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届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5资源安全与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单元检测(通用版)含答案

    2023届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5资源安全与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单元检测(通用版)含答案第1页
    2023届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5资源安全与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单元检测(通用版)含答案第2页
    2023届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5资源安全与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单元检测(通用版)含答案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5资源安全与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单元检测(通用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5资源安全与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单元检测(通用版)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据图推测,近几年1-8月,我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5 资源安全与区域资源开发利用
    
    (2022年全国甲卷)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瑞士矿产资源贫乏,经济发达。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河湖众多。工业、金融业、旅游业为经济的三大支柱,工业以低原料消耗的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医药、钟表等为主,技术先进。有完整的金融法律和监管体系,提供广泛、专业、高度国际化的金融服务。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水电占30%以上。下图示意瑞士的地形。
    
    (1)(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说明瑞士利用优势自然资源发展的非农产业。
    (2)(工业区位)分析瑞士主要发展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的原因。
    (3)(工业区位)指出瑞士发展金融业的自身优势因素。
    (4)(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简述瑞士经济发展特点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
    【答案】(1)降水丰富,河湖众多,地势起伏大,可发展电力工业;河湖众多,风景优美,经济发达,可发展旅游产业。
    (2)山地多,矿产资源、能源贫乏,客观上趋向发展占地少、耗费原料和燃料少的工业部门。
    (3)位于欧洲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且经济发达;作为中立国,政局稳定。
    (4)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完善的法律和监管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解析】
    【分析】本题以瑞士的相关介绍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资源、气候、工业、地形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1)由材料可知,瑞士每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降水丰富,由图可知,瑞士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可发展电力工业,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公园的美誉。
    (2)瑞士矿产资源贫乏,地形高峻,大宗货物运输成本高,难度大,低原料消耗的的工业占地小,运输方便,同时又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损耗。
    (3) 瑞士位于欧洲中南部,经济发达,资金和法律相对完备,中立国家不会轻易遭遇战争,并且政治局势比较稳定。客户更愿意在瑞士享受金融服务。
    (4)一个区域想要发展,就需要因地制宜,不能强行违背自然环境造就的区位条件,故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同时,法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是众多投资人看重的点。
    (2022年湖南卷)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研究小组调查发现,在金沙江部分干热河谷的缓坡上发育着一定厚度的黄土状物质,其下部及附近谷底广布古堰塞湖沉积物(如下图)。在冬春季,常见谷风裹换着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城。即将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
    
    (1)(热力环流)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段冬春季谷风势力强的原因。
    (2)(河流地貌)研究小组通过调查和实验,认为该地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推测其判断的主要依据。
    (3)(流域开发、水电站建设的影响)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甲地谷底有部分被淹没,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还是增大?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该地河谷受季风干扰小;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冬春季睛天多,太阳辐射强,加之植被稀少,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
    (2)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粒径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物质组成与古堰塞湖沉积物相似;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
    (3)可能减小:水电站蓄水后,淹没区域增加,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大气湿度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抑制起沙。可能增大:水电站蓄水后,谷风势力增强;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
    【解析】本大题以金沙江谷地沉积物等相关图文信息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山谷风环流、河流和风力沉积、水电站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区域相关认识、地理原理的应用、情境的描述等相关能力。
    (1)本题审题时学生容易出错,错误认为这是一个比较问题,夏秋与冬春季相比,实际上这个试题并没有这个意思,仅仅需要分析此季风谷风为什么强。其中谷风势力强的基础条件有:一是该地处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谷地与山坡的差异大;二是该地具有重重山脉,河谷地区的谷风受冬、夏季风干扰小。谷风势力强的季节性条件是:当地冬春季降水少,睛天多,太阳辐射强,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加之冬春季部分植被落叶,一年生的草本枯死,因此植被稀少,对谷风的阻挡作用较弱。
    (2)本题的难点也在审题,从调查和实验角度说明两种物质同源性。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图中有显示),有可能同源;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粒径离古堰塞湖沉积物越近,颗粒越粗,相反越细,即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表明黄土状物质可能是风力搬运至此沉积形成;通过实验可发现,两地物质组成是相似的;通过实验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的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因此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一定要明确的表明观点,不是模棱两可,然后说明理由。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古堰塞湖沉积物大量被淹没,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则黄土状物质的来源减少;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水面增加,蒸发加强,大气湿度增加,水分条件变好,植被覆盖率增加,从而抑制起沙,使得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减小。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增大”,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热容量增加,白天升温更慢,谷地与两侧的温差更大,从而使得谷风势力增强,风力搬运能力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黄土状物质的泥沙来源有可能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
    (2022年湖南卷)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为种植结构“非粮化”。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率空间差异明显,2019年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明显高于鲁西北平原地区。下图示意山东省山脉水系分布。
    
    (1)(区域发展差异)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的种植结构“非粮化”率差异大,请从自然条件方面作出解释。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近年来,山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说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耕地安全与粮食安全)为保障粮食安全,请提出防止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合理建议。
    【答案】(1)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相比,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多样,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或与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相比,鲁西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
    (2)经济发达地区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好。
    (3)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解析】本题以山东省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现象及山东省山脉水系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结构转变、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题中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粮食安全意思。
    (1)根据图中信息和两个地区的名称可知,鲁西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受地形影响,当地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种植粮食的效益相对较好,从而使得“非粮化”率较低;而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多样,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使得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不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因此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效益远高于种植粮食,因此“非粮化”率较高。
    (2)经济发达地区人口集中,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使得当地农业中“非粮化”类型向蔬菜、瓜果转变,这是市场需求的结果;与种植棉花、花生等作物相比,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促使当地“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蔬菜、瓜果种植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好,有利于“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
    (3)种植结构“非粮化”现象主要原因是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较差,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够,因此应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提高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入手,如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水平,从而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提高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从技术投入入手,如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政策手段抑制种植结构“非粮化”现象,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2022年1月浙江卷)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跨流域调水某水源区示意图。该区域水源涵养能力突出,水质优良,承担着向京津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陕西渭河平原(引汉济渭工程)的调水任务。
    
    材料二: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产生大量移民,部分移民后靠安置(安置到附近海拔更高区域)。
    (2)【资源安全与区域资源开发利用】春季甲地区农业灌溉用水与引汉济渭调水的矛盾突出,简析其原因。
    (3)【资源安全与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后靠安置移民村规模的主要因素是____,并指出移民村可扶持发展的产业____。
    【答案】(2)农业灌溉用水需求量大;春季降水量少,上游集水面积小,水源供给相对较少。
    (3)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     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
    【解析】(2)春季甲地区锋面未到达,降水少,上游集水面积小,水源供给相对较少。同时,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农作物正在返青,需水量大,出现农业灌溉用水与引汉济渭调水的矛盾突出。
    (3)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部分移民后靠安置,因安置地海拔高,地形崎岖,耕地少,所以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低,影响后靠安置移民村规模。由于移民大多是农民,安置地耕地少,开发不当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安置地处群山环绕之中,且靠近水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可扶持民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农民即发展了经济又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2022年6月浙江卷)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中南半岛所在国家拼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图。
    材料二 图2为中南半岛主要稻米生产国2001-2020年稻米产量和单产年均变化统计图。
    
