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翠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含解析
展开 2022 ~202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
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文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仅仅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一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
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搞市场经济,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
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即错误的前提:断定一件事物是正确的,只需因为它未被证明是错误;或断定一件事物是错误的,只需因为它未被证明是正确。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
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注]”:
(1)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
(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1)(2)(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
(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
(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但(3)却是假的。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
B. 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
C. 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
D. 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当依据。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二都是以逻辑为论证话题,但前者重在从老师角度谈教法,后者重在从生活角度谈辨识。
B. 通过对《祝福)中“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老爷的守旧闭塞。
C. 在写作议论文时,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D. 根据材料二对“美诺悖论”的阐释,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虚拟论敌”反驳“玩物丧志”观点的一项是( )
A. 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
B. 玩物会丧志,所以人不应该有喜好。
C. 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认为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
D. 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的收藏家。
4. 逻辑谬误常常会发生,著名的“濠梁之辩”中就出现了逻辑谬误,很多人都指摘庄子偷换概念,却忽视了惠子的逻辑谬误,请简要分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这句话的逻辑谬误。
【答案】1. D 2. D 3. C
4.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与“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自相矛盾。前一句惠子表明自己不知道庄子(是否知道鱼快乐),而后一句惠子明确了庄子不知道鱼快乐,这表明他已经知道庄子不知道鱼快乐,两句话相互矛盾。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错。原文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B.“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错。原文是“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
C.“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错。原文是“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错。材料二提到的“美诺悖论”是从两个皆真的前提,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两个看似一个东西的前提说的不是一个概念。“自相矛盾”是指二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只能一真一假。可见“美诺悖论”和“自相矛盾”不是一个推理过程。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是从论点推出错误,属于虚拟论敌。
B.“玩物会丧志,所以人不应该有喜好”是从论点推出错误,属于虚拟论敌。
C.“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认为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这是程颢对“博闻强识”的一种看法。这没有反驳“玩物丧志”的观点,不属于虚拟论敌。
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的收藏家”是针对论点举出反例,属于虚拟论敌。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意思是: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快乐。
“自相矛盾”是指二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只能一真一假。前一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惠子说自己不知道庄子,是说不知道庄子是否知道鱼快乐;而后一句“子之不知鱼之乐”惠子明确了庄子不知道鱼快乐,这表明他已经知道庄子不知道鱼快乐。那么前后两句话犯了相互矛盾的逻辑错误。
可见,“我非子,固不知子矣”与“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自相矛盾。
(二)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只见牛的犄角,富裕农民的长毛绒高帽,农妇们的头巾在集市上攒动。尖厉刺耳的嘈杂声嗡嗡一片,持续不断。不时还可听到一声从乡下人结实的胸脯里发出的开怀大笑,或者系在墙边的母牛的一声长哞。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真正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认为一切有用的东西都该捡起来。他弯下身去,因为患风湿病而十分吃力。他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他们过去为了一根络头曾有过纠葛,至今互不理踩。现在奥士高纳大爷在粪土里捡绳头,被自己的冤家对头看见了,他颇感坍台,于是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又装模作样在地上寻找什么东西,但没有找到,便向市场走去,脑袋冲在前面,身子因风湿病而像弓一样弯着。
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噪门背诵起来:“戈德维尔的居民以及所……有赶集的乡亲们,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伏图内,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特此通告。”乡丁说完便走。
于是大家就这件事议论开来。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
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
“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这位农民既感到诧异,又觉得不安。他一口喝完了杯子里的咖啡,起身上路,嘴里连连说“在,在。”他每当休息之后,起步特别困难,所以身子比早晨弓得更加厉害了。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天早上在勃兹维尔大路上捡到了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
这位乡下人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瞅着乡长,自己也不知为什么,已经被这种对他的怀疑吓呆。
“我,我,我捡到了那只皮夹子?”
“是的,是您亲自捡到的。”
“我以名誉担保,我连皮夹子的影子也没见过。
“有人看见您啦。”
“有人看见我,我啦?谁看见的?”
“马朗丹先生,马具商。”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
“啊!他看见啦,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乡长先生,您瞧!”
