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测试单元检测(湘教版)含答案
2023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测试(1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检测(湘教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测试(1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检测(湘教版)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配套新教材】(1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本试卷分I卷(选择题)和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百岁兰属于裸子植物,是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国际植物学把它列为世界珍稀植物之一。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叶上多气孔,且夜间张开,根极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百岁兰形态特征形成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较多,叶片厚 B.土壤贫瘠,茎很短
C.动物活动多,只长两片叶 D.地下水埋藏深,根系发达
2.下列植物生长环境特点与百岁兰相近的是( )
A.椰树 B.杨树 C.云杉 D.仙人掌下图为某地理事象关联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多 B.森林破坏 C.气候变化 D.围湖造田
4.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整体性特征 D.差异性特征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①④③②
6.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特征 B.整体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黄山市某地种植菊花的经济效益高,当地农民便开垦坡地种植菊花,从而出现了较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该地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同一区域地理要素相互制约的关系 B.不同区域之间地理要素相互制约的关系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8.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而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植物蒸腾作用增强 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银露梅是一种多年生落叶灌木,是生态脆弱的高原高山地带灌丛植被重要类型,也是优良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植物,具有喜光、耐寒、耐旱、根系发达等特性,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喜温润环境,下图为我国川西高原某山区(海拔在3400~3800米)皆伐迹地上和原始林下银露梅灌丛冠幅级(林冠面积大小等级)占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地原始林下的银露梅平均占比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较高 B.光照不足 C.气温较低 D.土壤贫瘠
10.近年来当地在皆伐迹地上广泛播种银露梅,可以( )
A.减轻紫外辐射 B.降低地形坡度 C.增加植被覆盖 D.提高经济收入下图是亚洲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从①→④的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12.影响自然带从①→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地形 C.洋流 D.水分读我国北部沿海至内陆的自然带更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甲、乙、丙的自然带依次是( )
A.森林、草原、荒漠 B.荒漠、森林、草原
C.森林、荒漠、草原 D.荒漠、草原、森林
14.从丙到甲自然带更替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影响的主导因素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量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水热组合 D.非地带性规律 海陆分布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该山位于( )A.天山 B.喜马拉雅山 C.太行山 D.大兴安岭16.该山冰雪带下限南坡较北坡高的主要原因有( )①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②北坡为阳坡,温度高③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④南坡为阳坡,温度高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第Ⅱ卷(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祁连山像是伸向荒漠的一座湿岛,从祁连山发源的河流滋养着河西走廊的绿洲。近年来,祁连山地区出现农业用水不当、违法开矿办厂等现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下图为祁连山及周围地区地理环境示意图。(1)分析祁连山像是伸向荒漠的一座湿岛的原因。(4分)(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祁连山地区农业用水不当可能引起的地理环境变化。(6分) 18.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写岀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3分)
(2)写出陆地环境各要素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两种循环形式。(2分)
(3)假如C代表生物(植被),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的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岀两点)。相反,通过植树造林,可以调节________,改善水文状况,保持________,促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4分)
(4)我国西北地区陆地环境的形成主要是由___________要素决定的。(1分)
(5)该图反映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试分析各要素与整体的关系。(2分) 19.图a为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b为我国某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图a中①自然带的名称是_________,该自然带所对应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2分)
(2)图a中①②③自然带的变化主要体现了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基础是___________条件变化。(2分)
(3)图b中的山脉可能位于图a中①②③区域的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2分)
