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完整版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完整版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明朝的科技名著,著作类型,农业和手工业巨著,2内容,3意义,实用性,实践性,总结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识记明朝三部科技巨著的作者、主要内容及其地位。2、知道明朝修筑长城的目的及长城建筑的特点。3、了解明朝北京城的布局特点。4、归纳明代小说和艺术的主要成就。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2)内容:全书190多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了其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本草纲目》有什么特点?
(1)作者简介:李时珍是明代著医药学家。他的家族世代行医。他注重研究药学,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走遍大江南北,收集了大量民间单方,又参考了有关书籍,经27年著成《本草纲目》。 李时珍在行医时,总是热情地接待病人,无论来看病的人是否出得起诊费,他都一样细心治疗。他在用药上常用药味简易能就地取材的药方,使病人既能治病又能省钱,受到患者的欢迎
阅读上述材料:文中体现了李时珍怎样的优秀品质?
(3)《本草纲目》的传播及对后世的影响
传播:问世后传至世界各地、译成20多种语言文字、再版100余次。
影响: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药物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草纲目 》中称青蒿“治疟疾寒热”,为以屠呦呦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医药工作者寻找抗疟疾的药物提供了线索和灵感。《本草纲目》对药物的记载至今仍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1)作者简介:宋应星 明朝著名科学家。 宋应星一面做官;一面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 编写了 《天工开物》。(2)内容: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当时中国在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他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
原因: ①明朝时期的中国处于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②宋应星坚持以农为本的思想,他对农业的重视高于珠玉。
(1)作者简介: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著有《农政全书》。
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
3、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这三本科技名著有哪些共同点呢?
都凝聚着作者辛勤的努力和智慧
三位科学家的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①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②善于吸收前人成果,并加以创新 ③刻苦专研的坚强意志 ④勇于实践的科学作风
2.起止点:西至嘉峪关——东起鸭绿江.
阅读课本 :找出明长城修建的目的、起止点 。
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明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
3.结构: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
4.特点:明长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完善,工程质量更优异。
材料一 明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根据下面的资料指出明长城有哪些作用?
长城既是军事防御体系,抵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又促进了北疆经济开发,成为了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材料二 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市场,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明成祖在元大都基础上扩建和改造而成
宫城(紫禁城、故宫)——皇室生活区皇城——中央各政府机构办公区内城——市中心,多为官员生活区外城——平民百姓生活区
北京城的构成和布局上有什么特色?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
——北京城的建筑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材料 “9”在紫禁城的建筑中频繁出现。九龙壁、九龙椅、81颗门钉(纵九,横九)、大屋顶5条脊、檐角兽饰9个。九龙壁面由270块组成(含九),故宫角楼结构为9梁18柱。故宫内房间数总共为9999.5间,亦隐喻“九五”之意。
君权至上(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描写了宋代 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
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
描写了 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
阅读P76-78,找出明代三大小说的相关信息及共同点
共 同 点规模宏大、结构严整、情节曲折、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影响深远。
1、经常搬家(打《水浒》人名一)
2、欧洲见闻录(打四大名著书名一)
3、孔雀收屏(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4、展翅凌空(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5、凿壁偷光(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1、周瑜打黄盖 ——
2、看三国掉泪 ——3、司马昭之心 ——
4、张飞穿针 ——5、猪八戒照镜子 ——6、关公面前耍大刀——
1.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主要原因)2.传统的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继承发展,提供了通俗文学样式;3.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的结合。
问题探究:为什么小说在明清时期会出现大繁荣?
说说 这是哪些名著里的场景?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宫城、皇城、内城、外城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备课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李时珍,《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宋应星,《农政全书》,徐光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读图识史,视频故宫剪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演示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科技名著,《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一科技名著,轻视忽略,明长城,北京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优秀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篇章,科技名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科技名著总结,第二篇章,建筑奇观,明长城结构,第三篇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