    (3)【资源安全与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从耕地资源的角度,说明图2中国家稻米生产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
    【答案】(3)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占用;加大技术投入,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解析】(3)启示:我国山地高原众多,平原面积狭小,受人口增多、城市面积扩大影响,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受到危机,故要控制城市面积,防止任意扩大,要切实保护耕地,严格管控非农用地的比重;从东南亚粮食产量上升的原因中我们可以看到,东南亚大部分国家由于单产提高,粮食总产量明显上升,我国应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大对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恢复土壤肥力,提升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土地污染,提高耕地的品质,平整土地资源,扩大土地耕种面积。
    (2022年6月浙江卷)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方电网由广东等五省区电网构成,并与港澳电网相连,大规模的西电东送是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广东电网的调峰任务主要由西部送电承担,省内的火电、燃机采取昼启夜停的方式参与调峰,其承担的调峰量在电力负荷高峰季节较为明显。从调峰、调频、电网安全稳定性及经济运行要求来看,广东建设适当的抽水蓄能电站是必要的。
    材料二 下图为南方电网电力资源分布略图。下表为广东电网主要机组各类特性指标表。
    
    电源类别
    占本网装机比例(%)
    调节容量比例(%)
    调节负荷升降速度
    火电
    59
    40~100

    水电
    10
    0~100
    较快
    抽水蓄能
    5
    -100~100
    较快
    液化天然气燃机
    15
    60~100
    较慢
    (2)【能源开发与利用】根据表中信息,指出广东电网建设适当的抽水蓄能电站的合理性。
    (3)【能源开发与利用】分析广东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对“西电东送”输电效益的有利影响。
    【答案】(2)抽水蓄能调峰能力强、速度较快,谷电转为峰电,提升价值;水电占比低,调节作用有限;火电、燃机调节速率慢。
    (3)改善电源的运行环境,提高火电运行效率和水能利用率;增加西电东送电量,提高综合效益;提高输电线路的利用率,降低输电成本;促进节能环保,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性。
    【解析】(2)由表中数据可以分析可知,抽水蓄能调节负荷升降速度较快、调峰能力强,利用谷电廉价的电能转化为水能,在用电高峰时,可以将水能转化为电能,提升了谷电时电能的价值,由图中可看出水电仅占10%,水电占比低,调节作用有限;火电、燃机占比虽大,但调节速率慢。
    (3)抽水蓄能利用谷电廉价的电能转化为水能,在用电高峰时,又可以将水能转化为电能,改善电源的运行环境,提高火电运行效率和水能利用率;抽水蓄能可以增加西电东送的总电量,经过电能与水能的相互转化,提高能源综合效益;由图可知,抽水蓄能电站主要建在东部用电需求多的地区,可以减少输电量,提高输电线路的利用率,降低输电成本;抽水蓄能可以补充用电高峰期的用电量,减少火电的使用,促进节能环保,提高电网运行安全。






