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4章 第1节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4章 第2节洋流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四章 单元测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5章 第1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5章 第2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达标测试
展开第四章 第三节
【A基础练·等级考测试】
时间:20分钟 总分:44分
[知识点1: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知识点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知识点1]1.在海—气相互作用中,大气向海洋输送巨大能量的形式是( )
A.辐射 B.风
C.降温 D.升温
【答案】B [解析]在海—气相互作用中,大气主要以风的形式向海洋输送巨大的能量。
[知识点1]2.关于海洋热量收支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热量净收入从低纬海区到高纬海区逐渐减少 ②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 ③赤道地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 ④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受太阳辐射影响,海水热量净收入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但赤道地区因降水多,热量收入少于副热带海区。海洋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耗热。
[知识点1]下图为某科学考察队乘船考察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若船只出发时,A处是1月,经过6个月后到达C处,此时C处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海水向大气补充热量
B.大气向海洋补充热量
C.大气和海洋未发生任何联系
D.此时C处为春季,海洋无法向大气补充热量
4.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海—气相互作用更活跃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①②处相等 D.无法判断
【答案】3.A 4.B [解析]第3题,据题意可知,A处是1月,经6个月后为7月,是北半球夏季,图中C处海洋温度高,海水向大气补充热量,A项正确。第4题,②处为赤道海域,海水获得的热量较多, 海水温度更高;①处为南半球副热带海区,海水温度①处较低。热交换②处更活跃。
[知识点2]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表明,2018年9月进入厄尔尼诺状态,2019年1月达到厄尔尼诺标准,本次厄尔尼诺现象持续15个月。厄尔尼诺导致冬季气温较往年偏高,出现暖冬现象。据此完成第5~6题。
5.关于厄尔尼诺对我国暖冬形成的解释,说法合理的是( )
A.太平洋东部暖湿气流加强
B.秘鲁寒流减弱,我国冬季偏暖
C.海陆间温差减小,冬季风势力减弱
D.太平洋中部暖湿气流加强
6.据统计,西太平洋每年台风及热带风暴形成的平均次数为24.3次。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延续,则下列关于2019年台风及热带风暴次数的数据最可能接近实际的是( )
A.27 B.26
C.25 D.22
【答案】5.C 6.D [解析]第5题,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形势减弱,海陆间温差减小,冬季风势力减弱,我国出现暖冬现象。第6题,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台风出现的次数减少,故2019年的台风次数最可能低于平均值,D项正确。
[知识点2]2017年10月开始的拉尼娜事件(海温持续异常偏低的现象)于2018年4月结束,拉尼娜现象又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据此完成第7~8题。
7.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地区大气环流的是( )
A B
C D
8.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 )
A.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减弱
B.美洲西海岸干旱加剧
C.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减少
D.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
【答案】7.A 8.B [解析]第7题,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当拉尼娜现象产生时靠近赤道的南美洲地区气流下沉,海水上泛;而亚洲东部受暖流影响,气流上升。第8题,拉尼娜现象导致赤道太平洋地区东部更冷,西部更热,环流加强,A项错误;美洲西海岸即东太平洋更冷,气流下沉更强,干旱加剧,B项正确;西太平洋更暖,上升气流加强,降水增加,C项错误;东南信风加强,秘鲁沿岸上升流加强,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知识点1]9.图甲为170°W附近海洋的大洋环流(A、B、C、D)和大气环流(③④⑤⑥)示意图,图乙为①②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的曲线。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图中A、B、C、D四海域中,水循环最活跃的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据图可以看出,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4分)
(3)根据图中信息判断,A、B、C、D四海域中向大气输送热量最少的海域是________,为什么?(6分)
(4)①海域热量收入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热量支出,为何从长远看①海域年均温变化不大?(4分)
(5)与同纬度的陆地相比,②海域气温的日较差要________(填“大”或“小”)一些。(2分)
【答案】(1)A 纬度低,蒸发旺盛;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降水量大
(2)大洋环流 大气环流
(3)C 纬度高,有寒流经过,温度低,蒸发量小。
(4)大于 该海域不停地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向高纬地区输送热量,使得该海域水温不会持续升高。
(5)小
【B培优练·核心素养提升】
时间:20分钟 总分:47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综合思维]海洋—大气之间进行着广泛的水热交换,深刻影响着全球环境及其变化。读某海域全年日均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单位:×0.484W/m3)等值线图,完成第1~3题。
1.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主要方式是( )
①洋流热量输送 ②海—气之间对流 ③海面长波辐射 ④蒸发潜热输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图中中低纬度海域数值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运动 B.洋流分布
C.天气变化 D.太阳辐射
3.图中向大气输送热量最少的海区( )
A.雨雾天气较多 B.浮冰和冰山广布
C.渔业资源较丰富 D.盐度比周围海域高
