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届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单元检测(通用版)含答案
2023届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7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单元检测(通用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7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单元检测(通用版)含答案,共17页。
2022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
专题07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
【2022年高考真题】
(2022年全国甲卷)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自然灾害)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
A.强烈的地震 B.剧烈的海啸
C.频发的飓风 D.汹涌的洪水
8.(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
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7.C 8.A
【解析】7.据图和材料可知,图示为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海岸线,由1890年到2010年逐渐向陆地退缩,说明受海水侵蚀作用强烈。其中1950到1970年间,海岸线退缩范围最广,变化最快,海水侵蚀作用最强。地震属内力作用,通常会引起地表形态起伏更大,对海岸线退缩的直接影响较小,A错误;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形成的破坏性海浪,会产生海水侵蚀,但其形成的频率较低,不是该海域海岸线退缩的主要原因,B错误;结合经纬度,该地位于北大西洋低纬度地区,靠近热带海域,每年会发生多次飓风,飓风除导致狂风、暴雨的危害以外,还会形成风暴潮,对海岸线产生强烈的侵蚀和破坏作用,因其频率较高,使海岸线退缩范围广,变化快,C正确;汹涌的洪水会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到海岸,使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与图示不符,D错误。故选D。
8.百年来海岸线不断退缩,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说明其与外海并未直接连通,而是受海岸线与海岸沙漠隔离,使其几乎没有受到海浪的侵蚀,①正确。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而甲水域岸线弯曲,进一步说明甲水域长期受海岸和海岸沙漠的隔离,与外海分隔开来,形成陆地上的一个湖泊,②正确。据所学可知,海湾是三面环陆一面连接海域的海洋,湖泊是地表相对封闭的天然洼池(湖盆)及其承纳的水体,故甲水域有无河流注入、水域形态与其是湖泊还是海湾关系不大,③④错误。综合起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飓风是大西洋和东太平洋地区将强大而深厚(最大风速达32.7米/秒,风力为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也泛指狂风和任何热带气旋以及风力达12级的任何大风。台风和飓风最大的区别就是出生地和活动区域不同。台风主要是指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生成及活动的热带气旋,而飓风是指在中东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上生成及活动热带气旋。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
(2022年湖南卷)某地(下左图)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下右图),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6—8题。
6.(洪灾产生的原因)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
A.水流汇集快 B.年降水量丰富
C.河道较弯曲 D.地质条件复杂
7.(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8.(防灾减灾)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 )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 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③抑制土壤盐碱化 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6.A 7.A 8.C
【解析】6.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暴雨时地表径流汇集快,在山谷中水量集中流速大,从而形成山洪,A符合题意;该地位于北方地区太行山麓,降水量并不大,如果降水大但不集中,也不引发山洪,排除B;该地河流为山区河流,河道弯曲不是其突出特征,不是易发山洪的主要原因,排除C;地质条件复杂与易发山洪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故选A。
7.从方便取水的角度来看,聚落应接近河流,图中d区离河流较远,不应是该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D;在a、b、c三个地点中,均接近河流,因此区分应从防洪角度分析,b、c两地临近河谷底部,容易受山洪影响,a地位于山脊之上,受山洪影响较小,因此a地应是该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BC,A符合题意。故选A。