    
    2019年新型城镇化重点建设任务》中首次提出“收缩型城市”概念,明确要求收缩型城市要“瘦身强体”,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是重要煤矿资源城市,湿地、森林资源丰富,近年来却出现了城市收缩的现象。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推测,双鸭山市出现城市收缩的表现(     )
    A.人口总量持续下降 B.城市人口持续外迁
    C.老年人口比重下降 D.经济发展持续衰退
    2.造成双鸭山市城市收缩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资源密集型产业衰落 B.交通不便居民外迁
    C.大城市虹吸作用增强 D.城市用地无序扩张
    3.针对出现的问题,双鸭山市实现“瘦身强体”的措施是(     )
    ①资源管控,生态治理②设施优化,扩大城区③环境改善,吸引人口④产业升级,打造特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B 2.A 3.C
    【解析】
    1.读图1,双鸭山市人口总量在2006-2010年有所增加,A与题目描述不符,A错误。读图2,人口迁移率2006-2015年这段期间都是负值,可知双鸭山市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人口持续外迁,B正确。读图2,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甚至出现负值,可推测双鸭山市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老龄化问题严重,老年人口比重增加,C错误。读图1,生产总值2006-2012年增加,D与题目描述不符,D错误。故选B。
    2.根据材料“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是重要煤矿资源城市”,城市收缩可能是煤炭资源趋于枯竭,产量下降或者煤炭市场达到饱和状态,资源密集型产业衰落,会导致经济发展出现衰退,城市收缩,A正确。双鸭山市作为重要煤矿资源城市,交通便利,居民外迁是因为当地经济衰退,就业机会减少,B错误。大城市虹吸作用增强,是人口迁移大重要拉力,但与双鸭山市城市收缩关联不大,C错误。城市收缩是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控制城市用地扩张,D错误。故选A。
    3.根据上题,双鸭山市是重要煤矿资源城市,近年来支柱产业收缩,应对现有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开发中注意生态环境保护,①与题意相符。吸引人口要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就业、交通运输条件、环境质量的改善,而并不是通过盲目建设新城区来吸引人口,②与题意不符,③与题意相符。该市应振兴产业发展,要优化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或者是延长产业链,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该市应发挥本地湿地、森林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④与题意相符。综上所述,排除ABD,C正确。故选C。
    【点睛】
    中国的人口问题之一是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还有文化教育因素、家庭因素、政治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资源型城市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这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类城市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绿电”即绿色电力,是指通过零二氧化碳排放(或趋近于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生产过程得到的电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首次实现了奥运历史上全部场馆100%绿色电能供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北京冬奥会实现全部场馆100%“绿电”,主要得益于(     )
    A.政策支持 B.技术支撑
    C.资源禀赋 D.市场需求
    5.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使用的“绿电”主要是(     )
    A.水电和风电 B.水电和光电
    C.风电和核电 D.风电和光电
    6.北京冬奥会使用“绿电”的主要意义(        )
    ①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              ②改变火电在电力生产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③助力首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④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4.B 5.D 6.D
    【解析】4.北京冬奥会技术上针对北京冬奥会设计了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为冬奥场馆的“绿电”运行提供保障,因此北京冬奥会实现全部场馆100%“绿电”,主要得益于技术支撑,B正确;政策的支持、丰富的资源条件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都不是北京冬奥会实现全部场馆100%“绿电”的主要原因,排除AC;市场对于“绿电”需求较大,但不是本次北京冬奥会实现全部场馆100%“绿电”的原因,D错误;故选B。
    5.北京冬奥会全部场馆使用 “绿电”主要是指河北张家口的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通过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输入北京电网,因此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使用的“绿电”主要是风电和光电,排除ABC,选D。
    6.由材料可知“绿电”是指通过零二氧化碳排放(或趋近于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生产过程得到的电力,属于清洁能源,北京冬奥会使用“绿电”,可以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助力首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助力首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①③④正确,D正确;由于我国目前的国情以及资源状况,本次北京冬奥会使用“绿电”还不能做到改变火电在电力生产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②错误,排除ABC;故选D。
    【点睛】
    目前,我国的“绿电”主要以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为主。北京冬奥会是城市能源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推动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规模快速提升,也推动了储能行业的发展。抽水蓄能电站是现代电网系统中重要的调峰补谷储能设施。图a示意纯抽水蓄能电站由两座海拔高度不同的水库、水轮机等配套系统组成,电力负荷低谷时利用多余电能抽水至上水库,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库发电,实现水电盈利增收并稳定电力系统供给。图b示意2021年我国各类电源发电量占比与累计装机量占比对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下水库相比,纯抽水蓄能电站的上水库(     )
    A.水位日变化大 B.库容量较大 C.泥沙淤积多 D.淹没范围广
    8.我国风、光发电量占比与装机量占比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原因是风、光发电(     )
    A.技术难度高 B.能源密度小 C.稳定性较差 D.投资规模大
    9.我国大力推进抽水储能电站建设的最主要目的是(     )
    A.提高火电发电效率 B.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C.增加全社会发电量 D.加快实现能源自给
    【答案】7.A 8.C 9.B
    【解析】7.从材料中可以看到“电力负荷低谷时利用多余电能抽水至上水库,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库发电”,上水库库区面积小,下水库抽水至上水库,其水位上升更为明显,故上水库其水位日变化更大,下水库库区面积大,整体库容量较为稳定,水位日变化较小,A选项正确。上水库是为平衡电网安全、提高水电发电的稳定性而建设的,库区的发电主要还由下水库完成,故库容量更大的应为下水库,B选项错误。上水库的水是由下水库抽水引入,下水库的水主要由河道拦截而来,故泥沙淤积更多的应为下水库,C选项错误。上水库主要是在下水库的高地之上修建的小型蓄水地,下水库其水位更高,库容量更大,淹没范围更广,D选项错误。故选A。
    8.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风电、光伏发电装机量占比相较于风电、光伏发电量占比要更高,是因为风电与光伏发电其稳定性较差,主要在于发电时间不稳定,发电大小不稳定,故其虽装机量较大,但发电量较小,C选项正确。装机量比发电量大说明其装机难度与投资规模并非限制因素, A、D选项错误。风、光发电量与装机量占比差异大与能源密度并无关联,能源密度主要影响装机量占比,排除B选项。故选C。
    9.抽水蓄能电站可以大大提升我国水电系统的稳定性,水电属清洁能源,可进一步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抽水蓄能电站是稳定电力供给系统的一种方式,并不能增加“全社会”的发电量,C选项错误。通过抽水蓄能电站可以增强水电的稳定性,这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内部的优化调整,与能源自给能力并无关联,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
    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继续优化,煤炭消费比重进一步降至57%以内,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清洁能源的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已提高到24.4%。一增一减之间,碳减排效应显著。
    2021年9月以来,我国出现大规模的“限电潮”。左图为“我国近几年1—8月发(用)电量及增速统计图”(部分数据未呈现),右图为“2021年1—8月我国发电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据图推测,近几年1-8月,我国(     )
    A.用电量呈波动上升 B.2020年发电量最少
    C.电力供需矛盾加剧 D.能源结构不断改善
    11.2021年“限电潮”形成的根源是(     )
    A.进入秋冬季节,水电核电减少 B.煤炭供应不足,价格大幅上涨
    C.产业转型升级,用电需求增加 D.主动限量,阶段性减少碳排放
    12.“碳中和”背景下,我国发电企业合适的应对策略是(     )
    A.全面叫停火电,做好清洁能源加法 B.利用火电的稳定性,参与深度调峰
    C.发挥煤炭优势,做好传统能源加法 D.协调推进电力消费,提高电力价格
    【答案】10.C 11.B 12.B
    【解析】
    10.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几年1-8月,我国用电总量在不断增加,故A错误;图中显示2020年发电增速和用电量增速较低,但是发电量依然在增加,因此不是最少,故B错误;由于我国工业化发展,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用电量不断增加,导致供需矛盾逐渐增加,故C正确;上右图显示我国的发电依然是以火电为主,占比高达72%,因此不能反映能源结构不断改善,故D错误。答案选择C。
    11.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限电潮”主要是由于电力供需矛盾凸出,上右图显示我国发电主要是以火电为主,水核发电占比较小,因此不是其根源,故A不选;火电主要是以煤炭为主,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由于煤炭资源的不断减少,导致供应不足,价格大幅度上升,发电量受到影响,导致“限电潮”的出现,故B正确;产业转型升级,将导致产业的技术革新,利用率增加,用电量将减少,故C不选;“限电潮”是调控的限电,且企业主动限量较少,不是限电的根源,故D不选。答案选择B。
    12.根据题意,我国发电企业不可能全面叫停火电,因为火电目前是我国主要的发电方式,故A错误;只有在稳定住火电的情况下,保障用电,再湿度的调节峰值,才能减少碳排放等,故B正确;煤炭发电,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故C错误;提高电力价格,将影响很多产业的发展,增加大部分用电工业的成本,不利于经济发展,故D错误。答案选择B。
    【点睛】
    我国能源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第一,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第二,节能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第三,能源增长方式迫切需要转变。
    “滨海草带”是在不适宜生产粮食的滨海荒地建立牧草生产体系,发展畜牧业生产。目前我国还有大面积的滨海荒地尚未被开发利用,通过建设“滨海草带”,有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滨海草带”适宜种植的牧草品种必须同时具备的特征是(     )
    A.耐盐和耐涝 B.耐涝和抗风 C.抗风和耐旱 D.耐旱和耐盐
    14.我国适宜大规模发展“滨海草带”的地区是(     )
    A.台湾沿海地区 B.浙闽沿海地区 C.长江入海口地区 D.环渤海地区
    15.我国通过建设“滨海草带”,可以缓解的主要问题是(     )
    A.耕地资源短缺 B.草粮争地矛盾 C.粮食供应不足 D.海岸侵蚀严重
    【答案】13.A 14.D 15.B
    【解析】13.“滨海草带”是在不适宜生产粮食的滨海荒地建立牧草生产体系,发展畜牧业生产。滨海地区地下水盐度较高,造成盐碱化严重,滨海地区海拔低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易发生涝渍,不适宜生产粮食,适宜种植的牧草品种必须同时具备耐盐和耐涝才能在这里正常生长,A正确;滨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大,降水较多,并不干旱,牧草品种不必具备耐旱特征,CD错误;一般草类植株都不是很高,并且牧草会定期收割,不必具备抗风特征,B错误。故选A。
    14.环渤海滨海地区位于我国北方,是半湿润地区,降水相对较少,蒸发强烈,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土地容易盐碱化,盐碱地分布特别的广泛,不适宜生产粮食,适宜大规模发展“滨海草带”,D正确;台湾沿海地区、浙闽沿海地区和长江入海口地区都位于我国南方,是湿润地区,降水相对较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土地不容易盐碱化,盐碱地分布较少,适宜生产粮食,优先用于发展粮食生产,不适宜大规模发展“滨海草带”,ABC错误。故选D。
    15.我国耕地资源有限,要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耕地利用要优先用于发展粮食生产,能用于种植饲草的耕地少之又少,土地利用效率是影响中国粮食供给安全的重要因素,这就决定了饲草、饲料种植不能“与粮争地”。材料中提到“建设“滨海草带”,即在东部滨海地区扩大饲草种植面积”有利于丰富饲草来源,发展畜牧业生产,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肉蛋奶在膳食结构中的比例不断增加的需求,还可以解决“草粮争地”的矛盾,B正确;“滨海草带”是在不适宜生产粮食的滨海荒地建立牧草生产体系,发展畜牧业生产,耕地资源和粮食产量都没有增加,AC错误;“滨海草带”增加植被,可以缓解海岸侵蚀,D错误。故选B。
    【点睛】
    土地盐碱化一般出现在沿海平原地区,形成原因包括:大水漫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且盐度较高,化肥农药的不合理利用。可采取喷灌、滴灌、引淡淋盐等方式缓解盐碱化的危害。
    2021年9月6日,我国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按照《规划》,到2025年我国将累计建成10.75亿亩并改造提升1.05亿亩高标准农田。下表示意我国部分省市区2025年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规划(单位∶万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省市区
    面积
    省市区
    面积
    省市区
    面积
    省市区
    面积
    北京
    119
    上海
    184
    广西
    2977
    西藏
    446
    天津
    438
    江苏
    4540
    海南
    503
    甘肃
    2750
    辽宁
    3712
    福建
    1150
    重庆
    1810
    青海
    458
    黑龙江
    11085
    内蒙古
    5470
    贵州
    2010
    新疆
    3874
    16.部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需要改造提升,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土壤肥力 B.劳动力 C.自然灾害 D.水资源
    17.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仍规划保有适量高标准农田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城区绿化水平 B.优化城乡空间格局
    C.满足城市蔬菜供应 D.限制城市基建开发
    18.与甘肃、黑龙江2025年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差异的形成的关联性最大的是(     )
    A.农业生产条件 B.地理位置 C.人口地区分布 D.工业基础
    【答案】16.C 17.B 18.A
    【解析】16.我国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气象灾害频发,受自然灾害破坏影响,部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不同程度存在工程不配套、设施损毁等问题,影响农业实用成效,需要改造提升,C正确;高标准农田的土壤肥力、水资源条件相对稳定,短时间不会发生太大变化,AD错误;劳动力对农田质量的影响较小,B错误。所以选C。
    17.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通过划定城市周边高标准农田,形成了城市开发的实体边界倒逼城市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城乡空间格局,高标准农田位于城市外围,不属于城区绿化设施,A错误,B正确;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密集,蔬菜需求量大,满足城市蔬菜供应主要不是依靠本地供应,C错误;划定城市周边高标准农田,能够限制城市无序扩张但城区范围内仍可通过集约用地进行基建开发,D错误。所以选B。
    18.分析可知,2025年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的面积黑龙江省远大于甘肃省,主要是因为黑龙江省以平原为主,水分条件较好,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气象灾害多发,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A正确。地理位置、人口分布、工业基础对于农田质量的影响较小,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
    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是高标准农田。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题,提出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2021年11月3日,商务部发声“鼓励家庭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粮食问题被推上了热搜。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主要由粮食主产区引领,粮食单产贡献是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的主要贡献因素。下图示意2012~2020年我国粮食(谷类作物)产量走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形成2012~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谷类作物)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兴修水利设施 B.耕地面积扩大 C.加大科技投入 D.流通体系完善
    20.与2017年相比,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谷类作物)减少约371万吨,主要是因为我国(     )
    A.种植结构调整 B.土壤肥力下降 C.气象灾害严重 D.城市化占用耕地
    21.目前我国粮食产量一直居于高位,下列地区中粮食增产贡献最大的是(     )
    A.江汉平原 B.成都平原 C.太湖平原 D.三江平原
    【答案】19.C 20.A 21.D
    【解析】
    19.结合所学知识,据图分析可知,2012-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出现四连增,主要是因为我国科技发展迅速,且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使得粮食单产增加,粮食产量出现四连增,故C正确;兴修水利设施,可以解决粮食种植的问题,但不是高产的原因,且水利设施我国早就已经开始建设,且成功布局,故A不选;材料显示粮食单产贡献是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的主要贡献因素,因此耕地面积扩大不是其产量迅速上升主要原因,故B不选;流通体系的完善只能是影响市场的变化,不是其主要原因,故D不选。答案选择C。
    20.阅读材料可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题,我国大部分省市都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思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减库存较多的稻谷和玉米种植,扩大大豆种植,使得2018年粮食产量减少,故A正确;自2012年开始我国大力投入农业科技的发展,改善土壤的肥力,因此2018年减产主要原因不是土壤肥力下降,故B不选;目前我国应对气象灾害的防御体系较为完善,故C错误;图中显示2018年-2019年粮食产量再次增加,因此城市占用耕地不是影响粮食产量的原因,故D不选。答案选择A。
    21.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江平原地处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地广人稀,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多,但近几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粮食品种改良,机械化水平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增产量大,故D正确。江汉平原、成都平原与太湖平原受城市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增产受限制,故ABC不选。答案选择D。
    【点睛】
    农业区位因素:(1)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2)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改造不适宜的自然因素,使之适于发展农业,改造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3)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285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2%,同时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6亿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8%。其中大豆近5年平均进口依赖度为87.88%,油料平均选口依赖度超过10%,玉米接近10%。为降低大豆、油料等农产品的对外依存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准备推进玉米大豆节状复合种植(见下图,横纵数据代表作物问距)。2022年,农业农村部将在全国16个省份推广该模式1500万亩以上(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是对传统间套作的改良升级)。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导致我国2021年粮食进口创新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持续复苏 B.国内自然灾害频繁 C.国际粮价大跌 D.农业供给侧改革
    23.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大豆和玉米品种的选择一般偏向于(     )
    ①大豆选用耐荫耐热抗倒伏高产品种②玉米选用耐荫抗倒伏高产中高秆品种③大豆选用耐荫耐密抗倒伏高产品种④玉米选用耐荫抗倒伏高产中矮秆品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4.国家扩大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面积时最可能选择(     )
    A.浙江省 B.吉林省 C.贵州省 D.甘肃省
    【答案】22.A 23.D 24.C
    【解析】
    22.国内疫情受到抑制后,2021年我国经济持续复苏,对粮食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导致我国粮食进口创新高,A正确;国内自然灾害频繁,但202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增加,B错误;全球疫情紧张,会导致粮食需求增加,造成国际粮价大涨,C错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指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目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是粮食进口创新高的原因,D错误。故选A。
    23.我国大豆种植地域面积广大,全年生长期长,不需要选用耐热的大豆品种,但由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大豆和玉米间距较小,应选择耐密品种,①不符合题意,③符合题意;玉米选择中高秆品种,将会导致大豆的光合作用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应选择中矮秆品种,②不符合题意,④符合题意。因此D正确,排除ABC。故选D。
    24.浙江省经济发达,城市、人口密集,对蔬果、禽蛋等需求量大,不利于扩大示范面积,A错误;玉米、大豆主要种植在我国秦岭—淮河—线以北地区,这些地区种植面积已经较大,因此国家应鼓励黄淮海和东北、西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力度,而非扩大示范区面积,B、D错误;贵州省土壤贫瘠,地表水缺乏,采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有利于改善土壤条件、提升土壤肥力,同时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C正确。故选C。
    【点睛】
    农业种植方式:单作法、混作法、间作法、套种法、带种法、复种法等。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克拉玛依市位于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加依尔山南麓,是新中国成立后勘探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生态环境脆弱。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克拉玛依市就开始了谋求城市转型之路的探索。1997年5月,额尔齐斯河至克拉玛依引水工程在克拉玛依市开工,至今已基本形成一条河、一片湿地、四片森林、六个湖泊的生态环境体系。在交通上,全市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公路、铁路、航空网。克拉玛依市加快构建上中下游产业有效衔接,加快数字经济、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等产业发展。下图示意克拉玛依市部分区域。
    
