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小升初专题】2023年小升初语文高频考点100题 (全国通用)
2023年小升初语文高频考点100题 专题06 语句衔接与排序
展开这是一份2023年小升初语文高频考点100题 专题06 语句衔接与排序,文件包含2023年小升初语文高频考点100题专题06语句衔接与排序原卷docx、2023年小升初语文高频考点100题专题06语句衔接与排序解析卷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6:语句衔接与排序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详解】
结合“踏访古村落”可以想到"坐在老房子前发呆,阳光温柔抚摸”,“梦游东南”可以想到”感受杏花春雨,听苏子吟唱、渔歌互答”,“游走大漠”可以想到“入目的便是黄沙白草、长河落日”,“探访名山”可以想到“聆听佛语梵音、晨钟暮鼓”。
综上所述,答案选B。
2.C
【详解】
第四句是对整个文段的概括,所以为首句;第二句抓住关键词句“滑过”,再结合第四句中的“流淌的河川”,可确定第二句紧承第四句;由第三句中的“反之”可确定顺序为①③。
综上所述,这段话正确的排序是:④②①③;答案选C。
3.B
【详解】
此题解答可从语境中““小我”向“大我”的转变,”中获得思路,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顺序,①讲得是“大”我;②讲得是“小”我,自已;③讲得是“别人”,从“小我”到“别人”再到“大我”,因此顺序为②③①。
4.B
【详解】
结合语段,可知,本语段是写一只蜜蜂面对玻璃窗外的光明、执著地一次又一次撞向玻璃窗的故事。
根据故事的发展顺序来排序,先是我发现了蜜蜂在撞玻璃,故“我在写稿的时候,耳朵近旁觉得有‘嗡嗡’之声,间以‘嘚嘚’之声。原来有一只蜜蜂,向我案旁的玻璃窗上求出路﹐正在那里乱撞乱叫。”排在第一;接下来,我就一直观察它怎么一次又一次地撞向玻璃的,故“我一边点香烟,一边旁观它的乱撞乱叫。它每一次钻,先飞到离玻璃一二寸的地方,然后直冲过去,把它的小头在玻璃上‘嗯嗨’地撞两下﹐然后沿着玻璃‘嗡嗡’地向四处飞鸣。”放在第二;“它乱舞了一回之后,大概悟到了此路不通,于是再飞开来,飞到离玻璃一二寸的地方,重整旗鼓,向玻璃的另一处直撞过去。”排在第三;故最后一句是“因此‘嗡嗡’‘嘚嘚’,一直持续到现在,我点着了香烟之后便打算给蜜蜂谋出路了。”故答案为:③②①④。选:B。
5.A
【详解】
按照方位和句子间逻辑关系排列。先总写“西湖风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然后写“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接着“走着走着”发现“从树梢一直绿到地下。”,紧接着“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发现“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如幅青绿山水画。”
6.B
【详解】
通读几个句子可知主要讲科技带给人们的便捷。⑤句提出观点“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高效的实用工具”,为第一句,②句是对方便高效的实用工具的具体说明,为第二句;③句“也”紧承其后,⑥句是对学习方面的具体说明,为第三句;①句“除此之外……”紧承其后,为第四句,④句具体举例说明科技给人们的社交带来的方便,最后一句。故句子排序为:⑤②③⑥①④,选B。
7.B
【详解】
①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②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诗描述的是重阳节。
③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本诗描述的是清明节。
④明代边贡的《午日观竞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观竞渡》是明代边贡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从端午节期间戏水,赛龙舟的风俗开始写起,触景生情,表明了对屈原的思念,对异乡的端午风俗的赞同,在闲暇的日子里总会有一丝丝闲愁。
中国的传统节日按时间顺序,分别是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腊八节(农历历十二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另外,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们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8.B
【详解】
整体阅读语段,把握大意,再看局部,这个句子是按照事物形成的先后顺序来排列的,黄河的冲刷下,先有了土地,再有了人民,然后形成了文化。所以选B。
9.A
【详解】
