管婴儿反复失败提供了新的诊断和治疗思路
【答案】C
【解析该病发病过程中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与囊性纤维病类似,都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正确;人体中只要单个PANX1基因发生突变就会导致该病的发生,可以推测该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PANX1基因发生显性突变,B正确;PANX1基因存在不同的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C错误;该病致病基因的发现,为女性不孕及做试管婴儿反复失败提供了新的诊断和治疗思路,D正确。
7.某炭疽杆菌的A基因含有A1~A66个小段,某生物学家分离出此细菌A基因的2个缺失突变株K(缺失A2、A3)、L(缺失A3、A4、A5、A6)将一未知的点突变株X与突变株L共同培养,可以得到转化出来的野生型细菌(即6个小段都不缺失)。若将X与K共同培养,得到转化的细菌都为非野生型。由此可判断X的点突变最可能位于A基因的( )
A. A2小段 B. A3小段 C. A4小段 D. A5小段
【答案】A
【解析】从题干的信息可看出突变株L缺失A3、A4、A5、A6小段,但具有A1、A2小段,其与点突变株X共同培养后,可以得到转化出来的野生型细菌,那么点突变株X应具有A3、A4、A5、A6小段,所以未知的点突变可能位于A1、A2小段。突变株K缺失A2、A3小段,其与点突变株X共同培养后,得到转化的细菌都是非野生型,而只有当该点突变位于突变株K的缺失小段上时才能得到上述结果,因此点突变株X的点突变最可能位于A基因的A2小段,即A正确,BCD错误。
8.决定玉米子粒有色(C)和无色(c)、淀粉质(WX)和蜡质(wx)的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结构异常的9号染色体一端有染色体结节,另一端有来自8号染色体的片段。下列有关玉米染色体特殊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异常9号染色体的产生称为基因重组
B. 异常的9号染色体可为C和Wx的基因重组提供细胞学标记
C. 图2中的母本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这两对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不能发生联会
D. 图2中的亲本杂交,F1出现无色蜡质个体,说明亲代母本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答案】B
【解析】9号染色体一端有来自8号染色体的片段,属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可根据9号染色体一端染色体结节和另一端8号染色体的片段判断9号染色体上的基因,B正确;图2中的母本的2条9号染色体有相同的片段故能发生联会,C错误;F1出现了无色蜡质个体,说明双亲都能产生c和wx的配子,由图可知,说明母本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D错误。
9.在对某种单基因遗传病调查中发现,某女性患者的母亲和儿子是患者,其丈夫、女儿及父亲、哥哥和妹妹都正常,其哥哥的配偶及一儿一女也都正常,其妹妹与一表现型正常男性结婚,未生育。下列对该女性及其家系的分析,正确的是( )
B. 该病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也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若其丈夫没有该病致病基因,则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
C. 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妹妹不可能生患该病的孩子
D. 若该女性患者与丈夫再生一个孩子,则其患病的概率为1/2
【答案】D
【解析】女性患者的父亲正常,故排除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的可能,A错误;若其丈夫没有致病基因,该病是X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错误;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妹妹为显性纯合子或杂合子,若为杂合子,其丈夫也是携带者时,后代也可能患病,C错误;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伴X显性、X、Y同源区段遗传,无论哪种情况,子代患病概率都是1/2,D正确。
10.蜜蜂的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二倍体,雄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单倍体。蜜蜂长绒毛对短绒毛为显性、体色褐色对黑色为显性。现有一只雄蜂与蜂王杂交,子代雌蜂均为褐色长绒毛,雄蜂黑色长绒毛和黑色短绒毛各占一半。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雄蜂体细胞和有性生殖细胞中都不具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
B. 亲本雌蜂性状为黑色长绒毛,能产生两种基因型的卵细胞
C. 亲本雄蜂性状为褐色长绒毛,只能产生一种基因型的精子
D. 蜜蜂体色和绒毛长短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属于伴性遗传
【答案】D
【解析】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形成的,卵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故雄蜂的体细胞和有性生殖细胞中都不具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A正确; 设长绒毛与短绒毛由A、a控制,体色褐色与黑色由B、b控制,根据题意长绒毛对短绒毛为显性、体色褐色对黑色为显性,一只雄蜂与蜂王杂交,子代雄蜂黑色长绒毛(Ab)和黑色短绒毛(ab)各占一半,说明亲本雌性能产生含黑色长绒毛(Ab)和黑色短绒毛(ab)基因的两种配子,即雌蜂基因型为Aabb,根据子代雌蜂均为褐色长绒毛(A-B-),可推知亲本雄蜂基因型为AB,B正确;由B项分析可知,亲本雄蜂性状为褐色长绒毛,基因型为AB,故只能产生一种基因型AB的精子,C正确;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蜜蜂的性别与染色体组数有关,而与性染色体无关,D错误。
