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PPT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20480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PPT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20480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PPT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20480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PPT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204800/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PPT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204800/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PPT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204800/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PPT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204800/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PPT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204800/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33份)
-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3讲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2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4讲中华文明的嬗变与高峰——辽宋夏金元时期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5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2 专题纵向贯通 专题1沿革——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板块一 通史横向整合——让认知更全面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第一步 通史体系•重组——学“通”历史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包括原始人群、氏族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1.政治: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商周时期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家国一体”为特征的国家治理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各诸侯国改革变法,国家由分裂走向中央集权,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形成。
2.经济: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农业经济发展;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逐渐确立,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3.文化:甲骨文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崩溃,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局面出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二步 必修选考•链接——学“透”历史
一、原始文明的产生1.社会生产与生活(1)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山顶洞人使用骨针缝制兽皮。
整合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新石器时代①原始农业: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禽;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筑屋定居,形成村落。②原始手工业:使用打磨石器;使用陶轮作为纺线工具;新石器时代晚期,采用坯车制坯。③商业:出现了交换及商业贸易。商人等筑垒设防,形成集镇。④交通:马和马车是古代人类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刳木为舟,制造原始的船。
2.社会组织与文明萌芽(1)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2)文明萌芽:父系氏族社会末期,贫富分化加剧,私有制产生,权贵阶层出现,部落联盟首领采取禅让制方式选举首领。五帝后期的“万邦”时代,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1.早期国家与国家治理(1)夏朝:中央设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实行间接统治。法律有《禹刑》。(2)商朝: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地方实行内外服制。法律有《汤刑》。
(3)西周①西周的统治: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周。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②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和冲突。③法治:《九刑》。
2.经济与社会生活(1)农业:商和西周的土地制度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农夫集体耕作。(2)手工业:主要生产部门是青铜铸造,青铜器种类繁多。遗址中发现青铜器作坊中有大量打碎的范。(3)商业:二里头遗址出土海贝、仿制贝。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中国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商人出现,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商周时期出现契约。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3.思想文化传承(1)文字: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2)科技: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成就。
认知 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历史的学术研究方法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是近年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其史学研究方法也成为高考关注的高频考点。
1.考古学的引进,发现和构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脉络(1)自1921年仰韶文化发现,开始用考古学方法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打破了“三皇五帝”的古史体系。百年考古发掘,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2)考古学用第一手史料揭示了我国上古历史发展脉络。①旧石器时代的考古成就揭示了中国境内远古人类的起源,反映出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境内已经形成若干文化区系。②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成就反映出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的“重瓣花朵”式结构,创造了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文化模式。
2.对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史学研究方法(1)“二重证据法”: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相结合,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时,要求使用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等不同材料,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2)正确认识两类史料不同作用价值:①考古材料不仅包括甲骨文和青铜铭文的载体——甲骨和青铜器,更主要的还有史前文化遗址及其出土的代表性器物。它们都是所在时代的物质遗存,甲骨文、青铜铭文更以文字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活动和思想,对于了解所在时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②反映上古历史的传世文献,大都出于后人追述和概括,史料价值不免要打折扣。③考古材料通常是零碎和散乱的,只有结合传世文献,才能对其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解读。
认知 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认知 三代时期形成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1.周公的思想文化及历史地位
2.商周文明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影响
1. (2022·全国乙卷高考)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青铜原料有一部分来源于长江流域,并且特别标注了大冶、瑞昌、铜陵三地,这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故C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对农业的影响,且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度不够好,未广泛用于农业, 故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工商食官下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 故排除B;青铜器铸造繁荣主要缘于奴隶制的发达等因素,故排除D。
