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通史强化训练4 辽宋夏金元时期
展开通史强化训练(四) 辽宋夏金元时期
一、选择题
1.(2022·济南市高三三模)下表是宋代前期从太祖朝到仁宗朝用相人数及其平均任职年限统计。这反映了当时( A )
时间 | 用相人数 | 平均任职年限 |
太祖朝 | 6 | 2.8 |
太宗朝 | 9 | 2.3 |
真宗朝 | 12 | 2.1 |
仁宗朝 | 23 | 1.95 |
A.相权逐渐削弱 B.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C.丞相干预朝政 D.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从太祖朝到仁宗朝用相人数逐渐增多,且任职年限逐渐缩短,这种频繁更换宰相、增加宰相数量的做法反映了相权逐渐削弱,故选A项;通过宰相数量的变化不能说明宋朝的政治局势,排除B项;丞相数量增多说明相权逐渐被削弱,因此干预朝政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丞相数量的变化,未说明这个时期如何选拔官员,排除D项。
2.(2022·滨州市高三二模)唐后期至五代时,枢密使一职先是以宦官充任,曾一度左右宰相任免,插手皇帝废立,后多为武将,权倾将相。宋初,枢密使多以文臣出任,专掌军政,与宰相分权。宋初统治者此举意在( C )
A.削弱宰相权力 B.结束藩镇割据
C.防止权臣乱政 D.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枢密使一职在唐后期至五代时权力非常大,“权倾将相”,到宋初,枢密使“多以文臣出任”,并且“专掌军政”,大大缩小了其权力范围,防止其专权乱政,加强了皇权,故选C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枢密使权力范围的缩小,与“宰相权力”无关,排除A项;藩镇割据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枢密使属于中央权臣,与“地方”无关,排除B项;枢密使权力的缩小,使得其不能够“权倾将相”,“与宰相分权”,这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
3.(2022·漳州市高三4月联考)宋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开放了雄州等四处榷场,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中,宋方有香药、犀角、象牙、苏木、茶叶、缯帛、漆器、杭稻、瓷器、麻布和书籍等,辽方有羊、马、橐驼、北珠等。从中可以看出( A )
A.区域文明程度不均衡 B.榷场受官府控制较严
C.奢侈品贸易占据主导 D.民间的走私较为常见
【解析】 据材料“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中,宋方有香药、犀角象牙、苏木、茶叶、缯帛、漆器、杭稻、瓷器、麻布和书籍等,辽方有羊、马、橐驼、北珠等”,可知宋朝的商品多手工业产品,而辽方多牧业产品,说明双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开放榷场及双方交换的商品,但并无管理措施,排除B项;交易商品中日常生活用品也较多,排除C项;榷场获得了官方认可,属于合法的商品贸易场所,排除D项。
4.(2022·湖北省十一校高三第二次联考)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王安石在太学中实行“三舍法”,规定上舍生学行优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参加省试、殿试。同时,颁布《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在科举改革方面,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王安石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B )
A.充实完善儒家思想 B.争夺变法的主导权
C.寻找变法理论依据 D.完善发展科举制度
【解析】 据材料“规定上舍生学行优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参加省试、殿试”可知,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变法培养人才,进而争夺变法的主导权,故选B项;据材料“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可知,《三经新义》是对儒学经典的进一步解读,不是新的理论,不能完善儒家思想,排除A项;据所学,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涉及面较多,并非只是寻找理论依据,排除C项;据所学,完善发展科举制度是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D项。
5.(2022·潍坊市高三4月模拟)神册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机对大臣道:“凡国家庶务,钜细各殊,若宪度不明,则何以为治?群下亦何由知禁”,于是命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这一举措( B )
A.打破了农耕和游牧文明的隔阂
B.基于辽境内政治经济不平衡
C.反映了儒学成为治国指导思想
D.旨在完善辽朝法律制度建设
【解析】 据材料“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可知,契丹建国后,既有从事畜牧业的游牧民族,也有从事农耕业的汉人和渤海人,辽朝统治者在考虑自身情况和借鉴中原汉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地缘关系的因俗而治的双轨制,用不同的法律去治理,故选B项;A、C、D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6.(2022·济宁市高三三模)1042年,辽兴宗在给宋仁宗的信中写道:“封圻(疆土)殊两国之名,方册(典籍)纪一家之美。”第二年,他又写道:“两朝事同一家。”其意在表达辽和宋( C )
A.政治上亲如一家 B.经济上有互补性
C.文化上有认同感 D.关系上相互依赖
