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七中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江苏省徐州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
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节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签》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式,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略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写的对戏剧进行理论总结的名著《诗学》,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西方戏剧表演。
B.中国戏曲注重演员的表演,与西方的戏剧相比,中国的戏曲情节在客观真实性上远不如西方的戏剧。
C.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奥赛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西方戏剧情节是不容怀疑和增减的。
D.多数西方观众看戏剧抱着认知的目的,关注的核心是演员和情节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收获的是“知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戏曲的“逼真”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与客观现实没有什么关系。
B.因为中国观众看戏,主要是看演员的表演能力,所以老练的观众对那些最代表名演员表演能力的折子戏专场更有兴趣,百看不厌。
C.中国戏剧舞台上一般不会借助实物来布景,目的是不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使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
D.《画签》里关于画面空间的理论,与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相通,这说明中国不同艺术之间有共同的特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戏剧舞台时空“虚实相生”观点的一项是( )
A.数声唱出千秋事,双手招来百万兵。
B.白雪阳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
C.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
D.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西方友人观看中国古代戏曲《窦娥冤》时,看到窦娥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舞台上分明只是“窦娥”一个演员,却唱出“则被这枷扭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词,从而迷惑不解,对此你会做怎样的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家这个词
乔叶
一条窄窄的砂石土路从主路上岔开,往右手边的山坡里蜿蜒而去。老原车速更慢,用下巴示意了一下,说:“顺着这条路进去,就是咱原家坟。”
这块地看着还挺新。我指着砂石路和主路之间的那片夹角空地,问:“平出来没多久吧?”“嗯,得有半年了。打算做停车场的。等将来村子红了,来的车多了,就得停这儿。”老原又感叹,还是乡下天大地大,随便就能整出一块地方。我说可别瞎扯,这可是地,哪有那么随便,地在农村哪是值钱不值钱的事儿;农村人活的就是地,宅基地,耕地,林地,哪儿能离得开地,最能让人较真的也就是地。
“回——来——啦——”
循着声,便看见一个老太太正在前方的一个石墩上坐着,手里握着一根拐杖,戴着一顶黑帽子,穿着一件黑底起红花的中式棉袄,脑后盘着一个圆圆的发髻。暗黄的面皮,很瘦,却像松柏似的,有一股子硬实在里头。
“哦——回来啦! ”
老原也大声应,把车速放得很慢,快到老太太跟前时停下,半开车门喊道:“九奶,咱回吧?我捎你啊。”
老太太眯着眼睛看着他,括号般的皱纹里颤颤巍巍的,兜着点儿笑意,就那么看着老原,直待老原又问了她一遍,她方才摆了摆手,说,一会儿回。老原方才上车继续前行。
问她是谁,老原说:“没听见我喊嘛,是九奶。”“搁哪儿排的第九?”“张家。”“那么多儿子?”“几支一起排的,显得门户大。”“那跟你们原家不沾啊。”“姓上不沾,另有一路沾法。她是我父亲的干娘,顺下来,可不就是我的干奶奶?这还不算沾?”“嗯,沾,很沾。多大年纪了?”“九十四五吧。”听老原介绍,早年间,九奶可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接生婆,可以说,现如今,周边村里五十岁靠上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她接生的。周边几个村里,没有比她更老的人了。她很年轻时就没了丈夫,一辈子没孩子,一直孤寡到现在。
老原把车靠边儿停下,点了一支烟说,论起来,这干奶奶比多少人的亲奶奶都亲呢。要不是她,原家早就在村里没了地方。这事儿说来话长。简述起来就是,从他记事时起,父亲每次带他们回来上坟都不进村。他十八岁那年清明节,跟着父亲回来上坟时,九奶在桥头候住了他们,那是他第一次见到九奶。那时她好像就已经是这么老了。九奶跷了跷脚尖,伸出手去摸他的脸,被他闪避了过去。然后,九奶对他父亲说:“福久,你得回来把房子修一修。都快塌了。”
“塌就塌了呗。”
“宅地基都有人瞄上了,快成别人家的了。”
“谁想要就给谁呗。
“要是哪天想回来,就没有了站脚的地方。”
“不回来了。”
“人家就会说,村里没原家了。原家没老家了。”
“就叫他们说去。”
“你这些话,能叫坟里的先人听?”