8.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可以有效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有利于当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且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②、④正确;暴雨主要由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决定,该空间格局不会降低暴雨的频率,①错误;该地起伏大,地下水更新快,地下水位很难接近地表,因此当地土壤盐碱化并不明显,因此该空间格局对抑制土壤盐碱化作用不明显,③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一般形成山洪泥石流的地形特征是中高山区,相对高差大,河谷坡度陡峻。表层为植皮覆盖有较厚的土体,土体下面为中深断裂及其派生级断裂切割的破碎岩石层。降雨激发山洪的现象,一是前期降雨和一次连续降雨共同作用;二是前期降雨和最大一小时降雨量起主导激发作用。
(2022年全国甲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1)(沙尘暴形成原因)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
(2)(常见天气系统判读)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
(3)(常见天气系统判读)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
(4)(自然灾害)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表现:降水少,气候异常干旱。
作用:干旱导致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易形成沙尘源,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使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丙; 丙位于高压中心及沙漠东侧,以偏西风为,且风力较大,沙尘主要吹向丙地。
(3)风向变化:从偏北风转为西南风;气温变化:气温降低,温差变小。
(4)观点: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灾害,在一定范围内,可对沙尘暴进行干预,控制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减轻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物质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干预沙尘暴会引起自然系统的连锁反应,甚至引发其他生态灾难。(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为背景,以澳大利亚历史上经历的一场严重沙尘暴事件为情境,涉及了沙尘暴形成条件、有关天气系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内容,强调了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与灵活运用,突出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考查。
(1)材料中提及2002年4月到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气候严重异常。由于该时段当地主要属于冬、春季节,受副高或信风控制,澳大利亚这段时间处于旱季,其主要表现可能为降水偏少,会导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的情况。
作用:2002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现象,加剧了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为沙尘暴和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春季天气变暖,气温回升,为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背景,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从图中可以看到甲地受高气压控制,乙地位于高压中心附近,两地均以晴朗天气为主,且等压线较为稀疏,风力较小;丁地距离沙漠较远,且丁地西侧有高大山脉阻挡,很难发生沙尘天气;丙地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同时丙地西部为沙漠,靠近沙源地,同时丙地为偏西风,便于把西部沙漠地区的沙尘带至此处,利于沙尘运动。
(3)此次沙尘暴受锋面影响较为显著,受锋面西部高压的影响,图中槽线不断由西向东移动。从图中可以看到丙地位于锋后,锋前为偏北风,来自低纬,属于暖性气流,锋后为西南风,来自高纬,属于冷性气流。故沙尘暴所经过的地区,其风向由偏北风转为西南风,同时也是冷气团取代暖气团的过程,伴随着气温下降;由于大气中尘埃较多,致使白天削弱作用增强,气温较低,夜间保温作用增强,使得全天温差变小。
(4)观点:人类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毕竟沙尘暴是自然灾害。沙尘暴致使能见度下降,且大量的尘埃降落在农业农作物上,导致农业减产,影响农业生产,同时受沙尘暴影响,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沙尘增多导致环境污染加重,干扰正常人类生活。通过对沙源地地区的环境改良,可以有效的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通过对沙化土地进行治理,可以大幅度降低沙尘暴暴发的频度和强度,进而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毕竟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
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灭绝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2022年1月浙江卷)23.【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下图为遥感平台及传感器信息采集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和乙都属航空遥感②甲为被动式遥感,可全天候监测地表
③甲和乙都可重复监测④乙为主动式遥感,可全天候监测地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结合题干和图文分析可知,甲需要靠云层和地面物体反射或者折射采集信息,没有主动发射辐射源,应为被动式遥感,但是由于只能发生在电磁辐射红外、紫外和微波波段,所以不能全天候监测地表,但可做重复监测;而乙主动发射出人工辐射源,采集信息,计录数据,因此为主动式遥感,可以全天候反复监测,故②错,③④正确;航空遥感多用在飞机等使用的传感器运载工具,因此甲乙都不是,故①错,最终答案应选D。