通读语段可知,是逻辑顺序。“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点明对象,接着介绍“它们虽然看上去好像是冷的”,其后转折“但实际上每颗恒星都是一个大火球”,紧接上文汹涌的热浪不断地从这些大火球吐出来,射向广漠的宇宙空间。按此排序即可。
10.C
【详解】
根据语段主要内容排序:语段先发出疑问,什么是人格,再介绍人格的定义,人格低劣的人的一生是肮脏的,最后说一个人有优秀的人格就拥有亮丽人生,先抑后扬。
11.B
【详解】
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山水是自然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后面接着是“那屹立万年的大山,多像静穆庄重的仁者”,紧接着是“而那欢快流动的江河,多像才华横溢的智者”,然后描写“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最后是“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刷自己的才智和机敏”。
12.B
【点睛】
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②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出自《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在中国关于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中国民间传说阴历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七夕日多雨正是他们哭泣的泪水。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中的一天,太阳到达黄经15°时,就为清明。
④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按照时间顺序,寒食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
因此答案为:①③②④。
13.C
【详解】
首先引出对象:蜗牛;接着转折词“然而”,介绍蜗牛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动物之一;再接着介绍蜗牛遍布世界各地,紧接着介绍了“种群的繁盛,和适应了有关”;最后总结:在适应环境方面,蜗牛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者。
14.D
【详解】
先介绍有一棵香樟树,再从下往上介绍树的特点,先说树干再说枝叶。再叙述树下有一家小商铺,最后再说小商铺里面的女店主。故选择D选项。
15.D
【详解】
通读句子可知,句子主要内容有“湖面”“小金山”“二十四桥景区”,②句“小金山”是“俯瞰”着“湖水”,由此可知,句子是先写“山”再到“水”,②句是总领句;
①句的“湖面”承接②句的“湖水”,从湖水到湖面,故②句接①句;
③句“二十四桥景区”在“远处召唤”是远景描写,由远及近,故正确顺序为:②①③,答案选D。
16.A
【详解】
认真阅读句子分析可知,“他靠纱窗望去”这句话应该放在首位;“漫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句话应该放在第二位,写出了望间的景物;“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这句话放在第三位,紧接上句中的夜空中的景物描写;“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那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这句话放在第四位,干橘子承接上句中“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几星萤火虫游来游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荧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这句话放在最后。
17.C
【详解】
句式衔接要注意:语意语境是否相连;事理是否相承;结构或句式是否相应;主语是否相同。考试时要静下心来,仔细分析每一句话的内容,就一定会得出答案的。
A.这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
B.句子中的“其中”及“有的是 …直指伟大民族的精神源头”已经导入了“家训”的具体内容;
C.句子中“有了这样的认知”应为对题目提供的句子内容的评价;因此,这句话应置于C句后面。
D.句子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故选C项。
18.B
【详解】
本题是写的是“我”看星星时的感想。