“坟里的先人,也不知道个啥,也听不见个啥。”
“那你还回来上啥坟哩。”
老原说,这句话父亲没接住。那天,九奶撂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给你占着地方, 迟早等你回来。”
我笑着说:“你说你家都放弃了的老宅,你干奶奶还拼命给你们占着,这地是值钱还是不值钱?”老原求饶道:“姑奶奶我错了还不行嘛。”又叹口气道:“老家的事还真是说不清。”
“然后呢?你父亲就很快回村翻盖老宅了?”“没有。”他说,父亲还是没进村。到底也没进村。可从那以后,他三不五时地就会念叨起九奶的话,像被下了蛊。直到他五年后被查出了晚期肺癌,住院后更像是中了魔,在病床上一遍两遍翻来覆去地叮嘱老原,说他是不中用了,等他死了,老原得回去盯着。老原是长子,得在村里顶门立户。原家的房子不能倒,也不能比谁家的低一砖。咱不能叫门势塌掉。不求比人强,也不能落人后。叫他们知道,咱原家的人都一茬茬长着,原家的香火没有断,原家的日子还长着呢。
烟灰轻弹,不及落地便被风吹得没了影踪。父亲去世后,老原和两个弟弟送父亲的骨灰回去安葬。他说,也是在刚才那个地方,九奶就在那里等着。我问:“九奶怎么知道的?”“九奶说,梦见了。”九奶说这句话时,泪就噙在眼窝里。老原侧背着我,看不清他的表情。那天,老原他们跟着九奶,捧着父亲的骨灰先回了老宅,让村里人帮忙去打墓。老宅被打理得干干净净,种着花,种着菜,一看就是一直住人的样子。也不知道怎么了,老原当时膝盖一软,就跪了下去,大哭了一场。从那时起,老原的脑子里第一次升腾出了老家的意识,就认下了这个老家。
重新上车,缓缓前行。我突然想起有一次和报社的同事聊起老家,大家纷争起该怎么定义老家这个概念,一个平日里爱写诗的编辑以读诗的口气吟诵道:“什么是老家? 老家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在世的老人在那里生活,等着我们回去。去世的老人在那里安息,等着我们回去。”老家啊,就是很老很老的家,老得寸步难行的家,于是,那片土地,那个村庄,那座房子,那些亲人,都只能待在原地,等着我们回去。所谓的老家,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啊。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往山坡里蜿蜒而去的一条窄窄的砂石土路,很自然地引出“原家坟”,用笔简洁,且有深深的用意。
B.老原父亲在临终时,嘱托“咱不能叫门势塌掉”“原家的香火没有断”,说明老原父亲有很严重的封建迷信思想。
C.送父亲骨灰归葬老家时,老原“膝盖一软,就跪了下去,大哭了一场”,这一细节表现了他对老家的真正认可。
D.小说结尾写“我”与同事定义“老家”,不仅交代了“我”的身份,而且具有诗化的理性色彩,深化了小说主旨。
7.关于文中涉及“地”的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农村,即便是夹角的空地,也能发挥作用,比如可做停车场接待来客。
B.“随便就能整出一块地方”,老原得意于农村人没有眼光,他有好眼光。
C.土地是农村人“最能较真的”,在村民心中,土地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D.乡村的土地“只能待在原地,等着我们回去”,可见土地是乡民之“根”。
8.九奶是“能立起来的形象”。小说是如何塑造九奶这个“能立起来的形象”的?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关于这部作品,乔叶曾说:“乡村蕴藏的其实是一部丰沛丰满的小说。”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曰谅毅者,辩士也,大王可试使之。”
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西行之,无所敢疑。”
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B.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敞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C.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D.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邑是都邑、城市,也作为县的别称。上古时,国都也称作邑。宁邑是宁姓起源地。
B.“三”。在古汉语中多是虚指,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对月独酌》)。
C.“西”。方位名次作状语,与苏轼《赤壁赋》中“西望夏口”的“西”用法一致。
D.母弟即同母之弟,别于庶弟。此处指赵王的一母同胞之弟,而不是其母亲的弟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赵王派使者前往祝贺,使者多次往返得不到接见,赵王十分担忧,身边的人认为一定是使者的错,便派谅毅前往。
B.谅毅到达秦国后,向秦王献上书信,表明了赵王前往祝贺的诚意及与秦国交往的态度,并直接指出赵使者不被接见的事实,得到了秦王的回复。
C.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要求赵国大小事情都得听从秦国,否则不见使者,谅毅面对如此要挟,用最恰当的言辞回复,秦王终于肯接见赵国使者。