(2022年6月浙江卷)近年来,全球冰川消融日益严重。我国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成员跟随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某地利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并拍摄了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2.【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在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的过程中,可以( )
A.利用GPS模拟冰川移动 B.利用RS监测冰川面积变化
C.运用GIS测定冰面温度 D.运用VR获取冰川厚度信息
【答案】2.B
【解析】2.模拟冰川移动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GPS不具备这个功能,A错误; RS可通过对地表各类地物和现象进行远距离的感知和识别,因此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冰川监测可分析出冰川面积变化 ,B正确;冰面温度受大气成分和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可通过红外线测定,GIS不能实现对冰面温度的测定,C错误;VR即虚拟现实技术,是运用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人以环境沉浸感,不能获取冰川厚度信息,D错误。故选B。
(2022年1月浙江卷)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
材料二:图中甲地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其畜牧业以圈舍饲养方式为主,冬春季节雪灾频发。
(2)【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自然灾害】分析甲地雪灾频发的主要自然原因。
(3)【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自然灾害】评价冬春季节暴雪对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2)冬季风迎风坡,降雪量大,降雪日数多;纬度高,气温低,积雪时间长。
(3)牲畜冻伤、冻死,牲畜圈(棚)舍受损或倒塌;饲草供给困难;积雪融水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牧草产量。
【解析】(2)图中显示,甲地位于迎风坡,受地形影响,降雪量大,时间较长;且纬度较高,使得温度较低,积雪难以融化,故积雪时间较长。
(3)结合题2结论,缺点是:冬春季节暴雪覆盖,温度较低,且时间较长,会冻死冻坏牲畜,材料二显示畜牧业以圈养为主,长时间冷冻会使圈坏或倒塌,造成财产损失,同时饲养起来困难重重,交通堵塞;优点:来年回暖之际,积雪融化,导致土壤疏松,且水源充足,提高牧草产量,进而提高牲畜产量。
(2022年6月浙江卷)【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自然灾害】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黄淮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干热风灾害天气。这种天气一般是在当地受东移的高压控制,近地面吹西南风时发生。干热风天气出现时间较短。图1为皖、苏两省年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图2为图1中宿州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材料二 冬小麦喜温、喜凉、耐旱,生长期怕湿涝。4-6月是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拔节至成熟时期,需水量较大,期间常遇干热风灾害天气,农民曾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防治,但带来许多问题。
(1)皖、苏两省干热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2)从天气角度,分析黄淮地区5至6月干热风灾害形成的原因。
(3)指出用大水漫灌方式防治干热风灾害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 位于西北(北) 日数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2)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气温上升快,风速较大,蒸发旺盛。
(3)水资源短缺,易造成浪费;产生湿涝,不利小麦生长;受灾时间短,灾后排水工程量大;抬高地下水位,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到干热风等值线数值较大位置集中在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或西北部地区,其中安徽西北部地区是干热风年平均日数最大值地区,其干热风日数等值线变化趋势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2)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干热风一般是受东移的高压控制,受高气压控制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降水少,晴天多;五六月份太阳直射点逐步向北运动,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受高压控制,其以晴天为主,气温上升速度快,温差进一步增大,气压梯度力增大,风速较大,地表水分迅速蒸发,形成低湿天气。
(3)从材料中可以看到4~6月份是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拔节至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需水量较大,若此时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来防治干热风,会造成水资源大量的浪费,易造成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同时冬小麦生长期怕湿涝,大水漫灌会影响冬小麦生长期品质,可能造成冬小麦减产;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干热风是一种出现时间较短的灾害,其受灾时间短,且大水漫灌易造成地表存于大量积水,在短暂的干热风之后,其排水的工程量相对较大;同时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速度快,地表多大风,蒸发旺盛,大水漫灌易造成当地地下水位上升,加剧该地的盐碱化。
