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洮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洮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无用的”知识罗素①在开始谋生之前,人们没有时间什么都去学习,无疑“有用的”知识是最有用的。它建立了当代世界。没有它,我们就没有机器、铁路、飞机。现代知识已带来人们普遍健康状况的大大改善,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如何使用毒气去毁灭大城市的方法。同以往比起来,我们今日世界最明显的特点在于“有用的”知识。②同样必须承认许多传统文化教育是愚蠢的。儿童花很多年的功夫去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法,而终究既不能也不想(除了小部分之外)去读希腊文或拉丁文著作。从各方面考察,现代语言比拉丁文和希腊文更可取。它们不仅更有用,而且能在更少的时间内给予更多的文化知识。文明的进展如此迅速,使得古代知识在解释当今问题上,比起现代国家和关于这些国家的最近历史的知识更少得到运用。③但是,教育除了直接的实用目的外,还应有其他目的。④现代城市居民的娱乐方式愈来愈趋向于被动,趋于懒散地观看他人的技艺和表演。这些人的娱乐方式虽然无可厚非,但总比不上那些受过教育而且具有与工作无关的广泛的智力兴趣的人。由于技术进步,机器代替了人类劳动,人们的闲暇增多了,那些有充分的智力活动和兴趣的人,自然能沉浸在高尚的快乐中。所以,普通人必须去接受提高自己心灵涵养的,当然也包括实用技术知识的教育。⑤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忽视了人的理想训练与技术训练具有同等的必要性。未经训练的人性中存在许多野蛮因素,它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或轻或重地表现出来。如一些人背后说长道短,令人厌烦。当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时也是残忍野蛮的,但他们比起那些心灵未经开化的人,较少如此,行凶斗殴的人在学校学习很少能达到中等水准。这些人除了虐待他人没有其他快乐。最为人们普遍向往的两件事是权力和颂扬。一般来说,无知的人只能诉诸粗野的方式来获得这两者,包括体力上的征服。文化教养提供给人的是很少有害的权力形式和较多使自己受到称赞的有价值的方式。⑥也许“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能促进心灵沉思的习惯。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遇事过分轻率,不仅行动之前没有经过周密考虑,而且对有的行动从智谋上加以考虑也难以进行。在这个问题上,人们以各种奇异方式表现出他们的偏见。⑦心灵的沉思习惯具有遍及从最浅薄到最高深之处的优点。例如从被跳蚤咬、火车误点或与同行争吵等这些小苦恼开始。这样的烦事似乎很不值得做出英雄主义行为的反应,或者像对待人类暂时救治不了的病害一样无可奈何,然而它们对人的影响却破坏了许多人的善良习性和生活乐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从一些奇特的知识中找到不少安慰,这类知识与这种现时的苦恼有着确实或空想的关系;即使没有这种安慰,也能从人们的思想中当下消除这种苦恼。当我们受到气得脸色发白的人攻击时,想想笛卡尔《论情感》中题为“为何那些气得脸发白的人比那些脸发红的人更为可怕”的一章,就会感 到欣慰。⑧虽然文化上粗浅的快乐足以解除实际生活中的一般苦恼,而沉思更为重要的功用则关乎生命的灾难、死亡、痛苦、残忍以及国家民族陷入不必要的悲惨状况。独断的宗教已不能再带来慰藉,为了使生活不趋于黑暗、枯燥,不致充满肤浅的自我肯定,必须寻求某种可以代替的东西,现今世界充斥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愤怒群体,其中没有一个能具备全人类的整体眼光,每个群体都宁可文明毁灭,与不愿作丝毫的让步、对于这种偏狭,任何专门教育都不能提供解救的办法。因为它属于个人心理上的问题,解毒良方应求之于历史学、天文学以及一切无碍自尊心,相反能让个人以合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那些学科,需要的不是这样或那样的特殊的片段知识,而是足以激发整体人生目的概念之知识:艺术与历史,对英雄人物生活之了解,以及对人类在宇宙中极其偶然而短暂的地位的了解——所有这些都同人类特有的自傲心情相联系。从广阔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感情结合中最易产生出智慧来。⑨在所有时代,人生充满着苦痛,在我们今天较前两个世纪人生苦痛更甚,个人与公众的不幸只能靠意志与智力的交互作用来控制:在意志方面是拒绝回避不幸,在智力方面是认识它,如果能补救则寻求补救的办法;如果不能补救则根据对它的关系的看法,将它视为不可避免的而接受它,并且记住那些存在于它之外的其他地区、其他时代和星空的深远之处,使得它变得可以忍受。