他在口袋科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
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奥士高纳大爷,马朗丹先生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不会相信他把这根绳子错当成了皮夹子。”
这位老农气呼呼地举起手来,向身边吐了一口睡沫,表示以名誉起誓,再次说:“老天有眼,这可是千真万确。我再说一遍,这件事,我可以用我的良心和生命担保。”
乡长又说:“您捡起皮夹子之后,甚至还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张把票子从皮夹子里漏了出来。”
老人又气又怕,连话都说不上来了。
“竟然说得出!……竟然说得出……这种假话来糟蹋老实人!竟然说得出!……”
他抗议也是白费,别人不相信他。
消息已经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
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不停地讲他的遭遇……但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他。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冯马利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
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胜利了。“要知道,使我伤心的是,”他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而是污蔑。由于污蔑而遭众人非难,这种事是再损人不过的了。”
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
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为什么人家叫他“老滑头”呢?蒙迪维利埃村的一位马贩子对他大声说,“老爹,别说了。有个人捡着了,又有个人送还了。俗话说,没人见,没人晓,骗你,你也不知道。”
奥士高纳气得连话也说不上来。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眼看着消瘦下去。现在,爱开玩笑的人为了逗乐而请他讲绳子的故事,就像人家请打过仗的士兵讲他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一样,他那鼓到顶点的士气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垮了下来。
将近年底的时候,他卧病不起。临终昏迷的时候,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本文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见奥高纳大爷检东西,于是向乡长报告奥士高纳大爷捡到了钱包。
B. 乌勒布雷克大爷丢失了一个钱包,钱包里有现金和单据,他许诺要给送还他钱包的人二十法郎酬金。
C. 面对马朗丹大爷和奥士高纳大爷相互盾的言论,乡长选择相信马朗丹大爷,认为奥士高纳大爷撒谎。
D. 奥士高纳大爷捡到钱包不承认的事被马朗丹大爷四处宣扬,从此,大家都认为奥士高纳大爷是“老滑头”。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绳子作为线索,将奥士高纳大爷捡绳子,被认为捡到钱包,真相大白后,他四处辩解等情节串联起来,使小说情节紧凑。
B. 小说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奥士高纳大爷发现马朗丹大爷看到他捡绳子的情节,与后文奥士高纳大爷向他人倾诉的情节作了对比。
C. 小说写马朗丹大爷因为与奥士高纳大爷结怨面诬陷他,人们拒绝相信他的清白,反而嘲笑他等内容,批判了人性的黑暗和冷漠。
D. “他那鼓到顶点的士气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垮了下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奥士高纳大爷情绪的变化。
7. 第一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8. 奥土高纳大爷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答案】5. D 6. B
7. ①交代了恶劣的生活环境,营造了拥挤、嘈杂、混乱的氛围。②暗示主人公奥士高纳的悲剧命运。③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8. ①勤俭节约。看到掉到地上的绳子出于农民特有的勤俭品质而将其捡起。②老实淳朴。面对诬告,将实情和盘托出,没有任何隐瞒和添加。③执拗胆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不断向别人解释,至死也不愿意放弃。④好面子。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D.“奥士高纳大爷捡到钱包不承认的事被马朗丹大爷四处宣扬”错误,由“他弯下身去,因为患风湿病而十分吃力。他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可知,他捡起的是绳子,是马具商马朗丹大爷诬陷他捡到了钱包。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B.“与后文奥士高纳大爷向他人倾诉的情节作了对比”错误,奥士高纳大爷发现马朗丹大爷看到他捡绳子,却诬陷他捡到了钱包,为后文奥士高纳大爷间他人倾诉作了铺垫。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
“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尖厉刺耳的嘈杂声嗡嗡一片,持续不断”“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等描写,表现了环境的恶劣、嘈杂、混乱。“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尖厉刺耳的嘈杂声嗡嗡一片,持续不断”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的混乱、恶劣的生活环境,正因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所以才有了后文中诬陷他人、拒绝相信他人清白的情节,因此环境描写为后文奥士高纳捡绳子被诬陷的故事做好铺垫。
人物生活在这样低素质的人群中,就有了后文诬陷他人、拒绝相信他人清白的故事,才有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因而环境描写也预示了奥士高纳的悲剧结局。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真正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认为一切有用的东西都该捡起来”“他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表现奥士高纳大爷的勤俭精神。
“我以名誉担保,我连皮夹子的影子也没见过”“老天有眼,这可是千真万确。我再说一遍,这件事,我可以用我的良心和生命担保”,奥士高纳大爷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不惜对天发誓,以名誉担保,表现他的老实淳朴。
“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不停地讲他的遭遇”“临终昏迷的时候,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他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一遍遍重复,四处游说,临终还在试图证明自己的清白,表现他很胆小,很在意别人的看法,非常执拗。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9.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臂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