首先说明“我”在哪里看星星:在我们房屋外面,有一片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看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星星,我常常出神地凝望着它们。
然后说明星星的特点:它们像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这些眼睛每一次颤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所以正确的排列为:③①④②。
19.A
【详解】
通过阅读这几个句子可知,主要论述了怎样读书。③“所谓读书,不只是读教科书”点明主题,引出下面的内容,可确定为首句;②承接③提到“读教科书”,为第二句;④存在转折关系对前面话题的转折,为第三句;①与⑤对所叙述的内容做出了总结,顺延为第四、第五句。即排序是③②④①⑤。
20.C
【详解】
本题是描写“我”在泉边汲水的过程。
首先交代起因:泉边汲水很方便。
接着说明用什么汲水:泉边桃树上挂着爷爷用树杈削成的一根拐棒儿。我就用它钩住小桶去汲水。
任何说明汲水的过程:桶底儿刚轻轻碰到泉水,泉里便发出了丁丁冬冬的响声。那声音深沉而遥远,好像空谷传音。所以正确的排序为:②③⑤①④。
21.D
【详解】
通读句子,可知⑤是总起句,前一句说到花开,所以第二句应为③,说到花开的颜色;接着说到此时“这正是青黄不接,许多人家揭不开锅的时候”,才会有盈盈新妇去采撷槐花回家做“麦饭”,故三四五句应为:⑥①②;最后通过陆游的诗句总结文段,故排序为:⑤③⑥①②④。
22.D
【详解】
经过阅读分析,我们知道这段话以客观事情发展的过程为主线,中间穿插了有关食物链的知识。因此排序时要根据客观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
要从生物链的角度来思考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草”“鹿”“狼”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可知②是第一句,⑤对的假设是第二句。结合“如果”“应该”等内容可知下一句为转折句①,接着得出结论④,第3句为中心句,用在最后进行总结。因此,答案为D。
23.C
【详解】
此句段以“黄葛树”为中心词展开叙述,③提出说明对象,是第一句;④具体介绿茶树;①发现后的措施,第三句;②总结采取措施之后的效果。故句子排序为:③④①②,选C。
24.B
【详解】
认真阅读句子分析可知,第②句应放在第一位,总领全段话;接着第④句中“城市变成了孤岛,小区被封闭起来,楼栋也禁止出入”承接第②句中的“整个中国都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陷入了隔离”,因此第④句应放放在第二位,由此即可选出本题的答案。
25.C
【详解】
本语段大意是:樱花落尽的时节是醉人的。梨花、碧草、小燕子……到处都有美丽的光景,使人流连。首先确定这是一个描写性的段落,有其描写顺序。开头点出季节,③为句首,排除AD项,然后引出观景之事,接着按照从下而上、由近而远的描写顺序再现所看到的景物,故②⑤①④排在一起,且④是总结,排除B项。故选:C。
26.A
【详解】
本题排序时按照整体到局部、由远到近的顺序:看到桑叶桑葚一描写桑葚一采摘桑葚一品尝桑葚。
第③句是写看到桑叶桑葚;是总起句;
第①句是看到之后对桑葚的局部描写,放在第二句。
第⑤句是采摘桑葚,放在第三句。
第④句是采摘桑葚时细致描写桑葚,放在第四句;
第②句是采摘完之后品尝桑葚,放在最后。
27.B
【详解】
先观察给定的7个句子,不难发现这些“唐朝”“后来,宋徽宗……”“解放前”“解放后”“目前”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余下第五句和第二句,然后带入,发现第五句可以作为总起句,第二句可以作为总结句,因此确定本段的结构是总分总,然后再根据时间进行排序即可。故本题答案为B。
28.B
【详解】
阅读语段可知,此题是阐述“中国诗词”的句段。通读句段可以发现,②句将目光投向漫长的岁月长河,由此引出③句,“诗人将诗意馈赠每一个人”,故②③相联。①④从另一角度指出诗文的传承,时代变化,但每一代都会有自己的纪念方式,④句领起划线后面的句子。故选:B。
29.B
【详解】
本题中,和前文语境相接第一句话应该是③句,前一句说鼓浪屿的夜景,所以后一句接鼓浪屿的海岸线十分清晰,然后是①句,岛上建筑物在照耀下的景象,接着是④句,在海域中的美景,最后②句整个夜晚的景象。接后文整个鼓浪屿就如同仙境一般。
30.B
【详解】
文段是按照“经典文学的学习”的方法进行排列的。
首先说明“经典文学的学习”是怎样的:经典文学的学习,是达成高度语文造诣最简捷的方式,也是深入文化智能唯一的路径。
然后说明“经典文学的学习”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它的学习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依照所有语文学习的规律,反复而熟练。
接着说明“反复而熟练”的意思:反复而熟练,简单的说,就是背诵。
然后说明“背诵”什么:取“经典文学”而“背诵”,也就是古人所谓的读经。
最后总结:虽然一开始因陌生而似若艰深,但反复的遍数既多,熟习的数量既大,就如同婴儿学语一样,自然日有领悟,渐入佳境。
