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3* 鸿门宴教学设计
展开鸿门宴教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史记》、故事背景
2.感知文本内容,梳理文章层次
学习过程
导入
一场小小饭局中,当事人的抉择,也许会影响历史的走向。渑池之会赵国抗秦最英勇,曹刘煮酒论英雄最惊险,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最智慧,鸿门宴上成败势转最叫人感叹,
《鸿门宴》记述了楚汉争霸过程中的一次重要会面,语言是史传文的典范,而且叙事详备,情节扣人心弦。
作者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陕西韩城司马迁祠楹联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早年遍游南北,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匈奴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著史,被后世尊称为“史圣”
《史记》
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文言知识积累(见课件)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前206)。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情节梳理
按情节发展可以发为三部分:鸿门宴缘起——宴上斗争——宴后余事。作者用生花妙笔围绕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展开激烈的矛盾冲突。
同时每一部分又高潮迭起,波澜丛生,起伏惊心。
比如第一部分层层作势,火上浇油,终令形势如箭在弦上。第二部分三起三伏,不紧是全文的最高潮,也让胜败局势在一瞬见一念间被扭转。第三部分似乎渐趋平缓,但又暗潮涌动,荡漾无际。
鸿门宴教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涵泳文本,品评人物
2.深入探究,分析成败
学习过程
导入
(一)学生齐读《垓下歌》《大风歌》
项羽兵败垓下,刘邦荣归故里,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走进鸿门宴,感悟
一念决生死,一宴定天下的楚汉传奇故事。
(二)涵泳文本 品评人物
师生共赏,引领示范
谋士的性格、才识、格局对一个集团的走向起着重要的作用,张良和范增这两位谋士
分别是怎样的人?
(1)张良:忠诚可靠、客观冷静、循循善诱、谦恭自守……
(2)范增:老谋深虑、用人不当、妄自尊大、盲目自信、急躁易怒……
(三)合作探究 分析成败
运用赏析人物的手法,每小组组自主选择一组人物进行分析交流:武士
与项庄的比拼、刘邦与项羽双雄的对决。(时间六分钟)
1.武士:樊哙与项庄
(1)樊哙:勇猛豪爽,智勇双全
(2)项庄:有勇无谋
2.双雄:刘邦与项羽
(1)面对紧急军情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析:旦日:急不可待,遇事浮躁;击破:自负轻敌
刘邦:虚心求教、从善如流,
项羽:急不可待,遇事浮躁,自负轻敌。
(2)对待敌方告密者的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①学生翻译分析
②总结:刘邦善笼人心 项羽胸无城府
(3)对待谋士的建议
刘邦:虚心求教、从善如流、善笼人心、巧于应对、忍辱负重、圆滑多谋
项羽:急不可待、遇事浮躁、自负轻敌、胸无城府、刚愎自用、寡谋轻信
26岁的项羽个性与将帅之“每逢大事有静气'的要求相去甚远。50岁的刘邦依靠审时度势的政治眼光与圆滑多谋的政治手腕,通过利用项伯,哄骗项羽,避过范增,躲过了此劫。
小结:通过多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项羽集团的貌合神离,看出刘邦集团的精诚合作。
(四)思考探究
1.项伯是和曹无伤一样的奸细吗?
2.项羽不杀刘邦仅仅是“为人不忍”吗?和,谁是真正的英雄?
3.司马迁对鸿门宴的记述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地方?
4.刘邦和项羽,谁更能称“英雄”?写一段250字左右的文段,谈谈你的感想。
《鸿门宴》(第三课时)拓展阅读之《项羽之死》
【学习目标】
1.品读文本,赏析形象
2.诗文互解,区分异同
【教学内容】
一、导语
楚汉相争的乱世里,有一位少年,面对秦王发出取而代之的豪言;金戈铁马的征战中,有一位英雄,面对敌军如蝗创下破釜沉舟的壮举。这个人就是——项羽。不过,这样一个满身光环的人物,却最终自刎乌江,在四面楚歌声中留下霸王别姬的绝唱。今天,我们走近项羽生命的最后时光,一起学习《项羽之死》。首先看“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1.品读文本,赏析形象2.诗文互解,区分异同
二、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勾画存疑待解的字、词、句;
(二)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出现的三个场景。
三、涵泳文本,探究形象
面对不可挽回的失败命运,我们的英雄只能面对苍穹、面对后世的人们慷慨悲歌……
总体感受《垓下歌》
齐读《垓下歌》。用一个词谈感受——无奈、悲凉。
课件展示,学生齐读:“一腔怨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 ——《史记评林》
问题:唱完这首歌,项羽以及他身边的人都有什么反应?请用原文回答。
课件展示:“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本纪》“钜鹿之战”一节,有这样的记载:
课件展示:“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问题:“莫”与“能”仅一字之别,表现了项羽怎样不同的情境?
