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第1节城市的辐射功能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3章 第2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4章 第2节资源跨区域调配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4章 第3节产业转移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4章 第4节国际合作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课堂教学ppt课件
展开1.学习思路本章讲的是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注意学习的中心是流域内协调发展、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国际合作。通过学习黄河的调沙减淤和水资源的调配,理解流域的开发与治理;通过学习西气东输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通过学习东亚、南亚产业转移,理解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通过学习全球化、“一带一路”,理解国际合作。
2.学习技法(1)流域内协调发展。识记流域的概念,通过对黄河水患的原因及治理措施,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的原因、下游断流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的分析,理解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和综合利用的必要性。(2)资源跨区域调配。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实施的必然性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通过对西气东输的原因及影响的分析,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产业转移。识记产业转移的概念、类型。通过对东亚、南亚产业转移的分析,理解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国际合作。识记全球化概念,结合资料,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结合实例,理解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
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
课前 |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黄河的“地上悬河”是逐渐形成的。早期,黄河下游河道在平原游荡漫流,形成多股河道,故有“九河”之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人们开始向黄河要耕地,进行了大规模修筑黄河堤防活动,黄河洪水从此被归入固定河槽,但黄河的泥沙也在两岸大堤之间年复一年地淤积下来,河床不断抬高。
到了西汉末年,黎阳(今河南浚县)附近河床已高出民居,形成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
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提示:由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大量流失,注入黄河,黄河河水含沙量大。流至下游地区,由于河道变宽,水流变慢,致使大量泥沙堆积,使河床逐渐抬高,人们为了防治水害,不断加高两岸堤坝,使黄河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形成“地上悬河”。
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1.流域的概念:河流的干流和各级支流以及连通的湖泊、_____构成了水系,由________所包围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域称为流域。2.流域内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具有农业灌溉、____________、提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发展航运、____________、生态保护、________等多种功能。
3.流域内水资源协作开发和综合利用(1)水资源协作开发的原因。①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不同,导致地区之间、上下游之间、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在____________、水质保护中出现利益冲突。②流域的整体性强、________高,需要以________为单元进行统筹管理。③流域跨越不同的行政区,由__________分别行驶管理权。
[小提醒]河流水系是指流域里大大小小的河流,构成脉络相通的系统,也称为河系。河流水系特征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①河流长度、流向;②流域面积;③支流数量及其形态;④河网形态、密度;⑤落差或峡谷分布;⑥河道的宽窄、弯曲、深浅等。
[小提醒]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
三、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1.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的原因
[小提醒]黄河出现断流会导致下游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入海口地区出现地下水咸化现象,进一步破坏地下水环境。
小拓展:“河长制”,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
小拓展:黄河调水调沙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黄河下游河道得到冲刷,泄洪能力得到提高;所带来的泥沙在河口形成新的淤地,湿地面积增加;黄河三角洲的物种数量增加;海岸线不断被侵蚀后退的状况得以扭转。