所以正确排序为B项④②⑤①③。
31.A
【详解】
文段主要写了正能量的传播及途径。③是正能量传播的社会效益,是总起句,应放在开始,便可排除B项、C项;⑤是总结句,应放在最后,排除D。故选:A。
32.B
【详解】
结合“踏访古村落”可以想到"坐在老房子前发呆,阳光温柔抚摸”,“梦游东南”可以想到”感受杏花春雨,听苏子吟唱、渔歌互答”,“游走大漠”可以想到“入目的便是黄沙白草、长河落日”,“探访名山”可以想到“聆听佛语梵音、晨钟暮鼓”。故选B答案。
33.A
【详解】
语段讲得是物候现象,③开启了话题,可作为第一句;②⑤④结合句意,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①是对以上两句的小结。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③②⑤④①
34.A
【详解】
这些句子主要讲的是谦虚,所以④“谦虚是一种待人对事的态度”放在最前面,引出话题;
第 ②句的“也是”承接第④句的“是”,放在第二句;
第①句进一步解释“谦虚”放在第三句;
第⑤句承接第①句,放在第四句;
第③句讲的“分子”,是接着第⑤讲的“分母”,放在第五句;
第⑥句总结前两句的话,放在最后。
所以顺序是:④②①⑤③⑥
35.B
【详解】
可按时间的顺序排列:首先“为了看月食,人们站在房前的空地上等待着”,接着“八点十七分”“月亮失去了银白色的光泽”“周围的繁星闪烁”,然后“瞬间,大圆盘的边缘,透出一线光亮”,最后“渐渐的,渐渐的,月亮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因此选B选项。
36.D
【详解】
结合原文句子完成排序: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⑶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37.D
【详解】
在本题中根据前文语境的特点进行分析。生命应该是不断茁壮,思想是不断成熟,意志是不断的坚强。所以应该选择D项。
38.A
【详解】
首句写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紧接着,第③句写: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接着,第②⑥⑤句写:“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最后,第①④句写:一阵晨风拂过,“我”家的向日葵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他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39.C
【详解】
先读一读每个句子,读明白句意找到一些关键的词,仔细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明确所写的是一件完整的事:旧楼房里,父亲发现工人背铜管,儿子解释,父亲不解这样一个思路来进行句子安排。
40.C
【详解】
如何制作成长纪念册。第一步,收集、筛选成长资料: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与成长相关的习作、书法、美术作品等;各种获奖证书、奖牌(复印件或照片);老师和同学的寄语、祝福……第二步,根据需要,给收集的资料分类。可以采用“编年体”的方式制作,也可以采用“栏目式”。再给成长纪念册取个贴切的名字。
41.B
42.A
43.C
【详解】
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先是介绍什么是脸谱:“京剧中常用夸张的色彩和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这就是脸谱。”接着介绍脸谱的样式:“画脸谱样式最多的是净角,如‘整脸’‘碎花脸’等。”紧接着是对脸谱样式进行具体的介绍:“‘整脸’的色彩图案比较简单,脸上只涂一种颜色。”最后是“而‘碎花脸’色彩多种,图案复杂,具体样式随人物而定。”
“如关公脸上涂红色,再以白笔勾画眉毛和眼睛就可以了。”这句话可以看出,这句话是讲关公脸色彩图案的画法,比较简单,脸上只涂一种颜色,符合“整脸”的样式,是介绍“整脸”时具体的事例,因此这个句子要放在在③④句之间。
44.B
【详解】
“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这句话写出了兴安岭落叶松之多,所以承接上句“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接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承接“海洋”,写出了落叶松旁边还有着白桦树。所以这句话应该放在①②之间,选B。
45.D
【详解】
本题中首先明确第一句是③句,点明文段的主要内容。第二句是①句,承接上句人要虚心。第三句是④句,承接上句表示转折,“即使”。第四句是②句,承接上句点出这种人其实很蠢,最后⑤句,总结全段内容。
46.D
【详解】