D.秦王因为曾经被赵豹、平原君愚弄过,要求赵国杀掉这两个人,否则进逼邯郸城,谅毅赞扬秦王重视亲情,喻之以义,晓之以理,最终说服秦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2)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14.秦王最终不再要求杀死赵豹和平原君,高兴地接受了谅毅的礼物并厚礼接待他,其原因是什么?请筒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宾至
(唐)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①。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②。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注释】①钟惺评曰:首联第二句,“惫语,尽傲尽狂。”②沈德潜评曰:颔联第一句,“自谦实自任也。”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①。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②。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5.列关于两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诗均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写作手法。
B.二诗皆包含见客而喜以及主客相得两个层次。
C.《宾至》来客身份尊而《客至》来客关系近。
D.《客至》较《宾至》更含蓄自然、语意蕴藉。
16.两首诗歌字里行间隐藏着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与相关注释作多角度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的《燕歌行》中揭露“汉军”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暗示了必败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责,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
(3)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运用“庄子梦蝶”和“杜宇”两个典故,写出佳人锦瑟,一曲繁弦,诗人从梦境中惊醒,不复成寐。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3日9时32分,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完成顺利转位,这标榜着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我国建成空间站的目标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独特的“T”字构型勾画了追求卓越的中国智慧,凝聚着自主创新的中国力量。中国空间站的设计研制体现出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是______①_____的“中国智造”。巧妙构思的梦天实验舱内的货物气闸舱,将空间站三大舱段精准送入轨道的“长征五号B”,实现100%国产化的空间站系统核心元器件……“T”字构型的一横一竖,既是“天和”“问天”“梦天”三舱的拼接形状,也象征着中国航天人的相互支撑、团结奋斗。中国空间站的建造环环相扣,可以说是______②_____,没有拖泥带水。成功哪里有捷径呢?从弱水河畔到椰林海岛,从空间站研制厂房到航天测控站,从航天员失重水槽中苦练到航天设计师日夜不休,各条战线的广大航天人团结协作,不懈努力,将中国人的“太空之家”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在无比浩瀚的星空里,在_____③______的探索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将不断创造新辉煌,中国人的飞天脚步将向更加辽阔深邃的宇宙迈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改后无语病的一项是( )
A.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完成顺利转位,这标榜着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我国向着建成空间站的目标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B.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完成顺利转位,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我国建成空间站的目标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C.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我国向着建成空间站的目标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D.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这标榜着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我国建成空间站的目标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挑战式学习是一种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框架,它使学习者面临一系列个人和团队的挑战,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具相关性和趣味性。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将课程设计成了由学生驱动的项目。相对于项目制学习模式,挑战式学习更加重视在整个过程中创造各种挑战、广泛使用技术。虽然这两个框架都是通过实践项目使学习更加生动, ① 。
