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届人教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复习特训单元定时检测含答案
2023届新教材高考地理复习特训卷第一版块自然地理单元定时检测六地表环境特征与自然灾害(人教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新教材高考地理复习特训卷第一版块自然地理单元定时检测六地表环境特征与自然灾害(人教版)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单元定时检测(六) 地表环境特征与自然灾害 一、选择题冬半年林木向阳面受昼夜温差剧变会使树干内外温度不同,收缩不同,导致树皮破裂的现象,称为冻裂。尽管冻裂不会造成植物死亡,但能降低木材质量,并可能成为病虫害入侵的途径。读我国东北林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3题。1.图示区域中,树木冻裂灾害最轻的是(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2.某晴天上午9~10点绕山巡查树木冻裂情况,光照最充足的一段路是( )A.①-②段 B.②-③段C.③-④段 D.④-①段3.假如巡查路线是公路,为保障行车安全图中有必要设置凸面镜的地点是( )A.① B.②C.③ D.④晚新生代(始于约2~3百万年前)以来,长白山发育了末次冰期冰川。下图所示地区在此次冰期中冰川活动活跃,冰川地貌广泛发育。据此完成4~6题。4.图中最典型的冰川地貌遗址分布在( )A.南顶子 B.场子沟C.石青沟 D.老秃顶子5.下列四地中,可能有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是( )A.甲地 B.乙地C.丙地 D.丁地6.区内典型植被从山麓到山顶依次为( )A.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灌草丛B.灌草丛、灌丛、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C.针叶林、灌丛、灌草丛、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D.常绿硬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灌草丛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区河流上,常会形成一种典型的河床微地貌形态,其河床常由一段陡坡和一段缓坡加上深潭相间连接而成,在河道纵向呈现一系列阶梯状,即阶梯——深潭系统。云南小江流域,干湿季分明,小江断裂带贯穿其中。小江流域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恶劣、地质灾害最频繁的区域之一,有“泥石流自然博物馆”之称。 在小江流域,人们运用阶梯——深潭系统等措施有效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下图示意云南小江流域某人工河流阶梯——深潭俯视图及纵向剖面。据此完成7~8题。
7.有关阶梯—深潭微河流系统的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A.增大河流下切侵蚀,河床加深B.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流沉积C.拦截砾石,减轻泥石流灾害D.扩大了汇水面积,增加河流流量8.阶梯—深潭微河流系统建成后,小江流域水生生物种类与数量明显增多的原因( )①水域面积增大,水量增多 ②水中营养物质增多,饵料更丰富 ③流域内水流速度变得稳定 ④鱼类洄游产卵便利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下图是世界某大洲局部区域图。读图,完成9~10题。9.图示区域地理现象成因与山地密切相关的是( )A.平原径流主要注入大西洋B.高原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C.山地干旱洪涝等灾害多发D.沿岸冷海水上泛形成渔场10.下列与10°S附近西部山地垂直植被带模式图相符的是( )高山积雪是内陆干旱地区最重要的水源之一。为了加强对当地水资源的规划和融雪型灾害的防治,人们开始研究高山积雪覆盖面积的变化规律。积雪覆盖变化率为正,表明相对上一季节积雪增加,否则为减少。在高寒地带,积雪升华、风力作用对积雪覆盖面积的减少都会产生重要作用。如图为中亚北部干旱地区某高山积雪覆盖变化率在不同季节随海拔升高而变化的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11.据图可知,积雪覆盖面积( )A.海拔1 100 m以下,夏季保持稳定B.海拔1 100~5 300 m,夏季增加C.海拔500~1 500 m,冬季先下降再增加D.海拔1 500 m以上,冬季下降12.该山地海拔5 000 m以上地区,冬夏季节积雪覆盖面积变化趋势不同的原因不包括( )A.积雪升华 B.气温高低C.风力大小 D.降水多少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诱发部分区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致使土壤环境质量改变,影响区域生态恢复和农业发展。下图示意2011~2018年间受损点(受地质灾害破坏)和对照点(未受灾害破坏)的土壤理化指标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3~15题。13.受损点的土壤( )A.肥力提高 B.湿度增大C.更易风化 D.趋于板结14.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地理要素是( )A.降水 B.地形 C.植被 D.河流15.为修复受损地的土壤,首先要( )A.植树造林种草 B.增施有机肥料C.改变土体结构 D.