【2022年高考模拟题】
2020年7月6日,四川西昌官坝河发生泥石流。该地区在泥石流发生之前的7天内均为阴雨天,降雨总量为422.2mm。泥石流暴发往往取决于短历时雨强(通常大于30mm/h)和前期土体含水状况等因素。下图示意西昌官坝河泥石流发生前后累计降雨量与降雨强度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官坝河泥石流发生时( )
A.降雨强度达到最大 B.累计降雨量已达到最大
C.沟谷坡降达到最大 D.土体含水率达到过饱和
2.此次泥石流暴发短历时雨强相对较小,是因为该地区前期( )
A.降水强度小 B.降水量多 C.降水不稳定 D.蒸发量大
【答案】1.D 2.B
【解析】1.由图可知,泥石流发生时,降雨强度和累计降雨量都没有达到最大值,因此A、B错误;沟谷坡降由地势落差决定,是固定不变的,C错误;由材料可知:泥石流暴发往往取决于短历时雨强和前期土体含水状况等因素,前期由于连续降水导致土壤含水量偏高,因此泥石流发生时,土壤含水量已达过饱和状态,D正确。故选D。
2.前期降水强度小的话,就不容易诱发后期的泥石流,A错误;前期连续7天均为阴雨天气,降雨总量达422.2mm,可知前期降水量大,导致土壤含水量上升,后期降雨强度小的情况下,土壤的含水量能够较快的达到过饱和,从而诱发泥石流,B正确;降水的不稳定与泥石流暴发短历时雨强较小关系不大,C错误;前期蒸发量大的话,土壤的含水量会降低,在后期短历时雨强小的情况下,不容易诱发泥石流,D错误。故选B。
【点睛】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地处山区,地势起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地表的植被覆盖率低。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它承纳赣、抚、信、饶、修等支流的来水,经由湖口注入长江,湖面丰枯变化非常大。2020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长江中游和鄱阳湖流城遭遇集中强降雨。下图为鄱阳湖三次大洪水的洪水过程线(鄱阳湖星子站)比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1954年洪水相比,2020年洪水( )
A.缓慢回落 B.起涨时间早 C.上涨速度迅猛 D.持续时间长
4.推测1998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期间,洪水流量形成“双峰”的原因可能是( )
A.准静止锋摆动 B.支流依次汇水 C.湖面三面环山 D.干流受海水顶托
【答案】3.C 4.A
【解析】3.由图可知,与1954年洪水相比,2020年洪水达到最高点后很快就回落到警戒水位以下,缓慢较快,A错误。1954年洪水起涨时间约为6月15日前后,2020年洪水起涨时间约为7约号前后,起涨时间较晚,B错误。2020年洪水起涨时间晚,曲线斜率大,说明上涨速度迅猛,C正确。与1954年洪水相比,2020年洪水在警戒线以上的时间较短,持续时间短,D错误。故选C。
4.由图可知,1998年洪水流量形成“双峰”,说明在此期间长江流域出现两次大的降雨量,长江流域的降雨为冷暖气团实力相当形成的准静止锋,当准静止锋在长江流域南北两侧摆动,准静止锋回到长江流域时便会迎来降雨,形成“双峰”,A正确。支流依次汇水会导致长江流域长时间保持洪峰,出现长时间洪峰,而不是形成“双峰”,B错误。湖面三面环山会形成地形雨,形成水位较高的洪峰,不会形成“双峰”,C错误。干流受海水顶托导致泄洪能力减弱,洪峰水位较高,持续时间长,不会出现“双峰”,D错误。故选A。
【点睛】洪涝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
水系特征: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地势低洼。
水文特征:夏季多暴雨,河水陡涨。
气候特征: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厄尔尼若现象等。
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湖泊调节能力减弱;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北京时间2022年1月15日,太平洋岛国汤加洪阿哈阿帕伊岛(20.5°S,175.4°W)的火山猛烈喷发并引发大范围海啸,汤加各岛屿受到火山灰和海啸的双重冲击,灾情严重。该火山前身是一座海底火山,2009年喷发后形成新岛屿,近年来,该火山曾发生多次喷发,此次可能是3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火山爆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汤加火山( )
A.位于太平洋的海岭处 B.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处
C.位于板块生长边界处 D.形成的地质年代较晚
6.此次汤加火山喷发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①长期改变全球的增温趋势②造成全球粮食产量减产③造成局部区域空气质量下降④加快全球水体更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在此次灾情监测及救援中,汤加可以( )
A.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测定灾情范围 B.借助遥感技术的监测功能进行灾情预警
C.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定位导航开展救援 D.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灾情评估
【答案】5.B 6.B 7.D
【解析】5.由材料所给出的汤加洪阿俣阿帕伊岛的经纬度位置可知,汤加火山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B正确,C错误;海岭一般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根据经纬度位置,汤加火山距离太平洋海岭处较远,A错误;根据材料“该火山前身是一座海底火山”而且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的海沟附近,因此形成的地质年代较早,D错误。故选B。