    (1)简述克拉玛依市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
    (2)根据克拉玛依市发展历程,分析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说明克拉玛依市实施转型的优势条件。
    【答案】(1)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区,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春秋季多大风天气,冬夏温差大,年降水较少;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半年多风沙天气;大部分为戈壁滩.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大风.寒潮.冰雹等灾害天气频发等。
    (2)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形成单--化、重型化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等。
    (3)工业基础雄厚;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靠近中亚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生态修复建设成果显著: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政府支持力度大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克拉玛依城市转型为背景材料,考查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转型的途径。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根据材料“克拉玛依市位于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加依尔山南麓”可知,克拉玛依市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区,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准噶尔盆地西部有缺口,受山地狭管效应的影响,加上大陆性气候,春秋季多大风天气,冬夏温差大,年降水较少;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冬季受亚洲高压影响,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半年多风沙天气;由于大陆性气候,降水少,风力强劲,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为主,地貌类型大部分为戈壁滩。降水少,植被稀疏,以草原荒漠为主,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大风,寒潮,冰雹等灾害天气频发等。
    (2)由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勘探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克拉玛依市就开始了谋求城市转型之路的探索”可知,克拉玛依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经济以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为主,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形成单一化、重型化的产业结构;由材料“在交通上,全市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公路、铁路、航空网。”可知,在转型后,全市基本形成较完善的交通网络,说明在转型前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长期依赖资源开发形成的石化工作,环境污染加剧;由材料“1997年5月,额尔齐斯河至克拉马依引水工程在克拉玛依市开工,至今已基本形成一条河、一片湿地、四片森林、六个湖泊的生态环境体系”可知,谋求转型过程中修建了引水工程,说明转型前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等现象。
    (3)由材料“是新中国成立后勘探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可知,工业发展较早,工业基础雄厚;克拉玛依位于西北内陆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靠近中亚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国际贸易活跃;由材料“1997年5月,额尔齐斯河至克拉马依引水工程在克拉玛依市开工,至今已基本形成一条河、一片湿地、四片森林、六个湖泊的生态环境体系”可知,生态修复建设成果显著;由材料“在交通上,全市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公路、铁路、航空网。”可知,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由材料“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克拉玛依市就开始了谋求城市转型之路的探索”可知,政府支持力度大等。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德累斯顿是德国东部第一大城市,曾是以采矿、炼钢为主的重工业区。20世纪90年代,德累斯顿市制定了发展半导体工业的经济促进计划,并大规模重建了基础设施,吸引了英飞凌、AMD等高科技公司在此投资。德累斯顿非常重视推动产业界、学术界、政府等组织机构的共同协作以及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德累斯顿及其周边的萨克森地区拥有德国大城市中比例最高的研究人员,已经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被誉为“萨克森硅谷”。下图示意德累斯顿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
    