增加土壤水分新华社北京3月30日电 中国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逐步为全球提供服务。早在2013年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减灾防灾安全预警系统在我国灾害防治中已经成功应用,对我国灾害防治水平的提升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6~18题。16.图中隧道( )A.穿过等高线密集区,设计不合理B.出入口受地质灾害影响较大C.长度大约为8 000 mD.应建成“之”字形,以降低坡度17.该地区的地质灾害( )A.发生频率随降水量的增多而增加B.多分布于西部和北部的高山高原C.可通过加强监测和预报避免损失D.强度与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有关18.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于灾害的预警,是因其能( )A.分析灾害的成因,提出相应解决措施B.实时发布灾情信息,计算受灾面积C.及时发现地面变动,并传输位置信息D.根据灾害特点,模拟灾害发生的过程读我国西北某山峰等高线和植被带谱示意图,完成19~20题。1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北坡比南坡更为湿润B.南坡地势起伏大于北坡C.南、北坡垂直带谱相同D.北坡冰雪带比南坡更窄20.关于该山峰降水和灾害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南坡和北坡降水多发生在夏季B.南坡在冬季更容易发生冰雪灾害C.南坡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D.北坡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二、综合题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 100 mm,南部部分地区可达1 600 mm以上。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极不均匀,使得云南当地流行“三年一大旱,一年一小旱”之说。下图为“云南省干旱灾区示意图”。(1)描述云南干旱灾害发生频次的分布特点,并从地貌和气候角度简述该省干旱频发的原因。(8分) (2)推测云南干旱灾害的多发季节,并说明理由。(6分)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瞭望》杂志报道称,2000年以来,世界上输沙量最多、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悄然出现变清态势。从呼和浩特托克托县河口镇到郑州桃花峪,1 200多公里的黄河中游,在非汛期时已然一河清水。材料二 图1为“汾河上游流域地形图”,图2为“汾河流域地貌景观图”,图3为“太原地区气候资料图”。材料三 下表为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查阅文献后制作“汾河上游流域自西汉到清代人口及环境状况表”。 人口数量(万人)耕地面积(万顷)森林面积(万顷)植被覆盖率(%)灾害频率(次/百年)西汉31.655.3700.1唐5.93.254501.2金7.84.293.2401.3明5.93.131.2151.5清24.4100.2944(1)描述图中地貌景观特征,分析气候、植被对当地地貌景观特征的影响。(6分) (2)依据表说明该地历史上灾害频率发生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4分) (3)分析2000年以来黄河中游在非汛期悄然变清的原因。(8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材料一 自2019年9月以来,澳大利亚林火肆虐,波及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等多地。澳大利亚的森林中数量最多的是桉树,桉树的树叶富含油脂,韧皮部还极为坚实,树身上没有枝杈。桉树在这“助燃体质”外又进化出了“火焰抗性”,依靠这两种特性,桉树在数千万年时间里从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占据生态位顶端。材料二 澳大利亚局部简图(图1)和桉树林景观图(图2)。(1)按灾害发生的成因分,森林火灾属于________灾害,火灾还会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其他灾害,这体现了灾害具有________性。(2分)(2)说出悉尼的多雨季节,并从水汽来源的角度分析悉尼降水较多的原因。(4分) (3)分析桉树既有“助燃体质”又有“火焰抗性”的原因。(4分)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材料一 高山积雪是干旱地区最重要的水源,研究高山积雪覆盖面积的变化规律,对区域水资源规划、融雪型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积雪覆盖变化率是相对于上一季节积雪面积的变化情况,积雪覆盖变化率大于0表明相对上一季节积雪增加。在高寒地带,积雪发生升华对积雪覆盖的减少有重要作用,同时风力作用也会改变这些区域积雪的分布状况。材料二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高山冬夏两季积雪覆盖变化率与海拔的关系示意图。(1)分段描述该山夏季不同海拔积雪覆盖面积的变化特点,并简析原因。(9分) (2)该山冬季,高海拔地带(海拔3 800 m以上)积雪覆盖面积呈下降趋势,试分析其原因。(6分) 单元定时检测(六)1~3.答案:1.C 2.A 3.B解析:第1题,材料中“冬半年林木向阳面受昼夜温差剧变会使树干内外温度不同,收缩不同,导致树皮破裂的现象”,说明向阳面易发生冻裂。