6.由材料“汤加各岛屿受到火山灰和海啸的双重冲击,灾情严重”可知,此次汤加火山喷发后,火山灰分布在局部区域的上空,可能造成局部地区气温的变化,但火山灰沉降后,对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影响不大,不能长期改变全球的增温趋势,①错误;造成局部区域空气质量下降,③正确;火山灰遮蔽太阳辐射,可能影响粮食生产,造成全球粮食作物减产,②正确;火山灰遮蔽太阳辐射,会使得蒸发减弱,降水减少,全球水体更新速度可能会下降,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利用遥感进行监测火灾范围,A错误;遥感技术只能提供监测功能,灾害预警需要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评估等功能,B错误;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定位导航开展救援,C错误;GIS在遥感数据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计算,进行灾情评估,D正确。故选D。
【点睛】RS是收集信息的感知手段,主要获取影像资料;GIS是在一定数据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计算;GPS主要是定位和导航;评估灾害损失主要是GIS功能。
寒潮是指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剧烈降温的天气过程。下左图为1954~2016年新疆阿勒泰市春季寒潮月际频次分布示意图,下右图示意阿勒泰市位置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1954~2016年,阿勒泰市春季寒潮( )
A.各月发生几率相当 B.3月爆发频率最高 C.发生次数逐年减少 D.爆发强度不断增大
9.影响阿勒泰市春季寒潮月际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地势 B.人类不合理活动 C.植被状况 D.太阳直射点移动
【答案】8.B 9.D
【解析】8.读图中月份图例可知,1954~2016年,阿勒泰市3月寒潮爆发频率最高,A错误,B正确。从图中横坐标可知,春季寒潮发生次数有的年份高,有的年份低,所以阿勒泰市春季寒潮逐年波动变化,C错误。由纵坐标可知,春季寒潮月际频次有时高,有时低,所以春季寒潮月际频次呈波动变化,D错误。故选B。
9.读图中月份图例可知,1954~2016年,阿勒泰市3月寒潮爆发频率最高,5月寒潮爆发频率最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不断北移,阿勒泰市气温的升高,寒潮月际变化呈下降的趋势,D正确。地形地势、 人类不合理活动及植被状况对阿勒泰市春季寒潮月际变化影响较小,ABC错误。故选D。
【点睛】寒潮,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
冰雹是对流云中产生的球状或不规则冰块形式的降水,0℃层高度影响着冰雹的生成。青海省是我国冰雹灾害频发地区之一,但进入21世纪后,青海降雹次数显著减少。下图为青海省冰雹频发月份0℃层高度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问题。
10.青海冰雹天气多发生在( )
A.1—2月 B.3—4月 C.5—9月 D.10—12月
11.推测青海冰雹频发区位于( )
A.环湖区 B.东部农业区 C.柴达木盆地 D.青南牧区
12.推测进入21世纪后,青海降雹次数减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光照增强 C.冰川消融 D.植被减少
【答案】10.C 11.D 12.A
【解析】10.青海省海拔高,5-9月太阳辐射强,近地面大气不稳定,对流活动强烈,易出现冰雹天气,C正确,ABD错。故选C。
11.0℃层高度较低地区冷暖空气对流活动剧烈,上升气流降温快,利于冰雹生成,且发生频率高,图中青南牧区0℃层高度整体较低,D正确,相比青南牧区,环湖区、东部农业区、 柴达木盆地0℃层高度偏高,故ABC错。故选D。
12.气候变暖,近地面气温升高,中低层大气温度也在升高,从而引起0℃层高度升高,不利于冰雹的生成,故选A,和光照、冰川和植被关系不大,故BCD错。故选A。
【点睛】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在高温天气中时,青海却保持着一贯的“高冷”形象,雨雪冰雹轮番上阵。青海强对流天气多发频发时段,冰雹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它出现的范围虽然较小,时间短,但来势猛、强度大,并常常伴随着狂风、暴雨等其他天气过程。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天气和气候的重要环流系统。在气象预报中,副高的位置常用588线包围的区域表示,588线是指500hPa等压面在此处出现的高度为5880米。下图为7月20日某时刻500hPa等压面的高度分布状况(该日郑州出现大暴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此时,处于副高控制的地形区是( )
A.三江平原 B.珠江三角洲 C.四川盆地 D.准噶尔盆地
14.图中台风烟花( )
A.生成于东南太平洋热带洋面 B.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C.未来几天将向东北方向移动 D.助推了郑州暴雨的水汽输送
【答案】13.A 14.D
【解析】13.根据材料“副高的位置常用588线包围的区域表示,588线是指500hPa等压面在此处出现的高度为5880米”,读图可知,7月20日某时刻500hPa等压面的高度三江平原位于584-592之间,A对,珠江三角洲大于588线,B错;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均小于588线,C、D错。故选A。
14.读图可知:台风烟花生成于西北太平洋洋面上,A错;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气旋在北半球是逆时针方向旋转,B错;未来几天台风烟花将向偏西方向移动登陆,C错;受副高影响,郑州盛行东南风,东南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暖湿气流,郑州形成暴雨天气,同时,台风烟花的登陆,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水汽,助推了郑州暴雨的水汽输送,D对。故选D。
【点睛】台风从天气系统的角度来说属于低压系统(气旋)。根据中心风力的大小可以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每年夏秋季节,台风是影响我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自然灾害,其危害主要包括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以及一些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