    (1)分析德累斯顿地区由传统重工业中心成功转型为“萨克森硅谷”的原因。
    (2)据图描述德累斯顿区域的微电子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
    (3)阐述德累斯顿地区的产业转型对我国传统工业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答案】(1)工业基础雄厚,曾是德国重要的重工业中心;技术水平较高,研究人员的比例较高;政府政策支持,制定了经济促进计划;产业协作条件较好,研究机构、企业与大学密切协作,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地带。
    (2)2000年以前,研究机构、企业、大学集聚,但相互之前的联系与合作较少;2000年至2012年,“萨克森硅谷”集群组织成立,机构间联系与合作加强,形成紧密协作的整体;2012年至今,“欧洲硅谷”联盟成立,建立了跨区域的集群间协作关系。
    (3)发挥本地区的传统优势,重点发展优势产业;推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创新导向的产业集群;加强与相邻周边地区的协同合作;积极开展相关产业集群的国际合作。
    【解析】
    【分析】本题以德累斯顿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为图文材料,考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区位条件、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产业转型措施的借鉴等相关内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1)德累斯顿地区由传统重工业中心成功转型为“萨克森硅谷”的原因,结合材料,“德累斯顿...曾是以采矿、炼钢为主的重工业区”,可知德累斯顿曾是德国重要的重工业区,工业基础雄厚;“德累斯顿市制定了发展半导体工业的经济促进计划,并大规模重建了基础设施”,可知德国制定了经济促进计划,完善基础设施,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德累斯顿非常重视推动产业界、学术界、政府等组织机构的共同协作以及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可知德累斯顿产业协作条件较好,研究机构、企业与大学密切协作,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地带,“德累斯顿...拥有德国大城市中比例最高的研究人员”,可知研究人员的比例较高,劳动力技术水平较高。
    (2)由德累斯顿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图可知,德累斯顿区域的微电子产业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0年以前,图中显示研究机构、企业、大学虽然集聚在一起,但相互之前的联系与合作较少;第二个阶段是2000年至2012年,“萨克森硅谷”集群组织成立,研究机构、企业、大学相互间的联系与合作加强,形成紧密联系协作的整体;第三个阶段是2012年至今,“欧洲硅谷”联盟成立,建立了跨区域的集群间协作关系。
    (3)德累斯顿由传统重工业中心成功转型为“萨克森硅谷”,对我国传统工业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经验措施,我国传统工业区可以发挥本地区的传统优势,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德累斯顿市制定了发展半导体工业的经济促进计划,并大规模重建了基础设施,吸引了...高科技公司在此投资”,我国传统工业区可以借鉴,推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德累斯顿非常重视推动产业界、学术界、政府等组织机构的共同协作以及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我国传统工业区可以借鉴,加强与相邻周边地区的协同合作;积极开展相关产业集群的国际合作;发展创新导向的产业集群.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6年,巴西在离海岸250km左右的海域、海平面6000m以下发现巨型油田带(图)。储油层之上覆盖巨厚的盐岩层,盐岩层易蠕动、易漏失。巴西多采取国际合作的模式开发盐下油田(盐岩层以下油田),且规定开发过程中必须采购一定份额本国海洋装备制造业产品,包括浮式采油平台、船只以及输油管线等。目前,巴西因大规模开采盐下油田,由石油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近年,我国某公司以产品分成的方式中标巴西盐下石油开采权。
    
