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1.1 谏逐客书评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1.1 谏逐客书评课ppt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写作背景,翻译理解文意,文本研读,预未来,总结全文,历史现在未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把握本文开门见山立论,然后从秦国“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角度阐述,步步推进的论证思路。
李斯,战国末楚国上蔡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入秦,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任廷尉,后任丞相。始皇帝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主要成就:政治上废除分封;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社会方面修驰道车同轨。为秦一统天下做了巨大贡献。
争议: 妒杀韩非子;焚书坑儒; 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
李斯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现存 《谏逐客书》、《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等,以前者最为著名。鲁迅评价他的作品“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李斯一生可以用他自己的三句话来概括: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这是一件生活琐事,但却集中反映了李斯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从观鼠所悟出的人生哲学,便是要善“自处”,作“仓中之鼠”。
基于此而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欲西入秦时向荀卿告辞时说的一段话:“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贫穷。”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坦率,和他把厕鼠、仓鼠进行对比时所发的感慨是一脉相承的。苦于贫贱而贪恋富贵是李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这种思想是他人生之梦得以实现的动力,也是葬送他身家性命的祸根。这就是李斯的“老鼠哲学”——“穷通所处”。
谏——劝谏、劝告; 逐——驱逐;客——客卿,为秦国服务的其他诸侯国人;书——同“疏”,奏疏;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题意: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的奏疏
奏疏:上书给天子的文章的通称。在古代,臣子向皇帝进呈的文章有各种专门名称,如:奏、疏、议、章、表、上书、封事等等。「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的,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
秦王政元年(前246),韩国为削弱秦国的实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际,派水工郑国入秦,主持修建一条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通过让秦国修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韩国的企图被秦发觉,秦王想要杀掉郑国。郑国为自己辩护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被其说服,允许郑国完成了修渠工程。然而,这件事被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宗室贵族利用,这些人挑唆秦王说客卿入秦都别有用心,应当全都赶走。秦王政十年(前237),秦王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客卿。李斯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人,因此也在被驱逐之列。于是他劝秦王不要逐客,写下了本文。文章从秦国“跨海内、制诸侯”、一统天下的高度立论,从维护秦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反复阐述逐客之过,力谏秦王不该逐客。秦王看了这篇奏章后,当即收回成命,取消了逐客令,并派人把刚离开咸阳的李斯请回来,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定语后置句,“并二十国”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定语后置句,“举千里地”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蚕,名作状,像蚕一样比喻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步吞食侵占。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传说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在路旁痛苦万分,随侯心生恻隐,令人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住处,说:"我乃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德。"这就是被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随侯珠随秦始皇殉葬,在墓室"以代膏烛"。
随侯之珠:比喻珍贵的东西。随珠和璧:比喻珍宝中的精品。随珠弹雀:比喻做事不当,得不偿失。
这是古代十大名剑之一,出自著名制剑大师欧冶子和干将之手。其相当珍贵,曾让楚国和晋国为它爆发了战争 这把剑据说是秦始皇生前最喜欢的佩剑,经常剑不离身,死后还将其作为陪葬品埋入地宫之中。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娱、说:使动用法,使……愉悦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重、轻:形作动,看重,轻视
只不过是图眼前称心如意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无:无论,不分土地不分东南西北。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内、外:名作状,在内/在外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诵读第一段:分析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第一段: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摆明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驳中有立) (反对逐客)
分析原因:列举四君取士的做法与效果
得出结论:客何负于秦 (反问总结)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反面(假设)推论:阐明却客之非
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
“窃”自谦、商量的口气,措辞婉转。是“吏议”而不说“君断”,避免将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秦王。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诵读第二段:分析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第1层:珠宝等宝物秦国不出产,但是陛下喜欢取用。(提出疑问)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第2层:揭示“非秦则斥”的荒谬。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第三层:阐述秦的取物原则—— 快意当前。
第4层:直指秦重物轻人,危害统一。
第二段:用取物标准与用人标准类比,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借助假设说理,又以重物轻人的对比,指出逐客决非一代英明君主所为,是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是相违背的,直击“逐客”之过。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诵读第三段:分析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第三段:对比分析“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面反驳“逐客”之策。
诵读第四段:分析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第四段:总结观点,强调逐客的危害,意在劝谏秦王不分地域、不分国别,以宽广的胸襟广纳人才。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示范课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主旨归纳,默写练习,窃以为过矣,国无富利之实,皆以客之功,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图片ppt课件,共1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背景图ppt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朗读课文,艺术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