2021年8月14日海地发生7.3级大地震,图左为海地位置图,图右为海地某地震前和震后的遥感影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5.海地( )
A.大部分位于西半球的中纬度地区 B.东南信风遇到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C.山地比重大,平原多分布在沿海 D.8-10月多飓风,易诱发强烈地震
16.该遥感影像图可以( )
①对比了解道路、房屋受损情况
②统计受灾人口,减轻灾害损失
③快速动态监测滑坡等次生灾害分布
④提前预测震中位置,防止灾害发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5.C 16.A
【解析】15.根据左图中的纬度信息,可知,海地大部分位于西半球的低纬度地区,A错误;海地地处北半球,受东北信风的影响,不会受东南信风的影响,B错误;由左图信息可知,海地山地比重大,平原多分布在沿海,C正确;飓风不会诱发强烈地震,会诱发滑坡和泥石流,D错误,所以选C。
16.通过地震前和地震后遥感影像的对比,可以了解道路、房屋受损情况,快速动态监测滑坡等次生灾害分布,①③正确;地震前和地震后遥感影像的对比,无法统计受灾人口和减轻灾害损失,②错误;地震灾害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准确预测,遥感影像图也无法提前预测震中位置,防止灾害发生,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我国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由国家、省、地级市、县四级构成,已建成国家级储备库的有天津、郑州、沈阳等2个城市。河北省已经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地方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地方储备库与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库在响应时间、救助范围、救助人口以及响应的灾种等方面有较大区别。下图示意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与国家级储备库相比,地方储备库( )
A.响应时间长 B.救助人口多 C.响应灾种多 D.救助范围小
18.河北省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中缺乏国家级储备库,是由于该省( )
A.各市距天津等国家级储备库近 B.自然灾害种类少、发生频次低
C.交通枢纽等级低,通行能力差 D.人口密度小,所需救灾物资少
19.有人认为河北省仅有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位于省会石家庄市不够合理,其理由主要是该城市( )
A.地价高,储备库面积有限 B.地处平原,自然灾害较少
C.位置偏南,难以对全省快速救援 D.交通易拥堵,延缓救灾速度
【答案】17.D 18.A 19.C
【解析】17.与国家级储备库相比,地方储备库数量多,距离灾害发生地较近,响应时间短,A错误;地方储备库服务范围小,救助人口少,B错误,D正确;地方储备库级别低,响应灾种少,C错误。故选D。
18.由材料可知,河北省北部有天津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向南有河南郑州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所以从储备资源优化整合的角度出发,河北没有新建国家级储备库,A对;由文字信息可知,河北省已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地方救灾物资储备网络,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知河北省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次高,B错;石家庄为我国重要交通枢纽之一,C错;河北省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大,D错。故选A。
19.作为河北省唯一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石家庄储备库面积较大,A错误;石家庄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自然灾害频繁,B错误;作为河北省唯一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应位于河北省中心位置,便于对周边地区进行及时快速的救援,但石家庄位置偏南,难以对河北省偏北地区展开及时救援,C正确;石家庄是我国重要交通枢纽,交通便捷,救灾速度较快,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的主要因素有交通通达度,历史地震灾害情况以及人口密度,历史灾害情况越高,人口密度越大,距离省级物资储备库越远,越应该升级为升级物资储备库。
2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风暴潮是指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1368-1911年,苏沪浙地区有确切发生日期的风暴潮共计388次(下图),其中发生在朔望日前后的有266次。
材料二:上海是我国风暴潮灾害的频发区域之一,风暴潮严重影响着上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海平均海拔为4m左右,是我国地面沉降和海平面上升最快的区域之一。上海占据我国黄金海岸线的中部和长江出海口的优越区位,许多重大工程或产业均沿海而建。上海在滨海地区有约290km的盐碱地。这些盐碱地的形成与风暴潮关联较大。
(1)简述1368-1911年,苏沪浙地区风暴潮的时间规律。
(2)分析上海风暴潮灾害风险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3)分析风暴潮灾害会加剧区域土地盐碱化的主要原因。
(4)指出GIS在应对风暴潮灾害中可发挥的作用。
【答案】(1)夏秋季节多发;8月份达到全年各月的最高值;朔望日前后多发.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及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密度和社会财富急剧增加;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极端气候事件;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地面沉降;长江三峡等大型工程建设带来的剧烈河口冲淤变化。