结合材料,可知向阳面由于昼夜温差大,导致树干内外温度不同,易发生冻裂,结合图片,可知③处处于背阳面,昼夜温差小,冻裂灾害最轻,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2题,根据钟点时间,确定太阳此时方位,朝向太阳的地方,光照最充足。9~10点,太阳位于东南方向,位于东南方向的地方,阳光较为充足,结合图片,可知①-②段的光照最充足。①-②段,朝向太阳的地方,光照最充足,故A正确。②-③段主要位于背阳面,光照少,故B错误。③-④段位于西南面,光照较少,故C错误。④-①段有一部分是向阳的,但也有一部分是背阳的,故D错误。故选A。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盘山公路上的①③④点都处在较直的路段,不需要用凸透镜,②地在道路拐弯处,可用凸透镜。故选B。4~6.答案:4.D 5.A 6.A解析:第4题,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海拔越高,温度越低,越容易储存冰川;图中老秃顶子海拔较高,同时该地坡度较平缓,积雪覆盖量较大,形成的冰川地貌最典型,D正确。而其他几个点相对海拔较低,坡度较陡,不利于冰川地貌发育,A、B、C错误。故选D。第5题,根据图中等高线弯曲情况判断,甲地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是山谷,可能有泥石流发生,A正确。乙地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是山脊,不易发生泥石流,B错误。丙地位于闭合曲线内部,地势低于四周或高于四周,均不易发生泥石流,C错误。丁地位于谷地两侧的坡上,不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位置,D错误。故选A。第6题,该地位于长白山,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山体基带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A正确。B、C、D错误。故选A。7~8.答案:7.C 8.A解析:第7题,原来较为单一的河床变为陡坡、缓坡、深潭相间分布,潭水缓冲了河流对河床的强烈冲击,河流侵蚀下切作用减弱,故A错误。潭水的阻挡减轻河流的侵蚀作用,稳定河床和岸坡,泥沙沉积,减轻了水土流失,故B错误。深潭阻挡了泥沙,使得水沙分离,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故C正确。人工阶梯深潭系统建成后,水域面积增加,水量增多,但该系统不影响河流流量,故D错误。故本题选C。第8题,人工阶梯深潭系统建成后,水域面积增加,水量增多,故①正确。河床底部泥土、卵石增多,水中营养物质增多,饵料更丰富,故②正确。该系统形成了不同水深环境,因此河水流速不同,故③错误。河流中岩石的阻挡为鱼类的洄游增加了难度,故④错误。故选A。9~10.答案:9.A 10.B解析:第9题,由图中的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西半球的南美洲,它西侧是太平洋,东侧是大西洋,西侧地形是安第斯山脉,位于大陆西岸东侧,陆地面积广大,致使发育的大河,由西向东注入大西洋,西侧陆地面积狭小,河流短小,所以说南美大陆平原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A正确。巴西高原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运动将原始森林埋藏在地下所形成,B错误。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多与大气环流有关,与山地关系不大,C错误。图示太平洋沿岸形成世界著名大渔场,主要是因为沿岸产生上升补偿流,与图示山脉不相关,D错误。故选A。第10题,由图可知,南美洲大陆太平洋沿岸的荒漠带向北一直延伸到南纬3°附近,10°S附近西部山地基带西侧为热带荒漠带;10°S附近西部山地东侧为亚马孙平原,该山地东侧基带为热带雨林带。10°S附近西部山地沿海为热带沙漠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东部基带为热带雨林带,符合的是B。故选B。11~12.答案:11.A 12.B解析:第11题,由材料可知,积雪覆盖变化率为正,表明相对上一季节积雪增加,否则为减少。读图,海拔1 100米以下,夏季变化率为0,说明积雪覆盖面积稳定,A对。海拔1 100~5 300米夏季为负值,面积减少,B错。500~1 500米,冬季积雪覆盖变化率为正值,覆盖面积增加,C错。冬季海拔1 500米~4 000米为正值,面积增加,4 000米以上为负值,冬季下降,D错。故选A。第12题,由材料可知,在高寒地带,积雪升华、风力作用对积雪覆盖面积的减少都会产生重要作用,A、C不符合题意。夏季气温较高,积雪融化量大,变化率应为负值,图示为正值,而冬季气温低,积雪覆盖率应为正值,图示积雪覆盖面积下降,所以气温不是冬夏积雪覆盖面积变化的因素,B符合题意。夏季降水量相对较大,积雪覆盖面积增大,冬季降水少,积雪覆盖面积减少,是影响冬夏积雪覆盖面积变化的因素,D不符合题意。故选B。13~15.答案:13.D 14.C 15.C解析:第13题,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土壤容重越大,土壤中有机质、水分、空气等含量就越低,因此土壤容重可用来估算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含量,描述土壤压实度等,图1显示,与对照点相比,受损点的土壤容重明显升高,图2显示,与对照点相比,受损点的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因此受损点肥力下降、湿度下降、空气减少、不易风化,受损点土壤压实度上升,因此土壤趋于板结。