2. (2022.6·浙江高考)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解析】 “从周”指孔子推崇周代的礼制,维护有序的等级秩序,“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周代的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故选A项;“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指秦朝实现大一统,地方实施郡县制,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主张,儒学地位上升,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排除C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指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
3. (2021·广东高考)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解析】 题干信息:西周时期黄河流域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流域风格的青铜器。这说明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进一步推理可知,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推动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故选 D项;A、B两项与题意不符,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4. (2021·湖南高考)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下表所示:
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人们对于天的观念逐步淡化,即从歌颂天到不理天,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即人文意识不断增强,故选C项;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天子权威呈现不断衰落的趋势,排除A项;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辩论,排除B项;人性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排除D项。
一、政治: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列国纷争: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2.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戎狄蛮夷等族逐渐融入,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整合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3.变法运动(1)各国通过变法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2)秦国的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建立县制等,顺应历史潮流,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4.选官制度: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5.法治: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6.户籍:战国时期,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二、经济:古代农耕经济模式形成1.农业的进步(1)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2)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形成。(3)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4)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繁荣。2.手工业: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
3.商业与交通: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中国在春秋时期已有运河。4.经济政策: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三、思想文化:传统文化奠基1.思想:(1)孔子: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并有所改良;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2)老子:“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3)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2.文学:《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屈原创作楚辞体《离骚》。3.教育: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4.中医:战国时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5.文化传承:中国早期的书籍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图书文献的保存,除官藏外,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
认知 春秋战国时期所孕育的统一因素1.政治上(1)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推动统一趋势出现。(2)各国的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促进了旧制度的瓦解崩溃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商鞅变法促进秦国势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了条件。
2.经济上: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提高,各地经济的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3.思想上: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4.民族关系上: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认知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诸子百家时代特征(1)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社会有序,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希望通过“仁爱”“德治”等手段,维护旧的社会秩序的愿望。(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等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希望统治者争取民心、维护统治的愿望。(3)法家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愿望。
(4)道家思想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面对社会动荡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5)墨家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社会安定,建立公平社会的愿望。(6)阴阳家的“相生相克”理论反映了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1. (2022·山东高考)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解析】 田齐既强调以法律维护君臣等级秩序,也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因此A项正确;材料尊法但没有敬天的主张,故排除B项;礼乐制度与德治内涵并不相同,材料只是强调礼乐重要性,故排除C项;外儒内法是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要依赖严刑峻法治国,材料没有外与内的区分,故排除D项。
2. (2022·湖南高考)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解析】 儒、墨、道、法等学派的出现本身是私学兴起和发展的表现,其传播更是冲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贵族政治是与“学在官府”局面相统一的,“学在官府”的局面被冲击,就等于冲击了贵族政治,故排除B项,选C项;思想的不统一很难促进政治统一,排除A项;思想不一致不一定导致矛盾出现,排除D项。
3. (2022·全国甲卷高考)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解析】 由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可知劳动人民自食其力,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自得其乐的生活无须外力的干涉和帝王的指导,这符合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4. (2021·山东高考)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解析】 题干材料大意是:儒家学派注重礼乐,认为全国各地用相同的乐则会上下达到和谐,社会秩序稳定,可见儒家认为乐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墨家学派则认为乐与君子同听,就会荒废君子的听狱和治理国事,而与贱人同听,就会荒废贱人所作的事情,可见墨家是认为乐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反映了儒墨两家的政治立场不同,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
第三步 压轴大题•突破——学“活”历史
(2022·遵义市高三三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环环相连,呈现出姿态万千的治国方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听取百家之言,采纳政治家的忠言制定出符合当时社会客观规律的治国策略,在实施的过程中统治者适当调整治国的方法以期达到理想的效果。——摘编自李丹《论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嬗变》
题型一 合理解释类试题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解题指导】 据材料“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听取百家之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拟定论题为: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取百家精髓,成治国方略。然后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可以结合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对政治统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这些思想的特点进行阐述。