(3)风暴潮发生时,风暴潮和海水的顶托,阻碍河水入海,海水倒灌,土壤盐度、地下水盐度增加;风暴潮发生后,滞留的海水与地下水联通,造成盐分的回滲;洪水退去后,地下水中的盐分被带到土壞表层,加剧土壤盐碱化。
(4)评估风暴潮灾害损失,包括灾前预评估、灾中应急评估、灾后综合评估;系统分析风暴潮的危险性和脆弱性,分析未来风暴潮灾害的趋势。
【解析】本题以沿海地区的风暴潮为材料,涉及到风暴潮的时间分布、风暴潮灾害的原因、风暴潮灾害的影响、预防等,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及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1)从图可以看出7、8、9月份风暴潮发生的次数较多,8月达到最大频次,由材料可知风暴潮其中发生在朔望日前后的有266次,占比68%。
(2)上海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最快、海洋经济增速最快、人口密度稠密的地区之一,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大;近些年来的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导致全球热量分布发生变化,导致等极端气候事件;快速发展城市化导致地面严重的沉降,加剧风暴潮的发生频率;长江三峡及上游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使得长江三角洲入海口冲淤发生变化,增加了上海风暴潮风险。
(3)风暴潮发生时,风暴潮和海水的顶托作用,阻碍河水入海,海水水位高于河水水位,导致海水倒灌,海水加大了土壤盐度、海水进一步污染地下水,使地下水盐度增加,进一步加剧土壤盐碱化;另外风暴潮发生后,滞留的海水与地下水混合,是地下淡水含盐量增加,洪水退去后,地下水中的盐分被带到土壞表层,水分被蒸发,盐分残留于土壤,加剧土壤盐碱化。
(4)GIS具有模拟、分析、评估的功能,所有利用GIS可以模拟风暴潮影响的范围,评估风暴潮带来的灾害损失,可以进行灾前预评估、灾中应急评估、灾后综合评估;系统分析风暴潮的危险性和脆弱性,模拟分析未来风暴潮灾害的发展趋势,可以有效减少风暴潮带来的的损失。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携带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洪流在山区沟口堆积形成的扇状地貌称为泥石流扇。怒江云南段河谷谷地狭窄、两岸支流密集且比降较大,山体以花岗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等为主,泥石流灾害多发,河谷内泥石流扇数量较多,以中、小型(面积小于0.1k㎡)堆积扇为主。下图示意怒江云南段泥石流扇和洪积扇分布。
(1)简述怒江云南段泥石流灾害多发但影响相对较小的主要原因。
(2)与洪积扇相比较,说明怒江云南段泥石流扇的分布特征。
(3)与洪积扇相比、从分选性、磨圆度、颗粒粗细、透水性中任选三项描述泥石流扇堆积物的特点。
(4)调查发现,近年来怒江云南段的泥石流扇逐渐成为当地人们开发的主要对象。推测形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答案】(1)多发的原因: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显著,降水量大且集中;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构造运动强烈,岩石破碎,多松散物质;四周多高山,地势起伏大。影响相对较小的原因:位于横断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城市较少。
(2)分布范围广(或上游分布较多);数量多,密度大。
(3)与洪积扇相比,泥石流扇堆积物分选性差(或基本无分选性);泥石流扇堆积物的石块具有棱角,磨圆度差;组成颗粒粗;泥石流扇堆积物透水性强。
(4)当地山高坡陡,耕地面积少;当地人口持续增长,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泥石流扇水热条件较好,地形开阔,是当地居民开垦种植的良好场所。
【解析】本大题以怒江云南段的泥石流扇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及危害、泥石流扇的分布特征及特点、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原因可以从地形、地质、气候、植被等条件去分析。地形条件:该地区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重力作用强;地质条件: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多松散物质;气候条件: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多暴雨。影响相对较小的原因可以结合泥石流的危害去分析,泥石流灾害会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该地区位于横断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城市较少,因此影响较小。
(2)由图可知,与洪积扇相比,怒江云南段泥石流扇的分布面积更广;且位置更加靠近河流上游;泥石流扇是特珠洪流在山区沟口堆积形成的,由材料可知,该河段谷地狭窄、两岸支流密集且比降较大,山体以花岗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等为主,泥石流灾害多发。因此与洪积扇相比,泥石流扇的数量更多、分布密度更大。
(3)比较洪积扇和泥石流扇堆积物的特点,可以结合两者的形成条件去分析。该地区的谷地狭窄、支流短小且比降较大,因此在泥石流灾害发生时,泥沙和石块被水流搬运的距离短,石块受水流的磨蚀作用弱,因此堆积物的磨圆度较差,棱角多;该地山体以花岗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等为主,岩石岩性坚硬,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石块较大,因此堆积物颗粒较粗,孔隙度较大,保水能力较差,堆积物的透水性较强;该地区的泥石流扇以中、小型堆积扇为主,面积较小,因此从扇顶到扇缘,堆积物的分选性较差。