    (1)分析巴西盐下油田开发成本高的主要原因。
    (2)说明合作开发巴西盐下油田过程中必须采购巴西本国海洋装备制造业产品的主要原因。
    (3)说明我国某公司中标巴西盐下石油开采权对我国石油产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答案】(1)①埋藏深,深水低温高压,开发技术要求高(或开发难度大);
    ②盐岩层蠕动性强,易造成油气泄漏事故,施工难度大,安全成本高;
    ③离海岸较远,后勤补给保障困难;
    ④海洋装备价格高,投入大;
    (2)①巴西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制造业基础或传统工业基础)
    ②较大的开发市场有利于扩大该国石油装备工业的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获取资金与利润)
    ③有利于促进(带动)该国海洋装备制造相关种类产业的发展,如邮轮船舶制造、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管道生产等产业部门的发展,完善产业结构;
    ④高难度的开发要求有利于该国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形成技术优势;
    (3)①提升我国深海油气勘探开发能力(技术水平);
    ②增加我国石油进口的渠道,进一步保障石油供应;
    ③积累国际石油开采经验,延长升级海洋油气产业链。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巴西石油为试题背景,涉及了石油资源开采条件评价、矿产资源开发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根据材料“2006年,巴西在离海岸250km左右的海域、海平面6000m以下发现巨型油田带”可知,巴西油田距海岸远,物资运输难度大,后勤补给保障困难。巨型油田带在较深海域,石油埋藏深,海洋深处水温低压力高,开采难度大。根据材料“储油层之上覆盖巨厚的盐岩层,盐岩层易蠕动、易漏失”可知,盐岩层蠕动性强,石油埋藏环境不稳定,开采过程中易造成油气泄漏事故,对开采的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安全成本高。根据材料“规定开发过程中必须采购一定份额本国海洋装备制造业产品,包括浮式采油平台、船只以及输油管线等”可知,需要采购海洋装备,采购价格高,投资大,石油开采成本高。
    (2)根据材料“巴西多采取国际合作的模式开发盐下油田(盐岩层以下油田),且规定开发过程中必须采购一定份额本国海洋装备制造业产品,包括浮式采油平台、船只以及输油管线等”可知,巴西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可以生产海洋装备产品。与巴西进行国际合作必须购买巴西设备,为巴西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创造了较大的开发市场,有利于扩大该国石油装备工业的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利润。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还可以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邮轮船舶制造、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管道生产等产业部门的发展,有利于巴西形成海上石油开采的完整产业链,完善其产业结构。结合上题分析,巴西石油开采难度大,高难度的开发要求会倒逼该国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形成技术优势,获得海洋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3)根据上题分析,巴西盐下石油开采难度大,我国通过合作,参与高难度开采,可以提升我国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的能力,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结合所学,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大,石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较高。根据材料“我国某公司以产品分成的方式中标巴西盐下石油开采权”可知,和巴西合作开发盐下石油,保证我国的石油供应,可以增加我国石油进口的渠道。我国和巴西合作开发,可以积累国际石油开采经验,学习石油开发经验,延长油气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海洋油气产业升级,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等。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核电站涉及设计、基建、设备、安装、运维、燃料供应与后处理等多环节,是当今最复杂、行业技术壁垒很高的产业系统之一。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前苏联、德国等核电产业快速发展。1979年和1986年,美、苏的核电站相继发生事故。2020年德国核电占总电力比例为12.6%,按照德国政府计划,到2022年,将逐步关闭在运的全部19座核电。左图为2020年核电产业竞争力评价综合排名前10国家,右图为欧洲部分地区示意图。
    