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内容宏大,纵观历朝历代的治国思想,儒家注重品德修身,强调以德治国,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汉武帝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法家注重用严刑峻法来作为治国的制度保证,在古代社会统治混乱和非常时期也起到了稳定统治作用;道家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主张“无为而治”“清静无为”,对于统治初期各个王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儒、道、法三家治国思想在不同时期都被统治者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思想,对于治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都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试答】 (12分)示例1:论题: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取百家精髓,成治国方略。(2分)阐述: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内容宏大,纵观历朝历代的治国思想,儒家注重品德修身,强调以德治国,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汉武帝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法家注重用严刑峻法来作为治国的制度保证,在古代社会统治混乱和非常时期也起到了稳定统治作用;道家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主张“无为而治”“清静无为”,对于统治初期各个王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8分)
综上:儒、道、法三家治国思想在不同时期都被统治者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思想,对于治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都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
示例2:论题: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体现了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的特点。(2分)
阐述: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源远流长,儒、道、法三家都曾被统治者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思想,对于治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有效地克服了一种治国策略的缺陷,也给统治者在选择治国方法时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以汉代为例,在西汉初期,统治者采用了黄老无为、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有效地恢复了国民经济,同时也稳定了统治秩序,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在统治趋向稳定时期,汉武帝采用董仲舒“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新儒学治理国家,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大一统的局面。(8分)
总之,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博大精深,用不同的方法治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是统治者们治国安邦的明智选择。(2分)(参考示例仅为参考,只要紧扣题意拟定论题进行阐述均可)
合理解释是指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所谓理性分析就是应用史实进行论证,所谓客观评判就是在史料论证基础上分析其影响、意义或作用。在高考历史新题型中合理解释是一种命题方式。
1.设问类型(1)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的理解。(2)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的认识。(3)对……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合理解释一般以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来考查。那么,对于这样的题型如何解答呢?
2.解题步骤首先,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论述。如果材料中有“人物认识”,那就要概括人物观点,并阐述其观点。概括观点就是抓主干,阐述观点要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其次,进行史料论证。史料论证要注意从举措和影响(评价、作用、影响、意义)进行阐述,注意使用历史学科的专业术语,进行客观、深入地评价。
3.解题模板是什么(内容/特点)+为什么+影响/怎么做(怎么做一般较少,多考影响),此步骤缺一不可,必须写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自商鞅变法运动开始之后,由于其行动与理论的独特性,引起了学者与政治家的强烈关注。其后随着社会实践与文明程度的发展,学界更是把它作为法家治世的一种典型符号象征,进行了深入而又持续的研究。
从变法开始直至今日,对于商鞅变法性质的评判,从价值维度上可粗略地划分为四类不同的认知:第一类,传统法家学派“富强王治”的评判,积极肯定商鞅变法理论与实践,《商君书》《韩非子》等基本可以划归为这一类;第二类,传统儒家、道家、杂家等“背道刻暴派”的评判,即以道德为依据对商鞅变法持强烈批判态度,如荀子称商鞅为“盗兵”,孟子批评商鞅“强战”,等等;第三类,近代史学“富国强邦的军国法术派”的评判,如钱穆《国史大纲》、张荫麟《中国史纲》等;第四类,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阶级服务派”的评判,主张商鞅变法顺应了经济变革的要求,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服务,其中以郭沫若先生为代表。——摘编自王云鹤《商鞅变法若干问题研究》
根据材料,任选一类关于商鞅变法性质的评判,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答案】 示例一:第一类,传统法家学派“富强王治”的评判。阐释:法家学派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主张社会变革、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实行法治。商鞅直面社会现实,强力推行改革,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等措施,打破了旧的奴隶体制,确立了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实现了富国强兵,顺应了时代潮流。商鞅变法成功践行了法家学派主张,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赢得了传统法家学派的肯定。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2编 现代中国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8讲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现代中国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二编中国近现代史,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答题模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2编 现代中国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7讲中华文明的觉醒与探索——民国后期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二编中国近现代史,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2人民解放战争,②再合作→再对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2编 现代中国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6讲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民初(1840—1919)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二编中国近现代史,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
相关课件 更多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5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课件PPT](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20480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202)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5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课件PPT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4讲中华文明的嬗变与高峰——辽宋夏金元时期课件PPT](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20480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202)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4讲中华文明的嬗变与高峰——辽宋夏金元时期课件PPT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2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课件PPT](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20479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202)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2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课件PPT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3讲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课件PPT](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20479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202)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3讲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