第一个不同是,在项目制学习中, ② ,而在挑战式学习中,教师通常会鼓励学生们一起设计自己的项目。第二个不同在于使用技术的方式。在项目制学习中,技术并非不可或缺,甚至有时候根本不需要使用技术,而在挑战式学习中, ③ 。第三个不同在于,项目制学习经常只限于能够在课堂或学校环境中完成的想法和项目,而挑战式学习则要求学习者积极加入更广泛的社区,针对直接影响他们生活的实际问题,去设计方案并实施。
(《技术如何释放终身学习者的潜能?——朱永新与约翰·库奇关于未来教育与学习升级的对话》)
21.依据选文内容,下列学习活动不属于“挑战式”学习的一项是( )
A.学习了《乡土中国》,同学们利用微信“问卷星”去街头调查,了解当下中国人对邻里关系的认知,并绘制思维导图呈现调查结果。
B.《红楼梦》饮食研究小组的同学梳理书中相关内容,探究饮食文化,借鉴“舌尖上的中国”的表现形式把学习成果制作成视频,在B站上播放。
C.学习“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时,同学们确定并完成“家乡公共空间背后的文化生活”调查任务,最后以电子“美篇”的形式呈现调查报告。
D.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古诗词诵读”板块,理解古诗词的大意,分析诗词表达的情感,并相互监督检查,人人完成了背诵、默写的任务。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理想、幻想和空想都是对未发生之事或未实现之事物的想象。明朝的万户陶成道幻想飞天,自制火箭飞车,不幸殒命,后人称之为“人类载人航天第一人”;中国几代航天人以赶超航天强国为理想,自立自强,奋斗不息,最终“祝融探火”,“天宫”翱翔。理想,是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或希望;幻想,是以理想愿望为依据的对未来的美好想象;但两者如果没有奋斗和行动的加持,就只会成为不切实际的空想。
读了以上材料,你对“理想、幻想、空想”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C
2.D
3.A
4.①开篇直接提出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在理论上迥然有别的观点;②接着论述由于理论上的差异,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③再论述由于中西舞台表演的不同,造就了欣赏的异趣。全文在结构上纵向展开论证,由理论到演出再到观赏,层层递进。
5.①中国的戏曲注重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通过演员“窦娥”的表演表现出拥挤的场景。②中国戏曲重在看演员的能力,舞台上没有行人,观众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演员“窦娥”身上。③中国戏曲舞台不重逼真的布景,重在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观看时要重点关注演员“窦娥”传达出的情感。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是为了证明西方戏剧情节是不容怀疑和增减的”错,根据原文“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可知,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奥赛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与客观现实没有什么关系”错,根据原文“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可见是“无中生有”地表现出的是现实情境。因此与客观现实是有关系的。
B.“因为中国观众看戏,主要是看演员的表演能力,所以老练的观众对那些最代表名演员表演能力的折子戏专场更有兴趣,百看不厌”错,原文是“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可见,选项强加因果。
C.“中国戏剧舞台上一般不会借助实物来布景”错误,原文是“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并非不借助实物布景。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前句说的是表演时间的“虚实相生”,后句是空间“虚实相生”。这是民间关于皮影戏的总结描述,形容表演形式灵活多样,都是表演时的虚实相生,即表演效果,并非舞台空间。
B.说的是表演的唱腔之美,表现音乐效果,使用比喻修辞,化虚为实,但并非舞台空间。
C.就是说用历史来教育现在的人,就是以史为鉴,说的也是表演的认知功能或作用,不属于舞台空间。