由此判断,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14题,土壤理化性质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构成和结构,从而影响土壤肥力大小,使得土壤中生物生产力水平高低不同,因此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地理要素是植被,C符合题意;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对降水、地形、河流影响不大,排除A、B、D。故选C。第15题,材料信息表明,汶川特大地震后当地受损土壤的土壤容重明显上升,根据第13题分析可知,土壤趋于板结,此时如果首先在板结的土壤上植树造林种草、增施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水分,都不能起到修复土壤的明显效果,只有首先改变土体结构,增加空隙度,再通过各种方式补充有机质和水分,才能有效地修复受损地的土壤,由此判断,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16~18.答案:16.B 17.D 18.C解析:第16题,读图可知,图中隧道从鞍部穿过,选线合理;根据比例尺可以判断隧道长度大约为4 km左右;出入口位于鞍部的山谷地带,加之该地位于我国西南,降水集中的季节易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隧道应尽可能短,不应建成“之”字形。故选B。第17题,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四川盆地,多发滑坡等地质灾害,与降水有一定相关性,但并非是降水量越大,发生频率越高,A错。分布地区受地貌和地质作用影响;可通过加强监测和预报减少损失,但不会避免损失;地质灾害的强度与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有关,B、C错、D对。故选D。第18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于灾害的预警,是因其能及时发现地面变动,并传输位置信息,不会实时发布灾情信息;不会分析灾害的成因,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也不会模拟灾害发生的过程。故选C。19~20.答案:19.A 20.D解析:第19题,根据图示,高山冰雪带北坡比南坡低,北坡有山地针叶林分布,所以北坡比南坡更为湿润,A正确;北坡基带荒漠带的最低处比南坡的荒漠带的海拔低,北坡等高线比南坡密集,说明北坡坡度陡,北坡相对高度大,B错误;北坡多了山地针叶林带,南、北坡垂直带谱不同,C错误;图示可知,北坡冰雪带比南坡宽,D错误。故选A。第20题,北坡降水多发生在冬季,A错误;南坡因地形阻挡,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下沉气流,冰雪灾害少,B错误;南坡因盆地封闭,水汽难以进入,C错误;北坡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D正确。故选D。21.答案:(1)分布特点:大致由西南向东北旱灾逐渐增加。原因:地貌方面:喀斯特地貌,地势崎岖,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地表水下渗、泄露严重,地表水缺乏;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水分的存留时间短;气候方面: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不稳定,年降水量时间和空间变化大。(2)多发季节:冬春季节。理由:位于季风气候区,夏秋季降水多,冬春降水少;纬度较低,农业熟制为一年两熟,冬春季节农业生产需水量大。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云南干旱灾害发生频次的分布特点:大致由西南向东北旱灾逐渐增加。结合材料“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 100 mm,南部部分地区可达1 600 mm以上。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极不均匀”可知,形成原因,从气候方面看: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主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西南季风的不稳定性,影响该地降水不稳定,年降水量时间和空间变化大,所以干旱发生的频次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从地貌方面看:东部多喀斯特地貌,地势崎岖,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地表水下渗、泄露严重,地表水缺乏;西部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水分的存留时间短。第(2)题,据所学知识可知,云南干旱灾害的多发季节应是冬春季节;结合材料“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位于季风气候区,冬季受东北季风、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夏秋季降水多,冬春降水少;又由图可知云南纬度较低,农业熟制为一年两熟,冬春季节农业生产需水量大。所以干旱多发季节应是冬春季节。22.答案:(1)①沟谷发育,地表破碎(千沟万壑;沟壑纵横等);②降水集中且强度大,对地表土壤的冲刷力强;③植被覆盖率低,保持水土的能力低,导致地面土壤易被冲刷。(2)变化:灾害频率上升。主要原因:①人口增多对粮食的需求增加,刺激毁林开荒以增加耕地;②随着耕地的增加,植被覆盖率不断降低,植被的减少导致气候变干、降水变率增大、水土流失增加,从而灾害加剧。(3)自然原因:枯水季,河流流量小,流速慢,侵蚀能力弱,泥沙含量小,河水较清。