首先观察需要插入的句子,这个句子讲的是科学家认为“不同地方的味蕾感受到的味道不一样。”,然后观察四个句子,第一个以问句开头,第二个句子讲的是舌头的构成,第三个句子讲的是味蕾的分布,第四个句子讲的是科学家发现舌头上的味蕾都有能力感受到基本味道。所以被插入的句子的最佳位置是③和④之间。
47.C
【详解】
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先写种子生活的不顺利,周围的杂草都嘲笑它;接着写它默默忍受着,汲取土壤中的养料;然后写种子破土而出,发出了嫩芽;最后写种子坚信自己一定会开出一朵鲜艳的花朵。故选C。
48.A
【详解】
题干中的句子是一个过渡句,与上句中的“忙与累也许是无法避免的”,下句的“当我们稍作停歇”相衔接,因此应放在A处。另外A处之后的几个句子是顺承下来的,所以不能放在其它几处。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49.B
【详解】
完成本题首先需要通读所有句子,理解好语段大概讲述了什么后再做题。
通过通读语段之后,首先可以确定第④句是总起句,应该排在第一,排除A。第④句说的是“假山池沼”的配合,所以,接下来是讲“假山”,由此可以确定第⑥句应该排在第二,排除D。
剩下的几个句子中,由第⑤句的“河道”在第②句中有提到,所以,第三句应该转入到对池沼的介绍中,可知③应该排在第三,由此可知应选:B。
50.D
【详解】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鲁滨逊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课文按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故答案选D。
51.A
【详解】
第②句是一个问句,第④句说这是一个难题,其中的“这”指的是②句中的问题,故④紧跟②句后;第①句说了解决难题的答案,故①紧跟④后,因此这三句顺序为②④①;再看第③句,说的是“知识”和“生命”,而第②句提到了关于”生命”和“知识”的问题,故②紧跟③后,因此顺序是③②④①。
52.B
【详解】
按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先提出只注意什么“ 每当你出去旅游时,是不是只注意那苍翠挺拔的参天古木?”“ 是不是只欣赏那娇美清香的花朵,赞美那生机勃勃的小草?”再提出注意过什么”你注意过那藏着植物根基的泥土吗?”接着说出原因”你也许不会注意它,因为它是那么平凡,那么没有吸引力。””但 是如果没有泥土,哪来的花草树木,哪来的人类生物呢?”最后讲结果“所以,泥土是一切之源,它默默地为人类奉献自己”。
所以选B答案。
53.C
【详解】
初步分层归类,通读全文。本题主要讲的是白菜的吃法,因此③排在第一位;紧接着介绍东北的白菜吃法,②排在第二位;在②句中末尾提到了“酸菜”,因此④句排在第三位;在④句中介绍了“酸菜炖大骨头”由此可知①句为第四位;第⑤句的“翠花,上酸菜!”收束全文,排在第五位。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54.A
【详解】
首先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是菜园,然后对菜园进行了描写,结合①和②的内容我们可知先要目光搜索才能看到蝉虫。
55.B
【详解】
第②句写每个同学的表现,“而我呢,依然在座位上一动不动。”此句是写我的表现。同学的表现和我的表现形成对比,第③句也是写我的表现。所以此句应放在②和③之间。
56.B
【详解】
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先写“大象走了整整一夜。”;接着写“天亮时,它来到打洛江畔。”;然后写它干什么:“它站在江边,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礁石上亲了又亲。”;最后写“许久,它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
57.B
【详解】
“火把在燃烧”承接②句写点燃火把,③句写了火把梨的寓意,这是解释“火把梨也纷纷掉落,青年人和孩子们都忙着去抢去拾”的原因,因此插入②句和③句中间最合适。
58.D
【详解】
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先写以前,我每写一篇作文,都要先找别人的文章来参考;接着写自己是作文七拼八凑;紧接着写老师要求写真实的故事;然后写此后,我就试着用自己的话写真实的故事;最后写作文有了进步。
59.C
【详解】
先观察选项与意义的联系,不必依次判断,可先判断意义明确的选项,如“桥梁”与“沟通”意义相关,因此最后一空应选①。“阳光”与“消融”意义相关,可确定第三空选择②。“润滑剂”和“消除摩擦”意义相关,第一个空选③。“镇静剂”与“恪守平静”意义承接,第二个空选④。
60.B
【详解】
认真阅读句子分析可知,“科学家认为心灵的创伤不是靠时间,而是经过梦来治愈的。”应该放在第一位;“梦如同流水逐渐冲洗掉痛苦的回忆与悲伤的往事。”讲述了梦是如何治愈痛苦的,紧接上一句,要放在第二位;“因此,应从调适心态、维持心理平衡的高度来认识做梦的意义。”讲述了应该认识做梦的意义,应该放在第三位;“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说:‘如果没有梦,我们都会发疯。’”放在第四位。由此即可知本题答案。