D.“三五步”“六七人”都是实,“遍行天下”和“百万雄兵”是虚。这是一个夸张的虚拟化场景,描写戏台情况,属于舞台空间,说明了中国戏剧舞台空间“虚实相生”。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1段直接提出观点: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第2段具体阐释,西方强调行动的重要,中国强调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以上两段为第一部分,开篇直接提出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在理论上迥然有别的观点。
②然后第二层论证“表演分疆”,先总说后分说。
根据第3段的先总说的“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第4段分说的“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和第5段分说的“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可知:第三至五段论述了由于理论上的差异,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③根据第6段总说的“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第7、8两段分说的“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和第9总结上文两段可知:论述由于中西舞台表演的不同,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综上分析,全文在结构上纵向展开论证,由理论到演出再到观赏,层层递进。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可知,中国的戏曲注重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通过演员“窦娥”的表演表现出拥挤的场景。
②根据“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可知,中国戏曲重在看演员的能力,舞台上没有行人,观众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演员“窦娥”身上。
③根据“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可知,中国戏曲舞台不重逼真的布景,重在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观看时要重点关注演员“窦娥”传达出的情感。
6.B
7.B
8.①运用外貌描写。描写九奶穿中式棉袄、盘圆圆的发髻,面皮像松柏似的,皱纹如括号般等,笔墨简约而传神,一个传统而硬实的农村老太太形象矗立于画面中。②运用侧面描写。九奶一辈子做接生婆、动员老原父亲修老宅、帮助打理原家老宅等,都是通过老原之口表现的,大量的讲述进一步丰富了九奶善良能干的形象。③运用细节描写。如九奶梦见了老原父亲去世,并且在说话时“泪就噙在眼窝里”,这一细节有力刻画了九奶真诚而通透的形象,感人至深。
9.①人物众多:乡村有九奶、老原父亲、老原,还有爱土地的广大村民,他们数量众多、个性鲜明,共同构建了乡村的人情世界;②故事丰富:乡村有接生、排行、宅基地纷争等,全方面地展示了乡村丰富的日常生活;③民俗多样:乡村有认干亲、建房门势不能低、亡人归葬祖坟、村民帮忙打墓等民俗,这些民俗有力培育了乡村的人文底蕴;④情感丰沛:既有对九奶这种人物的赞美,也有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更有对乡土文化可能受到冲击的担忧。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有很严重的封建迷信思想”错,老原父亲临终时的嘱托说明他有浓厚的老家情怀。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B.“得意于农村人没有眼光,他有好眼光”错,老原说这句话时的心态是农村地多,找块地不难。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1)“一个老太太正在前方的一个石墩上坐着,手里握着一根拐杖,戴着一顶黑帽子,穿着一件黑底起红花的中式棉袄,脑后盘着一个圆圆的发髻。暗黄的面皮,很瘦,却像松柏似的,有一股子硬实在里头”运用外貌描写,描写了九奶穿中式棉袄、盘圆圆的发髻,面皮像松柏似的,皱纹如括号般等,生动传神地描写了一个传统而硬实的农村老太太形象。
(2)“听老原介绍,早年间,九奶可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接生婆,可以说,现如今,周边村里五十岁靠上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她接生的。周边几个村里,没有比她更老的人了。她很年轻时就没了丈夫,一辈子没孩子,一直孤寡到现在”“九奶对他父亲说:‘福久,你得回来把房子修一修。都快塌了’”“老原把车靠边儿停下,点了一支烟说,论起来,这干奶奶比多少人的亲奶奶都亲呢。要不是她,原家早就在村里没了地方……老原说,这句话父亲没接住。那天,九奶撂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给你占着地方, 迟早等你回来’”“老宅被打理得干干净净,种着花,种着菜,一看就是一直住人的样子”,这些都运用侧面描写,九奶一辈子做接生婆、动员老原父亲修老宅、帮助打理原家老宅等,都是通过老原之口表现的,大量的讲述进一步丰富了九奶善良能干的形象。