【答案】1.D 2.B 3.C [解析]第1题,洋流热量输送主要体现的是海水的热量交换,故①错误;对流大多是由局部气流受热上升导致,常产生于局部区域,而海—气之间的输送热量则是整个海洋面与大气间,并不是局部区域的表现,故②错误;与太阳辐射的温度相比,海面的温度较低,而热量值越大,能量越大,波长越短,所以海面的辐射应为长波辐射,③正确;海洋水蒸发时会吸收热量,在遇到一定低气温时会产生潜热释放(即水汽凝结时会释放热量),这种海—气热量的交换方式在整个海域都能产生,且热量交换明显,④正确。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大洋东岸数值小于50,这表明大洋东岸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较少,根据洋流分布可判断有寒流流经,水温低,蒸发弱,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少;而大洋西岸则大于200,根据洋流分布可判断有暖流流经,水温高,蒸发强,因此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故两侧洋流分布不同造成数值差异,B项正确。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向大气输送热量最少的海区位于20°N附近的美国西部,该海域大部分区域受东北信风影响明显,东北信风在该区域是从陆地吹向海洋,该海域受离岸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泛,将深层盐分带至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渔业资源较丰富,C项正确;寒流流经热带地区,水汽易凝结成雾,但受副高影响,降水较少,故A项错误;纬度较低,没有浮冰和冰山,B项错误;受寒流影响,盐度比周围海域低,D项错误。
[综合思维]图甲的沙漠是被称为“世界干极”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但是这里生活着100多万人,而且每隔一段时间,“沙漠开花”(即沙漠中的种子发芽)往往会和厄尔尼诺现象相伴发生。图乙为西澳大利亚沙漠图,该区域人烟稀少。读图,完成第4~6题。
甲
乙
4.阿塔卡马沙漠比西澳大利亚沙漠降水更少,下列与其相关的是( )
①阿塔卡马沙漠距赤道较远,上升气流较弱 ②阿塔卡马沙漠受地形的影响更明显 ③西澳大利亚沙漠受东南信风控制的时间更短 ④西澳大利亚沙漠受寒流的影响更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厄尔尼诺现象和“沙漠开花”往往同时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导致( )
A.该地气候变暖 B.山区融水增多
C.该地降水增多 D.昼夜温差增大
6.阿塔卡玛沙漠比西澳大利亚沙漠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阿塔卡马沙漠有高山冰雪融水,绿洲农业较为发达
B.智利国土面积狭小,人口数量大
C.西澳大利亚沙漠地区资源贫乏
D.西澳大利亚沙漠肉食动物较多
【答案】4.D 5.C 6.A [解析]第4题,阿塔卡马沙漠比西澳大利亚沙漠降水更少,是因为阿塔卡马沙漠受沿岸寒流影响,上升气流较弱,①错误。阿塔卡马沙漠南北狭长,受地形的影响更明显, ②正确。西澳大利亚沙漠受地形影响小,受东南信风控制的时间较长,③错误。西澳大利亚沙漠沿岸寒流势力较弱,受寒流的影响更小,④正确。第5题,厄尔尼诺现象和“沙漠开花”往往同时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使沿海地区异常增温,上升气流增强,导致该地降水增多,植物生长水源增多,B项正确。第6题,阿塔卡马沙漠比西澳大利亚沙漠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是阿塔卡马沙漠地区受安第斯山脉的影响,有高山冰雪融水,绿洲农业较为发达, A项正确。智利国土面积小,不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原因,B项错误。西澳大利亚沙漠地区水资源贫乏,矿产资源丰富, C项错误。西澳大利亚沙漠有袋类动物多,肉食动物较少, D项错误。
[综合思维]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常增温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完成第7~9题。
7从图中可以看出( )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
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
C.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
D.厄尔尼诺年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流下沉
8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 )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
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C.南美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
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
9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 )
①使所经过区域的气温多低于年平均值 ②向所经过区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 ③扰乱了常规海流模式,使气候反常 ④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7.C 8.C 9.B [解析]第7题,正常年份大量暖海水向西流,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低,西部气温较高,A项错误;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高,B项错误;据图可以看出,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C项正确;厄尔尼诺年南美洲西部海区异常增温,气流上升,D项错误。第8题,在厄尔尼诺年,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A项错误;信风减弱,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B项错误;据图可以看出,南美西部干旱区降水增加,干旱区可能出现绿洲,C项正确;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显示了海洋热量存储的释放,加上全球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温已经上升,全球范围内冰川出现部分融化现象,冰川储存量减少,D项错误。第9题,厄尔尼诺现象使秘鲁寒流水温升高,破坏了南太平洋正常的大洋环流,进而打乱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原有规律,形成了严重的气象灾害。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综合思维]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沃克环流”是指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热力环流,图甲是在正常年份形成的“沃克环流”。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升高(如图乙所示),使得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甲
乙
(1)比较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侧洋面温度的高低,并说明原因。(6分)
(2)说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靠近太平洋洋面的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并分析其形成过程。(6分)
(3)指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大陆分别应该预防的气象灾害。(4分)
(4)简析厄尔尼诺现象对图甲中渔场产生的不利影响。(4分)
【答案】(1)东侧低,西侧高。原因:东侧受寒流的影响,西侧受暖流的影响。
(2)自西向东。形成过程: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洋面形成低压;水平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3)东岸预防洪涝,西岸预防干旱。
(4)海水水温异常升高,改变了鱼类生活环境,海面自西向东的气流减弱了秘鲁寒流,鱼类饵料减少。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同步练习题,共11页。
(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18讲 海-气相互作用 (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18讲 海-气相互作用 (含详解),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4章 课时27 海—气相互作用 (含详解):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4章 课时27 海—气相互作用 (含详解),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海浩”现象发生时,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