11.1986年,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核泄漏,此后几年,在该地区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巨型老鼠。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地区巨型老鼠的出现一定是基因突变所致
B. 若要判断该地区巨型老鼠是否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可以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C. 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 该地区发生的共同进化,只发生在具有竞争、捕食关系的生物之间
【答案】B
【解析】该地区巨型老鼠的出现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染色体变异导致的,A错误;若要判断该地区巨型老鼠是否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可以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B正确;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C错误;共同进化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是生物与环境之间,D错误。
12.利用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植株培育三倍体幼苗,其途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需要秋水仙素处理,并在有丝分裂后期发挥作用
B.②过程为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期限
C.两条育种途径依据的生物学原理都主要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D.两条育种途径中,只有通过途径一才能获得基因型为AAA的三倍体幼苗
【答案】D
【解析】①过程是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该过程需要秋水仙素处理,而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在有丝分裂前期发挥作用,A错误;②过程是花药离体培养,属于单倍体育种的步骤之一,B错误;图中途径一为多倍体育种,途径二为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两条育种途径的原理都是染色体变异,C错误;途径一得到的三倍体的基因型为AAA、AAa、Aaa或aaa,途径二得到的三倍体的基因型为AAa或Aaa,D正确。
13.产前诊断指在胎儿出生前,医生利用B超检查和基因诊断等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疾病。已知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现有一位怀有两个胎儿并患该遗传病的孕妇,医生建议其进行产前诊断,如图为医生对该对夫妇及两个胎儿进行诊断的结果,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个体1是父亲、个体2是儿子、个体3是女儿
B.个体1:XDY、个体2:XdY、个体3:XdXd
C.从优生的角度分析,该孕妇可以生育这两个胎儿
D.仅根据上图,无法作出任何判断
【答案】B
【解析】根据分析,个体1是儿子、个体2是父亲、个体3是女儿,A错误;根据分析,个体1:XDY、个体2:XdY、个体3:XdXd,B正确;从优生的角度分析,该孕妇可以生育个体3,不宜生育个体1,C错误;根据上图,能作出判断,D错误。
14.波尔山羊(2N=60)胚胎期某细胞发生了异常分裂如图所示(未绘出的染色体均正常),其中A为原癌基因,a为A的突变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分裂过程中形成30个四分体
B.分裂产生Aa或aa子细胞的概率均为1/2
C.子细胞Aa与aa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细胞周期可能不同
D.染色体异常分离与纺锤体无关
【答案】ABD
【解析】减数分裂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该图中胚胎期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过程,不会形成四分体;由于染色体的丢失是随机的,所以分裂产生Aa或aa子细胞的概率不一定均为1/2;由于原癌基因A可控制细胞的正常分裂进程,因此子细胞Aa与aa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细胞周期可能不同;由于染色体是由纺锤丝牵引而移向两极的,因此染色体异常分离可能与纺锤体有关。
15.某科研小组用面粉甲虫研究人工选择的功效,他们称量甲虫蛹的体重,并选择部分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
B. 体重越大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
C. 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
D. 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
【答案】ACD
【解析】由图可知,持续选择比停止选择后甲虫蛹的平均体重大,说明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A正确;体重越大的面粉甲虫食量越大,其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低,B错误;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甲虫蛹的体重越来越大,而自然选择的甲虫蛹的体重越来越小,说明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C正确;由于存在人工选择,故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D正确。
16.为获得果实较大、含糖量高的四倍体葡萄(4N=76),将二倍体葡萄茎段经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扦插栽培。研究结果显示,植株中约40%的细胞染色体被诱导加倍,这种植株含有2N细胞和4N细胞,称为“嵌合体”,其自交后代中有四倍体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B.“嵌合体”产生的原因是细胞的分裂不同步
C.“嵌合体”产生配子过程中,部分细胞染色体联会紊乱