(3)“‘九奶说,梦见了。’九奶说这句话时,泪就噙在眼窝里”运用细节描写,九奶梦见了老原父亲去世,说话时,“泪就噙在眼窝里”这一细节有力刻画了九奶真诚而通透的形象。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1)根据“一个老太太正在前方的一个石墩上坐着”“老原车速更慢,用下巴示意了一下,她是我父亲的干娘”“老原和两个弟弟送父亲的骨灰回去安葬”“周边村里五十岁靠上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她接生的。周边几个村里,没有比她更老的人了”“村里人帮忙去打墓”可知,这篇小说中乡村人物众多,有九奶、老原父亲、老原,还有爱土地的广大村民,他们数量众多、个性鲜明,共同构建了乡村的人情世界;
(2)根据“九奶可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接生婆,可以说,现如今,周边村里五十岁靠上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她接生的。周边几个村里,没有比她更老的人了”“她是我父亲的干娘,顺下来,可不就是我的干奶奶”“几支一起排的,显得门户大”“宅地基都有人瞄上了,快成别人家的了”“我给你占着地方, 迟早等你回来”可知,这篇小说故事情节丰富:乡村有接生、排行、宅基地纷争等,全方面地展示了乡村丰富的日常生活;
(3)根据“她是我父亲的干娘,顺下来,可不就是我的干奶奶”“老原是长子,得在村里顶门立户。原家的房子不能倒,也不能比谁家的低一砖。咱不能叫门势塌掉。不求比人强,也不能落人后。叫他们知道,咱原家的人都一茬茬长着,原家的香火没有断,原家的日子还长着呢”“父亲去世后,老原和两个弟弟送父亲的骨灰回去安葬”“老原他们跟着九奶,捧着父亲的骨灰先回了老宅,让村里人帮忙去打墓”可知,这篇小说中民俗多样:乡村有认干亲、建房门势不能低、亡人归葬祖坟、村民帮忙打墓等民俗,这些民俗有力培育了乡村的人文底蕴;
(4)根据“宅地基都有人瞄上了,快成别人家的了”“我给你占着地方, 迟早等你回来”“父亲去世后,老原和两个弟弟送父亲的骨灰回去安葬”“老原他们跟着九奶,捧着父亲的骨灰先回了老宅”“老宅被打理得干干净净,种着花,种着菜,一看就是一直住人的样子。也不知道怎么了,老原当时膝盖一软,就跪了下去,大哭了一场。从那时起,老原的脑子里第一次升腾出了老家的意识,就认下了这个老家”可知,这篇小说情感丰沛,既有对九奶这种人物的赞美,也有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更有对乡土文化可能受到冲击的担忧。
10.C
11.B
12.A
13.(1)诸侯都去祝贺,我们前往祝贺却唯独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
(2)如今使臣接受大王的命令回国向敝国君主报告,敝国君主害怕不敢不执行,不过恐怕要伤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
14.①谅毅用秦王重视孝友之情来说服他。②谅毅答应秦王罢黜赵豹和平原君,不让他们参与政事。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大王扩大土地到宁邑,诸侯都来祝贺,我国君王也私下赞许大王,不敢安闲住着,派臣下捧着礼物三次来到大王的宫廷,可是使者没能得到通报召见。
“敝邑”为对自己国家的谦称,作“寡君”的定语,意指我国君王,二者不可断开,“敝邑”不能做“贺”的宾语,应该从其前断开,排除AD。
“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为兼语句,兼语成分中间一般不断,排除B。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
B.错误,“使者三往不得通者”中“三”是虚数,指的是多次、再三。句意:使者多次往返不能得到通报接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三”是实指。句意: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C.正确。“西”,都是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请允许我们奉命向西执行秦王的命令/向西可以望到夏口。
D.正确。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一定是使者的错”错。“必所使者非其人也”应理解为一定是所派出的人不是适当的人选。
故选A。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通”,通报;“加兵”,发动战争,以武力进攻;“奈何”,怎么办。
(2)“报”,并报,报告;“行”,执行;“无乃……乎”,是固定句式,恐怕……吧。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秦王最终不再要求杀死赵豹和平原君,高兴地接受了谅毅的礼物并厚礼接待他,其原因有:
由原文“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可知,谅毅用秦王重视孝友之情来说服他。
由原文“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可知,谅毅答应秦王罢黜赵豹和平原君,不让他们参与政事。