61.C
【详解】
结合句子“我灵机一动,悄悄地走到她身旁,趁势站在她前边。”可知前面的句子应为:就在这时,我看见我的同桌站在队伍的前面,好像在向我打招呼。
62.C
【详解】
认真阅读句子分析可知,“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这句话是总起句,要放在第一位;“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这句话内容紧承上一句,放在第二位;“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这句话中“他就是这样来读……”紧接上一句中“他读书时……”,因此放在第三位,由此即可知本题答案。
63.B
【详解】
首先将“时间观念”提出来,再将例子举出来,第一个例子是第钠鸟,再用一句话将动物过渡到植物,再举植物的例子和虫子的例子,最后再总结。
64.C
【详解】
这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统观这几句,②句应为首句,因为分析问题总要有问题在先,由此可排除B、D两项;然后根据②句中的问题,接下来应该是解决问题,可确定①句中的“首先”应接于其后。根据前两句可以看出第③句明显为结尾句,因此答案为C项。
65.A
66.C
【详解】
先要找到总起句,很明显第二句就是总起句,按照逻辑,再讲种植花草树木的作用,因此接下来是第一句和第四句,最后再是带有总结性的句子,是第三句。
67.B
【详解】
先整体感知一下语段的内容,并从中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根据这些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哪个句子可以在最前,哪个句子不能在最后。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是牛郎被赶走,受老牛的指点与织女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后辈王母娘娘拆散。
68.C
【详解】
在本段话中,先说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是有道理的。然后在举例子要去多读书,尤其是读范文。紧跟着写除了读,还要多抄。最后再总结,要多读多抄。故正确排序为:②①④③
69.B
【详解】
语段描写的是大风过后,天上飘起了乌云,打起了闪电,渐渐地,雨小了,太阳出来了,出现了彩虹的场景。
70.D
【详解】
认真阅读句子分析可知,“日月潭景色宜人”是总起句,要放在第一位;“无论是早晨、黄昏,还是雨天、晴天,她都会呈现出迷人的风貌”这句话要放在第二位;接着根据“无论是早晨、黄昏,还是雨天、晴天”这些标志性的词语可将其余几句话进行排序。由此可知,句子的正确排序是①④②⑤⑥③。
71.B
72.C
【详解】
结合整段文字的语境以及前后句的内容进行分析。在本题中,应该选择C项。因为第一句话笑容和眼泪对应,喜悦和悲伤对应。第二句话喝彩和沉默对应,赞颂和否定对应。第三句话顺从和反对对应,虔敬和憎恶对应。第四句话顺利和挫折对应,成功和不幸对应。
73.C
【详解】
这一题选自朱自清的《绿》,将句子的顺序打乱,可根据句子和句子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74.D
75.B
【详解】
先看整体语段的基本内容和意境。应该先指出陈述的对象,即房屋外的蓝天,再根据所给的其他四句,它们相对独立构成一个语段,与前面已给定的内容在语法上、结构上等方面没有直接联系,主要联系体现在意蕴上,这是一种内在的联系。蓝天中有星星,星星像眼睛,眼睛赐予我祝福,因此顺序依次是③①⑤④②
76.A
【详解】
通读整个文段可知,文章的内容是围绕动物的眼泪展开叙述的,由此可确定第五句是首句;第四句抓住关键词“本来”,再结合第五句内容,可确定第四句是紧承第五句的;第二句抓住关键词“但是”,再看内容紧承第四句的,所以确定第二句在第四句之后;第三句抓住关键词“只是因为”,再看第二句的“但是”,由此可确定第三句在第二句之后;第一句看关键词“此时”,关键是“此”,“此”所指代的内容是近指,是指前面所说的看到的动物眼泪,可确定为最后一句。
77.A
【详解】
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该作品生动描绘了杭州西湖夏季时的不胜美景
乙: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古诗作品《闺怨》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写的是春天的景物。
丙:寒蝉聒梧桐,日夕长悲鸣。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代秋情》,其古诗全文如下: 几日相别离,门前生稆葵。 寒蝉聒梧桐,日夕长鸣悲。 白露湿萤火,清霜凌兔丝。 空掩紫罗袂,长啼无尽时。描述的是秋季的景物。