D.“嵌合体”个体自交也可产生二倍体、三倍体的子代
【答案】ABD
【解析】秋水仙素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A正确;秋水仙素作用时期为有丝分裂前期,由于不同细胞的分裂时期不同,会导致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而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B正确;“嵌合体”植株含有2N细胞和4N细胞,这两种细胞都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正常的配子,C错误;若“嵌合体”的二倍体花之间传粉可以产生二倍体的子代,而二倍体的花与四倍体的花之间传粉可以产生三倍体子代,D正确。
17.一只杂合长翅雄果蝇(Aa)与一只残翅雌果蝇杂交,因一方减数分裂异常导致产生一只三体长翅雄果蝇。已知三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三条中随机两条配对,剩余一条随机分配至细胞一极。为确定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不考虑基因突变),让其与残翅雌果蝇测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体长翅雄果蝇可能是精原细胞减数分裂第一次或第二次分裂异常导致的
B. 三体长翅雄果蝇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分裂第一次或第二次分裂异常导致的
C. 如果测交后代长翅:残翅=3:1,则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
D. 如果测交后代长翅:残翅=1:1,则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
【答案】ABD
【解析】根据分析,三体长翅雄果蝇可能是精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产生含Aa基因的精子导致的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产生含AA基因的精子导致的,A正确; 根据分析,三体长翅雄果蝇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产生含a、a基因的同源染色体的卵细胞导致的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产生含a、a基因的复制关系的卵细胞导致的,B正确; 如果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A:a:Aa:A=1:1:2:2,与残翅雌果蝇(aa)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aa:Aa=1:1:2:2,则长翅:残翅=5:1,C错误; 如果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aa:Aa:a=1:1:2:2,与残翅雌果蝇(aa)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aa:aa=1:1:2:2,则长翅:残翅=1:1,D正确。
18. 果蝇体表硬而长的毛称为刚毛,一个自然繁殖的直刚毛果蝇种群中,偶然出现了一只卷刚毛雄果蝇甲。为探究卷刚毛性状是如何产生的,科学家用甲果蝇与直刚毛雌果蝇杂交,F1全部为直刚毛果蝇,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产生的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直刚毛雌果蝇∶直刚毛雄果蝇∶卷刚毛雄果蝇=2∶1∶1。对甲果蝇的出现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亲代生殖细胞中X染色体上基因发生隐性突变
B. 亲代生殖细胞中X染色体上基因发生显性突变
C. 亲代生殖细胞中常染色体上基因发生隐性突变
D. 亲代生殖细胞中常染色体上基因发生显性突变
【答案】A
【解析】这只卷刚毛雄果蝇甲与直刚毛雌果蝇杂交,F1的表现型全部为直刚毛,说明直刚毛是显性,B、D错误;让F1雌雄果蝇交配,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直刚毛雌果蝇∶直刚毛雄果蝇∶卷刚毛雄果蝇=2∶1∶1,雌蝇中只有直刚毛、没有卷刚毛,说明刚毛性状与性别相关联,控制刚毛形态的基因应该在X染色体上,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果蝇甲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dY(相关基因用D/d表示),与其交配的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DXD,F1基因型为XDXd和XDY,全为直刚毛果蝇。所以最合理的解释是自然种群中的果蝇都是显性纯合直刚毛,基因在X染色体上,卷刚毛雄蝇甲的出现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直刚毛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导致的,A正确,C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19.(15分)水稻中淀粉的含量、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例及支链淀粉的精细结构等决定着水稻的产量和稻米的品质,因此水稻淀粉合成代谢的遗传研究备受关注。相关研究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了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中所示变化可判断,水稻AGPaes基因1变为AGPaes基因2可能是发生了________(填变异类型)。若是在自然界中,引起图中所示变异的“某种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等;该变异结果在自然界中较难找到,由此可说明该种变异的特征之一是________。
(3)若人为用γ射线照射普通野生稻(低产)后,对其进行培育,最终在种植的水稻植株中发现了几株高产水稻,此育种方法称为________,相对于(2)中的自然变异而言,主要优点是________;γ射线的作用是________,用它照射的“普通野生稻”应处于________的生长发育时期。
(4)通过实验已知,图中高产的优良性状为显性,若用杂交育种方法,需要连续自交选择,历时较长,可通过________的方法在短时间内培育出符合生产要求的水稻品系。
【答案】(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2分)