小拓展:关于流域的几个小知识(1)流域并不等同于河流,流域是河流的汇水区域,既包括河流,也包括河流两侧的陆域部分。流域的概念范畴要大于河流。(2)分水岭是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或分水界。(3)水系是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
梯级开发就是对于一些落差较大的河流采取修建多个拦河大坝和水库的方式,使水流趋于平缓,样子很像楼梯的水利工程。我国目前在黄河上游及红水河都修建了一系列的梯级开发水利工程。
小技巧:在不同河段,河流开发的方向不同。一般情况下,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修建水库后,水库上游河段水位会提高,可以浮得起大船,船舶航行条件得到改善。
想一想:解决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有哪些?【答案】①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珍惜和保护水资源。②加强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根本途径;修建水库是解决降水季节变化大的主要措施;加强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③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主要途径包括积极推广耐旱作物;改革灌溉技术,如实行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由拦河大坝、泄洪建筑物和引水发电系统组成,是以防洪、减淤为主的综合性工程。水库的汛前调水调沙,指赶在大量降水汇聚成径流到达水库之前放水冲沙,防止泥沙的淤积,也为防洪做好准备。据此完成第1~3题。1.小浪底一年一度的调水调沙时间是( )A.12月中旬至1月初B.4月中旬至5月初C.6月中旬至7月初D.7月中旬至8月初
2.小浪底调水调沙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泄洪能力 B.改善航运条件C.防止水土流失 D.便于下游梯级开发3.小浪底调水调沙对下游河道的影响是( )A.增加泥沙淤积量 B.减少入海泥沙量C.使河道加宽 D.使河道加深【答案】1.C 2.A 3.D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水库调水调沙时间在汛前。黄河中下游汛期为每年的7月至8月。所以小浪底一年一度的调水调沙时间为6月中旬至7月初。第2题,读材料可知,小浪底调水调沙的主要目的是增强泄洪能力,提高水库调蓄洪水的能力。第3题,调水调沙,即调整水库上下出水口的水量,使得库区的泥沙能够冲出,且由于短时间内放水量大,形成人造洪峰,泥沙不会在下游淤积,而是被冲入大海,因此A、B项错误;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两侧为人工河堤,调水调沙不会使河道加宽,故C项错误;流量短时间内剧增会使得下游河道被冲刷,河道加深,故D项正确。
(2020年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质检)下图为黄河流域各省份人均用水量与万元GDP耗水量折线图。读图,完成第4~5题。
4.下列关于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河下游地区的用水量普遍比上游地区少B.宁夏落后的农田灌溉方式造成人均用水量大C.黄河下游地区的用水效率比上游地区要低D.万元GDP耗水量与区域经济水平呈正相关
5.有专家建议以市场配置提高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该措施将有利于黄河下游地区( )A.退耕还林还草 B.获得经济补偿C.扩大水田面积 D.增强节水意识【答案】4.B 5.D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图示中黄河下游地区的人均用水量普遍比上游地区少,但黄河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实际总用水量远高于上游地区;宁夏落后的农业灌溉方式造成人均用水量大;黄河下游地区的技术水平高,用水效率比上游地区要高;万元GDP耗水量与区域经济水平没有明确相关性,中、下游地区大致呈负相关。第5题,以市场配置提高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黄河下游地区增强节水意识;对退耕还林还草、获得经济补偿影响不大;水田面积会缩小。
课堂 |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材料 乌江为贵州省第一大河、长江上游右岸支流,古称黔江。乌江水系呈羽状分布,流域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质专家曾断言,乌江流域处在喀斯特地貌区,因而不适合修建水库,但是现在流域内有大大小小数十座水库(如下图)。近些年来,贵州省政府大力开发乌江流域,经济取得较快发展。
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1)分析乌江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答案】乌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水系呈羽状分布,流域面积大,汇水面积广,河流流量大;地处云贵高原地区,地形崎岖,地势落差大。(2)分析在喀斯特地貌区修建水库的不利条件。【答案】喀斯特地貌区多溶洞、漏斗和地下暗河,地基不牢固;水库区容易渗漏,导致水库区水量减少,水库蓄水功能减弱;水库、大坝安全性相对较差,威胁河流下游地区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1)河流的利用方式(经济效益):修建大坝、水电站、船闸等水利工程。具体利用方式如下表所示。
(2)流域的综合开发(经济效益):流域的综合开发往往是以河流开发(河流开发普遍以梯级开发为主)为核心,并带动流域各种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的开发,从而促进流域三大产业的发展,同时使生态得以保护、环境得以改善。如下表所示。
(3)流域的生态保护(生态效益)。
[考向: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读我国四条河流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甲、乙、丙三条河流中( )A.甲河流量最小,丙河最大B.乙河含沙量最大,丙河最小C.甲河丰水期最短,丙河最长D.丙河流量季节变化最大,甲河最小
2.图中丁河水能资源丰富,但河流上水电站很少,其主要原因是( )A.地形崎岖,开发难度高B.水流过急,不宜开发C.技术水平低下,难以开发D.远离经济发达地区,电力需求小【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甲、乙、丙三条河流相比,流量方面,甲河最小,乙河最大;含沙量方面,甲河最大,丙河最小;丰水期方面,丙河最长,甲河最短;流量季节变化方面,甲河最大,丙河最小。第2题,丁河水能资源丰富,但该区域经济落后,对能源的需求量小且远离消费市场,因此河流上水电站很少。