B. 故亏父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
C.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家:家庭
D.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鼓励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焉能治之 焉用亡郑以陪邻
B. 臣子之不孝君父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C.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 若使天下兼相爱 若属皆且为所虏。
1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作者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己任。就要知道动乱的根源,否则就达不到目的。
B. 墨子认为正由于人们“不相爱”,伦理崩坏、抢劫偷盗诸侯攻伐等情况才会发生。
C. 墨子认为如果人们“兼相爱”,乱象就能消除,“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天下大治。
D.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并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答案】9. C 10. C 11. D
12. 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就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家:是指卿大夫的封地。句意: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于是;哪里,怎么。句意:于是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大瓠之种。句意: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
C.两个“以”都是介词,把。句意: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职业的人/一律把修身作为根本。
D.表假设,如果;代词,你。句意: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你们都将要被他俘虏。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采用并列式结构”错,文章采用了递进式结构。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视……若”,看待……像;“恶”,怎么;“亡”,没有。
参考译文: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就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陬邑。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
鲁昭公卒,定公立。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教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慍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有删改)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 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B. 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C. 景公向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D. 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粥羔豚者的“粥”同“鬻”,意思是贩卖,与《五石之瓠》“今一朝而鬻技百金”的“鬻”相同。
B. 莫能兴的“兴”意思是起来,与《论语·阳货》“《诗》可以兴”的“兴”相同。
C. 唐虞即唐尧虞舜。相传尧舜执政时期,天下太平,古人常以唐虞来指称明君。
D. 六艺,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又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书。文中指后者。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16.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孔子的三次回答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理念?
【答案】13. C 14. B
15. 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易)学的研究就可以文辞义理兼备充实(文质兼备)了。
16. ①志向远大,施政恰当;②遵循礼治,注重秩序;③节约开支,杜绝浪费。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的秦穆公,国家既小,地域又偏,他能够称霸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国家虽然小,目标却很远大;地域虽然偏,施政却很正当。”
“孔子”是“问”的宾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B;
“处虽辟”与“国虽小”结构一致,“处虽辟”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贩羊卖猪的商人就不再加讨虚价/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
B.错误,起来,站起;激发人的感情。两句的“兴”不同。句意:没有一个人能够站得起来/《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假”,给,借;“是”,这样;“彬彬”,文质兼备。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可知,志向远大,施政恰当;
②由原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知,遵循礼治,注重秩序;
③由原文“政在节财”可知,节约开支,杜绝浪费。
参考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成年以后,曾做过季氏的小吏,粮食称量公平标准;曾担任过管理牧场的小职务,而场中牲口就越养越多。后来他出任司空。没过多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奔波于宋、卫两国,又在陈、蔡两国遭遇困厄。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认为他奇特。鲁国再次善待他,因此他返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一块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的秦穆公,国家既小,地域又偏,他能够称霸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国家虽然小,目标却很远大;地域虽然偏,施政却很正当。”齐景公向孔子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听了说:“太好了!”改天他又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为政最要紧的在于节省财力。”景公听了很高兴。
鲁昭公去世后,定公继位。鲁定公十四年,孔子这时以大司寇的身份兼理国相的职责(参与国家大事),孔子参与国政才三个月,贩羊卖猪的商人就不再加讨虚价,行人男女都各守礼法分开走路,路上见了别人掉落的东西也不捡回去;来到鲁国的四方旅客,不必向管事官吏请求,管事官吏都会给予他们宾至如归般的照顾。