丁: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赠刘景文》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描述的是冬季的景物。
78.A
79.C
【详解】
浏览句子,都在讲因为太阳的移动,“我”也跟着移动、旋转,所以第一句一定会出现太阳,总体叙述,所以“太阳他有脚啊,轻轻地挪移了”为首句。接下来的句子讲的都是跟“我”有关的,我们可以代词开头往前排,确定⑥为第二句。接着即可根据排除法找到答案。除此之外,这篇文章也是我们学习过的《匆匆》,熟读原文,即可得到答案。
80.D
【详解】
出自杜牧的《清明》,是写清明节的;
出自白居易的《暮江吟》,是写秋季的,点明了九月初三夜;
出自贺知章的《咏柳》,是写春季的,点明了二月;
出自杨万里的《小池》,是写夏季的;
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写重阳节的;
出自孟郊的《洛桥晚望》,是写冬季的。
根据以上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二、填空题
81. 6 2 5 1 3 4
【详解】
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和对事物的描写顺序排列,先是“我有一张鸡年的邮票。”接着是“鸡头,是物产丰富的东北三省。”紧接着是“鸡腹,密布着许多海港和名城。”再是“雄鸡的心脏,正是我们祖国的首都——北京。”接着是“鸡背,是一碧千里的内蒙古草原。”然后是“鸡尾,是盛产哈密瓜的新疆。”最后是“你看,她多像我们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啊。”
82. 5 1 4 3 2 6
【详解】
排列句子时,应首先整体感知一下语段的内容,这个题主要意思是请一个人去指导,先介绍他的情况,再写他的表现,最后写表情。仔细阅读句子,不难发现规律。
他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六点的时候,他果然来了——说明我们的意思——他开始吃桃子——他很会品尝桃子——他品尝地很痛快——他品尝的表情似乎是在夸奖我们。
83.⑤②④⑥①③
【详解】
本题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选段。
原文是: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或指南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希望。
84. ③ ⑤ ① ④ ⑥ ②
【详解】
通过阅读这几个句子可知,主要讲述的是“碧螺春”名字的由来。首句从“有一年”开始追溯命名的由来,接着是“谁知道茶叶沾着热气……”句,写采茶人就把多余的茶叶放入怀中的神奇效果。然后是写人们的反应:“这茶叶的香味吓煞人!”于是人们因此把其命名为“吓煞人香”。但是大家觉得这个名字不雅,就给它起了一个颇为雅致的名字“碧螺春”。最后是补充说明用“春”字来代替茶的传统习惯。
据此可填上序号:③⑤①④⑥②。
85. 5 1 3 2 4
【详解】
这几句是写黄河泥沙带来的危害,第二句是总起,排首位,第三句中的“问题就出在泥沙上”是承着第四句的内容写的,所以排在第四句后面,第五句具体写出危害,是承着第三句写的,排在第三句后面,第一句是结果,所以第一句排末尾,所以正确的排序应是(5)(1)(3)(2)(4)。
86.③⑤②①④
【详解】
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先是“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颗白丁香。每到春来,伏 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接着是“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豪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混浊笨拙了。”紧接着是“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 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然后是“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最后是“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87. 4 2 1 3
【详解】
句子3与句子1是递进关系,“他毕生的梦想”——“袁隆平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就是消除饥饿”。句子4为总起句,句子2为过渡句。综上所述,句子正确排序顺序应为4213。
88. ④ ① ⑤ ③ ②
【详解】