(4)近年来怒江云南段的泥石流扇逐渐成为当地人们开发的主要对象,分析该现象的原因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泥石流扇的特点去分析。该地地处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形崎岖,耕地资源较少;并且随着当地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不断上升,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而泥石流扇地处山区沟口,海拔较低,水热条件较好,且地形较为平坦,利于开垦。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吉兰泰盐湖地处中国最大的沙尘暴源地——阿拉善高原东南部,为贺兰山一巴音乌拉山山间盆地的最低处,盆地西南边缘为腾格里沙漠,东北部毗邻乌兰布和沙漠,西北部与亚玛雷克沙漠隔山相望,为三大沙漠的交界地,盛行西北风。为防止风沙侵袭,保证盐湖正常生产,于1983年构建综合防护林体系。该体系整体垂直于西北风向,自西北向东南依次分布着草方格(固定沙丘)、白刺灌丛、乔灌草防护林带、盐碱滩地(盐湖周边生长植被地区)、盐湖湖心(盐湖边缘无植被地带)。下图为吉兰泰盐湖防护林体系不同部位多年平均风速变化图。
(1)描述西北风掠过防护林体系时,不同部位近地面风速的变化过程。
(2)简述综合防护林体系垂直方向上风速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指出风沙天气过后,综合防护林体系各部位风沙的侵蚀、堆积状态差异。
【答案】(1)大致先减小,后增大;流动沙垄风速最大,经白刺灌丛至防护林带减小至零风速;经盐碱滩地至盐湖湖心风速逐渐增大至恢复。
(2)变化特点:防护林带基本无变化(维持在零风速左右);其他部位自地面垂直向上风速逐渐增大。原因:防护林由乔灌草构成,植被高大,挡风效果最好;其他部位自地面向上随摩擦力逐渐减小,风速逐渐增大。
(3)流动沙垄表现为风沙侵蚀;其他部位表现为风沙堆积;白刺灌丛近地面风速衰减率最大,风沙堆积最厚;从白刺灌丛向东南方向风沙堆积量逐渐减少。
【解析】本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防护林体系的作用、外力作用、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及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的能力。
(1)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显示西北风掠过综合防护林体系时风速先减小后增大,在流动沙陇时风速最大,经过白刺灌丛至防护林带,由于植被逐渐增高,植被逐渐增多,阻力增加,风速不断减小至零;最后经过盐碱滩地至盐湖湖心时由于地面阻力减小,风速逐渐增大至初始风速。
(2)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综合防护林体系由乔灌草构成,植被高大,阻力较大,对挡风效果明显,因此在防护林带基本无变化,维持在零风速左右;但垂直方向上由于来自地面向上逐渐增高,摩擦力逐渐减弱,阻挡风的效果也随之减弱,风速逐渐增大,故变化特点为其他部位自地面垂直向上风速逐渐增大。
(3)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流动沙垄地表无植被保护,风速最大,表现为风沙侵蚀;其他部位,由于地表有植被阻挡,表现为风沙堆积作用;在白刺灌丛近地面阻力较大,因此风速衰减率最大,因此风沙堆积最厚,但由于白刺灌丛堆积较多,从白刺灌丛向东南方向,由于风力逐渐减弱,风沙堆积也逐渐减少。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每年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端午节期间,我国部分地区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这时恰好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时候即“龙舟水”。下图为“2020年5月21日20:00,850hPa环流形势图”。
(1)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锋线____,并说明理由____。
(2)说明本次龙舟水形成过程。
(3)说出龙舟水造成的自然灾害,举例说明3S技术在龙舟水防灾减灾中作用。
【答案】(1)绘图如下:
该线两侧风向存在明显差异;北侧以东北风为主,南侧西南风为主。
(2)北侧冷空气势力还较强;副热带高压形成,东南季风开始;西南暖湿气流从海洋带来丰富的水汽;冷暖气团在华南交汇形成锋面降水。
(3)强降水、洪涝、大风、风暴潮等;灾前:RS,对天气进行监测预报;GIS评估灾后损失;GIS、GPS救灾中车辆调度等。
【解析】本大题以端午节期间的“龙舟水”为材料设置试题,设计锋面系统的判读及成因、自然灾害、3S技术的应用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锋面系统是冷暖空气相遇形成的天气系统,在锋线的两侧风向存在显著差异,而由图可以判断在贵州、湖南以及江西的南部地区,两侧的风向变化明显,北侧以东北风为主,南侧以西南风为主,由此可以判断出锋线的位置。画图如下:
(2)由材料可知:龙舟水出现在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的端午节期间,从降水成因来判断,为典型的锋面雨。此时正处于冷暖空气频繁相遇的时期,北侧的冷空气势力还比较强,存在频繁南下的现象;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副热带高气压带逐渐形成,东南季风的势力慢慢强盛;同时西南地区的暖湿气流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水汽,因此来自东南方向和西南方向的暖湿气流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在此相遇,形成锋面雨。
(3)锋面过境会带来阴天、大风、降水等天气,因此此次龙舟水会诱发强降水、洪涝、大风等气象灾害,沿海地区受其影响还会引发风暴潮等海洋灾害。3S技术对龙舟水的防灾减灾作用可体现在灾前、灾中和灾后。灾前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来加强对天气的监测和预报;灾害发生过程中可利用GIS和GPS技术对救灾车辆进行统一的调度,提高救援的效率;灾后可以利用GIS技术对受灾的损失情况进行评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7+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文件包含专题07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专题07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7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原卷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7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