孔子迁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进攻陈国。楚国前来教陈,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住在陈、蔡两国的边境上,楚国就派了专人来聘请孔子。孔子打算应聘前去见礼,陈、蔡两国的大夫就商议说:“现在的楚国,是个强大的国家,却来礼聘孔子。楚国如果真用了孔子(如果孔子在楚国掌权),那我们陈、蔡两国掌政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双方共同派人把孔子围困在荒野上,动弹不得,粮食也断绝了。随行弟子饿坏了,没有一个人能够站得起来。孔子却照样不停地讲他的学,朗诵他的书,弹他的琴,唱他的歌。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会有这样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即便身处逆境,也会固守内心的操守,小人困窘的时候,那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
在孔子的时代,周朝王宝已经衰微,而礼乐的制度教化也废驰了,《诗》《书》等典籍霉散残缺。于是孔子探寻三代以来的礼制遗规,厘定《书传》的篇次,上起唐尧、虞舜之间,下到秦穆公止,依照事类秩序加以编排。所以《书传》《礼记》从孔子开始。古代留传下来的诗原有三千多篇,到了孔子,把重复的去掉,选取可以用于礼义教化的部分,所取诗篇,最早的是追述殷始祖契、周始祖后稷的诗,其次是歌颂殷、周两代盛世的诗,再次是讽刺周幽王、厉王政治缺失的诗。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把它们入乐歌唱,以求合乎古代《韶乐》(虞舜乐)、《武乐)(武王乐)以及朝廷雅乐、庙堂颂乐的声情精神。先王礼乐教化的遗规,到此才稍复旧观而有可称述。王道完备了,六艺也齐全了。
孔子晚年喜欢《易》学,他读《易)很勤,以至于把编书简的皮蝇都弄断了多次。还说过:“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易》学的研究就可以文辞义理兼备充实(文质兼备)了。”
孔子任职审理案件时,有可以与人一起商量的文辞,不独自决断。到他写《春秋)时(就不同了),认为该记录的就提笔直录,该删削的就删削,就连于夏这些长于文学的弟子,一句话都参酌不上。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的已丑日逝世。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狂夫①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②篠:细小的竹子。③裛:通“浥”,沾湿、滋润。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写清幽的居住环境,并化用典故,以衬托出狂夫的清贫自足的形象。
B. 颔联紧承上联写景,运用互文的手法,描绘了和风细雨中的“翠篠”“红蕖”。
C. 颈联开始写人,描述了狂夫的生活境遇,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
D. 尾联“疏放”“狂”写出狂夫饱经患难后的消极颓废,反映了狂夫思想的变化。
18. 诗中的狂夫指谁?狂夫的“狂”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7. D 18. 第一问:狂夫指诗人自己。
第二问:①狂夫虽缺粮少食,依然纵情于自然美景之中,尽显其狂态。②诗人面临死亡的危机,但“唯疏放”,即历尽风霜,始终以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老更狂”更极写了这种“疏放”之态。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写出狂夫饱经患难后的消极颓废”说法错误。诗中尾联一句“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地表达出自己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生活态度来对待打击的生活信念。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的意思是做了大官的朋友早与我断了书信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可见这正是晚年杜甫生活的写照,因此本诗中“狂夫”指的是诗人自己。
本诗开头四句“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描写了草堂周围秀丽的景色,作者处在“恒饥稚子色凄凉”这种困窘的生活中,却能有心去赏美景,体现了他的狂态。
“填沟壑”,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极写了这种“疏放”之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说只有达到“至善”的境界,志向才能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心不妄动。
(3)《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________________”,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就不会失败。
(4)人们常把军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于《秦风·无衣》中“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句。
(5)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写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为仁由己 ②. 而由人乎哉 ③. 知止而后有定 ④. 定而后能静 ⑤. 常于几成而败之 ⑥. 慎终如始 ⑦. 与子同袍 ⑧. 与子同泽 ⑨. 不知江月待何人 ⑩. 但见长江送流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慎”“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上下五千年而文脉不绝,根本在于一代代华夏子孙典籍为媒、_______、接续前行。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学者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播出时广受欢迎,_______。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其成功的关键是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造成的。宋应星与袁隆平跨越百年握手,撒贝宁与司马迁跨越千年对话……节目的创新演绎,为我们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可能。孔子编《书》,伏生护《书》,晁错学《书》,令人难忘。其中,“百岁老人”伏生生逢乱世,历经大起大落,一生舍命守护《尚书》,终将其传于天下。
《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____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文化,让民族文化根植内心,____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薪火相传 万人空巷 卷帙浩繁 春风化雨
B. 口耳相传 风靡一时 蔚为大观 春风化雨
C. 口耳相传 万人空巷 蔚为大观 潜移默化
D. 薪火相传 风靡一时 卷帙浩繁 潜移默化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成功地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
B. 以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使传统典籍可亲可感,是成功的关键。
C. 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以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是其成功的关键。