(选自作者写于1930年的《幸福之路》,有删节)1、第①段中“有用的知识”指 ______________2、下列有关“‘无用的’知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无用的’知识”都促进心灵沉思的习惯,进而消除认知上的偏见。B.“‘无用的’知识”不是专业教育能提供的,而出自心理的觉悟。C.“‘无用的’知识”更能促进人的心灵沉思,促进人的完善发展。D.“‘无用的’知识”是拯救人类灾难与国家不幸的唯一途径。3、与原文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因为文明发展十分迅速,古代知识很少能用来解释当今问题。B.人性中的野蛮因素会因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得到有效抑制。C.心灵的沉思习惯,可以帮助人们解除实际生活中的一般苦恼。D.意志与智力的交互作用,是解决个人与公众不幸的唯一途径。4、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下面附录文字是贺照田在《时代的认知要求与人文知识思想的再出发》中对文化研究提出的一些很有启发性的思考,他认为文化研究需要生产“有用的知识”。请结合本文对“无用的知识”相关论述,与附录文字中“有用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首先是文化研究需要在历史生成、变化的动态结构中来把握现代现实问题,如果不把研究对象放在一个具体的、动态的历史语境和脉络中来考察,就很容易被一种抽象的逻辑牵着走。其次,文化研究需要重新确立批判的精神,而不是只满足于摆出一种批判的姿态。如果不能生产有用的知识,不能帮助人们去理解和把握他们置身其中的现实,以及那么长久困扰着人们的精神危机的根源所在,那么所谓的再出发也毫无价值可言。第三,文化研究必须把个人的精神和身心如何安顿的问题视为一个迫切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向南公元1097年的海南是怎样的呢?孤悬海外的一个岛,像一个被关在家门外的落拓弃儿,漫无边界的海水箍出貌似柔软却比岩石更坚硬的边界,路延伸到这里戛然断了,不再通向远方,仅能够年复一年默默眺望,望断夏水春水冬水以及浩荡秋水了。那一年七月,苏轼必须继续向南。眩怀丧魄,他这样形容自己从大陆渡向海岛的感受。烟波浩渺,水天苍茫,那一刻,他心境也不免黯然如灰。他以为登上岸时,双脚所踏必定是一片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船驰近黑黢黢的岛。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眶瞪大了。循着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那些骄傲地高高戳立的便是传说中的椰子树吧?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而天则蓝得纯净而饱满,恰似一张幽远深厚的大纸酣畅铺展。 双脚踏上岸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初抵海南岛时住的是一间废弃的官舍,残垣断壁,瓦片四处破损,风来风去,上下哗哗作响。岛上雨多,雨来了,一夜得把床移这里又移那里。但最终他们连这样的房子也住不下去了,朝廷不许他住,扫地出门。他冷笑几声,抬腿出门。和儿子过一起动手,在椰树林里苟且搭个简陋的小屋子,能遮风即可,能挡雨便行。屋子落成之时,他绕着走几圈,觉得与前辈杜少陵那个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相比,自己的新居简直可以称为豪宅了啊,何况周围有槟榔树与椰树相掩相伴,环境上佳,空气绝好,心情不免就畅快了起来。他居然给这样不足挂齿的陋室也煞有介事地取了一个名字,叫“桄榔庵”。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他喜欢这树,那么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这些都多么合他胃口,自始至终,他都要求自己如此做人。既然世间找不到太多高洁的同道之人,那么与树为伍,也是一种幸运。种椰树的当地黎族百姓有着那么多与宫廷间阴谋算计格格不入的敦厚善良,他们不问他来自何处,也不问有着怎样的跌宕身世,仅当成一位普通的远方来客,笑脸相迎,礼貌相待。有时候早上门一开,会猛然见到一坨鹿肉赫然摆在那里,这是夜间哪位猎人在这一带收获后的顺手馈赠。他忽然觉得自己应该为这些质朴的人做点什么。他曾在岛上凿过井。那时他刚到达海南,见当地无洁净的水可饮,于是绕着城墙低头细查。起先没有人相信这个老夫子有这能耐,以为装腔作势,以为装神弄鬼。不料,他手指某处说有泉,再指一处说也有泉。居然真的有,一下子就凿出两口井,清澈而甘甜。岛上无医无药,病倒了,当地人唯一的办法是到庙里祷告,并把从大陆运来的牛杀掉祭祀神明。他很着急,他必须以一己之力有所改变。热带丰沛的阳光与雨水之下,植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兴旺生长。群山上、野地里,人们看到这个姓苏的高个子,穿着短衣短衫终日忙忙碌碌。他采草药,也研究草药,他给人看病,他采药让他们服下,他治好他们的病。已经多少年了,恶意曲解与无端诬陷如影随形,虽时时如履薄冰地小心翼翼,大祸也仍然如此密集地接踵而至。