材料 黄河断流始于1972年,在1972—1996年的25年间,有19年出现河干断流,平均4年3次断流。1987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扩大,断流频次、历时不断增加。
1995年,地处河口段的利津水文站,断流历时长达122天,断流河长上延至河南开封市以下的陈桥村附近,长度达683 km,占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下)河道长度的80%以上。1996年,地处济南市郊的泺口水文站于2月14日就开始断流;利津水文站该年先后断流7次,历时达136天。1997年,断流达226天,为历时最长的断流。从2000年开始,随着小浪底枢纽一期工程竣工,开始发挥调蓄工作,黄河断流现象停止。
(1)试分析黄河下游易断流的自然原因。【答案】黄河流域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冬春季节降水少,入河水量少;黄河下游是“地上悬河”,没有支流汇入,也几乎没有地下水补充;北方干燥、风大,蒸发量大。(2)目前黄河已连续多年不断流,它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案】河流资源开发与利用,应该全流域统一管理与调配,统筹兼顾各方(区域)利益;要通过立法或有关条例规范流域内资源利用方式;可以通过一定工程措施和管理方式来进行水资源的合理调配。
1.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2.黄河沙患的解决措施
[知识拓展]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进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3.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的原因
4.黄河水量的统一调度和分配
[考向1:黄河沙患的解决措施](2020年广东省茂名市模拟)1999年黄河小浪底水库开始运行后,大坝以下河槽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下图为2000—2015年小浪底至利津段河床高程及河槽断面形态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题。
1.2000—2015年小浪底至利津段河床高程发生变化,是因为( )①小浪底水库拦截泥沙 ②黄河下游植树造林③大坝加大了水位落差 ④降水增加,流量变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与花园口—夹河滩段相比,泺口—利津段河槽横向展宽不明显,最可能因为该河段( )A.流速较快,河流下蚀更突出B.治理黄河工程使得河槽两侧比较稳定C.两岸岩石比较坚硬,难侵蚀D.河床底部泥沙淤积较松散,更易侵蚀
3.近年来,花园口—利津段河槽下蚀的趋势变缓,主要原因是( )A.河床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大B.气候变干,河流流量变小C.河流含沙量增大,淤积增强D.沿岸人们生活生产用水增加【答案】1.D 2.B 3.A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2000—2015年两处河槽均出现变深的特点,这证明沉积量小于侵蚀量,故体现了小浪底水库的建成起到了拦截泥沙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泥沙的下泄堆积,①正确;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于中游地区,下游的植树造林对中游没有影响,②错误;由于大坝的修建,水位落差增大,导致流水侵蚀作用增强,表现为侵蚀大于淤积,河床加深,③正确;无证据表明此阶段降水量的增加,④错误。
第2题,利津位于山东境内,接近黄河入海口,泥沙淤积严重,“地上悬河”形势更严峻,黄河的治理过程中对河岸堤坝的加固更坚硬,不易被侧蚀。第3题,由于小浪底工程建设,导致侵蚀大于淤积。河床堆积物是由大小不一的颗粒物组成的,在多年的侵蚀作用下,体积小、重量轻的堆积物逐渐被侵蚀并搬运走,留下的堆积物大多直径较大,重量更大,不容易被侵蚀,因此下蚀趋势变缓。
4.长江中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的主要原因是上游( )A.水库蓄水、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影响B.产业高度密集,生产用水持续增加C.人口不断增加,生活用水持续增加D.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5.长江口环境流量不稳定,可能给长江口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是( )A.加剧河口泥沙淤积 B.防止海水倒灌C.生物多样性减少 D.造成水质恶化
6.针对上题所述影响,长江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A.上游地区大量植树造林B.上游地区控制人口规模C.下游地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D.确定合理的水资源调配量【答案】4.A 5.C 6.D
[解析]第4题,结合图文材料推测,上游水库蓄水、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会使中下游径流大量减少,造成中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上游地区生产、生活用水增加会使上游地区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加,但这不是中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的主要原因。上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的供需关系影响不大。