(4)分析图b山脉中高山冰雪带下限南坡较北坡海拔高的原因。(3分) 20.北京市某中学在十月中旬到塞罕坝林场进行研学活动。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资料一:塞罕坝林场的位置示意图(图1)。资料二:大巴车进入林场大门后,高度显示已经接近1500米,两侧的白桦林树叶尽落望无际的华北落叶松泛着金色的光芒、第二天一早,我们乘大巴一路向西,森林逐渐疏朗,被一片片草场替代,越过一道和缓的山坡,太阳湖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真是幸运,如果晚来几天,太阳湖景区就要因为封冻而关闭了。 在与林场老工人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林场建设之初(1962年)塞罕坝的无霜期一年只56天,比现在短得多,大风天比现在多,降水量也比现在少很多,9月份就会开始下雪。--摘自同学游学日记资料三:随着造林面积的增加,近几年林场中的太阳湖湖水逐渐增多,己经成为著名旅游景点,图2是同学拍摄的太阳湖照片,(a)站在湖边拍摄,(b)用无人机在空中拍摄。(1)描述同学观察到的沿线景观变化及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说明主要形成原因。(6分)(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指出太阳湖湖水的来源有 ______ 、 ______ 、 ______ ;湖水的消耗有 ______ 、 ______ 、______ 。 (6分)
(3)说明塞罕坝无霜期变长的原因。(6分)
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D;2.D
解析:1.百岁兰原产于非洲纳米比亚沙漠,百岁叶的叶具明显的早生结构,气孔为复唇形,是沙漠中难能生成的矮壮木本植物、能固沙保土。百岁兰的树干非常短矮而粗壮,呈倒圆锥状,高很少超过50厘米,而直径可达1.2米,具有极长而粗壮、深达地下水位的主根。题目中,降水较少,光照强,叶片厚,A错误。叶片大,地下根系深,茎较短,B错误。叶片大而长,只长两片叶,C错误。地下水埋藏深,根系发达,D正确。故选D。
2.百岁兰和仙人掌都生活在干旱、缺水地区,最相近,D对。椰树生长在湿润地区,A错误。杨树、云杉的根系都不发达,生长环境跟百岁兰差别大,BC错误,故选D。答案:3.B; 4.C
解析:3.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是一个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森林破坏。综上所述,本题正确选项为B。
4.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牵一发而动全身”。综上所述,本题正确选项为C。答案:5.A;6.B
解析:5.根据图中箭头指向,修建水库可以导致①土壤水增多和②库区蒸发量增大,而库区蒸发量增大可以导致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则可知方框Ⅰ为①土壤水增多,方框Ⅲ为②库区蒸发量增大,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可以使得④植被覆盖率增加,即方框Ⅱ为④植被覆盖率增加,A项正确。
6.图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这种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7.A;8.C解析:7.某一区域植被遭到破坏,导致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同一区域地理要素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A项正确。8.植被遭到破坏,导致该地区植物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出现减少的趋势,下渗减弱,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答案:9.B;10.C
解析:9.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银露梅属于喜光、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的多年生落叶灌木,该山地海拔在3400~3800米的原始林下,地表缺乏光照,环境隐蔽,光照严重不足,不利于银露梅的生长,导致该地原始林下的银露梅平均占比较低,故选B。
10.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银露梅属于喜光落叶灌木类,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不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在皆伐迹地上播种银露梅灌木可以促进银露梅的扩散和生长,增加皆伐迹地上灌木覆盖,以减轻水土流失,推动生态环境演替进程,故选C。答案:11.B;12.A
解析:11.图中显示,从①→④的变化,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伸展并按纬度变化方向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它主要表现为气候、土壤、生物及其环境从赤道向极地的有规律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图中从①→④的变化,没有表现出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随海拔变化而更替的地域分异规律;图中从①→④的变化,表现了明显的地带性分异规律,因此不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故选B。
12.图中自然带从①→④变化,主要是气温从低纬到高纬逐渐降低,从赤道至极地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等不同热量带而形成,因此影响自然带从①→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热量;洋流、地形、水分没有明显图示变化规律,因此洋流、地形、水分不是影响自然带从①→④变化的因素。故选A。答案:13.D;14.B
解析:13.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相关知识。我国北部由内陆至沿海降水逐渐增多,因此甲、乙、丙的自然带依次由荒漠带、草原带过渡到森林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4.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相关知识。从丙到甲即从沿海至内陆,降水逐渐减少,自然带依次由森林带、草原带过度到荒漠带,体现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该分异规律在一定的温度条件基础上,水分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其主导因素为水分。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答案:15.A;16.C解析:15.根据该山地基带为温带荒漠带,可知该山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天山最符合,A正确;喜马拉雅山南坡位于亚热带地区,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B错误;太行山和大兴安岭的基带应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D错误。16.天山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积雪量大,雪线低,①正确;天山北坡为阴坡,气温低,积雪融化量少,②错误;天山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③错误;天山南坡为阳坡,气温高,积雪融化量多,④正确。故选C。17.答案:(1)深居内陆,周围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东南部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祁连山多冰川。