而在这里,在这个天远地阔的海岛,刹那间紧紧捆绑得他难以呼吸的绳索一下子挣脱了,他整个人猛然一松。真是畅快啊!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墨香从桄榔庵飘出,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它们丝丝缕缕随风荡开,把那些渴望读书识字的年轻人次第吸引。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偶尔抬眼北望,烟雾迷蒙,除了亲情的牵挂尚且割舍不下之外,他不再有其他丝毫念想。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要离开岛,因为旧皇驾崩了。他有一阵回不过神来,要走吗?不走似不近常理,何况他不走,年纪轻轻的儿子过也必定留下来陪他终老,这对过是不公平的。可是,一旦走,真的要走,他又是多么的不舍!已经三年,三年的时光里他在这个岛上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铬、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真不算少,垒起来都快等身了。人家让他死,他却好好地活着,活得越来越好。公元1100年5月,他终于还是动身了。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已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有宋一代,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一个礼物吧?当初向南,再向南,他心灰意冷过,但岛安慰了他,于是他也回馈了岛。只是没有料到,终于北归时,他却在途中病倒了,那么突如其来与猝不及防。三年的呼吸吐纳,他已经成为地道岛民,一旦回到曾经的故土,老迈的身体却无法再适应,千汤万药都挽留不住,最终仍撒手西去。他的老家四川曾流行一个传说:当年山川草木以所有的精华竭力打造了绝世才子,他一出生,当地老彭山便秃了,直到他去世,草才重新发芽,树才重新长叶。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忽然想,会不会正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于是万物才获得更多的生机?(取材于林那北的同名散文)6、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 次第:依次B.苟且搭个简陋的小屋子 苟且:得过且过C.有着怎样的跌宕身世 跌宕:起伏无常D.诗句里款款跳动起 款款:慢慢地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海南岛的描写,烘托了苏轼去海南前的黯然心境。B.苏轼给自己建的茅草屋取名,表现了他苦中作乐的豁达精神。C.文中列举苏轼在海南创作的篇数,是为了突出他的笔耕不辍。D.写海南岛宋代就出了十二位进士,从侧面反映了苏轼的贡献。8、作者在文末叙写了苏轼老家四川的传说,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画线句的具体含义。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徵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B.四夷,指古代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的泛称,是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C.癸丑,癸为天干,丑为地支,古人常用天干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来纪年、月、日。D.京师,在古代有首都、朝廷、天子的军队等意思,在本文中具体指唐朝都城长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怀有对天地的诚心敬意,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禅。B.魏征认为,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连续多年地免除赋税也不能补偿百姓的辛劳付出。C.唐太宗曾亲自审查监狱中的囚犯,怜悯应处死刑的犯人,放他们回家,但规定需按照约定期限回来就刑。D.刘仁轨因鲁宁当着百姓谩骂侮辱自己,气愤之下把鲁宁杀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想惩治刘仁轨。13、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2)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1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月夜与客饮杏花下苏轼杏花飞帘散馀春,明月入户寻幽人。褰衣步月踏花影,炯【1】如流水涵青蘋【2】。