明确:“莫敢仰视”表现了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莫能仰视”表现了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一个“泣”字以神态描写将项羽的铁汉柔情尽现无遗。一个“能”字写尽了将士们的不忍之心,更从侧面衬托出霸王穷途末路的悲惨境地。
板书:悲
1.“力拔山兮气盖世”——英勇豪壮
问题:《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是不是完全的夸张吹牛?请大家在文中找找证据。
板书:夸张
学生讨论发言。
课件展示:
1.“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2.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3.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4.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明确: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
板书:语言 动作 对比
问题:项羽左冲右突,溃重围、斩汉将、刈敌旗,是为了追求战争的胜利结果吗?无论你持什么观点,都要从文中找到证据。
学生讨论。
明确:课件展示“今日固决死”“愿为诸群快战”
固,表明项羽面对绝境,也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快,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地、尽情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明。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项羽天生就属于战场,他的生命只有在战场上才能展现最美的一面。难怪后感叹:藉之英勇,千古无二。
课件展示“藉之英勇,千古无二”
板书:英勇豪壮
2.“时不利兮骓不逝”——自负无谋
问题:“时不利兮骓不逝”意思是天时对我不利,我的乌骓马再也跑不起来了。项羽除了在垓下歌中说自己“时不利”,课文还有其他地方说到类似“时不利”吗?
学生讨论。
2分钟后,课件展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问题:项羽为何反复这样说?大家思考讨论一下。
明确:钱钟书《管锥篇》评论: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
课件展示:“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
板书:反复
问题:项羽战败真的是因为“时不利”,是“天”要亡他吗?大家讨论一下。
明确:既没有了天时,也没有地利,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人和。
课件展示:
1.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2.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
3.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4.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明确:项羽攻城略地之后,都是以屠城来打扫战场的,正是他的残暴让他失去了人心。
问题:本文有个细节也说明项羽已经失去了“人各”的重要因素。是哪个细节?
明确:田父把项羽指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丧失人心的结果。快战之前,司马迁设计了阴陵迷道这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不仅暗示了他失败的根源,其实也印证了《鸿门宴中》项羽所表现出的最突出的性格特点:自负少谋。照此看来,项羽的败亡,并非他所说的“天”要亡他,而是他失去了人心。
课件展示: 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课件展示:“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项羽本纪》
板书:自负少谋
3.“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有情重义
这两句和第二句连在一起,是诗歌常用的手法:顶真。
板书:顶真
问题:将战马托付给故人,和知已沉痛决别,所有的无奈和不舍都凝集在“奈若何”三个字上,我们怎么读,才能读出那份肝肠寸断呢?
明确:“奈若何”注意放慢速度,语调低沉,读出了项羽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也许就是因为项羽这种来真天性的率真深情让司马迁对他偏爱,为他的落幕设下一层层的辉煌的帷幔。在乌江边上,为项羽画下一只小船。
板书:有情重义
问题:面对这只在生死之间摆渡的小船,项羽究竟想不想渡江,为什么最终选择自刎?他又是怎么面对死亡的呢?请同学们要学会从文字的涟漪和褶皱里去寻找线索。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明确:当初江东弟子八千余人随自己征战,如今只余二十余骑,真是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这是他本欲渡江又终不渡江的主要原因。羞耻心是一种高贵的品质。
问题:这种愧疚的感情不难理解,但是笑很让人费解,他不应该是泣哭着说的吗?
学生试读。
明确:“笑”中包含着一种悲凉无奈愧疚之意。所以他笑着说,我们却不能笑着读。
问题:死亡并不抽象,它就是那个站在你面前想要取走你项上人头的那个人——他的老乡吕马童。面对救他的亭长,他愧不敢当,对面追杀的故人,他如何应对?
明确: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李清照赞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课件展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情勇义构成他生命的底座,执迷不悟如同一把利剑,将他的命运引向了死亡,化作历史的碑铭。这座剑形碑,令人感叹,发人深省!
请再次齐读这首《垓下歌》。
四、对比分析,诗文有别
这节课我们从语言、动作和神态,随从和敌人的反应以及司马迁字里行间隐藏的评价,探究了散文塑造的人物形象。
问题:对比一下《垓下歌》与《项羽之死》塑造项羽形象时,在手法和形象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垓下课》运用一夸张、顶真、反复,语言简练,项羽形象英勇悲壮,感情强烈;而文章《项羽之死》手法更为多样,项羽的形象还有自负少谋、知耻重义等,更加复杂丰满。课件展示:
诗歌:语言凝练——情感强烈——形象传神
散文:手法多样——情感复杂——形象丰满
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明二者的差异。
课件展示:“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俱变。”
结束语: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有骨气、有尊严,这就是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两千多年过去了,项羽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项羽的人格光芒穿透历史的云层,依然熠熠生辉,照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
五、拓展延伸
1.以《我眼中的项羽》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随笔。
2.“荷花”是诗文中的传统意象,请同学们思考:在创造这一形象时周邦彥《苏幕遮》与朱自清《荷塘月色》有什么不同?
语文人教统编版3* 鸿门宴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a href="/yw/tb_c400181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3* 鸿门宴教学设计</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相关知识链接,课文疏通,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一单元3* 鸿门宴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一单元3* 鸿门宴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3* 鸿门宴优质课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3* 鸿门宴优质课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难点,新课导入,知人论世,研读文本,素材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