【解析】 材料中的“两国”“一家”都旨在表现辽这个少数民族政权和宋是具备一致性的,即民族虽有差异,但文化系统是一体的,都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因此材料中辽兴宗强调的是辽和宋之间在文化上的认同感是一致的,故选C项;排除A、B、D项。
7.(2022·沈阳市高三三模)据统计,金代六部尚书共227人,女真族97人、汉族108人、契丹族13人、渤海族9人。据此可知,金代政权( C )
A.中央始终为三省六部制
B.北方汉族占据主导地位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D.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金代六部尚书除了本民族的女真人,还有汉族、契丹族、渤海族等多人,可知金代统治者注意任用各民族的人才,推动民族交融,故选C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金是女真人建立的政权,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8.(2022·衡阳市高三三模)宋代取得和占有土地的方式复杂灵活,土地可卖、可典、可租。不仅百姓买卖土地,国家也参与其中,“官庄”“营田”“没官田”无不经常投入土地的流通领域,并形成错综复杂、交织重叠的多方面的法律关系。这反映了当时( D )
A.商品经济得以自由发展
B.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C.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D.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解析】 题干“宋代取得和占有土地的方式复杂灵活”“不仅百姓买卖土地,国家也参与其中”等,与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下土地私有制发展相合,故选D项;“自由发展”不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在宋代只是松动,排除A项;人身依附关系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丧失”人身自由而依附于封建地主的状况,题干未提及,排除B项;“大幅增加”与题干无关,题干未提及国家投入市场的利润与成本的收支,排除C项。
9.(2022·聊城市二模)宋代,两浙西路的秀州农村,小农家庭“布缕菽粟,鸡豚狗彘百物皆售”。每逢春冬农闲季节,他们则“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福建路山多田少,农民“多费良田,以种瓜植蔗”“虽上熟之年,犹仰客舟兴贩二广及浙西米前来出粜”。上述现象共同说明,当时( A )
A.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
B.农民破产现象严重
C.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
D.土地种植结构失衡
【解析】 据材料“两浙西路的秀州农村,小农家庭‘布缕菽粟,鸡豚狗彘百物皆售’,福建路山多田少,‘虽上熟之年,犹仰客舟兴贩二广及浙西米前来出粜’”可知,秀州农村的小农家庭出售布匹、粮食、鸡、狗、猪等,福建路山多田少,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依赖广东粮食供给,说明农村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故选A项;B、C、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
10.(2022·南通市高三四模)宋代城市的市场交易已从固定的“市”渗透到“坊”,渗透到城墙内的每一个角落,并扩展至城墙外,连城墙外的附郭草市也被纳入城市市场之中。由此,不少附郭草市脱离了乡村管辖制度,并入以坊、厢管辖的城市体例。这表明宋代( C )
A.城乡经济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B.官府对商业的管控更加严厉
C.城市市场空间布局发生巨变
D.城市治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解析】 根据“宋代城市的市场交易已从固定的‘市’渗透到‘坊’,渗透到城墙内的每一个角落,并扩展至城墙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宋代的商品交易市场突破了空间限制,说明城市市场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故选C项;A、B、D与材料不符,排除。
11.(2022·石家庄市高三三模)北宋仁宗时选用人才多取北人,后“仁宗皇帝照知其弊,公听并视,兼收博采,无南北之异。于是范仲淹起于吴,欧阳修起于楚,蔡襄起于闽,杜衍起于会稽,余靖起于岭南,皆一时名臣……及绍圣(宋哲宗年号)、崇宁(宋徽宗年号)间,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有沉抑之叹。”这反映了宋代( A )
A.经济重心南移 B.政治中心南移
C.取士人数增多 D.文官地位提高
【解析】 据材料“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有沉抑之叹”可知,随着北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中心南移,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皇帝选用人才多取南人,故选A项;北宋政治中心在东京开封府,没有南移,排除B项;材料强调宋代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录取人数增多,而不是总体的取士人数增多,排除C项;北宋文官地位提高,并不侧重南北方的差异,排除D项。
12.(2022·大连市高三二模)北齐著名学者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从家庭教育着手,着重阐发了儒家的家庭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要求父母应以“礼为教本”对子女进行家庭道德教育,以“务本之道”教育孩子博学技能。材料表明,该《家训》的出现( D )
A.冲击了当时政府主导的教育
B.与封建社会的法治发生冲突
C.适应了私学开始兴起的需要
D.利于规范人的立身处世行为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颜氏家训》中,要求父母应该“以‘礼为教本’对子女进行家庭道德教育”,“以‘务本之道’教育孩子博学技能”,这就从“立身”和“处世”两个方面对子女进行了具体的规范,故选D项;《颜氏家训》出现并不能导致A、B现象产生,私学开始兴起于春秋时期,故C项表述错误,均排除。