    (1)依据综合评价排名,简述世界核电产业地区分布现状。
    (2)推测上世纪60年代德国选择发展核电产业的缘由。
    (3)说明德国政府计划到2022年关闭全部核电机组的理由。
    (4)就维护核电“全产业链安全”和提高我国核电产业国际综合竞争力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1)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西欧),其次为东亚。
    (2)核电低碳、清洁、高效;二战后德国经济恢复并迅猛发展,对(清洁)能源的需求;装备制造技术先进。
    (3)核能生产存在安全隐患;德国核电的比重较低;地处中纬度,风能等清洁能源有开发潜力;距离俄罗斯等气源地近,可加大天然气的进口。
    (4)加强国内铀矿勘探和开发;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采取进口、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保障铀矿供应;强化核电设备关键技术研发;提升中国在全球核电设备、技术贸易中的地位。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核电站的建设和核电产业竞争力综合排名为材料,涉及地理图表描述、工业区位条件、工业发展方向、中国能源安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核电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排名前10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法国,中国,德国,瑞典,荷兰,日本,韩国。按地区划分,美国、加拿大位于北美洲,俄罗斯、法国、德国、瑞典、荷兰位于欧洲,两地区排名较为靠前;中国、日本、韩国位于东亚地区,排名较为靠后。故核电产业地区分布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其次为东亚。
    (2)核电从发电机理上来讲,属于非化石能源,具备碳排放量少,清洁性高,安全稳定,利用小时数高等特点。二战之后德国经济开始逐步复苏,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的需求较高。核电是当今最复杂、技术壁垒很高的发电技术,德国科技水平较高,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技术先进,具备发展核电的产业基础。
    (3)从材料中可得知美苏两国核电站曾发生重大事故,核电项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从材料可知,2020年德国核电占总电力的比例为12.6%,核电占总发电量的比重相对较小,关闭核电站对德国总电力的需求供应影响相对较小。德国地处中纬度地区,受盛行西风带影响显著,全年多大风;南部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光照资源优势较大,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可逐步代替核能。从能源的跨区调配角度,德国东部距离俄罗斯较近,可充分利用俄罗斯的天然气资源来缓解本国能源不足的局面。
    (4)从图表中可以看到中国在铀矿原料国际采购力、核反应堆原燃料出口、核电设备部件出口等方面在世界核电竞争力方面发展较为落后。故从产业链的原料角度,要继续加强铀矿的勘探与开发,保证铀矿对核能的稳定供给。其次,铀矿原料国际采购方面发展较为落后,应继续拓展一带一路,加强国际合作,拓展铀矿原料国际采购,以进一步保障铀矿的供应。同时在核电设备制造方面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保障关键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提高核电设备部件出口能力,提升中国在核电设备制造、核电技术方面综合竞争力,提升核电方面国际地位,进一步保证中国核电产业可持续发展。
    2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20世纪70年代,海南逐步成为全国南繁育种基地,每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科技人员到海南从事南繁育种工作。新中国培育的约1万个农作物新品种中,约7000个经过南繁培育。目前,我国已有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下图为我国三大国家级育种基地分布图。
    
    材料二:种质资源也叫品种资源或遗传资源,是指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近年来,我国种质资源不断萎缩,是种子净进口国。在海南自贸港政策大背景下,我国已在海南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
    (1)与甘肃、四川相比,简析海南育种制种的优势及原因。
    (2)简述海南建成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3)简析海南建立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
    【答案】(1)特点:海南育种制种周期更短,可育种时间长,育种的种类更多。原因:海南地处热带,光热充足,降水丰沛,全年无霜冻,作物生长期更长;育种制种历史更久、知名度高,技术更先进。
    (2)海岛交通便利,便于种质资源引进和输出;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自贸港的政策支持。
    (3)丰富种质资源,保障我国种质品种数量、质量安全;搜集全球优质种质资源,改良品种;依托优质种质资源,提高粮食单产,保障粮食安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三大国家级育种基地为材料,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以及粮食安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南纬度低,地处热带,热量充足,降水丰沛,作物生长快,育制种周期更短,与甘肃、四川相比,海南可育种时间长,育种的种类更多。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海南逐步成为全国南繁育种基地,说明海南育制种历史长、知名度高,经验丰富,技术更先进。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南地处我国南部沿海,海运交通便利,便于种质资源引进和输出;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海南逐步成为全国南繁育种基地,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同时,海南为自贸区,有政策支持。
    (3)根据材料,新中国培育的约1万个农作物新品种,约7000个经过南繁培育。因此,海南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建立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弓|进中转基地,可丰富我国的种质资源,保障我国种质品种数量、质量安全;有利于向全球引进优质的种质资源,选取、改良优质高产品种,可提高我国的粮食单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0.东北黑土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被誉为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近年来黑土侵蚀退化严重,有机质明显下降。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时曾指出,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融雪侵蚀是该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融雪期表层解冻土壤是融雪侵蚀发生的物质条件,冻融如果反复出现,融雪侵蚀会增强。春季融雪期一般为3~4月份,升温较快,白天最高温度在3~11℃,夜间温度在一6~0℃,昼夜温差较大。
    (1)从气温角度,分析东北地区坡耕地春季融雪侵蚀严重的原因。
    土地流转是农户将闲置或分散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进行统一经营管理的土地资源配置新模式。近年来,东北地区积极推进乡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2)说明土地流转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积极作用。
    专家指出,采取留茬耕作、垄沟秸秆覆盖和横坡基作的农耕方式(下图),可有效减轻土地的退化。
    
    (3)留茬耕作、垄沟秸秆覆盖和横坡垄作三种耕作方式任选其一,阐述其对减轻坡耕地退化的作用。
    【答案】(1)春季气温回升快,融雪速度快且融雪量大,侵蚀力强;昼夜温差大,冻融交替出现,使表层土壤可蚀性增强。
    (2)我国人口基数大,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土地流转使得闲置或分散土地得以再次种植,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稳定粮食的产量;土地流转,使土地统一经营管理,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数量进一步的减少,土地流转可提高农业的集约化、高效化水平,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保障粮食安全。
    (3)留茬耕作: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地表径流流速,固定和拦蓄泥土,防止黑土流失;耕地留茬,增加土壤有机质。垄沟秸秆覆盖:减弱蒸发,增加土壤湿度;增加下渗量,减小、减缓地表径流;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横坡垄作:拦蓄径流,增加下渗量,减小、减缓地表径流,减弱对黑土的冲刷;减少养分流失。
    【解析】
    【分析】该题以东北黑土退化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水土流失的原因、粮食安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结合材料,春季融雪期一般为3~4月份,升温较快,白天最高温度在3~11℃,夜间温度在一6~0℃,昼夜温差较大。因此,东北地区春季回温较快,积雪融化量较大且速度较快,地表径流量较大,侵蚀能力较强,土壤侵蚀强度大;昼夜温差大,地下冻土层冻融交替出现,导致土质疏松,易被侵蚀。
    (2)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对于粮食的需求始终较高,而土地流转将使得闲置或者是分散的土地再次得以利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可以稳定粮食的产量,进而保证国家粮食的安全;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土地流转使得土地统-经营管理, 这样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与规模化程度提高,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解决粮食生产问题,就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农村劳动力数量进一步的减少,土地流转可提高农业的集约化和高效化水平,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3)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留茬耕作也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地表径流流速;发挥固定和拦蓄泥土的作用,防止黑土肥力流失;留茬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垄沟秸秆覆盖可以拦截一部分的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减缓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力度;秸秆还田,通过腐殖过后,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物质,增加土壤的肥力;秸秆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墒情。横坡垄作可以降低坡度,阻挡水流,可以减轻水流速度,减轻冲刷,且拦截黑土中的有机物质,减少土壤养分流失。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是一项高扬程、大流量、多梯级电力提水灌溉工程,灌区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祁连山东段北侧,该工程将流经的黄河水通过电力提灌的方式输送至景泰川灌区(包括景泰、古浪、民勤和阿拉善左旗四个灌区),最终使河水汇入民勤县的红崖山水库。工程建设过程中该地对灌区进行了批量移民,移民主要来自长期生活在祁连山东段的古浪、天祝、景泰3县山区的农牧民。
    材料二:下图为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所在区域及周边地形简图。
    