第5题,长江口环境流量不稳定,可能增多,也可能减少,所以不能确定是否会加剧河口泥沙淤积,也不能确定是否会防止海水倒灌;长江口水质恶化,主要与流域内居民生活、生产等有关,与环境流量关系不大;长江口环境流量不稳定,会造成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不稳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第6题,长江口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是由中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导致的,因此为避免生物多样性减少,需要确定合理的水资源调配量,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拓展 |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教材第60页 引入流域开发利用中不同的利益主体及不同的利益需求导致的矛盾冲突对区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为了协调各利益主体及利益需求,促进流域协同发展,采取了“河长制”这种流域协同管理制度。河长组织领导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
教材第61页 思考1.黄河由于泥沙含量大导致下游形成“地上悬河”,无支流汇入,因此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小。2.黄河泥沙含量大,流量小,泥沙淤积严重,导致河流无航运价值。教材第64页 思考河口三角洲淤扩速度减缓,在海水的侵蚀作用下甚至停止向外扩展。
教材第65~66页 活动1.荷兰。位于莱茵河下游,上中游沿岸国家工业发达,人口众多,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多。2.德国、法国位于莱茵河沿岸,且工业发达,城市众多,排放的工业和生活污染物多,需要对污染物治理后才能排放,或者关闭一些小型的工厂;荷兰位于下游,受危害最大,上游国家进行治理后,它受益最大,应该为此支付一定的生态赔偿费用。
3.行政手段:成立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签署《莱茵河氯化物污染治理公约》、制定《莱茵河行动计划》等。经济手段:生态补偿协议、产业结构调整等。技术手段:实时动态监测、开发“莱茵河预警模型”、各监测站点互联等。
教材第68页 活动1.兰州到头道拐:农业用水比重大,工业用水比重较小。三门峡到花园口:工业用水比重大,农业用水比重小。2.农业方面:喷灌、滴灌;推广耐旱型农作物。工业方面:提升工艺流程;污水处理后再排放等。生活方面:提高水价;用洗菜水进行浇花、冲厕所等。全流域协调用水,分配用水份额等。
综合思维——黄河滩区终别“九曲黄河万里沙”材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激起炎黄子孙万丈豪情的“母亲河”,却因随意改道的“脾气”,使下游滩区居民迫于水患经常搬家。现如今,就地就近筑村台、外迁安置、旧村台改造提升……山东黄河滩区居民正在告别“家无恒产”“居无安所”的困境。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对黄河滩区人来说,这是自嘲家虽不动,却随黄河改道而位移。“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是黄河滩区人的生活循环,滩区房子不断重复着“淹没—倒塌—重建—淹没”的过程,滩区群众生活贫困。眼下,山东正大力推进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建设黄河生态经济走廊,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下图为黄河滩区示意图。
[思考探究](1)通过查阅资料或阅读示意图,对“滩”的定义作出解释,并描述黄河滩区的形成过程。【答案】滩,指河床内洪水时被淹没、少水时露出的地面。形成过程: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至中游,河道变宽,流速变慢,泥沙堆积;洪水时,携沙更多,堆积更明显,洪水退去,泥滩裸露。
(2)小明非常疑惑:虽然灾害频发,生活贫困,但是滩区居民仍然在此生活。请查阅相关资料,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答案】滩区地形平坦,属于河流堆积物,土质疏松,土壤肥力高,便于耕作;靠近河流,灌溉条件好。
(3)通过查阅资料,小明发现生产堤是滩区群众为保护耕地、村庄而自修自守的土堤。小明觉得这种做法不妥当。请说明理由。【答案】生产堤使原有河道变窄,导致河道内洪水水位变高,增大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加剧灾害损失;修建生产堤,改变滩区生态,滩区丧失湿地的功能(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调节气候能力变差);加剧河床的泥沙淤积,“地上悬河”问题愈演愈烈。
(4)请你对黄河滩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究,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进行生态移民;黄河滩区开展生态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如:进行农产品深加,进行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发展观光农业或乡村旅游业等。
区域认知——西江梧州站材料 西江梧州站多年平均径流量居全国第二位;多年平均输沙量5 570万吨/年,居全国第三位。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2017年梧州站输沙量减少至2 500万吨。图甲为广西境内西江流域主要水库示意图。图乙为梧州站径流量、输沙量及南宁市降水量年内占比统计图。
[思考探究](1)简述西江输沙量的年内分布特征,并分析其输沙量大的自然原因。【答案】特征:年内分布不均,集中在6—8月。原因:降水量丰富,径流量大;年内降水集中;流域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侵蚀强。(2)西江流域输沙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水库大量拦蓄河流泥沙;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
高中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一等奖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一等奖ppt课件,共60页。
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图片ppt课件,共46页。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40讲 流域内协调发展课件PPT练习题: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40讲 流域内协调发展课件PPT练习题,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课时作业,分水岭,整体性,关联度,上下游,含沙量大,水土流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