13.(2022 ·长郡中学高三模拟考试)唐朝服饰多崇尚浓艳鲜丽之色,宋朝服饰却崇尚简洁、质朴,形成淡雅恬静的着装风格。如袁采在《世范》中讲:“惟务洁净,不可异众。”唐宋服饰风格的变化反映了( B )
A.市民文化的影响
B.儒家正统思想的强化
C.社会阶层的固化
D.佛道思想的影响扩大
【解析】 衣服简朴是因为儒家正统思想发展、强化,发展出理学,而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对服饰产生影响,答案选B;市民文化受商业发展影响深,反而会更喜欢奢华时尚,所以A错误;宋朝因为门阀终结,科举 制大兴,社会阶层流动较好,C错误;宋朝的理学,有力地应对了佛道的挑战,巩固了儒家的正统地位,D错误。
14.(2022·湘豫名校联盟高三5月联考)北宋时,苏辙出使辽国,发现其兄苏轼在当地如雷贯耳,诗词文章亦广为流传。之后,他在赠友人的诗中写道:“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这表明( B )
A.宋辽实现文化习俗统一
B.文学成为民族交流的载体
C.诗词成为当时文学主流
D.苏轼文学具有独特的魅力
【解析】 由材料可知,苏轼的诗词文章在辽国境内广为流传,而诗词文章属于一种文学体裁,这表明文学也成为当时民族交流的载体,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C项由材料无法得出;D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15.(2022·保定市高三二模)元政府特设站户,每站平均约200户,全国站户在30万户以上。站户固定在驿站上,耕地四顷以下者不输租税,但这些田地不能卖给非站户。驿站上的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饮食供应,大部分由站户负担。由此可见,元代( A )
A.重视维护国家的统一局面
B.着力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C.保护小农对土地的所有权
D.积极加强对外经济交往
【解析】 本题考查元朝驿站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元朝建立驿站制度,遍设驿站和站户,意在保障交通和使臣往来,进而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故选A项;B、C、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6.(2022·邯郸市高三二模)元朝人陈椿曾任盐司官吏,在其关于浙西海盐生产的重要著作中附诗云:“东海有大利,斯民不敢争。并海立官舍,兵卫森军营。私鬻官有禁,私鬻官有刑。团厅严且肃,立法无弊生”。这说明元朝( C )
A.匠户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继续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C.政府企图垄断盐业生产和销售
D.注重平准食盐价格以维护稳定
【解析】 陈椿的诗描述了元政府的海盐生产制度,由“东海有大利,斯民不敢争”,“私鬻官有禁,私鬻官有刑”等句可得知,政府企图垄断盐业生产和销售,因此选C;诗句有“并海立官舍,兵卫森军营”涉及对盐户的生产过程进行监督,但没有完整概括后半部分意思,排除A;题干并未涉及重农政策,排除B;元朝政府垄断盐业生产和销售,主要是将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盘剥所得当做重要收入来源,并非为平抑物价,排除D。
二、非选择题
17.(2022·唐山市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下为某宋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宋朝“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这件文物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
材料二 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又有外来托卖炙鸡、燠鸭、羊脚子、点羊头、脆筋巴子、姜虾、酒蟹、獐巴、鹿脯、从食蒸作、海鲜时果、旋切莴苣生莱、西京笋。……唯焦竹架子出青伞上,装缀梅红缕金小灯笼子,架子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转走,谓之“打旋罗”,街巷处处有之。
——摘编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确定该学习小组研究的主题,并概括材料中体现的研究角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个研究宋史的新主题,并说明理由。
【解析】 (1)第一小问研究主题,据材料一“这件文物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体现的是宋代的商业广告;据材料二“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直至天明……又有外来托卖炙鸡……架子前后,亦设灯笼……街巷处处有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体现的是宋代商业活动的情况,所以研究主题可以概括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二小问研究角度,据材料一“这件文物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认门前白兔儿为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宋代店铺商标广告意识增强;据材料二“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直至天明……又有外来托卖炙鸡……架子前后,亦设灯笼……街巷处处有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描述了宋代商业活动的贸易场景,可得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补充一个新主题为:宋代儒学思想的发展。理由可以结合宋代的时代背景,程朱理学的形成和陆九渊心学的出现,从而说明宋代儒学思想的发展,所以理由可以概括为:程朱理学是在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朱熹程朱理学理学的集大成者);心学的出现,陆九渊开创心学,标志着重建理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答案】 (1)主题: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研究角度:
材料一角度,宋代店铺商标广告意识增强;
材料二角度,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示例:研究主题:宋代儒学思想的发展。
理由:程朱理学是在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朱熹程朱理学理学的集大成者);心学的出现,陆九渊开创心学,标志着重建理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18.(2022·青岛市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宋安济坊
北宋崇宁年间,朝廷下诏,置安济坊,以处民之有疾病而无告者……初令诸郡置之,寻复推行于县……开封府依外州法,居养鳏寡孤独及置安济坊。朝廷颁布了安济法,凡户数上千城寨镇市,一般都要设置安济坊;凡境内有病卧无依之人,地方里正甚至一般平民均有责任将其送入安济坊收治。
崇宁初……安济坊,给常平米,厚至数倍,差官卒充使令,置火头,具饮膳,给以衲衣絮被。州县奉行过当,或具帷帐,雇乳母,女使,糜费无艺,不免率敛,贫者乐而富者扰矣。然当艰难之际,兵食方急,储蓄有限,而赈给无穷,复以爵赏诱富人相与补助,亦权宜不得已之策也。
大观元年……安济坊所管出纳官物,并日逐抄转簿历及供报文字,委是繁多,若共差军典一名,显见两处勾当不前。伏望各差军典一名,并添支钱米等,并乞依已得指挥。从之,诸路依此。
——摘编自《宋会要辑稿》《宋史》等
基于材料,围绕“北宋安济坊”设计2个思考题并进行解答。(要求:避免安济坊设置的背景、内容、影响的设问方式;多角度、多层次涵盖材料提供的信息;体现创新性、素养性和思考深度)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内容可知,反映的是“北宋安济坊”的相关知识,同时题目设计中要求避免安济坊设置的背景、内容、影响角度,故可以在设计问题时,设计为:(1)安济坊设置的特点?(2)说明安济坊设置与国家社会治理的关系。(3)如何认识北宋安济坊的设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居养鳏寡孤独及置安济坊”可知,官方的医疗保障机构;据材料“朝廷下诏”可知,体现皇权特征,政府主导;据材料“开封府依外州法”可知,采取立法的形式,对贫病的医疗救助制度化;据材料“凡户数上千城寨镇市,一般都要设置安济坊;凡境内有病卧无依之人,地方里正甚至一般平民均有责任将其送入安济坊收治”可知,救助地区、对象范围广。第二小问关系,根据基础知识可知,两者是相互作用的。根据北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为安济坊提供了物质基础;国家分裂、土地兼并,社会底层的大量贫病人员出现,安济坊为其提供了生存保障,推动了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巩固了社会基层的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安济坊配置过高、投入过大、机构重叠,增加了赋税征发,亏空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剧了宋朝的冗官、冗费,加重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加官进爵的方式劝诱富人进行捐助,降低了官员素质,减弱了政府的治理能力。第三小问认识,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宋朝政府对于社会的救济也是这一时期理学思想的渗透表现,同时社会层面的理学也依靠安济院的救济机构得以发展。
【答案】 设计思考题:(1)安济坊设置的特点;(2)说明安济坊设置与国家社会治理的关系;(3)如何认识北宋安济坊的设置?
(1)特点:官方的医疗保障机构;体现皇权特征,政府主导;救助地区、对象范围广;采取立法的形式,对贫病的医疗救助制度化。
(2)关系:相互作用。
说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为安济坊提供了物质基础;国家分裂、土地兼并,社会底层的大量贫病人员出现,安济坊为其提供了生存保障,推动了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巩固了社会基层的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安济坊配置过高、投入过大、机构重叠,增加了赋税征发,亏空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剧了宋朝的冗官、冗费,加重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加官进爵的方式劝诱富人进行捐助,降低了官员素质,减弱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3)认识:儒家文化弘扬的“仁爱”“大同”“民本”等内容是安济坊设置和管理的原因和体现。也进一步推动了理学思想的发展。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通史强化训练8 现代中国: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通史强化训练8 现代中国,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通史强化训练7 民国后期: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通史强化训练7 民国后期,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通史强化训练6 晚清民初: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通史强化训练6 晚清民初,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废跪拜之礼,以鞠躬,废大人,废缠足,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