    (1)请从气候、生态环境、水利等方面简述实施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
    (2)简述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修建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该工程移民主要来自古浪、天祝和景泰三地,请从地理角度分析这些地区人口较多的原因。
    【答案】(1)必要性方面,气候:大陆性气候显著,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灌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较脆弱,实施水资源调配工程能够增强灌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有利条件方面,水资源:靠近黄河上游地区,高山冰雪融水量较大,水资源较充足。水能:黄河上游地区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
    (2)提灌工程沿线海拔上升幅度大,灌渠修建难度太;需要进行移民的区域较广,移民安置工程量大;靠近沙漠地区,气候干旱,交通不便,工程建设难度大,补给面临困难。
    (3)自然方面:三地纬度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祁连山山麓冲积扇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高山冰雪融水,为生产生活提供充足水源。人文方面:农牧业相对发达,农业基础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人多。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为材料,涉及流域综合治理、人口分布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必要性条件:景泰川电力提灌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较脆弱,实施提灌工程能够保障灌区生态稳定;该地区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提灌工程可以提供大量的水资源。有利条件:该地区位于黄河上游地区,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量大,水资源较丰富,且河流落差较大,适合开发水能资源,因此电力供应能够得以保障。
    (2)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沿线地势起伏较大,输出地与输入地无法实现自流引水,修建难度大,工程的造价较高;同时,该工程处于我国西部地区,受交通、气候条件的限制,提灌工程修建过程中补给不便;调水线路沿线地区人口分布较多,需要移民的数量较大,移民安置工程量大等。
    (3)自然条件: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古浪、天祝和景泰三地纬度位置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好;位于祁连山山麓地带,高山冰雪融水量较大,区域水资源充足;地形是山麓冲击平原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土壤肥沃、土质肥沃,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农牧业相对发达,农业基础较好;开发历史悠久,位于古代交通要道,对外贸易发达,人员往来较多等。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里卜水坝位于也门西部内陆的达纳干河上,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中期,距马里卜城很近。马里卜水坝利用自然地势把洪水蓄在山谷中,形成天然大水库。坝身用当地的巨石叠砌而成,坝断面呈三角形,上、下游边坡均为1:1(即铅垂距与水平距的比值为1:1),上游面用厚约0.40米的三合泥浆(由石灰、黏土和细砂组成)将砌石覆盖。据历史学家考证,马里卜水坝是该地区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坚固、存在时间最长的水坝,最后废毁于公元570(或575)年。下图为马里卜水坝地区地形图。
    
    (1)说明马里卜水坝所在地区建坝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说出马里卜水坝上游坝面用三合泥浆覆盖砌石的主要目的。
    (3)推测马里卜水坝最后废毁的可能原因。
    (4)有人建议在马里卜水坝原址上重建大坝恢复其调蓄洪枯和灌溉供水功效。请从下列两方面选择其一作答,分析重建马里卜水坝恢复其功效的重要作用。
    方面①:减轻达纳干河下游旱涝威胁。
    方面②:保障达纳干河下游供水安全。
    【答案】(1)上游集水面积广,水量大;地处峡谷出口处,工程量小;地处山区,建坝石料和石灰泥浆充足等。
    (2)防止坝面渗水;防止波浪侵蚀;保障坝体安全等。
    (3)超强降水,水量过大冲毁大坝;长期干旱,干涸缺水,大坝被废弃;地震频发,坝体损毁倒塌等。
    (4)方面①:达纳干河下游地势较低,洪水风险较大;当地降水年变率较大,旱涝灾害频繁;重建大坝,可以恢复其调蓄洪枯的功效,减轻旱涝威胁等。方面②:达纳干河下游河岸地带地势平坦,农业灌溉面积广;下游地带居民点多,居民用水量较大;距离下游河岸较远地带以牧区为主,牲畜饮水量大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马里 卜水坝相关材料为情景,涉及大坝建设的自然条件及其影响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
    (1)从图中看,马里卜水坝有多条支流汇入,上游集水面积广,水量大;结合图例可看出,马里卜大坝旧址地处峡谷出口最窄处,工程量小;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看出,水坝地处山区,建坝石料和石灰泥浆充足。
    (2)从图中看,水坝上游坝面是朝向水库的一面,用三合泥浆覆盖砌石可防止水库里的水从坝面渗出,防止水库里波浪的侵蚀,以保障坝体安全。
    (3)由材料可知,马里卜水坝位于也门西部,是阿拉伯半岛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废毁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暴雨, 一是地震。超强降水,水量过大冲毁大坝;受地震影响,坝体损毁倒塌;水坝的主要功能是灌溉,也可能长期干旱,干涸缺水,大坝被废弃。
    (4)方面①:从图中看,达纳干河上游支流多,水量大,结合图中等高线可知,下游地势较低,洪水风险较大;且当地降水年变率较大,旱涝灾害频繁,重建大坝可以恢复其调蓄洪枯的功效,减轻旱涝威胁等。方面②:从图中看,达纳干河下游河岸地带等高线稀疏,可知地势平坦,农业灌溉面积广;结合图例可看出,下游地带居民点多,居民用水量较大,水坝兼有蓄洪和灌溉的效用,它不但有效地控制了洪水的泛滥,而且使广大地区成为沃野,保障人们生产生活用水,对该地区的农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关试卷

    专题16 资源安全与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五年(2018-2022)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含解析):

    这是一份专题16 资源安全与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五年(2018-2022)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中所示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6 资源安全与区域资源开发利用——【新高考专用】2020-2022三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16 资源安全与区域资源开发利用——【新高考专用】2020-2022三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16资源安全与区域资源开发利用新高考专用2020-2022三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docx、专题16资源安全与区域资源开发利用新高考专用2020-2022三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6 资源安全与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全国通用】2020-2022三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16 资源安全与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全国通用】2020-2022三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16资源安全与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全国通用2020-2022三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docx、专题16资源安全与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全国通用2020-2022三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