从题目可知这主要讲的是华罗庚成为著名数学家的历程。题目中有明显的年龄数字,可以知道这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第二句“华罗庚教授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著名的数学家。”这句话是文段的中心句,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它来写。故为①。
从第五句中的“14岁”可知,句子顺序为②。
从第四句中的“20岁”可知,句子顺序为③。
从第一句中的“22岁”可知,句子顺序为④。
从第三句中的“25岁”可知,句子顺序为⑤。
所以答案为④①⑤③②。
89. 4 1 2 3
【详解】
通读全部句子,可以知道这段话介绍的是书法家柳公权。首先引出内容的主人公:颜真卿之后,有较大影响的书法家是柳公权。
接着,介绍柳公权学习书法的大致过程:他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自成一体。
然后,介绍柳公权的书法的特点是什么:他的字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颜筋柳骨”的说法。
最后举例说一说体现柳公权书法特点的代表作:碑林中的《玄秘塔碑》就是他的代表作。
90. 3 5 1 4 2
【详解】
语段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排列,先把自己包严实,再从舅舅手里接过蜂坯,然后蜜蜂就围上来,所以排列为35142。
91. 3 5 4 1 2 6
【详解】
可按时间的顺序或者生长的顺序,排列:首先“荔枝是一种人们喜爱的水果”,接着“阳春三月”,“盛夏”的样子:“荔枝的果实先是青绿色”“观察荔枝的形状,”到“初熟时较酸”。
92.②④③①
【详解】
先要整体感知一下 语段内容,开头写山水,则后文应先写山再写水,故②在④前,③在①前,又因为①③都是在写仁者和智者的胸怀,所以应放于②④之后。故顺序是②④③①。
93. 3 6 4 2 5 1
【详解】
本段文字中首先明确第一句话是⑥句,点明科学家目前已经解开的秘密,接下来是④句,经研究发现了人体的一些缺陷,后接①句,承接上句的生病时会怎样以及该如何治疗,然后是③句,这个治疗的过程是什么,接着是⑤句,接上句的治疗的过程,应该保持良好的状态。最后是②句,要每天坚持,可以提高自愈能力。
94. 5 2 3 4 1
【详解】
第⑤句总写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因此,此句应该为首句。紧接着,第②③④句写小猫如何地淘气。最后,第①句写,看小猫那可爱的样子,我非常喜欢它。
95. 3#③ 5#⑤ 1#① 4#④ 2#②
【详解】
根据对句子的理解,找出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然后进行排列。船离开港口,碰到暴风,在暴风中船板被浪打穿,船员们排水不管用,海水越来越多,最后的结果是船沉没了。
96. ⑤ ④ ① ② ③
【详解】本段为说明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描写。⑤句点明主旨,总领全文,应放在第一个;④句中的“早在严酷的冬天”承接上文,应放在第二个;①句中“当冰消雪化”为按照时间顺序向前推进,应紧跟④句;②句中“它们轻轻抖动小小的身子,亲热地互相招呼着,迎阳光、沐春雨,尽情舒展开来。”与①句中“它便急不可耐地从干枝秃条上冒出来,怯怯地朝四处窥探一眼。”形成前后呼应,②句应放在第四个;③句“不几天,就星星点点地缀满一树,展示出蓬勃的生机。”进行结尾。
97. 4 1 5 3 2
98. 2 1 4 3
【详解】
该题先总述汉文帝很孝顺,再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故应为2、1、4、3。
99. 3 6 4 2 7 5 1
100. 2 3 6 1 4 5
【详解】
首先,第④句写沙漠里的鸵鸟有三件宝。第一件是鸵鸟的两条长腿。因此,此句应该为首句。紧接着,第①②⑤⑥③句依次写了鸵鸟的第二件宝和第三件宝。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3年小升初语文高频考点100题 专题17 习作训练,文件包含2023年小升初语文高频考点100题专题17习作训练解析卷docx、2023年小升初语文高频考点100题专题17习作训练原卷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7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小升初语文高频考点100题 专题16 名著阅读,文件包含2023年小升初语文高频考点100题专题16名著阅读解析卷docx、2023年小升初语文高频考点100题专题16名著阅读原卷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小升初语文高频考点100题 专题08 文学常识,文件包含2023年小升初语文高频考点100题专题08文学常识解析卷docx、2023年小升初语文高频考点100题专题08文学常识原卷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