(2)河流上中游大量引水灌溉,河流下游径流量减少(断流),注入湖泊水量减少,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植物缺水死亡,生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加重;土壤盐碱化加重等。解析:第(1)问,祁连山像是伸向荒漠的一座湿岛的原因可以从祁连山周围地区气候干旱和祁连山自身湿润两方面来分析。由材料可知,祁连山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周围沙漠广布;祁连山高大的山体发育了诸多雪山和冰川,是一个巨大的淡水库,更是西部干旱地区河水的主要来源地;祁连山东南部受夏季风影响,降水相对较多;冰川融水和大气降水形成祁连山水系,滋养着河西走廊的绿洲,所以,祁连山像是伸向荒漠的一座湿岛。第(2)问,河流上中游大量引水灌溉,会造成河流下游径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河流上中游大量引水灌溉,河流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在强烈的蒸发和下渗作用下,湖泊面积萎缩,从而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植物枯死,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植物减少,土地荒漠化会加重;灌区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碱化等。18.答案:(1)水文;气候;生物(植被);(2)水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
(3)气候恶化(加剧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旱涝灾害增多、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局部小气候;
(4)气候;(5)陆地环境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解析:(1)从图中已知要东的相互联系分析,图中A字母代表的要素可以产生水蒸气,所以A代表的是水文。水蒸气运动到达大气,所以B表示气候。C表示的要素受气候、土壤、地貌的共同影响,所以是生物植被)。
(2)从图中分析,陆地环境各要素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循环形式,主要包括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等。
(3)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气象灾害增多;水土流失加剧,引发土地石漠化;泥沙淤塞河道,洪涝灾害增多;动植物栖息地减少,破坏生物多样性等。相反,通过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局地气候;调节径流,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含蓄水源,促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4)我国西北地区陆地环境中植被稀疏、风力作用强、土壤贫瘠等特征,主要是由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决定的。
(5)该图反映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各要素与整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各要素间存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各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改变。19.答案:(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由沿海向内陆;水分;(3)③;该山脉的基带(荒漠带)与③处的水平自然带(荒漠带)一致;
(4)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冰雪累积量较少;南坡为阳坡,气温较高,冰雪融化较多;故南坡雪线高于北坡。(回答北坡的情况亦可: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冰雪累积较多;北坡为阴坡,气温较低,冰雪融化较少;故北坡雪线低于南坡。);解析:(1)图a中①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区,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图a中①②③自然带是由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是由水分导致的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3)图b中的山脉的基带为荒漠带,所以应该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对应图a中③区域。(4)雪线位置高低主要受气温及降水两个因素影响,据图可知该山地为东西向的高大山系,雪线位置南坡高于北坡。北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雪线位置更低;北坡为阴坡,气温更低,雪线更低。(南坡为背风坡,降水较少,雪线位置更高;南坡为阳坡,气温更高,雪线位置更高。20.答案:(1)变化:植被景观由温带落叶阔叶林向西逐渐变为温带草原。规律:反映了自然带变化的经度地带性规律原因:水分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2)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下渗;人类利用(引水、排泄);
(3)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植被恢复,对局地小气候起到了调节作用。解析:(1)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个:一是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带性,即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地带性因素;二是地球内能,这种分异因素称为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非地带性因素。由材料“两侧的白桦林树叶尽落望无际的华北落叶松泛着金色的光芒、第二天一早,我们乘大巴一路向西,森林逐渐疏朗,被一片片草场替代”可知,沿线景观变化是植被景观由温带落叶阔叶林向西逐渐变为温带草原。自然带为东西向的更替,反映出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其分异的基础为水分。
(2)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地势、洋流因素、人类活动。塞罕坝造林面积的增加,对局地小气候起到了调节作用,使该区域气候更为温暖湿润,再加上全球气候有变暖,气温升高,无霜期变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大单元达标测试(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检测(通用版)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测试第6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检测(湘教版)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单元训练第六单元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A卷)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该公园所处的自然带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