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诸侯都去祝贺。赵惠文王也派使者前去祝贺。使者往返三次没有通报接见。赵惠文王很忧愁,对左右的人说:“凭借秦国的强大,夺取宁邑以后,就将制裁齐国、赵国。诸侯都去祝贺,我们前往祝贺却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左右的人说:“使者多次往返不能得到通报接见,一定是所派出的人不是适当的人选。有一个叫谅毅的,是能言善辩的人,大王可以派他去试试。”
谅毅亲自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到了秦国,向秦王献上书信说:“大王扩大土地到安邑,诸侯都来祝贺,敝国君王也私下赞许大王,不敢安闲住着,派臣下捧着礼物三次来到大王的宫廷,可是使者没能得到通报召见。使臣如果没有罪过,希望大王不要断绝我们承欢的机会。如果使臣有罪,愿意得到大王的惩处。”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说:“我所要求赵国的,大事小情都要听我的话,那么我就接受送来的书信财物。如果不听从我的话,那么使者就回去吧。”谅毅回答说:“臣下这次来,本来希望接受大国的旨意,怎么敢难为大王?大王如果有什么命令,请允许我们奉命实行,不敢有什么怀疑的地方。”
这时秦昭王才接见赵国使者,说:“赵豹、平原君,几次欺骗愚弄寡人。如果赵国能杀掉这两个人,那是可以的。如果不能杀,请让我现在率领诸侯在邯郸城下接受你们的命令。”谅毅说:“赵豹、平原君,是我们君王的亲兄弟,就像大王有叶阳君、泾阳君两个弟弟一样。大王用孝友之情治国闻名天下,穿的衣服使兄弟合身,膳食使兄弟满意合口,没曾有什么不分给叶阳君、泾阳君的。叶阳君、泾阳君的车马衣服,没有不和大王相同的。臣下听说这样的话:‘鸟巢倾覆毁坏了鸟蛋,凤凰就不再飞到这里;剖开兽胎焚烧小兽,麒麟就不再来到这里。’如今使臣接受大王的命令回国向敝国君主报告,敝国君主害怕不敢不执行,不过恐怕要伤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
秦昭王说:“好。不要让他们从事国家政事。”谅毅说:“敝国的君主,有亲弟不能教诲,惹恼了大国,请让我们贬黜他们,不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以称大国的心愿。”秦王这才高兴,接受了谅毅带来的礼物,并且用优厚的礼节接待了他。
(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15.A
16.由所处之幽僻,待客食物之粗薄,可见主人公困病交加,颇为潦倒;由“群鸥日来”可见主人公远离世俗之高洁志趣;所来之“佳客”及“花径不曾缘客扫”,可见主人公交友之雅;“岂有文章惊海内”的自谦语中暗寓以文章自许的自信;由待客之“无兼”“旧醅”“粗粝腐儒餐”,可见主人公之率真自然,不卑不亢。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二诗均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写作手法”错,《宾至》全诗直叙情事,描写作者于僻居老病之中有贵客不期而至而竭诚款待情事。没有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手法。
故选A。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百年粗粝腐儒餐”可知,主人公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有客来访,“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待客只能用粗茶淡饭,可见主人公困病交加,颇为潦倒;
“但见群鸥日日来”,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日日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
“佳客坐”“花径不曾缘客扫”,“佳客”指尊贵的客人,“花径”指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可见主人公交友之雅;
“岂有文章惊海内”意思是,我老朽之人哪有名动天下的文章。自谦语中暗寓以文章自许的自信,傲岸之态可掬;
“百年粗粝腐儒餐”意思是,我一生食“粗粝”,身为“腐儒”,款待不周,还望多多包涵;“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可见主人公之率真自然,不卑不亢。
17.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犹、炼、逗、鹃。
18.①名副其实(名实相副) ②一气呵成(一鼓作气) ③永无止境
19.C
20.①“成功哪里有捷径呢?”运用了反问,增强了语势,突出了成功没有捷径。②三个“从……到……”的句子构成排比,丰富了内容,增强了语势,强调各条战线的广大航天人团结协作,不懈努力,将“中国空间站”蓝图变为现实。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依据“中国空间站的设计研制体现出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推断强调的是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建造空间站,凝聚着中国智慧,是名和实一致的中国造,故可填写“名副其实”或“名实相副”。名副其实:名声、名称与实际相符合。名实相副:名声和实际一致。