D. 以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成功的关键是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造成的。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20. D 21. C
22. 三个句子均为主谓宾结构,孔子对应伏生、晁错,“编”对应“护”“学”,三个句子构成排比句。增强了语势,简洁地概括了有关《书》的文化故事,拓展了句子的内容。
【解析】
【分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
与“中华文化”相搭配应选“薪火相传”。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风靡一时:形容一种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风行。
这里强调“播出时”“广受欢迎”,所以选择“风靡一时”更恰当。
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蔚为大观: 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
修饰“典籍”应选“卷帙浩繁”。
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 。
这里强调“民族文化”对人的影响,应用“潜移默化”。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的语病有:1.“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重复杂糅,可改为“围绕……”或“以……为中心”;2.“塑造‘故事讲述场’”搭配不当,可将“塑造”改为“营造”;3.“其成功的关键是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造成的”一是与前文“易辙”,二是句式杂糅,可改为: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是其成功的关键。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C。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考生作答时,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排比”:连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短语、分句或句子,来加强语势或深化语意。
“孔子编《书》,伏生护《书》,晁错学《书》”是三个“……(人物)……(动词)《书》”的主谓宾结构,属于排比句。孔子编《书》,伏生护《书》,晁错学《书》是三个关于《书》的文化故事,作者以排比的形式加以总结,在表达上加强了语势;在内容上概括了三个有关《书》的文化故事,拓展了句子的内容。
(二)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与人文都尊重客观事实。科学当然是如此, ① 。李白过庐山,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诗句。后人批评李白:“烟”怎么是紫的呢?应是七彩缤纷,不可能是紫颜色。但是,光在行进中,遇到阻碍物时, ② ,如透射、绕射、衍射、反射、折射、漫射等。( ),而物体的粒子长度方向跟光波的长度差不多相等的时候,光波就发生了漫射。而漫射强度同光波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紫光在可见光中光波又最短。李白看香炉峰时,水珠直径很可能与光波的长度差不多相等,才导致了紫光的“全漫射”,“生紫烟”自然就不足为怪了。任何伟大的艺术家,必定是从实际出发的,他们的作品首先必须是来源于生活的,然后, ③ 。
2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光在行进时遇到阻碍物体
B. 物体成为光行进时的阻碍
C. 光在行进时与阻碍物相遇
D. 当物体阻碍了光的行进时
24.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3. A 24. ①人文也是如此 ②发生各种光射现象 ③才能高于生活
【解析】
【分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
全句叙述话题是光,排除BD,“遇到阻碍物体”与“物体的粒子长度方向跟光波的长度差不多相等”是产生漫射的条件。比较AC两个选项,后文是“物体的粒子长度方向”,与“遇到阻碍物体”衔接更紧密。
故选A。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一空,由“科学与人文都尊重客观事实”可知,文段论述的是“科学”与“人文”,再根据“科学当然是如此”,推出句式大致一致的“人文也是如此”的答案。
第二空,由根据后文列举的例子“如透射、绕射、衍射、反射、折射、漫射等”可知,前文总领后文,因此填写“发生各种光射现象”。
第三空,根据“任何伟大的艺术家,必定是从实际出发的,他们的作品首先必须是来源于生活的”可知,文段意在表述作品首先来源于生活,然后加入创作灵感,高于生活,因此填写“才能高于生活”。
四、写作(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宋代《青琐高议》载:“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年轻人虽然尚无突出成就,但精力充足,正处于学习的大好时机,如果积极向学,不虚度光阴,假以时日,肯定会超过前辈。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如何才能成为超越前人的“后生”“后浪”?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村料作文。
材料由孔子名言和宋代《青琐高议》名言引出,这两句名言均指出后生可畏,后浪可期。也就是说后人值得期待,不能小看。由两句名言引出对年轻人的评论,指出年轻人正值年轻,精力充沛,如果不负韶华,终会超越前辈。两句名言及评论表达的大意相同,都表达对后生的期待,认为后人或以超越前人。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如何才能成为超越前人的‘后生’‘后浪’?”限定了写作的对象为新时代的青年,尤其是年轻的学子;同时限定了写作的内容,“你如何才能成为超越前人的‘后生’‘后浪’”,就是说需要怎么样的努力,才能做出贡献,才会做出超过前代的成就等。此外文体要求写成议论文。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及写作要求的分析可知,写作紧紧围绕青年人如何努力奋斗,如何奋发拼搏入手。文章可以安排成层进式,可以先从当今社会环境入手,或从所处的阶段入手,分析当代青年正处百年大变革时机,青年人应该奋力拼搏,开创伟绩。然后分析青年人当如何奋力拼搏,这里可以分成几个小要点。最后就是青年人这样奋力拼搏之后,才有可能超越前辈,让我们的国家民族实现大的发展和跨越。当然,也可以安排成”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开篇先引出青年人奋勇争先,努力拼搏,才能越越前辈。主体安排成分论点并列的形式,分论点一,年青人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分论点二,年青人要直面困难,勇于挑战;分论点三,年青人要踏实肯干,奋勇争先。最后,再次表明年青人应该有超越前人的信心和能力,照应开篇。
立意:
1.青年人要脚踏实地,扎实肯干。
2.奋勇拼搏,方能超越前辈。
3.青年人当有超越前人的勇气。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深圳高级中学高中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考试卷(无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深圳高级中学高中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考试卷(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翠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翠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