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山城【3】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注释:【1】炯:光明的样子。【2】青蘋:浅水生植物。【3】山城:当时,作者在徐州任上。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写馀春景物,富于动感。B.“褰衣”二句移步户外,静赏一派月夜景致。C.在洞箫声中诗人看月落杯空,为此惆怅不已。D.全篇紧扣题目,人景情相互依存,颇可玩味。16、“争挽长条落香雪”句,用落雪喻落花。下列诗句没有使用比喻来形容落花的一项是( )A.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C.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李煜《清平乐》)D.地上空拾星,枝上不见花。(孟郊《杏殇》)17、有人评价这首诗“人因物而情迁”,意思是人物的情感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请通观全诗,在“杏花”与“月”中任选一个物象,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四、默写题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8、《陈情表》中,李密从年龄的角度说明可以暂时不奉命入朝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表达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描写芍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的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语言表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加入空心钢球的水球为什么会变“懒”了呢?原来,这跟物体振动的固有频率有关。周期性外力施加在物体上,物体会发生受迫振动,外力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越接近,振动就会越剧烈而发生共振。外力施加到水球上,水会发生振动,加入一枚钢球后,①______,就不容易引起共振了。在地面上的水里放一个球,②______。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挑水时,在水桶表面放一片荷叶来减缓水的振荡,就是③______。这个减振原理还被应用于航空航天,比如航天器分离时加速度比较大,这时会用到颗粒阻尼器,它具有吸能作用,可以减少航天器和人受到的冲击。2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加粗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翠翠心中那个古怪的想头“爷爷死了呢?”便仍然占据到心里有一会儿。B.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C.“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D.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紧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文学是进行科学教育最好的切入点。它从远古时代就激发着人类的好奇心,且天文学作为六大基础学科中唯一未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学科,可以不受已有学科教育范式的束缚。“比宇宙更大的是什么?”“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火星上有植物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在云南做科普报告时,遇到纳西族小学生的连环追问。这些①______的问题,武向平已回答了多次,他说:“小孩子是②______的,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也有很多③______的想法。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保护这份好奇心,通过科学教育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理念告诉他们,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火种。”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不要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而是让每一个孩子们都成为科学家。