(2)基因突变 (1分) 紫外线、电离辐射(1分) 低频性(2分)
(3)诱变育种(1分) 提高了突变频率 (2分) 诱发基因突变(2分) 种子萌发或幼苗(2分)
(4)单倍体育种(2分)
【解析】
(1)由图中可以看出,不论是AGPaes基因1还是AGpaes基因2都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
(2)图中正常酶的氨基酸数目是n,突变以后的酶含有氨基酸的数目是n+2,说明碱基对发生了改变,所以图示发生的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引起基因突变的自然因素中物理性因素较多,如紫外线、电离辐射等。该变异类型在自然界中较难找到,说明了基因突变的低频性。
(3)通过人工方法诱导基因突变而获得优良品种的育种方法叫诱变育种,其优点主要是提高了基因的突变频率,因此所用的γ射线的作用是诱发基因突变,用于诱变的植物通常处于种子萌发期或幼苗期。
(4)本小题重点在于审题——“较短时间”所用方法,通常是指单倍体育种。关键词有别于“简单方法”,简单方法通常是指杂交育种或自交。本题的另一关键词是“符合生产要求“,意为纯合子,即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稳定遗传的品系。
20.(17分)果蝇的气门部分缺失和正常气门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用A、a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具有上述相对性状的一对纯合果蝇杂交,F1全部表现为气门部分缺失,F1的雌雄个体相互杂交产生的F2中正常气门个体占1/4,说明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________定律。
(2)某小组选择一只气门部分缺失果蝇和多只正常气门果蝇杂交,发现不同杂交组合的后代中正常气门个体均约占1/6。从变异来源推测出现该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气门部分缺失果蝇发生了________(填序号)。
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重组 ③染色体结构变异 ④染色体数目变异
(3)果蝇的Ⅳ号染色体为常染色体,多1条Ⅳ号染色体(Ⅳ号三体)或者少1条Ⅳ号染色体(Ⅳ号单体)都不影响果蝇生活和繁殖后代,而缺2条Ⅳ号染色体的受精卵不能发育。为探究A、a基因是否在Ⅳ号染色体上,甲同学将一只气门部分缺失的雄果蝇(染色体正常,基因型为Aa)与一只气门正常的Ⅳ号单体雌果蝇杂交,得到F1雌雄个体中均表现为气门部分缺失∶气门正常=1∶1。甲同学据此判断A、a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
①甲同学的判断不一定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以甲同学杂交实验的F1为材料,写出进一步探究的思路,并写出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答案】(1)基因分离(2分)
(2)④ (3分)
(3)①无论A、a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其他常染色体上,F1雌雄个体中气门部分缺失个体与气门正常个体的比例均为1∶1 (3分)
②实验思路:让F1中气门部分缺失个体之间自由交配,得到F2,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3分)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若F2中气门部分缺失∶气门正常=4∶1,则A、a基因在Ⅳ号染色体上(3分);若F2中气门部分缺失∶气门正常=3∶1,则A、a基因不在Ⅳ号染色体上(3分)
【解析】
(1)分析题干信息可知,F2中性状分离比为气门部分缺失∶气门正常=3∶1,说明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2)一只气门部分缺失果蝇和多只正常气门果蝇杂交,后代出现正常气门个体,故气门部分缺失果蝇中含有A和a基因,正常气门果蝇的基因型为aa,又由于各杂交组合的后代中正常气门个体均约占1/6,反推亲本气门部分缺失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AAa,其产生的配子为1/3A、1/3Aa、1/6a、1/6AA,与气门正常果蝇产生的配子a随机结合,后代气门正常个体约占1/6。故从变异来源推测出现题述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④染色体数目变异。
(3)若A、a基因不在Ⅳ号染色体上,亲本中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F1雌雄个体中表现型及比例均为气门部分缺失(基因型为Aa)∶气门正常(基因型为aa)=1∶1,让F1中气门部分缺失个体之间自由交配,所得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气门部分缺失∶气门正常=3∶1。若A、a基因在Ⅳ号染色体上,亲本中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其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1∶1,亲本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O(“O”代表缺失一条Ⅳ号染色体),其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O=1∶1,则亲本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O∶aa∶aO=1∶1∶1∶1,F1雌雄个体中表现型比例均为气门部分缺失(基因型为Aa、AO)∶气门正常(基因型为aa、aO)=1∶1,F1中气门部分缺失个体(基因型比例为Aa∶AO=1∶1)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均为A∶a∶O=2∶1∶1,让F1中气门部分缺失个体之间自由交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利用棋盘法,可得出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气门部分缺失∶气门正常=4∶1。
21.(15分)某生物科技小组对一玉米农田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基因A和B同时存在时,玉米其顶部开雄花,下部开雌花而成为正常株:基因A不存在,B存在时,玉米不能开出雌花而成为雄株;基因型中含有bb的玉米不能开出雄花而成为雌株。两对基因(分别用A、a利B、b表示)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育种工作者选用上述材料(不用雌雄同株)做亲本,杂交后得到下表中结果:
类型
正常株
雄株
雌株
数目
998
1 001
1 999
请问亲本的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玉米的纯合体雄株和雌株在育种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杂交育种时可免除人工去雄的麻烦。为了确保纯合子雄株和雌株的杂交后代都是正常植株,那么培育出的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体雄株和雌株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
(3)请根据单倍体育种的原理,利用该农田中的正常植株,写出培育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体雄株和纯合体雌株的实验过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利用杂交的方法,鉴定符合要求的纯合体雄株和雌株。请简要写出步骤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aBbX♀Aabb(3分)
(2)aaBB、AAbb(3分)
(3)①选取正常植株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幼苗;(3分)
②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单倍体玉米幼苗,得到纯合体二倍体玉米植株,表现型;为正常株、雄株、雌株;(3分)
③选取多株雌株玉米与雄株玉米分别杂交,若杂交后代只有正常株,则亲本为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体雌株和雄株;若后代有雌株和雄株,则亲本不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体雌株和雄株(3分)
【解析】(1)♂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1:1:1,即正常株:雄株:雌株=1:1:2。
(2)由于正常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而雄株的基因型为aaB_,雌株的基因型为A_bb或aabb,所以选育出的雌株不能是aabb,且都是纯合体,因此,选育出的雄株和雌株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
(3)①由于正常植株AaBb经减数分裂能产生AB、Ab、aB、ab四种配子,所以选择正常植株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幼苗。
②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玉米幼苗,使其染色体加倍,得到纯合的二倍体植株AABB、AAbb、aaBB和aabb,其中雄株(aaBB)、雌株(AAbb)即为符合生产要求的类型。
③将选取多株雄株与雌株进行杂交,若杂交后代只有正常株,则亲本为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体雌株和雄株;若后代有雌株和雄株,则亲本不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体雌株和雄株,应淘汰。
22.(12分)一个鼠的种群生活在一个山谷(甲区域)中。后来由于山洪暴发,一条大河发生了改道,使甲区域又分隔出乙、丙两个区域,原生活在甲区域中的鼠种群也被分隔成三部分,彼此之间不能接触。如图所示为刚分隔时和分隔多年后决定鼠毛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回答下列关于进化与物种形成的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从________水平深入到________水平。
(2)甲区域中的一部分鼠被分隔到乙、丙两区域后,三区域中的全部鼠形成________个基因库,三区域中的鼠发生的突变________(填“相同”“不相同”或“不一定相同”),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丙两个区域中的鼠毛色________(填“是”或“不是”)朝着相同方向进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性状(1分) 基因(1分)
(2)3 (2分) 不一定相同(2分) 突变是随机发生的(2分)
(3)不是(1分) 甲区域中b的基因频率下降,而丙区域中b的基因频率上升(或者甲区域中B的基因频率上升,而丙区域中B的基因频率下降),故甲、丙两个区域中的鼠毛色进化的方向是不同的(3分)
【解析】(1)由于受时代科技水平的限制,达尔文没有认清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生物研究仅限于性状水平,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生物研究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认识到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2)基因库是以种群为单位的,原生活在甲区域中的鼠种群被分隔成三部分,彼此之间不能接触,形成了三个种群,也就形成三个基因库;因突变具有随机性,故三区域中的鼠发生的突变不一定相同。
(3)进化的方向与基因频率变化的方向是一致的,分析题图可知:甲区域中b的基因频率由66%降为32%,而丙区域中b的基因频率由21%升为32%(或者甲区域中B的基因频率由34%升为68%,而丙区域中B的基因频率由79%降为68%),故甲、丙两个区域中的鼠毛色进化的方向是不同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单元卷:第07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A卷(含答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小黑麦的精子中有4个染色体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单元卷:第07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B卷(含答案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下图为细胞内染色体状态示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A卷单元检测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