②依据“环环相扣”“没有拖泥带水”推断空间站的建造过程没有间断,一步一步很紧凑,故可填写“一气呵成”或“一鼓作气”。一气呵成:形容做事紧凑,不间断。一鼓作气:一鼓作气原意是作战擂响第一声战鼓时,士气最为高涨,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③依据“将不断创造新辉煌”“飞天脚步将向更加辽阔深邃的宇宙迈进”强调探索一直在推进,没有尽头,故可填写“永无止境”。永无止境:永远没有尽头。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①语序不当,将“完成顺利转位”改为“顺利完成转位”;
②搭配不当,将“标榜”改为“标志”;
③成分残缺,在“建成空间站的目标”前面添加“向着”。
全部改对的是C项。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成功哪里有捷径呢?”反问句语气强烈,增强了语势,突出强调了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引起人们的深思。也表达了作者对航天人辛苦付出的肯定,引导读者认同只有付出才有回报的道理。
三个“从……到……”的句子构成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从空间的广阔到人物的辛苦,条分缕析,节奏鲜明,增强了抒情性。覆盖航天战线上各个业务岗位和各类人员,强调各条战线的广大航天人团结协作,不懈努力,将“中国空间站”蓝图变为现实。综上所述,作者运用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告诉读者,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一切都离不开航天人辛勤的付出和努力。
21.D
22.①但还是有不同点 ②教师经常指定学生去完成某项目 ③技术贯穿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并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A.符合挑战性学习的“挑战式学习则要求学习者积极加入更广泛的社区,针对直接影响他们生活的实际问题,去设计方案并实施”。
B.符合挑战性学习的“挑战式学习更加重视在整个过程中创造各种挑战、广泛使用技术”。
C.符合挑战性学习的“挑战式学习则要求学习者积极加入更广泛的社区,针对直接影响他们生活的实际问题,去设计方案并实施”和“挑战式学习更加重视在整个过程中创造各种挑战、广泛使用技术”
D.不具备挑战性学习的特点,是项目制学习。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空前句中的“虽然”一词,可知此空句子与前一句构成转折关系,空前句“虽然这两个框架都是通过实践项目使学习更加生动”是总括备挑战性学习和项目制学习的相同点,而空后内容是介绍二者的不同点,所以此空是总说二者有不同点,故可得出答案“但还是有不同点”。
②处,根据文中挑战性学习的和项目制学习的第一处不同点可知,此空内容与“教师通常会鼓励学生们一起设计自己的项目”相对,故可得出答案“教师经常指定学生去完成某项目”。
③处,根据文中挑战性学习的和项目制学习的第二处不同点可知,此空内容与“技术并非不可或缺,甚至有时候根本不需要使用技术”相对,故可得出答案“技术贯穿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
23.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辨析了理想、幻想和空想的同与不同。先谈相同点,“都是对未发生之事或未实现之事物的想象”,内容上都是想象,时间上都指向将来。
接下来谈不同点。先区别理想和幻想,对二者分别举例说明:幻想例子举明朝万户飞天,万户自制火箭飞车,结果殒命失败,其缺乏科学知识和技术支撑,行动冒险激进,身死而被尊奉为“人类载人航天第一人”。理想例子举中国航空航天,有航天强国做示范,行动方面自立奋斗,成绩方面实现“祝融探火”,“天宫”翱翔。同是飞天,作为幻想以失败告终,作为理想则取得成功。
然后从概念角度区分理想与幻想:“理想,是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或希望;幻想,是以理想愿望为依据的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可知理想以现实为依据,幻想又以理想为依据。理想离现实最近,最易实现;幻想离现实隔了一层,实现的可能性更小。
最后谈理想、幻想与空想的区别。前二者“如果没有奋斗和行动的加持,就只会成为不切实际的空想”,可知区别在于是否投入实践。理想、幻想都包含实践,不论结果如何;而空想则缺乏实践,光想象不落地,“纸上谈兵”“望梅止渴”都属此类。
综上,理想、幻想、空想同是对未来的想象;根据实践观点,理想、幻想有实践,空想无实践;再根据离现实远近,立足现实为理想,不切实际为幻想。
本题思辨色彩较重,建议写成议论文。先分析理想、幻想、空想三者的联系与区别,注意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论证;再结合青年人自身,展望人生应结合实际情况,确立可落地的理想,减少不可能的幻想,更应杜绝海市蜃楼的空想。
立意:
1.明确理想,减少幻想,杜绝空想。
2.理想幻想皆付实践,空想只为易逝泡沫。
3.理想助成功,幻想存风险,空想无所依。
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徐州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题(无答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