近年来,很多中小学校采购天文观测设施,开发校本课程,组织天文活动,一些相关教育机构也推出了各类观星活动与天文研学活动,在天文科学普及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开展天文科学教育,可以培育一片深厚的土壤,让天文学不再“曲高和寡”,让科学之树枝繁叶茂,让具有好奇心和创新能力的青少年不断“冒”出来。23、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A.千奇百怪 匪夷所思 不着边际B.千奇百怪 天真烂漫 天马行空C.莫名其妙 匪夷所思 天马行空D.莫名其妙 天真烂漫 不着边际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重新成句,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六、材料作文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之后,贾母心疼宝玉,免去了宝玉每日的“晨昏定省”,所谓“晨昏定省”是旧时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即晚间服侍就寝,早晨省视问安。就算是宝玉这样的“混世魔王”,也要遵守这基本的礼节。懂“礼”是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费孝通先生在《礼治秩序》提到“礼”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但有人说,太注重“礼”,容易缩手缩脚,反而失去自己的个性。还有人说,外在行为处处讲“礼”,内心却很反感,这不是虚伪嘛。针对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答案:直接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知识。解析:2、答案:C解析:3、答案:A解析:4、答案:作者首先承认“有用的知识”对当代世界的重要作用,进而从教育角度提出教育除了教给人们有用知识达成实用目的之外,还要重视无用的知识这个论题;接着分析无用的知识更能训练人的理想,改变人的残忍野蛮,更重要的是促进心灵沉思,减少偏见,让人具有全人类的整体眼光;最后得出面对当今个人与社会的不幸,唯有心灵沉思的智慧能帮助人们认识、直面和忍耐不幸这一结论。解析:5、答案:罗素肯定有用的知识建立了当代世界,但无用的知识更能促进人的沉思,对拯救人类灾难与国家不幸有更深远的意义。推测其意图是针对当时技术进步并未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灾难的有感而发。贺照田认为文化研究要生产有用的知识,帮助人们去理解和把握他们置身其中的现实,以及长久困扰着人们的精神危机的根源所在,推测其意图是针对当下某些学术研究与现实的脱离,因此倡导学术的现实意义。——二者针对的社会现象不相同,观点并不矛盾。解析:6、答案:B解析:B.“苟且搭个简陋的小屋子”中“苟且”解释为“得过且过”是错误的。根据后文“能遮风即可,能挡雨便行。屋子落成之时,他绕着走几圈,觉得与前辈杜少陵那个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相比,自己的新居简直可以称为豪宅了啊”可知,苏轼不是得过且过,这里“苟且”是指“将就”的意思,体现出苏轼不注重物质追求的特点。故选:B。7、答案:C解析:C.“是为了突出他的笔耕不辍”错误。列举苏轼的作品篇目主要是为了说明他在海南生活的很好,没有因被贬而失去生活的信心,能够乐观顽强地生活。故选:C。8、答案:①让苏轼的一生染上了传奇色彩,突出了苏轼的才华绝世;②照应前文苏轼在海南传播文化的功绩,引出下文作者对苏轼带给海南巨大影响的思考;③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解析:先了解引用的作用,引用民间神话传说等可以增加文章的传奇色彩,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再了解引用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文章结尾引述“当年山川草木以所有的精华竭力打造了绝世才子”这样的传说,就让苏轼的一生染上了传奇的色彩,突出了苏轼才华之绝世;然后从结构上来思考,与前文的照应作用,与前文所写的苏轼在海南挖井采药、传播汉文化的精髓等行为相照应。同时也引出了下文作者对苏轼带给海南巨大影响的思考,正是因为苏轼来到这里,恩泽海南,这里才获得更多的生机。9、答案:①苏轼到了海南岛并没有消沉沮丧,而是乐观顽强地造福当地的百姓。(或海南岛让被贬谪的苏轼获得了精神的自由,苏轼也乐观顽强地造福当地的百姓。)②“安慰”是指海南岛上植物旺盛的生命力给了苏轼好好活下去的信念;淳朴敦厚的岛上居民用他们的善意温暖了苏轼;③“回馈”是指苏轼查找并让人凿了两口井,为当地人民解决饮用水问题;为改变当时无医无药的状况,亲自为岛上居民采药治病;苏轼在海南传道受业解惑,大开教育之功,改变了海南文化水平落后的状况。解析:题干要求分析文章画线句的具体含义,“岛安慰了他”是说,苏轼来到海南岛并没有消沉沮丧,海南岛让被贬谪的苏轼获得了精神的自由。