人为措施:①生物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退耕还林、还草、封禁);②工程措施:修筑梯田、打坝淤地、水库拦沙等;③其他措施:国家长期的政策支持与投入;农业生产技术改良。解析:第(1)题,由图文可知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其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气候方面对地表的塑造主要表现在降水上,该地处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降水季节变化大且集中,对地表土壤的冲刷力强;植被覆盖率低,地面土壤易被冲刷。第(2)题,依据材料三图表可知灾害频率不断上升;从表格信息可知人口数量增加、森林和植被覆盖率降低,所以主要原因是当地植被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人口增多对粮食的需求增加,开垦荒地增多;耕地破坏地表植被,水土流失加重,植被覆盖率进一步降低,导致气候变干、降水变率增大,再次导致水土流失增加,从而灾害加剧。第(3)题,黄河水变清说明河流含沙量减少,影响含沙量的因素主要从物质(沙源)与动力(流水搬运)两个条件分析,有自然与人为两个方面的原因。自然原因:黄河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时河流流量小,流速变慢,侵蚀能力弱,泥沙含量小,所以黄河水较清。人为措施:生物措施:提高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如:退耕还林、还草、封禁保护;工程措施:在黄土坡地修筑梯田、黄土沟处打坝淤地、上游修建水库拦沙等;其他措施:国家与当地政府长期的政策支持与投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23.答案:(1)生物 群发或联系(2)夏季原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吹东南季风,距离海洋较近,太平洋沿岸受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季风带来较多的水汽,因此降水较多。(3)树叶富含油脂,容易自燃;韧皮部极为坚实厚实,可以承受长时间烈火焚烧;树身上没有枝杈,树冠仅仅生长在树尖,不利火焰传播;高大的树干、往往高达二三十米或者更高,避免火苗攀爬,从而保住树冠,减少火灾损失。解析:第(1)题,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与特点,本次大火为林木自燃形成,属于生物灾害。火灾引发了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体现了灾害具有相互联系的特性,即自然界具有整体性的特征。第(2)题,夏季时,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悉尼地区夏季吹东南季风,距离海洋较近,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充沛水汽,季风带来较多的水汽,太平洋沿岸受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使得气候更加湿润,降水更多,因此悉尼降水较多。第(3)题,树既有“助燃体质”又有“火焰抗性”的原因有:树叶富含油脂,容易自燃,所以桉树具有助燃体质。根据材料信息“韧皮部还极为坚实”,韧皮部极为坚实厚实,可以承受长时间烈火焚烧;根据材料信息“树身上没有枝杈”,树冠仅仅生长在树尖,不利火焰传播;桉树树木高度较高,不利于火焰的蔓延,能够使得树冠免遭火灾焚毁,能够减少损失。所以桉树又具有火焰抗性。24.答案:(1)a.海拔1 100 m以下,积雪覆盖面积不变。该海拔范围积雪在春季消融殆尽。b.海拔1 100m~5 300m,积雪覆盖面积下降。该海拔范围的地区,夏季气温高,积雪以消融为主,积雪覆盖面积下降。c.海拔5 300 m以上,积雪覆盖面积增加。该海拔范围的地区,夏季多地形雨,降雪量较大,积雪覆盖面积增加。(海拔区间大致相当,数值“±100”即可)。(2)高海拔地区全年气温低,气温变化对积雪覆盖的影响小;海拔越高,太阳辐射越强,积雪的升华量越大,积雪覆盖面积下降;高海拔地区冬季多大风,部分区域的积雪被强风搬运至他处,积雪覆盖面积下降。解析:第(1)题,积雪覆盖变化率以0为界,等于0表明中,积雪覆盖面积不变;小于0表明相对于上一季节积雪减少;大于0表明相对于上一季节积雪增加。海拔1 100 m以下的地区,积雪已在春季消融殆尽;海拔1 100 m~5 300 m地区,夏季气温高,积雪消融,积雪覆盖面积减少;海拔5 300 m以上的地区,夏季多地形雨,降雪量较大,降雪积累量大于积雪融化量,积雪覆盖面积增加。第(2)题,根据“在高寒地带,积雪发生升华对积雪覆盖面积的减少有重要作用,同时风力作用也会改变这些区域积雪的分布状况”等可知,当该山冬季,高海拔地带(海拔3 800 m以上)积雪覆盖面积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是积雪发生升华(海拔越高,太阳辐射越多,升华作用越强)和受到风力作用(海拔越高,风力越大,风蚀作用越强)影响等。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气温对积雪覆盖的影响较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新教材高考地理复习特训卷第二版块人文地理单元定时检测十二环境与发展(人教版)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新教材高考地理复习特训卷第二版块人文地理单元定时检测八乡村与城镇(解析版)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新教材高考地理复习特训卷第二版块人文地理单元定时检测七人口与环境(人教版)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