根据“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他喜欢这树,那么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可知,“安慰”是指海南岛上植物旺盛的生命力给了苏轼好好活下去的信念,椰子树高大笔直,仿佛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让苏轼感受到了知音般的精神慰藉。根据“种椰树的当地黎族百姓有着那么多与宫廷间阴谋算计格格不入的敦厚善良,他们不问他来自何处,也不问有着怎样的跌宕身世,仅当成一位普通的远方来客,笑脸相迎,礼貌相待”可知,淳朴敦厚的岛上居民用他们的善意温暖了苏轼,苏轼并没有消沉沮丧。“于是他也回馈了岛”意思是苏轼乐观顽强地造福当地的百姓。“回馈”的意思有三个方面:根据“他曾在岛上凿过井。那时他刚到达海南,见当地无洁净的水可饮,于是绕着城墙低头细查”“居然真的有,一下子就凿出两口井,清澈而甘甜”可知,苏轼查找并让人凿了两口井,为当地人民解决饮用水问题;根据“他采草药,也研究草药,他给人看病,他采药让他们服下,他治好他们的病”可知,苏轼为改变当地无医无药的状况,亲自为岛上居民采药治病;根据“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已丑科进土,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有宋一代,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可知,苏轼在海南传道授业解惑,大开教育之功,改变了海南文化水平落后的状况。10、答案:C解析:11、答案:A解析:12、答案:B解析:13、答案:(1)皇帝看着应该处死的囚犯,怜悯他们,放出囚犯让他们回家,约定明年秋天前来赴死。(2)希望陛下稍微停留十天半个月,等到粮食收割完毕,则对公对私都有好处。解析:14、答案:(1)魏征指出唐太宗近来营建修缮的事增多,进谏颇觉得触犯圣意,与贞观初年不同,太宗大笑着承认并接受其意见;(2)刘仁轨杀了鲁宁,太宗本来想杀了刘仁轨,在魏征的劝说下,不但没有杀死刘仁轨,反而提拔了他;(3)太宗要去打猎,刘仁轨进谏希望能够再等十几天,让百姓把庄稼收割完,太宗嘉奖并提拔了他。参考译文:贞观六年,文武百官一再请求唐太宗举行泰山封禅大典。太宗说:“你们都认为登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举,朕不以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禅,又有什么伤害呢?而且侍奉上天扫地而祭祀,何必要去登泰山之顶峰,封筑几尺的泥土,然后才算展示其诚心敬意呢!”群臣还是不停地请求,太宗也想听从此意见,惟独魏征认为不可。太宗说:“你不想让朕去泰山封禅,认为大唐不安定吗?”答道:“安定。”“四方夷族未归服吗?”答道:“归服了。”“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行封禅礼?”答道:“陛下虽然有上述几点理由,然而承接隋亡大乱之后,户口没有恢复,国家府库粮仓还很空虚,而且陛下封禅泰山,则各国君主咸集,远方夷族首领跟从,这是引戎狄进入大唐腹地,并展示我方的虚弱。况且赏赐供给无数,也不能满足这些远方人的欲望;几年免除徭役,也不能补偿老百姓的劳苦。像这样崇尚虚名而实际对百姓有害的政策,陛下怎么能采用呢?”正赶上黄河南北地区数州县发大水,于是就停止封禅事。十二日,癸丑(初四),太宗与大臣们讨论安危的根本所在。中书令温彦博说:“深愿陛下能经常像贞观初年那样,那就好了。”太宗问:“朕近来听政有所懈怠吗?”魏征说:“贞观初年的时候,陛下一心节俭,不倦怠地求谏。近来则营建修缮之类的事渐渐多起来。行谏都颇觉得触犯圣意,这就是与当年的不同处。”太宗拍掌大笑着说:“确有其事。”辛未(二十二日),太宗亲自过录监狱囚犯,见到应处死刑的人,内心怜悯他们,放他们回家,但约定明年秋季回来就死。于是下令全国的死刑犯人,均放他们回家,等到期限到了的时候赶到京城。贞观七年,上一年放回家中的死囚犯人共三百九十人,没有人监视管制,都按期限自己回到朝堂,没有一个人逃亡,太宗将他们全部赦免。这一年,公卿以下大臣请求太宗行封禅礼的络绎不绝,太宗传谕说“朕有气喘的老毛病,恐怕登高会加剧,你们不必再谈论此事”。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获罪被投入狱中,自恃品秩高,谩骂陈仓尉、尉氏人刘仁轨,仁轨命人将其乱杖打死。太宗大怒,命将刘仁轨押至长安当面质问他。刘仁轨说:“鲁宁当着陈仓百姓却要如此羞辱我,我实在是忿恨之极,而将他杀掉。”魏征说:“陛下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吗?百姓恃强而侵凌官吏,如同鲁宁一样的情况到处都是。”太宗高兴,提升刘仁轨为栎阳县丞。太宗将要去同州狩猎,刘仁轨上奏书说:“今年秋季粮食已成熟,百姓刚收割十分之一二,让他们承担狩猎事,筑路修桥,耗费一二万工力,实在是妨碍农事。希望陛下稍微停留十天半个月,等到粮食收割完毕,则对公对私都有好处。”太宗赐给玺书表示嘉奖他的意见,不久提升刘仁轨为新安县令。15、答案:C解析:16、答案:B解析:17、答案:示例一以杏花为物象,前四句,杏花飘落,花影在地,景色清幽静雅,写出诗人对美的欣赏喜爱之情。五、六两句,诗人“与客饮杏花下”,争相摇落杏花,花香盈庭,诗人与客闻香饮酒,豪情与雅趣兼具。最后四句,诗人想象明天春风劲起,满地落红,借花的凋零表达惜春之情,并寄有身世之感,寓意更深一层。示例二以月为物象,前四句写月入户寻人,引人月下赏花,流露出诗人的雅趣和对月下空灵之景的喜爱;“劝君且吸杯中月”以月代酒,表现出诗人对月的迷恋与享受已达痴迷状态;“声断月明”“惟忧月落”二句,表现诗人对美好景物行将消失的忧虑与惆怅,以及对花好月圆世界的向往与留恋,寓意更深一层。解析:18、答案: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解析:19、答案: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解析:20、答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解析:21、答案:B解析:文中加点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强调;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否定讽刺;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B。22、答案:①水球固有频率会发生改变;②水的振荡就会减缓;③用到了这个原理解析:第①处,由语境“外力施加到水球上,水会发生振动,加入一枚钢球后……就不容易引起共振了”分析可知,加入钢球后不容易引起共振,可见水球原有的振动频率发生了改变,故可填写“水球固有频率会发生改变”之类的句子;第②处,此处为照应句,“在地面上的水里放一个球”照应“在水桶表面放一片荷叶来减缓水的振荡”,即水里放一个球水的振荡就会减缓,故可填写“水的振荡就会减缓”之类的句子;第③处,此处为总结句,是对上文“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挑水时,在水桶表面放一片荷叶来减缓水的振荡”的总结,“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是对前文“在地面上的水里放一个球,水的振荡就会减缓”这一原理的举例说明,故可填写“用到了这个原理”之类的句子。23、答案:B解析:24、答案: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而是要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解析:25、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的是“混世魔王”贾宝玉依然遵循古礼,每天对贾母“晨昏定省”;第二部分介绍重视文明礼节的价值意义和当前一些人对“礼节”的不当认识,本题着重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这一话题。日常生活中该如何讲礼节?试题考查考生的思辨性,材料涉及礼节的过去和现在,礼节和个性,礼节和真实等一系列关系。在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古人是一定要守礼的,这毋庸置疑,就连贾宝玉也不例外,这道题的关键是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应不应该“守礼”。“懂·礼’是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这句话就强调了“懂礼”的重要性,费孝通先生的话更是把“礼”的重要作用联系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层面,因此,懂礼、守礼是很重要,我们不能抛弃中文化中的关于“礼”的合理成分,应该继承和发扬。有人说,太注重“礼”会束缚个性,针对这一种说法,我们要明白注重礼节不是要抹杀个性,二者并不矛盾,个性会因注重礼节而闪光,而礼节有助于个性的全面展现。不合礼节的个性是盲目和任性的。我们只要守现代人的“礼”,不过分就行了。还有人说,外在行为处处讲“礼”让人反感,是虚伪的表现,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这就涉及了谈外在行为与内心认识的统一问题,或者可以理解为讲礼节的真假问题,至少这种人不是真心懂礼,不懂的礼的作用,其实我们不用“处处”守礼,该守的“礼”守好就行了,如守孝道之“礼”还会感觉虚伪,那就做错了,就应该提高对现代“礼”的认识了,注重礼节贵在真实,只有做到心行合一才能实现人格的升华。写作指导:所写内容必须围绕“日常生活中的礼节”来写,引导语“请结合材料内容”就要求写作必须以此为基础展开联想和思考,并选取其中合适的角度进行写作。行文中要回答现代人要不要守礼的问题。如先阐述太注重“礼”和“处处”守礼的弊端;接着阐述现代人为什么要守礼,阐述守礼的必要性;再阐述我们守礼的意义。立意:1.乘文明之舟,扬礼节之帆。2.我为懂“礼”、守“礼”发声。3.新时代仍需注重礼节。4.讲生活礼节,树文明新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
这是一份吉林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八句写土生土长的胡雁,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